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电价机制改革与应对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05:3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核电电价机制改革与应对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核电电价机制改革与应对对策研究》。

第一篇:核电电价机制改革与应对对策研究

泥南轩 奉上

核电电价机制改革与应对对策研究

王世鑫

核电定价机制回顾

还本付息电价是以电力项目的实际造价为基础,测算各项成本费用,在保证补偿成本、缴纳税金和一定赢利的前提下测算出上网电价。还本付息电价能从财务核算上保证企业的赢利水平。

具体测算方法是:先计算发电成本,包括折旧、运行成本、摊销、财务费用等因素,同时计算销电税金,包括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等。而销售收入是总成本费用、销售税金、销售利润之和,电价是销电收入和上网电量之比。实际测算中,采用多种试算,最终测定一个能满足还贷要求的电价以进行比较分析。

这种测算方法的依据为:利用贷款资金建设的电站,其电价应当保证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清本息,并满足还贷期间维持正常生产、应纳税款、合理利润等要求。

在计算中,首先假定一个上网电价,做还贷计算,当计算的偿还年限大于允许偿还年限,说明假定的上网电价低了,应提高电价,反之则降低电价,直至等于或略小于允许还贷偿还年限,这个电价即为

泥南轩 奉上

求得的电网电价。秦山一期核电站作为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其定价思路就是采用了还本付息方法。

而中外合资大亚湾核电站则是特有模式电价。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电价收入主要用于还贷和滚动发展。其上网电价的基本模式不同于其他核电项目,借鉴了国外对公用事业定价模式,采用了本-利浮动电价模式,其利润也不是按一般电厂的电价-成本=利税的方式,而是由董事会根据《合营合同》的规定予以确定。

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成本除退役费用、乏燃料后处理费用等核专项费用外,其他成本项目与一般电厂基本相同。

净利润P(当年税后利润),用下列方法计算出来 P=■×K 公式中:K代表利润因子。股东基金亦即股东权益,年初股东基金即为上年末股东权益,年末股东基金即上年末股东权益加上本年内未分配利润(含公益金、公积金等)。

也就是说,该模式中每年税后利润按股东权益的某一百分比(K由董事会决定,实际上相当于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得出。而如何确定每年K的水平,不是单纯地仅看当年净资产收益率,而是以股东投入资本金之时为起点,以电站投运产生利润并分派红利给股东为现金

泥南轩 奉上

流入,计算在一定时期内股东所能获得的内部收益率FIRR,并以该FIRR的水平来调控每年的K值。

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30天内,董事会审批该年度实际的总发电成本与利润总额,确定分售结算电价等。会计年度实际的总发电成本与董事会确定的税后利润、应缴纳的所得税之和除以总分售电量之商,即为该年度的分售电价。

上网电价公式=(发电成本+净利润+所得税)/总分售电量 S■=■(C■+D■+F■+■)其中:E■为全年上网电量,千瓦时;

C■为电厂运行成本,包括燃料费、乏燃料费、退役基金、运行维修、大修、人工、行政等费用;D■为年折旧费;F■为全年财务费用,包括贷款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银行费用等;g■为所得税率;P为净利润。

公式表明,大亚湾核电站上网电价是一个不确定值,由合营双方协商平衡后确定。由于利润不是由电价-成本=利税的方式确定,在一般情况下由董事会决定的利润不会因成本的变化而变化,国家的税收有保障。

大亚湾核电站的电价模式,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有其特殊的背景。这种模式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其“引进外资、借贷建设、售电还钱”

泥南轩 奉上

经营方针对广东核电的滚动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今后这种模式可能不再广泛使用。

经营期上网电价

现阶段应用最多的是经营期电价。所谓经营期电价就是在综合考虑电力项目经济寿命周期内各年度的成本和还贷变化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电力项目每年的现金流量,按照使项目在经济寿命周期内各年度的净现金流量,能够满足按项目资本金计算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条件测算电价。其计算公式:

■(Ci-Co)■(1+FIRR)■=0 FIRR为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n为经营期限,i为经营期的年序数。Ci为现金流入,Co为现金流出。

经营期电价出台,主要是2001年原国家计委以《国家计委关于规范电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1] 701号)为依据,针对过去还本付息电价存在的问题,对上网电价进行了清理。同时因燃料、利率、部分还贷结束、折旧提完的电厂相应降低了上网电价,将按照还贷期定价的方法改为按电力项目经营期定价,将个别成本定价改为按社会平均成本定价。

经营期电价计算主要考虑的因素:

●确定经营期限。经营期一般为20~30年;

泥南轩 奉上

●确定收益率水平即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一般与国债收益率挂钩并略高出一定的百分点,如8%。

●计算成本费用。以设备容量、年利用小时、厂用电率等确定发电量,据此按各种参数计算成本费用。包括各种原材料的耗用、综合折旧、大修理费等,运行成本一般参照社会平均成本。

●依据贷款合同、贷款利率等计算还贷本息。

●计算经营期各年现金流。最终满足现金净流量符合财务内部收益率要求。

经营期电价计算为投资者对项目投资的获利能力提供了判断基础。同时,经营期电价按社会平均成本定价,并明确规定项目投资回报,一方面摆脱了以往以项目个别财务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有利于鼓励企业降低成本。目前运行的核电站如秦山二、三期,江苏,岭澳等,均采用此方法测算。

核电电价机制的改革

当前实行的经营期电价,对促进电力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经营期电价仍然是在高度集中的电价管理体制下,以个别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机制,不能与今后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相适应。因此,出台与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配套的新的上网电价机制势在必行。特别是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后,逐步引入双边协商

泥南轩 奉上

定价和市场竞价的机制,以逐步替代电力市场化改革前采取政府定价的方式。

两部制电价

两部制上网电价是指将电价分为两部分,即容量电价(也称基本电价)和电量电价。其中容量电价主要反映发电厂的固定成本,电量电价主要反映发电厂的变动成本。在采取两部制上网电价的电力市场中,发电成本要通过容量电费和电量电费回收。其中:固定成本主要通过(按可用容量计算)容量电费回收,运行成本主要通过电量电费回收。采用两部制上网电价,可以保障发电企业一定的固定收入,对促进电力工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核电不能像火电一样,必须满负荷运行,因此,难以适用此机制。但在核电财务管理上给我们以启发。对核电企业而言,尽管不适用两部制电价,但降低固定成本是有必要的。一方面是实实在在降低投资,降低固定成本;另一方面从重新认识和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改变传统的固定成本定义,将更多的固定成本与产量挂钩,从财务上改为变动成本,主动适应电价改革来讲意义重大。

标杆电价

国家中长期核电发展规划已出台,但与新的核电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核电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在核电规模建设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加紧研究适应核电大发展的电价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参照目前火电

泥南轩 奉上

标杆电价思路,可以尝试建立核电的标杆电价制度。核电标杆电价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是促进核电投资增强成本意识,降低造价,提高效率。核电标杆电价的确立从目标管理的角度看,等于为企业设立了一个标准,设置了价格上限。价格不再取决于核电本身的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即价格既定的前提下,追求成本最小化,必然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特别是工程造价的管理),提高效率。

二是引导核电合理的布局。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并非所有地区都能适应核电的进入,会存在一个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核电的经济性会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标杆电价的设定,可以使政府、企业、公众对本地区是否适合发展核电做出更加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做出科学的决策,从而促进核电建设形成合理的布局。避免地区盲目争取核电项目,但从电价和电量的消化角度又存在难以解决的困难。

因此,核电作为电力产品,必须考虑电力行业的社会平均成本和社会平均收益。对新投产的机组,执行国家统一制定、事先公布的标杆上网电价,改变了过去以个别成本定价的做法,有利于促进核电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电价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如何设立核电标杆电价,现阶段应结合当前实际着重考虑如下因素:

泥南轩 奉上

——不同的堆型差异。目前我国实际运行和在建的核电站主要有二代及二代加压水堆、重水堆及三代压水堆等堆型。不同的堆型对造价、运行成本的影响是不同的,即使同样的堆型,也有进口和国产化的不同。核电标杆电价,首先要考虑堆型及技术路线的因素。特别是在当前核电的引进并非完全追求经济性的前提下,更应考虑不同的堆型和技术路线带来的投资差别。

——不同的区域差别。从目前已有核电或正在有核电的省份看,区域差别是较大的,沿海较内陆,华南较东北,即使华东地区不同的省份,如浙江较安徽等,电价的差别还是存在的,因此,即使同一堆型的核电,在不同的省份,采用标杆电价,也要考虑所在不同的区域差别对待。

——参考脱硫(脱硝)火电电价。从核电的清洁性与环境友好性来说,核电电价至少应与脱硫火电标杆电价相当,特别是再考虑到火电脱硝问题,各地的脱硫加脱硝标杆电价会更高。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在各类能源中,以在建煤机的全要素成本为基础核定的各省煤电标杆价,基本上体现了当地电能力供求长期均衡的要求,从而也成了各地区核电的机会成本的最合适标志。具体说,就是参照各地的脱硫火电标杆电价,考虑核电的个别因素来确定核电价格。

核电企业如何应对标杆电价

泥南轩 奉上

核电不管如何定位,有两点是普遍共识,即因“核”而突出安全性,因“电”而强调经济性,安全和经济是核电发展的根本方针。核电的发展必须要适应国家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时核电也要积极应对电价机制的改革,特别是要重点思考以下因素:

——转变观念,从源头控制建造成本。前几年,由于国家采用对核电支持的电价模式,核电电价不论是在机组利用小时,还是内部收益率,都体现了政策支持.今后采用标杆电价,要求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成本,考虑未来的收益水平,因此在设计上、建造上,包括融资模式上都要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事先思考如何降低造价,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空间。

——专业经营,降低电站运行成本。核电的成本构成中,相当一部分如折旧、财务费用,还有按国家法规提取的乏燃料后处理费等专项费用,是相对固定的,扣除部分成本,唯一可控的就是运行成本。过去核电站基本上是大业主,大而全的管理模式,在核电规模化发展后,实施专业化经营,是降低运行成本的有效途径。

——平滑效益,建立长远的财务模型。核电在运营期内必须安全稳定地发电,在此基础上考虑未来上市的战略发展,应当建立一个长期平稳的财务模型。如何建立适合核电长远发展的财务成本模型?

