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

时间:2019-05-13 19: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少数民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少数民族》。

第一篇:广西少数民族

壮族

------------------

壮族是广西古老的土著民族。在秦统一前及其后的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称为“西瓯”、“骆越”,是当时长江以南“百越”民族中重要的两支系。“西瓯”居住在柳江以东、郁江以北的广西东北部和东部地区。“骆越”居住在广西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西瓯”和“骆越”,有的史书合称为“瓯骆”。

东汉以后至唐、宋时期,壮族先民称为“乌浒人”、“俚人”、“僚人”。宋朝时期,广西南部出现“土人”,也是壮族先民,是相对外来汉族人而言的。僮,出现在南宋,是壮族族称的开始。南宋时有称“撞丁”,是应征打仗的“撞人”,居住在广西北部,即今河池地区。元朝时称为“撞人”、“撞民”。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撞人”、“撞民”称为“獞人”,带有侮辱之意。当时的“獞人”已分布全广西。在这一时期还出现有“侬人”、“俍人”、“沙人”等称,都是“僮人”的别称。

至民国时代,有反对民族歧视、压迫的进步学者将“獞”改称为“(彳旁加童)”或“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将“僮族”改称“壮族”。壮,即健壮、兴旺、健康、发达之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的壮族人口为150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3.2%。主要分布聚居在广西西部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少数分布在桂林市、钦州市、贵港市和贺州地区。

壮族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善于学习的民族,易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如能较快地学习汉语、汉文,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一些好的生活习俗,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壮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历史上,曾仿汉字创造了方块壮字,?quot;土俗字“。解放后,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壮文,并逐步推行。

瑶族

------------------

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隋唐以来就生活在五岭山区,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称。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广西的瑶族共有14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

瑶族的支系较多,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花篮瑶、白裤瑶、蓝靛瑶、红瑶、八排瑶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由于语言支系复杂,各地语言差别较大,瑶族地区通用汉文或壮文,没有本民族文字。

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瑶族的宗教信仰因地而异,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也有图腾崇拜;还有些地区信仰巫术和道教。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

瑶族服装常饰以五色丝线的绣花,古有“瑶好五色衣裳”之称。瑶族妇女的头饰最为讲究,其中有“龙盘”形,是把十多米长的绣花巾盘在头上;有“A”字形,是用绣花巾缠绕而成,上窄下宽,再系上各色丝绒线和彩色珠子;还有称为“半月芽”形的,是将三块“半月牙”型的银牌置于头顶上……各种头饰不胜枚举。

瑶族男女的上衣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几何图案、人物形象……,衣领有圆领、竖领两种,对襟、无扣、系腰带,下身穿长裤、短裤、布片裙、绣花裙等。绑腿是瑶族男子服装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护腿又美观。

瑶族以大米、红薯、芋头为主食,喜喝甜酒。凡有宾客临门,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还有一种瑶族女人坐月子时喝的甜酒,它与一般的甜酒不同,煮时需加姜片、红糖和鸡蛋,是很好的滋补品。坐月子的妇女喝这种甜酒,可收到强身补血和恢复健康的功效。

瑶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密洛陀》是著名的创世史诗;《盘王歌》展现了民族历史和文化生活的广阔画面;汉文手抄本《评皇券牒》则记述了民族起源、迁徙、耕种等内容,具重要历史价值。

苗族

------------------

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广泛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海南、湖北等地。目前全国苗族人口738.4万人,广西苗族人口43万人左右。广西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四个自治县,其余则散居于资源、西林、融安、南、都安,环江、田林、来宾、那坡等县(自治县)境内。

苗族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各地区文化和生活习俗存在不少差异。因此,过去曾有很多自称和他称。在广西,苗族自称“木”、“蒙”、“达吉”,他称有偏苗、白苗、红苗、花苗、清水苗、栽羌苗、草苗等。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广西苗族的聚居地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盛产杉、松、杰、栎等优质木材和油茶、油桐、果树等经济林,还出产香菇、木耳、竹笋等土特产,以及灵芝、黄精、茶辣、女贞子、首乌和蜂蜜等药材。地下则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铁、锡、锑、磷、石棉、水晶等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黄帝时的“九黎”,尧、舜、禹时的“三苗”,中时的“荆蛮”(亦称“南蛮”)与苗族来源有着密切关系。公元前三世纪,苗族居于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其后溯沅江而上,进入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武陵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与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统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其中一部分不断向西南迁徒,唐宋时期进入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到明末清初,广西南丹、隆林等地都有苗族居住。

广西苗族村寨多依山而建,有大有小,小者几户,大者几百户,房屋一般为“上人下畜”的“干栏”吊脚楼楼或三开、五开间的平房。这又以木件组装,顶上盖瓦的吊脚楼最富特色。

苗族以传统的稻作农业为主,林、牧、副、渔及工业水平也较高。饮食方面,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喜欢饮酒,爱酸辣食物。服饰方面,服装面料、颜色、款式千姿百态,绚丽多姿,可分为5大类型480余种。各种首饰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刺绣工艺应用广泛,技艺高超,针法多变。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侗族

