第一篇:信访制度的模式研究与改革的对策
信访制度的模式研究与改革的对策
指导老师:张秀玉老师
姓名: 黄君明
摘要: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权利救济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政治参与、权利救济、纠纷化解的功能。信访制度作为我国基本的民意表达制度,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现如今,我国的信访制度日趋完善,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信访模式。但同时,我国的信访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我国的信访模式,分析当前信访问题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探究改进我国的信访制度模式。
关键词:信访制度 法治 改革
信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它是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机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我国的信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和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现,作为反映社情民意“晴雨表”的信访制度,出现了许多新模式和新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关注。为了体现党的宗旨和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处理好群众的信访工作。新时期,我国信访矛盾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信访主体的广泛性和规模的集群性十分明显;信访问题的复杂性和内容的趋同性比较突出;信访活动的组织性和对抗性明显增强;信访问题的相对集中性和上访时间、地点的选择性不断显现。由于信访活动出现新特点,行政信访工作面临一些具体问题:信访机构受理信访事件大量越位;化解矛盾的责任主体大量错位;行政机关的日常工作受到大量缠访、闹访问题严重干扰;重复访、越级访明显增加,政府信访工作开展艰难。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政策上的原因,也有工作上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信访渠道不畅通;信访机构工作目标不明确;信访部门职能配置不合理;信访机构定位不明确;信访监督力度不足;信访责任追究机制不到位;信访终结机制不健全;信访法规不完善。论文还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从专业部门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入手,从加强行政信访法制化建设到程序化建设到人大的监督创新开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以求适应信访工作新格局和新的发展。
一、信访的含义
“信访”一词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才被确定下来的,它是信访工作长期实践的产物。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就开始有信访工作,但因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所以没有形成“信访”这个名词。建国后,随着信访数量的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信访”概念的雏形,称作“处理人民来信,接待人民来访”。1965年、1966年,中央机关先后把信访工作机构改称“信访室”或“信访处”。1971年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批示发表20周年,在一篇评论员文章中首次公开把人民来信来访称为“信访”;把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称为“信访工作”。从此,“信访”一词被党政机关正式采用并被社会所确认。并在1986年,“信访”一词首次被列入我国《汉语大词典》的条目,对“信访”解释为“群众来信来访的简称。指人民群众致函或走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要求解决某些问题。”1(见《汉语大词典》》1986年版第一卷第1412页》在2005年的国务院《信访条例》中规定,信访一词的含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2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22日 第十六版,使信访一词真正具有了法律上的明确规定。
二、信访制度的主要模式及利弊分析
(一)从组织体制来看,群众工作部迅猛崛起。传统的信访工作组织架构是县级以上信访部门、乡镇(街道)信访办,未设信访办的乡镇(街道)由政府办负责。而群众工作部模式是指党委集合各个部门主要成员,以领导值班制的形式,挂牌解决群众问题的一种新型群众信访模式。最近几年来,群众工作部作为一种新型体制异军突起,它很巧妙地把党建工作与信访工作对接起来,有效地把各方面群众工作的资源广泛地集聚进来,把蕴藏在各地群众工作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使基层信访工作在现有的政治体制框架内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群众工作部模式发端于河南省义马市。2005年1月,义马市决定撤销信访局,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群众工作局”(后改称群众工作部)。该工作局保留原信访局职能,同时整合与民生关系密切的民政、司法、国土、公安、城建等部门部分职能,全市30名副县级以上干部,每月都必须按照排出的日期,到群众工作局值班一天,挂牌公开接待来访群众,现场办公,并要将值班期间所受理案件负责到底,直至问题解决。从其内部结构看,该工作局内设法律服务室、交流谈心室、社情民意室、帮扶济困室、宣传教育室、效能监察室,赋予了交办转办、督促检查、指导协调、情况通报、直接调查和责任追究权,构建设以群众工作部(局)为龙头、群众工作站为纽带、群众工作室为基础、村组信息员为前哨的四级群众工作网络,完善了民意沟通机制、民主管理机制、高效服务机制、社会保障机制、排查调处机制、评议奖惩机制。义马市自实施这种模式以来,运转效果明显,2008年至今义马市无一起赴京和到省集体上访。
也正是由于这种模式机构合理、人员到位、赋权得当、网络健全、机制灵活、措施有力,这种模式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2011年6月,中共海南省委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的群众工作部,标志着群众工作部又迈开了重要一步。作为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新载体,群众工作部在各地纷纷开门运行,反映出我们党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探索步伐正在提速。在社会矛盾多发和社会管理任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群众工作在党委工作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成立群众工作部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党委增设群众工作部,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表明我国不是回避矛盾,讳疾忌医,而是正视存在的各种问题。当然,仅靠机构挂牌解决不了问题。还必须细化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急迫的恐怕是要解决基层党政工作与群众实际需求脱节的困境,畅通官民沟通渠道。(二、)从工作载体来看,我国信访模式的多元化平台迅速扩张。常规的工作平台是群众来访接待室。近年来,随着基层实践的不断深入,各地进一步整合资源,创造了许多新平台新载体,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排调中心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信访接待室由于功能单调,效能较低,滞后于实践需要,于是在信访接待室基础上设立矛盾排查调处中心模式就应运而生。排调中心模式主要是指由一位领导统一指挥,其他各个部门协调配合,限期处理的一种信访模式。这种信访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信访工作责任到人,能提高接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解决问题。可以说“排调服务中心”既是接待、处理群众信访工作的窗口和平台,又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舞台。如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就按照“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整体协调、灵敏高效”的要求,全面整合维稳、信访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成立了全省首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由区委分管政法的副书记兼任主任,由3名区委、区政府班子成员任副主任,以民政、土地、安监、政法等1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接待受理、调查处理、督查督办三个职能科室,制定了26项工作制度,运转效果良好。但这种模式局限于乡镇等基层,难以向上大规模推广,而且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上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2、信访大厅模式。信访大厅模式集本质是以解决信访问题为核心,以信访大厅为载体,联合接访、直接调处、协调指导、监督查处、政策咨询、法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接访模式,可以解决以往存在的“分头接待、多头交办、中间环节多、问题处理时间比较长、工作效率不够高”等问题。同时,以信访大厅为中心,以驻厅部门为辐射,可以进一步完善市、乡镇(街道)、村(居)和市、市直部门、基层企事业单位等信访组织网络,形成“各方联动、协调有序,责任明晰、决策快捷,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信访大厅选择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职能部门进驻,使权力向接访大厅集中,实现由信访部门间接调处向职能部门直接调处转变。在人员管理上,所有派驻大厅的干部人事关系全部调进大厅,由信访部门统一管理考核,避免“人事分离、管用脱节”。在2009年全国信访民作经验现场交流会议后,沈阳市接访大厅模式得到全面的推广。沈阳模式的实质是一种固定式联合接访平台,政法机关联合接访活动则是一种流动式联合接访平台,如2005年6月起,河南省焦作市在市、县两级全面推广公、检、法司“四长”联合接待制度,每月集中一次,接待处理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取得了较好效果。
