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优秀

2024-0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论语》读书笔记优秀》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读书笔记优秀》。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1

第十五章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本章旨在讨论孔夫子的一贯之道。参是曾参,即曾子,论语中曾 皙(点)的儿子。按照本章语言情境理解,在场的有孔子、曾子以及门人,后人在解释门人时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门人是孔子的门人,另一种主张则认为门人是曾子的学生。笔者认为前一种说法较合情理,因为曾子16岁初为孔子弟子时,孔子已经62岁了,曾子从学于孔子总共也就11年。《韩非子·显学》篇说孔子死,儒分为八。孔子死时,曾子才27岁,按照此说,在孔子去世前曾子还没有开门立教,如果那时他已经开门立教,则与韩非子所言相矛盾。因此,吾道一以贯之章所言之门人应该是孔子的门人。如果按照师傅传道于首座弟子或者先进门弟子,先进门弟子再传于后进门弟子教习模式,先进门弟子与后进门弟子为师兄关系,最多也就是代师授业而已,曾子的父亲曾点就是孔子的学生,可见,曾子不是孔子的首座弟子或者先进弟子。那曾点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时,相对于后进门的弟子而言,他的身份就可能是先进门的弟子,他可以向后进门者解释夫子之道,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曾子刚进孔门不久,夫子对他说夫子有自己的一贯准则,其他的师兄弟问曾子是否懂得夫子的意思呢?曾子说懂得,这个一贯之道就是忠恕吧。

通过以上分析,本章核心意思有两层,一是孔子告诉曾参孔子之道是一贯的;另一层是曾子认为孔子之道就是忠恕之道;由此可以推断孔子之道不一定就是曾子之道,曾子所理解的忠恕之道只是对孔子之道的一种解释,不能完全代表孔子的本意。

综上所述,孔子对曾参说他的道是一贯的、前后一致的,是没有矛盾的。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出后,同门师兄问曾参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孔子的道就是忠恕两个字。忠是中心,中在心上,不偏不倚心怀正义就是忠;恕是如心,德者得也,得其本心,一心一意就是恕,也就是不苛求于人,而在于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从自己的德行出发宽恕他者即是恕。忠恕合起来说就是心怀正义,宽恕他者。曾子的理解可以解读为此,实际上,心怀正义、宽恕他者也就是仁吧。这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看看古代儒者的`解读,是否可以印证我们的认识呢?

唐代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曰:“韩曰:‘说者谓忠与恕一贯、无偏执也’;李曰:‘参也鲁,是其忠焉。参至孝,是其恕也。仲尼尝言忠必恕,恕必忠,阙一不可。故曾子闻道一以贯之,便晓忠恕而已’。”

宋代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二》曰:“参乎者,呼曾子名而语之也。贯,通也。唯者,黙喻而深领之辞。门人者,曾子之门人也”。又谓:“这个不是事事物物上斗合得来。会得后,自然光明洞彻,无所不通,本一贯也。非贯之而后一也。夫子以一贯语曾子,直是指得清切。曾子以忠恕答门人,直是断得清切。不清切,后一‘唯’字如何撰得出?后学不悟本一之旨,直向事物上逐项寻讨,安得曾子者而论忠恕哉?”。他在卷十三又云:“忠恕即道也。于此用力则去道不远,指初学者求道之方而言也。非谓别是一物也。苟忠恕矣,何违之可言哉?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即所以用力于忠恕者。”