成本费用尽可能与发电量联动挂钩。固定资产折旧,其在上网电价中约占20%的比重,如按年限法提取,则作为固定费用体现,不

泥南轩 奉上

管年发电多少,都固定金额提取,一旦出现计划外长期停堆,发电量剧减,势必造成年度利润的大幅波动。因此,成本费用应尽可能与发电量挂钩。

除固定资产折旧按产量法提取外,乏燃料后处理费、退役费、中低放废物处置费等,均可改变按量价固定提取的方式,而采用根据应提取总额折算到每千万时发电提取标准,在经营期内按发电量提取。

贷款偿还及财务费用力争等额偿还。核电投资大、负债高,因此财务费用即利息支出是相当大的,一般约占电价比重的10~15%。根据贷款协议规定核电在运行前期是还贷期,大多数是经营期前15年本金等额还款,利息逐年递减,个别项目也可通过协议适当延长还款期限。为建立长期平稳的财务模型,贷款偿还期限应在经营期通过新的协议或搭桥尽量延长,尽量争取本金及利息均等额还付最好。

——适当考虑核电站寿命期与经济计算期的关系。核电运行的潜力巨大,核电站经济寿命期现均按25年考虑,但实际上核电站的设计寿命一般为40年,如通过技术改造延寿至60年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核电站的经济计算期与实际运行期相差悬殊,如果按经济计算期理论计算,一切成本费用均在25年内得到补偿,似乎不太合理。因此,为降低核电在经济计算期的发电成本,提高核电的竞争力,部分成本费用如折旧、退役、乏燃料后处理费、中低放废物处置费等,可考虑在经济计算期降低提取总额,适当延长至电站寿期内补偿。

泥南轩 奉上

随着核电机组运行的稳定和成熟,随着对核电经济研究的拓宽和深入,有理由相信核电的上网电价是有竞争力。(作者为中核集团公司财会部主任 王世鑫)

第二篇:电价机制、手段与电力改革

电价机制、手段与电力改革

倚重手段而轻忽机制,既是现代行政效能低下的体现,也是权力不甘心退场而对改革的必然反噬。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般认为,电力价格是整个电力体系的核心,连接并反应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也直接关系着电力与用电部门各利益主体营收支出的核心利益。总体而言,电力在我国仍旧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能源部门,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发电、输配电、用电以及整个价格体系的不灵活。其中,发电价格、输配电电价与终端销售电价由政府制定并决定调整的节奏与幅度,缺乏市场发现价格与发电市场份额的机制与基础设施。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认识到以上存在的问题,电力行业逐步开展了“大用户直供”、改革调度机制、“输配分开”、“配售分离”、“水火同价”价格改革等试点或者前期准备工作。但是,由于这些体制安排的特点与路径依赖,对于这些改革与措施的解读与评价,“中国特色”的地方居多。本文就电价这一核心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引子,辨析几个重要的概念与理念,希望引发更多的讨论。

价格机制与价格手段

由于长期政府控制、行政定价的原因,在我国,电力价格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像是一种政策工具,用来实现政策目的的“价格手段”。比如限制高耗能、补贴最贫困人口,甚至弥补电力建设支出(比如三峡基金)。但是必须指出,机制与手段二者未来需要更显性地区分。

电价机制重要的是解决市场价格的内生性问题,是所谓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典型的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机制中,最终市场的价格是供需双方内生出的一个双方可以达成交易的价格平衡点。如果供需发生任何方向的变化,这一平衡点就有可能改变。

在我国,主要发电企业获得的价格属于“成本驱动”(cost-driven)的模式,典型的比如“煤电联动机制”。根据这种机制的规则,煤电标杆电价水平要跟随煤价变动而调整。一方面,这种变化是基于燃料成本为基础的计算,缺少对消费侧需求动态的考量;另一方面,具体调整与否以及调整幅度需要行政程序的触发。但是,这仍然可以看做电价动态变化的一种机制。

而价格手段属于行政手段的一种,服从于额外的政策目标,属于政府政策的一部分。典型的政策手段就是从价税收,实现政府调节收入、抑制消费等政策目的。比如,针对抑制稀缺石油消费的燃油税,针对碳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碳税等等。与税收相对应的,是政府的补贴,可以看做是负的税收。

一般而言,价格手段会在价格机制形成的价格水平之上打入一个“楔子”。价格机制解决价格如何变化的问题,而价格手段服从于政府能源管理的目标。认识清楚了电价机制与手段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最终价格的结构与形成。电价手段如果过多,占据了电价水平的主体部分,那么其作为机制而变化以引导供需行为的作用就会削弱甚至完全消失,这就近似于完全行政定价了,手段与机制的界限就模糊了。

这一机制与手段的区分对于我们以下要讨论的问题都是必要的。

电价内生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

电价机制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要素。理论上的探讨将是比较抽象的,涉及到价格与供需变化互动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在此,我们以水电的本地消纳和外送安排举例说明。我国的四川、云南等地水电资源极其丰富,水电是当地消纳、还是外送符合总体效率原则,是一个在任何尺度(小时、天、季度、年、中期与长期)都处于变化中的问题。短时的需求波动、水库的来水波动与季节性丰枯差异、本地与目标地的需求变化与供应平衡、长期的电源结构等,都会影响水电的“最优流向”。这种市场的瞬息变化,是行政性定价与根据成本变动调整根本无能为力的,从而会造成资源优化配置的障碍。

根本上,水电的本地使用、就近消纳无须付出长距离外送成本(这属于交易成本,属于整体上需要尽可能减少的部分),是大部分情况下的有竞争力的选择。一般而言,在充分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才有外送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全局最优的选择。但是,历史上(比如2012年),四川电网在丰水期都曾经出现本地用电紧张局面,这不能不说是资源的严重错配。僵化的规划体制、缺乏电力市场发现性价格是根本性的原因。

由于电力传输高损耗的特点,过大范围(比如超过1500公里,电力传输成本将超过总用电成本的25%以上)的调配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在一个起作用的电力市场中,即使存在物理上的连接,这样的电力潮流流向即使短期存在,长期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将刺激电力受入地区更低成本机组的建设。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统一市场的建设,东中西部的要素价格将进一步趋同,能源运输成本的大小将成为决定资源优化配置方向的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因素。

大用户直购电机制与限制高耗能的政策

目前,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起步,大用户直购电以其操作较为直接、能力建设要求与复杂程度相对较低有望成为积极推进的政策。但是,大用户直购电可能会使高耗能行业享受比现在更低的电价水平。这一点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颇有中国特色。

大用户直购应该是一种机制,属于供用双方直接见面,通过类似“双向拍卖”的方式确定双方均可以接受的电力价格的交易行为。限制高耗能产业,应该属于政策限制,属于手段的范畴。最起码,不能因为高耗能可能获得较低的电价,就认为大用户直购电是不对的。如果限制高耗能被认为是正当的目的,需要通过抬高其面临的电价限制其发展,那么加税抬高其能源成本属于局部政策手段。不应该因为高耗能可能因直购电享受更低的电价,从而“投鼠忌器”,就限制一般性的整体经济机制安排发挥作用。

更进一步,从根本上讲,对于高耗能的限制理由应该在于其环境的负外部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环境标准的提高与执行的刚性。高耗能并不具有“原罪”,其用电行为并不存在负的外部性影响。

高耗能产业,顾名思义,指的是能源消耗程度比较高的产业,也就是能源密集型产业。传统上,钢铁、建材(比如水泥、玻璃)、化工、有色(比如炼铝)、造纸、石化等行业属于认识中的高耗能工业,其能源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超过20%,大部分在30-60%,而有机化工可能超过80%。IEA的统计汇总显示,这几类高耗能产业的总能耗要占到全球工业能耗的70%,20%的增加值,以及25%的直接就业。一句话,能源是高耗能行业的主要投入。

