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绕水乡特色打造绿色水城
文章标题:围绕水乡特色打造绿色水城
围绕水乡特色打造绿色水城
__市地处里下河腹地,境内水网交错,河湖纵横,历史上文人墨客多有美誉,有着浓郁的水乡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近年来,__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围绕“五河”目标,打造绿色水城,尤其是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充分利用水域优势,依托水域绿化,着重做好城区河道沿岸绿化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园林城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城区绿化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的高度关注下,市政府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城区绿化面积迅速扩大,仅2006年,城区绿化完成了迎丰桥沿河绿化、五里支路绿化、五里东路南都宾馆门前绿地、兴临路绿化、水乡西路绿化、米市河板桥路绿化、南绕城、严家三角区、__大道南延、杭州路、兴东路绿化改造、人民公园沿河、水利小区、中和路景观、城北新村、新城北村高压走廊、五里转盘、新区段、老城区段等,城区新增各类绿地面积达87.91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水环境,做好沿河绿化,目前已建成高质量的沿河风光带2条,一是海池河风光带。海池河在老城区穿城而过,南岸是__市最早的公园——人民公园,北岸是__市“昭阳十景”之一的拱极台,即现今的拱极台公园。内有玄武灵台、海光楼等名胜古迹及华江园。1998年经修整重建,其中的仿古建筑与南岸的园林管理处、市委老干部局等仿古建筑交相辉映,沿河两岸各建10米宽绿化带及沿河甬道,加之石驳岸、大理石栏杆,辅以亮化工程,整个风光带绿化面积1.5公顷。沿河两岸垂柳依依,灯笼高悬,月色倒影,流光溢彩,成为城区绿化、美化、亮化一大胜景。二是建成楚水湾绿带,在老城区南端,沿车路河一侧总面积达2500㎡的河岸绿化,内建亭台等园林小品若干,成为市民娱乐、休憩的好场所。三是在__市长安大桥北端,长安南路东侧,沿沧浪河两岸,建成开放式沧浪公园一座,占地50000㎡,建有亭、阁、土山及广场,喷水池及沿河通道等。目前已建成一批市民广场,即:沧浪公园、时代广场、五角广场、双梅园、市政广场、五里转盘、乌巾荡公园、新城憩园、开发区市民广场等,为市民晨炼、集会游玩、赏景提供了较大的便利。目前,我市城市绿化总面积达403.23万㎡。
二、城市绿化指导思想、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中等城市的战略目标和“特色建市、生态立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全面突破、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整体推进公共绿地、单位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的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建成规划科学、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化体系。
(二)总体思路:围绕“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环境,塑造水体景观,提升城市品位”主题,进一步升华“水”的灵气,彰显“绿”的生气,提升文化内涵,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市场运作,多方投资,加强管理,营造全民创建的氛围。
(三)总体目标:用一年时间,重点建设,迎头赶上,确保2008年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绿地率达到2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7.6平方米。
三、城市绿化建设项目措施
(一)建设项目
1、大力实施城市公共绿地、广场,让市民有休憩场所。按照城市居民出行500米就有一处2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的要求,规划建设多个城区绿化广场、小游园。一是继续完成2006年秋—2007年春绿化项目中未完成的公共绿地建设,包括新区市政广场、双梅园、板桥竹石园、朝阳湖公园、直港河、中心河滨河绿化、森林公园、王家塘沿河绿化、人民公园改造、南绕城绿色通道(高架桥以东)建设。二是实施2007年--2008年冬春项目中乡土植物园、樟园、水上公园、海池河西延等项目。三是加快乌巾荡风景区建设,完成乌巾荡风景区规划,按创建要求和序时进度分期实施乌巾荡风景区建设,完善景区功能。
2、沿河沿路插绿造景。沿河绿化主要实施:车路河滨河绿地、上官河滨河绿地(水厂至北过境路)、沧浪河水坊,道路绿化主要实施:上甸路、八里铺路、五里路东延、张家路、杭州路南延、紫荆河路、南亭路东延、李健路、创业路、文昌路、腾飞路、通港路、千垛路等。
3、大力实施苗木基地和防护林带,形成绿化大格局。苗木基地:近郊苗木基地,面积40万平方米。防护林带:热电厂防护绿地。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创园指挥部将落实绿化责任制,对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中的投入、新增绿地指标等进行考核,并报请市政府对完成创建任务比较突出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2、加大多元化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加大绿化投入。
3、加强公共绿地、重点景区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对大型绿化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要进行公开招投标,对工程进行全程质量监理。
4、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侵占绿地、破坏绿化的事件,依法维护和巩固城市绿化成果。
5、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创建
。创园指挥部办公室将重点宣传创建的目标、指导思想、重要意义以及各类绿地的建设要求,家庭养花知识等,以掀起创建热潮,使创建活动有声有色,形成全民动手、绿化美化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围绕水乡特色打造绿色水城》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围绕水乡特色打造绿色水城。
第二篇:围绕桃花特色,打造妇女品牌
围绕桃花特色
打造妇女品牌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5年,我镇妇联工作在市妇联和镇委、镇政府的具体指导和正确领导下,结合桃花山镇特色,积极寻求创新发展之路,在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活动载体、拓宽工作思路方面着力,夯实了妇联工作基础,推动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一、责任上肩强意识,上下联动抓环境。