------------------

侗族是我国南方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约有250万人。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毗连地区,基本连成一片;另有数万侗族分布在河北省西部地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分南北两大方言,广西的侗族属于南部方言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党和国家为侗族创制拉丁字母的侗文。

广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融水、龙胜、融安、罗城等县(自治县),分布特点是大聚居、小分散。目前,广西的侗族人口是31万多人。侗族人民勤劳淳朴,有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习俗。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圣母”。

1952年成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分布在其他地区的侗族人民,也同样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广西整个侗族地区、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普遍地得到了改善。

京族

------------------

现有人口1.8万。主要分布在美丽富饶的广西北部湾的“京族三岛”──巫头、澫尾、山心。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大约是在16世纪开始陆续从越南的图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来的。最早迁来的一批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京族过去曾被称作“越族”,1958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京语。

京族人住在海岛上。过去的房屋全是用竹木构造,以茅草或竹篾做壁,或涂上泥巴,或用石头压着。屋内铺设竹条或木条,铺上草席,入屋脱鞋,全家人就在草席上坐卧或吃饭。现在京族人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楼,室内设施非常整齐、美观,房屋周围种植果树、剑麻、仙人掌等。

京族人的服装朴素美观,独具风格。男子喜欢穿长至膝盖,窄袖袒胸的上衣,下着长而宽的裤子。京族妇女喜欢戴耳环,头发从中间分开,两边留有“落水”,结辫于脑后,发辫一般都用黑布条缠着盘绕在头顶上。妇女上身内挂一块菱形遮胸布,外穿一件紧身短上衣,显得极其雅致优美。

京族人在饮食方面,以大米、玉米为主食,以番薯、芋头为杂粮。每逢节庆之日做糯米饭与糯米糖粥。肉食以鱼虾为多,并喜欢以鱼汁做调味品下饭。

在京族人的村子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是”哈亭",它不仅供奉全村人最为 崇拜的神祗,以及每个家族的祖先牌位,而且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哈节(“哈”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也在这里举行。过哈节时,村子里男女老少穿着一新,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一系列活动。

哈节期间最受人欢迎的活动是唱哈,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哈哥,专门抚琴 伴奏;两位女歌手哈妹,用竹板和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过节的人们一边开宴 饮酒,一边听歌伴奏,纵情欢娱,通宵达旦。每当哈节,皓月当空,海浪轻拍,青年男女们 在哈亭外踏月传情,趁花好月圆的良辰吉日,彼此敞开心扉。

能歌善舞的京族人民,唱歌时常用他们那独特的民族乐器--独弦琴伴奏。独弦琴也称“瓢琴”,多用一米左右剖成对半的大斑竹制作而成。独弦琴的音色清澈明亮,有吟唱韵味,演奏各种滑音、波音、倚音有独特效果,音质清雅,婉转悠扬,极富抒情意味。

京族一般在哈节期间要举行舞蹈活动。过去最常见的舞蹈有“跳天灯”和“花棍舞”。“跳天灯”由4-6个(或8个)女子表演:演员们上身穿白色长衣,下身穿黑色裤子,头上顶一个盘子,盘内点着三枝蜡烛,演员们手中还各拿一个杯子,杯子中也点一枝蜡烛。整个舞蹈动作不算复杂,但闪闪烛光与飘飘白衣,相映成趣,看去十分优美。“花棍舞”由一个或两个女演员表演:演员身穿白色长衫,两手分别拿着一根木棍,棍上缠着彩色纸,一般是先唱后舞,唱词的内容很广泛,有叙述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男女深厚爱情的,不一而足。

仫佬族

------------------

是广西土著民族,目前全国仫佬族约有16.1万人,广西仫佬族有人口15.58万,主要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布在宜山、融水、柳城、忻城、都安、柳江、环江、河池等县(自治县)及柳州市郊。

仫佬族自称伶或谨,他称布谨、姆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仫佬族。仫佬族源于古代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群。秦汉时称为骆越、西瓯部族。宋以前被包括在僚族的泛称之中。地被称为木娄苗、木娄,明以后称为伶、姆佬。

仫佬族自己民族的语言,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南语、侗语非常接近。仫佬族语中吸收了不少汉、壮语词汇,大多数仫佬人会讲汉语和壮语,通用汉文。

云贵高原九万大山南沿地带是仫佬族主要居住区,境内石山林立,山岭延绵起起伏,溪流交错穿行其间,夹杂着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平地。仫佬族多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依山傍水建村落。仫佬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特产丰富。不仅盛产稻谷、玉米、、花生、芝麻,油菜等农作物,而且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朝阳区、铁、锡、铜、铅、锌、锰等十多种,其中煤的藏量较多。此外,还盛产竹、木、茶叶、蓝靛、蒜芯、五倍子、金银花等土特产药材。

