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作文阅卷有感
高考作文阅卷有感
“绿色生活”,当今流行词。考生若从浅层入手,很容易,也不易跑题,如写“环保”、“低碳”、“植树”、“哥本哈根会议”等等。若要写得深入一些,就得紧扣“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热爱自然、护卫自然、顺乎自然。
人,来自自然。大自然的绿色,凝成了人的某些本能和基因。人的祖先是猴子,栖于绿树,采食鲜果,故人看到绿色最舒服,吃到野生果实最可口。绿色生活,实际上是顺乎天然、抚慰人性的生活。从猿到人,是生命的进步;但每一次进步(特别是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使“人”离“猿”愈远,离“自然”愈远。这是一个难解和矛盾。劳动使人为“人”,并不断创造着一切,这种创造又往往反过来破坏着自然,损伤人的本性。怎么办?难道再“从人到猿”吗?不可能,谁也无法逆转,除非哪一天大自然被“人”的捣鼓逼急了--所以,才有当今热议的“绿色生活”话题,其核心意蕴乃是八个字:天行有常,顺乎自然。
怎么“顺”?许多考生向往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梦、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之梦。这是今年作文试卷上最走红的两个人物,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梭罗”和“陶渊明”向阅卷老师报到。但细究,当今世界能有几个平头百姓可以“归隐”山林湖海呢?隐居,需要经济实力;没有“面包”,谁也无法乐山乐水。梭罗能在瓦尔登湖饱览美景、扬帆击水,是因为有人“资助”他,他是个“名人”。陶渊明能悠悠然与五柳相伴,采采菊花,看看南山,是因为他小有积蓄,是个小地主。由此看来,在试卷纸上畅想“五柳先生”和“瓦尔登湖”,总使人觉得浮云飘动,望梅止渴,未能触及根本。终于有考生站出来发表高见了。说破了,也很简单,就是一句颇有名气的古代格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咱们提倡的“绿色生活”其实就是叫芸芸众生“隐”于红尘滚滚、马达轰鸣、人声嘈杂、尾气冲天、电波盈宇、寸土寸金、忙碌奔波、席不暇暖的“闹市”,以及正在被“闹市”侵吞蚕食的乡村!这是一种需要高智慧的“隐”,这是一种带有自我修炼意味的“隐”,故有考生感叹:这种对“绿色”的追求,是被当今工业化狂涛逼出来的;这种“闹中取静”,首先“静”的是发热的胸怀,尽力在物欲横流中坚守心田里的“绿色”本能和“绿色”希望„„
这样一理论,整个命题的内在逻辑就理顺了,就不会皮相地拿“陶渊明”和“梭罗”来说事了。这里推荐几篇优秀作文,基本上把准了这根“脉”,故言之成理,妙趣天然,没有无病呻吟、为赋新诗强说愁之感。读者朋友们,能在考场上独自思索企及如此理论高度,绝非易事。咱写出以上那些字,也是十余天集思广益的成果,故我们由衷地向这些考生行注目礼!
没有达到如此高度的考生也不必郁闷,你们的“低碳”啦、节水节电啦、春风又绿啦、漫江碧透啦,等等,都没有错,都从不同的角度拥抱着亲爱的“自然”,都有一份“绿”的可爱。只是,今后再碰到类似“时髦话题”时,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一学孔夫子,每事问。
在此,我们特别提示另一个问题:有极个别考生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这是容许的;写得好的,同样得到肯定。但是,我们并不提倡,因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已成为主流,大家喜闻乐见。我们恳切希望中学生踏踏实实写好现代白话文,不要盲目“复古”。为此,本阅卷组特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训诂学家、国家级名师马景仑教授,对那篇用文言冷字写成的“绿色生活”做实事求是的评说,以解诸多疑问:“此文作者有良好的文言功底,在文言学习和写作上的悟性、灵性,非一般中学生、大学生可比,确可称‘奇’。但从‘高考作文’角度看,此文有两个明显缺点:①用词冷僻,艰涩难懂。其难懂程度超过了《史记》、《汉书》,乃至不少先秦散文。古代文言大家,如司马迁、柳宗元、苏东坡等,都极力使用常用词,何况今人仿古之作呢?②过分注重‘四字式’形式,逻辑不够严密,谋篇布局不周密(如第一段游离主题),不少上下文、前后句之间的联系经不起推敲。总之,我认为此文
只是高考作文中的个案,其文风也不值得提倡。” 康 文
第二篇:高考作文阅卷
高考作文阅卷,我挨了“批”
组长们一面要求我们严格按照标准打分,一面却一再强调今年的平均分要控制在42分左右
临时接到通知,高考阅卷还差人,便和师弟去报名。我和师弟是多年的好友,平时都喜欢舞文弄墨,且惺惺相惜。他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做了六年的高中语文老师,而我原来是学医的,后来我们却都考上了华师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而且跟随我们都很钦佩的同一个导师。
在报名之前,我们的院长让我最好不要去,她说我这人虽然有才气,却怕我受不了纪律的约束(现在想来,她所担心的可能不是这个,而是担心我的标准和别人不一样。)她要我考虑清楚。由于最近我在山东的《都市女报》开了一个专栏,每周要为她们提供一篇文章,怕没有时间写文章,当时我答应了我们院长不去报名。但师弟拉我陪他去报名,因为他不知道报名的地点在哪里,我当然义不容辞。
