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9—60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根据要求把统计图补画完整。
3.情感目标:⑴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⑵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生自由发言。
揭示课题:复式统计图。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投球时单手投得远一些,还是双手投得远一些?
学生自由发言。
究竟谁的想法更合理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活动小组同学投球的结果吧。(出示统计表)
从表格中能比较出结果吗?
用条形统计图怎样表示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图中尝试完成统计图。
评价一下,哪幅图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各小组修改统计图)
三、探索研究,猜测交流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得远,而且相差得也比较大;也有4号同学双手比单手投得远一些,但是差得并不太多,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是单手投球会投得更远;6号同学两种情形投的距离一样远,挺有意思的。)
这是他们小组的情况,我们班的情况不知道和他们一样不一样,最好我们也实际投一投,将数据收集起来再进行比较。
我们下午有体育活动课,我们实际做这个实验,各小组要组织好,注意安全,做好记录。这次我们要进行“双手、左手、右手”的实验,先预测一下:哪种情况投掷的距离远呢?„„
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教材60页试一试,操作应用。
提醒学生:要认真细心地确定每条直条的高度,用不同的颜色直条表示城镇居民的农村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的情况。
五、实践应用,走向生活。
教材60页,实践活动。
六、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第二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 2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力目标: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情感目标: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们回想我们这里近3个月的下雨情况。
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怎样制作?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分析交流,探究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激发兴趣,走向生活。
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的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63页的“试一试”。
完成教材第63页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2.教材65页实践大本营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3.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自由叙述。
五、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第三篇: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同
步练习
1.常见的统计图有(),(),()。
2.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的多少。
3.在制作统计图表前我们要做的工作有:()。
4.这是六(1)班同学水果喜好情况统计表(见下表)
① 因为表中是人数,只要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就行了,所以画成()比较好。
② 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有:(),(),()。
③ 请将下面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④认真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下图是深圳某公司一车间中三个小组男、女工人数统计图
① 男工人数最多的是()小组,最少的是()小组; 女工人数最多的是()小组,最少的是()小组; 从图上可以看出()小组的人数最多,()小组的人数最少.
② 通过计算,能知道第一小组是()人,人数最少;第二小组是()人,人数最多;第三小组是()人.
③ 第一小组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倍。
④ 第二小组男工人数占第二小组人数的()
⑤ 全车间有工人()人,其中女工()人,占()。
⑥ 第一小组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
⑦ 全车间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2.下图是北京市和深圳市的气温统计图。2018年2月
① 浅色直条表示(),深色直条()。
② 每个单位长度直条表示()。
③ 看了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还知道些什么?
④通过比较,你觉得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优点?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
数与形教案
备课教师:潘兴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108页的例
1、例2,以及相应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难点: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教具准备】 教具:PPT课件
教案设计: 一.激趣引入课题。
1.师:最近刘老师学了一项神奇的本领。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神奇本领吗?生:(想)。
2.师:它就是:你只要从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相加,比如1+3.在比如1+3+5.像这样的算是,老师就能很快说出答案,同学们相信吗?(不相信)。那谁愿意与老师PK一下?谁愿意出题?同学们一起来验证。
1学生人出题。师生比赛计算速度。
师:怎么样.老师厉害吧!(厉害).给点掌声鼓励鼓励呗。想知道老师的独门秘诀吗?其实老师是借助图形来发现。结果出这个秘诀的。(板书"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与形。研究之后。你也会拥有和老师一样神奇的本领了。2.看到课题你想探索那些问题(学生说问题)
二.以数促形.探索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与正方形数之间的联系。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简单的数开始研究.①.快速口答: 1+3=4(太快)1+3+5=9(好快)1+3+5+7=16(有点慢)
1+3+5+7+9…+19=100(学生需要计算)师:数越来越多.算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慢哦,如果有秘诀该多好哇,同学们想不想研究这些算式的规律并找出速算的秘诀呀。那可需要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哦.观察算式:有什么规律?
生: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表扬)师:这些算式和图形会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课件:填写 1=1² 1+3=2² 1+3+5=3² 讨论:上面的图和下面的算是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呢?(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放课件:让学生带着发现再次试验.能发现这类算式快速计算的秘诀吗?把你的秘诀和同学分享一下吧.谁能来记报一下…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就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咱们把这个发现叫做——发现吧).掌声送给他。师:掌握了秘诀,你敢试一试吗? 出手: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
学生很快算出,并总结规律,再次使用规律练习。
师问: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用这样的规律来计算呢?(不是)
师: 对,这个特殊的规律只能用在特殊的算式中,这个特殊算式必须是从一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出子例2: 1+3+5+7+5+3+1= 师:和原来的算式特征一样吗?(不一样)对题变了这又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讨论:可能会出现:1+3+5+7+5+3+1=7² 用加法验证:不对。
师:观察算式:这个算是和原来的算式特征一样么?
