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班语文新第二单元笔记
六. 北京的春节
一.文学常识
《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我们曾学过他写的《猫》《草原》《林海》《养花》等。
二.生字词
(一)正音
预备(yù)(bâi)店铺(pù)正月(zhēng)间断(jiàn)的确(dí)......分外(fân)爆竹(báo)(zhú)张灯结彩(jiã)掺和(chān)(huo)饺子(jiǎo).......
(二)多音字
1.铺铺设)(店铺)2.更(更正)更加)
3.间 时间)(间隔)4.正(正月)正确)
(三)解释词语
1.万象更新:
2.截然不同:
3.张灯结彩: 4零七八碎:5残灯末庙:
(四)近义词
充足—(充裕)娴熟—(熟练)间断—(隔断/中止)光景—(情景)分外—(特别)
万象更新——(焕然一新)照常——(照旧)预备——(准备)气象—(景象)掺和—(掺杂)
美好——(优美)姿态——(姿势)
(五)反义词
充足——(缺乏)娴熟——(生疏)间断——(持续)照常——(反常)
三.课文重点:
1.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文章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3.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1)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2)7自然段(除夕);(3)8——10自然段(正月初一);(4)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5)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4.本文详略得当。其中详细描述了“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这四天的情景;而对于其他日子的情景写得很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四.重点句子“这不是粥,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博览会。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五.填关联词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3、北京(虽然)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八.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打比方)(作比较)
2.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列数字)(打比方)
3、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列数字)
4、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的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举例子)
5.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有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列数字)
九.和田的维吾尔
一.关联词语填空
1、(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是)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而肃然起敬了。
2、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3、(如果)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即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第二篇:语文第二单元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气魄(pò)澎湃(bài)狂澜(lián)胡骑(qí)
B.肮脏(kēnɡ)祈祷(shòu)哽咽(yè)燕山(yān)
C.浊流(zhuó)阻抑(yì)曲调(tiáo)铠甲(kǎi)
D.炽痛(chì)亘古(ɡèn)默契(qì)可汗(kè h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机杼 策勋 怪诞 田垄B.蚱蜢 红妆 阻抑 祈祷
C.霍霍 溯气 懊悔 赚钱D.哺育 狂澜 屏障 山巅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2分)()
A.亘古:远古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B.污秽:肮脏的东西斑斓:灿烂多彩
C.怪诞:荒诞离奇宛转:(歌声鸟鸣等)抑扬动听
D.炽痛:火烧的很痛标志:笔直
4.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赏赐百千强()(2)关山度若飞()
(3)双兔傍地走()(4)出郭相扶将()
5.将下面两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愿为市鞍马
6.修改下列病句。
(1)引发这次交通事故的原因是由于其中一辆奥的车违章超车引起的。
改为:
(2)先滩承露谷的夏天,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改为: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是南朝乐府民歌。
B.《土地的誓言》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C.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D.都德为法国作家,《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失去国土的人悲愤沉痛的心情。
8.写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4分)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根据提示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2分)
一粒种子,可以无声无息地在泥土里腐烂掉,也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可以碌碌无为地虚度光阴,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一)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③许多人站在镇公所最近两年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前。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分别概述以上两段所写的内容。(4分)
选段一:选段二:
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5分)
(1)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语句:。
(2)描写边塞夜晚荒凉、冷寂的句子是:。
(3)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语句是。
(4)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与之意思相近,同样强调战争悲壮的语句是:。
(5)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语句是:。
3、木兰辞官不就,可见其具有怎样的高尚品德?(3分)。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所见所闻的描写。
B.以上三段文字是自然景物的描写。
C.以上三段文字是对社会背景的交待。
D.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心情的描写。
(二)地震中的父与子(15分)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
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在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父亲赶到学校时,“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2、父亲请求帮助时,为什么人们都“摇头叹息”,没有帮他挖?(3分)
答:
3、填空。(2分)
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想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你)知道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儿子对父亲的。
4、文中画线句子对描写父亲有什么作用?(2分)
答:。
5、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
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两句话概括)(4分)
答:。
三、写作(40分)
28.夏明翰烈士曾写过一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80年代云南前线流传着这样的诗: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针对上面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联系本单元几篇现代文,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
一、1.D 2.C 3.D
4.(1)有余(2)过(3)跑(4)外城
5.(1)皇上大规模征兵;(2)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6.A
7.(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8.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9.(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也可以让生命发出光辉
10.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二、(一)11.①B ②E ③C