到达报名点后,我又碰到了很多来报名的师弟师妹们,一时心痒难忍。一来我需要钱,二来我并不是不守纪律的人,我之所以答应不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怕自己把握不了标准。但我想,既然师弟师妹们都能把握,我为什么不能呢?在他们的怂恿下,我报了个名。本来我和师弟都分到作文组的,但师弟比我有经验,他对管这事的老师说作文他改不了,要求调到基础组,其实他知道自己的眼光和别人的不一样,怕出什么乱子。我本来也想到基础组去,但是基础组的人已经满了,只有留在作文组。
我对作文确实有自己的标准,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首先,句子得写通;其次,就是真诚,我不喜欢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漂亮,内容却十分空洞的文章。早在数年前,谈到我国当代青年的文化状况时,我曾经说过:“我们的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而对外国文化的精华也知之甚少,他们所有的所谓‘流行文化’就像裁缝师傅做衣服剩下的碎布,花花绿绿地,似乎很好看,然而充其量却只能拿来做拖把罢了。”
今年湖北的作文题目,确实出得有点难,《长江日报》的著名评论员刘洪波先生为此写了一篇《高考作文要把人逼成哲学家?》的评论,可谓切中要害(事实上,很多学生将这篇文章当成了政治题目或马列哲学来做)。我的导师谭邦和先生是中学教材课程标准制定6人小组的成员,往年也是参加高考语文命题的重要成员,由于今年他的女儿参加高考,他没有参加今年的命题。在一次闲聊中,他也对我说今年的作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太难了。自然,这种题目中学生不可能写好。据我自己和很多阅卷老师所达成的共识,若严格按照阅卷的标准来打分,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只能放到第三类与第四类,也是就0-36分之间,而作文的总分是60分。可组长们一面要求我们严格按照标准打分,一面却一再强调今年的平均分要控制在42分左右。第一天大家都改得比较慢,大多数人没能完成每天200份的任务,另一方面,平均分也比较低,并没有达到组长们42分基准分的要求。学生们的题目可谓千奇百怪,有很多一个简单的题目都没写通。而正文部分呢,1也称得上“异彩纷呈”:有写内因外因的,有写辩证法的,有写进与退的,有写儒道合一的(够我们写一篇博士论文),有写出世入世的,有写感悟人生的„„。还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即很多学生写怎么为人处世的,大多数写这方面内容的学生是在重复中国古老传统的一些所谓处世的“金言”。至于体裁,几乎能涵括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一切文学体裁。大部分学生不是牵强附会,就是完全跑题,当然,不可否认,也有写得好的。谈到语言,应该说,恐怕大部分学生甚至连“把句子写通”这个简单的标准都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平均分要达到42,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第一天由于大家都很认真,按照标准打分,平均分数很低。第二天,组长又再三强调了42分的标准,让大家尽量把分数往上抬。并且说大家的报酬将和阅卷的数量与质量挂钩。评定阅卷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通过率,即同一篇作文你打的分与别人所打分数的吻合程度(每一篇作文至少两个人看)。这搞得大家都很紧张,于是很多老师不时地跑到监控机上去看自己的通过率是不是达到了85%的指标,以便调整自己的评分标准。不久,便出现了围绕着42分的基准分上下浮动的打保守分的倾向,平均分数大大提高,而且出现了一种很荒谬的现象,即看得越快越粗心的人,通过率却越高,而那些看得越慢和越仔细的人,通过率却往往上不来。以至于有老师发牢骚说其实作文也可以用电脑自动阅卷,只要把一些关键字输入电脑,就可以自动打分了;还有老师戏称看作文就像“打电子游戏”,只要过关就行。我虽然也同情学生,尽量想把分往上打,看了作文之后却打不上来——由于平常对于写文章这件事看得太认真,妨碍了我的打分,所以,我的平均分是全组最低的,尽管组长跑到我面前提醒了几次,我打的平均分仍然维持在35分上下。有一次,他开玩笑似地指着自己的头说我的“脑袋有问题”。
第四天的时候,组长把我叫到监控机旁,说有一篇作文让我们讨论讨论,该怎么打分。这一篇作文共三个人看过,三人所打的分数相差很大(超过了9分的标准线)。那文章的题目叫《一块红布,三滴眼泪》,是一篇记叙文,开头却引用古诗词发了一大通无关紧要的议论,与整篇文章的基调显得很不谐调,下面接着写的是一个有关母爱的小故事。我和另一位老师说这篇文章不怎么样,不能打高分,第三位老师却打了50分,他说这篇文章很具“匠心”,前面的议论部分是铺垫,后面的结尾是照应。组长也坚持这么认为。我却一直坚持这文章有点跑题,而且开头与结尾都很牵强,而另外一位说这文章不怎么样的老师却学乖了,不吭声了,于是组长大获全胜,不过,我却在他的心里投下了小小的阴影——我没给他面子。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报复我的机会。坐在我身后的一位老师发现了一篇“好”作文,想给个满分,兴奋地叫组长过来看,按规定,满分作文都得通过组长的审批。我也跑过去看,说实在的,由于很少能见到一篇像样的好文章,我想见识见识这篇文章到底怎么样,另外有几个老师也围过来看了。结果却很令我失望,那正是我所讨厌的“拖把”式的假大空文章,不过作者的语言还是挺流畅,比起同类的文章,确实要算是“好”文章了。审批的结果,是满分。我心里很有些不平。不久,我看到了一篇名为《战国舞姬》的小说,不论从语言还是技巧,都远远胜过那一篇满分作文。我想,如果那篇文章能打满分,我这篇文章不能打满分也就太不公平了。于是,我也把组长叫过来。他坐下来,看完那篇小说,脸色一下就拉了下来,用很严肃的口气对我说:“这篇文章我不可能给打满分,而且也不能超过40分!”他说这是“故事新编”,“我们不提倡故事新编!”
