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化(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21:5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化》。

第一篇: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化

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化 技术发展策略

摘 要:分析铁路编组站信息化建设现状,指出铁路信息化设计 仅限于追随岗位与职能展开,最终会阻碍运输生产组织布局调整与 发展。为此,论述了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CIPS)的总体目 标,并对铁路编组站信息化重新定位,提出调度计划的综合管理、执 行过程管理和历史数据管理的一体化决策。

关键词:铁路;编组站;信息化;综合集成自动化编组站信息化现状

(1)侧重现车管理。目前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化比较普及的是现车管理系统,解决了预确报收发、现在车与调车计划管理。而计划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并未成型。尤其是车站调度指挥使用的车站技术作大表(运站一)与车站班计划大表(运站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实现计算机管理。铁路局或车站尝试研发的作业大表铺画子系统有投入实用的个案,但目前是自成独立系统,主要用于写实,难以形成计算机辅助调度的实效。(2)计划信息仅纵向统一。编组站的调度计划虽分层次、分功能管理,但各项计划之间是紧密耦合、互为前提构成链接与因果关系。目前这些内在联系是建立在车站人员相互间默契或上一层管理的基础上。车站信息化建设看似围绕岗位职能进行管理,实际上形成的是相互绝缘、信息不共享的各种子系统,如行车调度计划子系统、货运子系统、现车子系统等,虽然这些子系统能够实现铁路局至车站的沟通,但编组站信息化的横向联系却彼此是“孤岛”。又如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已普遍应用,车号信息已进入全路系统,甚至编组站到达列车中的每一辆车数据,均可上传至铁道部数据库,但在现实中很难应用于车站自动抄车号业务,这是因为车站的确报与ATIS分属两个不同的子系统,相互信息不易共享。同属于TMIS下的各种子系统,如果不能实现车站级的一体化,则也很难实现信息共享。(3)管控分离。多年来,编组站信息化建设自成体系,与过程控制自动化等基础技术的发展脱节,结果信息基本上是人工录入,而且信息的流动全靠人为推动,信息自身不能按运输生产过程自行流动,使信息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受到人为因素制约。过程控制系统是各种计划的最终执行环节,蕴含着大量实时、准确的自动信息。车站信息化管理应与控制系统的计划信息整合在一起。(4)难以提供决策功能。目前 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了无纸化办公问题,即使设计有局部决策功能,也因信息缺失而无法正常使 用。这种现象表面上是因为所需决策基础信息的完整性与连贯性问题,实质上是信息化规划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5)阻碍业务流程再造。我国现行编组站信息化主要采用面向个体模式,这是信息技术的初级阶段,其结果是在车站信息化后,计划间的链接、执行工序间的链接、计划的部署、实际执行掌控等,仍然要大量使用调度电话或口头交流,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共享与数据通信的优势来改善调度环境。当信息管理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生产流程再造、业务重组,如果铁路信息化设计仅限于追随岗位与职能展开,最终将阻碍运输生产组织布局调整与发展。(6)计划管理静态化,兑现率不高。车站作业计划由铁路局产生与下达,并在车站层层细化与部署,最终得到执行。如铁路局编制下达日班计划、本务机计划,编组站内自产的班计划及阶段计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调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下。目前编组站仅有列车预确报、调车计划、铁路局列调接发列车部署等信息相对准确,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工作内容,与之前的计划可能相差甚远,兑现率较低。不少 编组站对车站班计划与阶段计划编制流于形式,仅用于记载实际。(7)基础信息化缺少根基。我国编组站信息化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以郑州北编组站YIS系统为先驱,时至今日,车站信息化存在的诸多问题尚未解决。编组站作为全路货物列车组织与调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源头,是基础信息根基。编组站调度计划信息直接影响一个枢纽、乃至整个铁路局的运输生产计划与实施,没有编组站这一