欧盟与德国的案例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如何看待高耗能的启示。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德国需要征收电价附加以提供足量补贴,其可再生补贴在终端电价中的比例要占到终端电价的1/4到1/3,达到6欧分以上。但是包括高耗能的大工业一般都可以获得可再生能源附加负担的部分或者全额减免。在促进能源转型的可再生能源法案(EEG)2.0版本(讨论中),明确写明:要确保能源电力密集型工业的未来的竞争力。分析其减免的动机,大企业的游说无疑是原因之一,但是理性看待高耗能的作用也不无关系。事实上,欧洲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地区,重要的不是高耗能与否,而是其效率与竞争力如何。

2014年初,我国出台了针对钢铁水泥玻璃产业基于能耗标准的惩罚性电价水价,这是一种行政价格手段。这一政策没有做到电价机制与政策工具的有效区分。在“审批”框子里面打转的“价格手段”,自由量裁权巨大,极易导致腐败与寻租;另一方面,不区分机制与手段,容易将价格的手段式调整等同于价格改革,于真正的改革――建立整体价格机制无甚关联。没有机制的建立,价格的分门别类的调整(比如媒体有消息称,高耗能产业要建立阶梯电价)会使得价格体系进一步复杂化、破碎化,破坏统一市场的发展,完全与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多收的“电费”账户的去向,是否补贴了由于高耗能发展而受损的群体(如果有),也有待进一步透明。这是现实中的一个迫切的问题。高耗能享受更好的经济效率也是理所应当的,电价机制改革决定的。

总体而已,大用户直购机制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起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可以一定程度上破除电网垄断性经营,还原Utility(电力公共事业)的真意。大用户将是售电市场的第一批批发商与用电主体。

第二,通过直接交易,减少中间交易成本、解决价格的内生性问题、发现行政定价距离“最优价格”的差距。过去的行政定价存在着对价格体系的扭曲,比如相对于电力的价值,有些地区电价水平过高(比如东部地区,依赖于廉价进口煤炭),有些地区电力价格水平过低(比如煤炭产区附近的电厂,其节省的运输成本在煤炭市场化后极其有限),这些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第三,对于进一步电力体制改革具有程序性与能力建设的意义。

这一改革措施,无疑将提高总体电力运行的效率,“做大蛋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与最终电价与产品成本,提高发电、输电与用户的“福利总水平”。这一改革对整体的意义重大,非常必要,那么必须冲破受损利益群体的阻挠。改革的整体“必要性”(提高整体效率)与改革的分布式影响可能阻碍改革“可行性”(部分利益群体受损)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可再生能源优惠电价属于“政策手段”

对可再生能源提供优惠固定电价,以降低其发展风险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其理论的依据在于先进技术面临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这种失灵表现在:可再生能源初始成本较高,但是随着规模扩大、学习效应而有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如果初期没有政策的支持,可再生的市场份额不会扩大,而份额不会扩大,其成本也无法降低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程度。这一“鸡蛋困局”需要政策手段来干预,以帮助可再生能源扩大市场份额,从而避免锁定在低份额上,无法对污染物减排与气候变化做出长期的贡献。这一优惠电价,与中国对水电、气电、核电的分门别类行政定价(割裂统一的电力市场),尽管最终形式一样,但是其理论依据截然不同,不能往一起归类。

因此,可再生的优惠电价属于“政策手段”的范畴。这一手段在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具有了市场竞争力之后应该退出。目前,得益于中国制造的低成本,欧洲与美国的太阳能发电都接近于这一阶段。

但是,这一手段退出与否,与市场化改革推进没有关系。在我国,要加速这一政策手段的退出,配套的改革必不可少。在笔者看来,取消居民电价补贴“手段”是目前亟待推进的措施。

目前来看,这种居民用电补贴政策的依据明显不足,问题越来越大。首先,对大部分最低收入以上的人群,用电负担在整体支出负担中的比例都已经很小,取消补贴对大部分群体影响不大;

其次,这种低电价并没有降低整体居民支出的总负担,因为工商业的高昂电价必然要通过其他日常消费品传导给用户,可以说在降低“总体居民支出”负担方面没有帮助;

再次,最低收入人群的用电负荷是用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已经低到无法再低。整个居民用电仅占总用电量的13%左右,这部分人群的比例就更低了。这部分人群,无疑需要追加能源服务补贴,但是直接发放货币补贴显然更有针对性与效率;

最后,人为压低、不反映市场价值(可以用工商业价格代表)的居民用电价格,使居民用户产生了价格错觉,有碍于新兴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与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应用。如果没有扭曲的价格手段,分布式光伏将在我国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将是朝向我国“最优电力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力。

取消交叉补贴还是建设统一市场的要求。如果居民总体电价水平上涨50%,反映其成本与市场价值,可以进一步降低工商业电价5%-10%。这一政策变化,将具有对于居民电力消费信号指引的象征意义。

在我国电价在各种意义上(包括居民支出负担、可贸易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税负水平)基本已经“赶欧超美”(这属于电价比较的事实描述性判断,不涉及未来电力需要涨还是需要降的“规范”表达。限于篇幅,另文论述,但这是基本的结论)的背景下,这一政策变化对于工商业竞争力提升也具有实质性意义。

不存在独立于电力改革的“电价”改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我们通常所指的电价改革,指的并不是电价水平的高低问题,而是电价的定价机制。电价是如何产生的问题,这显然涉及到整体电力部门的改革,属于迁一而动全身。在一定意义上,电价改革与电力改革是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述。建立电力市场仍然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是建立电力市场的前提。

因为缺乏电力市场,西南低成本的水电无落地之处;因为缺乏电力市场,风电太阳能对降低上网电价的作用无法发挥;因为缺乏电力市场,“煤电互保”以邻为壑的闹剧反复上演。建立市场化为基础的电力市场,应该是电力改革的基本目标,这需要明确。

第三篇:峰谷分时电价作用与研究

峰谷分时电价的应用研究

ABSTRACT:Time of use(TOU)price is the important DSM measurement, has been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wer industries.Peak-valley electricity price can be used to shift load from peak time to valley time, to reduce the investment in the power industries of the generation side,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power supply and to decrease the customers’ expense on electricity, etc.In order to ease the problem of growing power shortage, peak-valley electricity price has been adjusted and promoted in some years, and it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The basic principle of peak-valley electricity price

is summarized, and the advantag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peak-valley electricity price applications to china and the problems of it a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eak-valley electricity price are pointed out.Finally, this paper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peak-valley electricity pr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grid and predict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for peak-valley electricity price.KEYWORDS:peak-valley electricity price;TOU;DSM 摘要:分时电价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手段,正在电力行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可以实现削峰填谷、减缓发电侧电力投资、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用户电费等好处。为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电力紧张局面,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大力调整和推广峰谷电价,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本文讲解了峰谷电价的理论基础,指出了峰谷电价的优点,总结了峰谷电价在我国实施的情况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峰谷电价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其在未来电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展望了峰谷电价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峰谷电价;分时电价;需求侧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导致电煤供求紧张,缺电现象日益严重。全国各地电网年最大负荷、年最大峰谷

差、年平均峰谷差率逐年上升,电网平均负荷率和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呈总体下滑。高峰负荷的过快增长,导致各地陆续出现高峰电力短缺状况,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为应付过大的电网峰谷差,国家不得不投入巨资建设调峰电厂、抽水蓄能电站,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增加装机容量来满足短暂的尖峰用电。这样做耗资巨大,且会进一步提高发供电成本,很不经济,难以实现能源资源、自然环境和电力消费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实行需求侧管理(DSM)可以合理的安排用电时间,改善用电方式,有效的提高终端用户用电效率,缓解高峰电力短缺状况,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峰谷分时电价是一种有效的DSM措施,峰谷分时电价是指为改善电力系统年内或日内负荷不均衡性,反映电网峰、平、谷时段的不同供电成本而制定的电价制度。其目的在于以经济手段激励用户主动改变消费行为和用电方式,进而达到移峰填谷、提高负荷效率的效果。这种方法通过不同时段的电价差使用户出于节省成本的目的,将一部分用电量从高峰时段转移到平段或低谷时段,减少峰谷负荷差,减少备用容量,提高机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本文首先解释并分析了峰谷分时电价的理论基础,并对制定和调整峰谷分时电价主要涉及的执行用户范围、峰谷时段划分、峰谷电价比设定以及以定期调整分时电价等问题进行了简要阐释。然后对峰谷电价在我国实施的情况和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指出了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的作用、好处以及不足和相关的改进措施等。最后分析了分时电价未来的变化趋势,指出了分时电价在未来电网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1 峰谷电价理论