我反问:“为什么不行呢?,鲁迅不也故事新编吗?”他于是说这文章不搭题。但其实从文章深层的内涵来分析的话,却未必与所谓的“入”与“出”没有关系,何况按照他们组长的要求,一般尽量要把分数往上打,只要能牵上那怕一点关系,都算合题或基本合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要深入学生的思维,跟着学生的思维走。”这次他却一反常态——我知道他是在报复我。我恐怕是我们组里唯一的一个要打满分作文却没被通过的,不但如此,他还把那篇作文压到了41分。
今天晚上,我才上机,正在改作文,组长突然走到了我的身边,满身的酒气,涨红着脸,大声对我说:“我严重警告你,今天的校标卷你打的分数太低了,你要好好地学习标准!”其实,据我所知,还有比我打得更低的,我打32分,有人只打了29分,而所谓专家却打了45分,那文章实在并不怎么样——我对于专家们的水平实在也不敢恭维。就算我打的分数与专家有差异,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我的通过率有88%,是正常的,而自评指数也处于中等水平,没有什么好给他说三道四的。他又大声对我说:“你要按照标准打分,不能照你自己的标准给分,否则,你给我停下!”我冒火了,也大声分辨说:“我是按照标准打分呀,何况,不同的人对标准也有不同的理解。”他见我居然敢顶嘴,大声吼道:“你给我停下!别改卷了,我停了你的机!”一边吼着,一边就跑到了监控机旁,忙着要限制我继续递交文章。我再没有理他,继续看我的文章,这时全组的人都吓得不敢吭声了。我不得不说,他根本对电脑和监控程序不熟,自始之终,他都没能限制我,而他自己却以为他真“停了”我的“机”了。
他让我先学一个小时的标准再说。我不想和他闹,我们的院长很忙,为这点小事闹到她那去不太好;再加上我很想看看专家们是怎么评卷的,于是,我顺着他的意思,将样卷给调了出来。很遗憾,我的感觉是专家的打分非常随意,并没有按照标准打分。或许你们会说的的感觉并不正确,但凭什么说专家就一定正确呢?难道就因为他们是专家吗?那我也可以告诉你们,我读过的书也不算少,并且从事文学创作也有十来年了,多多少少好歹也发表过几十篇文章。我学的是古代文学,最熟悉的却是现代文学,可以说,几乎现代每一位作家的文章我都至少见过一篇,于大多数作家,我是读过一本或好几本作品集的。当然,这并不值得夸耀,但却令我有充分的自信怀疑专家们的标准,尽管我不知道这些专家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后来一位很替我不平的,和我一组参加作文阅卷的高校老师告诉我,按照国家规定,高考阅卷应该有65%的高校教师,只能有35%的高中教师参加。还有人提出,高三的老师不应该参加阅卷,因为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由于高校教师与高中教师的眼光与标准不一样,往年经常发生争执。近年来高校教师参加高考阅卷的人数大大下降,标准便操纵在了高中教师的手里。当然,高中教师的水平未必一定就要比高校教师差,但由于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再加上他们对学生一定程度的同情,使他们很难跳出来客观、冷静地评卷。但这对于那些文章真正写得好的学生,却是不公正的;再加上评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随机因素,使得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真实的水平失去了必然的联系。从这上角度上来观照我与组长的争执,不能不说是有其必然性的。专家制定标准,只是为了便于量化,而对于写文章来说,有很多东西是不能量化且只能感觉的。正因为如此,在高考作文中得高分的往往是那些华而不实的“八股”作风的文章,而真正写得好的却无法量化因而不能用专家的尺子来丈量的文章却得不到一个好的、公正的评价。
这便是考试的“异化”,正如我在《考试漫谈》这篇文章曾经说的:“其实,考试如果仅仅用于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或能力的参考标准,那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考试却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个体的升学、就业、晋级、提工资等等,这便是这种制度的最大的不公正。考试一旦成为唯一的标准,便变成了一种暴力:将具有多样性的人简化为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这样,考场便成了一种类似于作坊或生产车间之类的东西,分数的高低是它衡量产品是否合格的尺度,故这个车间出产的成品不能叫‘人才’,虽然我们确实也不能否认其中不乏颇有才能的人,如果套用贾宝玉先生的话,我们不妨称之为‘分蠹’。‘分数线’几乎成了决定个体一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无形的暴君,相应地便产生了很多‘高分’的庸才与投机者。这种人往往未必有才能,却擅长或醉心于考试:考试给予他们以成就感与自信心,并使他们未来能在社会上占据一个很好的位置,从而有可能继续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强加给全社会,造成一种考试的‘恶性循环’。”
十年砍柴:高考作文的揣摩上意
今年高考,武汉的刘洪波先生对一些地区的作文命题很有看法,认为这是些假把式人生哲学的大杂烩。我对此心有戚戚焉。
这种假把式是“八股取士”时代,“代圣人立言”作文之法的延续,有着悠久的历史,没什么新鲜的。不过所代替的“圣人”已经从历史上存在过的孔孟程朱这类老先生,变成了一个没有具体人格却无处不在、永远正确的意识形态理念。这种作文有着强烈的诱导意味,希望考生们说出命题者想听到的话。
