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时间:2019-05-13 11:1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一篇: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赵洪祝(浙江省委书记)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而且与全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基本同步,反映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面临着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强化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

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全覆盖格局的初步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城乡关系将呈现发展差距缩小、协调水平提高的新趋势。

从阶层结构来看,随着城乡创业者队伍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财产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群体将呈现加快成长的态势。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农村家庭工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创业主体快速成长,拥有投资创业性收入的农民群体将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农民来自土地、住房和集体资产分配的财产性收入将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落户、转换身份,城乡人口流动规模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随着城乡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低收入群体将呈现总体缩小的趋势,但农业劳动者群体增收慢、城乡低收入家庭增收难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更加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更加关注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更加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群众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从消费结构来看,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农村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并逐步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精神消费拓展。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城乡人员的沟通、城乡文明的渗透,缩小城乡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距。

这些结构性变化表明,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已进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并强调要加快调整城乡结构。面对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浙江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

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才能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浙江要在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中,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政府公共资源和城市生产要素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使农业劳动者和农村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市更多地吸纳农民进城就业,促进进城农民转变为稳定就业和长久居住的城市市民。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这不仅为农民创业就业、落户城市提供了平台,也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了通道。浙江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政策措施,努力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以县域农村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既让留在农村的农民安居乐业,又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坚实支撑。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浙江要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后的新形势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经验,积极探索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业劳动者和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的有效途径。这包括: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实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创业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大政府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保护力度和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业劳动者的保护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建立健全职工最低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消费水平挂钩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群体收入。

积极探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要素的配置容易倾向于高收益、高回报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促进资源要素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经过多年努力,浙江已经初步完成了公共资源配置在种类上对农村“补缺”的任务,改变了公共服务“城多乡少”的局面,下一步将致力于建立健全向“三农”倾斜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这主要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体作用,将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农村,加快改变公共服务“城高乡低”的状况,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和城乡融合;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

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浙江在前一阶段统筹城乡发展中,已对就业、教育、卫生、社保、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了一些探索,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其重点是:继续深化农地经营、土地使用、集体产权、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内部的发展活力;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特别要以进城就业农民融入城市、有序转变为市民为突破口,在提供城市公共服务、放宽城市户籍准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实现养老保险转续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促进更多的进城就业农民落户城市,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权益。

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场深刻变革,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浙江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应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要求,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方式转变;按照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按照提升农村民生水平的要求,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按照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要求,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同时,在坚持过去成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着力健全规范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着力打造服务型基层组织,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服务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组团式”服务格局;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加快推广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二篇: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 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而且与全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基本同步,反映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面临着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强化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全覆盖格局的初步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城乡关系将呈现发展差距缩小、协调水平提高的新趋势。

从阶层结构来看,随着城乡创业者队伍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财产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群体将呈现加快成长的态势。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农村家庭工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创业主体快速成长,拥有投资创业性收入的农民群体将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农民来自土地、住房和集体资产分配的财产性收入将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落户、转换身份,城乡人口流动规模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随着城乡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低收入群体将呈现总体缩小的趋势,但农业劳动者群体增收慢、城乡低收入家庭增收难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更加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更加关注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更加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群众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从消费结构来看,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农村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并逐步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精神消费拓展。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城乡人员的沟通、城乡文明的渗透,缩小城乡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距。

这些结构性变化表明,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已进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并强调要加快调整城乡结构。面对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浙江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

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才能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浙江要在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中,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政府公共资源和城市生产要素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使农业劳动者和农村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市更多地吸纳农民进城就业,促进进城农民转变为稳定就业和长久居住的城市市民。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这不仅为农民创业就业、落户城市提供了平台,也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了通道。浙江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政策措施,努力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以县域农村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既让留在农村的农民安居乐业,又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坚实支撑。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浙江要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后的新形势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经验,积极探索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业劳动者和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的有效途径。这包括: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实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创业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大政府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保护力度和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业劳动者的保护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建立健全职工最低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消费水平挂钩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群体收入。

积极探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要素的配置容易倾向于高收益、高回报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促进资源要素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经过多年努力,浙江已经初步完成了公共资源配置在种类上对农村“补缺”的任务,改变了公共服务“城多乡少”的局面,下一步将致力于建立健全向“三农”倾斜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这主要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体作用,将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农村,加快改变公共服务“城高乡低”的状况,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和城乡融合;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