基础层信息的全面、正确、合理、有效的管理,铁路局的统一领导与管理将是空中楼阁。绾组站ClPS的总体目标

以成都北站为例,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CIPS)的总体目标如下。

(1)调度计划自动执行。CIPS的首要目标是将调度计划中与站内径路有关的部分直接下达给控制系统自动执行,亦即以CIPS管理系统编制的接发车计划、调车计划、本务机站内折返计划、调车机工作计划等为依据,产生并向联锁、驼峰、停车器自动化分系统实时下达调度指令,操控进路自动办理,使编组站所有列车进路、调车进路、机车走行进路和溜放进路自动执行,实现作业过程控制自动化。(2)调度决策指挥自动化。采用优化决策、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方法,提供站内调车机、线路与走行径路等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优化使用方案,实现车站班计划、阶段计划、车流推算、调车计划、本务机折返和调车机调动等计划的自动编制。同时,随着执行过程的自动反馈,动态优化调整各计划以适应当前状态,从而真正实现调度决策指挥自动化。(3)大幅度减员增效。通过调度计划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指挥,实现计划统一编制、动态调整和扁平化管理,计划直接发布至控制环节执行,取消正常情况下的人为参与控制,可大幅度减少车站作业人员、调度人员与管理人员。(4)集中控制。CIPS直观地显示车站所有作业情况,在调度大厅集中监控与操纵全站到、解、集、编、发等各项作业,使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获得单一指挥、统一办理、流水执行、高效运转的效果。(5)提高编组站整体效率。通过编组站的整体闭环管理,优化调度,合理安排各工序间的衔接;加大自动化力度;减少人工计划布控、作业人员沟通协调及实况汇报等通信联络时间;扩展调车机车司机和外业人员的信息视野;利用车号、燃轴等检测信息预告服务等手段,提高编组站的整体作业效率,有效减少车辆在编组站的中转时间,并可降低站内结存车平均保有量。(6)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编组站CIPS的核心是数据整合、信息集成,将车号识别、轴温探测、脱-*A器表示、电务监测、环境监控、电源监测及图像监视等信息集成与共享,提高作业的预见性。编组站信息化的重新定位

3.1 调度计划综合管理编组站的调度计划包括:站内接发列车计划;现车及调车计划;本务机折返计划;调车机计划;站内施工计划;货运工作计划。换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编组站信息管理时,调度计划综合管理的信息技术与设计要点如下。(1)全面性。凡是编组站运输生产流程上的所有环节,特别是与机车车辆移动和进路有关的计划,必须纳入信息化管理范畴,以便形成车站完整的信息链。

(2)一体化。编组站的各工作环节是紧密相连、相互耦合、穿插套结在一起的,因此所有信息处理不能分而治之,必须一体化管理。

(3)动态性。编组站信息化统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将原来人工铺排计划分时段编制,且时段内执行者自决或调度员口头通知,改变为实时计划动态调整、滚动调整。进行动态调整的主要动因是上级计划变化和执行过程偏差。而实际执行结果是引起计划动态调整的最活跃因素,因此计划的动态编制与调整必须建立在过程控制子系统自动反馈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应该借用自动化领域的过程调节与伺服原理,在计划与执行间形成智能闭环,即通过结果反馈,动态调节调度计划以适应后期执行的需要,在此前提下使计划执行的兑现率达到100%。

(4)实时性。产生动态计划,并且要直接输出执行,则对于计划的编制与改动,包括决策与优化时间在内,必须限制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范围内,即有实时性要求。

(5)自动化。要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提高到站内所有进路均按计划自动执行的实用化程度,若没有信息自动化支撑,对站内计划的编制调整力度与频度将大大超出目前车站调度人员的水平,因此信息自动化是管控一体化的必然。编组站CIPS目前定义的自动决策内容为:到发车场到发线决策;解体顺序、编制解体钩计划及解体峰位决策;头部调机应用、调车线应用决策;编组顺序、牵出线、编组钩计划编制;尾部机车应用决策;编制取送调车钩计划决策;出发列车接续关系决策;列车、调车、机车走行径路决策。

3.2 执行过程管理

(1)调度计划分解与转化。过程管理的作用主要是由计算机管理取代各岗位的有关工作,即按照调度计

划,处理与监控执行过程。调度人员输出的计划通常比较宏观,若要各不同范围和功能的子系统执行,需进一步细化与转化,并输出给过程控制子系统。

(2)计划指令自动触发。如果将过程管理的输出称为指令,那么指令的触发将决定计划是否同意被执行。指令的触发是过程管理的核心功能,通过对指令的触发管理,决定调度计划正确无误的执行时机;裁决不同的计划执行中占用进路的优先权。为了实现触发管理智能化,过程管理的信启、化深度,须实现站内各种机车车辆的调程计划信息管理与调程实际信息管理。

(3)收集与处理执行结果反馈信息。收集与管理过程控制系统的反馈信息,监督计划的执行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各过程子系统自产检测信息,以及独立的电务检测与环境监控信息的实时收集与管理,也在过程管理范围之列。