仔细回忆一下,我们谁没有受过这种“代圣人立言”式的作文训练?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师就告诉我,写作文关键是“立意”要正确,不然文字再好也得不了高分。什么叫“立意”正确呢?就是跟报纸上、广播上的调门一样的。
我从小深谙这种为文之法。小学升高中,作文题目是《家乡变化》,当时正是分田到户后一年,我写了村里一个本家奶奶盖新屋上梁、大宴宾客的热闹情形,然后再写道分田到户之前她家怎样怎样穷。阅卷老师大喜,给了个满分。我入初中后,他特意来我们班看这个得满分的小孩。其实,那个本家奶奶家境以前在生产队就算殷实的,否则的话分田到户这么短时间内,怎能从穷变富呢?但我相信大多数阅卷老师不会在乎这些“常识”,只要你的“立意”高,加上文字还可以,绝对给高分。
尝到这个甜头后我就更加明白,考作文就是考你说大话、套话和假话的水平。一旦思想上开窍,加上勤学苦练,自然就有收获。我高中时班上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我俩平时写的作文,老师和同学更喜欢读他的,因为他的文字更优美,更有感染力。可是每次参加作文竞赛,他总不如我。老师总结是,我更能揣摸命题者的心思。
《儒林外史》中的高翰林,在分析马纯上先生为什么考秀才时成绩不俗,一到正式的科场就折戟沉沙,有这样一番话:“‘揣摩’二字,就是这举业的金针了。小弟乡试的那三篇拙作,没有一句话是杜撰,字字都是有来历的,所以才得侥幸。若是不知道揣摩,就是圣人也是不中的。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他要晓得‘揣摩’二字,如今也不知做到甚么官了!”
所谓“字字有来历”,就是不能说自己话,而是说别人说过的、被证明“正确”的话。叶圣陶在当小学教师时,感叹当时的学生作文,“叫他们将自己的写出来,他们偏偏将自己的隐蔽,却将别人的显示出来”。他感叹“这是我的失败”。因此他告诉学生,“现代练习作文,既不像从前人那样,为要求取功名,也不像一部分青年所期望的那样,为要成什么文豪文学家;最重要的还在练成一种技能,能够以笔代口,意无不宜,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种种方便与受用”。——可叶圣陶这样的教师,今天来教小学、中学,未必受家长和学校的欢迎,关键的升学考试又不是你在阅卷,这样只管写真心感受的文章大约得不了高分。
我高考是十。六年前,那个夏天有点特殊。参加考试前老师一再叮嘱我们:不管你们心里怎样想的,平时怎样议论的,写作文千万不要写出格的话,要和上面保持一致,要说拥护英明决策的意思,否则十年寒窗就付之东流。——大部分人虽是小小年纪,但早就训练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本事,当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我现在是靠码字为生,用流行的话来说,是宣传喉舌,当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能否胜任这个工作,关键还看当年受“代圣人立言”的训练怎样。——我自认为自己还算信任。只是尚能保持一份清醒,知道这些文字并不是我的,而是代替别人写的。因为害怕时间一长,自己只会鹦鹉学舌般写作,所以私下里尽量多写说真话的文章,这样的写作是很痛快的。我把这两种写作状态形容为周伯通的“双手互搏”,虽然有点痛苦,但总比只有 “代圣人立言”的独门功夫要好一些。
我相信,由于网络的发达,资讯的丰富,今天的青少年除了接受课堂教师“代圣人立言”的作文教育外,他们明白还有更有趣的写作,一本正经装作思想家、道德家说话,那是为了得高分。如此的教育方式,如此的考试导向,我想最大的成效,可能是培养更多的、更年轻的“双手互搏”高手。
第三篇: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我有幸参加了去年的高考阅卷工作,从6月11日开始到6月19日结束,历时九天,这九天很苦很累,但受益匪浅,对我来说,是战斗,是磨练,也是学习和提升。
以下是我回忆出的点滴阅卷心得体会,可能有点琐碎,但都是我要跟这届高三学生说的肺腑之言。
一。网上阅卷流程:
试卷经高速扫描仪扫描和图像切割校验两个步骤,被传送到阅卷电脑上。扫描出来的图像非常清晰。在阅卷过程中采取双评形式,以降低误差率。
二。作文阅卷流程:
我因为分在作文组(2003年那次高考阅卷也是分在作文组),所以对作文阅卷流程有发言权。
先是阅卷专家组预先从考生答卷中提取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样卷,经反复讨论最终形成标准卷也就是标杆作文;接下来是阅卷组长要求我们尝试着给每一篇标准卷评分;然后自行与专家组的评分仔细对照,等我们基本搞清楚了不同类型作文的评分标准后听专家讲座(合肥一中语文特级教师鲍恒老师主讲),深入学习标准卷得分的缘由,从而掌握更多更细的评分标准。由于去年的作文题反响糟糕(今年的作文题反响更糟糕),学生们差不多声泪俱下地控诉:史上最坑爹的作文,所以专家组老师非常谨慎,尽可能制定出非常贴近现实的评分细则。切合题意和基本切合题意的立意累计有几十种之多,这是往年没有的。专家讲座结束之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计算机上进行试评,如果试评过关就开始正式阅卷,悟性好的老师,只需要评百来篇就被认定为吃透了阅卷标准。
所阅的试卷是随机接收的,一份试卷如果两个老师评阅分差在6分以内,系统自动取平均分作为该生作文的最终分数;如果超过6分,系统会自动将其发给第三位老师评阅,取三位老师中分差在6分以内的两人平均分作为最终成绩。三评后如果分差仍超过6分,则将其提交专家组仲裁。在整个阅卷过程中,专家组一直不停抽检,每天小组组长的电脑上都会有所在组每位老师的阅卷数据统计和阅卷质量分析,包括评分曲线、三评率、吻合度、平均分……组长随时将无效卷(引入三评)、恶评卷(与其他两位老师分差大于12分)及时通报给各位评卷老师,让其及时修正、调整;同时组长会将已批阅过的试卷中的百分之三四左右发回重评,以检验老师把握标准的能力。组长一边督促我们要牢记职责,不辱使命,一把尺子量到底,向我们要质量;一边又催促我们,发信息告诉我们某某老师已阅多少份,向我们要速度。看到一些不幸的老师因为数量、质量跟不上被劝黯然打道回府,我们时刻是处于紧张状态和拼命状态中,毕竟提前回家是件很没面子的事。