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浙江在前一阶段统筹城乡发展中,已对就业、教育、卫生、社保、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了一些探索,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其重点是:继续深化农地经营、土地使用、集体产权、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内部的发展活力;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特别要以进城就业农民融入城市、有序转变为市民为突破口,在提供城市公共服务、放宽城市户籍准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实现养老保险转续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促进更多的进城就业农民落户城市,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权益。

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场深刻变革,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浙江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应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要求,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方式转变;按照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按照提升农村民生水平的要求,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按照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要求,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同时,在坚持过去成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着力健全规范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着力打造服务型基层组织,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服务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组团式”服务格局;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加快推广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篇: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总体思路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破解“三农”工作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为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的基本判断。这个基本判断,准确把握了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今后制定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基点,是统筹城乡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基本依据,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亿万农民的共同心愿。全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各地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战略部署,努力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在充分肯定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许多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困难:农产品供求格局、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农业对外开放局面发生深刻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总根子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是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通过完善农村体制机制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提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为破解我国“三农”发展难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所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指明了根本出路和方向,提供了制度保障。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些年来,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要素市场配置不均等,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面对这些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从而全面推进我国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经成为工业生产、进出口贸易的大国,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具备了从根本上消除形成城乡差别、制约农村繁荣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条件和能力。各地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从各个方面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步伐和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一体,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繁荣,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实现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作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今年中央新增加的1000亿元投资中,有340亿元用于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后两年的4万亿元投资中,还有相当数量用于“三农”,这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同贯彻落实当前中央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综合考虑,积极推进。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统筹兼顾的任务繁重,领导协调的难度很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机结合起来,使这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既要抓住有利时机和条件,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改革步伐,又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又要注意探索分阶段、有步骤的过渡形式和制度安排,循序渐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总结经验、分类指导。要找准突破口,明确思路,抓住重点,讲究方法,力戒急于求成、一刀切、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切实把这项顺应亿万农民共同心愿、利国利民的大事抓紧、落实

第四篇: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9.04.27)

城乡统筹,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张忠法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是对统筹城乡发展理论认识的丰富和发展,对改革和转换城乡二元关系指明了新的方向,对城乡统筹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城乡统筹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二元结构体制,1952年我国启动工业化建设,其发展要素主要由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的差距逐渐拉大,农业落后、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的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引发了许多农村社会矛盾问题。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基本接轨,作为负责任的经济大国的地位日益得到各国的认可和尊重,为新农村建设铺就了便利的国际化坦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为新农村建设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国劳动原始积累阶段基本结束,正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从总体上看,我国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体制改革加快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一些发达地区开始迈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城乡统筹”为首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中央提出,各地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全面部署。

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运用国家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多种手段,城乡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注重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变“覆盖”为“统筹”,变农民工“流动”为“留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持续、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政府从全局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以政府资源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依托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各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发展,合理控制区域间发展差距,帮助和扶持弱势地区发展,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协调区域关系,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动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要点如下:(1)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至少要解决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二是帮助、扶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形成全 国统一市场,实现各种商品和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有序流动。(2)统筹区域发展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中央政府统筹全国性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地方政府统筹局部性区域协调发展问题。(3)统筹区域发展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区域划分。例如:划分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划分为保护区、控制区和发展区等。

所谓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基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关联性,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它的实质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包含以下要点:第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全面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则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政治经济结构变迁以及社会文化、道德水准、意识形态的全面革新和进步。经济增长只是一种量的变化,而经济社会发展则是社会经济全面的质态演进,是一种综合因素的全面进步。第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整体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整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系统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系统整体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系统发展观。

所谓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当中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在于,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逐步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坚持发展绿色GDP。在考评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时,不再单纯地以GDP论英雄。三是坚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态平衡;治理污染方面,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尽可能降低污染排放。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小化,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所谓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不仅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不动摇,而且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经济全球化的新视野来看待发展,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展是根本,国内是基础,开放是动力,统筹是关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必须做到以下四点:第一,体制创新方面,关键是要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需要,以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创新推动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第二,结构调整方面:关键是要在发展中调整,在开放中调整,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质量;第三,“引进来”与“走出去”方面:关键是要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开放空间,促进我国的发展;第四,经济安全方面:关键是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机制,提高应对国际市场竞争与变化的能力。第五,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我国自身比较优势。加强能力建设,把我国劳动力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提高吸纳新一轮产业转移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处理好利用内资与外资的关系。第六,利用对外开放,促 2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2007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7.23%,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而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所以,我们应该对简单加工型贸易,或者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规模比较小、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外资项目,设定较高的门槛。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快改革进程,通过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调整,使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到企业成本中去。