(4)过程信息全方位动态展现。过程管理的动态性很强,信息变化多端,瞬间即逝,但必须向有关调度人员或执行人员增加透明度,供有关人员对计划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因此提供友好的图示界面展现甚为重要。

(5)管理子系统。在成都北站设计中,过程管理所管辖与服务的执行层子系统共有1 1个。其类别有联锁自动化分系统;驼峰自动化分系统;调机自动化分系统;尾部停车器自动控制分系统;外勤移动信息分系统;电务监测及环境监控分系统。对于直接参与控制的子系统,分为自动、半自动、站控及维护等 4种模式。

3.3 历史数据管理

计划信息管理、过程信息管理与历史信息管理是重新定位车站信息化的三大支柱,其中历史信息管理即利用海量数据库技术保存编组站作业中产生的所有计划与过程信息,并通过信息分析与挖掘提供以下服务。

(1)情景再现。通过回放操作控制,真实再现调度中所有计划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操作流程,追溯调度计划与执行的动态过程。

(2)报表管理。按照规定及编组站的报表要求,产生数据准确的生产统计报表。

(3)统计分析。对生产过程进行统计分析,为编组站的技术、人员、生产、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包括 基于调程纪录数据的编组站各环节的动态能力分析评估。

(4)决策参数优化。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学习与自我适应,减少调度偏差,提高调度决策的质量及智能化水平。

(5)归档。实现编组站生产过程中运输信息的电子归档,提供便利的提取手段,利于车站对编组站的管理。

(6)电务信息与环境信息监测。提供编组站信号设备与检测档案管理与分析,为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提供分析资料。编组站信息化是要实现编组站货物信息流、车辆信息流、机车与调机信息流、作业过程信息流的集成再造,使编组站解编列车作业过程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管理。编组站CIPS建立在针对流程工业的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理论基础之上,以信息集成为核心,综合管理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实现控制、调度、管理、经营、优化、决策一体化,使整个编组站形成智能闭环系统,突出整体效益。

第二篇:什么叫做铁路编组站

什么叫做铁路编组站

与铁路打交道,尤其是从事铁路物流工作,需要知道编组站。

编组站是铁路网上集中办理大量货物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直通和其它列车作业,并为此设有比较完善的调车作业的车站。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列车编组计划的要求,大量办理货物列车的解体和编组作业。对货物列车中的车辆进行技术检修和货运检查整理工作,并且按照运行图规定的时刻,正点接发列车。所以,人们往往称编组站为编组列车的工厂。

中国铁路编组站的分类及分布:

路网性:哈尔滨南、沈阳西、沈阳南、山海关 丰台西、石家庄济南西、徐州北、阜阳北、南京东、南翔、鹰潭郑州北、株洲北、襄樊北

区域性:三间房、四平、哈尔滨 南仓、大同西 向塘西江岸西、武昌南、衡阳北、广州北、柳州南 西安东、宝鸡东、兰州西成都东、重庆西、贵阳南

地方性:牡丹江、长春、通辽南、梅河口 太原北乔司、艮山门、淮南西、青岛西、来舟 怀化南包头西、迎水桥、武威南、乌鲁木齐西 昆明东、安康东

编组站主要设备是调车场和调车设备。调车工作按使用的设备不同,分为牵出线调车和驼峰调车两种。

平面牵出线基本设于平道上,调车时,车辆溜放的动力是靠调车机车的推力。牵出线设于调车场尾部,适合于车列的编组作业。

驼蜂系骆驼的峰背而得名。调车时,车辆溜放的动力以其本身的重力为主,调车机车的推力为辅。驼蜂一般设在调车场头部,适合于车列的解体作业。所有驼峰都应根据需要,选用减速器、减速顶等调速设备。

驼峰——货车快速编解设备

驼峰是编组站的主要特征,它是地面上修筑的犹如骆驼峰背形状的小山丘,设计成适当的坡度,上面铺设铁路,利用车辆的重力和驼峰的坡度所产生的位能辅以机车推力来解体列车的一种调车设备,是编组站解体车列的一种主要方法。在进行驼峰调车作业时,先由调车机将车列推向驼峰,当最前面的车组(或车辆)接近峰顶时,提开车钩,这时就可以利用车辆自身的重力,顺坡自动溜放到编组场的预定线路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调车作业的效率。驼蜂一般设在调车场头部,适合于车列的解体作业。