1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
13.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法国语言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14.A 15.C 16.D 17.C
18.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19.转 拿 使 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痛苦心理,倾注了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20.“脸色惨白”或“他哽住了”写出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21.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二)22.pēnɡ sù
23.烘托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揭示了五百壮士为保卫长城,保卫家乡血战沙场的意义。
24.荆轲刺秦王。表达了一个军人为抗击日本侵略甘愿献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5.打消读者引起的怀疑,增加文章真实性,更打动人。
26.写出了军刀威严的气势,借此歌颂中华民族不甘外族侵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照应全文,突出中心。
27.由金属雕塑品追述了与之有关的故事,表现中华儿女不甘外族侵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第三篇:2017新苏教版二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秋游》、《英英学古诗》、《乡下孩子》、练习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认识绿线中的字,认识2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4、正确、美观的书写本单元生字。
5、记住大写字母,三字经。
6、学会有礼貌地提出请求。教学重难点:
正确、美观的书写本单元生字。课时安排: 《秋游》 2课时 《英英学古诗》 2课时 《乡下孩子》 2课时 练习2 2课时
1、秋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读题:同学们,你们秋游去过哪些地方?引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解题
三、指导看图(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学生看图)
图上画了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认读词语“老师”、“郊外”,出示第一自然段,(预习反馈:指名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进行朗读,体会“渐渐”一词【出示句子:天气凉了。渐渐能去掉吗?为什么?】。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领会“郊外、追逐、打滚儿”的意思。2.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观察字体结构,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学习课文。1.理解课文。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同学们玩得很高兴。()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天空美。()农田美。指名到前面填写。4.齐读课文。
六.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配以相应的乐曲和画面,引导学生诵读全文,读出情趣。
2、指导写字。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字?跟大家说一说。(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怎样才能把它们写美观?(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姿势。(教室里播放适合的乐曲)
(4)出示写得好的生字,评议再写。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
1.小组交流学过的秋天的成语,引出练习1中的成语和儿歌。2.同座位说一说自己以前的秋游趣事:看到的美景或趣事。3.看图。自读课文,小组间互相正音。4.全班交流巩固字音。
质疑:问大家自己不懂的词语或意思。5.互相讨论解答。6.小组讨论:
秋天的天空怎么样?白云像什么?【白云还能像什么?你能仿照文章的写法再说几句吗?】
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7.带着想象读。
二、看图理解文章
1.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看到了什么?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读一读,理解词语“一望无边”,仿照第二自然段进行说话。3.出示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认读词语“稻子”、“高粱”、“棉花”感受农田的美丽景象。(预习反馈:说一说你看到的秋天。)【联系生活实际,秋天还有哪里有变化?仿照课文说一说。】
4.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认读词语“打滚儿”、“逮蚂蚱”、“追逐”。理解“亮开嗓子”、“笑着喊着”。草地上小朋友怎么玩?
用“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练习。例如:在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有的(),有的()。大家(),多开心呀!
三、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词语进行认读。2.学写汉字
小组讨论交流,记忆生字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生字词?和大家说一说。(学生发言)我做小老师教学写生字。
互相点评小组内写的字,请一两小组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 板书设计:
1、秋游
2、《英英学古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5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激趣,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2.说话练习。
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相机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最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3.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īnɡ”,“诗”既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翘舌音“shī”。
(领读课题两遍)
教师范写“英”,学生书空【提醒学生,英字下面的央要出头】。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1.看了课题,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
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
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
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2.看图读文。(1)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了解对话形式: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数一数,奶奶和英英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下面让我们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文。)
3.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认读文中词语(看谁记得又快又对)
yīnɡ shī jiāo
shǒu jìnɡ 英 英 古诗
教 书 一首 安 静
sī yì zhào cénɡ
lǐ
思念 意思 照 亮
一层
李 白
4.再读课文。
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课文一共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
联系课文插图(或挂图)指名逐个对话读或全班对半读或同桌对读,读准字音。相机出示多音字背(bēi bèi)。
提醒板书:第一次
诗句
第二次
诗意
第三次
作者
三、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提示朗读节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英 诗 首 静照
2.重点指导: 静:左边是青字旁。“月”字的撤要改为竖。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教:左右同宽,左部件上大下小,右部件上紧下松。
意:上中下紧凑,“立”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中间扁日横落在竖中线上。
诗:右部分的三横间隔距离相等,中间横最长,两笔 竖不在同一条竖线上,竖钩偏右。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实物投影仪展示,点评。】。
五、作业
学生完成《习字册》生字。
第二课时
一、品味《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静静的夜晚)“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过渡:诗人会思念什么?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图上画的是谁?