三。关于写作的体会:
1.受阅卷老师青睐的作文共性:
标题:记叙文标题靓丽,议论文标题一针见血,片言知意,题好一半文。
开头:开头简洁有力,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揭示中心。
内容:议论文论据正确,一看论据马上知道立意。而且论据来源不能单一,例如全举古代文化名人作为例子的要适当扣分。
结构:结构尽量精巧,并列式、层进式比较受欢迎。
结尾:一定要有结尾,哪怕你写了900字,结尾一句话不完整或缺失了一个句末的点号,都视作残篇,残篇只能打到三类卷。
2.作文最关键是审题立意。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的多。阅卷老师往往根据文题判断文章的立意,然后确定文章大致属于哪类卷,所以文题用词要准确、鲜明。例如:“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属一类文,而“谈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属三类文;“将关爱落到实处”属一类文,而“谈关爱”属三类文;“从多角度出发”属一类卷,而“转换思维方式”属二类卷;“打破常规”属一类卷,而“说创新”属于三类卷……
3.卷面清晰很重要。
虽然书写漂亮不完全能一俊遮百丑,但老师们多以貌取文,没有谁愿意将一篇字迹潦草的文章多看一眼。高分作文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书写漂亮。工整的卷面和潦草的卷面带给阅卷老师的视觉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势必要影响阅卷老师的评分,毕竟老师们最慢也是一目十行,每篇作文耗时不能超过30秒。
四。备考启示:
1.书写对策:
对于书写潦草的同学要求他每天坚持练字,每天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工整地抄写名句美文,一举两得。
2.针对评分细则详、参考答案多,答题要有方向性、条理性,分点作答,一目了然,不要怕麻烦,不放过任何得分的可能性。
3.避免硬伤,争取高印象分。文题、首尾段、每段第一句话坚决不出现错别字;作文论据不能张冠李戴;作文要完篇;标题不可丢……
4.作文训练求实效。
高三作文训练直接应对高考,立足基础等级,以确保作文不出现大失误,然后冲刺发展等级。
5.作文不玩深沉、不玩哲理、不玩含蓄,不写莫名其妙的科幻题材、离奇的故事或小说,这样的作文判为三类文,没得商量。
6.高三复习时不能忽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知识面广不广,语文素养高不高,在考生作文中一目了然。一篇文章的好坏,只需要扫中文中几句话就略见一斑,因此高三备考不能忽略课外阅读,不能忽略课外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的积累。有这样的顺口溜:积累多,书写好,分数一定低不了;表达通,答满卷,高考一定没遗憾;开头好,结尾好,考后一定不懊恼。
最后我要祝福所有辛勤耕耘、日夜奋斗在高三战场上的老师们:健康生活、快乐教学,相信天道酬勤,相信教对路、学上路,我们自有出路。同时我要祝福我们学校欣欣向荣,祝福我们学校的教育蒸蒸日上,祝福我们的学子好运相随,祝福我校2014的高考红红火火,全面突破。
第四篇:2011高考作文阅卷汇报
2011年高考作文阅卷情况汇报 城阳教研室 崔志钢
2011.9.3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向各位同仁汇报、交流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心得体会,希望我的发言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我的汇报共分三个方面——
一、关于审题 1.作文题目回顾
今年的命题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审题难度不大。其实回顾一下,09年命题作文“见证”,10年材料作文“光明与阴影”,11年的“这世界需要你”,审题难度都不大,但这是相对而言的,题目本身不过分确定它的方向,但题目有规定、限制,有定位、区分度,给考生在观念和行文上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考生有话说。
2.几个关键词
“这世界需要你”,题目由三部分组成,有字、词和词语,但有轻重之分。
“你”是一个第二人代词,单数,可以指称单个的人,也可以指称某个群体,可以是人以外的其他事物。“你”可以是具象的,比如某一个人;这个“你”也可以是抽象的。“你”有单数化倾向,可以指考生本人,可以是考生熟悉的某个人,也可以是单数的某个群体,但一定要明确。如“90后”、“农民工”、“环卫工人”等群体。“你”也可以是某种精神、价值观、思想体系,但都要“确定”。
“这世界”是一个词组,“世界”是自然、人类社会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也指其中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这”,强调了世界的时代性、当下性,有关注现实的倾向。
3.题目的逻辑关系
关键是“你”和时代的关系。排斥了单纯写你或世界。题目显然讲的是“这世界”与“你”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需要”的关系。“这世界”是怎样的,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你怎样来回应或满足它,都不可缺。