仫佬族经济文化比较发展,耕作技术,作物种类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生产有仫佬族特色的沙。农闲时,有部分仫佬族农民外出从事小商贩活动。仫佬族村落较早就有了义学和社学,从起不断出现仫佬族的举人和秀才。

据史籍记载,明王朝就在仫佬族地区建立了封建统治秩序,一方面,选派流官,建立里、保、冬行政基层机构;另一方面,设立巡检司、镇、寨堡等基层军事组织。从此,仫佬族既受到流官的统治,又受到土官、乡老和族长的压迫。

仫佬族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衣着简朴,服色尚青。男子着唐装衣裤,老年穿琵琶襟上衣,妇女穿大襟衣、长裤。在家跣足,外出穿草鞋。现在服饰已与附近、汉、壮族相近。他们崇信多种神灵,敬奉祖公,多迷信禁忌。一年之中,节日不少,大部分节日与当地汉、壮没有很大差异,但仍带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如春节做粽巴,吃汤园等,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做依饭。

稻米是仫佬族人民主粮,玉米、红薯、豆、肠是辅助粮食。常备的菜肴有腌制荞头,豆角、芋萌、蒜头等。节日兴做豆腐圆。豆腐圆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在仫佬族地区,以同姓共村者为多。群众住房,一般是泥墙瓦顶的平房,楼房和茅房甚少。正房门边挖砌地炉,燃煤烧水煮食、烘物、取暖。牲畜拦圈一般都与住房分开,因而室内比较整洁。一般盛行小家庭制,子女结婚后不久即与父母兄弟分居。男女分工不很严格,男子多作重体力劳动,妇女除操持家务劳动外,还可担负犁、耙田、打谷等重活。过去普遍流行父母包办婚,早婚,青年男女虽可“走坡”恋爱,但必须经过双方家长同意才能成音标,同姓不婚,寡妇再婚必得六房家庭同意。人死后家人要履行报丧(报外家)、“买水”沐尸、打斋、挂幡、戴孝(做道场)、择吉日、安葬的办丧事秩序。对于不正常死亡者,还要举行过“火炼”仪式。过“火炼”现已不行。

仫佬族是个喜爱唱歌的民族,男女老少普遍会对歌,凡过年和“走坡”时节,随处都可以听到对歌声。解放前,几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老歌手。他们用山歌来表达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山歌的种类“随口答”、“古条”和“口风”三种。在仫佬族群众中还流行着许多世间故事和谚语,如《罗大庙的传说》等。

仫佬族是一个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民族。明、清时代、仫佬族地区就爆发过大小数十次反抗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仫佬族人民组织秘密会党,积极支持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仫佬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斗争。1930年,红七军北上路过罗城、天河县时,仫佬族人积极帮助红军,为红军“战四把”的胜利作出贡献。抗日战争中,仫佬族儿女组织武装队伍,加入柳北抗日挺进队,打击日本侵略军,1946年以后,又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和抗租斗争,配合解放军解放罗城。

新中国成立,仫佬族从此当家做主人。从1957年开始有仫佬族当选为县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六届代表都有仫佬族。一些仫佬族干部、教师,分别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体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4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宣告正式成立,大批仫佬族干部走了各县各级领导岗位,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党委书记、县长都由仫佬族干部担任。

自治县的成立,使仫佬族山乡的各项事业获得更快的发展。农业获得连年丰收,初步解决了吃饭的的大问题。工业也踏上了新的征程,县铸造厂生产的排污水管远销港澳地区。火车开进了仫佬山乡,县境内有铁路、公路,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过去仫佬族几乎没有大学生,如今,不仅每年都有十来名中学毕业生和在职干部踏进高等学府的大门,而且还出了本民族的研究生、留学生、工程师、讲师和副教授,有全家十个兄弟姐妹全上大学的“状元之家”。全县拥有33个卫生医疗机构,过去流行的血吸虫病已经绝迹。

仡佬族

------------------

自称“图里”、“牙克”,是广西11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北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长发、岩茶、常么、者浪等乡。广西德仡佬族是在明、清时代陆续从贵州迁徙来的。仡佬族特别喜欢吃辣椒,煮肉、煮青菜都要拌辣椒,或干脆煮锅辣椒汤佐食。此外,还有辣椒粥、辣椒豆等。

回族

------------------

是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民族。但是,在广西,回族是外地迁入的民族,他们在广西各民族人口中居第八位,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其中桂林市及所辖之临桂、阳朔县最多,柳州市和南宁市次之,这三市回族人口约占广西回族人口的70%。在回族人口较多的城市里,他们又相对聚居在某一个地段内。总之,广西回族多居于城镇中,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在农村,回族也多自成村落。他们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关系友好、密切。