第三篇:铁路编组站参观心得体会

上周六,在学校党支部的精心组织下,我校学员实地参观了铁路货场,进行了别开生面、形式鲜明的参观学习活动。此次参观学习感受很深,收获非浅,心得体会如下:

一、铁路编组站是铁路枢纽的核心,是车流集散和列车解编的基地,常有“列车工厂”之称。车站是铁路运输生产的基本生产单位,编组站是货物列车的制造工厂,在完成铁路运输生产任务中起重要的作用。一个编组站从地理位置上看,是铁路一个枢纽的中心,是货车的集散地。在铁路系统的编组站,由于其承担了大量的货运列车的解体和编组工作、列检以及货检工作,因此可以说是整个铁路系统的核心部分。一定要搞好编组站的安全工作。

二、编组站是动态作业,各岗位协同配合、密切合作,要求每位员工作业时精力集中、心无杂念,丝毫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一旦悲剧发生,不仅给厂里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给家庭带来的伤害将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在编组站工作要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不断的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注重安全教育,把安全生产系数提高到最大化,这次参观,对我的帮助很大,许多概念的在脑子里变德更清晰、更形象了,我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虽然这次参观的时间较短,不能仔细观察询问,还有很多疑问,但对我以后 的工作实践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四篇: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规划

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规划

2009-05-08 07:00 国脉电子政务网 佚名..关键字:发展战略 铁路信息化 综述

一、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 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全路信息技术人员总数已达5500多人,拥有大、中、小型计算机 1600余台,微型计算机近10万台,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1.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

为了改变多年来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手段和设备的落后现状,提高铁路运输管理水平,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适应市场经济及各种交通竞争的局面,铁路开发建设了调度管理信息系统DMIS。2005年根据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要求,规范为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TDCS系统是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调度方式,建立以通信、信号、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多媒体等融为一体的三级四层(即铁道部、铁路局、原铁路分局三级再加上基层信息采集层)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TDCS按照计划调度台编制的日、班行车计划,生成和下达阶段计划,并实时自动采集列车运行信息及现场信号设备状态信息,自动调整滚动阶段计划,实现对列车运行的实时追踪、实时调整和集中透明指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哈尔滨、呼和浩特、柳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青藏公司七个铁路局(公司)全面完成TDCS系统的建设,郑州,济南、上海、武汉、昆明铁路局主要干线都实现了计算机自动绘制列车运行图。

2.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

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TRS是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属”九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TRS的建设和运用彻底改变了我国铁路客票近百年的手工作业方式,使硬版票成为历史,缓解了长期存在的买票难问题,提高了铁路客运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受到广大旅客的欢迎,改善了铁路的企业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TRS由铁道部客票中心、地区客票中心和车站客票系统三级构成,车站售票系统主要负责售票的实时交易服务,地区客票中心主要负责以座席为核心的调度控制和客运业务管理,铁道部客票中心主要负责全路客运的协调管理、营销分析,并保障全路的联网售票。目前全路已建成铁道部客票中心1个、地区客票中心 22个、计算机售票车站2183个,联网车站1385个,通过联网售票系统发售的客票约占全路客运发送量的90%以上、客票收入的95%以上。

3.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众多、实时性强的网络

型计算机应用系统。从1994年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到2004 年底TMIS各子系统全面建成,历经十年。整个信息系统在TMIS网络平台上主要架构货票制票、列车预确报、车站综合管理、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集装箱管理、大节点追踪、运输调度七大系统,基本上覆盖了铁路货运生产的全过程。

(1)货票制票系统。货票制票系统是在全路日均装卸超过60车的大、中、小型货运站和所有车务段范围内实现微机编制货票,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报给铁路局软件的系统。目前全路2674个车站实现了微机制票,微机制票率达到99.27%,路局货票信息入库率近100%。

(2)列车预确报系统。列车确报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车站发报、路局、铁道部按照既定原则转报的自动处理过程。路局、铁道部建立确报信息库,为相关部门提供一系列统计、分析、及查询功能,并可供其他信息系统共享。目前全路开通确报系统的车站已达912个,覆盖了全路所有的编组站、大、中、小型区段站和主要中间站以及所有的路局调度所,(3)车站综合管理系统。车站综合管理系统是将货运管理、现车管理、集装箱管理、货运制票、营销计划、货运安全等功能融为一体的信息系统。目前已在全路1230个大、中、小型车站建成并投入运用。其功能涵盖车站作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用现代管理取代了经验管理,对车站压缩中、停时,加速车辆周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铁路货车及货物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共享。