电力生产具有特殊性,发、供、用电同时完成。发、供电环节的生产运行要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成本也随之变化。相对于一般时刻电能成本来说,高峰时刻电能成本较高,而低谷时刻的电能成本又因诸多因素的限制而降不下来。若能减少高峰时刻的用电量,增加低谷时刻的用电量,即可降低高峰时刻的生产成本,更充分利用低谷时刻的生产成本,从而起到降低电能生产成本、充分利用电能的效果。

电价偏高时,用户会减少电能的消费,电价偏低时,用户会增加电能的消费。峰谷分时电价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通过合理的峰谷时段与峰谷电价,使用户自觉的调整在不同时段的用电负荷,从而实现削峰填谷、缓解高峰用电紧张的目的。

实行峰谷电价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减缓电力部门发、供电设备的建设投资;用户可通过加强用电管理,挖掘潜力,减少动力成本费用支出;负荷曲线“削峰填谷”,能使电能得到充分利用,电网安全性增强,电力资源配置趋于更优。

峰谷电价充分发挥了电价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其核心在于电价的制定,这也是电力行业改革的核心问题。电价的制定既要在消费者与电力企业之间平衡,又要在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之间平衡,通过各方的博弈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并且这种利益要足以驱动各方实施峰谷电价的积极性。

在遵循成本原则、合理利润原则和用户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常用的峰谷电价制定方法有两种:边际成本法和会计成本法。

边际成本指由于用电需求的微小变化所引起的发供电总成本的变化量,随用电的特性、地点、时间以及发供电设备和资源的紧缺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边际成本法反映的是将来的成本,反映的是经济成本的变动趋势,能真实地反映未来资源的价值,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采用边际成本法能反映不同用电电压、不同负荷特性用户的实际供电成本,且峰谷电价的设计和计算不需单独进行。问题在于实际使用时影子价格的确定比较困难,通过生产模拟得到的运行成本与系统的实际运行有一定的差距。

会计成本法指由总的供电成本加一定

利润计算得到综合成本,再从用户公平原则

出发,按照用电方式、用电特点将用户分成几大类,将计算出的综合成本在这几大类用

户中进行分摊,从而得到不同用户的电价。

用会计成本法制定峰谷电价时,可将时段划

分好后,分别计算各时段的会计成本,并分

时段进行用户成本的分摊。会计成本法反映的是过去的沉没成本,无法反映未来资源的价值,成本在各类用户中分摊时采用的方法

也不完善,但它反映了实际发生的成本,且

较为简单和容易理解。

目前我国制定峰谷电价的一般方法为:

首先根据电网典型日负荷曲线确定分时电

价的时段,再根据电网在各个时段的机组运

行情况测算出各个时段的固定成本和变动

成本,根据一定的资金利润率水平计算利润,并把利润计入成本中,得到一个综合成本

(生产价格模型);对用户进行分类,把所得

到的综合成本在各类用户中进行分摊。分摊

时采用“高峰负荷责任法和电量法”,即用

各类用户在系统最高负荷时间的负荷占系

统负荷的比重作为权数来分摊固定成本,用

各类用户用电量占系统售电量的比重为权

数来分摊变动成本,从而得到各类用户的电

价[1]。

通过峰谷分时电价这一经济杠杆,可以

使用户在电费支出上权衡利弊,从而采取措

施,降低峰段用电量、开发谷段用电量,进

而提高电网负荷率,缓解高峰电力紧张局面,使供电负荷趋于均衡。实践证明,实行峰谷

电价可有效缓解部分地区高峰季节和高峰

时段电力短缺状况,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我国峰谷电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有部

分省市先后推行峰谷电价,199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逐步推行,期间执行范围由最初仅有的大工业及非普工业拓展至大工业、非普工业、农业生产、商业以及非居民等五大用电分类。在此期间,峰谷电价电量逐年增长,转移了大量的高峰负荷,社会效益明显。以河北唐山为例,在2001年至2007年间,执行峰谷电价电量由69.25亿kWh增至294.47亿kWh,占当年售电量的份额由2001年的54.34%跃升至66.43%,期间执行峰谷电价电量年均增长27.28%,转移高峰负荷达到50万kW[2]。

但我国现行峰谷分时电价也存在一些问题:

1)峰谷电价时段的划分

目前我国各地区峰谷时段划分大都是仅停留在对全社会总的用电负荷资料的一般性加工、整理和定性分析上,缺乏科学的理论根据。有必要结合电力负荷曲线的峰谷分布特征,建立峰谷分时电价的时段划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合理的峰谷时段,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峰谷电价比的设定 国家早期实行分时电价,一般采用的是峰段电价比平段高50%,谷段电价比平段低50%,峰谷电价比为3∶1的方式,有一些省份仍在实行这一标准。然而这以电价比并不足以激励企业避峰用电和达到理想的削峰填谷作用。

设定合理的峰谷电价比是决定峰谷电价的关键,更是决定削峰填谷效果的关键。峰谷电价比过低,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明显减弱,峰谷分时电价失去了应有的优化调节作用。峰谷电价比过高,又可能造成用户反应过度,导致高峰时段产生较大漂移,甚至产生峰谷倒置,造成调峰失败。此外,峰谷电价比设定的不合理,还可能影响用户的平均单位购电成本,增加用户的负担[3]。

3)峰谷电价政策缺乏灵活性 峰谷时段划分方案制定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进行改动调整,缺乏相应灵活性。电价对负荷有控制作用,负荷随电价的变化而变化。在实行峰谷电价后若不考虑负荷曲线的变动,电力系统的运行会偏离预期的最优方式。因此对峰谷分时电价要有适当的频率进行调整才能应对变化的电力供需。从国内的情况看,对于新实施分时电价的省份应该3~6个月调整一次,实施时间较久的省份也不应该长期不变,可以每年做一个总结,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调整。

4)上网侧峰谷电价的困境

上网侧分时电价政策可以起到激励调节性能好的电源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作用。在充分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下,该政策可以吸引发电机组积极参与系统调峰,有利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我国的上网侧分时电价包括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两种形式。自1999年1月1日四川省开始实行上网侧分时电价起,河南、湖南、安徽、江苏四省份陆续开始实行上网侧分时电价。其中,以火电为主的河南、安徽和江苏仅实行上网侧峰谷电价,而以水电为主的四川和湖南同时实行了上网侧峰谷和丰枯电价。但 2011年之后,河南、湖南、安徽先后停止了上网侧分时电价政策,目前仅江苏和四川两省仍在实行[4]。

不同电源之间利益的不平衡,供电与发电企业利益的纠葛,价格主管部门对电价的控制,调整机制的缺乏,使得上网侧峰谷分时电价执行不畅。这不但不利于调动发电企业调峰的积极性,长久下去也不利于实行峰谷电价的供电企业规避风险。上网电价没有与销售电价联动,峰谷分时电价没有真实的反映发电成本,不能充分发挥电价杠杆调节发、输、供、用各环节的作用,也不利于电力体制的改革和电力市场的发展。

峰谷分时电价实施的效果依赖于合理的峰谷时段划分和相应的峰谷电价,而峰谷时段的划分又涉及到用户响应的问题。用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用户会对不同的分段和峰谷电价比有不同的响应,这就造成了峰谷电价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实施峰谷电价之前,应对负荷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后的各类用户响应作出大致的拟合和预测,并依此为重要参考依据,拟合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峰谷时段和峰谷电价比。然后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定调整峰谷电价的频率以适应实行峰谷电价后的新的负荷曲线。在发电侧应当争取实行上网峰谷分时电价,建立发电侧与供电侧的合理的双边价格联动机制,以调动发电企业的调峰积极性和供电企业的风险意识,为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改革打下好的基础。此外,各省电网由于经济发展和用电量的不同,峰谷电价比也应有所不同,而且应该根据具体的执行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调整[5]。峰谷电价未来的发展

3.1 扩大峰谷电价范围

现阶段峰谷分时电价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工业用户,而居民与商业用电成为尖峰期的主要用电需求,且过分集中某一时点,加大了电力系统调峰的压力。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分时电价的应用范围,将峰谷分时电价普遍推广到商业与居民用电领域。

目前居民和商业用电的增长点集中于空调设备和储热式电热水器等用电设施,虽然其在用电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其绝对数仍很大,而且是我国电力消费未来的热点与快速增长点。随着现代商业、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发展,商业服务已突破时空限制,这为商业用电负荷从高峰转移到低谷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电热技术和低谷电蓄冰蓄热技术的发展,低谷蓄电成为可能,大量空调、蓄热式热水器进人居民家庭,为居民用户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创造了条件。

面对全国大面积限电的形势,全面推行峰谷分时电价势在必行,居民用电分时电价很快就会在全国推广。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的通知》中,要求在保持居民用电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居民用电峰谷电价,鼓励居民用户参与电力移峰填谷。

传统电表无法满足峰谷分时电价的计量要求,因此在推广居民用电峰谷电价时,需要对现有居民电表进行峰谷分时电表的改造。这虽然需要一定的投资,但从长远看,其总体效益是好的。在刚开始推广时,政府和供电企业应加大政策宣传并采取一些鼓励性的措施,来触发居民用户参与峰谷电价的积极性。目前峰谷分时电价已率先进人上海市商业与城镇居民家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相关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6]。3.2用户响应问题