彝族

------------------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彝族人口658万多人,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内。广西彝族人口共计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等4个乡的10多个村和那坡县城厢、百都、下华3个乡的9个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县内。

广西彝族是在不同时期从滇黔等地迁来的,何时迁入,说法不一,但至迟在明代初年已陆续迁入隆林等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

广西的彝族,按当地习惯说法,可分为黑彝、白彝、红彝三种(这里主要是按衣饰分,而不是等级意义上的黑彝、白彝之分),居住在隆林、西林县(自治县)的彝族基本上是黑彝。他们一部分来自滇西,一部分来自云南的东川、会泽、曲靖一带,经黔西南迁入隆林、西林。其语言、衣饰、习俗与四川凉山、黔西北、云南楚雄、大理等地的彝族相近,如尚黑色,男子头扎”英雄结”,身披”擦瓦尔”,女子着右衽滚边上衣、长裙、过火把节等。但现在隆林这部份彝族,原来的服饰、节日习俗已变化,与当地壮、汉族相同,语言仍与川、滇、黔的彝族相同。

居住在那坡县的大部分彝族(如达腊、念华、者祥、坡报等村屯)是白彝,由滇南一带迁入。他们的语言、衣饰、习俗与滇南富宁一带彝族相同,尚白色,主要衣式为白衣(虽绣有各色丝线图案,但不掩白底色)、黑裤加黑头帕、花头格巾和绑腿,妇女腰佩大黑腰坏。最隆重的节日为跳公节,不过火把节。该地彝族与隆林彝族语言,衣饰,习俗都差别很大。

居住在那坡县的坡伍、坡康、达汪等村屯的人数不多的部分彝族是红彝(又叫花彝),之所以叫红彝,据说是因为衣着花红且喜欢”吃红”,如过年节用猪血、鸡血染红糯饭,喝生血等。这部分彝族操另一种口语方言,与黑彝、白彝言语不相通。

彝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广西彝族使用彝语,多数兼通汉语,也懂附近的民族语言,如苗语、壮语等。彝文只有个别摩公识得少许,基本不使用。

广西彝族多居山区从事农业,主要农作物为玉米、稻谷、红稗、豆类等。经济林是油茶、油桐、八角、杉木以及养牛、马、猪等。人民生活简朴,住房为石砌房基泥墙屋或木板干栏房。原来交通极不方便,运输全靠肩背马驮。解放后修了公路和不少简易机耕路,情况已大有改善。如那坡县者样彝族与外面交通一直靠步行爬山,1989年元月正式修通公路,汽车通到彝寨山脚。

彝族多为一夫一妻制家庭,重舅权,重女方亲戚,习惯实行姑舅表婚,部分地区流行入赘婚。婚丧习俗颇有特点,如舅舅对外甥的婚约有较大支配权,死了人先要向舅家报丧。女婿在有红白事时和各种节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等。

彝族人珍管铜鼓,铜鼓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凡遇年节都在公坪中敲铜鼓,跳铜鼓舞,建新房和白事时也使用铜鼓。敲铜鼓跳新房,遇丧事则敲铜鼓送葬,结婚等喜事一般少用铜鼓,但若远来客人多,也可以使用。彝族人一听见铜鼓敲击声,就会情不自禁地起舞。

节日活动较多,除与汉、壮族相同的外,还有三月三护林节,六月六爱鸟节,八月二十三日修路节,十月的丰收节等,以及”抹黑脸”、”打磨秋”、”跳房”等活动。流行的舞蹈有铜鼓舞、芦笙舞、二胡舞,民歌有酒歌、情歌、起源歌、送葬歌等。重祭祀,诸事多请摩公喃吆占卜。

毛南族

------------------

是广西土著民族之一。1956年12月被正式确认单一民族,称“毛难族”。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

据考证,“毛南”一词系“母老”的音转和异写。远古时候,圪南族地区原住着“母老”人,后因语音发生变化而出现判别。自宋代以后,史籍上曾把“毛南”写“茆滩”、“茅难”、““冒南”、“毛难”等,既是族名,又是地区名称。毛南族从古“百越”中的“僚”支分化、发展而来的。史籍载,汉末至隋唐,毛南族同水族、侗族和仫佬族都分布在僚人居住的黔桂边境。在经济生活、文化习俗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语言,毛南语同水语最接近,同侗语、仫佬语四分之一左右词汇相同,这反映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都是从“百越”中的“僚”支发展而来。

毛南族人口较少。解放前长期在1.5万人上下,1953年为18,149人,目前为7.24万人。其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有5万余人,其余分散在附近各县、市。

毛南族历史悠久,社会结构多元化,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瓦解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原始社会的组织、生产方式、习俗和意识等残余,仍继续影响毛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起,出现了封建统治机构,同时残留着组织“隆款”和联盟性质的“乡老制”。

