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心城镇发展活化城乡经济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1:2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中心城镇发展活化城乡经济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中心城镇发展活化城乡经济的思考》。

第一篇:加快中心城镇发展活化城乡经济的思考

中心城镇是指**中心城区以外广大农村地区的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的中心城镇主要是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区委、区公所驻地并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辐射功能的小城镇,它是农村商品的集散地和转运站,是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支柱。在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区应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重点突破,充分发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挥中心城镇的典型示范作用,以推动全区小城镇的全面发展。

一、中心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交通大环境的逐步完善,**区中心城镇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镇功能不断完善,二、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城乡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往频繁,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中心城镇已成为人口、产业的集聚地。

中心城镇的“门槛”相对较低,是农民转换身份,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的首选,近两年全区农民进入中心城镇置业安居已成热潮,全区中心城镇商品房开工面积由2004年的2万余平方米猛增到2006年的10万余平方米,而且购销两旺,一房难求,中心城镇的人口迅速增长,其中恩阳镇区的人口已突破4万人,清江镇区人口已突破3万人,其余各中心城镇人口已接近或突破1万人。中心城镇人口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其作为农村商品集散地的功能不断完善,商贸活跃繁荣,城乡关系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2、中心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

随着中心城镇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心城镇商贸繁荣,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恩阳、清江等大镇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龙头,恩阳镇辐射带动了周边20余个乡镇的发展,清江镇辐射带动了周边10余个乡镇的发展,其余各中心城镇在一定区域内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中心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区领先。

中心城镇由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人口、产业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走在全区的前列,据2005年度统计数据表明,全区12个中心城镇(含作为交通枢纽的兴文镇)的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都居全区前列,这些中心镇的城镇化率、道路铺装率、路灯亮化率、自来水普及率都居全区的领先水平。其中恩阳镇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重点试点镇,清江镇被省建设厅确定为省级重点试点镇。玉山、茶坝、曾口等6个中心城镇被确定为省级试点镇。

4、中心城镇是提高全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支点。

我区的城镇化率从2000年19%提高到2005年26.6%(不含市商贸园),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全省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近10个百分点的差距,要缩少这个差距,除了加大中心城区的建设外,中心城镇将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了提高全区城镇化的总体水平,同时减轻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必须以中心城镇为重点推进农村城镇化。

二、发展中心城镇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中心城镇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和矛盾,主要体现为:

1、产业优势不突出,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区相当一部份中心城镇不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撑,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中心城镇产业雷同,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业等方面,大量中小企业分散布局以及同类行业竞争,使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均不明显,已有的食品加工、酿酒、缫丝等产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效益不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产业支撑,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撑,中心城镇就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农民进入中心城镇后,其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依然不变,农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身份得不到有效转换,中心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将大大减弱。

2、投入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来,全区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资金运作渠道不畅,社会资金难以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大多数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仍以乡镇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在乡镇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不足,政府财政投入仅基本满足城镇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中心城镇拉大城镇骨架、完善城镇功能的愿望显得不切实际,敢于先行的乡镇均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挫折。例如,茶坝镇和花丛镇在负债打通了城镇新区的道路后,就再没有后续资金投入,新区的配套建设停顿,无人到新区建房开发,政府投资无法回收,土地无法复耕,给历届政府遗留了大量问题。

同时,中心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规模小,无法挤入国家项目盘子,因此,靠项目来拉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3、基础设施滞后,人居环境不好。

由于投入不足,历史欠帐等因素,全区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全省平均水

离魂记 黄巾力士 未来军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平和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相比比较滞后,相当部分中心城镇供水设施简陋,自来水水质不达标;没有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污染严重;车站、市场、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公益设施不配套,城镇管理难度增大;新区配套功能不完善,新建房屋主要集中在旧镇区,房屋越建越密,规划管理的难度越来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越大,城镇居民的人居环境难以改善。

4、规划理念落后,指导意义不强。

目前,各中心城镇的工作重心已逐步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个别乡镇领导干部城镇规划意识比较落后,长官意志代替规划或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城镇居民的规划意识和法制观念淡化,违法建设有所抬头;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缺乏,规划手段有限,规划人员的规划理念落后,规划水平不高,个别城镇还在沿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编制的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意义不强。

三、发展中心城镇的思路。

总的思路是以规划为龙头,以经营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全区城镇化发展目标,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小城镇体系。