(1)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此时他正在干什么呢?(李白正在静静的夜里思念家乡的亲人)3.学诗句。
(1)指名读诗句。
(2)诗共有几句呢?下面我们通过英英的话来理解诗句。
第一句:
自己读读英英的话,想一想这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②“疑”是什么意思?(好像、如同、就像)看,这里的想像是多么奇特!独特的想像就是李白诗句特有的风格。
③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
第二句:
还是自己来读读英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②(指着图)此时,李白看见的就是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③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④是啊,中秋夜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可是假如你此时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样呢?(伤心、难过)【比赛朗读:谁能体会李白此刻的心情呢?联系生活实际,你有很思念的人嘛?】
⑤是啊,(教师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⑥同学们说得真好,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⑦现在,谁愿意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第二句诗句呢?(3)同学们可以看图,来当诗人边表演边吟诵诗句。自读,指名读诗句。
二、练读对话
1.谁愿意来当一回英荚、奶奶,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 要把诗句解释清楚哦!自由组合表演。
2.分角色表演课文。
三、指导用“思念”造句
1.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谁呢? 中秋节,爷爷思念。
2.就连小动物之间也可以用“思念”呢。
3.指名造句,师生共同纠正。
四、拓展知识,积累古诗
1.学生交流
这首古诗写得非常生动,非常细致地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思乡的深情,其实我国不少诗人都写过思乡、思念亲人的诗呢,你知道吗?念给大家听一听。
2.老师这儿也有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泊船瓜洲 九月九曰忆山东兄弟
(宋)王安石(唐)王 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独在异乡为异客,钟山只隔数重山,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知兄弟登高处,明月何时照我还? 遍插茱萸少一人。
(1)教师范读诗。
(2)学生熟读古诗。
(3)教师简介两首古诗的背景及诗意。
(4)有感情练读古诗。
五、小结提升
1.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你觉得学习古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学好古诗呢?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2、英英学古诗(思念、怀念)低 头 思 故 乡
3、《乡下孩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4.欣赏诗歌特点,积累语言,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写话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欣赏诗歌特点,积累语言,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写话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直接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板书课题:3乡下孩子)
2.读课并解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乡下”的意思吗?“乡下孩子”是指哪的孩子?
【你能把“乡下”两个字换掉意思不变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乡下孩子的快乐
1.出示自读要求:
请小朋友们大声读诗歌,把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圈起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字音读准。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⑴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这些生字是我们读书时的拦路虎,只有扫除了它们,我们才能把书读好。出示生字。(课后生字加拼音,第一行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二行是上下结构的字,整体结构的放在第三行,只识不写的放在第四行)如下:
妈 怀 唱 坏 嘴 野
菊 菜
皮 曲
编 含 撑 猪 串 旷
②生自读。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这些生字,你觉得难读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③生看拼音读
你觉得哪个字难读?会读了吗?(指名读,相机提醒注意“怀”和“坏”的读音;“串”和“旷”是三拼音节,但前一个是前鼻音,后一个是后鼻音;“嘴”和“菜”都是平舌音。)
④去拼音读。
如果把拼音去掉,你还会读吗?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听听。
⑵检查词语的学习
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到词语中,你还会读吗?