宋代朱熹与周公谨的一段对话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孔夫子的一贯之道。周公谨问:“在内为忠,在外为恕,忠即体,恕即用”。曰:“忠恕是如此。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何故曾子曰‘忠恕而已矣’?”曰:“是曾子晓得一贯之道,故以忠恕名之。”先生曰:“且去一贯上看忠恕,公是以忠恕解一贯。”曰:“一贯只是一理,其体在心。事父即为孝,事君即为敬,交朋友即为信此。只是一贯。”曰:“大概亦是,公更去子细玩味,治国、平天下有许多条目。夫子何故只说‘吾道一以贯之’?”公谨次日复问:“‘吾道一以贯之’,圣人之道见于日用之间,精粗小大,千条万目,未始能同,然其通贯则一。如一气之周乎天地之间,万物散殊虽或不同,而未始离乎气之一。”曰:“别又看得甚意思出。”曰:“夫子之告曾子,直是见他晓得,所以告他。”曰:“是也。所以告曾子时无他,只缘他晓得千条万目。他人连个千条万目尚自晓不得,如何识得一贯?如穿钱,一条索穿得,方可谓之一贯。如君之于仁,臣之于忠,父之于慈,子之于孝,朋友之于信,皆不离于此。”问:“门人是夫子之门人否?”曰:“是也。夫子说一贯时未有忠恕,及曾子说忠恕时未有体用,是后人推出来。忠恕是大本,达道所以为一贯。”公谨复问:“莫是曾子守约,故能如此?”曰:“不然,却是曾子件件曾做来,所以知。若不曾躬行践履,如何识得?”公谨复问:“是他用心于内,所以如此?”曰:“只是朴实头去做了。夫子告人不是见他不曾识,所以告他。曾子只是曾经历得多,所以告他;子贡是识得多,所以告他。忠如瓶中之水,恕如瓶中泻在盏中之水。忠是洞然明白,无有不尽。恕是知得,为君推其仁以待下,为臣推其敬以事君(泳)。”

刘宗周在《论语学案》卷二说“一贯之道即天地之道,非圣人所得而私也。圣人自任以为吾道者,圣人从自己心上看出此道,满盘流露,一实万分。盈天地间万事万物,各有条理。而其血脉贯通处,浑无内外,人已感应之迹,亦无精粗大小之殊,所谓一以贯之也。一本无体,就至不一中会得无二无杂之体。从此手提线索,一一贯通,才有壅于便与消融。才有偏枯便与圆满。时时澄彻,处处流行,直将天地万物之理打合一处,亦更无以我合彼之劳,方是圣学分量,此孔门求仁之旨也。求仁之旨,忠恕之说也。假令曾子未‘唯’,更作何谓之问,则夫子必以忠恕答之,而谓曾子浅言之,以解门人之惑者,谬也。何也?天下无心外之道,圣人无心外之学也。此心本一实万分,无有内外。人已感应之迹,亦无精粗大小之殊。所谓‘忠恕也’,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一贯,真头面又以忠为一,恕为贯者,亦谬也。盖曾子于圣人之道,以身体之而实有得焉。一‘唯’之下,得心应手,将圣人无限幽深、宏胜、不可思议妙道,只作布帛、菽粟承当。在所谓善?师门之藴也。一贯之宗,本之大《易》。其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因而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千变万化无穷而复于太极。周子《太极图说》更?其藴,此天地人至妙之理。然不必作一贯解,说是一贯反属安排,此盖圣人就自己心上言。心无死地则曰贯,无所不贯则曰一以贯之,非以一贯万也。一以贯之便还他天地自然本色,故曰‘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曾子平日只在忠恕上做工夫,未有冥心合道之妙,故夫子就忠恕上指出道体。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忠恕是也。曾子一闻此言,如寐者得呼而醒,见得平日所用忠恕之功只在有思、有为上凑泊,一旦显在无尽藏如此渊渊浩浩,不觉心力俱堕,一切语言无可承当,直曰‘唯’而已。一‘唯’之下正好用工夫,便不必改头换面。要之,‘唯’后之忠恕,不是‘唯’前之忠恕矣。必以忠恕解一贯者,自门人分上,固下学之津梁,自圣人分上,亦上达之照影也。曾子质鲁,其为学也守约,一心一路一力作进步,便得水穷山尽,别有天地非人间,依旧是自家里住。曾子以忠恕解一贯,若未达则有《大学》一书在,可为深切着,明矣”。