3、网上信访模式。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信访领域也引起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信访载体进而创造新的工作平台成为时代所需,网上信访模式的诞生就是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成果。当前网上信访模式以云南德宏州为代表。德宏州“网上信访”工作始于2003年6月,最早在州政府门户网站(德宏之窗)上开办了“书记州长信箱”。2004年7月,州委州政府决定将“书记州长信箱”开辟成现代信访渠道并移交州信访局管理。其核心机制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即:网上受理-内部办理-网上回复。严格按照《信访条例》的要求规范“网上信访”工作,制定了办理工作规则和工作流程,把问题解决与否,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网上信访”工作的重要标准。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主要领导是“网上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地本部门“网上信访”事项的办理承担领导责任。自2005年以来,该州群众通过网上信访的总量以每年近40%的速度递增,而传统的走访却以每年30%的速度递减,信访形势全面整体好转。但网上信访有一个特点就是信息杂,有些可能是些无中生有的的信息。
三、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1.少数信访群众认识上有误区
误区一:“法不责众”。少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法不责众”,串联集体上访。误区二:政府“管”法院。认为政府权力大,能够改变法院判决,甚至可以代替法院执行,有事就找政府,信“访”不信法。误区三:“大闹大解决”。认为上访人数越多,闹得越厉害,政府就会越重视,就会妥协,因而采取集体上访的形式给政府施加压力。2.部分法律法规滞后
一方面,表现在法律条文的滞后。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显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但是,法律法规的制定往往滞后,没有法律法规的界定和约束成为导致上访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滞后还表现在执法不严上。信访条例明确规定,不允许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更不允许扰乱正常办公秩序,但是,“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却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3.信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信访资源整合不到位,有时会出现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对同一信访案件的看法不一致,接访口径不一致,使信访对象认为有空可钻。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矛盾排查机制、信息汇总分析机制和联合调处机制虽已建立,但在运行中尚需推进和完善。虽然建立了领导接待日和阅批来信等制度,但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却流于形式。三是解决问题不到位,少数单位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存在推、拖、敷衍了事现象,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有的没有严格按照程序办理信访事项。
(二、)信访制度问题的原因
当前我国信访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信访案件日趋增多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众多社会矛盾的必然体现,是社会阶层变动中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产物,是我国现行的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正式制度不健全的结果。信访问题也有信访部门和制度上的原因。第一,信访渠道不够畅通,有些党政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作为,不调查处理,或者互相推诿,矛盾上交,各信访机构互不通气,造成问题堆积。第二,处理信访事项层层转办多,立案率低,解决的问题很少。第三,信访工作责任制不明确,信访部门责重权轻,对产生信访事项的机关督促的力度不够,工作效率、效能低;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侵犯群众利益引发越级信访的行政行为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第四,信访群众的利益要求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有的要求过高,超过政策极限;有的按政策解决了,又提出新的过分要求;有的坚持无理要求,甚至制造事端,想用闹来达到无理要求。
四、信访制度的改革对策
鉴于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此必须从国家制度建设的宏观层面,重新估价信访的价值,整合职能,调整机构,在国家政治结构中重塑舒缓社会矛盾的通道,加强法制化建设和程序化建设,进而建立起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加强群众的信访法制教育,引导群众逐级有效上访
依法信访,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依法信访,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促进依法治省、治市、治县、治乡的有效措施。要改变群众唯上、唯大、唯权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群众的信访观念,必须深入持久地进行法制法规教育,大力宣传《信访条例》、《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等,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权力权限,加强信访秩序,改变信访活动中某些无序混乱的状况。较好地处理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依法信访、文明信访、逐级信访的良好风气,为国家机关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依法行政,从根本上减少信访源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行具有决定意义。“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改革开放以来,依法行政意识有所增强,但旧观念和旧习惯势力影响依然很深,一些人在行政执法中依然热衷于感情用事,或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失之公正。探索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如何控制群众越级或无序上访,从根本上减少信访源头。
(三、)加强信访的程序化建设
在法治理念中,程序不仅是解决纠纷过程中的基本依据,而且是处理结果的合法性依据。正当程序是法律施行过程中一个根本的要求。依法治的严格程序性来反观信访制度,则不能不被其随意性和自由度所惊讶。信访救济虽然没有的严格程序,但并不意味着信访的运作完全没有规则。尽管在《信访条例》有有关于信访受理、办理和督办的相关规定,但这些最多只能是一些形式上的工作流程。制度上对程序上的不涉及使信访本身成为实践中一种最难驾驭和预期的现象,不仅仅是信访人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信访机构及国家官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推诿,拖延信访者。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将信访程序进一步严密规范。
(四、)加强人民信访的监督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日益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逐渐懂得学会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和监督机关,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对于人大正确有效的实行监督权,保障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要加强人民新房的监督制度,就要创新人大工作,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当前各地应推出代表定期接待选民、代表参与信访、设立代表热线电话等代表工作和信访工作新举措,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代表与选民联系及了解社情民意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也为各级信访工作走出党政化处理信访的模式,实现法治化的转变和重新定位提供条件。当然要防止人大代表直接处理各类信访事项的行政化处理模式,这里的关键要为代表处理信访事项提供法律、政策等专业知识辅助工作及相关专业助理,从而从制度上解决国民的利益表达渠道问题,建立一种代表与选民联系的制度安排,减少街头表达抗争的可能性。长期之策是逐步扩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直接选举范围,实行竞选,让组织推荐的候选人自我介绍,相互竞争。减少代表人数,实行代表专职化,代表与企业家身份领导干部身份相脱离,消除代表身份的利益冲突。普遍实行立法听证,采用对法律草案提修正案的审议方法和逐条表决,一律采用全体会议上的审议方法并公开审议法律过程(国家机密除外),同时采取延长会期、改革会议议程等系列举措。这样既可以避免政府在处理社会矛盾过程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缺乏公信力和信任度的问题,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代表对社会上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视而不见,缺乏运用询问、质询、撤职、罢免等刚性监督方式的勇气,进而建立起畅顺的民意表达机制,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信访制度源于当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是新中国政法传统下国家进行社会治理和公民进行维权求助双重需求的自然产物。作为一种本土性资源,信访制度在今天依然是有生命力和合理性的,他可以在常规司法救济不能或者不适宜的情形下开辟一条中国式的替代性纠纷解决和权利救济的途径,以此补充现代法治的局限与不足,它可以改造成一种适合中国政治型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民主方式,通过这种机制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与沟通,并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目标。我们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和国情,然后才可以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在中国法制现代化变迁的过程中,这样的理念尤其现实和重要。中国的信访制度,不论未来结局如何,现行的信访体制终究会被替换或代替,这一点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杜英莲、朱丽莉:《信访学概论》,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2.乔宏:《信访答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凝、赵梦《维权与信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杨克、王晓增《人大信访》,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6.旷烛:《从化解信访矛盾的角度思考设计政治体制改革》,2006 7.徐劲松:休宁县信访局报告