1、迅速完善**区城镇体系规划。

力争经过近10年的努力,**区逐步形成“一超”、“两特”、“两大”、“七中”的多级城镇体系。“一超”就是一个“超大镇”恩阳,按县级城市的框架来规划建设,镇区人口突破10万人,辐射带动**区西部各乡镇。“两特”就是两个“特大镇”,即清江和兴文镇,清江镇区人口突破5万人,兴文镇区人口突破3万人,辐射带动**区东部各乡镇;“两大”即两个大镇渔溪和曾口,镇区人口分别突破2万人,把其余7个中心城镇建成镇区人口突破1万人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型城镇。最终形成以**为中心,以中心城镇为骨架,以乡镇集镇为支点的城镇网络体系。

2、依托**,促进恩阳、清江、兴文与中心城区的进一步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鉴于恩阳、清江、兴文三镇在全市所处的特殊地位,三镇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和三镇自身发展双重动力的推动下,完全可以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首先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在发展战略上的融合。巴中城市总体规划将恩阳、清江、兴文镇定位为**的副中心,三镇在发展战略上要注重体现与中心城区一体化的意识,积极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依据城市区域分工,合理确定符合三镇自身发展规律的方针及职能定位,从而强化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的融合。在交通体系上,应尽快建成巴中至恩阳、巴中至兴文、清江的快速通道,完善三镇镇域内交通道路网络,力争恩阳、兴文到巴中的车程不超过10分钟,清江不超过20分钟,只有与中心城区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才能实现与**的有机对接,促进人流、物流的顺利畅通,促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尽快完善恩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恩阳过境路建设,早日发挥恩阳作为**工业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兴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火车货运编组站建设,使之成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再次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在产业布局上的融合。恩阳、清江、兴文镇在产业发展上应立足于服务城市经济,增加就业机会,转变农民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中心城区在产业布局上的融合,一是立足于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特色果蔬、花卉、畜牧等产业要主动成为中心城区的菜篮子;二是凭借与中心城区在市场、信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充分发挥自身在城乡之间的桥梁和枢纽作用,迅速实现与中心城区的经济一体化;三是大力发展民俗生态休闲旅游业,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尽快确定中心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布局合理,分工协作,消除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原则,将全区中心城镇的产业布局规划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区实际,中心城镇产业布局可以按照“工业强镇”、“经贸大镇”、“历史名镇”、“农业强镇”四类来分类指导,“工业强镇”主要布局在有一定工业基础、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的城镇,比如恩阳镇。“经贸大镇”主要布局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的城镇,比如清江等镇。“历史名镇”主要布局在有一定文化底蕴、历史遗迹和一定知名度的城镇,以发展旅游和相关产业为主导。“农业强镇”主要布局在农业基础雄厚,特色农产品丰富的中心城镇,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导。

4、扩大投资渠道,完善中心城镇投融资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在城市建设与中心城镇建设的投入政策上要作出适当调整,给予中心城镇以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二是运作好中心城镇的土地资源,实现以地生财。首先坚持规划先行,城镇规划是调整城镇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规划上要舍得投入,编制好高水平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充分地发掘土地资源的潜力。其次逐步推行土地储备制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全面实行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让市场决定投资者,让市场决定地价,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政府土地收益要返还中心城镇,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严格执行以“开发带公建”的政策,中心城镇应逐步停止零星建设,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引入有一定实力的开发企业,逗硬实施以“开发带公建”的政策,由开发企业承担城市部分公益设施建设。

四是加大城镇建设配套费、城市维护费等城市建设费用的征收管理力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离魂记 黄巾力士 未来军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 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而且与全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基本同步,反映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面临着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强化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全覆盖格局的初步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城乡关系将呈现发展差距缩小、协调水平提高的新趋势。

从阶层结构来看,随着城乡创业者队伍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财产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群体将呈现加快成长的态势。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农村家庭工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创业主体快速成长,拥有投资创业性收入的农民群体将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农民来自土地、住房和集体资产分配的财产性收入将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落户、转换身份,城乡人口流动规模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随着城乡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低收入群体将呈现总体缩小的趋势,但农业劳动者群体增收慢、城乡低收入家庭增收难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更加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更加关注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更加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群众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从消费结构来看,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农村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并逐步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精神消费拓展。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城乡人员的沟通、城乡文明的渗透,缩小城乡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距。

这些结构性变化表明,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已进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并强调要加快调整城乡结构。面对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浙江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

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才能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浙江要在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中,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政府公共资源和城市生产要素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使农业劳动者和农村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市更多地吸纳农民进城就业,促进进城农民转变为稳定就业和长久居住的城市市民。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这不仅为农民创业就业、落户城市提供了平台,也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了通道。浙江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政策措施,努力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以县域农村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既让留在农村的农民安居乐业,又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坚实支撑。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浙江要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后的新形势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经验,积极探索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业劳动者和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的有效途径。这包括: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实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创业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大政府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保护力度和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业劳动者的保护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建立健全职工最低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消费水平挂钩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群体收入。