二、评分标准
(一)关于内容 1.切合题意
“你”定位明确,明确的个体、某群体或某种思想。需要什么要明确,需要原因、根由的揭示。为什么需要。“你”对那种“需要”有回应、满足,有怎样满足这种“需要”的表述。
2.符合题意
“你”定位明确,是谁,哪个;“这世界”不太明确,时代性不强,需要什么,明确,为什么“需要”理由不太明确,回应不明确;“需要”在里面,不明确,没点题。
3.基本符合题意
“你”定位不太明确,“你”变成了多个人,或者列举几种精神现象,中心散了,罗列的事例。事例彼此不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放之四海而皆准。文章现实感、时代性不强,对“需要”的揭示模糊,没有“需要”的思路意识,文章趋向空泛,无中心。
4.跑题作文
不提“这世界”,不提“需要”,脱离“世界”、“你”等。
(二)关于表达 1.一等作文的特点
1.议论文体。论证“这世界”与“你”的关系,“这世界”“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怎样满足
这种“需要”,建构完整,思想集中,中心突出,有自己的构思。写出如何回应,表达清楚。
2.记叙文体。写成记叙文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记叙文本身就回答了为什么需要的逻辑过程。表达上能以小见大,事件完整,描写细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3.散文体。写成抒情性散文或议论性散文,文章能突破时空关系,写明世界与你的关系,事件充实,人物鲜明,特别是能有文化底蕴。
4.写成书信体也是是合适的。要规范格式,注意称呼,落款,署名。2.二、三、四等作文的特点
议论文:中心松散,不突出;说大话、套话、废话,不联系现实、实际;时间不完整,有头无尾。记叙文:人物描写模糊、不清晰。
(三)发展等级
“发展等级”独立于基础等级,主要侧重于文章使用的“材料”和“创新性”,鼓励学生有某一方面的擅长。
1.内容:揭示深刻,思想上有独特见解。写成议论文,思想上有回应,有对现在未来的展望。真情实感,能感动人。
2.表达:结构上彼此呼应,灵活使用各种艺术技巧,点题,结束有呼应。
3.文采:两类。驾驭语言的能力强,辞采丰富,句式灵活;语言朴素无华,但有真实感情。
(四)打分类型(五类)
总分共60分,分为四块,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20分,扣分最多3分。
一类:51——60分,二类:41——50分,三类:31——40分,四类:21——30分,五类:20分以下。切入分为42分。
专家认为,2010年,山东省的优秀作文太少,只有1.35——1.4‰,所以今年明确提出,要让高分段成为一个“区段”,让50分—60分成为正常区段。同时,不能一看偏题就判低分,还要看其内容或表达,这方面好的也可以往上打分。
(五)关于扣分
1.题目写错或不写的,扣1分,错别字、病句,一处扣1分,不重复累计,扣分3分到顶。
2.不足字数——缺50字扣一分:600字以下,文章不完整的,400—600字,25分以下;200——400字,20分;200字以下,10分以内。
3.对于判定抄袭的要慎重,找组长上交。800字抄袭,给10分,400字抄袭,20分。
对于书写的字迹,专家认为:“这是考语文素养和能力,不是考书法,不能因为考生字迹的潦草就盲目判低分。”但这是辩证来看的,批阅过程中字迹仍然是打分的影响因素。
(下面是互动时间,给大家10分钟时间,给咱们下发的这8份作文打分,按照评分标准来打分。打分可以按照内容、表达、发展和扣分四块来进行。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8份试卷,老师可以自由发言。)1.(样卷一号)
选择“农民工兄弟”这个群体形象,对“需要什么”的挖掘比较有力,有“为什么需要”的揭示,感情真挚,开头结尾呼应。
得分:内容18表达19发展19扣分1 总分55 2.(样卷六号)选择郭明义、北京战士、毛泽东等对象,但“你”的定位太宽泛,需要每个人,未揭示“需要”的理
由,要明确。文章本末倒置,世界是第二位的,“你”是核心。
得分:内容13表达12发展12,扣分0总分37 3.(样卷九号)“你”定位为意志力,选择杨澜、刘翔、肖恩〃斯蒂芬森等素材,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得分:内容17表达16发展16扣分0总分49 4.(样卷十号)
“你”定位为竞争,使用的素材有雨林中的竞争,开国之初共产党人的竞争、进步,现代社会人生的竞争,文章后半部分匆忙,材料显得陈旧。
得分:内容15表达15发展15扣分1总分44 5.(样卷十一号)
“你”定位为爸爸,是一篇记叙文,高考路上下雨,爸爸送我,他把伞给我,而他的嘴抖动,又想起以前爸爸的急躁,展示了父爱的伟大。文章将回忆与现实穿插,正反对比,细节描写,叙事中插入回忆,是一篇较为复杂的记叙文,显得意味深长。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都有揭示和我回应,“我”对父亲的态度,我的世界需要父亲。
得分:内容19表达20发展20扣分2总分57 6.(样卷十四号)
“你”定位为“我们”,不明确,走题,逻辑上存在问题。得分:内容11表达10发展10扣分0总分31 7.(样卷十五号)将“你”定位为思考,素材有史铁生、安徒生 小威廉姆斯,事例不合立意,与中心偏离,得分:内容13表达13发展15扣分0总分41 8.(样卷十八号)
这世界需要你、需要我,“你”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人,包括乞丐。得分:内容7表达11发展7扣分0总分25
批卷中发现的问题:
1.将“你”理解得过于宽泛或世界的构成要素。
世界需要每一个人,世界需要水、土、空气、地球,这都和题目本身有偏离,无法解释为什么需要。2.行文的逻辑思维有问题。
(1)写了奉献、坚持、正义等,不能阐明为什么“需要”的,偏离题意。