(4)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FMOS)。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货运计划和技术计划两个比较大的系统。货运计划系统在全路1487 个货运站全面投产。技术计划系统利用已批准的货运计划信息,编制车辆运用计划,通过合理安排各区段车辆的运用,提高车辆运用效率和铁路运输能力,压缩铁路运输成本。

(5)集装箱管理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在全路600多个集装箱办理站投产使用,通过网络实时采集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和集装箱运输日况表等信息,在铁道部按箱号建立集装箱动态库,通过与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信息相结合掌握集装箱运行位置。

(6)大节点追踪系统。根据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时采集的机车、车辆的车号、车次、属性和位置等信息,结合确报、货票、集装箱等系统提供的信息,实现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的追踪。货车追踪系统已在全路投入运用,并在铁道部、铁路局分别建立车辆、列车、机车、集装箱的动态库、轨迹库和历史库,提供各种统计和分析,为铁路各级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7)运输调度信息系统。铁路调度在管理上体制上由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构成,在业务分工上,分为计划调度、列车调度、机车调度、货运调度、客运调度、统计分析等。路局调度所是组织车、机、工、电、辆等行车主要部门协同动作,共同完成铁路运输生产的调度指挥机构,关系着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全路约 1/2的路局调度所实施推广了运输调度信息系统,并实现了铁道部、铁路局和站段三级调度的联网运行。

4.铁路办公信息系统

铁路办公信息系统OMIS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依托铁路计算机网络的办公业务网和资源网,实现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提高政府机关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和快速反应的能力。铁道部机关和各铁路局全部建成办公局域网,18个铁路局均实现4条宽带

(2M)连入铁道部办公网。各铁路局与所有 1800个下属基层单位实现联网运行,其中1160个主要直附属单位、运输生产主要站段实现宽带或网桥(2M)连人路局办公网,其他单位以拨号方式连接办公网。18个铁路局的局属单位和基层站段中,已经有905个建成了办公网。全路办公信息系统联网,极大地方便了全路各级机关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办公和管理效率。特别是在实施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改革后,OMIS对保证铁道部和铁路局政令迅速传达贯彻,对基层站段实施有效管理,发挥了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总体思路形成较早,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三、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规划

1.指导思想

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和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紧密结合铁路运输生产的实际需要,努力推进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整体提升铁路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益,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

2.建设原则

(1)贯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思想:(2)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3)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4)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5)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提高应用软件的研发水平:(6)重点强化运输繁忙的东部地区和在路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铁路干线和新建客运专线的信息化建设,(7)加大系统整合力度,注重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系统开发建设,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挥信息化整体效益:(8)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3.规划期限和总体目标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2006—2010年为”十一五规划“,规划重点为2006—2008年。2011— 2020年为中长期规划。

总体目标以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为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基础建设,整合既有资源,经过5— 10年的努力,在东部地区和六大干线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至2020年在全路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其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实现调

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在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运输安全、改进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优先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运输组织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机车车辆周转,保障运输安全,促进客货营销,改进经营管理的应用系统。初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服务社会化、铁路经营管理现代化,建立信息基础设施框架和系统保障机制,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4.规划的体系结构

铁路信息化涵盖铁路行业各主要业务环节,铁路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大信息化应用领域、5个基础平台、10个建设方面、38个具体应用系统。

(1)铁路信息化重要应用领域。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三大应用领域。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生产作业部门和人员,以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和保障运输安全为目标,涵盖运输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客货营销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市场营销人员和旅客、货主,以提高铁路运输市场竞争能力、增运增收为目标,向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运力资源、经营资源管理与运营决策支持的部门和人员,以保障铁路运输的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运输成本为目标,提高铁路运输效益。

(2)铁路信息化基础平台。铁路信息化的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是为业务应用层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环境。公共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和铁路门户五类平台。

(3)铁路信息化主要建设方面和重要应用系统。在铁路信息化3个重点建设领域划分基础上,铁路信息化可以分为10个主要建设方面和38个重要应用系统。运输组织领域包括运输调度指挥、运输生产组织、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安全监控4个方面14个应用系统,客货营销领域包括客运营销和货运营销2个方面 6个应用系统经营管理领域包括运力资源,经营资源、办公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4个方面18个应用系统。

