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半年工作总结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
2010年上半年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总结
今年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健之年,上半年,我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一、二、三”工作思路和区统筹办2010年工作要点,结合项目推进活动认真组织实施年初工作计划,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我镇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做出了贡献。
镇政府在年初下发了《贡井区XX镇2010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见》(贡桥府发[2010]1号文件),根据年初镇政府工作意见,总结半年来我镇城乡统筹发展,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办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三个着力”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着力抓好经济发展工作
一、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
1、农生产出现了可喜局面
小春粮油在天气较长时间干旱的情况下,实现了小春粮油产量的稳产保产,达到小春粮食产量XXX吨。油菜籽XXX吨。建成的土鸡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出栏小家禽XXX万只,出栏肉兔XXX万只。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养殖核心区正在形成,达到水产养殖水面XXXX亩,半年出产水产品XXXX吨。生猪出栏X万头。
2、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业、农村与城镇的主要差距在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因此统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山、水、田、林、路的改造,增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是加速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重 1
要一环。今年上半年我镇重点对水利设施实施了改造;上半年基本完成了XX村新村扶贫项目建设,规划在12月底前完成XX村新村扶贫项目。同时开工了林区防火通道。为我镇农村基础设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工业生产稳中有升
1、工业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全镇工业生产形势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上半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X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X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完成年度计划的XX%。实现工业增加值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完成年度计划的XX%。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X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X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完成年度计划的XX%。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实现XXX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XX%比上年同期增长XX%。
2、工业经济发展支柱进一步显现
我镇工业经济发展支柱长期以来都是以四分天下的布局,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今年上半年的结构性调整,机械铸造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使我工业生产结构由过去的机械铸造业:建筑材料工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30:25:20:25调整为了60:15:10:15的工业构成新格局。凸显出我镇以机械铸造为主要支柱的工业体系。
着力抓好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工作
1、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稳步推进
开展了统筹规划调研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对我镇的地理环境、产业现状、经济发展潜力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
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度,我镇与建筑设计研究所达成意向,由建筑设计研究所为我镇规划的村试点实施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具体规划,为我镇指导新农村建设将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集镇规划调修工作也已制作出征求意见图集,正在进行根据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而调整规划征求意见。
2、农村居民进镇居住意愿增强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一点就是要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通过农村人口的腾笼转移,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使农业生产资源要素实现合理有效配置。因此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在着力广泛开展统筹城经经济社会发展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使广大群众理解了终能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农村居民要求到镇居住的人员不断增加,特别是永顺村散居联建项目正进入报批阶段,实现土地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土地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着力抓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
1、通过深入宣传发动,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XX%。全面落实最低保障制度,完成了城镇、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城镇低保户达XX户、XXX人;纳入农村低保人数达XXX户、XXX人。认真开展春荒救济、灾害救助和助残助困助学等社会救助和慈善工作。改善镇敬老院设施和居住条件,入住五保户XX人。全镇上半年社会保障救助资金投入达XX万元。
2、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也初步展开。随着社会保障工作的逐步深入,我镇社会保障覆盖面得到了全面提升。
3、农民生产技能培训蓬勃开展
健全就业培训网,拓展农民劳动技能。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成功举办了农民工缝纫技能培训。
综上所述,我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上半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将克服困难,严格按照区上目标任务努力奋斗,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给我镇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0一0年六月三十日
第二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实践经验上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思维。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切实抓紧抓好。
一、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在“十一五”时期,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加大政府对农业增加投入的力度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要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防控体系。
3.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管理。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十一五”时期,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就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核心,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有条件的地方,农户在承包期内可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种树造林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引导农户和农村集约用地。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管理,鼓励农村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推动新办乡村工业向镇区集中,提高农村各类用地的利用率。
2.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具体来说,就是:一要保护农民利益;二要保护粮食安全;三要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实行重点保护,调整粮食补贴的范围和方式。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有效的吞吐调节机制,灵活运用进出口和国家储备等手段,稳定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必须打破地方封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搞好粮食产销区的衔接。
3.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在“十一五”时期,要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和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减开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节减经费开支,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最重要的配套措施。这项工作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强化县级政府对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3)建立健全村级“一事一议”的筹资投劳管理制度。为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的筹资投劳管理,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4.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支持农业、服务农村的作用。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加快落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5.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要按照党中央开展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关心农村基层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搞好农业综合执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群众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则更应摆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十一五”时期,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公共教育体系