8.邹恒华:江西省信访局报告
第二篇:信访法治化改革与完善研究
信访法治化改革与完善研究
摘 要:信访是一项特色的制度,在反映诉求、沟通政府与民众关系方面起到过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近年来,信访制度面临诸多难题,比如,司法权威受到损害、纠纷化解效果差、党政机关负担重等。从客观条件看,加强对信访法治化的改革是信访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对信访功能定位的调整,明确信访事项受理的具体范围,加强对是非标准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信访法治化的完善。
关键词:信访;法治化;改革;完善
信访作为一种普通群众解决问题、表达诉求的途径,在中国存在、发展多年。信访制度在解决群众部分问题、倾听群众心声、缓和矛盾、维护地方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矛盾,信访案件也在不断的增加,直接导致信访制度中呈现出多种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信访法治化的运行受到一定的阻碍,所以,相关单位应该加强对信访法治化的改革与完善。
一、信访制度现阶段的问题
(一)信访机构数量众多、工作标准不统一
现在从中央到县级各级党政机关都设有专门的信访机构,而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也有自己的信访科室。信访机构数量众多,但是整体架构松散,统一协调工作机制运转不好。工作规范缺乏统一的管理,并且没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相应的规范。由于职能中具有重叠交叉现象,所以,信访问题的处理会涉及到比较多的部门机构,这直接会影响信访问题的解决,信访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导致矛盾更加严重。
(二)信访表现缺乏理性化
现今社会在进行法治环境创设时,一个必不可少的要求便是极为有序的公共秩序及政府优良环境的建设。但是,在我国存在着一些信访者在进行信访活动时,如果其要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则会迅速采取一些非理性化的方式去引起政府组织的注意。在通常状况下,大部分的政府机关将会对这些信访者采取包容的态度。另外,为了防止事态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信访事件进行及时解决。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一些正常上访事件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从而使这些信访者学者该种信访方式。这样,整个信访环境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掀夹掀名的非理性信访行为及事件出现。
(三)信访司法独立性较差
加强对信访制度司法环境的建设,有利于维护司法至高无上的权威及自身的独立性,在我国司法独立尚未完全实现。比如,尽管我国法律规定,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具有独立的审判权,但是由于审判机关的人、财、物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法律作为独立审判机构的基础还未完全建立。司法的不独立导致司法权威的尴尬状况的普遍出现。部分信访人员认为即使将自身的诉求放入司法程序中,但是由于司法具有不独立性,所以,直接影响诉求者的个人利益,从而直接影响信访司法无序化。很大程度上,普通大?信“访”不信“法”的思想的出现是与司法不独立有重大关联的。
二、信访问题出现的相关原因
(一)官治意识导致公民依赖性较强
官治意识直接使公民的依赖性增强,从而不利于我国信访法治化的改革及完善。受到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传统思想意识影响,在许多民众心中,长时间留存着权力观念等法律、行政文化。有一些信访事件,本来可以借助法律渠道来得到妥善解决,然而部分民众却认为问题解决的效率与领导的级别有直接关系,领导级别越高,问题越易得到解决。这种错误的政治认识直接影响民众对信访的依赖程度。民众对于权力的崇信开始逐渐超过法律,有些民众甚至在信访中期待“青天”的出现。
(二)司法权威的丢失
司法权威的丢失直接影响我国信访法治化的建设水平,进而影响我国法规的正常运行。在当前,有许多司法机关的人、财物会受到地方的限制,在进行案件审理时,也会受到一些当地强大势力的影响,如权力机关。有些案件法院无法直接依照法律所规定的进行独立判定,而是必须由相关领导的明确批示之后才能够解决。有些案件不能进行独立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上级法院等会对其进行一定的干扰。另外,司法权威的丢失还主要体现在司法机关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水平方面,我国部分信访司法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并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及标准,甚至有部分从业人员将法律权利作为自身谋求非法利益的工具。多种因素致使我国的大量民众对于司法机关的信任度大幅度的降低,其信访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信访法治化的改革完善措施
(一)加强健全民意表达渠道
我国民主法治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正是改革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信访法治化的建设,加强对民意表达渠道的健全,加强对行政、司法等运行机制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各项工作依法运行。信访的初衷就是使公民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依照法律政策予以解决相关诉求,矛盾能够及时化解,维持和谐稳定,鼓励民众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表达诉求,允许民众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建立社团组织,发挥协会等维护群体合法权益的作用。
(二)加强信访制度的司法环境建设
加强对信访制度司法环境的建设,不仅能够实现信访法治化完善,而且有利于我国文明法治社会的发展。信访制度走向法治化,必然要求拥有符合法治化要求的外围司法环境。信访制度的司法环境建设最重要的是形成司法权威,司法权威表明司法既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表明司法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的尊重。整个社会人员加强对司法的维护与尊重,形成良好的法治化氛围,这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的政党及相关国家机关应该加强对司法的尊重,公共权力机关不应该因为自身利益而影响司法的正常运行,同时,普通群众也应该加强对司法的尊重与信任。
(三)信访处理标准的法治化
第一,加强对信访事业法治化的处理,在处理信访问题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理性解决方式的运用。加强对法治权威性的树立,促进多种矛盾的有效解决。在对信访事件进行处理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寻求一些法律或是政策上的依据,以此帮助增强其问题解决的理性。如果在问题处理中出现无法律依据,但存在政策规范的状况,则应依照政策规范进行处理。如果政策、法规均依据不足,则可采用公平的方式进行讨论解决。只有做到依规处理信访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实现信访法治化发展。
第二,对信访人及信访事件的处理方式进行法治化建设,主要从处理条件、方式及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法治化管理。从法治化的角度分析,在对信访人及信访事件进行处理时,处理方式及处理标准不应该受到人力、时间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真正的实现信访的法治化建设。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信访制度现阶段的问题、信访问题出现的相关原因、信访法治化的改革完善措施等的研究分析,明确了信访法治化改革及完善对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加强对信访法治化的改革及完善,相关人员及部门应该从加强健全民意表达渠道、信访处理标准的法治化、加强信访制度的司法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信访的法治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小军.信访法治化改革与完善研究[J].中国法学,2013,05:22-33.[2]王彦忠.浅议信访法治化改革与完善研究[J].科技资讯,2015,12:225.[3]孙悦良.信访制度法治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2.[4]秦迪.试论信访法治化困境与改革[J].现代交际,2016,20:26-27.[5]林易纬.信访制度运行现状及其法治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第三篇:完善和改革信访制度
:完善和改革信访制度——从法院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情况为视角
发布日期:2012-06-1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出处】中国法学会
【摘要】目前,涉诉信访已成为各级法院的沉重压力和负担,法院在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时,由于缺乏原则,出现无法可依等主客观因素,理论研究上更是缺乏足够的重视。对此,笔者从信访制度的概念、重要性进行阐述,进而提出涉诉信访的改革设想及今后对信访工作的完善。
【关键词】信访制度;涉法涉诉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我国社会当前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不断增加,使信访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众多信访中,涉及法院的涉诉信访为最多,民生问题凸显,它反映了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以及对国家司法制度和人民法院的信赖。随着各种不可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众多民生问题已成为民众通过人民法院来解决这些矛盾的重要渠道。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日益俱增,诉讼主体多元化,案情复杂,处理难度大,矛盾易激发,由此产生的涉诉信访也成了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法院形象、影响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目前存在对涉法涉诉信访法律规定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法院对此问题的处理却显得懦弱而又缺乏原则,理论研究上更是缺乏足够的重视,使涉诉上访现象成为目前各级法院普遍面临着的一个难题,而且越来越困扰着法院的整体工作,严重影响了法院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冲击着法律的权威与尊严,极大地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完善和改革信访制度成为保护民生合法权益的一大难题。