纵观世界上有明显二元结构的一些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都从农业中提取积累,但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经验,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各国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和事故多发时期,人均GDP3000-8000美元是各国建立和完善制度黄金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268美元。近几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2005年比2004年增加5253亿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7081亿元,2007年比2006年增加12544亿元,2008年比2007年增加10013亿元,达到了61316.9亿元,可以说,我国已经迎来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城乡二元制度的弊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进程中,广大农村、农民对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使我国基本确立了新兴市场经济大国地位,但是由于二元体制的城市偏好的制度缺陷,也有许多制度弊端,表现如下: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我国户籍制度演化而成的“城乡分治,一城两策,一地两民,一事两制”,不仅限制了人身自由,同时也阻碍了社会良性运行,而且还制约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2、不合理的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土地价格扭曲,农民不能得到合理回报,大量农民 “双失”,农民的生计得不到保障,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3、二元的城乡分割教育制度。教育的不公平集中体现在城乡的不平衡和区域的不平衡上,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造成了农村教育在起点、过程、结果的三大社会不公平。

4、二元的就业歧视制度。我国对城乡居民实行有差别的就业环境和条件,一般禁止二者之间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发育的劳动力市场也极不完善,存在着非市场的城乡分层和对农村劳动者的广泛就业歧视。

5、不公平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只保城市不保农村”的诸侯保险林立,城市用工制度的“只用青春,不养终身”,农民工工人阶级地位得不到落实。

6、分配不公的城乡医疗卫生二元制度。我国95%以上的优质卫生设备和95%的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民长期处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之中,“小病养、中病抗,大病等死”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善。

7、歧视性的资源分配制度。农村发展长期缺乏发展要素,金融剪刀差、土地价格剪刀差、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劳动力价格剪刀差,使农业成本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各项社会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其落后。

三、新形势下我国城乡统筹困难重重

1、到2020年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任务极其艰巨

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接近悬殊。1994年冲破了0.4的国际警戒 线,2008年已经接近0.5。从1992年到200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2.33∶1扩大到了3.36∶1,而且城乡差距有不断扩大之势。

2、“三农”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城乡相互促进的发展

第一,农民增收的困难和不确定风险加大。首先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农业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农业产业化带动难。其次,金融危机下,我国大批中小企业裁员、停产,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收难。在我国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农民政策性收入大幅提高也很难。第二,农业抗灾防灾能力低,农产品竞争力低,农业科技较为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第三,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各项社会事业落后,农民购买力低,农村经济很难繁荣。

3、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农村环境日趋恶化,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第一,森林草原资源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破坏了城乡的生存环境。第二,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的大量使用,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第三,工业“三废”排放和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4、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大量农民“双失”

现阶段我国因征地造成30%村庄、40%的农民上访,土地补偿费大多偏低,以不稳定就业置换农民土地,造成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农民的生计得不到保障,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5、“农民工”问题引发了新的“二元结构”现象

发达地区“一地两策”,引发了新的“二元结构”现象。集中表现为农民工看病难、住房难、子女就学难、养老难,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只卖青春,不养终身”的问题,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农民市民化进程缓慢。

6、城市经济过热,拉动农村经济内需乏力

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过小,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从2001年的4.16上升为2008年的6.14。城市房地产开发失控,价格暴涨。农村基础设施缺乏投资,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购买力低。

7、城乡二元制度框架内的农民权利缺失

长时期以来,农民的权利缺失突出表现为3个方面、26种权利的缺失: a.政治地位上:少有参政议政权、自我管理权、知情权、说理权、组织权和受尊重权;b.经济地位上:少有劳动就业权、创业权、财产处置权、融贷权、公平税赋权、农业保险权、土地自主经营权和农田水利受益权 c.社会地位上:少有户籍权、安居权、迁徙权、乡村道路交通权、传统文化继承权、农业科技知识获取权、受教育权、医疗保健权、受保障权和环境保护权。

四、我国城乡统筹,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思路

(一)实施“五化带三农”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化带三农”是我国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它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带动“三农”,用信息化武装工业化,让先进的要素手段来改造农 4 业生产力状况;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促进大量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通过市场化让农村经济纳入统一的市场经济轨道;通过国际化让农业融入经济全球化,促进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发挥五化的组合效应,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