峰谷分时电价实施的效果依赖于合适的峰谷时段划分和相应的峰谷电价,而峰谷

时段的划分又涉及到用户响应的问题。用户

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用户会对不同的分段和峰谷电价比有不同的响应,这就造成了用户响应问题的高度复杂性。用户对分时电价的不同响应带给供电企业不同的收益,也使其产生了更多的经营风险。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电价的承受能力和反应程度不同,峰谷分时电价应为不同用户制定不同的标准。例如应该对有削峰填谷潜力的企业加大峰谷分时电价力度,而对于削峰能力差、可能产生峰谷漂移甚至倒置的企业或行业要注意控制,适当调减峰谷差价。因此可分析研究不同行业对电价的反应程度,将其划分为几大类,再进行合理的电价调整。

由于不同用户对分时电价响应的不同,未来对不同用户制定不同的峰谷时段和峰谷电价势在必行。供电企业面临这种形式就要对自己供电范围内的各类用户分时用电情况按季度或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向相关管理机构申请调整分时电价,规避可能的收入风险。

3.3建立分时电价动态博弈联动机制 分时电价削峰填谷效益的分享应该由发电侧、供电侧和用户市场力大小客观决定。效益分享通过电价传递。

对发电侧,各电厂根据历史负荷状况计算各时段单位发电成本,并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确定各时段电价水平参与竞价;对供电侧,需求侧分时电价的制定受分时成本即上网分时电价的影响,基于竞价的上网分时电价,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确定需求侧分时电价,实现削峰填谷;对电力用户,以自身用电平均电价水平最低为目标,根据需求侧分时电价确定各时段用电行为。

用户按照需求侧分时电价制定的自身用电行为,通过改变用电负荷影响发电侧的分时发电成本;分时发电成本的改变促使发电侧重新制定上网分时电价;上网分时电价的变化导致供电侧分时成本变化,供电侧在新的分时成本基础上重新制定需求侧分时电价;新的需求侧分时电价又通过电价信号改变用户的用电行为[7]。

这样,发电侧、供电侧和用户三方分别通过决策上网分时电价、需求侧分时电价和分时段用电行为相互影响,通过重复动态博弈最终达到联动均衡。均衡时的各环节电价中包含了负荷引导信号、风险规避信号和利益分配信号,实现了由市场自身决定分时电价效益的合理分享。3.4分时电价的多样化

电力负荷的多样性决定了分时电价的多样性。为了利用电价解决高峰电力紧缺问题,除了采用峰谷分时电价之外,还可以采用尖峰电价、季节电价、可中断电价等电价,通过多种电价的结合,更好的利用经济杠杆解决高峰电力紧缺问题。

尖峰电价是在峰谷电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基本理念是认为,一年内尖峰负荷仅在少数几日的部分时段出现,通过对这些时段针对性地实施极高的尖峰电价能有效地减少或转移负荷,取得比常规峰谷电价更好的效果。其与峰谷电价最大的区别是尖峰电价仅在一年内的少数“紧急日”执行,且只预先规定一年最多执行天数,但不规定具体日期,而是由电力公司根据预测(如由于天气或其他原因,系统可靠性受到威胁,电力批发市场价格极高)提前一天或数小时通知用户。

尖峰电价比远高于峰谷电价比,且执行时间较短,用户更愿意响应,国外研究和实践表明:尖峰电价的效果好于峰谷电价,配有技术手段的尖峰电价项目效果最好,能降低近30%的高峰负荷[8]。

电力负荷在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最高和最低负荷,夏、冬两季因为制冷、取暖的原因,其负荷明显高于春、秋两季。这种用电特性的多样性就促使了季节电价的产生,季节电价是一种反映不同季节供电成本的电价制度,其在夏、冬两季的电价要高于春、秋两季的电价。制定季节电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抑制夏、冬两季平均负荷的过快增长,以减缓电力设备投资,降低供电成本。

可中断电价是电力公司提供给实施可中断负荷用户的优惠电价。当系统高峰时段电力供应不足时,电力公司可以按照预先与这些用户签订的可中断电价合同暂时中断用户部分负荷,从而减少高峰时段电力需求,改善负荷形状,延缓电厂建设,提高系统整

体经济效益。由于可中断电价的参与用户是自愿性质,因而可以减少因中断负荷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同时由于大多数参与用户为大工业用户,削峰效果显著,电力公司也比较容易掌握。实施可中断电价也是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削减高峰负荷的主要手段之一。

实施灵活的多种多样的电价政策,能够充分发挥电价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例,其自1979年起通过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可中断电价、季节性电价等政策措施,有效的转移了高峰电力,缓解了高峰电力短缺状况,满足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取得了积极的成果[9]。3.5 逐渐向实时电价转变

实时电价是一种以市场需求预测为基础,结合长期边际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通过市场来定价的一种新型电价制度。实时电价能精确反映每天各时段负荷及供电成本的变化,并随时传递供电成本的信息给用户,使用户在可能的范围内调整自己的用电量。其本质上是分时电价发展的高级阶段,克服了分时电价时段长、价差幅度小、缺乏灵活性等缺点,它能随时段的变化而变化,快速应对发供电成本的变化,引导用户合理用电,优化资源配置[10]。

目前实时电价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电力公司中广泛应用,相关实践证明,实时电价是电价市场化的最佳选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要顺应世界电力改革与市场化潮流,积极创造条件,由分时电价向实时电价转变。

4结论

峰谷电价的实施,起到了削峰填谷、缓解高峰电力紧张、提高负荷率的作用,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乃至拉闸限电调节电力供求的做法。利用经济杠杆引导用户合理用电,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有效手段,是对多方都有利的多赢举措。同时实行峰谷电价也有利于解决目前电力市场中存在的严重的“交叉补贴”现象,为电力市场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峰谷电价的制定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相应的算例分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理论尚不能对峰谷电价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作为一个价格政策,峰谷电价的进一步健康发展需要电价形成机制、技术管理和运行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相关机制的健全,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将会愈加完善,并在未来电网与电力市场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Wu Yunsheng,Zhong Wen,Jiang Yeqing.Analysis and study on current status of peak and off peak electricity tariff and their development trends[J].Electric Power Technologic Economics,2005,17(2):10-13+17(in Chinese).

参考文献

[1] 董军,王文龙.峰谷电价的研究[J].华北电力技术,1995,06:1-7.

[2] 熊长虹,刘洪华.对峰谷电价执行范围调整的思考与建议[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4,16(2):41-44. XiongChanghong,Liu Honghua.Considerations and suggestions of peak and valley price implementation range adjustment[J].POWER DSM,2014,16(2):41-44(in Chinese).

[3] 陈淑萍,梁芳.峰谷分时电价在城市电网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7,S4:269-271.

[4] 黄弦超,张粒子,陶文斌.上网侧分时电价设计[J].电网技术,2013,37(5):1317-1322.

Huang Xianchao,Zhang Lizi,Tao Wenbin.Design of time-of-use generation price[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3,37(5):1317-1322(in Chinese).

[5] 赵娟,谭忠富,李强.我国峰谷分时电价的状况分析[J].现代电力,2005,22(2):82-85.

Zhao Juan,Tan Zhongfu,Li Qiang.Analysis of time-of-use(TOU)power price in china[J].Modern Electric Power,2005,22(2):82-85(in Chinese).

[6] 熊虎岗,程浩忠,章文俊,等.峰谷分时电价对上海市居民用户用电特性影响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8(6):17-20.

XiongHugang,Cheng Haozhong,Zhang Wenjun,et al.Analysis of the peak-valley TOU tariff effect on Shanghai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charactristics[J].POWER DSM,2006,8(6):17-20(in Chinese).

[7] 李俊,刘俊勇,谢连芳,等.发电侧与供电侧分时电价动态博弈联动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32(4):16-19.

Li Jun,Liu Junyong,XieLianfang.Dynamic game linkage of TOU pricing between generating side and retail side[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12,32(4):16-19(in Chinese).

[8] 杨娟.完善峰谷电价与尖峰电价机制缓解电力供求矛盾[J].中国物价,2012,02:23-27.

[9] 宋宏坤.台湾电力公司如何利用电价杠杆解决高峰电力紧缺问题[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3,5(2):61-64. [10] Song Hongkun.How does Taiwan power company take advantage of rat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wer shortage[J].POWER DSM,2003,5(2):61-64(in Chinese). [11] 吴运生,钟文,蒋叶青.峰谷分时电价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5,17(2):10-13+17.