2015年,镇妇联积结合全市妇联工作要点,制定了桃花山镇妇女儿童工作的总目标,将妇女儿童工作纳入镇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细化各项工作内容,对各村进行结账考核,让各村妇女主任明确“责任”清单,提高妇联工作在全镇各村工作中的比重,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日常工作中,镇妇联认真传达荆州市、市妇联工作精神,5次组织基层妇代会主任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工作督办,推动妇联工作的落实。同时,重视培养妇女人才,开展2次专业知识集中培训,加大优秀妇女干部选拔使用力度,努力提高妇女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水平,妇女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创新载体强活动,夯实基础聚合力。
为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传承家庭美德,提升农村妇女幸福指数,提高镇妇联及基层妇代会聚合力,镇妇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是深入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利用“妇女之家”、宣传栏、广播、横幅等营造活动氛围,推动活动开展,共推选“好媳妇好婆婆”225户。镇妇联通过近一周的时间下村实地走访调查,经群众投票认可,从中评选出10名优秀的“好媳妇好婆婆”,并将李花山村彭秋英、白洋林村管小园被、长江村张腊珍、白洋林村丁庆祝、漆家铺村易兰5人上报至市妇联,均提名为“好媳妇好婆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选。二是开展妇女健身运动会。镇妇联分别在“三八”妇女节、“十一”国庆节期间,举办两次妇女健身运动会。组织全镇妇女干部开展拔河、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通过比赛加强各单位妇女工作的交流。针对农村妇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组建成立了戏曲、健身、舞蹈、编织等各类业余文体团队。通过举办广场舞比赛、家庭运动会等,引导广大妇女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镇妇联与团委沟通协调,在桃源社区、王李场、九佛岗村组建“阳光家园”,另聘请6名志愿者为全镇130名留守儿童上课,陪他们做活动,娱乐等。“六一”儿童节,向党委积极争取,为小朋友们送去书包、文具等价值1万元节日礼物。为留守儿童送去3000元资金,祝孩子们节日快乐。联系镇卫生院对0—6岁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进行免费体检服务,关注儿童的健康,关注儿童的成长。
三、拓宽思路强谋划,勇于创新增亮点。
为充分发挥“妇女之家”作用,推动妇女儿童工作,镇妇联将“妇女之家”延伸工作、致富创业、志愿服务摆在重要位臵,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妇女之家”延伸工作扎实有效。镇妇联按照“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的工作原则,准确把握和定位妇联组织的工作方向,在实现了村、社区“妇女之家”全覆盖的基础上,将工作触角延伸至非公企业、“留守儿童”服务站、广场舞健身站等,为妇联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非公企业这个领域,我镇结合桃花山生态园实际,成立了妇女之家,通过“妇女之家”积极组织评比优秀女员工、党员帮助困难员工、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开展公益事业等,妇女工作开创了一片亮丽的天空。特别是在每个员工有困难时,“妇女之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她们解决困难。曾为出车祸的员工组织捐款6万元,帮其支付医疗费和赔偿款。二是巾帼创业致富工程稳步推进。镇妇联结合镇万亩林果业振兴规划,邀请湖北省教授采用课堂培训和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对近100名妇女同志进行培训。积极组织全镇近30名妇女同志参加市、镇两级电商培训,通过在网上出售土特产等发家致富。目前,共有4名妇女同志加入“村淘”。同时,深入挖掘巾帼科技致富能手等各类先进典型20余名,鼓励更多农村女性创新创业。鼓励村妇女干部带头创业,带领妇女同志致富。如长江村妇女主任吴兆兰带头发展20亩稻虾养殖,并带动村里6名妇女同志加入长江村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继续与桃花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荆江源制药、桃花山泉等非公企业联系,推荐妇女同志就业,累计为100余名农村妇女解决就业问题,同时缓解了“留守儿童”问题。三是巾帼志愿服务队建设不断加快。结合自身所分管工作,将巾帼志愿者活动与党员志愿者活动与相结合,在各村(社区)、非公企业建立旅游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政策法规志愿者、就业创业服务队、青少年教育服务队、老年服务等10个志愿者服务团队,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如在每年的3、4月份,积极组织妇女志愿服务者队伍到各旅游景点开展免费景点咨询、交通疏导等活动。
2015年,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镇妇联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的要求还远远不够,我们将进一步克难攻坚,努力拼搏,奋力迎接“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第三篇:围绕生活教育文化打造学校特色1
围绕生活教育文化打造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
承德县实验小学 邮编 067400 摘要:承德县实验小学2004年确立生活教育文化主题,经过不断探索,以“体验、创造、分享”诠释生活教育文化内涵,作为生活教育的三大支柱和基本途径,逐步构建了生活德育体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逐步打造出学校生活文化特色,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关键词:学校文化 特色学校 生活教育 生活化德育 生活化课堂模式 校本课程
前言:承德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33年,原名为下板城小学,1997年更名为承德县实验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141人,学生1990人。
2004年以来,学校挖掘历史传统,着眼学生未来发展。从生活德育入手打造学校特色,随后构建了生活化课堂,并提炼出“生活教育”文化主题。之后的几年中,学校一直致力于围绕生活教育文化主题,打造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
一、生活教育文化的确立及其解读
2004年,在市教研室的引领下,承德市学校建设走上了“文化立校”道路,通过不断学习,我们也深深认识到“学校文化”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作用。我校有7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学校一直传承下来的个性特征到底是什么?经过反复研讨、问卷调查得出:社会最认可的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扎扎实实的学习态度;老师们一致认为学校的宝贵经验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坚持到