建立“五化带三农”的示范县。我国大中城市带动和辐射的主要范围包含252 个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数的8.81%,其中县87个,县级市95个,区70个。该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到2006年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之上,基本打牢“农业提升、村庄整治、社会发展、农民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建议国家今后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将该地区的列为“五化带三农”的示范区,不断地总结经验,以便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二)统筹城乡建立“八项带动”工程,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按照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理念,认真设计“八项带动”工程。要把这些带动工程按照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行业层面搞好设计,要配套资金和最严格的管理措施,经专家论证后实施。

一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国民经济存量结构和增量结构,实施各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工程。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城乡政府服务结构,全面加强农村政府服务职能机构职责能力建设,实施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工程。

三是改善城乡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全面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工程。

四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调整国内外产业转移链条和技术辐射路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施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工程。

五是加快流通体系融入国际化的进程,改革现代流通体制,调整流通资源配置结构,实施现代流通网络向农村对接工程。

六是整合信息高速公路,积极提供农村种养加,产供销的准确信息,实施公共信息向农村共享工程。

七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调动和发掘人的才能,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进而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实施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工程。

八是努力扩大劳动成果共享,必须改变城乡日益扩大的社会保障格局,积极建立城乡民生工程,实施城市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工程。

(三)逐步破解城乡二元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建设

以城乡统筹的户籍、就业、社保、土地、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金融八大制度为突破口,建立“八大保障”,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实现“人有所为,业有所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家有所乐”。

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户籍制度,逐步实现人口管理规范化。

2、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确保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

3、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发展成果共享问题。

4、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应有的土地权益。

5、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6、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医疗卫生制度,根本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7、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文化制度,努力弘扬城乡精神文明。

8、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金融制度,根本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

(四)城乡统筹,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

1、努力探索新型科技服务体系,解决科技服务主体单一问题。实现由单纯的农村技术推广向全面的农村科技服务转变,由自上而下的单向推广向双向互动的科技服务转变,由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转变。

2、努力构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加强政策引导和正向激励,努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集中金融资源合成优势,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3、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供销服务,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4、构建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解决重大疫情难防控问题。强化公共植保功能,把公益性的病虫测报预警系统、农资连续供应服务网络、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病虫灾害保险补偿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预防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发生。

5、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实现农村信息进村入户,以及时便捷地提供农业生产、市场流通以及农业政策等信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6、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解决农民素质亟待提高问题。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城乡教育的平衡发展,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保障服务体系;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7、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解决农业装备落后问题。按照“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导向作用,正确引导农民和社会投入,加强基层农机服务站建设,扶优扶强农机大户,大力扶持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努力建设 “以基层农机站、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协会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8、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加强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由政府统一领导,责任落实到乡镇,发挥农业、畜牧、渔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职能职责,做好部门联动协调,构建多层次、各领域的农产品监管、监测和认证体系。

(五)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

1、城乡资金要素统筹,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抓住我国近年来财政超收的新机遇,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向农村重点倾斜的方针,建立以改善农业基础建设为中心的长效投入机制,针对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办一些农村急需的工程项目。从2008年起,认真落实“五个三”的惠农政策,其中包括:“三个高于”,即国家的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要明显高于上年;“三个调整”,即调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 6 农”,各地预算案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国家用于贫困开发重点县新安排的公益性强的基本建设项目要逐步取消配套;“三个继续加大”,即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三个提高”,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助标准,提高新兴农村合作医疗国家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国家扶贫标准;“三个大幅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2009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

2、统筹城乡劳动力要素,构建公平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

城乡劳动力要素统筹主要指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消除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时人为设置的各种障碍,构建公平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

一是以职业介绍为“龙头”,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和企业富余人员的分配安置;三是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工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四是加强就业和转业训练,加速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五是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确保就业局势的稳定。

3、城乡土地要素统筹,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城乡土地要素统筹是指把城乡经济发展中所需的土地资源纳入总体规划来通盘考虑。无论是社会经济的总体规划,还是区域发展规划或其它的专业规划,都应以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实际上,城镇化过程中只顾城镇建设需要而不顾农业发展,随意侵占农业生产用地的行为,就是没做到统筹城乡土地要素的典型。统筹城乡土地要素,关键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六)积极培育增长极,加快新农村跨越式发展

1、积极搞好城镇化建设,盘活国有和集体建设用地,构建合理的住房结构,健康有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2、积极扩大选资选智选才招商,实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

3、优化新型工业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好各类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土地集约。