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其水平和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发展面向农村子弟的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继续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着力完善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4.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收的积极性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2.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重点是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此外还要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村中学也要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教育。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各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采取各种方式,努力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广泛调
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4.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要繁荣小城镇经济,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5.切实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要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实行社会救济,适当提高救济标准;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低收入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增收渠道,减少和防止返贫。健全扶贫投入机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所有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实行公示公告和报账制度,严格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即时足额到位,真正使贫困户受益。
第三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恩点公务员论坛-国内最大的公务员考试学习基地,为无数考生实现了公务员的梦想价值,源自恩点„„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实践经验上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思维。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切实抓紧抓好。
一、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加大政府对农业增加投入的力度
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要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3.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1.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土地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有条件的地方,农户在承包期内可根鼓励农村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推动新办乡村工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具体来说,就是:一要保护农民利益;二要保护粮食安全;三要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实行重点保护,调整粮食补贴的范围和方式。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有效的吞吐调节机制,灵活运用进出口和国家储备等手段,稳定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必须打破地方封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搞好粮食产销区的衔接。
3.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
【】――恩点公务员考试论坛恩点公务员考试论坛专用模板第1页
恩点公务员论坛-国内最大的公务员考试学习基地,为无数考生实现了公务员的梦想价值,源自恩点„„
改革任务。在“十一五”时期,要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和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减开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节减经费开支,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最重要的配套措施。这项工作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强化县级政府对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3)建立健全村级“一事一议”的筹资投劳管理制度。为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的筹资投劳管理,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4.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农村的作用。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
5.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推进农村法
“十一五”时期,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不断提高其水平和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发展面向农村子弟的中等职业教继续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着力完善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恩点公务员论坛-国内最大的公务员考试学习基地,为无数考生实现了公务员的梦想价值,源自恩点„„ 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4.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收的积极性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2.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重点是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中学也要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教育。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
4.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5.切实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要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易地扶贫;对低收入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增收渠道,减少和防止返贫。
第四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课件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理论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一新方针和新要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不少地方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市和农村各搞各的,其结果是虽然城市发展较快,但农村发展滞后且乡村建设散乱无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不仅使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最终将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
二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发展的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尤为明显,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要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特别要增加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提高上述设施的质量和服务功能,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三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欠账太多,目前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按照有利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尤其要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在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从体制机制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必须从现在起就做好规划、留好接口、逐步靠拢,一待条件成熟,就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运作。
四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近年来农民收入之所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一个重要因素是外出务工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的非农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与过去相比,现行的城镇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已有了较大改进,但当前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仍受到许多不合理的限制。应将农民就业问题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有关部门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进他们到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
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五是应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要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改变一些地方政府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要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并完善法规,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
来源:成都决策咨询网 发布时间:2006-07-11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大统筹勾勒出城乡和谐之美 —— 鹤壁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综述
作者:李志刚