底,同时伴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育人。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德育”,并通过“德育五化”来构建生活德育体系,推进德育建设。同时,我们也构建起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并立项省级课题《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做课题的方式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将文化主题确定为“生活教育文化”。
随后,我们深入学习了杜威和叶圣陶等教育家的生活教育理念,尤其是叶圣陶先生对杜威生活教育的创新理论,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名为“行知”。他确立生活教育三大要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使教育的目非常明确,就是为生活而教育;教育的内容广泛到生活的全部,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大大增加;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实践,强调教学的中心是“做”。同时,陶行知还确定了乡村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在学习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及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分析和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确定了学校的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并提炼出六字校训。
办学理念:实施生活化的教育,使教育和生活相融合。
办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自主生活的能力、实践探索的精神、合作共享的意识、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
校训:体验、创造、分享。并以此作为生活教育的三大支柱和基本
途径,不断加以优化逐步凸显生活教育特色。
体验:这是生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的特色之一。它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要引导师生充分体验生活的真谛;第二、要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一切教育活动的实施中突出体验教育的特点。第三、要把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通过优化组合,构成学校的体验教育的系列,形成比较科学的方法和规律。
创造:创造既是生活变化发展的动力,又是生活教育最本质的意义之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土壤,提供创新创造的生活,使学生不断感受创造探索的魅力。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努力使创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
分享:这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也是生活教育的又一个重点。要努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分享的生活态度;要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发展;要在分享教育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博大的爱心和生活的责任感。
二、构建生活教育板块,打造学校特色
学习一些知名学校的文化建设经验,他们都是构建了几个文化板块,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彰显学校特色,形成特色学校。根据我们学校已有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决定确定三个板块,以生活德育体系培养自主生活的能力,以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探索精神与合作共享的意识,以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来培养艺术的兴趣等个性特长。这三个板块相辅相成,形成了课内外结合、家校社会沟通的立体教育网络。
(一)构建生活德育体系,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部分。生活德育
必须涵盖学生在学校的所有生活。为此,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方面入手,把德育融入学生的各种生活之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理自立,学会做事做人。
1、德育与学校生活融合,是实施生活德育的主阵地。第一,建设班级文化、实施自主管理
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们以习惯养成教育为目标,分年段制订了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和生活等方面的系列目标和实施措施。各班以养成教育内容体系为基础,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制订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建立整套的班级管理评价机制。并按此方案要求学生实施自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学期学校有检查评比,正是在这种互相交流优化整合中,使我们思维碰撞,不断创新,形成了太阳花、小蜜蜂、众人划桨开大船等30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验小学班级文化。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既是管理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自主管理的受益者,他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第二,开展各项活动,以活动促落实
一是主题活动。针对学生特点结合主题教育月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以文明礼仪活动为例,像上下课礼仪、上下楼礼仪、课堂礼仪、离校礼仪、待客礼仪、系红领巾口令操等,首先是德育进课堂,对各种礼仪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训练,辅之以楼道礼仪展板、学校广播等手段,形成文明礼仪教育基地。然后进行全校性的大规模训练和比赛,使各种礼仪在训练和比赛中落到实处。二是开展独具特色的系列活动。围绕“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未来 的生活”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学生在家长、老师协助下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双休日、节假日,通过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全面了解“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生活。以撰写征文、主题演讲、绘画、图片展等形式,让学生们尽情讴歌美好生活,畅想未来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美好前景,并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要形成“我们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系列活动课程。