(2)列举“这世界”需要“一种品质”,写到奉献,诚信,坚贞等,但最后没有总结,只是在“搬材料”却没有自己的思考。
(3)观点与材料之间缺乏联系,写“这世界需要思考”,例证材料与中心不合适。3.材料的问题
(1)材料的陈旧与创新。
今年鼓励材料的创新、新颖、新鲜,材料的切合主题。材料新的加分,旧的不扣分。新材料未必是写名人,环卫工人、农民工,普通人,一样可以用好、写好。
(2)材料“罗列”的问题。
批卷期间,针对考生罗列人或精神这种情况,提出:罗列材料不要一律判为三类,有几种情况,标准是看是否有一个中心,罗列的材料有无内在的联系。有中心、罗列有序、有关联,判为一类;罗列的有一
定关联度,没明确点明的,二类;罗列的人或精神,之间没有关联,判为三类。
4.作文模式化较重,带有普遍性。
“不少”考生的文章开头,不管是否与中心的联系,上来就是一大段排比,硬凑字数。有的考生大段搬用“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有抄袭嫌疑,影响得分。
5.行文中的语言问题。
(1)语言的格调不高,出处有问题。
比如:“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司马迁说:“我选择宫刑。”于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的《离骚》诞生了。”
(2)学生盲目抒发议论,对事件不做判断、分析。
“毛主席,您带领红军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您率领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您发动了三反五反运动,您发动举世瞩目的大跃进运动,您带领红卫兵起来进行革命。我想世界人民都会为之倾倒、为之折服的。”照抄、自造或曲解式的语言,粗糙而拙劣。
6.错别字
考生的错别字可谓俯拾皆是。诸如:伏案(岸)、翱(遨)翔、无可奈(耐)何、迫不及(急)待、勾(构)画、涅槃(磐)等。
【第一天平均分在41分多一点,最后一天,平均分在43.66,分数是逐渐上升的。】
三、思考和建议
(一)反思作文备考 1.关于审题
这次作文审题似乎没有难度,专家强调审题难度降低,但从接下来的专家分析来看,审题的重要性一点也没降低,它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前提和关键。仍然出现一些偏题作文,说明在平常的作文复习中,审题练习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对一些“作文弱科”生,还缺少深入的训练、引导。
2.关于文体
作文质检组成员房伟老师认为,山东省高考作文一直在淡化文体。就是作文题目不是仅适合某一种类型的文体,如记叙文或议论文,而是要让写各种文体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备考中,感觉还是较多地训练了议论文,让学生有一种自动写议论文的思维定势。对于记叙文的训练强度小,有的同学懒于写记叙文,教师也疏于教记叙文,甚至带着有色眼镜看“记叙文”。而这次高考,记叙文得分偏高,因为记叙文更易充实饱满地阐释立意。
3.关于作文材料
应该说,对学生的材料使用,咱们青岛市一直下了较多的功夫,强调老材料少用或不用,效果明显。对于“感动中国”的材料,一般不做强调,避免了撞车,这一点做的不错。个别地区这个情况较为严重。
4.感情、议论的自然、新颖。
复习当中,引导学生讲究“语言的华美”,对学生真实写作、本真写作等的倡导、引导力度不够,有的学生陷入一味地讲究辞藻语言的方向上,忽视了本我的存在,影响了作文的内容得分。
这次阅卷,文章观点新颖,多角度论证的;感情真挚,有自己的见解、感悟的;贴近生活,写出内心的真切感受和感动,就是好文章。如专家指出:“十七八岁的孩子,就应该有天真、幻想的东西,不能棒杀。”也如资深高考阅卷老师韩秀和所说:“能让一个四五十岁的老男人掉眼泪的文章,这就是好文章。”
5.中心的明确
日常复习中,有的同学过于强调文章的“出彩”、与众不同,没有考虑到阅卷中速度的问题,文章中
心在短时间内难以让阅卷者发现,文章观点不够鲜明,分数上不去。
三、思考与建议 1.作文命题的思路
高考作文命题就要突破学生经过充分训练的套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凭自己的综合的审题、构思、写作等语文能力来完成文章。作文题目猜不着,想不到,但有东西能用上,不能机械套用,标准是看考生能否凭自己的能力写出文从字顺,有正常感情和逻辑的文章,高考作文是有限制的,不能无原则地发挥。
2.审题与文体
无论是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审题的要求是永远存在的,所以要求师生在审题方面切不可掉以轻心。教师和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练习“各种文体的作文”,比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甚至小说、书信、剧本、文言文等都是可以的,切不可鼓励一种,不见其余。
3.逻辑思维
考生积累素材,不能是盲目、无序的,而是要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教师有责任帮助考生进行思维训练,还要让学生掌握哲学关系,让学生运用自如。
4.文章的技法
高考作文有阅卷时限性,让学生要遵循章法,注意叙事文体的开头、过程、高潮、结尾的安排;议论文体注意呼应、转折、照应等。文章写得有特色又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利于阅卷教师判分。
5.贴近生活的本真写作、个性化写作。
高中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令人深恶痛绝,套话、废话连篇,千人一面。要让学生的作文回到真实、自由地写作状态。学生的素材来自社会生活,学生有本真的体验,能充分挖掘内涵,张扬写作个性与创造性。