日期:07-08-03 07:02:37 城乡一体化上承城镇化,下启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向农村辐射延伸、新农村建设水平向城镇化方向提升的对接点。作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综合性示范市,鹤壁市坚持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抓,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两个支撑点,协调发展,一方面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并支持了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城乡融合、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破题:以城乡一体化统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立足鹤壁市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市情,打破就城镇抓城镇、就农村抓农村的二元思维,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市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以城乡一体化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辐射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工作,向深度广度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市委、市政府将城乡一体化作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村与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和总抓手,统揽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延伸和辐射: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方式;而农村的发展,可以为城市提供工业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能有效增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互动双赢。
良好的村容村貌是加快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鹤壁市在广大农村积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市已发展沼气用户2.02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7处。今年全市计划新发展沼气用户1.7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鹤壁市在农村绿化中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尽量做到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村村有效益,网、带、片和乔、灌、草相结合。城乡一体化重点示范村的绿化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指导,基本达到了“村在林中、户在树中、人在景中”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不仅是硬件建设的一体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一体化。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选准载体。鹤壁市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三十佳(十佳农民、十佳农户、十佳村镇)创评活动和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四进农户”活动。今年初,鹤壁市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在全市农村实施了信息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在各村建立信息文化服务站,组织农民群众学理论、学政策、学文化,为农民致富插上了翅膀。
机制创新: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要使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必须有相应的工作机制做保证。鹤壁市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市政府出台了《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和配套措施,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了户籍制度的“等级烙印”:取消了“非农业”和“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改二元制为一元制;取消了“农转非”计划限制,实行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条件下的准入制度;进城落户的农民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经济适用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让城乡居民尤其是失地农民老有所依、病有所治、困有所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市委、市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对城乡就业困难群体,鹤壁市采取不同的措施,统筹兼顾,分类帮扶。鹤壁市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方式,帮助“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并使无就业能力的家庭享受到足额城市低保,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造血”优于“输血”。鹤壁市转变以往就业工作重城轻乡的观念,将城乡就业工作统筹考虑,在做好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纳入就业计划和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就业信息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第五篇: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9.04.27)
城乡统筹,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张忠法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是对统筹城乡发展理论认识的丰富和发展,对改革和转换城乡二元关系指明了新的方向,对城乡统筹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城乡统筹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二元结构体制,1952年我国启动工业化建设,其发展要素主要由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的差距逐渐拉大,农业落后、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的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引发了许多农村社会矛盾问题。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基本接轨,作为负责任的经济大国的地位日益得到各国的认可和尊重,为新农村建设铺就了便利的国际化坦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为新农村建设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国劳动原始积累阶段基本结束,正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从总体上看,我国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体制改革加快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一些发达地区开始迈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城乡统筹”为首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中央提出,各地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全面部署。
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运用国家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多种手段,城乡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注重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变“覆盖”为“统筹”,变农民工“流动”为“留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持续、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政府从全局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以政府资源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依托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各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发展,合理控制区域间发展差距,帮助和扶持弱势地区发展,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协调区域关系,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动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要点如下:(1)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至少要解决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二是帮助、扶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形成全 国统一市场,实现各种商品和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有序流动。(2)统筹区域发展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中央政府统筹全国性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地方政府统筹局部性区域协调发展问题。(3)统筹区域发展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区域划分。例如:划分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划分为保护区、控制区和发展区等。
所谓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基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关联性,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它的实质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包含以下要点:第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全面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则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政治经济结构变迁以及社会文化、道德水准、意识形态的全面革新和进步。经济增长只是一种量的变化,而经济社会发展则是社会经济全面的质态演进,是一种综合因素的全面进步。第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整体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整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系统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系统整体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系统发展观。
