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是中国第一大种群,其他民族和未识别民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甘肃和内蒙古等地。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华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朝鲜族(谚文:조선족,标准罗马字母:Chosen),又称朝鲜民族(谚文:조선민족)、韩民族(谚文:한민족)、韩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人口的朝鲜族;朝鲜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国和美国,人口均在两千万以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官方认定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被称为中国朝鲜族。在美国境内的朝鲜族属于美国亚裔少数民族,被称为韩裔美国人,根据2006年美国社区人口调查,韩裔美国人约有152万人。[1]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边。短上衣的式样为竖领、对襟扣领。衣外系皮带。下穿宽脚裤,适宜游牧骑乘,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长不及膝,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下端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尔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圆顶小帽,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色彩以红、蓝、白为主。编织也表现出精湛的技艺,用染色羊毛、驼毛编织的挂毯、地毯,用芨芨草、红柳枝编成的帘子、围子等都著称于世.鄂伦春
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狍皮服饰文化,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为原料。鄂伦春族的服装以狍式为主,男女冬季皆穿长袍,女袍长及脚面,两侧开衩。皮帽用狍油皮头皮精制而成,制作时,把耳朵割掉,换上狍皮缝
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镶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猎人戴在头上,不仅防寒,还可伪装自己,诱惑野兽。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线穗。鄂伦春人的装饰和服饰染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皮狍的开衩处及手套上多喜欢用红、绿、黄色缝绣出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树煮水揉染成黄色。
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
拉祜族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男子穿对襟短衫、黑布长裤,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头巾裹头。妇女穿开襟、开衩的黑布长衫,且衩开得比较长,袖口、襟边镶着银泡,缝缀着各种花边,下着黑布长裤,头缠黑色的长头布,头布两端装饰着彩色长穗,裹绑腿。拉祜族配饰相当别致,妇女耳戴银环,胸挂“普巴”。男子则佩带葫芦、火枪
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其服饰朴素无华。妇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长裤。姑娘梳辫,婚后结髻。老年妇女喜欢用青布包头,腰扎绣有精美花纹图案的围裙。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壳平顶碗帽。多穿草鞋或布鞋。仫佬族的服装面料是自纺自织自染的蓝靛染成的土布,并且被视为珍贵的布料。其染制方法与众不同,把长约两丈的土布放入蓝靛染缸,反复晒染多次,使青蓝色泽均匀,然后涂上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等,待晾干后,用石磙滚压或棒槌敲打。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布闪光发亮,美观耐用。
普米族
普米族妇女服饰花样较多,而且有地域差异。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上穿白色大襟短衣,下着长裤,外套黑褐色绣花坎肩,系围腰,梳辫子。未婚妇女喜欢用绣花双层蓝布包头,婚后用黑布包头。宁蒗、永胜一带妇女上穿右襟短衣,下着白色长及脚面的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带。衣服的襟边镶着花边或金丝边,裙中镶有一道彩色的横纹,十分艳丽。发辫以粗大为美,所以喜欢用牦牛尾做一假发,梳辫盘于头顶戴黑布包头,佩戴银质饰物、料珠、珊瑚、玛瑙等。普米族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善,表现在服饰上,衣裙皆以白色为美。
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都穿的高领衣服是大襟有衽的长袍。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而妇女高领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衣衩、襟边绣着花边,以绿、蓝色布料为主。外套大红、桃红、翠绿、翠蓝色的缎子高领坎肩,系红、绿、蓝色腰带,配几条彩色手帕,脚穿长筒皮靴。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风雪帽,穿高筒靴;夏秋季节,戴圆筒平顶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裕固族妇女的头饰别具特色。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