5.规划主要内容

(1)初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实现部、局、分局三级调度指挥的计算机管理,初步建成覆盖全路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结合客运专线建设,逐步建成适应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的调度指挥系统,六大干线、200公里/小时提速区段和重点区段建成调度集中系统,六大干线完成自动闭塞四显示改造、统一机车信号低频信息码,逐步实现统一制式,结合铁路提速工程和客运专线建设,建成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六大干线初步建成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建成集装箱、行包、特货等专业运输管理系统,完成对车站系统整合,完善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初步实现对列车、机车、车辆、货物、集装箱的实时追踪。

(2)初步实现客货营销服务社会化。全路取消常备票,实现计算机售票,加强客票销售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在途列车席位的管理能力和使用率,建成网上客运信息发布系统,新建客运专线、大型客运站和主要列车建成自动售、检票系统和客运服务系统,实现货

运订单的电子化管理,实现大货主的集中管理,提供网上货运信息服务,建立铁路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实现网上客票的预约、预订和货运手续办理:建成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与港口、海关、其他行业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间的信息交换。

(3)初步实现铁路经营管理现代化。建成车辆、机务、工务、电务检修,运用与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车辆修程改革,支持机车长交路、大范围的运用,初步实现全面预算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人力资源、财会、清算、统计、工程、保价、公安等领域的信息化,完善铁道部政府网站,逐步实现政府网站公众服务功能:实现以电子邮件、公文流转、信息发布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办公,为主要管理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初步建成铁路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个性化、专题化、智能化营销分析和决策支持。

(4)初步建成公共基础平台和系统保障机制。在70条干线实现基础通信网的光缆化、数字化,具备宽带数字化综合接入能力:统筹规划,在构建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框架基础上,结合CTC建设,与新线建设及既有线改造同步,建设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建立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发展列车车载信息传输平台,初步实现信息共享与综合利用,完善铁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制定应用系统整合策略与技术方案,完成主要信息系统的整合:建立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机制。

6.管理保障措施

(1)信息化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措施。加强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推行,加快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管理。

(2)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保障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强化业务部门与技术开发部门的沟通管理,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工程建设程序,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系统建设质量。

(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形成全路性的铁路信息生产运行、技术支持、网络管理、软硬件维护维修系统:建立健全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一系列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建立按市场方式运作的信息系统维护体系,通过签订经济合同,明确用户和维护单位的责权关系,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4)铁路信息化知识产权保障措施。坚持采用正版软件,加强知识产权使用的管理,落实开发经费,保障研发单位的权益。

(5)信息化建设中的工程管理保障措施。建立项目立项和审批措施,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建设中的监理制度、项目的调试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评估制度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机制。

(6)信息化建设培训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各级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素质,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7)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在信息化的规划、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中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促进铁路信息化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导铁路信息化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铁路各应用信息系统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各项铁路信息化政策和计划的参考依据。由于铁路跨越式发展赋予信息化更多的内涵,信息化建设涉及到铁路运输指挥、生产、安全监控、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因此在编制铁路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的应用体系框架,结合业务发展战略的需求,十分必要完成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三个领域应用系统和公共平台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以力求形成系统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信息化规划体系,以便更加科学地指导未来的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

第五篇:铁路编组站交接班系统研制报告

XXXX编组站交接班系统

研 制 报 告

xxxx年3月

XXXX编组站交接班系统研制报告

一、系统概述

在编组站调度楼,货检安全集中监控系统、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VN.NN、合署办公等相继投入使用,编组站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给传统方式的交接班会议带来新的问题。特别是各种作业大表取消后,如何规范编组站交接班会议,提高交接班会议质量,方便接班人员明确本班工作重点、难点;交班人员对本班作业业绩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及其产生原因、落实责任、制定整改措施。因而开发编组站交接班系统迫在眉睫。

本系统通过加工分析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xxxx统计软件等相关数据,统计出编组站运输生产的各项指标并绘制出其走势分析图、班组与班组之间工作业绩的比较图,为交接班会议提供数据支持,并直观地给出交接班重点事项、班工作小结等信息,为参加交接班人员开好交接班会议提供全新手段,不断提高会议质量。

二、主要内容及技术关键

(一)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编组站交接班会议问题。经过调研,编组站交接班会议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本班的到解编发情况