4、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产业结构调优、调大、调绿。

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积极推行灵活就业政策,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打造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全新平台。

7、发挥区域优势,搞好资源整合,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8、扩大信息资源共享,加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城乡信息化进程。

(七)打好宏观调控的组合拳,进一步支持农村发展

1、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将要掀起一场科技革命的新形势,按照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加大农村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实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好研发、创意、设计、品牌、专利、标准、推广、应用等各项技术和产品开发利用的组合拳。

2、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采取向农村倾斜发展要素的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打好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宏观调控的组合拳。

3、处理好国民经济方方面面极其复杂的关系,打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等利益关系协调的组合拳,形成合力,支持农村。

4、积极扶持大、中、小型企业进军农村市场,打好引导和鼓励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建设的组合拳,做好优选的城乡统筹工程建设的典型模式,为国家城乡统筹提供借鉴。

5、认真调整国民经济投融资结构,努力向农村倾斜,打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银行资金、外资、民资等一切可利用的各项投融资的组合拳。

6、要千方百计重视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打好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类、技术应用与服务类、管理与服务类、一般技能应用类等各种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组合拳,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向农村集聚。

7、积极探索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的行动计划,以城乡统筹工程为突破口,整合资源,打好城乡资源共享平台的组合拳。

8、充分重视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增收能力、产业致富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多种能力,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打好提高新型农民多种能力的组合拳。

第五篇:关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

吉炳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要贯彻落实好这个重大决策,就必须首先认真学习好、深刻领会好、准确把握好这个战略决策。

一、要深化对“一体化”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必须认真落实。一条“根本出路”、一条“根本措施”、一条“根本途径”,深刻指出了这一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我们要以此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本质要求,谋划“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和路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基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准确判断和把握而提出来的。我国的国情特点可以概括出许多条,但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众多,其中农民又占绝大多数。因为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农业也就成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面临着许多发展难题。破解这些难题,必须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惠农政策。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个基本国情、一个发展阶段、一个主要矛盾、一个突出问题,决定了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这个概念是十分明确的。首先,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人为地提出两个标准、实施两种政策、搞成两种待遇。实现一体化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时,必须坚持一体化的原则,从思想上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观念。其次,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均等原则也不是平均原则,城乡差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阶段性表现。要消除这种差别,需要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需要农民素质与收入的极大提高。这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我们从现在起就尽力采取措施逐步缩小这一差别。一体化发展,要在“发展”二字上做文章。一体化不能理解为所有地区与企业的发展都是同步的、没有差异的。农村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农业要发展,工业也要发展。但由于资源、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条件不同,城乡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这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因此,一体化发展,不能理解为大家整齐划

一、齐头并进。事实上,绝对的平均是不存在的,党和国家正是从各地区特别是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平衡性、条件差异性、资源占有的不均等性出发,提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这就要求城市与企业要有很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带动力。因此,城市发展也要加快步伐,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应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以工补农的能力。总之,要创造出城市与乡村在不同的起点上都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二、要找准工

作的着力点既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就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以此来促进和保证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这个制度主要体现在“五个统筹”上。这“五个统筹”,涉及到许多具体工作,都要求通过制定政策、建立制度来提供保障。在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上,要做好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五个规划,这五个规划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做到科学有序、综合开发。一要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城市、县城、集镇都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二要统筹农田保护。在规划中就要体现土地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防止靠经营土地、炒地皮而扩张城市,靠出卖土地牺牲农民的利益而换取城市建设的资金。三要统筹考虑产业聚集。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四要统筹规划村落分布。村落的形成是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产物,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同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就要按照一体化、现代化的要求来统筹规划村落分布。五要统筹规划生态涵养的空间布局。城市、城镇、乡村要统筹规划。不但产业发展、农田保护要统筹规划,而且整个区域的山水田林路、城镇村企市都要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做到保护水源、保护草原、保护森林、保护湿地。不论怎样发展,都必须保护好、建设好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防止掠夺式经营、破坏式生产。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方面,要突出抓好三件事:一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集中。二要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信息技术等各类服务业。三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聘乡镇公务员和选拔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要着力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完善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助水平。二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在三年内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为其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在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方面,关键是要完成好两个任务:一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统一市场、有序外出、就近转移、扶持返乡创业,都要通过市场来调节,通过政策来引导,一定要完善政策,健全市场。二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在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方面,当前最需要实施两个推动:一是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是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目前的户籍管理,就像一面高墙,把城乡分得很清,农民进了城,为城市服务了许多年,但身份还是农民,包括他们在城里出生的子女,也还是农民身份,入托、上学都是另类待遇。打破现行的户籍管