一、信访制度的内涵
2005年1月5日,我国颁布了《信访条例》。该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了信访的内涵,信访,即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1]。《信访条例》的颁布一方面及人民政府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保护了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了信访秩序。其中第一条就制定了立法的目的,即“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
涉法涉诉信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就是涉及到法律和诉讼,当事人采用书信、电话、电传、互联网络、来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法院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依法由人民法院处理的一切信访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诉讼终结之后的申诉活动。信访事项一般包括:不服各级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检举、投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和违法乱纪行为;咨询有关政策、法律和问题,寻求相关帮助;对相关司法问题提出各种建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我国的信访制度规定了群众可以向村、乡、镇以及县级以上有关部门信访的权利,各级政府及其他部门都要为信访群众提供信访的一切便利,要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对已经生效的裁判文书,当事人不服的除了申诉以外,还可以通过信访来反映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各级人民法院发现错案的最好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最高法院监督地方各级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能听到社会底层的声音和意见,又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信访作为实现民主的机制被提高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历来倍受重视。法院的涉诉信访制度也就成了司法民主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涉诉信访工作的现实处境
(一)涉诉信访工作的现状
法院受理的涉诉信访案件居高不下。据最高法院统计,2004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办理来信来访422万件人次,上升6.2%。2003年最高法院接待处理集体上访比2002年上升16.9%和10.8%[2]。近五年,我省某中级法院共接收群众来信674件,接待来访人员826人次,其中,申诉、复查立案295件。2007年,当地政法委挂牌督办2件,省委督办、全国人大信访局交办2件,省法院挂牌督办5件,中院挂牌督办21件,共计32件涉诉信访案件。近几年,各地法院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涉法涉诉案件,涉诉信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二)涉诉信访面临的困境
目前,信访逐渐增多,一些上访群众在多次上访得不到解决后,就越级上访或进京上访,尤其是涉法涉诉的群众,在所有信访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涉法涉诉案件绝大部分是因为司法救济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方面,在法院判决生效后,胜诉的一方为得不到执行到处找关系,上访;另一方面,败诉方不管判决是否公正,为了满足虚荣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更是积极地到处找关系,申诉,上访,不仅找政府,找上一级法院,还意图通过媒体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许多上访群众往往认为法院判决不公正,或法官徇私舞弊等,要么找领导批示干预,要么要求启动再审程序,再审理一次。有的在多次上访后,虽然有了相关部门的答复,但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上访。
我国的信访机构一般都是属于所在机关的内设机构,专门负责接待来信来访,本身不能够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同样法院也没有专门设立涉诉信访机构,多在立案庭下设信访组, 一是人员缺乏;二是不能引起信访人员的重视;三是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使有些问题久拖不决,也导致上访不止。如,青海省某中级法院立案庭成立于2002年6月,现有法官6名,其中庭长一人,副庭长1人,审判员4人,书记员1人。立案庭下设立案组,信访组,案件流程管理组、申诉复查组。
(三)涉诉信访机制的弊端和长远危害
1、立法上缺乏对长期缠诉闹诉者的处罚规定。民事诉讼法关于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规定只针对了冲击法庭,扰乱法庭秩序、阻碍证人作证,及作伪证,转移财产及不履行生效判决与防碍公务七种情形,而种种严重损害法院形象,冲击法院秩序的缠闹诉行为并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零二条规定的情形,法律上对长期缠闹诉行为处罚规定几乎是空白,这就使法院在处理时感到无法可依,无从下手。例如:权开春以“流氓恶霸刘某某”,“花柳病”“充当走狗”等等恶毒语言攻击法官与法院进行的缠诉闹诉,若是公民之间有如此的诽谤,诬陷行为,受害一方肯定会强烈要求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且公民之间也不敢有如此肆意妄为的诽谤,诬陷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一些上访老户正是钻了法律上的空白,吃准了法院拿他没办法,才敢采取上述种种缠诉闹诉的行为。法院是公民权利的保护神,法官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而当法院的自身形象受到攻击,法官本人的名誉与尊严受到侵害时,又有谁来保护!对此法律的回答却是暖昧模糊的沉默。
2、对缠诉闹诉行为处理不力,姑息纵容着缠访老户将闹诉行为进行到底。对上访老户的缠、闹诉行为,人民法院大多采取劝、让、哄的怀柔政策令其息诉,不能凑效时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听之任之,而能让其息诉的毕竟只占极少数,常常被当作先进案例进行宣传。最近笔者留意到《人民法院报》有三四篇有关在法院的努力下上访老户息诉的案例消息报道。其中,2004年8月20日有一篇《功到深处访自息》的报道比较典型:湖北省郧县一上访老户刘大林因被该县法院强制执行了1997年至2001年依法应交纳的472元的提留款而长期上访申诉,连年上访误了农活使其家境更为贫寒,该院院长知道其困难后亲自为其跑成了2000元的扶贫资金,刘大林拿到钱后激动地表示再也不上访申诉了。院长的爱民息诉之心当然值得嘉许,但这种缺乏原则性的做法显然不是解决上访问题的根本方法,有时碰到另外一些人反而会助长他们闹诉缠诉的气焰,无益于法院审判权威的树立。[3]
目前,法院的涉法涉诉信访有其积极地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地一面,即反映社情民意,通过涉法涉诉纠正一些错案,维护司法公正;消极地一面,主要表现在对审判工作、法官队伍、法院形象等的影响。对于许多当事人不服法院的判决,一层一级地申诉,有的甚至于对法院作出地裁决仍然不服。反过来再通过党委、人大、政府以及新闻媒体反复申诉,甚至直接向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写信告状。大量地信访案件,法院不仅要投入一定地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会造成办案法官的心理压力,影响其他案件的审结。这种状况如果任其长远发展下去,最终必将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法律的尊严,法院的形象,削弱了司法权威。
三、对法院信访制度改革的定位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信访工作的职能就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反映社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4]对于法院来说,一方面它可以反映民情民意,排解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这一信息渠道,起到监督和改进司法的作用。涉诉信访制度的功能就是:维护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体现司法公正。
基于以上定位,涉诉信访应该是一种对司法的救济,司法程序所不能实现的正义可以在信访的制度中继续探讨,让它起到一种补充的权利救济功能。对法院而言,涉诉信访是一项现实、被动、高效的制度更新机制,具有促进民主与法治的功能。对法院而言,信访制度的改革,首先要独立设立信访机构,并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使涉诉信访充当立法、行政和司法这三种权力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协调器(4);其次,配置相应的人员。配置有法律知识、工作经验的人员来抓信访工作;第三,要有明确的工作措施、工作制度。如工作措施上采取认真听取当事人反映问题,重点抓排查处理,定期审查,定期来访解决,以案讲法释明,以及说服教育等,使当事人心服口服,自行息访。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信访登记体系和办结体系,不仅可以准确统计信访量,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克服目前当事人盲目投诉、反复投诉、多方投诉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和司法公信力的消弱。同时积极推动司法改革,消除诱发信访的制度性根源,减少信访的绝对数量,使矛盾不致激化。
四、涉法涉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一)涉法涉诉制度的改革和设想
1、法院设立信访办,使其成为法院独立的机构。其职责是:(1)处理答复来访信件;(2)处理答复接待涉诉来访人员反映的问题;(3)审查、转达当事人的非诉信件;(4)接待来访群众法律咨询;(5)负责处理院领导及上级法院交办的工作;(6)负责司法救助工作。