6.教师的“下水”与面对面的指导。
对作文弱科的同学来说,教师的面批面该也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教师要指出为什么这样改,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同时,对学生作文的反馈要快,间隔要短,这需要教师付出艰辛动,每次批改可以就一个问题进行详细的指导,逐渐攻克。
7.多读经典文本,吸收营养。
让学生多读经典文本,一个是课外书籍杂志,让学生多思考,多作摘要、写读后感、模仿写作等训练。一个是现有的资料,比如我们的选修教材,像《史记》《中国古代小说》等,以及初中的名家文章,鲁迅的小说,朱自清的散文等,都是很好的模仿对象,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训练,学习文章技法、语言、立意等,教师辅之以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8.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作文学习,学生容易厌烦,教师对学生的及时肯定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干劲更足,进步更快,但是鼓励要适度,优点要肯定,缺点要指出,给学生一个作文提高的方向和操作路径。
最后有一点教学体会与诸位分享:作文教学,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与其抱怨和等待,不如思考和行动。任何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积累,高考的成功不是一年后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的。
谢谢各位!
第五篇:高考作文阅卷怕关注
高考作文阅卷怕关注?
孙殿华
据北京晚报2012年6月16日报道,语文阅卷组负责人、北大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对于部分媒体在高考前后采访各种专家进行作文考题解读、点评的现象,呼吁不要轻易相信所谓专家评点试题,他直言一些“专家”对于试题的“解读、分析”已经干扰到了高考阅卷,“我们的阅卷老师会受到一些所谓‘专家’的观点影响,需要我们在阅卷之前进行纠正。”漆副主任虽煞费苦心但终究令人费解,本人不敢苟同恐怕不是为了阅卷公正,而是为寻求教育部门的特权而进行的不知深浅的告白。
人们关心高考,心情不难理解。高考作文占那么大的权重,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国人历来关心社会、政治,对于以议论文体为主的高考作文成为关注焦点理所必然。考生家长、老师以及媒体约请的专家对高考作文进行分析、解读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在解读中可以看得出见仁见智,正所谓集思广益,观点从宏观到微观,舍去过于矫情的,可以说是相当全面,丰富多彩。
高考阅卷,属于圈子内人士出题,圈子内人员给出标准答案,因为我们的教育传统是语文与政治互相渗透,所以作文历来像论述政治理论一样论点、论据要列出个一二三四,根据观点给分的。可圈子内人士毕竟是学识范围、思维模式、脾气秉性大同小异的,见识胆识也有局限性,定的评卷标准和调子也就单一死板。作文阅卷为什么不用电脑打分而用人脑打分,在于它是创造
性强的脑力劳动成果,不是简单的选择题涂抹个ABCD,作文的内容就是不能“统一思想”,而是异彩份呈;不是千人一面,而是百花齐放。作文写好了就是文学作品,属艺术范畴,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向着正义、公平、民主,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就应该说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正是因为立意新、角度新、表达方式新,有的同学作文才拿到了高分,甚至满分。
是单一死板好还是全面丰富好,我看不言而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专家的分析解读丰富了评判标准,拓展了评判思路,并非干扰了高考阅卷。现在的高考作文,都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上下功夫,学生也就要在“三贴近”上挖掘思路,在阅卷上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三贴近”?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分析解读包括建议意见才是硬道理。我倒觉得,如今是信息迅捷时代,一朝考试完成,当天各路分析解读内容会即时跟进,何不等待一两日,综合一下分析解读内容,充分听取民意,兼收并蓄,充实丰富一下评判标准,然后有把握地去心平气和地阅卷,而不是承受着各路分析解读的干扰心情忐忑地阅卷,这样该有多好?
不关心社会心理,圈子内制定标准,阅卷用圈子内的标准来执行,评判圈子内的事情,那如同近亲结婚,路越走越窄,圈子越圈越小,不出现怪胎才怪。我们的任何工作,无论是高考作文阅卷,还是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出台,都要让老百姓有表达意志、意愿的空间,充分考虑民意、民生诉求。
二○一二年六月十七日
作者单位:龙盐(齐齐哈尔)盐业有限公司 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公园路81号 邮编:161005
电话:0452-833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