由唐至明,韩愈、李翱有开启宋学之功,《论语笔解》是耶。韩、李稍加发挥,以“由忠而恕、缺一不可”解一贯之道。至宋代时,陆氏心学传人钱时发挥做人为学先立其大的学术立场,发挥微言大义不同意朱熹的观点,认为门人即曾子之门人,而且强调主体自身的价值,忠恕即是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个体内在的贯通才是道,非外在一件一件地求理贯通后才能明白一贯之道。比陆九渊年长的朱熹却主张以“一理万殊”的理一分殊的道学思想解释一贯之道,认为曾子在知道一条条、一目目具体事物的道理才豁然贯通,以忠恕为做人之大本,通达事事物物本然存在的道理,即知一贯之道。而明代刘宗周继承前贤理论,发挥陆王心学之旨,认为一贯之道就是天地之道,就是良知,就是仁道,在忠恕上做功夫即可体悟天地万物一贯之道——仁道。可见,无论儒家内部如何争论,儒学一贯之道就是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成人之道,所以儒学也就是人学,也就是做人的学问。无论是追求外在物质需要,还是追求内在的精神需要,前提仍然是做一个表里如一,人生立场坚定,价值鲜明的仁人,这才够得上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条件的。因此,无论是用仁、还是用忠恕或者理来解释孔子的一贯之道,其核心还是在于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后世儒家对孔子思想的崇敬以及升华。今天如果我们回归到历史的本来性来解释孔子的思想,破去孔子思想的神圣性的遮蔽时,孔子的思想便获得了新的生命,其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一个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仍然有指导意义。没有那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那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没有生命的延续性的,把孔子的思想格式化、僵死地定义化了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理智的,更非历史的、哲学的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文化的合适态度。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2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仰慕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应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进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用心乐观,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用心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给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3

粗粗地读完《论语》,觉得其真不愧为一部历时久远、容量博大、涵纳丰富、析理深奥的中国古文化典藉,不同时代的哲人纷纷以不倦的精神和不诲的情思加以悉心悟读,或全方位把握,或多层次切入,认真地注释、翻译、解说、谈论、研究,《论语》读后感。只可惜目前还没领悟多少精华,要来写读后感,就只能有什么感受写什么了。

因为《论语》主要记载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所以通过阅读,我对这位先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会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崇。他的道德修养、学问才能、理想信念和实际表现,无不让人叹服。

首先,我非常敬佩孔子的好学精神。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却还坚持学习礼乐文化,母亲去世后,他一边挑起学习重担,一边继续学习。大约在30岁时,学业有成,首创私人办学,开始收徒讲学,直至终老。他不光活到老,学到老,还时时处处向他人求教,真是“学而不厌”。

其次,我非常赞同孔子的道德修养论。孔子“仁”的道德修养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有很大影响,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仁”为本,提出了孝悌、礼、知、信等道德规范,并指出“内省”是实现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其思想观点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深远影响。现代社会,关于道德修养,我们缺失得太多了,幸亏有《论语》!

第三,我非常佩服孔子有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有学者曾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都收在孔子手中;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都是从孔子手中放出来的。此话也许有点夸张,但如果说孔子的'一生,是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竭尽全力的一生,则不为过分。作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贡献与影响的人物,孔子对于“斯文”价值的理解与认识,他对于文化生存发展问题的看法,他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努力不懈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

说实在话,作为一项作业去读《论语》,我感觉有些累,但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我却真的想细细品读《论语》了,因为孔子这个充满人性光辉、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名人深深吸引了我。希望我今后能在《论语》中找到怡人心魂、清人思绪、悦人性情的全新感觉。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4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中庸”这两个字的。或许在现代汉语中它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或者说我这里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金山词霸?高级汉语大词典)。个人觉得,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5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供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团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进取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可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而羞耻。我们要虚心学习!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6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士不能够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人就应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一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到达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这天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更聪慧更灵巧,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孩子一切,让孩子觉得理解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而爱的缺失,不仅仅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群众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最高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就应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持续平和的心态。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兴奋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理想,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持续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应能够持续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就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决定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明白什么是自己就应坚持的,什么是能够包容的,什么是就应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状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职责,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除了这些精神层面的生活以外,孔子还很关注人们日常的行为。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对“玩”的态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游戏。在“志于道、依于仁”的同时,他也不忘“游于艺”,当他闲居在家时,一改在朝中谨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松自然。当看到别人饱食终日,他便劝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动。总之,生活的快乐总是能够自己寻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就应是单一的。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也是我们老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7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我看来,善于自省的人,即不容易一错再错,也不易固步自封,其好处是不言自明的。