积极探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要素的配置容易倾向于高收益、高回报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促进资源要素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经过多年努力,浙江已经初步完成了公共资源配置在种类上对农村“补缺”的任务,改变了公共服务“城多乡少”的局面,下一步将致力于建立健全向“三农”倾斜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这主要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体作用,将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农村,加快改变公共服务“城高乡低”的状况,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和城乡融合;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

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浙江在前一阶段统筹城乡发展中,已对就业、教育、卫生、社保、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了一些探索,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其重点是:继续深化农地经营、土地使用、集体产权、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内部的发展活力;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特别要以进城就业农民融入城市、有序转变为市民为突破口,在提供城市公共服务、放宽城市户籍准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实现养老保险转续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促进更多的进城就业农民落户城市,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权益。

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场深刻变革,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浙江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应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要求,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方式转变;按照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按照提升农村民生水平的要求,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按照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要求,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同时,在坚持过去成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着力健全规范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着力打造服务型基层组织,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服务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组团式”服务格局;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加快推广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篇: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总体思路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破解“三农”工作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为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的基本判断。这个基本判断,准确把握了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今后制定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基点,是统筹城乡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基本依据,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亿万农民的共同心愿。全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各地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战略部署,努力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在充分肯定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许多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困难:农产品供求格局、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农业对外开放局面发生深刻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总根子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是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通过完善农村体制机制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提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为破解我国“三农”发展难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所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指明了根本出路和方向,提供了制度保障。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些年来,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要素市场配置不均等,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面对这些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从而全面推进我国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经成为工业生产、进出口贸易的大国,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具备了从根本上消除形成城乡差别、制约农村繁荣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条件和能力。各地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从各个方面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步伐和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一体,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繁荣,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实现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作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今年中央新增加的1000亿元投资中,有340亿元用于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后两年的4万亿元投资中,还有相当数量用于“三农”,这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同贯彻落实当前中央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综合考虑,积极推进。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统筹兼顾的任务繁重,领导协调的难度很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机结合起来,使这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既要抓住有利时机和条件,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改革步伐,又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又要注意探索分阶段、有步骤的过渡形式和制度安排,循序渐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总结经验、分类指导。要找准突破口,明确思路,抓住重点,讲究方法,力戒急于求成、一刀切、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切实把这项顺应亿万农民共同心愿、利国利民的大事抓紧、落实

第四篇: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赵洪祝(浙江省委书记)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而且与全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基本同步,反映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面临着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强化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

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全覆盖格局的初步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城乡关系将呈现发展差距缩小、协调水平提高的新趋势。

从阶层结构来看,随着城乡创业者队伍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财产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群体将呈现加快成长的态势。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农村家庭工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创业主体快速成长,拥有投资创业性收入的农民群体将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农民来自土地、住房和集体资产分配的财产性收入将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落户、转换身份,城乡人口流动规模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随着城乡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低收入群体将呈现总体缩小的趋势,但农业劳动者群体增收慢、城乡低收入家庭增收难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更加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更加关注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更加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群众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从消费结构来看,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农村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并逐步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精神消费拓展。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城乡人员的沟通、城乡文明的渗透,缩小城乡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距。

这些结构性变化表明,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已进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并强调要加快调整城乡结构。面对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浙江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

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才能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浙江要在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中,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政府公共资源和城市生产要素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使农业劳动者和农村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市更多地吸纳农民进城就业,促进进城农民转变为稳定就业和长久居住的城市市民。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这不仅为农民创业就业、落户城市提供了平台,也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了通道。浙江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政策措施,努力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以县域农村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既让留在农村的农民安居乐业,又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坚实支撑。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浙江要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后的新形势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经验,积极探索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业劳动者和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的有效途径。这包括: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实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创业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大政府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保护力度和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业劳动者的保护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建立健全职工最低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消费水平挂钩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群体收入。

积极探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要素的配置容易倾向于高收益、高回报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促进资源要素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经过多年努力,浙江已经初步完成了公共资源配置在种类上对农村“补缺”的任务,改变了公共服务“城多乡少”的局面,下一步将致力于建立健全向“三农”倾斜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这主要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体作用,将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农村,加快改变公共服务“城高乡低”的状况,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和城乡融合;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

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浙江在前一阶段统筹城乡发展中,已对就业、教育、卫生、社保、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了一些探索,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其重点是:继续深化农地经营、土地使用、集体产权、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内部的发展活力;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特别要以进城就业农民融入城市、有序转变为市民为突破口,在提供城市公共服务、放宽城市户籍准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实现养老保险转续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促进更多的进城就业农民落户城市,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权益。

