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计依法行政要做到七个“必须”
统计依法行政要做到七个“必须”
推进统计工作依法行政必须强化统计法制观念
国务院制定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参与建设法制政府的重要职责。统计部门依法行政既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依法行政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政府依法行政的进程。统计工作者只有自觉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依法办事,才能承担起依法立统的责任。目前,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业务部门已被社会所公认,但是统计部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执法的主体部门,还没有被广大公众所熟知,就是在统计部门内部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就统计论统计,仅仅把统计当作一项业务工作去对待,而没有自觉地把统计与法制联系起来,或者只是把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看作是统计执法行为,而忽略了其他统计行政行为也要依法办事的问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还经常发生。这些都与履行政府统计的职能作用和执法职责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要纠正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各级统计机关及工作人员实际上都承担着依法行政的责任和义务,统计部门的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范。其次,要纠正对统计执法的片面或模糊认识,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统计工作依法行政的内涵与外延,真正把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审核公布、监督考核、行政许可、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都作为统计执法行为来认识和实施,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
推进统计工作依法行政必须完善统计执法依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现行的一些统计工作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需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一些与统计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有关统计制度和统计规章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些新的统计领域由于没有统计法律法规可依,而急需新的统计立法。因此,进一步健全统计法律体系,完善执法依据是搞好统计依法行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我认为,根据目前统计执法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应将完善统计执法依据的工作重点放在四个方面:一是要适应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完善立法。如:我国省以下调查总队成立后,结合实际落实国家统计局提出的三种运行模式的问题;部分省实行省以下政府统计垂直管理的问题;部门统计实行行业管理的问题等。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应在地方法规或规章中给予明确。二是要适应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需要规范立法。近年来我国的普查制度、抽样调查制度、多种调查方法进行了多项改革,我们应根据这些新的变化,合理地在国家统计、地方统计和基层调查单位进行分工,在法律法规的条款上提出新的要求。三是要适应加强基层建设的需要夯实统计基础。对于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过去在《统计法》中已有一些规定,但各地情况不同,应在地方法规和规章中结合本地实际予以强化。四是要适应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的需要细化处罚措施。要特别进一步健全对各级领导干部违反《统计法》的责任追究及处罚制度。如:对于重大的统计违法案件,应明确除了追究领导者个人的领导责任外,还应该追究他们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干扰统计数据的问题。
推进统计工作依法行政必须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严格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环节,对违法者的惩处就是对守法者的肯定和保护。反之,有法不依实际上等于无法,甚至比无法的影响还要坏,因为它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和人民群众对法制的信心。
统计部门应进一步推进全员执法,要把统计执法检查贯穿于整个统计活动之中,严肃查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使统计执法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贯彻实施全员执法责任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执法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办案质量。凡是涉及统计执法检查和处罚的活动,都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和其他各专业法的规定,在执法的主体、依据、期限和程序上严
格把关,防止出现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现象。在对待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的问题上,要依法定程序、时限要求,及时受理和组织听证、复议工作,提出听证、复议意见,保障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推进统计工作依法行政必须落实执法责任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7月9日发布了《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行政执法体制的重大发展,是将行政执法与行政执法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的新体制。文件明确规定,“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对象是行政执法机关,不是其他机关,更不是管理相对人,功能和作用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各级统计机构都必须切实明确统计执法主体、梳理执法依据、界定执法权限、确立执法岗位、明晰执法程序和标准,落实执法责任。
推进统计工作依法行政必须强化监督和协调配合各级政府统计机关就是统计执法的主体部门,一方面要履行好统计信息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还要自觉接受来自各有关部门的监督,包括来自人大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在加强层级监督中,要充分发挥统计部门中法制机构的监督作用,应充实和强化统计部门内部法制机构的力量。同时还要充分重视来自社会的监督。
要使统计法律法规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只靠统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同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与协调,积极与之建立起通力合作、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在统计执法大检查和查处统计违法案件过程中,更需要各级纪检、监察、政府法制办以及司法机关的帮助与支持。
推进统计工作依法行政必须搞好统计法制宣传
搞好统计法制宣传,需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普法的组织工作,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普法骨干队伍,为完成好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在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中,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拓展新的宣传形式,加强针对性,开展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统计法制宣传的社会效果。特别对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公众要加强重要统计标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要注意配合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切实加强与之相关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执法依据的宣传力度。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制宣传要注意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和党风党纪、反腐倡廉教育结合起来。对广大统计调查对象要重点宣传统计行政执法的意义,使其掌握统计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明确自身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推进统计工作依法行政必须全面提高统计干部队伍素质
要通过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统计干部队伍政治业务
素质。首先要加强统计法制机构干部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印象,那些违反《统计法》需要执法纠正的对象似乎都是企业、基层组织或基层统计部门,其实有些统计执法部门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同样需要监管。从这个意义上讲,统计执法部门更应该首先做到依法执法、执法守法。各级统计局有条件的都要单独设立法制机构,没有条件的也应指定有关机构负责法制工作,并配强配齐专门的法制工作人员,夯实统计执法工作的组织基础。其次,要下大气力练好内功,切实提高统计人员从业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这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发展统计事业,促进统计依法行政的最重要的前提。
总之,统计依法行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周密部署、科学运作、大力推进,确保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得到有效实施,实现统计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运作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统计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良性的、持久的统计工作秩序,创造和谐的统计工作环境。
第二篇:政府为什么要做到依法行政
一、政府为什么要做到依法行政?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3、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4、必要性: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5、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怎样做到依法行政?