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红缨缀在帽顶,帽沿上缝两道黑色丝条边,前沿平伸,后沿微翘。妇女婚前婚后的头饰不一样。喜欢佩戴耳环、翡翠或玉石手镯及银戒指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爱穿衬衣,外着无领对襟的黑色长外套,冬天着光板羊皮大衣。妇女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连衣裙,冷天外罩大衣。男戴黑绒布制成的绣着花纹的圆形高统帽。女戴圆顶绣花棉帽,外出时再皮上方形大头巾,颜色多为白色,新娘则一定要用红色。男女皆穿皮靴,皮靴制作讲究,舒适保暖。塔吉克族妇女最擅长的手工技艺是刺绣。衣帽、腰带上大都绣有花纹。女帽的前沿绣得五彩缤纷,逢盛装时帽檐上还加缀一排小银链。同时佩戴耳环、项链和各种银质胸饰。新娘妇女在辫梢饰以丝穗,已婚少妇在发辫上缀以白纽扣,美丽的装饰把妇女装扮得如花似玉。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长袍,冬天则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喜庆节日,小伙子爱穿彩色衬衣。妇女夏季习惯于穿粗布衬衣,外套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喜庆节日,妇女们喜欢穿绸制的绣花衬衣。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欢戴呢帽和带耳罩的毛皮帽。妇女的头饰有独特的风俗,婚前婚后界限森严:姑娘梳长辫子时,要同时把彩色发带和小玻璃球编在辫子里,辫子长长地下垂,头发可以露在外面。已婚妇女的独辫被两条辫子取代,盘于头顶,再用头巾或帽子罩上。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服装以袍式为主。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达斡尔族妇女擅于手工刺绣,服饰、鞋、荷包等多绣着各种花纹及图案。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头,佩带各式耳环。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对襟衣、下着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服饰主要为棉布的衣裙和长、短裤。哈尼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蓝靛将衣服再染一次
维吾尔族,古代北亚民族回鹘和中亚中世纪各穆斯林民族的后裔(由九姓乌古斯、葛逻禄、回纥后裔发展而成,维吾尔族的民系有塔兰奇人、吐鲁番(哈密)人、喀什噶尔人,外加萨尔特人),“维吾尔”是“联合、团结”的意思,维吾尔族说维吾尔语,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服装的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顶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第二篇:少数民族
1.满族
门前插柳枝和熄灯祭扫 2.蒙古族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
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 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
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
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 3.回族
居住特点:小集中、大分散。
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民族禁忌]
“貌俊、性温、洁净”可食,“貌异、性恶、污秽”不食。
主要是禁食一些食物。如奇形怪状、污秽不洁、性情凶恶、行为怪异的飞禽、猛兽及鱼类;日久变质、受污染的食品都属于禁食范围。
在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不吃动物的血。禁止抽烟、喝酒,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忌的东西作比喻(比如不能说某某东西像血一样红)等,甚至在谈话中也忌带“猪”字或同音字; 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
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 主要节日
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不吃猪肉的原因:
1-猪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语言在形容人貌丑、懒散、愚笨等方面都用“猪”字形容
2-猪喜污秽。其生活区域肮脏不堪,食用的饲料也是污秽的,难与食草类动物相比。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猪一旦饿极了,连亲生猪崽也照食不误。一般的动物,即便是小鸟也会与饲养它的人建立某种感情,义犬救主等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人知,但猪却有时连饲养它的人家的婴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现象,它的性格,就连狼和老虎等凶暴的动物都难以相比。
3-还有,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头,穆斯林们是讲究回心转意的,而猪的这一特性和穆斯林们的这一生活习惯背道而驰,这也是穆斯林们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
4、藏族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布达拉宫 糌粑 酥油茶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 4 万两黄金。其次,**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