在如何自省方面,曾子给出的答案是三省,也就是从三件事上多次进行自我追问,其一,做事,其二,做人,其三,做学问。首先要反思自己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其次是要反思做人,自己是否诚信,答应了人家的事情,有没有说到做到……最后就是反思做学问,推及在工作中就是反思自己是否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一个善于自省并能及时行动的人,将会有大作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这是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高尔基说:“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能够每时每刻做些有意义的事。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一样。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生命就有意义。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这两句话的指导意义是浅显而又深刻的。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患者将自己的生命托付于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回报这份可贵信任的方式,一方面就是要在每一次出诊、救护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又好又快、争分夺秒地完成救治。另一方面,要在素日学习积累中不断用新知识来升级自己的“技能储备库”。

守护生命,健康所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为实现健康中国而不懈奋斗。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8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9

向来喜欢看百家讲坛,而且更喜欢听于丹老师的讲座,是那样的令人心旷神怡,那样的震憾人的心灵,每次阅读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都会有很多的收获与启迪,敬佩她的聪慧与睿智,以及她看问题的独到见解之处。

于丹教授说,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当所有忧烦、迷惑或畏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智慧聪颖,变得更加勇敢无畏,那么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没有了吗?所以,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而不要借助外在物质的得与失,让自己拥有一份浅薄的骄傲,这就是《论语》里所提倡的一种人生观。

于丹教授以自己的.心得来诠释论语中难以理解的道理,并结合实际生活帮助人们去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使人们明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尤为重要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拿自己与别人相比较,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境遇,别人为什么做得很成功,而自己却为什么总是默默无闻,总在羡慕、嫉妒别人的日子里生活,于是埋怨、生气油然而生,使自己身心疲累、郁郁寡欢。其实他没看到别人的付出,很多时候就是缺乏于丹老师在论语中所说的豁达开朗,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如能以平和的心态想一想,别人的得到一定有他相对应的付出,当然,这个付出有种种。如果你不想去付出就不要去嫉妒别人的拥有,羡慕别人的生活而看不到自己的珍贵,这是不聪慧之举,也是可悲的。

于丹教授用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10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

《论语﹒八佾(音义)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木舌铜质的吊钟)。”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通过夫子学生的介绍)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注:可以肯定他们谈的很投机),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读此文,颇有疑。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噢,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夫子是可爱的——讽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粪土之墙,不可圬(音乌,涂饰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是音乐发烧友(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书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范文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当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当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我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境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经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仅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仅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仅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仅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仅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构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终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仅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教师吗?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范文2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中庸”这两个字的。或许在现代汉语中它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或者说我这里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金山词霸?高级汉语大词典)。个人觉得,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范文3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范文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能够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以往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以往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此刻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以往问教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

教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并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欢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我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欢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下载《论语》读书笔记优秀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读书笔记优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优秀读书笔记

    论语优秀读书笔记 论语优秀读书笔记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我看来,善于自省的人,即不容易一错再错,也不易固步自封,其好处是不言自......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介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1 读了《论语》,儒家思想让我倍受感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刚读时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1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见证,也是每一个......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 篇1前一段时间和一位读者聊天,他突然问我:“你最近在看什么书?”我迟疑了一会,回答他道:“我每天都在看孔夫子的《论语》,我每天工作上班和同事相处,下班......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一年二十八班兰顺博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读完此书后,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是:语言言简意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