深重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把毛南族人民推进贫困和灾难的深渊,因此毛南族人民不断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宋庆历四年(1044年),区希范本县壮族、毛南族群众,联合贵州省荔波蒙赶带领的农民队伍举行起义,攻破环州(今环江县城),给宋王朝在本地区的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明洪武28年(1395年),毛南族人民响应南丹州土官莫金起义的号召,于镇宁州燃起斗争烽火。次年,起义军虽惨遭官军杀害三千多人,仍坚持斗争。清咸丰末年,石达开回师广西,又有不少毛南族农民投奔太平军。中法战争后,广西反清“会党”势力扩展及毛南族地区,大批毛南人加入“三点会”,同地主豪绅的“团练”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毛南族组成两支抗日队伍,多次与占领思恩县城和邻近乡村的日寇交火、周旋,阻止他们闯入本地区烧杀掳掠。1949年11月,蒋家王朝崩溃时,伪广西保安十团残部逃窜“三南”地区,负隅顽抗,被毛南族革命武装力量一举歼灭,迎来解放。

“三南”地处桂北山区,境内层峦叠嶂,地势比较复杂。平均气温在摄氏20o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但只有小溪没有河流,山塘水库也很少,因此排水蓄水都很困难,易旱易涝,加之石山连绵,耕地少,土层薄而地瘠,日照时间不足,一万多亩水田旱涝不能保收,产量低。约两万亩畲地分散在上千个山场石窝窝里,九分石头一分土,因此农业生产条件很差,粮食不足,人畜饮水困难,人民生活困苦,正如《广西通志·诸蛮》中所称:时时苦饥,每采药负薪,易粟而食。

大约在清初以后,毛南族人民因地制宜,致力发展菜牛和生猪饲养业等多种经营,开办铁、木、银其他加工坊,出现了行商、坐商,和以下南六圩为中心的十来个圩场网,扩大了产品流通渠道及同附近县、乡的贸易往来,民族经济有所发展。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毛南族群众自力更生,兴建了一批山塘水库、水渠、水柜,解决了“三南”地区大部分村峒人畜饮水问题,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如人口较多的下南乡,在边疆三年遭受旱、涝、风、病、虫灾的情况下,1987年粮食产量和生猪出栏数,仍比前一年分别增长17.98%及37.1%。现在,公路和机耕路贯通各乡村,交通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部分乡村可用电照明或加工农副业产品,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但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除小孩及部分妇女外,人们既说毛南话,又通汉语和壮语。在历史上,毛南族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学风良好。一般有条件的人家,都争送小孩上学读书。形成奋发好学的风气。有到岩洞办学馆、苦读的,有靠卖柴供儿女学费的。有带红薯上学充饥的。据史载,清初便有谭德成等一批文武秀才。解放前,仅1万多人口人毛南族,就有5名大专毕业,约50名中专及中学生。解放后,大学生有百余人,中专生约200人,中学生逾2000名。有教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讲师、医师及其他专家,共计40余人,按人口平均数计,毛南族文化程度较周围其他民族稍高。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其中有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民间文学,也有作家文学。前者有大量的散文、韵文和戏剧之类作品,后者以诗、词等韵文作品为主。与民歌相应的音乐有“欢草”、“欢单”、“欢耍”、“童谣耍、“五字比”、“草比”、“排见”等十三种曲调,悠扬动人,热情奔放。此外,还有古朴的舞蹈、精美的石雕、刺绣和织锦艺术。

毛南族的风俗习惯别一番情趣,是其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聚族姓而居,保留了公社的习尚;古朴的婚俗、形式多样的自然崇拜,都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水族

------------------

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目前,全国共有水族34.7万人,其中,大多数分布的贵州省境内。在广西境内的水族约有1.28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

水族自称为”虽”,汉族称之为”水”,是民族自称的音译。在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明清两代,才有” ”、”水家苗”、”水家”的汉称。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国务院于1956年确定其族称为”水族”。水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很早时候,水族人民就创造了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或”水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水族人民还创造了自己的历法---水历。这种历法以阴历九月为新年的正月,以阴历八月为年终。水族人民还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人类起源》、《人龙雷虎争天下》等神话,反映了水族先民与自然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揭示了人类早期群居穴处,以及血缘家庭的一些生活画面。《石马宝》、《简大王的故事》等民间故事,反映了水族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水族的民间乐器,有铜鼓、在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水族人民用铜鼓和大皮鼓,能演奏出典雅、抒情、奔放、热烈、哀怨、悲伤等情调。水族的斗角舞、铜鼓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水族工艺美术有刺绣、剪纸、印染和银器加工等。这些工艺精巧别致,久负盛名。

水族的风俗习惯颇具民族特色。端节、卯节等,是按水历来推算的。节日祭祖和丧葬祭供时,除鱼肉以外均忌荤,鱼肉是祭祀的唯一佳肴。水族以大米为主粮,以玉米、小麦、芥麦、芋头、红薯等为杂粮。他们喜吃酸辣食品,喜欢糯食,特别喜爱鱼类食品。