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活动,把德育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搭建了活动展示的平台,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2、生活德育与家庭、社会生活融合,是实施生活德育的催化剂。家庭与社会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是生活德育不可忽视的领域。为使把家、校、社会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我们采取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开放周等一系列的方法,把德育教育向家庭和社会拓展,构建三位一体的生活德育网络。
第一,制定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针对学校养成教育内容体系分低段和高段制订《学生月行为习惯家长测评表》,《少先队员社会评价员测评表》印发给家长和社会评价员,让他们对学生的在家表现、社会行为提出要求,做出评价。再交由学校统一纳入学生管理考核之中。这种评价机制,打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空间,同时也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导向,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组建各种社团开展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成立 “雏鹰活动小队”。每个小队一般5人左右。根据队员的居住区域编队。小队根据活动内容、项目和特点取队名,定活动岗位,自己选队长、自
己请家长、老师担任志愿辅导员,协助开展活动。成立小记者团、社区雷锋小组等,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入社区、走进工厂、走进革命教育基地,认识家乡、认识社会,服务社区,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第三、开设家庭必修课,开展劳动教育。自强自立、做生活的小主人——这是我们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分年段制订《实小学生应会劳动技能要求》。如三年级学生的劳动要求是:在学校学会擦黑板、扫地、抹桌椅、开关门窗等值日。在家里能自己洗头、梳头、洗澡,学会洗小件衣服;学习使用针线,会钉钮扣;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学会洗刷餐具、茶具,能安全使用灶具电炊具,能热饭菜;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初步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会使用基本的家用电器。把这些任务落实在每学期的各个周上,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学习实践。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劳动技能大赛,评选劳动能手。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生活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在做中学”,强调亲历、实践、体验。因此,我们校训的第一个词就是“体验”。“体验”是生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特色之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强调体验性。我们对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定位是:联系生活实际,追求体验的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构建了“134”式生活课堂教学模式:一个理念:先学后教、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三项要求: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四个课堂硬性环节:先学后教,经历体验过程;质疑答疑,激活创造火花;小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训练应用,密切联系生活。现就课堂必经的四个硬性过程加以说明:
第一、先学后教,经历体验过程:在我们的课堂中,所有学科教学开始都强调先学后教。每节课开始,学生都在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先学,或读写演算,或动手操作,或圈点批注,完成对新知识的自学探究过程。
第二、质疑答疑,激活创造火花: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良好的反思、质疑习惯的养成,标志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我们的每节课都有学生质疑答疑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易混易错内容的明晰;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鼓励个性的创新。质疑的问题有的来自于学生的错误,有的来自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有的来自学生的独特理解,还有的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即使学习过程没有问题提出,教师也必须设置质疑答疑环节,引出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我们数学的六类质疑法和语文的三步质疑法等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我校所有班级的课堂学习组织形式。低年级实施同桌小组,中高年级为4人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动静结合、成绩好坏结合、性格差异结合。建立小组捆绑考核、激励评价机制,每个组员按成绩的高低分别自定达标线、保持线、提高线,每次测试所有组员都达到自己定的标准就能获得一张小组团体达标卡,如果成绩高的同学下次能保持住这个分数,成绩差的同学达到提高线的分数,就能得到两张卡。这样的捆绑考核让组内每个同学都有目标意识,互助互利,组际间又形成巨大的竞争。小组
合作使组内每个成员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成了荣辱与共的统一体,显示出勃勃的生命力。合作共享意识在过程中形成,第四、训练应用,密切联系生活:
“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联系生活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提倡“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三部曲式的教学方式,打通课内外。如六年级在学习《长江之歌》一课,用两课时读懂诗歌基本内容,在家收看《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收集整理关于长江的诗词歌赋、长江与城市发展、长江与科技进步的资料,然后集中上一节“长江--我们的母亲”主题实践活动课,最后将《长江之歌》改写成一篇习作。整个学习过程,师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更是通过课内外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各种综合能力。
同时,我们积极改革作业方式,让传统的读背写作业尽可能在课上完成,课下作业强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体验性与实践性。作业形式丰富多彩,观察、调查、查阅整理资料、走访、劳动体验、动手操作探究的作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主动性,各种作业引导学生重新回归生活体验。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落实于课堂,要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经历体验的过程,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能学生,实现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的目标。
(三)构建生活化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和引导。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2006年我们用“多元智能自我检测表”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问卷调查,并用“光谱分析法”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全校2547人中,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思维智能人数排第一位,音乐智能、空间想象智能、运动平衡智能的学生数基本持平,排在第二位,人际交往智能除排在第三位,自省智能最弱。这为我们开设哪些校本课程提供了依据。
为把“体验、创造、分享”的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之中,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原有项目和实际需求,我们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即完整性,独特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开发性,构建三大板块六类校本课程体系:
第一板块——体验类课程 给学生提供直接的生活体验。包括学科拓展类课程和艺术体育课程。
学科拓展课程 增强底蕴
启动古诗文名著诵读工程,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读书能力,使读书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首先规定实验小学学生小学阶段必读书目必须达到300万字,从学前班的《三字经》开始到六年级,都确定了必读书目,包括历代古诗文和古典名著、中外文学作品。启动“读书成人工程”,邀请北师大的专家和全校师生及家长共同活动,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每学期每班一次亲子读书交流会;每月一周主题读书活动。学校为学生搭建各种读书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包括演讲、故事、朗诵、课本剧、读书手迹、笔记、小报、文章、专辑展评等,评选
读书小博士、亲子共读优秀家长。数学每月一节生活数学课,开设快乐英语等。学科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真正形成了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红领巾艺术课程 培养个性特长
红领巾艺术课程是选修课。这是具有拓展性价值和针对学生特长发展的课程。重点是知识技能的补充教育,以音体美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个性特长。学校成立了红领巾小记者团、文学社团、书法绘画摄影社团、雏鹰小队、红领巾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鼓号队、腰鼓队、体育训练队等,打造阳光体育、品牌间操、和快乐课间,旨在发掘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让孩子在文化艺术中展示自我、提高综合素质。每年的艺术节,上演的都是师生们自编自创自演的节目。几年来年我校有十二名学生考入了国家、省级艺术院校。
第二板块——创造类课程 启迪思维 科技创新课程 培养创新精神
开发科技创新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科技创新课程包括五个个方面:一是小发明小创造,指导孩子留心生活,发现问题,指导他们亲自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如《方便输液帽》《连续高效捕鼠器》、《吃榛子方便盒》的发明都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在实践创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二是科学小实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秘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剖蝗虫探蝗虫呼吸的秘密》获国家级二等奖,李涵同学研究的《家用电
炊具那个最省电》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并获得高士奇科普奖学金一千元,刷新了河北省小学近年来国家级一等奖零的记录。三是小制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解决教具、学具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制作教具、学具和标本,《光学实验箱》、《光合作用演示箱》获得省级一等奖。另外还做了昆虫标本二十盒,四五年级学生每人做一套岩石标本,活动小组还制作了松鼠、刺猬等动物标本。2001年以来我校曾六次代表承德市参加河北省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两次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有7项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有九十六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六百多件作品获市级奖励。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项目。
综合实践课程 培养研究实践能力