目前,作为法院信访办事机构的立案庭,负责法院对依法受理的各类案件进行登记立案、排期、送达和审判流程管理;对不服本院的生效裁判提出的各类申诉以及再审申请进行审查,认为可能有错误的,移交审判监督庭及有关审判庭处理;负责司法救助工作和本院的信访工作。面对众多工作和日益增长的信访案件,在立案庭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势必会造成其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不足,甚至造成对信访案件的相互推诿、敷衍和拖延等现象,导致信访协调解决功能的发挥。信访群众对法院的答复不满意,又会向上一级法院、政府部门及媒体等单位不断上访、缠诉。因此,设立法院独立的信访机构,能增强信访工作职能的发挥,提高其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
2、明确各级法院信访职能的权限,对上访人实行限制信访。对各级法院信访办工作人员设立依法享有法定的调查权,责令被信访的基层院、庭作出书面报告的权力,以及公开调查报告的权力。实行信访机构直管,严格划分各级法院信访办责任权限,使上下级法院信访办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信访办的主要目标放在解决问题,救济权利,提高效率,找出违法和失当行为上。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法院“大信访”格局。同时对上访人实行限制信访。如,对已经生效的一审案件,当事人信访的,可以由原审法院受理信访,对确实有问题的,信访办可以提交本院审委会讨论是否提起再审;对没有问题的信访案件,尽量用法理来释明问题,解决问题。当事人对原审法院信访办的答复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法院信访办申请。对二审生效案件的上访,可以由二审法院信访办受理。当事人不能越级上访,越级上访的,法院不予受理,其他政府部门也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限制上访不仅能减少信访案件,而且可以树立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同时维护了司法机关裁决的既判力,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3、设立专门的信访司法救济制度。2005年,最高法院制定了《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解决了社会弱势群体打官司难的问题。有些法院还设立了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济制度,这些司法救助制度的实施,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心愿,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审判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国外,对信访的救济也已经有先例,如总统基金、总理基金,这是国外解决信访问题、减轻信访压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途径。我国设立专门的信访司法救济制度,就是将信访矛盾交由整个社会群策群力解决。
(二)涉法涉诉制度的完善
1、加强信访制度建设。近些年来,各级法院推出了领导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岗位目标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形式。同样对信访工作也应建立起信访工作制席,如,制定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信访工作管理制、建立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建立院领导接待日制度以及建立信访工作信息网络等等,从而在改革信访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以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机制,有效的制度来协调各种矛盾,提高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减少对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的冲击力,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确保案件质量,树立司法权威,勇于纠正错案,加强信访接待,杜绝敷衍推诿,下功夫把息诉工作作细作实。对于缠诉老户的闹诉行为,我们首先要克服厌战情绪,坚定信念,坚持司法为民,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融汇贯穿于信访工作中。一要严把案件质量关,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二要坚持有错必纠,勇于纠正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三要加强信访接待工作,使上访老户工作有部门办,有人管,杜绝和避免出现上下级法院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不明情况发生,并要求信访法官在工作中注意对缠访老户的思想教育,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使他们了解法律规定和法院判决的理由,争取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促使他们早日息诉罢访。四要建立上访老户档案,共享信息资源,其目的就是使党委、人大、政府及各级检察、法院信访部门能够共享信息,协调一致,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及不知情的外部监督。
3、加大公开处理的力度,利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其罢访息诉。缠访老户之所以采取种种闹诉行为,就是要蛊惑、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利用舆论的力量迫使法院向其就范,因此,我们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正义凛然的氛围中,进行有理有据的公开处理,利用舆论的力量迫使其罢访息诉,可采取以下举措。
(1)公开审理、公开听证。办案人员在做好充分准备后,进行公开审理,公开听证,当庭质证、认质,当庭评断,当庭宣判。同时请媒体采访报道,专家点评,通过全程透明的公开审理、公开听证,不仅可以消除当事人对法官公正性的怀疑,而且对缠诉者也可以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促使其反省自己,息诉罢访。
(2)公开宣判,公开处理。针对缠诉老户胡搅蛮缠,采用威胁、恐吓等不正当手段干扰法院公正裁判的情况,采取大造声势,大造舆论的方法,邀请有关单位和媒体,深入基层,组织群众及缠访老户的亲属参加公开宣判会,同时利用公开宣判的机会,抓住缠访老户认理服法,广大旁听群众对案件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的有利时机,对经说服教育仍缠闹不止的上访老户,区别情况,选取时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公开进行处理,该司法拘留的司法拘留,该劳动教养的劳动教养,该判刑的坚决判刑,并昭告社会,以儆效尤。
(3)公开谴责。法院签署公开谴责令,张贴在交通要道,刊登在报纸上,利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其反省和约束自己,遵守和服从法律。
4、配备业务能力强,审判经验丰富,在法院工作有一定年限的审判人员。同时将信访办与法院各业务庭视为同等地位的庭室,使其具有一定的组织保障。信访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对信访案件的处理,俗话说:“打铁须自身硬”,许多信访事件本身具有法律事实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而缺乏专业审判领域知识和经验的信访法官仅仅根据来访者的一面之词所作出的处理和答复往往会产生偏颇,造成上访者的不满和继续上访。所以,应该选调一些业务能力强,审判经验丰富,在法院工作有一定年限的审判人员担任接待信访的工作人员。
5、将涉诉信访纳入社会综合治理。涉诉信访问题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除了法院要自身更新观念,加强内部建设,提高审判质量外,还需要党委、人大、政府、当事人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与法院形成合力,进行综合治理。
6、加大调解力度,及时化解矛盾。调解工作是人民法院防止矛盾激化,及时解决纠纷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审判工作中要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把调解工作贯穿于审理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调解机制,确保调解工作经常化、正常化、规范化,使上诉和申诉、上访数量日益下降,真正做到输赢皆服,案结事了。
【作者简介】
祁得春,单位为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余慧玲,单位为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
【注释】
[1]佚名著:《新形势下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探讨》 载http://www.xiexiebang.com/与2008年6月25日访闻。
[2]于喜胜:《论涉诉信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载: http://www.xiexiebang.com/article与2008年6月30日访问。
[3]祝玉芝著:《法院的尴尬 法律的无奈》 载《青海审判》2005年第2期。[4]刘卫忠综述:信访制度改革研究大有可为——信访制度改革研究座谈会。
第四篇:信访制度亟待改革
信访制度亟待改革
李克军 我国的信访制度,初创于1951年,成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2005年由国务院制定并颁行的《信访条例》是这项制度的文本体现。
一、现行信访制度的缺陷
评价一项制度的优劣,不能仅靠文本推定,而应以实践结果为依据。按照相关的文本叙述,党和国家接待和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最主要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听取民众呼声;一个是解决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说,它是一项民主政治和公民权利救助制度。按照“应然”的逻辑推论,信访数量不应该作为形势判断的依据,但从“实然”看,上访量居高不下已经被各级党委政府列为不稳定因素。
有关资料显示,从1992年起,全国信访总量连续11年上升,并在2003年形成“洪峰”,从2005年开始,信访总量连续下降。但从媒体披露的典型案件和人们接触到的情况看,重复访、集体访、越级访并未明显减少,由上访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加。2005年发生8.6万起,约等于1993年的10倍;2008年超过10万起,比2005年增加16.3%,而且出现了后果极其严重的瓮安事件。2009年以来,湖北石首、黑龙江富锦、安徽马鞍山、广东增城、广东乌坎等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相继发生。这些情况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信访形势总体上呈不断恶化态势,近年来虽然上访总量得到控制,但是,信访秩序依然混乱,社会冲突更加激烈,“维稳”成本不断攀升。