水族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兄弟长大娶妻后另立门户,并奉行”同宗不娶”的婚姻习俗,同一姓氏中的大姓、小姓可以通婚,但”同宗不娶”必须恪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习惯法的严厉惩治。

据考,水族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逐渐发展而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水族民间歌谣中,保留着许多山川地名,也与今天广西境内的一些山川地名各相一致。根据水族古歌的叙述,水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后来被迫离开邕江流域,渡过红水河,经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迁徙到今天的水族地区。水语保留了”百越”语言的大量入声字音和短促调;古代越人习惯居住”干栏”建筑,至今水族的住房,仍多这种”干栏”式建筑;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而现代水族民间还残存”鸡卜”和”鸡蛋卜”;古代越人喜爱铜鼓,现在水族人民也十分崇尚铜鼓,等等。由此可见,水族来源于骆越的说法是可信的。

水族先民从”骆越”母体中分离出来后,就一直生活在今天贵州省的三都、荔波、独山、都匀一带。自晋至隋,这一地区一直在谢氏地方政权的统治之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水族先民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民族。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县”进行统治,元明时期,又设置了土司制度,以后改土归流,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水族地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末民初,水族地区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受尽滇黔军阀和土匪的蹂躏。在此期间,部分水族人民不堪忍受军阀和土匪的烧杀抢掠,陆续从贵州的三合、荔波、独山等县迁入广西的西北部。

水族进入广西后,多为当地汉、壮地主的佃户,他们除了遭受沉重的地租剥削之外,还受到其他许多超经济的剥削。国民党统治时期连年征兵,反动的伪乡长、村长乘机勒索水族人民的财物,或以庇护为名,诱骗水族青年为他们做几年长工。另外还有种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在官僚、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之下,水族人民过着极端悲惨的生活。

解放后,水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样,成了国家的主人。现在,在各级人民代表中,均有水族的代表;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成了国家干部。

建国以来,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广西水族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广西水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南丹县六寨镇、南丹县巴定乡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水族的文教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发展。过去文盲充斥的水族,如今已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有了自己的中学生、中专生和大学生。现在,水族地区改变了过去缺医少药、疾病流行的落后状况,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第二篇:广西少数民族介绍

广西行政区划以及民族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4个地级市,113个县(市、区),其中12个民族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1321个乡镇,其中民族乡58个。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广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有150多万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17万多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中国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万多人;广西是中国京族唯一的居住地,京族人口2.15万人,是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境内其他44个少数民族均有居住。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盘点

广西少数民族民俗节日 苗族“跳坡节”

“跳坡节”为苗族传统节日,爬坡杆是节日的中心内容,青年们围着坡场中竖起的一根高约10米的坡杆,随着笙歌翩翩起舞,为比赛助威喝彩。

龙胜“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

苗族“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中农历正月初

三、初五、十五、十六等日举行(也有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各处日期不一)。“芦笙节”这天,各村寨组成芦笙队参加比赛。比赛前,每队在赛场竖起一根高4—8米的芦笙杆,并举行祭杆仪式,然后鸣枪、放鞭炮,芦笙手们围着芦杆载歌载舞,盛装的苗家姑娘和着芦笙曲调的节拍,跳起芦笙踩堂舞。

“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各有不同,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日)或亥日(猪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参加“跳芦笙”活动。

“盘王节”

“盘王节”最热烈的场面要数跳黄泥鼓舞。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

“分龙节” “分龙节(也叫庙节)”是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过节的日期,一般是从农历夏至算起,逢第一个辰日即为“分龙节”。

“依饭节”

“依饭节”是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的仫佬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三年举行一次,为期三至五天,各村寨于农历十月择日举行。

“花炮节”

“花炮节”是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花炮节”的主要活动是抢花炮、赛芦笙、跳“多耶”集体舞。

“火把节”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同胞同手持火把绕往田边地角,相互抢火把打闹取笑,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进入高潮时“火把盈野”、“火炬照田亩”,众人围着熊熊火光,饮酒欢歌。

“放鸟飞”

“放鸟飞”春节是毛南族与汉族共度的节日,但毛南族在春节中有着本族独特的风俗,如“放鸟飞”。

第三篇:广西世居少数民族

广西世居少数民族情况

广西是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世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主要民族,另有25个其他少数民族成分。目前广西总人口为4800多万,汉族人口约300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1.6%;少数民族人口1800多万人,占38.4%。现将广西几个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情况介绍如下,让大家对广西更加了解。一 壮族

壮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大约有160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3%,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0%以上,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分布比较集中,约有95%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西的南宁,白色,河池,柳州等6个地区,60多个县十,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湖南和四川等省。

作为一个民族,壮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信仰风俗、民族心理等特性。许多朋友并不了解壮族,今天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说壮族。希望对各位朋友对壮族能有些认识和了解!先从一般大家都关心的爱情开始: 1 自由的恋爱方式