所谓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当中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在于,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逐步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坚持发展绿色GDP。在考评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时,不再单纯地以GDP论英雄。三是坚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态平衡;治理污染方面,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尽可能降低污染排放。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小化,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所谓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不仅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不动摇,而且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经济全球化的新视野来看待发展,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展是根本,国内是基础,开放是动力,统筹是关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必须做到以下四点:第一,体制创新方面,关键是要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需要,以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创新推动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第二,结构调整方面:关键是要在发展中调整,在开放中调整,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质量;第三,“引进来”与“走出去”方面:关键是要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开放空间,促进我国的发展;第四,经济安全方面:关键是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机制,提高应对国际市场竞争与变化的能力。第五,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我国自身比较优势。加强能力建设,把我国劳动力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提高吸纳新一轮产业转移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处理好利用内资与外资的关系。第六,利用对外开放,促 2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2007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7.23%,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而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所以,我们应该对简单加工型贸易,或者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规模比较小、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外资项目,设定较高的门槛。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快改革进程,通过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调整,使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到企业成本中去。
纵观世界上有明显二元结构的一些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都从农业中提取积累,但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经验,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各国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和事故多发时期,人均GDP3000-8000美元是各国建立和完善制度黄金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268美元。近几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2005年比2004年增加5253亿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7081亿元,2007年比2006年增加12544亿元,2008年比2007年增加10013亿元,达到了61316.9亿元,可以说,我国已经迎来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城乡二元制度的弊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进程中,广大农村、农民对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使我国基本确立了新兴市场经济大国地位,但是由于二元体制的城市偏好的制度缺陷,也有许多制度弊端,表现如下: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我国户籍制度演化而成的“城乡分治,一城两策,一地两民,一事两制”,不仅限制了人身自由,同时也阻碍了社会良性运行,而且还制约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2、不合理的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土地价格扭曲,农民不能得到合理回报,大量农民 “双失”,农民的生计得不到保障,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3、二元的城乡分割教育制度。教育的不公平集中体现在城乡的不平衡和区域的不平衡上,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造成了农村教育在起点、过程、结果的三大社会不公平。
4、二元的就业歧视制度。我国对城乡居民实行有差别的就业环境和条件,一般禁止二者之间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发育的劳动力市场也极不完善,存在着非市场的城乡分层和对农村劳动者的广泛就业歧视。
5、不公平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只保城市不保农村”的诸侯保险林立,城市用工制度的“只用青春,不养终身”,农民工工人阶级地位得不到落实。
6、分配不公的城乡医疗卫生二元制度。我国95%以上的优质卫生设备和95%的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民长期处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之中,“小病养、中病抗,大病等死”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善。
7、歧视性的资源分配制度。农村发展长期缺乏发展要素,金融剪刀差、土地价格剪刀差、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劳动力价格剪刀差,使农业成本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各项社会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其落后。
三、新形势下我国城乡统筹困难重重
1、到2020年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任务极其艰巨
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接近悬殊。1994年冲破了0.4的国际警戒 线,2008年已经接近0.5。从1992年到200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2.33∶1扩大到了3.36∶1,而且城乡差距有不断扩大之势。
2、“三农”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城乡相互促进的发展
第一,农民增收的困难和不确定风险加大。首先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农业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农业产业化带动难。其次,金融危机下,我国大批中小企业裁员、停产,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收难。在我国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农民政策性收入大幅提高也很难。第二,农业抗灾防灾能力低,农产品竞争力低,农业科技较为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第三,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各项社会事业落后,农民购买力低,农村经济很难繁荣。
3、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农村环境日趋恶化,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第一,森林草原资源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破坏了城乡的生存环境。第二,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的大量使用,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第三,工业“三废”排放和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4、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大量农民“双失”
现阶段我国因征地造成30%村庄、40%的农民上访,土地补偿费大多偏低,以不稳定就业置换农民土地,造成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农民的生计得不到保障,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5、“农民工”问题引发了新的“二元结构”现象
发达地区“一地两策”,引发了新的“二元结构”现象。集中表现为农民工看病难、住房难、子女就学难、养老难,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只卖青春,不养终身”的问题,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农民市民化进程缓慢。
6、城市经济过热,拉动农村经济内需乏力
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过小,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从2001年的4.16上升为2008年的6.14。城市房地产开发失控,价格暴涨。农村基础设施缺乏投资,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购买力低。
7、城乡二元制度框架内的农民权利缺失
长时期以来,农民的权利缺失突出表现为3个方面、26种权利的缺失: a.政治地位上:少有参政议政权、自我管理权、知情权、说理权、组织权和受尊重权;b.经济地位上:少有劳动就业权、创业权、财产处置权、融贷权、公平税赋权、农业保险权、土地自主经营权和农田水利受益权 c.社会地位上:少有户籍权、安居权、迁徙权、乡村道路交通权、传统文化继承权、农业科技知识获取权、受教育权、医疗保健权、受保障权和环境保护权。
四、我国城乡统筹,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思路
(一)实施“五化带三农”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化带三农”是我国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它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带动“三农”,用信息化武装工业化,让先进的要素手段来改造农 4 业生产力状况;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促进大量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通过市场化让农村经济纳入统一的市场经济轨道;通过国际化让农业融入经济全球化,促进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发挥五化的组合效应,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
建立“五化带三农”的示范县。我国大中城市带动和辐射的主要范围包含252 个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数的8.81%,其中县87个,县级市95个,区70个。该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到2006年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之上,基本打牢“农业提升、村庄整治、社会发展、农民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建议国家今后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将该地区的列为“五化带三农”的示范区,不断地总结经验,以便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二)统筹城乡建立“八项带动”工程,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按照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理念,认真设计“八项带动”工程。要把这些带动工程按照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行业层面搞好设计,要配套资金和最严格的管理措施,经专家论证后实施。
一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国民经济存量结构和增量结构,实施各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工程。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城乡政府服务结构,全面加强农村政府服务职能机构职责能力建设,实施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工程。
三是改善城乡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全面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工程。
四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调整国内外产业转移链条和技术辐射路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施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工程。
五是加快流通体系融入国际化的进程,改革现代流通体制,调整流通资源配置结构,实施现代流通网络向农村对接工程。