信访形势的严峻,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分配不公、社会管理失范、公职人员腐败等社会矛盾积累的结果。就信访制度的作用而言,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它促使各级党政机关加大了矛盾排查和化解力度,使数量不菲的具体问
题得到解决;另方面,客观上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制度性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信访条例》虽然包括涉法涉诉案件应该通过法定途径解决的内容,但整个立法主旨和各具体条款都在强化“县以上人民政府”权力和责任。在现实生活中,高度一体化的党委和政府掌握着过多的权力,包揽着绝大部分公共事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司法机关依法解决民众利益诉求的压力、权能都极其有限,所以,以种种借口把多数民众投诉推给行政部门。同时,还有一些经由司法机关调处、裁定或判决的案件,辗转回到党政机关。党政主导的信访机制,使诉讼受案的范围难以扩大,司法调处的功能难以拓展,访民“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的趋势难以扭转,信访秩序难以规范。
——现行信访制度过分强调“领导亲自抓”的老套路。领导亲自“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虽促使部分问题得到解决,但却破坏了科层制,助长了相关部门的推诿扯皮;迎合了民众的“清官迷信”情结,助长了访民“找大不找小”的心理。信访量日益集中到中央和省两级。在“两会”等特殊日期,很多市县都要派出几十人到北京驻扎接(截)访。
——信访工作的责任制、排名制、通报制与其它工作领域的政绩考核、达标竞赛、一票否决等制度互为补充,不断强化着政治压力型领导体制。以信访为重点的“维稳”已成为高悬在基层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应对上级考核排名特别是一票否决,地方和基层官员不得不采取堵截、打压、拖延、收买等饮鸩止渴的“非规手段”控制上访,在暂时缓解或掩盖一些矛盾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成本,积累着更多的矛盾,阻碍着地方治理的转型,酝酿着社会冲突的隐患。
——随着信访地位的提升,信访工作部门的规模和权力也有所扩张。“划道”排名、一票否决、开转办单、督查通报、奖惩提名、组织会战等带有浓郁人治色彩的手段,用得越来越多,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越来越严重。
可以说,现行的信访制度已经逐步走向异化,不但没有起到“降压器”和“安全阀”的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社会矛盾的“加压泵”和官民双方非规范行为的“催化剂”。
二、信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改革现行的信访制度,应该摆脱“党政合一、行政主导、向上集权、向下施压”的路径依赖,按照民主法治的大方向,逐步建立起“党委宏观领导、人大权力到位、司法调处为主、基层民主自治”的新机制。
改革的策略应该是“小步快走,平稳过渡”。
第一步,在两三年内,保留现有的信访制度大格局,在三方面做出政策调整:
1、为基层减负降压。取消按信访量排名;取消一票否决并大幅度减少信访工作在目标考核中的分值;不要求下级官员到上级接回信访人员。
2、以淡定的态度对待上访和群体事件。省市两级召开重要会议,不允许下级来人驻守接访。由大会安排专门人员接待上访;由本地公安部门依法维护大会秩序,妥善处理公共场所可能发生的集会、请愿事件。
3、实行重点案件直接查办及按责追究制度。中央和省级信访部门,不给下级开信访移办单。对特别重要的案件,可以直接组织人力查处,也可转交给同级相关行政部门或司法部门查办。对查办过程中发现的官员渎职行为,可以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移交纪检或司法机关追查责任。对上访人的违法行为,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步,初步建立起人大有效监督、司法调处为主的信访工作体系。将隶属于政府的信访机构改设在人大常委会,适当压缩编制。人大要充分发挥权力机关职能,对行政和司法机关接待处理公民诉求的情况进行依法监督,对渎职侵权行为进行依法查处。厘清上下级之间、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各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力边界和职责,各负其责地处理信访积案和公民各种诉求。严格执行党委不干预具体案件和行政机关不受理涉诉案件的规定,同时,扩大诉讼受案范围,将绝大部分信访案件纳入司法轨道。
第三步,建立新型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权利救助体制。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更充分、更具体的统一;充分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各项权利,保证民众意愿表达有畅通的渠道,怨愤发泄有合法的出口;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和健全的基层自治制度,将绝大部分民事纠纷、民众诉求纳入自治组织自我调节和依法诉讼的轨道。
三、相关措施的配套跟进
应确立新型治理思路,全面深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以下四个方面尤为重要:
1、推动官、学、媒、民之间的沟通互动,最大限度地增进改革共识。对信访工作及“维稳体制等问题,官员、学者、媒体和民众,具有不尽相同的解读,本属正常现象,但有两种倾向应该扭转:一个是缺乏沟通,几套话语自拉自唱;一个是地方官员和基层干部很少用真话参与讨论。市县乡三级干部,在各种会议和媒体上发布的讲话、文章虽然不少,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套话、假话、空话居多。遇到舆论**,他们往往采取缄默不语的策略,以免惹祸上身。其实,他们对很多问题都有与上级、学者、民众不尽相同的看法,尽管有很多保守僵化的东西,但也有一些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即使是完全错误的思想,也应该允许他们充分表达。所以,上级应该鼓励基层干部说真话;学者和媒体也应该注意听取和吸纳他们的意见;遇到分歧或矛盾,应该理性评判、适度宽容,从而促进各方思想交流,增进改革共识。
2、进一步转变领导方式,弱化自上而下的压力和管控。喊了多年的精简会议文件、控制检查评比、清理达标竞赛等口号,应真正落实见效。同时,应果断废止弊多利少的一票否决制,淡化政绩考核,促使地方官员确立对下负责、执政为民的理念,并为基层社会自治腾挪空间。
3、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消解民众因社会不公引发的怨气。分配不公、阶层固化引发的社会矛盾,在一些地方不断集聚发酵,成为燃点极低的火药桶,一旦溅上火星,就可能轰然爆炸。所以,必须加快财税制度、工资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尽快缩小官(政府)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解决好其他领域竞争起点和过程不公等问题,以取得釜底抽薪的效果。
4、完善人大制度,加快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如果人民当家作主和横向权力制约的机制不健全,向地方下放权力和为基层减负降压,很可能导致某些恶质化的官员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犯公民权利;司法独立也可能加剧司法腐败。所以,在信访制度由行政主导向民主法治转变过程中,应全面推进其他领域的民主法治建设,实现地方治理的全面转型。如:健全党内民主制度,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推进人大制度改革,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权力机关;提高各级官员选举的透明度和竞争性,试行县以下官员直接选举,保证官员执政为民,对下负责;推进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平与公正;改革工会制度,使工会既不脱离党的领导,又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团体;发育民间组织,做实基层自治,等等。
作者为原黑龙江省委副厅级巡视专员
第五篇:我国信访制度运行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综述
我国信访制度运行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综述
刘莹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650031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同样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的信访制度,却日益暴露出其种种弊端和不适应性。因此,研究当前我国信访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而探析信访制度的改革对策,对于我国整个法制进程的推进和依法治国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信访制度;司法救济;现状;对策
我国的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制度。在我国古代就有大量诸如“拦轿告状”等古代信访现象存在,只是当时这种信访制
⑴度还远远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信访。更多的学者称其为一种直诉制度,即中
国古代法律规定的控告人可超出一般受诉官司和申诉程序的一项诉讼制度。可以说,我国现行的信访制度就是由古代的这种直诉制度演变而来的,只是我国现行的信访制度吸收和借鉴了其几千年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功能,在传达民意、维护社会稳定、监督政府运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同样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的信访制度,却日益暴露出其种种弊端和不适应性。因此,研究当前我国信访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而探析信访制度的改革对策,对于我国整个法制进程的推进和依法治国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 信访制度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采用前款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称信访人。这是我国现行立法对信访概念的规范性法律
⑵解释。
对于信访制度的定义和解释,学界和信访界都没有统一的固定解释。虽然有的学者认为信访在很大程度上算不上一项正式的制度,但大部分学者不仅确认了信访作为我国的一项基
⑶本政策制度的地位,还给出了比较详尽的解释。李严昌(2006)引用政治学者浦兴祖的定
义,解释为“人民信访制度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党政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理的一项制
⑷度。” 李齐申(2008)不仅将信访制度界定为一项正式的制度,并且定义为“信访制度属于行政调解范畴,是一种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并列的弥补行政过失的手段,它是接受公民严格评议党和国家机关的论坛。”