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场深刻变革,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浙江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应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要求,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方式转变;按照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按照提升农村民生水平的要求,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按照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要求,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同时,在坚持过去成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着力健全规范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着力打造服务型基层组织,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服务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组团式”服务格局;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加快推广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五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服务业办公室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正成为当前发展快、潜力大的新型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文化产业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投入不足等原因,现阶段发展还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实际文化消费吸纳力严重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短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发展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人仍然将文化看作是单纯的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的多种功能和经济属性缺乏全面了解,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混为一谈。二是受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及其观念的影响,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确立起文化产业应有的战略地位,缺乏一个具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对政府管文化,社会多元化办文化的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虽然转制为企业,但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经营理念较差,管理不到位,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2、核心竞争力低下。一是产业规模小。我县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没有形成知名文化品牌,也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项目,目前尚无经营规模过亿元的文化企业。二是产业链条短。集约化程度较低,文化服务功能单一,文化产品有效供应不足;市场主体实力不强,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难以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三是资源整合差。条块分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四是要素市场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社会资本未能大举进入文化领域,民营文化企业所占比重低。

3、人力资源匮乏。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我县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现有人才队伍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趋于老化,缺少优秀的文艺策划、编导创意、网络技术等高端人才,懂经营、懂文化的优秀经营和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我县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

1、振兴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省市也指出,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来培育。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环境。

2、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得以凸显,大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反周期”的独特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产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新余文化产业来说,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更是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出台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采取更有力的助推措施,激活创新创意能力,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3、文化需求的扩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际国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就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时期;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转向以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2012年,我县人均GDP已经接近5000美元,达到了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临界点。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将快速增长,文化市场将空前繁荣,文化产业的市场动力将不断增强,发展前景日益广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在眉睫。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七大重点文化产业门类

文化旅游业。围绕打造“泰山之阳、圣人故邻”文化旅 游品牌,编制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一区 一带一圈”的旅游发展格局(“一区”,即以文庙为中心,辅以宁阳文化中心、孔子乡饮处、“攻济打援”指挥部纪念馆、蟋蟀文化产业园为主的县城及周边文化产业聚集区;“一 带”,即以禹王古镇为龙头,串联堡头文化遗址、蒋集镇白 鹭保护区、陨石观光园、颜林颜庙、琵琶山、琵琶湖的沿汶 河旅游观光带;“一圈”,即以神童山为中心,辐射蟠龙山、彩山、凤仙山、贤士湖的中部生态旅游观光圈)。做好葛石 镇、鹤山乡“山”、“水”文章,培植“山水相宜”特色文化 旅游经济增长点。积极融入大泰山旅游圈,大力发展节庆文 化旅游。做大做强农业旅游产业,着重抓好蒋集镇郑龙村、葛石镇神童山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星级宾馆、星级餐馆、星级农家乐、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不断培育 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拉长旅游产业 链条,壮大旅游市场体系。

休闲娱乐业。整合文化演艺资源,与知名品牌演艺公司 联合打造体现特色、高水平、有影响的大型室内文化演艺项 目,带动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表演项目。加快推进电 玩城、KTV、酒吧、歌舞厅等休闲娱乐设施项目建设。积极 发展休闲养生文化,建设一批休闲养生基地。

节庆会展业。办好大禹文化节、梨花节、十字绣艺术节、蟋蟀文化节、大枣文化节、彩山登山节等节庆活动,形成特 色鲜明的节庆经济和节庆文化。规划建设宁阳文化中心,策划创意特色会展品牌。积极承办省内外重大经贸文化活动及综合性、专业性展览,广泛汇聚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带动城市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广告、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现代传媒业。大力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和城区 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步伐。广播电视逐步形成节目制作、广告 经营、网络媒体三大主业并举、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顺应数字化趋势,积极发展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在线娱乐、移动电视、互动电视、手机报等新闻媒体业务。推动电影发 行放映改革,组建以县电影公司为主体的大型影业文化企业 集团。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数字影院。

民俗文化产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文化项目品牌。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鼓励和支持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和演示活动。对宁阳木偶戏、宁阳斗蟋、四八宴席、大禹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市场开发、宣传营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经营。