①出示词语:
妈妈 怀里 欢唱 盛开 野菊
编织 美丽 故事 野菜旷野
②生读(自由读---请生读----齐读)
③理解词语、区别生字
坏、怀:“怀”与心有关,所以是竖心字旁;和“坏”区分开。给“怀”换个偏旁,你会换吗?
嘴:左右结构,书空好笔顺。
旷野:空旷的原野。
小朋友们多不简单啊!就这一会功夫,生字词就学会了,可真会学习,那么文章你能读通吗?
(3)检查课文的学习情况
①分节读
②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能编织/美丽的故事
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③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预习,边读边想,边读边画都是很好的预习方法。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课文都写了乡下孩子生活中的哪些事例?
2.交流:文章共四小节,写了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捉蝴蝶,吹草叶,挖野菜,逮小鱼。【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件事,请你把它读读好,说说看你为什么喜欢。】 3.【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乡下孩子?说说你的理由。出示填空:这是()的乡下孩子。】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出示生字。观察后你发现什么?(第一行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二行是上下结构的字。)
2.观察笔顺、书空。(重点书空“嘴、野”)
3.提醒:
“妈、怀、唱、坏、嘴”是左窄右宽的字。“嘴”的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方,右边的“此”、“角”都要写得扁一些,不能拉长。
“野”是左右结构,左右宽度差不多。左边的“里”最后一笔变成提,不要写成横。
4.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师范写“妈、怀、唱、坏、嘴、野”(边写边分析左窄右宽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讲一个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6.生描红写字,师巡视。师巡视,提醒坐姿、执笔姿势。
7.反馈。将写完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业放到展示台上师生互相评价。
布置作业:
完成《硬笔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我们用自己的读书方法学会了本课的生字宝宝,并用心地读了课文。也了解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多姿多彩、丰富有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这些农村孩子的生活。细细的感受他们生活的丰富多彩。(齐读课题两遍)
二、走进诗歌
1.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想象的翅膀,等会把你的感受告诉老师。
2.播放配乐朗读——生说自己的感受。
3.打开书自己大声地读读课文,你特别喜欢的那个小节多读几遍。
4.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引导学生简单地尝试着互相评价)。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节
⑴乡下孩子在他们的爸爸妈妈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哪位小朋友来读第1小节?(多媒体出示)⑵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第一小节,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先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乡下孩子是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
⑶指导学生朗读:
①小朋友,闭上眼睛(播放钢琴曲《童年》),此刻你就躺在妈妈的怀里,尽情享受着妈妈的慈爱,妈妈轻轻拍着你的背,给你讲故事,你悄悄给妈妈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给妈妈唱学过的歌儿……(学生自由地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②是呀,在妈妈的怀里,孩子多象一只欢快的小黄鹂呀!趴在爸爸背上,爸爸带来到田野里逮蚂蚱,捉蝴蝶,来到鱼塘边钓鱼,……(学生再次自由地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③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快乐呀,刚才老师还看到有的小朋友边读边露出了笑脸,多灿烂呀,真象那盛开的野菊花,美极了!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次感受乡下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吧!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如果你就是这些乡下孩子,趴在爸爸背上,躺在妈妈怀里,你有什么感觉?】 ⑷指导背诵
小朋友,你能试着把第一小节背诵下来吗?(学生尝试背诵。)
2.学习第2、3节
⑴乡下孩子生活可有趣啦!请小朋友自由读读2、3小节,看看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
⑵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
⑶假如你是乡下孩子,在这些事中你最喜欢做什么?为什么?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还有谁也喜欢读的,一起读读。
⑷小朋友,除了课文上的这些事,你还想做些什么呢?
(采野花、拾稻穗、割青草、逮蚂蚱……)
⑸采了野花,拾了稻穗、割了青草有什么用呢?你能照着课文里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吗?
出示:采一束野花,____________________。
拾一把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
割一篮青草,____________________。捉几只蚂蚱,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朋友看着图自己练练看,指名说。
⑹刚才我们是一句一句说的,现在你能连起来说 两三句吗?
说的真好,相信小朋友会把第2、3小节读得更好,让大家仿佛看到乡下孩子们那有趣的生活——齐读。
3.学习第四小节
⑴听了小朋友刚才的朗读,老师真想马上到田野里听听小鸟的歌唱,闻闻花草的芳香,做一回乡下孩子,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你想吗?