壮族人对青年男女的交往是持开放的态度,有山歌唱到:“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风流时。”成年的壮族青年男女外出赶墟,在田野、村头对唱山歌,一般父母不会加以约束。而汉族对儿女(特别是女儿)的约束是有名的。所谓的“大门不迈,二门不出”是也。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广西都安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活动。在前一天晚上,青年们特意准备好十几个染红的熟蛋,忙得不亦乐乎。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蛋,相对而立,然后手握红蛋相互对碰。如果双方红蛋同时破裂,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缘分,便将红蛋互赠吃掉。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红蛋破裂,则表示双方没有缘分,只好自己将红蛋吃掉。

壮族的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2 壮族婚俗:悲喜交加《哭嫁歌》

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壮族的“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人们熟知的中元节。但在壮族地区,壮人却称为“鬼节”,也叫“七月半”、“七月节”。顾名思义,“鬼节”因节日活动内容有关而得名。壮族民间传说:人死后都变成鬼,并都到天上去,由“天上”管着;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间“探亲”。于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们过完“乞巧节”之后,家家都在忙于筹办给祖宗(家鬼)祭拜的活动。至于无家无亲的“野鬼”,只能在荒野上游荡,所以在这个时段里,就听说谁谁在荒山上听到“鬼哭”,谁谁被“野鬼”推下河去做“替身托生”…… 祭拜“家鬼”,这是人们对祖宗寄托思念的活动,情深义重,理所当然。至于“野鬼”之说,那便是无稽之谈了。但是,究其因由,也是事出有因的: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每年农历七月正是雨季,常常继发山洪,因而也经常有人跌山、跌河而死;“野鬼”之说,便是告戒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别乱到山溪、河流附近去游玩。

壮族视“鬼节”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正如过年一样,即使家境如何贫苦,这几天还是要割肉宰鸭、隆重祭拜祖宗的。4 壮族饮食禁忌

壮族忌食青蛙;忌吃死于笼中的鸡,否则日后会有蹲坐牢狱之苦;忌食牛肉,以为牛为耕作之帮手,故不忍食之;禁吃狗肉,据传壮族先民中,有人生而丧母,又被后母遗弃野外,家中母犬乳之,才得以成人,故为报狗恩而禁食狗肉(但有些区壮族视狗肉为补养珍品,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和五月初五杀狗,并称为“狗肉节”);吃饭时,忌将筷子插入碗中,因祭死者才如此;忌筷子跌落在地上;饭热忌用嘴吹,恐将饭粒吹走日后无饭可吃;家人平时不得随意触摸和清扫神台,更不得搬动香炉;忌鸡飞扒神台香炉,一旦出现,即手搏杀之;不能吃鸡爪鸭爪,否则读书写字不端正;不能吃死于蛋壳里的雏鸡雏鸭,若吃了会影响头脑发育和记忆力;家来客人时,盛饭不能用饭勺把锅刮出响声,以免客人误以为饭不够吃而不敢再添; 5 壮族二次葬习俗

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他是没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灵位设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解放前,按习俗不满36岁的人(还有带身孕死[壮语叫“湿身死”]的妇女)是不进行二次葬的。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较随便,地头田边、茅山荒坡均可,并不讲究“风水”,不过还是要请“地理师(风水先生)”来定“坟向”,定下葬时辰,除了葬礼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却非常从简。6 勒惹和卜基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 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 象 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二 瑶 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隋唐以来就生活在五岭山区,有“岭南无山不有瑶”之称。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广西的瑶族共有14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中,仅次于壮族的一个民族。

瑶族的支系较多,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花篮瑶、白裤瑶、蓝靛瑶、红瑶、八排瑶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1 瑶族住宿

瑶族房屋建 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2 瑶族服饰

瑶族服装常饰以五色丝线的绣花,古有“瑶好五色衣裳”之称。瑶族妇女的头饰最为讲究,其中有“龙盘”形,是把十多米长的绣花巾盘在头上;有“A”字形,是用绣花巾缠绕而成,上窄下宽,再系上各色丝绒线和彩色珠子;还有称为“半月芽”形的,是将三块“半月牙”型的银牌置于头顶上……各种头饰不胜枚举。瑶族男女的上衣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几何图案、人物形象……,衣领有圆领、竖领两种,对襟、无扣、系腰带,下身穿长裤、短裤、布片裙、绣花裙等。绑腿是瑶族男子服装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护腿又美观。3 瑶族的饮食

瑶族以大米、红薯、芋头为主食,肉食多为鸡鸭猪,过年有杀猪宰羊做腊肉习惯。瑶人还喜欢喝甜酒,凡有宾客临门,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还有一种瑶族女人坐月子时喝的甜酒,它与一般的甜酒不同,煮时需加姜片、红糖和鸡蛋,是很好的滋补品。坐月子的妇女喝这种甜酒,可收到强身补血和恢复健康的功效。4 瑶族婚俗——爬楼