第四篇:导游与游客矛盾形成机制与对策研究

1.部门地区出现一些黑导游。黑导指的是没有正规导游证,没有旅行社安排带团者为黑导

对策:①导游自身接团的前提要有正规的旅行社签合同,由旅行社计调安排出团,导游按旅行社接待标准操作旅游团,与客人签合同,对客人有所保证.最好有稳定客户与旅游团的操作能力,最好的挂一家旅行社,这样有正规的合同与旅游公司。

②消费者自身要有维权意识。自觉不找黑导游。对于一些黑导游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

③政府部门加强查证的措施。城管部门应该加强管制。

2导游自身工作不负责任,没有工作的热心。讲述的内容空洞,无聊。

对策:导游者自身①要永远有积极的求知欲,取得了导游证,并不代表你就永远是一个合格的导游员,而是要不断的的学习、充实、提高。在旅游者的眼中,导游员应该是无所不知的“万事通”。导游服务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的服务工作,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是做好导游服务工的前提。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内涵在不断地丰富、知识更新的节奏在不断的加快,作为一个导游员就要“与时俱进”,永远保持积极的求知欲,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要切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要时刻牢记导游的职责,认真学习《导游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导游服务质量》,努力的实施好旅游计划,作好联系、协调、讲解等服务工作。坚持“宾客至上、服务至上、为大家服务、合理而可能”的四大服务原则细致、热心、周到的作好导游服务工作。也就是一切工作以旅游者为出发点,以服务为出发点,时刻考虑旅游者的利益和要求,绝不能拒绝游客的合理合法要求。服务过程中要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原则,不能有亲疏之分,厚此薄彼,而应对每个游客都热情、周到、友好、尊重,不偏不倚、一视同仁;要坚持“合理而可能”的原则,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游客的情绪变化,耐心倾听旅游者的意见、要求,冷静分析、仔细甄别,合理又能实现的,就努力的去做,如果没有作好或是已经错过机会,就想办法及时弥补,以求最大限度的达到游客的满意。不游客提出的不合理的、不可能实现的要求和意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耐心细致、不急不躁的态度,给游客作出解释和说明,得到游客的理解、信任,使游客心悦诚服。

③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就是说导游员要时刻保持自己良好的仪容、仪表、神态、风度。首先着装要整洁得体,不能衣冠不整,邋里邋遢;装饰要得体适宜,不能过分注重修饰,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特征;其次,待人自然大方,彬彬有礼;办事果断利落,不拖泥带水;要精神饱满,站有站像,坐有座姿,行走有度。在讲解中口齿清楚、语调和谐、快慢相宜、亲切自然、风趣幽默,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与游客交流的过程中要热情周到而不阿谀奉承,活泼有趣而不轻佻讨厌、自尊自爱而不狂妄自大。总之,作为导游员,时刻以饱满精神,乐观自信的态度站立在游客面前,以热忱工作、诚恳的心态服务与游客,就一定能够获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就可能带好旅游团队,并且取得满意的效果。

④要准确、清楚、生动的作好讲解服务。导游讲解服务是整个旅游服务活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途中讲解、景点讲解、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物、民俗风情、城市市容,还包括参观访问、工农业考察、商务考察、经验交流、座谈会、咨询等等内容。在导游讲解过程中,我认为“准确、清楚、生动”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准确”是首当其冲,至关重要的,在讲解过程中牢记“一伪灭千真”的教训,切忌胡编乱造、张冠李戴、信口开河,这样会使游客有被蒙蔽、愚弄的感觉,会引起游客的反感、责备、投诉,甚至否定一切,严重的影响旅游计划的实施。要知道,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知”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我们导游就起着传播知识信息、传递审美观念、播洒中华文明的重任,因此导游语言必须科学、规范,传递的信息必须正确无误,这样更能够吸引游客的注意,满足游客的“求知”愿望,我们才会得到游客的尊重和敬佩,这是顺利完成旅游计划的重要前提。其次,“清楚”是关键,在导游讲解中,清楚、简洁流利的语言表达,是导游语言科学性的又一体现。口齿清楚、言简意赅、措词恰当、组合相宜、层次分明、逻辑性强,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滥造词汇,这是导游讲解基本的要求;另外在讲文物古迹、人文景观时,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包涵的寓意、文化内涵都要讲清说明。另外,“生动”是调和剂,是创造旅游团队和谐气氛的重要手段。如果讲解过程中,语言平淡无奇,象和尚念经似的单调、呆板,会是旅游者感到索然无味,在心里上产生不耐烦或厌恶的情绪;而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妙趣横生的讲解能够创造出美的意境,可调整旅游者乐观的心态、欢乐的情绪、浓郁的游兴,创造的是一种和谐、欢乐、积极、高昂团队气氛,给人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当然,“幽默”要建立在“品位”上,列宁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应是有礼的、高雅的、不冒犯他人的健康的语言和表现。

⑤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旅游是一种社会群体活动,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其活动的主体是人,我们业内常说,自己是“合法的人贩子”,常言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在,世界大了,什么人都有。”旅游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文化层次高低不等,性别年龄各不相同,兴趣爱好因人而异,身体状况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导游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每带一个团队,就要迅速的观察团队人员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身体状况等;很快的和游客进行沟通,从游客的言谈举止中判断出客人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找到和游客相容的交汇点,以便找准自己导游服务的切入点,是自己能很快和游客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是游客对自己有初步的好感。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也要处处留心,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上观察游客的情绪变化,并且要和游客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游客的心里状态,根据游客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不同喜好,在游览时间、游览顺序上,在讲解方式、讲解风格上做出相应的变化;根据游客的年龄层次、性别、兴趣爱好的不同适当的调整旅游的节奏、劳逸的强度,适度的进行娱乐活动。总之,时刻掌握游客的情绪和状态,作出正确的判断,随时进行调整和纠偏,时刻保持旅游团队的和谐有序,这是顺利实施旅游计划的重要方法。⑥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导游工作内容繁多,一次团队旅游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导游来全部完成的,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作为一个全陪导游来说,需要和团队负责人,地接导游、景点导游、饭店、宾馆、司机等组成一个工作集体,来完成一次旅游活动。这就要求全陪导游必须要有良好的协作精神。首先是主动配合,本着平等真诚的原则,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团结互

助,与各方建立起良好的理性的人情关系;其次是相互协作,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统筹兼顾各方的利益,切忌无理干扰对方的活动,侵害他方的利益,同时坚决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再其次,要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尊重彼此的隐私权,处理好各方的关系,同行之间、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后要勇于承担责任,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发矛盾是常有的,当矛盾出现时,应该以“君子”的态度来对待它,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置,更要有包容的态度,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进行思考,包容谅解别人的错误或过失;是自己的责任要勇于承担,绝不能相互推诿,更不能以诋毁他人的手段来逃避或推卸责任。总之,良好的合作精神是组织好旅游活动,高质量的完成导游服务的前提,只有全陪、地陪、司机等各方密切协作,共同努力,旅游活动就会顺利和谐的进行,我们所做的各项旅游服务也会让旅游者获得物质上、精神上的最大享受,获得心里上的最大满足,从而赢得游客的信赖,为旅游业赢得信誉,最终为旅行社争取到忠诚的客户群体。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导游员的考核要求。

3民族文化的差异。

对策:导游应该尊重游客的宗教信仰,以及游客民族的习俗传统等等。游客也不能在旅行的过程中宣传自己信仰的宗教

4导游员挖空心思拉游客购物赚回扣,强制性的购物

对策:一方面导游业将逐渐步入一个非常规范的阶段。广告将与游程绝对相符,安全保障将会上一个台阶,合同与行程及待遇应该无偏差,旅游中突发情况大为减少。这样就可降低导游的工作量和心理负担,也免去了导游对挑剔游客的百般解释之苦。另一方面,旅游蛋糕做大做好后,导游工资会提高,也就不用导游员挖空心思拉游客购物赚回扣,减少了游客与导游之间的矛盾。

第五篇:垄断行业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通过多年努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加强。但是 ,经济体制改革还需

要打一些攻坚战 ,而垄断行业的改革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垄断行业改革回顾()一 20世纪 80年代中期的改革

我国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和 90年代中后期 ,对垄断

行业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革。80年代中期的改革 ,源自对建设 资金的需求。电信业率先为自筹资金放松价格监管、增加收 费项目 ,允许市话企业收取电话安装初装费及在长话、电报 等业务上收取附加费 ,并允许地方政府参与电信投资 ,国家 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分层管理 ,对解决投资不足和调动企 业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电力工业为解决长期的电力

短缺 ,缓解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矛盾 ,结束了沿用 30 多年之久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独家办电 ”的局面 ,在一定程度 上开放了发电市场,引入了新的投资和经营主体,从而推动了 行业的快速发展。民航业也实行放松准入监管,调动地方积 极性,使一大批地方航空公司应运而生。同时,铁路等行业也 有一些改革举措,如支持和鼓励地方筹资参与铁路建设、允许 铁路部门发行建设债券和以提价方式筹资加快建设等。这次改革较好的消除了上述行业的资金供给瓶颈 ,但同

时也暴露和加剧了长期存在的体制矛盾 ,这些行业的垄断并 未被打破 ,相反 ,垄断利益却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合法化和进 ①