1、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 守信、权责统一。
2、做法: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3、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政府必须依法行使权力还需要在民主和法律的监督之下。
三、怎样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
1、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四、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意义:(1)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2)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3)做出正确的决策;(4)做到权为民所用,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
3、公民依法享有监督权。
4、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五、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事?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2、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3、(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4、依法治国的原则。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意义:①对政府: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有利于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有利于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有利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有利于树立政府的威信。②对公民: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人民民主。
六、政府应怎样做某事?
1、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坚持依法行政。
4、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5、接受监督。
第三篇:“一把手”要做到“四个必须”
“一把手”要做到“四个必须”
《干部任用条例》是我们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要贯彻、落实好《干部任用条例》,“一把手”的作用十分关键。“一把手”要做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的表率,应做到“四个必须”。
必须做熟知《条例》精神的第一明白人。新颁布的《干部任用条例》,对如何选人、怎样选人作了明确规定,“一把手”要把握好选用干部的“尺度”,就必须熟知《条例》,做第一明白人。要做到熟知《条例》,就应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地学习《条例》,准确掌握《条例》的主要内容,吃透精神实质,特别是对在《暂行条例》基础上新补充、新完善的内容,要重点学、领会好、掌握好,对哪些该办、哪些不该办,做到心如明镜。不能把《条例》看成是一般性文件、一般性常识,一目十行,应付地学,更不能不愿学、不去学。只有学深了,学透了,并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才能做到在干部工作中不脱离《条例》的规范,才能不说外行话,才能做到执行《条例》不走样。
必须严格用《条例》规定的标准看人选人。《条例》对党政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资格等,规定得很具体。“一把手”在选用干部工作中要带头坚持标准,以标准为“尺子”、为“镜子”,衡量干部优劣,作出正确评价和选择。不能随意降低标准,更不能随意变通标准,变标准为我所用。在坚持标准的基础上,“一把手”应力求做到眼界宽、境界高,科学辩证地识人。
必须处理好“一双眼睛”和“多双眼睛”的关系。所谓“多双眼睛”,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多层面、多渠道、多角度的认识干部,防止“一双眼睛”带来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发挥好组织部门的参谋作用;发挥好人大、政协、分管领导的参与作用;发挥好执纪执法部门的参与作用。
必须严格按《条例》规定的程序办事。《干部任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推荐、提名、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免、监督等各个环节,从程序上作出了更加严密的规定。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严重的用人失误,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一把手”不按程序办事。因此,作为“一把手”,要切实增强政治观念、组织观念、法纪观念,自觉排除各种干扰,严格按照程序办事。重点把握好三点:一是尊重民意,不搞个人点“将”。二是坚持讨论酝酿,不渗透个人意图。三是尊重集体决策,不搞个人拍板。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委书记)
第四篇:转变工作作风要做到“四个必须”
转变工作作风要做到“四个必须”
作风问题历来都与党的任务、党的事业、党的形象紧密相连。实践证明,有了好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必须靠好的作风作保证。我们讲的抓落实,实际上就是抓作风,因为好的作风能够产生无穷的创造力,能够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能够造就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那么,如何把作风建设具体化,在工作实践中要切实做到“四个必须”。
一、转变工作作风,必须体现开拓创新
思想深度决定工作力度,精神状态决定工作状态。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就没有工作作风的转变。同时,工作作风的转变过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思路不断创新的过程。
近年来,我们把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推进工作作风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的基础上,立足长远,理性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一大目标(发展生态型经济),突出两大重点(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实施三大战略(生态立县、项目带动、民营主体),强化四项机制(创新机制、服务机制、环境机制、落实机制)“1234”经济发展大思路和“敬业、务实、创新、突破”八字工作总要求,突出了“三化两县”功能定位(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建成山川秀美的生态大县、生产特色农畜产品的农业强县)。
这一思路和目标,集中了全县人民的智慧,体现了开拓创新的精神,表明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基本解决了我县“干什 么、怎么干”的问题,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子。
二、转变工作作风,必须寓于有效载体
开展各类务实的活动,是促进作风转变的有效形式,也是体现转变作风效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们结合加快发展,在全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目的就是要把作风建设具体化,把工作措施形象化,把工作效果明确化。通过这些活动,做到在工作一线培养干部、锻炼干部、考验干部、提高干部。
特别是在扶贫工作上,今年我们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百村万户大振兴”活动,从全县抽调近千名干部,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深入到扶贫开发的第一线,投身到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帮助贫困村建好班子、选好路子、扶好产业,为群众多做“铺路搭桥”的事、“雪中送炭”的事、“锦上添花”的事,与广大群众同心协力、真抓实干,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三、转变工作作风,必须明确工作重点
抓重点求突破,是我们重要的工作方法,也是工作作风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重点工作抓得不到位,也就是工作作风转变得不到位。因此,检验工作作风是否过硬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不能抓住事关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集中精力,重点突破。