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5.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
6.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爱吃胡罗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第三篇:少数民族
1、满族;
2、朝鲜族;
3、赫哲族;
4、达斡尔族;
5、鄂伦春族;
6、鄂温克族;
7、蒙古族;
8、回族;
9、东乡族;
10、保安族;
11、撒拉族;
12、土族;
13、裕固族;
14、俄罗斯族;
15、乌兹别克族;
16、塔塔尔族;
17、锡伯族;
18、哈萨克族;
19、克尔克孜族;20、维吾尔族;
21、塔吉克族;
22、藏族;
23、珞巴族;
24、门巴族;
25、纳西族;
26、彝族;
27、普米族;
28、白族;
29、傈僳族;30、怒族;
31、独龙族;
32、景颇族;
33、阿昌族;
34、德昂族;
35、佤族;
36、拉祜族;
37、布朗族;
38、傣族;
39、基诺族;40、哈尼族;
41、京族;
42、黎族;
43、毛南族;
44、壮族;
45、仫佬族;
46、瑶族;
47、侗族;
48、苗族;
49、水族;50、布依族;
51、仡佬族;
52、羌族;
53、土家族;
54、畲族;
55、高山族;
56、汉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 瑶族的“达努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纳西族的“火把节” 苗族的“芦笙节”白族的“三月街”
傣族的“泼水节” 京族的“哈节” 毛难族的“庙节。
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 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傣族的“泼水节” 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达到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内容,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
蒙古族的“那达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第四篇: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1、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百度知道 英文:Water-Splashing Festival 泼水节在傣历六、七月,这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泼水节。
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2、侗族花炮节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3、4、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1]
5、蒙古族白节
现在蒙古族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式。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留下来的传统。然后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除节日间人们互相拜年,敬酒,聚餐、纵情歌舞、赛马,娱乐以祝贺全年纳福、吉祥如意外,佛教传入后敬献洁白的哈达,待续至今。
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6、高山族 “丰收祭”
“丰收祭”又称 “丰收节”、“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的秋收季节,为期6-10天。由于各支系居住的环境与种植的作物不尽相同,所以农作物的成熟期、收获期及由此而决定的节期也不尽相同。其共同特点是:在收获的各个环节(收割、尝新、入仓等)开始或结束时,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主要是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礼之后,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人们举杯同饮,欢歌共舞,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与欢乐之中。
7、朝鲜族
流头节上,村民身穿民族节日盛装,在白衣老者的带领下,高举“
流头节中进行顶水罐比赛
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帜,举行流头荐新仪式,并进行东流水头沐浴仪式。村民们表演流头舞,进行顶水罐、跳板、摔跤、荡秋千等个人项目比赛、以及拔河等集体项目的比赛;还有制作打糕和各种鲜族泡菜的表演和比赛。各式各样的食品充分展示朝鲜民族饮食风格的食品,体现了“流头宴”的特色。同时,周边的友邻村屯还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篝火晚会,以及足球、篮球、排球、接力打靶、吊桶投毽子等体育比赛。
8、藏族花节
采花节是博峪藏族的传统节日。博峪藏族生活的区域是古代邓至羌的生存之地。博峪、插岗、铁坝、拱坝、八楞历来被称为拱坝五部,各有干余人、是不与外界通婚的自成体系的典型森林部落。这五部在晋以后属岩昌国,是党项集团最基本的骨干成员,元朝时期属岷州卫的西固军民千户所,清属卓尼杨土司领辖,解放初期定为藏族的一支。博峪五部藏族保存了自己传统的语言,习俗,其中最盛大的节日,则是农历五月五日纪念“珠玛柁底”(猴子采花)的采花节。
第五篇:少数民族酒文化
少数民族酒文化
中国酒的世界博大精深,各地方的酒都有其特色,也都广为人知,这些酒堪称是汉文化的结晶,不过比较起来,因着风土民情的差异,少数民族所酿制的酒,却有截然不同的特色与风味。