印刷复制业。整合印刷复制业资源,推动印刷复制业技 术改造升级,建立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模式的出版物印刷、复 制、发行网络。引进和发展外商投资印刷复制企业,培育和 发展一批示范性大型印务包装集团。积极发展数字印刷、即 时印刷等先进印刷技术,发展高附加值和高端产品,促进印 刷复制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体育业。大力发展文化演艺业,组建宁阳剧团等专 业演出队伍,鼓励创办文艺专业团体和农村庄户剧团。围绕 神童山、皋山、琵琶湖等,创意策划一批特色运动项目。争 取更多的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体育赛事在宁阳举办。积 极发展体育彩票、竞赛表演等产业门类。加快体育健身娱乐 业发展,鼓励开办各类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正确引导群众 体育健身消费。

(二)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积极引进大型知名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催生形成一批新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支持已进驻企业扩大业务领域,开拓发展市场;支持本地文化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扩大发展规模,提升整体实力。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强化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山东金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三)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策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建设宁阳文化中心、禹王古镇、蟋蟀古镇、好运枣圆、皋山文化社区城等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全力打造“全国十字绣成品加工基地”,建设泰山十字绣一条街。每年确定 2-3 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按照相关规定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完善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每年争取 2-3 个项目纳入省、市重点扶持范围。

(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品牌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围绕做大做强禹王文化、蟋蟀文化、大枣文化等文化品牌,打响泰山十字绣、灵芝盆景、苗木花卉、龟山砚、梨木制品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品牌;创新活动形式,完善丰富内容,提升山东宁阳大禹文化节等六大节庆活动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品牌。到2015 年,打造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5个以上文化产品品牌、3个以上文化活动品牌和2个以上文化企业品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品牌体系。

(五)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规划、引导、鼓励产业要素集聚,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重点打造以禹王古镇为龙头,集文化展示、法物流通、宗教书画、休闲娱乐于一体,祈福风调雨顺、实现一生安顺愿望的禹王文化产业园;以中华蟋蟀主题馆为载体,集蟋蟀养殖、交易、娱乐和蟋蟀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蟋蟀文化产业园和以好运枣圆为依托,集大枣文化研究、枣制品生产销售、度假养生于一体的中华大枣养生文化产业园,争取 2 个文化产业园列入市级示范园区(基地),1 个文化产业园列入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完善信息、资本、技术、产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文化中介和行业组织建设,理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人民群众的文 化消费意识。加快培育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促 进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各项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层层落实责任,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科学发展水平、衡量科学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组织、宣传、编办、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统计、环保、规划、建设、旅游、体育、国资、经信、商务、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要积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规定,探索、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政策。要根据财力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贴息贷款、项目补贴、奖励等形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用好 300 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 40 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金融业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资金支持,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和交易秩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县委、县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做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成果认定工作,兑现有关奖励政策。

(三)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围绕七大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搞好项目策划包装,不断充实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推出一批吸引力强、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采取媒体推介、会展推介、组团招商、专题招商、外派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广开渠道、创新形式,全方位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宣传推介,广泛宣传我县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到我县投资发展文化产业。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加快制定文化产业人才战略规划。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企业家队伍,以及具有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和服务领域。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库,完善选拔聘用机制,鼓励优秀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完善 人才管理机制,健全技术、管理、品牌等参与收益分配的具 体办法。

(五)营造浓厚氛围。各级宣传部门和单位要把促进文 化产业振兴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大力 宣传中央和省、市、县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阐释各项政策 措施,大力宣传各级各部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成功经验和 做法,动员全社会凝聚力量,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发 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宣传推广一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典型和思想解放、善于创新、勇立发展潮头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优秀企业家,在全社会 营造振兴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

下载加快中心城镇发展活化城乡经济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中心城镇发展活化城乡经济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XX市经济委员会课题组工业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经济合作区等)是实现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特色、强化要素集约利用的重要平台。引......

    关于活化日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活化日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为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提高日语课堂效率,就非常有必要活化日语课堂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经验和新课程理论学习的体会,......

    加快中心村建设思考建议

    加快中心村建设思考建议在农村村落的建设中,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有新时代居住特色的创新。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行中心村建设,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一、......

    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 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做好“园区、城区、景区”三篇文章思路指引下,各县工业园区如沐春风,竞相发展。2012年底,全市以省级重点县域工......

    对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畜牧业是××县的传统产业,因其覆盖面广、不受地域限制、不受规模限制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特点,而成为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首选产业。特别是××县生产的风味牛干巴在市场上走销和......

    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我县通过转变农业经营理念,坚持以开放的理念和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生猪......

    加快信阳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3月2日至13日,省畜牧局组织各省辖市畜牧局长和省局各处、室、站、所长对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四省(市)的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较为详细地了解了他们在发展畜牧业方面的经......

    如何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定稿)

    如何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0-08-20 10:07来源:未知 作者:普霞 摘要:第三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目前也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