请小朋友们读读最后一小节,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齐声有感情朗读第四小节。
⑵出示“旷野”词卡,师述:“旷野就是空旷的原野。”指名读好词语。
⑶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繁华,但是这里有阳光,有旷野,孩子们多快乐呀。谁再来读第四小节。
⑷男女生比赛读。【仿写,乡下的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那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仿照诗句写一写:啊,城里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导背诵
1.乡下如此美,乡下的孩子如此可爱,小朋友们喜欢乡下吗?让我们一齐读儿歌,把你的喜爱读出来,老师给小朋友们配上音乐,我们就是乡下孩子,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2.这么美的儿歌能永远记在脑海里该多好啊!小朋友试着背背——指名背——齐背。
五、指导写字
1.重点讲解“菊、菜、皮、曲”的写法。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把左右结构的字写了,这节课我们学写这几个字。
2.出示:“菊、菜、皮、曲” 3.学生观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它们的特点。4.交流,相机指导。
菜:草字头的横稍微长点,盖住下面部分,下面的“采”的横要写成左低又高,从横中线下起笔,边写边慢慢靠近横中线,竖刚好写在书中线上。
曲:外框要写成上宽下窄,但不能太明显,中间的一横刚好写在横中线上,其中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差不多。
皮:其中的竖正好写在书中线上,“又”的第一笔的起笔刚好写在横中线上。
5.师范写。
6.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提醒坐姿、执笔姿势。
7.展示写字效果。
作业设计:
背诵《乡下孩子》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3、乡下孩子 怀里 黄鹂 欢唱 背上 野菊 盛开
捉蝴蝶 编故事
阳光下生 含草叶 吹歌曲
旷野里长
挖野菜 撑猪肚 逮小鱼 乐坏猫
练习2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2.熟记成语。3.朗读背诵三字经。4.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5.学会请求。6.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幅图,并有条理说一段话。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ppt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1——4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
2.熟记成语。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标点,知道它们不同用法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第一题
自由读一读老师和新新的对话,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齐背字母表。
(2).启发学生将形状基本一样的字母连起来。
(3)引导学生将形状比较接近的字母连起来。
(4).引导学生将形状有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5).让学生将大小写字母对着读,边读,边注意他们的形状。
2、练习。
(1).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
G
W
Z
M
Q
D
F
B
N
W
m
g
s
f
b
n
z
q
(2).指名认读对照。
(3).出示填充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
F()G()Q()D()M()
【排序游戏,每人手持一张字母卡,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排序。】 2.教学第3、4题 审题 指导
(1)学生自由读。(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预习反馈:指名认读)(4)理解成语意思。练习
(1)学生自由练背。(2)同位练习背诵。反馈
(1)集体齐背。(2)指名背诵。同法学习《三字经》
一、教学内容:学习5、6、7题
二、教学目标:
1、、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2、口语交际:学会请求
3、写话
三、教学重难点:写话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第五题 审题。
指导、练习。(1)指名认读。
(2)引导学生说说书写的注意点。(3)指导,范写。
第二课时
(4)学生练习,师巡视。反馈。
(1)出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学生。(2)指出存在的不足。
2、教学第六题 审题。指导。
(1)看图,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2)、读一读学会请求的要求。(3)、同桌互相练习说一说。(4)、表演说一说。
(5)、现实生活中你是怎样向别人请求的。【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第七题 审题
(1)揭示说话的话题:秋天到了(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要求。指导
指导观察。
(1)出示观察图画的要求。(2)指导说话。
(3)指导学生按从头至尾的顺序说说秋天的样子。四.练习
1.学生同位练说。
2.指名说。
3.评议、补充。
4.指名说。作业设计: 你喜欢看的一本书被别人借走了,你会怎么请求他和你一起看呢?请你认真想一想,和同桌互相演一演。板书设计:
秋天到了 学会请求
第四篇:家庭教育第二单元第十一课时笔记
家庭教育第二单元第十一课时笔记——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入建议
一、教育观念方面的偏差
(一)、缺乏对理念生要性的认识
(二)、家长不重视自身学习
(三)、“四重四轻”的现象
“四重四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素质;重成才、轻成人。
(四)、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五)、忽视孩子的心理状况
(六)、盲目从众步入误区
二、教育内容方面的误区
(一)、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二)、忽视孩子的身体锻炼
(三)、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四)、劳动教育太薄弱
三、教育方法方面的误区
(一)、没有因材施教
(二)、不会奖惩结合(三)、缺乏情绪控制力
(四)、教育随意性太强
(五)、口头说教太频繁
(六)、家长教育不一致
四、改变家庭教育偏差的建议
最实用的一种方法:
(一)、学习法 从家长学校、手机课堂、家长教育平台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子能力。
(二)、仿效法 以成功家长为榜样
(三)、反思法 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言行,总结经验教训。
(四)、实践法
(五)、咨询法
第五篇: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2.学习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难点
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师、学生采集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课时
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两分钟内读完。
2.理清文章条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齐读第1自然段。(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标出有关词句。
(3)课文在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时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讨论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开篇用“沉睡”“苏醒”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共有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了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2.学习第2、3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2)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许多”说数量不少,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文中有许多词语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关于物候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物候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现在,让我们继续跟随竺可桢,探索物候学的奥秘。
1.指名朗读第4、5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5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2.默读第6~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3.齐读第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1)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3)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4)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4.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1.说明的条理性强。,文章首先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课文又在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则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希望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更大的农业