特征不一样。该怎么办?能不能分成两部分呢? 试算:发现结果一样。
再次观察算式:老师是从哪儿把这个算式分开的? 生:从一到最大数时一段,另外一部分一段。师:哦,原来是这样的,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会
师:请看题,让学生口答,并说出方法,会使用秘诀吗? 咱们来赛一赛,一学生出题,全班学生答。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计算速度越来越快了。因为..... 生:掌握了秘诀。
师总结:数与形有千丝万缕的关于。图形不仅开以帮助我们直观的分折问题。解决问题还能让同学们在图形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我们能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一定会发现数与形之间的更多奥秘的。
第五篇: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模拟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1、3456立方厘米=()升 6.6小时=()小时()分
2、红红家要栽种一批树苗,这种树苗的成活率一般为75%-80%,如果要栽活1000棵树苗,那么至少应栽()棵。
3、据信息产业部资料,到2008年一月份,我国手机用户总数达555769000户,这个数读作(),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4、把20克糖溶解在装有180克水的杯子中,糖与水的最简整数比是(),这杯溏水的含糖率是()%。
5、食堂有煤3吨,平均每天烧3/7吨,可以烧()天。
6、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7段,第五段占全长的(),长()米。
7、把4∶9.8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8、有一个机器零件长5毫米,画在设计图纸上长2厘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9、3÷8==15:()=()%=()折
10、.一根长2米的直圆柱木料,横着截去2分米,表面积减少了12.56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木料的底面积是()平方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11、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1:2,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12、在1/7、0.142、14.3%、0.111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13、某人的身份证编号是***094,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是()他是一位()性。
二、选择(10分)
1、一瓶油4/5千克,先倒出它的1/5,再往瓶里加1/5千克。现在瓶内的油比原来()。
A、增多 B、减少 C、不变
2、()形有稳定性。
A、正方形 B、长方形 C、梯形 D、三角形
3、圆锥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无法确定、一杯牛奶,牛奶与水的比是1:4,喝掉一半后,牛奶与水的比是()
A、1:4 B、1:2 C、无法确定
5、参加某次数学竞赛的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1∶3,这次竞赛的平均成绩是82分,其中男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女生的平均成绩是()。A、82分 B、86分 C、87分 D、88分
6、投掷3次硬币,有2次正面朝上,1次反面朝上,那么,投掷第4次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A、1/4 B、1/2 C、2/3 D、1/3 7.甲数=2×2×3×5,乙数=2×3×3,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A、180 B、360 C、1080
8、鸡和兔一共有8只,数一数腿有22条,其中兔有()A、有3只 B、有4只 C、有5只 D、不能确定有几只
9、m、n是非零自然数,m÷n=1……1,那么m和n的最大公因数是()。
A、1 B、mn C、m D、n
10、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面积相等,那么周长最长的是()A、长方形 B、正方形 C、圆
三、计算(26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822-199= 7÷1.4= 0.561×10= 67 ×2÷67 ×2= 9.3×7.9≈ 9-0.9= 16.5÷10%= 1÷1/3×1÷1/3=
2、用喜欢的方法计算。(12分)
3.5×128+35×7.2 0.9+99×0.9 1.25×7×0.8 3.72-(1.72-0.85)125×32×25 3.8÷0.25÷4
3、求未知数x的值(6分)
(1)4.8÷120%x=40(2)6/7x+4.8=5
四、操作题。(10分)
1、以A点为圆心画一个直径4CM的圆,并计算其面积。(4分)
2、一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请在比例尺是1:500的图上画出花坛平面图,并求出花坛实际的面积。(6分)
五、解决实际问题
(一)只列式不计算:(4分)
1、小红读一本故事书,前5天每天读18页,后9天共读210页才把这本书读完,小红平均每天读书多少页?
2、食堂有大米840千克,大米和面粉的重量比是5:2,面粉有多少千克?
(二)解答问题(27分)
1、一间房子铺地砖,用边长是4分米的方砖,需要90块,如果改用边长是6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4分)
2、新城水泥厂今年三月份生产水泥2700吨,比计划超产450吨,超产了百分之几?(4分)
3、一个圆锥形小麦堆,底面周长12.56米,高1.5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50千克,这堆小麦约重多少千克?(4分)
4、一条公路已经修了它的2/5,再修300米,就能修好全长的一半。公路全长多少米?(5分)
5、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自来水公司规定:每户每月用水15吨以内(含15吨)按每吨1.2元收费,超过15吨的超出的吨数按每吨3元收费,亮亮家上月共交水费30元,亮亮家上月用水多少吨?(5分)
6、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个城市之间的铁路长是40厘米。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两地出发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已知甲车与乙车速度的比是3∶2,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