关于信访制度存在的功能,学界和信访界有共同的界定,普遍认为当前我国信访制度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笔者整理为第一,群众参与,即群众参与社会民主生活。人民群众向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要求,实质就是人民意志的表达,是一种政治参与。第二,民主监督,指人民群众通过给国家有关机关写信或走访反映民情社意,同时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对国家机关进行一种民主监督。第三,权利救济,人民群众通过信访不仅仅是表达民意,更具有需要保障和维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实现救济的要求。
二. 信访制度运行状况研究
1、当代信访制度的发展和演进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就非常重视人民的信访工作,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信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民群众的信访热情随着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不断高涨,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1951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规定》,学界一般讲此视为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起点。1957年,1
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机关处理人民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工作暂行办法(草案)》等。使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信访机构及其人员的配置都得到较大完善。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信访条例》后,各部门各省市相继出台了信访条例工作办法等,标志着我国的信访制度逐渐成熟。2004年,我国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并于2005年5月1日正式施行。
学界和信访界一般将信访制度的研究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众动员型信访。从1951年《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规定》出台,到1978年第二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召开,这一阶段信访受到政治运动的制约,相对于揭发他人、要求平反、落实政策的信访内容较多。第二阶段,拨乱反正型信访。从1978年第二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召开,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召开。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全国积案如山,来信来访的主要内容设计解决大批历史遗留问题。这一阶段属于信访制度的全面修复阶段。第三阶段,安定团结型信访。从1982年拨乱反正完成到现在。主要功能转化为化解纠纷、实现人权救
⑸济,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信访制度改革尝试阶段。
2、信访制度的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我国的信访制度也随之出现了大量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国内学界和信访界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开始对我国当前信访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笔者通过整理,将当前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做了如下几点归纳。
⑸ 第一,上访总量居高不下。张春照(2009)在分析了信访制度的历史演变之后,对当
前信访制度呈现的特点进行了归纳。认为,当前信访现状呈现出信访总量出现陡涨趋势,并且保持高位运行。自1993年出现的第一次高峰之后,一直高涨到现在。虽然从2005年开始,伴随着许多有效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扭转了全国信访总量12年攀升的势头,但据国家统计局权威发布,全国的信访总量依旧在高位运行。
⑹第二,信访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杨静(2009)认为信访的事项涉及到群众政治、经
济、生活等切身利益等多个方面。凡是生活中发生的涉及政治权力运作和政府权力行使的问
⑺题都可以信访,从而形成了信访制度内容的复杂性。段高祥等(2009)从信访主体的广泛
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信访主体不仅有工人、农民等传统意义上的信访群体,还有城市拆迁户、下岗分流人员等带有时代特色的信访者,主体范围的扩大,使得信访内容涉及面更广。
⑹第三,上访内容呈现相对集中趋势。杨静(2009)总结了农民负担问题、基层干部腐
⑸败问题、房屋拆迁问题一度成为信访集中地热点问题。其中张春照(2009)归纳的三农问
题、城镇拆迁安置问题、干部作风问题、劳动社保问题,代表了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并且他还提出了信访中也出现了涉法涉诉案件相对增多和集中趋势。
⑺第四,群访、越级访等极端不良上访行为增加。段高祥等(2009)认为缠访、闹访、重复访、越级访问题严重。由于一些责任单位的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失职、失误或工作不深入等,致使矛盾久拖不决,很多严重的聚集事件、重复访、越级访、进京访屡屡发生,严重影
⑸响了社会稳定。另外,信访活动的组织性和对抗性明显增强。张春照(2009)也指出,部
分群众绕过地方政府,直接到市级甚至省级政府上访,试图通过上级部门压力来解决问题。并且还经常有拉标语横幅、请愿静坐、围堵马路等现象发生。更甚者还采取极端的自杀、自残等过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已经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⑻第五,信访机构“不作为”现象层出不穷。王会智等(2010)指出,截访、堵访现象
严重。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考核和职位升迁,不但不积极解决问题,反而采取消极的掩盖办法,比如截访和堵访。甚至出现“信访寻租”现象,即通过行贿上级信访部门官员来减少
⑼上访登记数量。毕然(2009)将这些不良上访现象归纳为信访机构官员人治色彩浓厚,随
意性大。由于信访人员的责任心、综合素质甚至个人情绪的因素以及自身利益影响,造成议而不决或者拖着不办,导致大量信访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信访现状,已经充分暴露了我国现行信访制度的严重缺陷和不足。信访的传统优势和作用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纵深发展的趋势,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人民群众表达民意、政治参与、权利救济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反,还因此派生出大量难于解决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三. 信访制度的运行现状面临的困境
目前,学界和信访界对于当前我国的信访制度存在缺陷并已经陷入运行困境这一点达成共识。但是对于当前我国的信访制度的运行困境究竟是什么,各方仍然持有不同的观点,并且一直是议论的焦点。笔者归纳之后,概括为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信访功能的错位。
1、信访功能定位过于高大。
⑷ 李齐申(2008)认为,从我国信访制度的实际操作者看,各级部门作为信访机构,受理所有的信访问题,因为没有相应的权限和职能限制,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只是受理而无法解决的事实。由于信访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定位不明确,受理信访案件没有条件限制和要求,导致在实际操作时出现重负受理和相互推诿,信访资源大量闲置浪费,造成效率低下。
2、群众对信访功能误解严重。
⑽谢卓妍(2008)提出民众对信访的作用误解甚深,将司法与行政混淆,盲目信仰行政权力,将所有造成严重的行政资源浪费级相关国家机构空转。从理论上讲,信访只是包括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行政救济手段之一,而国家的司法救济才是公民权利救济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后的屏障。可在实践中,群众更多的相信信访这一救济手段,并作为最后的希望所在。
第二,信访部门机构设置存在问题。
1、信访机构的设置混乱,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
⑾宋振玲(2007)指出信访机构庞杂而分散。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党、权力机关、司法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中央信访机构对地方信访机构的只能和权利及运作方式都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信息不共享,缺乏强制力。这在实践中导致信访不断升级,各种问题和矛盾焦点向中央聚集,使原本为意在解决、疏导矛盾的信访本身却成了矛盾积聚、上升的通道,最终导致政府和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的下降。
2、信访部门权力弱化。
⑿傅江浩(2009)认为各级信访机构权力极为有限。新的《信访条例》虽然赋予有监办权及建议和向上级机关报告的权力,但它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直接权力处理信访事件。信访事件的处理权、决定权仍然在各行政机关及其主管领导手中。信访部门既不能像法院一样对案件有审判权或仲裁权,也不像纪委对违纪干部有调查权、处分权。因此,信访部门根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问题,充其量只能是“收收信件,听听意见”。
第三,信访制度本身存在矛盾。
⑾宋振玲(2007)认为,其一,信访制度自身充满了悖论。目前在信访政策方面,国家一方面一直强调不能压制群众的正常上访,要充分保障群众等的民主权力;另一方面,国家又一再要求把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要尽量减少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其二,信访和法治相冲突。人民试图用行政救济替代司法救济,客观上严重削弱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此外,由于信访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领导关注的程度以及处理措施是否有力,诉诸的是领导的个人权威,而非制度权威。这与法治存在悖论。