丰收。,2.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者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采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第二,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运用优美、描写性语句和大量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例变得生动形象。,avs4al(大自然,的语言)blc{(avs4alco1(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学,二、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三、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blc{(avs4alco1(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四、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课标的新理论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物候现象的关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了以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与技能,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过程与方法,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2.揣摩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难点,在反复,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法。,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2课时,,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看过或听说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恐龙。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过,可就是这样一种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生物,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我,机器人》等。,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篇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1.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如何说明文章内容的?,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讨论归纳:,1.按逻辑顺序说明的,过程为:①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②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③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在”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学的板块漂移理论,使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我们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得到许多启示,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课文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所感动,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avs4al(恐,龙,无,处,不,在)blc{(avs4alco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推究原因(阐述说明内容),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1.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课文中多处运用了设问,这样既将中心内容逐步推出,又使读者有如面对面地交流,既亲切,又真挚。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2.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2)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3)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4)列数字。如“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南极冰在全球冰中所占分量之大,具体地说明了“大冰箱”的内涵。文中还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blc rc}(avs4alco1(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o(sup7(佐证),sdo5(―→)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理论)),(生物学)
(地
逻
辑质学),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顺
序
本课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之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教学时我多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在相对有难度的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作者说明的思路和从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得到的启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精神的学习。
《恐龙无处不有》主要是说明恐龙在全球各地遍布的事实,从这一说明中,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今天,我们将了解沙子——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与恐龙的灭绝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跟我来吧。
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
恐龙的灭绝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地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并以这种形式向前发展。
和“火山说”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被患于未然压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扁
英”——压扁的沙子第二部分(第5~ 的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17自然段):分析
沙问题,支持“撞击说”后才形成子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
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
撞击”
1.题目提纲挈领。
本文的题目看似离题太远,实则不仅没有离题,而且还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2.用词准确精练。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是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是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而巨大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佐证,―→)恐龙灭绝原因),sdo5(——撞击说))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科普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分析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本堂课我通过对这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了写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感悟“逻辑性、严谨性的说明结构”。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大雁归来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2.体会本文生动描写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珍爱动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问题“撞击说”
重点
1.理解说明对象和特点。2.理解作者的情怀。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表意含蓄的难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情境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有关大雁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面前时,就宣告着春天到了,它们欢快之极,喧闹地聚会,寂寞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对大雁情有独钟,他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物,看作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对大雁的喜爱、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种活动。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大雁的世界。
利奥波德(1887-1948年),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位造诣极深的文学家。《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此书文笔优美、思想深刻,被誉为“绿色圣经”。
关于大雁
大雁是一种大型游禽,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又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多以六只或六只的倍数组成。
1.多媒体展示课件中大雁活动的情景,同时播放有关雁的歌曲,创设学习情境。2.大雁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大雁是一种大型的游鸟,是一种益鸟…… 3.你又是怎样理解“归来”的?