交班时,需总结出本班的到、解、编、发情况,主要有本班到达场接车列数/辆数,驼峰解体列数/辆数,编组列数/辆数等。

2、编组站中、停时

这是反映编组站畅通的主要指标之一,因而需要掌握有调辆数等指标。

3、编组站有调中转车作业情况

主要掌握本班的解、编时间、待解、待发时间和集结时间。这几个指标反映了编组站的解编作业效率。

4、编组站保有量情况

需掌握每6小时运用车保有量情况。重车分方向、空车分车种,非运用车情况。并按大方向进行分类统计,即XX方向的保有量情况。

5、调机利用情况

主要有调动辆数、摘挂钩数和调机利用率三个指标。这是反映调机、调车人员工作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6、货运工作情况

编组站货调岗位作为全站的货调,要求掌握全站的装车、卸车、待卸车情况,每天的请求车,配空需求以及主要装车品类信息.7、班工作重点及班工作小结

值班站长作为编组站交接班会议的组织者、运输生产的指挥者,必须在交接班会上布臵本班的工作重点,掌握各项调度命令;班中积极组织运输生产,确保编组站的安全畅通;班后对本班工作做全面小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并交待接班注意事项。

8、希望提供四个班的工作实绩,提供对比分析,达到你追我赶、开展劳动竞赛的目的。

(二)技术关键

1、数据采集自动化

交接班系统要求的大量指标要在交接班前计算出来。由于现场操作人员工作比较繁忙,许多数据必须后台进行,且不能过多增加操作人员的手工干预。

2、数据采集时机

编组站交接班时间早上是八点、晚上是十九点。部分指标难以实时计算出来,根据xxxx调度车间意见,本系统采用早六点、晚十八点为时间节点来统计所有班指标,与统计18点相一致。

3、数据加锁保护

由于数据来源较杂,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

况作修改。因而在值班站长处提供了数据加锁/解锁功能,其它用户对自己的数据可进行加锁。数据一旦加锁,除非值班站长解锁,所有操作人员均不能修改数据。

4、开发工具多元化

B/S和C/S两种软件体系结构各有所长,后台采集数据使用B/S方式,前台数据呈现使用C/S方式。扬长避短,使项目更完善、稳定、安全。

三、系统开发环境

1、硬件环境

以编组站机房及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VN.NN现有的硬件环境和网络拓扑结构作为支撑。后台数据采集软件及本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SQL Server 2000安装机房PC服务器中,前台使用现有的办公电脑或生产电脑。

2、软件开发环境 操作系统: 开发工具:。数据库: 网络协议:

四、系统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1、设计原则

本系统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VN.NN及xxxx统计软件。开发的软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开发过程中不能影响既有生产;数据库接口参数化、模块化;后台定时任务软件自动化、绿色化;前台操作使用Web界面。

2、技术措施

本系统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1)多次自动采集数据,不断修正交接班数据。由于基础数据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加工出来的数据会出现偏差。例如调机报点,我们以早6:00为时间节点统计时,在6:30启动调机数据采集程序,很有可能调机从6:00前到7:00后一直从事某项作业,此时加工出的调机作业情况不可能准确。所以我们采取“多次采集、不断修正”方法,确保交接班数据准确。

(2)采集加工数据使用B/S模式,后台定时任务;前台查询使用C/S模式,要求授权,绑定IP,记录日志。

(3)利用xxxx版十八点统计系统数据,要求统计人员统计操作及时跟进。白班要求19:00前必须完成,否则造成交班数据不全。但后台仍可在其完成后自动修正。

(4)数据访问要求授权,且权限尽可能最小。访问数据模块也尽可能封装成DLL文件,以达到提高数据库安全性,减少数据库连接数,提升访问速度目的。读取数据只允许使用只读方式或视图方式。

3、系统方案(系统组成)(1)调机数据采集等。(2)xxxx统计数据采集。(3)保有量数据采集。

(4)编组站有调中转车作业数据采集。(5)运站二数据采集。(6)WEB查询系统。

五、系统研制的技术特点

1、采用B/S、C/S的混合结构体系

B/S、C/S体系结构各有优缺点。B/S不要安装客户端程序,基本上不要特别培训,用户即可操作;C/S功能较强,数据处理能力强,技术成熟稳定,臵于机房PC服务器中,后台运行,数据安全性更高。本系统采用了C/S+B/S的混合体系结构,把B/S和C/S这两种软件体系结构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扬长避短,能有效的发挥各自的优势。