各少数民族饮酒习俗表现了他们共同的热情好客、崇尚真诚、团结友好的精神特征。不论是登上傣家竹楼、走进彝家的掌房,还是进人蒙古族的蒙古包、白族三坊一照壁,客人们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各民族都会按照他们的传统习俗敬上酒来。也正是这种团结友好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祖国的团结、稳定与繁荣。少数民族酒文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透过少数民族酒文化,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全景。
少数民族待客酒俗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
少数民族在饮酒时很讲究敬老的礼节。彝族家中酿好洒的第一杯敬神,第二杯要敬给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凉山彝族群聚饮酒时,要按年龄大小、辈分高低分先后次序摆杯斟酒,并由在场的英俊聪明的小伙子先给老人敬酒。
少数民族饮酒中的敬***俗,从信仰的角度看,也反映在对祖先的崇敬上。例如广西毛南族,请客人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席先给客人斟酒夹菜。而客人在端杯饮酒时,须先用手指尖或筷子头蘸点酒,弹洒几滴于地上,表示首先敬献主家的祖宗,然后主客碰杯,说互相祝福的吉祥话。
少数民族在欢聚待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和谐热烈的气氛。凉山彝族喜欢喝寡酒,即不用下酒菜,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喝。相识者邂逅相遇,买碗酒,或买瓶酒,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杯,或干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轮流喝,称之为喝“转转酒”。谁也不嫌弃谁,同乐同喜。
少数民族在待客敬酒中普遍表现出礼仪隆重和坦诚真挚。贵州苗族人家待客,在酒席上每巡给客人敬酒都是双杯,表示主人祝福客人好事成双、福禄双至,也寓有“客人是双脚走来的,仍能双脚走回去”,健康平安。若客人推辞,女主人就会捧杯唱起敬酒歌,直至客人领受他们的祝愿。
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的盛情而归。
少数民族酒歌
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也常常与酒息息相关。酒助歌舞之兴,歌舞酣畅之时酒兴益浓。而且少数民族还有大量的吟咏酒的“酒歌”,劝酒歌、定亲歌、送亲歌、接亲歌、起房歌、老人歌等,描述了与酒相关的生活。这些酒歌,朴实大方,讲礼好客,以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生动而有力地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勤劳俭朴的高尚品德和美好的心灵。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借助酒兴,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酒是节日的主要构成部分
节日来临,全族或全村人团聚在一起,举行盛大的庆典,举起酒杯,营造喜庆的气氛,忘却了平时劳作的辛苦,是人们通常的习惯。少数民族先民心目中具有特殊魔力的酒,在各种各式的节日中,还满足着驱邪除秽、敬神祭祖,祭天祈求四季和顺,丰衣足食等宗教信仰的需要。然而,饮酒在节日活动中占如此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是活动内容的全部,大概仅属于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酒是人生历程的重要标志
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性仪式中,少数民族经常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入另一阶段。酒伴随着人们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
许多少数民族在孩子出生后都要举行出生礼,而酒则是出生礼必不可少之物。孩子出生后,其父母要在家中举行酒宴,邀请叔伯和邻居参加祝贺。
结婚,是人生中重大事件之一。在从求婚、订婚到举行婚礼的整个过程中,酒经常都是不可缺少的。
在丧事中,酒也是必不可少之物。许多少数民族中,人死后,其家属请来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打开粮仓后,立刻回避开去,听任众人取粮酿酒招待前来参加葬礼的亲友们,而酿酒者一般只留下少许口粮,其余全都酿成酒。
酒是表现与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媒介
以酒满足精神需求,是人类社会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欢庆节日、新人成婚、朋友光临,借酒表达欢悦的感情;亲友去世。遇到困难、心中不快,借酒消愁除哀。即使是在既无大喜大悲的平静心态下,只要有空闲时光,也难免要相互邀约喝上几杯。
酒在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面非常之广,远远超出了饮食文化和酿造技术的领域,驱邪逐煞、祈富禳灾、祭祖神灵.寒暑更迭、雨旱交替、栽种收割.休闲娱乐,酒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几乎到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地步。而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没有不饮酒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通过其饮酒文化,我们可以体验到少数民族那炽热坦荡和豪迈奔放的审美情感、追求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和真诚友爱的社会关系和审美理想、直抒胸臆和质朴无华的审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