六是整合信息高速公路,积极提供农村种养加,产供销的准确信息,实施公共信息向农村共享工程。
七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调动和发掘人的才能,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进而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实施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工程。
八是努力扩大劳动成果共享,必须改变城乡日益扩大的社会保障格局,积极建立城乡民生工程,实施城市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工程。
(三)逐步破解城乡二元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建设
以城乡统筹的户籍、就业、社保、土地、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金融八大制度为突破口,建立“八大保障”,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实现“人有所为,业有所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家有所乐”。
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户籍制度,逐步实现人口管理规范化。
2、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确保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
3、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发展成果共享问题。
4、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应有的土地权益。
5、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6、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医疗卫生制度,根本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7、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文化制度,努力弘扬城乡精神文明。
8、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金融制度,根本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
(四)城乡统筹,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
1、努力探索新型科技服务体系,解决科技服务主体单一问题。实现由单纯的农村技术推广向全面的农村科技服务转变,由自上而下的单向推广向双向互动的科技服务转变,由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转变。
2、努力构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加强政策引导和正向激励,努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集中金融资源合成优势,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3、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供销服务,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4、构建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解决重大疫情难防控问题。强化公共植保功能,把公益性的病虫测报预警系统、农资连续供应服务网络、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病虫灾害保险补偿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预防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发生。
5、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实现农村信息进村入户,以及时便捷地提供农业生产、市场流通以及农业政策等信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6、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解决农民素质亟待提高问题。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城乡教育的平衡发展,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保障服务体系;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7、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解决农业装备落后问题。按照“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导向作用,正确引导农民和社会投入,加强基层农机服务站建设,扶优扶强农机大户,大力扶持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努力建设 “以基层农机站、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协会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8、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加强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由政府统一领导,责任落实到乡镇,发挥农业、畜牧、渔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职能职责,做好部门联动协调,构建多层次、各领域的农产品监管、监测和认证体系。
(五)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
1、城乡资金要素统筹,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抓住我国近年来财政超收的新机遇,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向农村重点倾斜的方针,建立以改善农业基础建设为中心的长效投入机制,针对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办一些农村急需的工程项目。从2008年起,认真落实“五个三”的惠农政策,其中包括:“三个高于”,即国家的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要明显高于上年;“三个调整”,即调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 6 农”,各地预算案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国家用于贫困开发重点县新安排的公益性强的基本建设项目要逐步取消配套;“三个继续加大”,即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三个提高”,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助标准,提高新兴农村合作医疗国家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国家扶贫标准;“三个大幅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2009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
2、统筹城乡劳动力要素,构建公平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
城乡劳动力要素统筹主要指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消除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时人为设置的各种障碍,构建公平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
一是以职业介绍为“龙头”,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和企业富余人员的分配安置;三是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工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四是加强就业和转业训练,加速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五是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确保就业局势的稳定。
3、城乡土地要素统筹,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城乡土地要素统筹是指把城乡经济发展中所需的土地资源纳入总体规划来通盘考虑。无论是社会经济的总体规划,还是区域发展规划或其它的专业规划,都应以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实际上,城镇化过程中只顾城镇建设需要而不顾农业发展,随意侵占农业生产用地的行为,就是没做到统筹城乡土地要素的典型。统筹城乡土地要素,关键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六)积极培育增长极,加快新农村跨越式发展
1、积极搞好城镇化建设,盘活国有和集体建设用地,构建合理的住房结构,健康有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2、积极扩大选资选智选才招商,实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
3、优化新型工业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好各类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土地集约。
4、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产业结构调优、调大、调绿。
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积极推行灵活就业政策,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打造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全新平台。
7、发挥区域优势,搞好资源整合,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8、扩大信息资源共享,加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城乡信息化进程。
(七)打好宏观调控的组合拳,进一步支持农村发展
1、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将要掀起一场科技革命的新形势,按照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加大农村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实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好研发、创意、设计、品牌、专利、标准、推广、应用等各项技术和产品开发利用的组合拳。
2、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采取向农村倾斜发展要素的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打好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宏观调控的组合拳。
3、处理好国民经济方方面面极其复杂的关系,打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等利益关系协调的组合拳,形成合力,支持农村。
4、积极扶持大、中、小型企业进军农村市场,打好引导和鼓励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建设的组合拳,做好优选的城乡统筹工程建设的典型模式,为国家城乡统筹提供借鉴。
5、认真调整国民经济投融资结构,努力向农村倾斜,打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银行资金、外资、民资等一切可利用的各项投融资的组合拳。
6、要千方百计重视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打好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类、技术应用与服务类、管理与服务类、一般技能应用类等各种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组合拳,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向农村集聚。
7、积极探索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的行动计划,以城乡统筹工程为突破口,整合资源,打好城乡资源共享平台的组合拳。
8、充分重视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增收能力、产业致富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多种能力,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打好提高新型农民多种能力的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