居住在广西金秀的茶山瑶,姑娘到了婚恋的年龄,父母就把她们安排在吊楼里去住。这种吊楼多位于房屋的外沿,小伙子来找姑娘谈情说爱,不需从大门进屋,可以从吊楼下的巷道里攀柱而上,便可以进入姑娘居住的吊楼里。小伙子们的“爬楼”一般都是在夜间悄悄时行。小伙子爬上楼以后,便紧靠姑娘坐下,一边看着姑娘做手工活路,一边以歌诉情,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他俩的歌声便越来越低,越唱越柔,身子也越挨越近,最后攀肩而歌,情意缠绵。

水瑶族:走寨

广西融水元宝山一带的瑶族盛行这样一种习俗:在春节期间,一个寨子的人集体到另一个寨子做客。这种习俗,既是一种民间交际活动,也是男女青年寻觅配偶的大好机会。活动中如果客寨的某一位后生看上了主寨的某姑娘,晚上便来到姑娘的木楼前吹奏芦笙。姑娘听到芦笙声,便会找个借口出来观望,如果是她意中的人,她便唱歌请后生进屋来吃茶。第二天,在两寨集体宴席上,这后生一定要找机会向姑娘敬上一碗酒。对小伙子的敬酒,如果姑娘一饮而尽,即表示了她已经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情。随后他们找机会先后离开宴席,双双走进密林深处以歌诉情。

白裤瑶:玩表

居住在广西南丹一带的白裤瑶,男女青年恋爱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便可以进入“玩表”阶段。已经进入了“玩表”阶段的男女青年,来往更加密切,并可以共居同宿,进行“试婚”。在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之后,如果大家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意中人,便可结为侣伴;反之便可拒绝与对方“玩表”共居。

茶山瑶——夜婚

茶山瑶的婚俗别开生面。接亲时,不吹吹呐,不抬花轿,不打锣鼓放鞭炮。男方派房族兄弟数人,半夜点火去接新娘。女方家里每一重门都点上一盏油灯,照着接亲房族。当吃罢“领情饭”之后,便把新娘接走。陪同新娘的有新娘房族姐妹数人。此时正是午夜,新娘离开村寨无人知道。新娘到新郎家酒席也很简单,当太阳东升时,新郎新娘扛着锄头双双下地劳动。这种婚礼,仪式简单,不铺张浪费,直到今天,当地瑶族至今依然保持着这种传统习俗。

第四篇:试析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文化透视

试析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文化透视

编辑整理 编辑:汪小菲源:中华论文 货源网

论文关健词:广西少数民族 婚姻习俗 文化 社会意识 价值观

第五篇: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5159万。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是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

Guangxi is a province of the largest minority population in China with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51.59 million in 2010 and a total area of 23.56 square kilometers.Linked by common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connected by humanity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Guangxi is a unique region in China that has both land borders and sea routes with ASEAN countries, acting as the forefront and portal for the open cooperation for China with the ASEAN countries.And Guangxi is also an international channel, a communicative bridge and a cooperative platfor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近年来,广西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重大发展机遇,以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为契机,加快把广西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2006-2010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当前,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that became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Guangxi is on the track, taking the holding of China-ASEAN Expo and China-ASEAN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Summit as a good opportunity to develop economy.So that Guangxi can speed up to construct a new height for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a new pol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astal areas.From 2006 to 2010,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of Guangxi's GDP was 13.9%.At present, Guangxi is enjoying economic progress, political stability, social harmony and national unity.And all the people in Guangxi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下载广西少数民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少数民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数民族

    1.满族 门前插柳枝和熄灯祭扫 2.蒙古族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

    少数民族

    1、 满族;2、朝鲜族;3、赫哲族;4、达斡尔族;5、鄂伦春族;6、鄂温克族;7、蒙古族;8、回族;9、东乡族;10、保安族;11、撒拉族;12、土族;13、裕固族;14、俄罗斯族;15、乌兹别克族;16、塔塔尔族......

    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是中国第一大种群,其他民族和未识别民较少,习惯上被称......

    广西民族大学招收应届少数民族定向(委培)协议书

    广 西 民 族 大 学 招收少数民族定向(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适用于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应届考生)甲方(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应届考生): 乙方:广西民族大学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享受......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1、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

    少数民族酒文化

    少数民族酒文化 中国酒的世界博大精深,各地方的酒都有其特色,也都广为人知,这些酒堪称是汉文化的结晶,不过比较起来,因着风土民情的差异,少数民族所酿制的酒,却有截然不同的特色与......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

    少数民族婚俗

    布依族戴过“假谷”始为妻 按照贵州镇宁一带的布依族旧俗,儿女还在背带上时,父母已经为他(她)们谈婚论嫁了。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