2、数据接口封装成DLL文件

充分利用xx技术特点,将数据库接口尽可能模块化,封装成DLL文件,提高通用性,数据更安全、软件更稳定。

3、数据处理容错功能。

由于数据源可能存在不合法,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必要的规范处理,增加了容错功能。要求人工录入的数据有可能没有录入,造成数据分析时出错,因而软件中进行了必要的强制处理。如晚班数据没有时,将采集到的全日数据进行平分,白晚班均一半。又如调机报点时,采点时间未能连贯,按调机休息处理。

六、系统的调试、试用情况

xxxx交接班会议形式过于简单,交接班时无本班详尽作业大表,班工作指标不全,信息共享差等,于是要求xxxxxxxx着手研制开发编组站交接班会议系统。xxxx相关部门对xxxx的开发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xxxx年xx月,交接班会议系统的雏形出来,使用网页查询,自动数据加工与人工辅助输入相结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部分用户操作不及时,或者没有录入相关数据,造成系统资料不全,造成使用不正常。我们采取了两个措施解决:一是加强管理,xxxx领导亲自过问,要求人工录入部分立竿见影取得成效,数据及时、准确;二是根据车间、部门使用情况,信息科进一步进行改进方案,实现尽可能从VN.NN和xxxx统计中提取、加工数据,大幅度减少人工干预部分。

至xxxx年年底,班指标基本齐全,各项功能基本能满足交接班会议的召开需求。

试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xxxx领导要求,xxxx年对本系统又进行了部分功能扩充,主要是提供了班组之间的指标对比分析,方便管理层查阅4个班组之间的作业实绩、作业差距情况,以达到开展劳动竞赛之目的。

自使用本系统以来,班交接会议较以往严谨,数据真实及时,本班组作业与别的班组作业实绩一目了然。由于其使用网页方式,xxxx及车间管理层可随时查阅每个班的历史作业情况,达到了预期的效

果。

七、系统的几点不足之处

1、考虑到交接班时所有指标数据要加工出来,早8:00、晚19:00交接班时间一到,现场可能还有作业正在继续,难以实现全部指标按班实绩统计,因而我们均以早6:00、晚18:00为节点来统计。所谓的班实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班实绩。

2、。

3、目前此系统也不是特别完善。若能加上违流统计、操作违规提醒统计、作业大表网页查阅等,此系统功能将会更强大、更实用。

八、系统推广前景

由于数据源来自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VN.NN和xxxx统计软件,在xxxx范围内的几个编组站,都使用同样的现车系统和统计软件,因而此系统的移植推广性有比较好的平台基础。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也使用了新技术,将业务层、表现层分开,基础数据尽量参数化,推广应用的工作量要少些,应该说,本系统主体功能通用,推广前景良好。

下载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化(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化(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铁路货运编组站分类和作用

    铁路编组站是铁路网上集中办理大量货物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直通和其它列车作业,并为此设有比较完善的调车作业的车站。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列车编组计划的要求,大量办理......

    从铁路车流的变化分析编组站的发展趋势

    从铁路车流的变化分析编组站的发展趋势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摘 要:分析了铁路货物运输车流的流量和流向的变化,并将影响铁路枢纽中编组站的设置及其作......

    我国铁路事故

    中国重大火车事故(部分)1、1971年12月7日,451次近郊旅客列车和837次货车在京广线琉璃河站发生尾追相撞的重大行车事故,铁路职工和旅客死亡14人,伤22人,中断行车1小时40分; 2、1976......

    GB_T 9654-1988_铁路编组站改编能力计算方法(三级三场)

    GB/T 9654-1988 铁路编组站改编能力计算方法(三级三场)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Calculated methods of sorting capacity for railway marshalling station (3-stage/3-yard)......

    编组站复习题1

    -编组站复习题 1.编组站:在铁路网中凡用于办理大量货物列车解体和编组作业的,并为此而设有专用调车 设备的车站。 2.驼峰主体信号机:在峰顶设置高柱信号机用于指挥调车机车进行......

    铁路双向编组站阶段调整计划优化方法研究(5篇)

    铁路双向编组站阶段调整计划优化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我国铁路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是未来编组站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沿用传统运营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

    小议我国铁路交通系统

    课程作业学位类型:学士学科、领域: 物流管理研究方向:系统工程导师姓名:向旭宇学生姓名:张霄瀚学号:20091085入学时间:2009.9授课教师:向旭宇课程名称:系统工程导论小议我国铁路系统......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摘要: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必须经过四个阶段:根据企业发展远景与内外部条件,确定合适的信息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