我们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人与自然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了解家乡自然面貌。主要是实施种植养殖活动,利用学校试验田、窗台绿化、楼道生物角和鸽子园、雉鸡园进行种植养殖的研究,同时带动家庭种植养殖角,让学生在美化校园和家庭的同时搞实践研究。让学校和家庭成为孩子的乐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历种植六谷》、《盆重香菜好处多》分获国家二三等奖,多项作品获得省级奖励。
二是人与社会主题。旨在引导孩子了解地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有研究历史文化的《家乡的民俗》、《家乡的风景名胜》;有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走进乾隆醉酒厂》、《走进招牌、广告》;有带领孩子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进工厂,通过亲自参观、调查、研究,解决
实际问题的《油松花粉与人体健康》;有走进百姓家与热力公司的《下板城镇供暖情况调查》等。
三是人与自我主题。旨在引导孩子关注自身成长过程,关注身边的各种现象,在实践中亲历生活、磨练意志、增强自信。有《我当××一天》、《我为父母添快乐》、《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之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板块——分享类课程 让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
生活德育课程 学会做人和做事(在生活德育部分已有论述,此部分省略)学校环境课程 育人净心
我们将学校环境建设这一隐性课程纳入校本课程,全方位构筑校园文化,将“体验、创造、分享”校训的内涵贯穿于校园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长廊的每一幅作品都彰显着孩子的个性,花草树木的标牌、警示语都是学生的灵感。学校从一楼到六楼,分别设计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板块,分楼层设置了高雅的文化墙(礼仪、读书、科技创新、艺术)有高层次的引领,也有贴近孩子的真实作品,各楼层的生物角、各班的窗台绿化、学生亲历种植了西瓜、西红柿、花生、月季等各种花草植物的学校实验田,既有利于学生研究,又美化了环境。各个专用教室、快乐书吧、科技展室、音乐小站成为孩子们活动的乐园。一个真正贴近师生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让每位孩子领略了学校文化的气息,让每个步入校园的
孩子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生活教育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自信、大方、聪明、综合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实验小学学生在各种活动的突出表现受到各界好评。陶行知说:“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教育,今后会继续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活教育,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第四篇: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绿色经1
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绿色经济
石井乡生态旅游业撑起特色经济“脊梁”
为了贯彻全县走好生态路的发展路径,达到建设生态石井的目标,石井乡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符合石井乡实际的立乡之业,必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生态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发展,走生态路、创生态业、建生态乡。
一、立足实际,高端定位,开创生态旅游新局面
石井乡地势平缓,区域适中,是冬暖夏凉的避暑胜地;与内蒙古交界,留存少有的蒙古民族集聚点,民俗凸显,少数民族风情铸就了另一种独特的风景线;龙山文化的发现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是高站位审视,全力挖掘,明确发展方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地区的的不断发展,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地理区位的先天优势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决定了石井乡走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挖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京北生态长廊,切实走好“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带动经济”的产业发展之路,进一步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借助各种优势,立足实际,抓好科学规划。把做好规划做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去年由具有全国甲级资质的河北省社科院旅游规划中
1心对四台蒙古营进行旅游业发展评估、规划和定位,高站位、高标准打造塞外坝上风情旅游精品。今年,经过省市各位专家评审论证,一致通过了《尚义县四台蒙古营乡村旅游规划》,累计投入130多万元资金,将蒙古营草原度假村、龙山文化遗址、古驿站和金叶榆基地4大景点包围整合,在淖儿区新打机井2眼,完成水电配套;铺设微喷1000米,种植了50亩紫花苜蓿,嫁接3万株金叶榆,移植500亩芨芨草,安装围栏3000米,在马连洼村进行幼林抚育600亩。三是深入挖掘,精心整理,擦亮文化名片。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是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该乡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通过重新整合、打造挖掘、精心包装,不断提升该乡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展示文化旅游名片。对古砖窑遗址、古原住民遗址、神泉的由来、敖包的历史、龙山文化等渗透着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震憾力的历史景点进行全力挖掘;对优美的自然环境将不断扩大保护力度;对独特的民族风情将给予不断的文化渗透,并附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积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以旅游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来突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名片,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二、解放思想,创新实践,打造生态旅游新景区