有两层含义:一是大雁返回;二是呼唤大雁,表达一种喜爱之情。
4.教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作者及《沙乡年鉴》的资料,然后抽三名学生做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地方做个记号。6.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
文章描写了3月大雁的归来,描写了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夜间大雁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1.你从文中了解了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
(1)大雁3月份从南方飞到北方繁殖,11月份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3)雁队以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
(4)春天大雁喜欢在沼泽中聚会,大雁的迁徙是全球性的。2.阅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探讨选文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选文对大雁到玉米地的旅行,春雁的集会秩序以及集会中的“激烈辩论”等作了生动的描写。3.“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这句反映了怎样的事实? 反映了季节的更替及春雁的觅食习性。
4.作者笔下的大雁有思想、有家庭、有欢乐也有不幸,他是怎样表现这一切的? 作者往往用诸如“低语”“问好”“邀请”“旅行”“喧闹”“咕哝”“激烈辩论”“发言”等拟人化的语言,使得大雁有了思想,有了家庭,有了欢乐,也有了不幸,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
5.作者在文中不但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还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
(1)课文第4自然段中把大雁称为“我们的客人”。(2)课文第6自然段有一句“我们的春雁”。(3)课文第10自然段有一句“我们的大雁”。
6.作者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不仅说明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而且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
7.作者为大雁的归来而高兴,又为单身的孤雁而伤感。那么有些大雁为什么由双雁变成了孤雁呢? 它们的亲人被人猎杀了。8.作者对被人类猎杀了亲人和伙伴的孤雁而伤感,这表明了作者对猎杀者怎样的态度呢?又说明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做?
(1)对猎杀者的不满、谴责和愤恨。(2)希望人们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
9.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保护野生动物有什么意义?(1)可以保持地球上的平衡生态。
(2)可以使大自然保持丰富性和多样性。
(3)可以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和情趣。10.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害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11.把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画下来的优美句段再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品味,思考交流认为写得好的原因。
(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这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大雁的聪明、可爱、热情,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动词“溅起”“抖落”用得生动逼真,运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雁归来预示着万物已经摆脱了冬日的严寒,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3)第4自然段中的“盘旋”“慢慢扇动”“静静地滑翔”这几个动词也用得好。
这些动词不但写出了大雁降落的具体过程,富有动感,而且写出了大雁动作的优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4)“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把迁徙中大雁的鸣叫,比作是“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既写出了大雁的可爱,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更表现出他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2.思考下面这些句子的内涵。
(1)“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联系下文解读此句。下文说,大雁知道11月份从黎明到夜幕降临,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这说明大雁也摸清楚了这个规律,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放心地活动、觅食。
(2)“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六只的雁群是一个家庭,而之所以有“孤雁”,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它们有的成了“心碎的寡妇”,有的失去了子女,原先就为这样推断而感伤,而六年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进一步激发了爱鸟者的伤感。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令人动情。
13.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大雁的古诗句?
(1)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有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爱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雁对季节把握准确。第二部分(第3~10自然段):写大雁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大雁有联合观念,它们的迁徙为地球带来了生机。
1.诗意表述,情感丰富。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一句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语言真挚,情意浓醇。
本文语言十分优美,具体表现在: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词汇丰富多彩。
3.形象描写,声情并茂。
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雁队和孤雁(感伤)珍视动物
鸣叫(“辩论”—“低语”—喜爱)保护自然
联合的观念(赞美)
这节语文课,全面渗透新课改理念,又充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说体现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我的教学设计呈板块状,合理而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突出基本能力培养,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又强化基础训练,重视知识积累。让学生自主学习,我的适时引导、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创设了一种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8 时间的脚印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难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踪迹(zōnɡ)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帷幕(wéi)...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5.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6.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7.阅读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9.品味说明语言(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时间的脚印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记录时间的方式。
(二)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地壳的变化气候的变化2.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古代生物的状况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1.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三)读懂岩石记录,造福人类。
本课中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较难把握,在让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图示法,这样,学生对岩石的生成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后,用更为直观的图片加以印证说明,进而让学生明白: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就是记录时间的过程。理清了文章的内容,说明顺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配合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课件,条理清楚,容量较大。考虑到学生对教材不够熟悉,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入场到上课的这段时间,播放了部分课文录音,让学生尽快了解学习的内容。后半部分插入的音乐,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本课教学,使我明白,说明文教学并不全是枯燥无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文教学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
本课最大的遗憾是,对科学精神的渗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写作(二)说明的顺序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过程与方法
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细致地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
重点、难点
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说明文,准确地来说都属于事理说明文,像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梦回繁华》《中国石拱桥》等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些文章或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事理,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说明的顺序有哪几种?我们在习作中怎样来运用它呢?