一步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 80年代的改革并不是本文所 要论述的“改革 ”,把其作为 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次垄断行 业改革的背景更为合适。()二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至今的改革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 ,我国逐渐探索以打破垄断为目 的行业改革 ,并且各行业都取得了一定进展。1994年 7月由 当时的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三家发起组建的“中国联合通

信有限公司 ”正式成立 ,注册资本十亿元 ,标志着我国政府放 松了对邮电行业准入的控制;1995年 4月 ,原电信总局变更 为企业法人;1998年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作为电信业的管理机 构 ,中国电信成为独立的运营主体 ,并且将邮政业务和电信 业务分离;2000年 ,又对中国电信进行分解 ,并为网通、吉通 和铁通 3家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 ,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 联通、中国吉通、中国移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多家电信企 业竞争的格局;2002年 ,中国电信再次进行南北拆分 ,重组后 形成了中国网络通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铁通 五家电信企业,固定电话被中国电信一家多年垄断的历史至 此结束。2008年 6月 2日,电信重组尘埃落定,正是实施“五 合三”方案:联通 C网卖给电信, G网与网通合并,移动与铁通

合并,形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 电力行业方面 ,1995年初 ,为了方便对外融资 ,国家成立 了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 ,并在香港设立中国电力国际有限 公司;1997年为了更好地使中国电力建设和管理顺应市场经 济规律 ,国家决定在成立了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 ,撤 销电力部 ,有关职能由国家经贸委行使 ,中国电力公司在全 国范围内对电力调运进行安排 ,并监管跨地区电力运输;2002年 ,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成 11家公司 ,包括 2家电网、5 家电厂和 4家电力辅助公司 ,并组建电力监管委员会 ,实行 电力竞价上网。

民航业也在 2002年进行了改革 ,通过行业重组 ,合并成

立了 5大集团 ,包括 3家航空公司 , 1家航空保障公司 , 1家 航空信息服务公司。同时 ,外资投资航空公司和机场股份比 例放宽至 49%以上 ,民间资本可投资民航业。

油气方面 ,1998年 7月 ,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基础上 ,分拆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石油 ②()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石化 ”。

2005年 9月下发的《国务院邮政改革方案 》明确提出了 “一分开、二改革、四项措施 ”的方案:“一分开 ”及重组国家 邮政局;“二改革 ”一为改革邮政主业 ,二为改革邮政储蓄 ,由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控股 ,将来不排除有上市的打算 ,其改革 内容包括如何分拆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中国邮政集 团公司与社会上的快递公司之间业务如何划分、邮政储蓄银 行的转型将遵循怎样的步骤 ,具有一定货币价值的邮票如何 处理等等 ,邮政改革逐渐铺开。

从上述各垄断行业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到 ,这一阶段的 改革成绩是非常突出的。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 虽然经过多年改革 ,我国垄断行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垄断 行业改革任重而道远。

中国垄断行业改革存在的问题()一 行政垄断仍是顽疾 ,并与自然垄断相互纠结

垄断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经济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

垄断。行政性垄断是一种政企合一的体制 ,政府既是管制的 政策制定者 ,也是所有者 ,又是监督者 ,政府运用各种行政手 段构筑进入壁垒 ,维护本系统企业的垄断地位 ,甚至用某些 法规将其合法化。自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 济体制 ,用行政命令配置市场资源 ,虽然已逐渐向市场经济 转变 ,但旧体制的影响仍然且必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 ,行 政垄断的毒瘤难以根除。

在行政权力的庇佑下 ,垄断行业或企业不用依靠技术创

新和资本投入 ,便可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

润 ,导致后继发展乏力 ,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更有甚者 ,打 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和“提高国家竞争力 ”等旗号保护行 业和部门利益 ,严重影响了自由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此 外 ,行政垄断还阻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的形成 ,使地方保护等现象时有发生 ,市场壁垒重重 ,商品及 要素流通受阻。腐败也容易因此滋生 ,据统计 ,从 1998年到 2001年 ,我国部分垄断行业违法收取的各种费用高达 530亿 ③

元人民币。

更为棘手的是 ,我国的电信、电力、油气、自来水、铁路运 输等自然垄断行业 ,都无一例外地与行政垄断相互纠结:它 们大多是国有独资或国家绝对控股企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 在人事、分配、经营等诸方面受制于政府;垄断市场力量来源 的行政合法化和法律合法化;———这些特点正是行政垄断的 ④

主要特点。根据相关理论 ,政府对于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 的措施应是不同的。行政垄断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缺乏竞争 的体制应该坚决抵制 ,而自然垄断因为具有规模经济的特 征 ,对其应该采取适当的政府管制。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拿 捏正确的管制力度 ,无疑需要在以后的改革中继续探索。()二 方法较单一 ,多用分拆的方法

如前所述 ,目前我国垄断行业已实行或将要实行的改革

模式 ,基本上都是采取“开放竞争性业务市场 ,由政府管制或 国有企业独家垄断基础网络 ”的分割式改革。从已有的改革

实践来看 ,在促进竞争、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产业绩效等方面 取得了较大成就 ,但由于这类改革模式本身存在的不足与我 国长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体制缺陷 ,使得现行改革模式难 以满足彻底打破垄断的需要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产业 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 ,分拆很多时候只是使完全垄断 变成了寡头垄断 ,虽然引入了一定程度的竞争 ,但相对外部 来说 ,进入壁垒仍然高立 ,无法形成真正的潜在竞争者 ,从而 对行业内企业缺乏激励机制 ,这方面比较明显的例子是石油 行业 ,至今中石化和中石油仍维持着对石油行业“二分天下 ” 的局面。第二 ,分拆后的行业内部也可能继续存在垄断势 力 ,无法公平竞争。比如电力行业 ,电网企业在行业中显然 处于垄断地位 ,各电厂不排除使用寻租等方法“竞争上网 ”。第三 ,对网络型自然垄断行业的简单分拆 ,有可能带来互联 互通的问题 ,使运行效率降低。网络型行业具有全程全网 , 联合作业的特点 ,作为一个系统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就 要求在分拆成几个网络之后 ,各网络业务的运营商必须通力 配合 ,互联互通 ,才能实现最大的网络价值。然而实践中 ,当 分拆为不同网络运营商后 ,出于各自利益考虑 ,这一点很难 做到 ,使得分拆后的效率降低。()

三 政府定位不准 ,职能不明

在我国垄断行业 ,政府扮演着一般社会管理者、市场管 制者和企业所有者三重角色。垄断企业集政府公共管理职 能和企业功能于一身 ,政府不像政府 ,企业不像企业。有的 行业性集团公司虽然进行了改革 ,但它们多是由政府部门或 行政性行业公司演变而来的 ,角色没有转换 ,还没有成为真 正的企业 ,习惯于用行政办法对业内的企业进行管理。在转 轨时期 ,这些角色之间的冲突就显露出来。事实上 ,政府在 这种情况不能担任好任何一种角色 ,于是管理中的“越位 ”、“缺位 ”、“错位 ”现象图生 ,“该管的不管 ,不该管的乱管 ”。此外 ,在我国 ,政府还通常担当着市场监管者的职能。监管 机构由于与原政府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监管作用大打折 扣。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 了改革的进程。()四 监管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虽然在电力行业设立了电力监管委员会 ,其他垄断行业

如电信、石油、自来水、铁路等都未成立独立、专业的监管机 构。多数时候 ,实施监管和促进竞争是同一主体进行的 ,即 由握有实际权力的行政机构进行实际控制和具体操作。同 时 ,政府对相关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许多领域 的监管职能没有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明确授权 ,监管无规可 循 ,人为因素大 ,决策过程透明度低。此外 ,社会监督机制也 没有形成。广大的消费者缺乏“代言人 ”。现行的听证制度 由于缺乏广泛性、代表性和反馈性亦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五 注重打破垄断 ,对发展缺乏关注

发达国家反垄断多是针对经济垄断 ,目的在于通过禁止

个体垄断、对贸易的不合理限制以及不公正的商业行为 ,组 织经济权力过度集中 ,以及通过消除对生产、销售、价格、技 术的不合理限制 ,还有类似的其他的不正当的、通过联合、协 议和其他方式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鼓励自由和公平竞争 ,建 立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要求 ,其

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发展问题。目前 ,铁路、电信、民 航等行业都存在继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对这些行业除了要进 一步打破垄断 ,还应考虑到后继发展 ,不能为打破垄断而打 破垄断。随着我国依照 WTO协定开放的市场越来越多 ,竞 争越来越激烈 ,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提高上述行业国 际竞争力才是根本。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根据党的十七大要求 ,当前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而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的前提和关键是经济体制转变 ,因此 ,作为经济体制 改革的一方面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 入、引入竞争 ,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对全

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外经验及我国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 对垄断加以区分 ,实行分类改革 区分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