立足尚义县“走好生态路、念好三农经,打好区位牌,唱好大风歌” 的发展思路,引导全乡领导干部群众树立“生态文化”的战略理念,注重以生态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将生态文化渗透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层次。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崛起”战略,创新发展理念。按照张家口市委关于“推进科学发展,致力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的战略部署和县党委提出的建设“生态尚义,活力尚义,和谐尚义”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强对以生态文化为引领的工作研究和部署,突出生态文化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立足农民群众接受程度,通过开展文化宣传、保护环境我参与、文化遗产我宣传等活动引领全镇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巩固该乡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二是借鉴邻县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张北县、崇礼县、沽源县是坝上地区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县区,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报告等途径虚心学习先进管理经验,逐渐形成了“政府财政引导性的投入,招商引资主导性投入,金融机构支持性投入,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今年,将不断扩大接待承载力,新增农家院2家,成立乡村旅游协会1个。三是依据区域特点,不断开发生态旅游新内容。立足于观光旅游形成的品牌效应和吸引力,加快促进多元休闲旅游的发展,不断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紧紧围绕地处蒙汉交融区的区位特点发展“民族民俗风情游”;围绕地道农家风情发展“农家田园特色游”;围绕的悠久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文化历史重温游”,围绕旅游线路打
造“草海花田”游。今年,在马连洼将100多亩葵花地,打造成“迷宫”,形成多处景色迥异、极富情趣的特色景观区;在四台500亩种植基地,建成了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摄影度假等诸多功能的原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可以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并添加自助烧烤、自制食品,以较低的价格和富有特色的旅游内容、接待设施满足游人需要。
三、强化宣传,多元推介,拓宽旅游大市场
要进一步打造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用好这张名片,必须通过宣传来推介,借助环京津优势,加强同新闻媒体的联系,多角度地对外宣传,作为一个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推动全乡各项事业发展。一是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按照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及奖励政策》,以四台蒙古营为中心,按整体规划要求,走出去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大旅游。并带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从事“农家乐”、民俗游、蒙古民族风情游、自然风光游、观光采摘游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增加收入。继续打好旅游业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二是扩大媒体宣传范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和名人博客(如韩方明的博客)、文化旅游展等宣传媒介,加大对石井整体形象和旅游特色资源的宣传力度,打响特色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民营企业和外地客商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引入多种经济成份参
与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开发,推动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引进北京客商,注册了“泉润锦禾现代农业合作社”,在大特拉村建立饲草种植、肉羊育肥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发展观光、休闲、家庭度假。四是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依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树木森然的自然景观,切实开展大型篝火、焰火晚会和蒙族歌舞、地方戏、马术、摔跤等表演推出草原特色品牌。特别是在近年来连续举办的具有乡土特色的八届“赛羊会”更提升了我乡的知名度。
第五篇:大力唱响历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特色水乡城市
唱响历史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水乡城市
——关于云梦城区水乡城市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立足自身资源与条件,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区较丰富的水系资源,构筑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水乡园林城市,是我县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目标,也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如何进一步促进水乡城市科学、高效、优质、快速建设,是我县当前急须探索和明确的问题。为此,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关于水乡城市建设的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水乡城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云梦因水得名,水是云梦的灵魂,《史记》记载,古有云梦泽,方园八千里,是一个水草肥美、珍禽异兽众多的美泽大湖。孟浩然诗云:“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里历来秀色悦目,景物怡人,秦始皇曾两次到云梦古泽游猎巡访,楚王也曾将行宫建在这里。古云梦依泽而建,绿草萋萋,白雾茫茫,人民在水之央的水乡生活场景,至今令人神往。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云梦是风景怡人的鱼米之乡,也是楚文化的发祥之地。
云梦县东、西、南三面环水,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水源为中心城区西部的府河,其次为徐家河水库,第三为南部的汉北河。境内有以府河为主干的河港共14条,长达223.4公里,且干、支渠道、水库、塘堰众多。城区有府河、曲阳河、南门河、县河、建新渠、西大渠等水系,水乡城市建设的水基础较好。