二、认知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像介绍一座建筑、一处园林、一片山水。
②时间顺序:是指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有时候,为了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或者撰写实验报告,我们也常常按照步骤或程序的先后顺序来写,呈现出“过程”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顺序。
③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分别做出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运用于事理说明文中。
三、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
一篇说明文采用何种说明顺序,一般应考虑以下两点:
①与说明对象有关。当我们是介绍一座建筑物或者景点时,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空间顺序,比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当我们是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时,就要采用时间顺序,比如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顺序。当我们是介绍事物的道理时,一般会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比如《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因此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而定。
②与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关。说明文都是介绍事物和事理的文章,怎样写好一篇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来写,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有利于凸显说明对象的特点。如《大雁归来》一文,虽然是以动物(大雁)为说明对象,但作者主要是介绍其生活习性的,借以告知人们要保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因此采用了逻辑顺序。
当然,具体到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如《中国石拱桥》全篇采用了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釆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
四、写作文题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五、佳作欣赏
神奇的智能手机
要说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手机。如今的手机有一个新名字,叫智能手机。
什么叫“智能手机”呢?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智能手机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呢?
智能手机可以和电脑一样上网购物。记得去年老师让我们买一本图书,爸爸跑遍了附近的几家书店都一无所获,只好赶了半小时的路程到城西新华书店才买到,来来回回足足花了一个下午时间。而今年,妈妈的智能手机安装了支付宝,上淘宝网轻轻点几下,许多图书展现在我们面前,价格上还给我们打折呢!不出家门第二天就拿到了好几本崭新的图书,真是既方便又实惠!
智能手机可以和电脑一样上网聊天,但是比电脑更便捷,因为它可以随时随地和对方交流。在学校组织的“手拉手”活动中,我认识了淳安枫树岭中学的姜丁柔同学,以前我们只能通过书信进行交流,又慢又缺乏色彩。今年,我得知了她的QQ号,用妈妈的智能手机上网和她视频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对方的音容笑貌。之后,我们经常在课余时间通过智能手机聊学习、谈自己班里的趣事,两个人常常被对方“感动”得“前仆后继”,捂着肚子笑个不停。今年6月,远在老家的六岁表妹参加区少儿组的武术表演,还拿到了优秀奖,她拿到奖的那一刻,我和妈妈正在路上呢,妈妈的智能手机上就有了她传来的喜讯。我们马上就视频了,还有眼有板地表演给我看。虽然我们远隔数百里,却在第一时刻一起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智能手机的发展未来将更加广阔。不仅能个人通信、信息管理、日程记事、任务安排、多媒体应用、浏览网页等,还将是“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的重要手段。听爸爸讲,智能手机已被各国应用于军事领域。如利用智能手机的照相、定位跟踪、惯性传感、蓝牙信号、电子罗盘等功能,可进行无线遥控。就是通过智能手机无线信号,可对自己发射的微型无人机和机器人进行遥控,也可接管其他无人机和机器
人,完成侦察、监视任务,实时观看显示屏上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图像。还可以用于战场通讯和侦察,用作战场态势感知终端……
智能手机还真是厉害噢!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妙,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点评:本文介绍的是新时代科技的产物——智能手机。文章主要采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智能手机的特点和优点,结构上多采用设问领起、导入,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活泼、客观准确,很好地介绍了智能手机的特点和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