行政性垄断是指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 ,排除、限制或妨碍企业之间的合法竞争 王保树)1990。我国的行政垄断又往往和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安 全和国防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总的来说 ,这些垄断都是应 当加以反对和打破的 ,但打破这种垄断则有一个时机选择问 题 ,这大概也是反垄断法制定过程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笔者认为 ,这类垄断应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国家经 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逐步加以打破。具体来说 ,打破行 政垄断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实行政企分开 ,隔断政府与企业的 连带关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然后有两条路 径选择:一种是拆分。将一个行业性的总公司分解成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公司 ,然后对其内部业务进行重组。兵器工业

核工业、船舶工业、航天工业、电力工业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进行改革的。另一种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业性公司的 业务进行重组。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中国石油化工行业 中国电信行业、中国航空行业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改革 ⑤ 的。

自然垄断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在

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 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 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其特 点决定了不能简单用分拆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而只能对其加

以管制。然而根据世界各国的做法来看 ,对传统的自然垄断 行业放松管制是一个趋势。这是因为自然垄断行业是有可 能变化的 ,过去被认为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行业 ,由于技术 等因素的变化 ,现在变成了竞争性行业。一个比较常见的例 子是电信业 ,原来被看作是自然垄断行业 ,但随着光缆技术 的发展和通信卫星的出现 ,有线电视网络、无线通讯网络迅 速发展起来 ,形成了新的通信系统和方式 ,改变了有线通信 公司对电信业的独家垄断。放松或解除管制的关键是让新 企业进入该行业 ,形成有序的竞争局面。在我国 ,这些行业 要逐步对民间资本开放 ,也要有限度地对外资开放。2.区分垄断行业的非垄断性业务

这在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中有较明显的体现。大部分

自然垄断行业是通过物理网络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 的 ,连接网络投人了高昂的固定成本 ,巨额的固定成本是规

模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 ,也是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但是 部分产业链却有可能具有竞争性的特征。比如电网公司是 垄断性的 ,而电厂企业却是充满竞争。此时 ,应该对垄断性 业务和非垄断性业务进行区分 ,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采取在 政府控制下垄断经营的方式 ,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实现 “规模经济 ”;在非垄断性业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 ,促使企业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 理顺产权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必须与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

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这些行业要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把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组 成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公司 ,有条件的企业要尽快整体上市。要严格按照《公司法 》的相关规定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 事会 ,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处理好相互的关系 ,建立起规 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 ,建立有 效的高层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大型企业集团 ,必须理顺 内部的产权关系、人事关系和财务关系 ,形成规范的母子公 司体制和管理方法。同时通过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等 ,加快 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三 明确政府在垄断行业改革中的职能

目前 ,我国政府在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中要发挥了主导作

用。无论进行拆分、改组 ,还是放松和解除管制 ,引进竞争机 制 ,起关键作用的都是政府。这样改革的好处在于:缩短了 改革的时间和过程 ,节约改革的直接成本。由于这种改革是 出自政府的决策 ,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 ,企业不需要花很 大财力、人力和时间去协调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 ,从而 缩短了改革的时间和过程 ,节约了改革成本。但是我们也应 认识到这种做法的局限 ,要打破垄断 ,真正形成公平竞争的 环境 ,过于依赖政府的行政权力绝不是长久之计 ,相反 ,很可 能延缓打破行政性垄断的改革步伐。因此 ,从长远看 ,政府 应该作为“公共服务者 ”,制定规则并维护规则的公平性 ,只 要没有行业或企业违反规则 ,政府就不应该过多加以干涉。由此 ,应切实转变政府的管制职能和方式 ,放松经济性

管制 ,加强社会性管制 ,凡是市场机制已经有效发挥作用的 领域 ,就应当放松甚至取消经济性管制。重点对垄断环节的 价格和公平接入进行有效的监管 ,对竞争环节的市场秩序进 行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的监管。()四 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分配体制改革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建立公平分配制度 ,逐步缓解地区

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是当前分配体制改革的 主要任务之一。垄断行业尚未建立有效的工资形成机制和 工资增长机制 ,普遍存在职工收入水平偏高、工资收入水平增长过快、工资外收入水平居高不下、垄断福利问题严重等

现象。近年来 ,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诟病 ,成为威胁和谐社会稳定的不 利因素。2006年劳动保障部的报告披露 ,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 的 2倍至 3倍;加上福利待遇 ,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 5倍至 10倍之间。因此 ,必须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特 别是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职工收入的调控。政府 应制定工资指导线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保持社会平均工资 中等偏上的水平。对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的行政性垄断行 业 ,通过征收资源税、环境补偿税、特许经营费等手段将行政 性垄断所得收归国有 ,调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对留归企 业的垄断收益 ,政府要严格监督管理;对某些自然垄断性行 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 ,将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 有。此外 ,垄断性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应通过举行价格 听证会定价。()五 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垄断行业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 ,是要逐步实现垄断行业 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这将对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产生重要作用。十六 大提出: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的重要作用 ,放 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 ,实现公平竞争。我国政府 也将遵守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承诺 ,有步骤地允许国外资本 进入相关领域。各种所有制经济将在垄断行业的市场竞争 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竞争、共同发展。

遵循 WTO有关协议 ,我国目前比较注重垄断行业对外 资的开放 ,但对民营经济的进入实际上仍有较高的壁垒。应 该认真、彻底地贯彻“非公经济 36条 ”,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垄断行业改革不是简单地 实现私有化 ,而是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 ,加强对这些行业 经营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以保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六 加快相关法律立法进程 ,建立独立监管体系

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和约束垄断

行业中政府参与的依据、具体的参与形式、监督机制、退出机 制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将垄断行业改革纳入法制化轨 道。建立独立的专门的监管机构 ,其职能、管制方式、决策过 程要有法律授权 ,提高管制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 , 实行规范的听证制度等。关于管制垄断行业政府参与的专 门立法应该实现以下目标:第一 ,各个管制垄断行业的政府 参与要有法可依 ,其目的和方式都应该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 的 ,且要通过必要的审定程序;第二 ,各个管制垄断行业的政 府参与行为要明确规定有效的监督机制 ,赋予特定组织和群

体抗议、申诉的权利 ,并规定有效的程序保证这种权利的主 张;第三 ,要对各个管制垄断行业的政府参与规定相应的义 务和责任 ,对于政府的不当行为要制定合理的处置条款。首先要加快相关立法。依法禁止和防止垄断 ,是市场经 济下形成公平有效的竞争制度和秩序的根本性措施。鉴于 在垄断性行业的改革过程存在着原行政性垄断的体制有可 能被新的市场垄断所替代的危险 ,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反 垄断法 》。依法规范和约束企业间的竞争和交易关系、竞争 方式、管制机构的行业和决策过程等。同时 ,对相关部门的 法律法规及时进行修订。值得庆幸的是: 2007年 8月 30日 ,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反垄断

法 》,该法已自今年 8月 1日起施行。其次 ,要改变过去部门 立法的做法 ,避免部门利益被法制化 ,全国人大以及政府立 法部门要在立法的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 ,并充分发挥专家的 作用。最后 ,是加快《电信法 》的立法进程 ,特别是对互联互 通以及接入定价方法等问题做出详细的法律规定;修改现行 的《电力法 》等相关法律 ,使之与改革的要求相适应 ,对管制、(竞争模式、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有些行业存在的调度指挥 如)电力调度、铁路调度等 等方面也要建立法律规范。注 释

①肖兴志.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整体评价 [M ].2005.②③朱泽.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步伐 [M ].2006.④臧传琴,刘相,打破行政垄断———当前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 [M].2006 ⑤王新富.垄断行业改革的意义及思路 [M].2006.⑥张本波.垄断行业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 [M ].2006.参考文献

[1]刘世锦,冯飞.垄断行业改革攻坚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2006.[2]高尚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J].市场经济研究,2004.[3]肖兴志.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整体评价 [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4]朱泽.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步伐 [J].宏观经济管理,2006.[5]王新富.垄断行业改革的意义及思路 [J].商业经济,2006.[6]李久海.国际垄断行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中国 行政管理,2006.[7]臧传琴,刘相.打破行政垄断———当前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 [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责任编辑:郭洪 〕

下载核电电价机制改革与应对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核电电价机制改革与应对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承担着重要、关键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

    信访制度的模式研究与改革的对策

    信访制度的模式研究与改革的对策 指导老师:张秀玉老师姓名: 黄君明 摘要: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权利救济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政治参与、权利救济、纠纷......

    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

    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传统的讯问式审判方式进行了较大改革,吸收了英美法系对抗式审判的一些合理做法。但是,司法实践当中,先入为主、控审......

    民营企业的产权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民营企业的产权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一、选题的必要性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回顾民营企业的发展......

    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范文)网络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

    宁波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机制构建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宁波的海域开发被提上日程,海域的开发与建设成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宁波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与历史文化内涵,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为本土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机......

    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对策与研究

    总书记同志指出:“要把干部选准用好,把各级领导班子配备好,建设好,一个治本之策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选拔任用机制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党重要的执政行为,是党执......

    林业采伐管理改革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林业采伐管理不仅是林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保障,而且还能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但是当下林业采伐管理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