理制度,就拆除了一道城乡阻隔的樊篱。二是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这是从现

实情况出发,探索在流动人口日益增多情况下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服务和管理的必然要求。这“五个统筹”政策性非常强,既是需要做好的工作,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既要建立相应制度,又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有些问题还要上升到法律层面,形成法律法规。

三、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来抓落实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需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对黑龙江来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物质保障,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从城乡居民收入上看,差距在继续拉大,全省城乡人均收入比由1997年的1.77 ∶ 1,扩大到2007年的2.48 ∶ 1。从社会事业发展来看,县乡村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差距都较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县域经济是关键,县域经济发展不起来,这个统筹、那个统筹,就统统难以筹到。只有尽快把县域经济搞上去,才有能力增加对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建设的投入,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公共资源分配均等,才能早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是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任务。2003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县域经济社会监测考核办法》,成立了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06年,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又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制定了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大财政支持和场县合作共建等配套文件,进一步加大了对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但毋庸讳言,与全国平均水平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比,我省县级的综合经济实力还很弱,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从而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发展县域经济,第一位的是要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必须把农业生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千亿斤粮食工程目标如期实现。要坚持走优化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转化增值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粮食经济,延伸粮食产业链条,努力提高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尽快把粮食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要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下气力抓好奶牛、肉牛、生猪、蛋鸡等畜禽规模化、规范化和集约化养殖,努力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加强乳制品、肉制品等畜牧业基地建设,提高畜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尽快把畜牧养殖业培育成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我省自然环境好、污染少、气候适宜等优势,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努力把绿色食品产业和特色种养业做大做强。要尽快扩大绿色食品、有

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加强监管,保证质量,创出知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发展县域经济,要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工业化发展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要围绕农业上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业、系列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化。要尽快培育出一批加工规模大、产品系列化、品牌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龙头企业。一个大型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这也是实践证明了的“真经”。双城市一个雀巢公司每年纳税额就在两亿元以上,正在进行的四期扩建工程完成后,每年的纳税额将突破5亿元。克东县一个飞鹤乳业2007年产值就达11亿多元,上缴税金4000万元。勃利县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丰富、采掘和洗选具备一定规模的优势,构建煤电化产业链。兰西县依托全国最大的亚麻交易市场,带动加工,形成基地,亚麻原料、亚麻纺织、亚麻编织等加工业竞相发展,建成了“一县一品”的亚麻产业集群。这些事例都说明,没有县域工业的发展,县域经济就很难强大起来,只有抓好县域工业,才能把县域经济搞活、搞大、搞强。城镇化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形成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就要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联络城乡共同发展、一体发展的纽带,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搞好城镇建设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从城镇区位、资源特点、功能定位和自然历史条件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工业带动、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等特色突出、各具优势、设施良好、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体,构筑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体系。要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注重把发展小城镇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重点中心城镇集中,形成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的格局。要大力发展商贸、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种子、农资、农机、防疫等农业服务业,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市场和知名的专业市场,做到服务农村、繁荣城镇。要全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我省的垦区、油区、矿区、林区大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但都与县(市)相邻相伴、共生共存,这既是我们的特色,也是以工促农、合作共建的优势。要坚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原则,创新合作共建机制,加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互融、市场共兴。要搞好与垦区、油区、矿区、林区的合作共建。合作共建优势明显,前景广阔,是条好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不断创造新的经验,争取更大的发展。(作者: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

下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汇报

    xx街道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汇报xx街道总面积226平方公里,辖118个村(居),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村行政村110个,农业人口9万人,农村总户数2.7万户。简要汇报一下我们在统......

    欧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启示

    欧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启示 摘要:欧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性和稳定性较高的重要原因是城乡差距较小,而之所以能够较好地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城乡一体化,与其促进城......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完成情况报告(大全)

    县人社局在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完成情况报告县人社局在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中坚持以服务创业为责任,以成就创业为目标,依托县、乡镇、社区三级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尽......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课件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理论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

    如何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精)(五篇范文)

    如何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个新提法 主持人:深化农村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次中央全会对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有哪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实践经验上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是全面建设小......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恩点公务员论坛-国内最大的公务员考试学习基地,为无数考生实现了公务员的梦想价值,源自恩点„„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在处理......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经济一体化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城乡关系,是彻底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