1近些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云梦县境内水域面积逐步退缩,水乡生态受到一定破坏。“十一五”时期,由人大“在府河修建橡胶坝”的议案扩展而来的“三湖连河”工程正式启动,拉开了云梦修复水乡生态环境,建设水乡城市的序幕。截止目前,“三湖连河”一期工程建设已全部完成,主要包括府河橡胶坝及附属工程;曲阳河公园一期A、B段建设;20公里环城水系疏浚、清淤工程建设;新建沿线4座桥梁、4座液压涵工程及9座涵闸维修工程。二期工程已于2011年开始施工,预计2013年建设完成,主要包括,曲阳河公园二期C、D段建设;建新渠河道景观带建设;梦泽湖公园改造及城市中心广场建设,凤栖桥建设;西大渠清淤,疏浚及闸涵建设工程;杨家湖、郑家湖、梦泽湖生态景区及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预计2012年可以完成前四项建设任务。“三湖连河”工程的实施成功完成了引水入城打造环城水系的目标,为建设水乡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水乡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湖连河”一期工程的完工,让全县人民亲身感受到了水乡城市的魅力,也激起了全县上下加快建设水乡城市的热情。在全县谋划加快推进水乡城市建设之际,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水乡城市建设的进程和成效。
(一)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没有统一到同一高度。由于“三湖连河”的效应,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水乡城市建设就是在东城区搞建设,也仅限于“三湖连河”工程,认为对老城区的水系进行改造建设太难了。而老城区群众要求改造南门河等城区古水系的呼声很高。的确,东城区建设得再好,老城区水系不改造,云梦
也难称之为水乡城市。因为那样,一边是水乡,一边是臭水浜,造成了新旧两重天的格局,必将影响云梦形象。
(二)水乡城市建设还缺乏统一、全面、高标准的规划。对于云梦现在确定的中心城区(即东至外迁316国道,南至南外环,西至汉丹铁路,北至规划路)没有及时编制覆盖全境的具有特色的水乡城市建设规划。尤其是对老城区的古水系改造,存在畏难情绪,规划控制不力,导致河边楼房不断增加。
(三)水乡城市建设存在较大资金缺口,融资渠道不多。从“三湖连河”工程建设可以知道,水乡城市建设所需资金巨大,完全靠县财政是不可能完成的,要加快推进水乡城市建设,就必须创新思维,积极学习外地成功经验,采取BT、BOT等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依靠多元化投入,共同推进建设发展。
(四)城区水体污染严重。水乡之水清如许,方有灵气在水中。水乡城市建设的关键在水。由于前些年部分企业、城市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污染问题突出。城区三湖渠、西大渠、南门河等受到严重污染,属于劣五类水质,府河城区的水质也超过四类标准。要打造水乡城市,城区水系水质急需治理。
(五)水乡城市建设的地域特色尚不显著。水乡城市是我们城市建设的特色和定位,但作为水乡城市也应彰显相应的地方文化特色。从目前“三湖连河”的景观建设来看,云梦的部分历史文化有所表现,但从整个水乡城市的建设来看,水乡城市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还不够显著,应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财富,大力弘扬深厚的“楚文化、水文化、孝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古泽云
梦特色的魅力水乡城市。
(六)水乡城市建设与旅游名县建设缺乏全面统筹。从目前的情况看,水乡城市建设还只是停留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层面,缺少对文化灵魂的灌注,缺乏与楚王城遗址公园建设及儒学殿、吴禄贞公园等现有历史景观通盘考虑、全面协调建设的高标准规划,缺乏水乡城市即旅游城市的建设理念。旅游名县建设也偏重于具体景点的建设,缺乏以水乡城市建设为基础、为主线,全面系统建设旅游名县的整体观念。
三、水乡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三湖连河”
一、二期工程建设为水乡城市建设开好了头,起好了步。今后一段时期水乡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三湖连河”工程为基础,以深厚的楚文化、孝文化、水文化等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老城区水系整治、改造为突破,高标准编制包含新、老城区在内的全面的水乡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全面融入旅游名县建设进程,全力打造具有浓郁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水乡城市和享誉国内的旅游城市。
水乡城市的建设投资大、耗时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克难奋进,全力以赴。根据当前的情况,下一步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乡城市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三湖连河”上,要目光高远,不畏难,要站在建设特色水乡、旅游城市的高度,全面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县上下要形成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要高标准全面编制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水乡城市建设总
体规划。要在充分调研、挖掘、整合的基础上,对新、老城区水系进行科学规划布局,紧密结合旅游名县建设,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对城市水与建筑规模的协调以及对城乡水体和居住、人文景观进行科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史为魂,以时为序的设计要求。
(三)加大城区水系的治污力度。“三湖连河”所引进的府河水源,受上游排污的影响,水质不容乐观。对府河水源要申请市政府加强联合监管,严禁不达标污水的排入。对城内的南门河、西大渠、县河等污染严重的水系要痛下决心,全面治污改造,切实做到城区污水一律排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对城东新区全面实行雨污系统,对老城区也要做好治污改造。污水不治理好、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水乡城市。
(四)把老城区改造与水乡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水乡城市建设的重点在新城区,但不能忽视老城区的改造。不仅要将老城区的古水系纳入整个水乡城市的建设范围,高标准打造南门河等水系休闲景观带,也要将整个老城区的改造和水乡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在老城区的“双减双增”(即减少建筑密度,减少建筑总量,增加休闲场所、生态绿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中,注重能反映历史文化的景观和建筑物的布局,使老城区和新城区在水乡城市建设中协调同步发展。
云梦县人大常委会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