四. 信访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我国信访制度运行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反映了我国社会有效利益表达机制和群众政治参与机制的缺失,并且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前我国权利救济机制的低效和发展存在障碍。因此,要解决好信访问题,不能只局限在信访部门内部和信访机制本身做文章,而更应当从整个国
家和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中来寻求解决信访问题的对策,对长期以来遗留的问题进行改革。
由于学界和信访界对于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看法不同,对其成因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因此对于信访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和改革的路径选择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笔者从以下四个方向对众多专家学者的建议和对策进行归纳:
1、第一个方向是关于信访制度改革的主流性观点,即主张对信访制度进行内部机制规
⑾范。其中核心观点就是关于信访内部组织机构的重建。宋振玲(2007)认为重构信访组织
机构,建立在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之下的专门信访委员会,其机构的职能定位为承担公
⑻民的利益表达和民主监督的功能。王会智等(2010)提出应该统一信访机构。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信访”工作格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及相关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可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导致的结果是互相推卸责任,影响了信访机构的威信,无法实现信访制度应该发挥的功能,因此必须充分整合信访机构,建立统一的信访机构体系,取消党政等其他部门的信访机构设置,把信访功能同归于人大。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情况,信访机构设置应该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下的一元信访体制,各级人大设置信访委员会,由其统一受理群众的来信来访,政府内部不再保留信访机构。
⑷在信访机构重建的基础上,还应该对信访进行统一立法。李齐申(2008)提出应该尽
快出台《信访法》,健全信访法律体系,实现信访制度单纯依靠规定、条列和政策来调节的现状,以实现信访制度的法制化、程序化,使公民的信访活动和政府的信访工作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其中明确信访的受案范围,尽量不与司法救济途径重复;严格程序规制,要规定信访问题提出、受理、复查、复核等工作的法律程序;加强责任追究机制这三点尤其重要。
此外,还应该改革信访工作的考评机制。目前信访工作的考评制度由于导向缺陷,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效果。正确的考评机制应当是:第一,将群众作为考官,信访工作的好与坏应当由上访群众来评判。第二,建立利益导向的信访工作考评机制,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第三,信访部门要改变以信访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办法,代之以信访问题解决程度为主要指标的办法。信访工作要立足于解决问题,不能单纯的把上访人数多少、上访重大事件多少作为考评官员的依据,而应对各地的上访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⑼
2、第二个方向是主张不断完善信访制度的外部机制观点。毕然(2009)认为构建以司
法为核心的权利救济体系是完善信访制度的重要对策。他提出在现代社会,社会的公正最终是通过法来维系的,而不是依靠社会的良知来维系。独立公正的司法究极体制是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基本经验,只有建立以司法救济为核心的究极体系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救济。而从目前来看,信访救济在整个国家权利救济体系特别是实践层面,其地位与司法救济相平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更高于司法救济,导致司法救济的功能被边缘化。这种局面与法治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打破信访救济与司
⑹法救济平行的局面,构建以司法为核心的救济体系。杨静(2009)在完善我国信访制度的理论思考中提出,信访制度的改革必须同司法体制的改革相协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访问题。从目前的情况分析,信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司法救济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而造成的。应当通过司法制度的改革,整肃部门风气,做到司法公正,使绝大部分信访案件回归司法救济,信访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3、第三个方向是主张通过对国外相关经验的借鉴来寻求出路的观点。部分学者借鉴西方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或者称为申诉专员制度。这项制度由瑞典于1809年创设,20世纪60年代后为世界各国广为借鉴。其中监察专员的独立性、主动性、权力的时效性和团队专业化都值得我国信访制度改革借鉴和思考。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姜明安提出了建立类似国外这种监察制度的设想,建立公民权利特殊救济机制,由中央直接管理,派往各省。对于群众的控告,属于案件性质的,可以帮助上访启动司法、行政复议等程序,对于腐败问题的,可以转交中
纪委、监察部等部门处理。唐丽萍等(2009)认为人大信访改革也可以借鉴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特设一个临时委员会作为人大监察专员主持的机构,专门作为人大对外接受群众来信来访的部门,监察专员由同级人大代表大会任命精通法律的人大代表担任,这样,人大的监督权可以落到实处,同时也给信访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
4、第四个方向是关于近年一些学者对信访制度改革提出的新设想。包括:
⒁(1)建立信访代理制度。代琳(2008)提出现代社会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在各个
领域相继出现了各种代理机构,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出现对公民权力的保障与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信访制度中也可以借鉴和引入代理制度。
⑺段高祥等(2009)明确提出将信访的代理机构定为非政府组织或群众自治组织,鼓励和扶持各类非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逐渐介入到信访代理领域,让他们承担起原本就不需要政府过多介入的社会领域的社会责任,比如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政策咨询和社会关怀等。
⒂(2)建立信访终结制度。毛淑梅(2009)认为,所谓信访终结,是指信访案件经规定的程序处理后,信访人员应息诉罢访,而仍然坚持来访和上访的,对信访事件做出予以终结的决定。终结后的信访事项在信访人提不出新的事实和理由的情况下,信访机构不再予以受理,并转请相关部门做信访人员的息诉、化解工作。虽然在《信访条例》第35条中已经有相关规定,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重访、缠访和闹访问题。应当将重点放在严格按照涉诉、行政两条线执行上,即属于行政范围的信访事项,必须由国家信访局或省市信访办负责宣告终结。属于人大、法院检察院职权的,必须由人大、法院检察院负责宣布终结。这样,有利于保证司法独立,也避免使信访机构负担过重影响工作效率。
(3)建立信访听证制度。在我国《信访条例》第31条中对信访听证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在学界也获得了普遍的肯定。“尽管信访听证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可以预见的是,信访听证制度将成为未来信访制度的重要子制度。就目前信访制度在一些地方已发挥的功能看,⒃可谓法律、准法律属性和政治属性功能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挥。”
五.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信访制度已经并且还将出现各种与国家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学界和信访界众多专家学者都在试图寻求信访制度的最佳改革对策。毕竟信访是我国人民表达意志、行使民主监督和寻求权利救济的重要途径,信访制度应该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完善而完善,因此,信访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有其存在的空间。对于信访制度的运行困境和出路的探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琳婧.中国古代直诉制度.法制与社会,2009.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2005.01
3.李齐申.我国信访制度的不足和完善.法学之窗,2008.08
4.张春照.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及现状分析.新西部,2009.22
5.杨静.完善我国信访制度问题研究.法商论丛,2009.06
6.段高祥,陈祤.浅谈当今我国信访制度.今日南国,2009.11
7.王会智,刘新君.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对策.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8.毕然.浅议现行信访制度的缺陷与完善措施.经济师,2009.9
9.谢卓妍.信访制度的现实困境.法治与社会,2008.11(中)
10.宋振玲.信访制度困境与解决途径探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6
11.傅江浩.我国信访制度分析与改革.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12.唐丽萍,叶磊.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错位和制度困境分析.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4
13.代琳,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与改革途径.法治与社会,2008.12 ⒀
14.毛淑梅.新时期信访工作创新机制对策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15.中共贵州省黔西县监察委员会.黔西县信访听证制度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中国党政论坛,2005.5
本文连接:现代商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