我县是农业大县,优势、潜力、发展空间在农业。因此,我们要求全县广大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特别是要围绕发展规模特色经济,大力实施“典型扩张”战略,推进“三三制”覆盖,做大“点状经济”,做强“板块经济”,把我县建成名副其实的“蔬菜之乡”、“食用菌之乡”。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求广大干部牢固树立“项目首位”意识,继续深入开展“亿元大招商”活动,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研究国家的政策导向,吃透部委精神,摸准客商意愿,挖掘互惠优势,找准对接关口,围绕畜牧、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强与京津等地消费需求市场的对接;围绕煤炭、硅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加强与环保经济的对接;围绕生态、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向的对接,把我县建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
围绕“环境建设年”,我们要求广大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着力解决在优化发展环境中政策不落实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甚至乱收费、乱罚款、吃拿卡要、刁难群众和投资者的问题,为改革发展排阻清障。我们就是要通过干部的作风转变,解决一些行政机关执法行为不规范、行政不作为、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真正使我们出台的各项便民利企措施得到认真的兑现。
四、转变工作作风,必须坚持求真务实
发展思路作为一种主观范畴的东西,不可能自己转化成客观现实,只有通过好的作风推进落实才能完成这一转变。不抓落实,再好的发展思路,也是纸上谈兵;没有良好的作风、过硬的工作,也就没有高质量的落实。
良好的工作效果是衡量我们干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转变作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特别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我们的力度大、效果好,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结构向更优化的方向迈 进。尤其是生态建设效果明显,完成了141万亩的建设任务,形成了100万亩的“***生态开发区”,集中连片,规模空前,特色明显。同时,结合生态建设,我们着力培育了畜牧、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强化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不仅改善了生态大环境,而且改善了生产小环境,促使特色主导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都有了明显提升,在局部已经冲破了传统农业的模式,实现了“二次跨越”,为今年实现“24135”目标(即发展奶牛2万头、羊40万只、蔬菜13万亩、食用菌50万平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不论是我们在农业工作上取得的成绩,还是在城镇建设、开放开发和项目建设、发展民营经济以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上取得的进步,都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真抓实干之风,按照市委的要求,敬业务实,创新突破,以过硬的作风、扎实的工作、良好的效果,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县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第五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做到“六个必须”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做到“六个必须”
赵万波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现这次大会确定的任务,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在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中,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做到“六个必须”。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以邓小平党建理论为根本指针。众所周知,党所领导的事业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列主义永远是指导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普遍适应于各国的革命建设,适应于革命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但它的具体原则、具体方法,却由于各国的特点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果不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与革命和建设的特殊发展阶段的实际相结合,就不能成为各国党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进程中,结合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集中全党和人民的智慧,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包括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这个伟大理论是我们面向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做好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因此,只有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党才能领导人民完成新时期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也才能把党建设成为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和全党全国大局开展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是: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规定了党在现阶段的总的方向和准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道路以及实现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的领导核心、基本力量和基本途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建设,以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我们离开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孤立抓党建,或者埋头经济工作忽视党的建设都是错误的。因而,能不能正确贯彻执行这条路线,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改革的成败和中华民族兴衰的大事。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抓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实现党的组织路线对党的政治路线的保证作用,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而领导班子建设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和关键环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党章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这是对党的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作用的高度概括。能否成功地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和选拔成千上万忠诚于马克思主义、胜任改革和建设领导任务的、跨世纪的各级领导干部,直接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能否顺利贯彻和胜利实现,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全面实施党的建设工程中,我们要自觉地坚持思想建设以理论武装为重点,领导班子建设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作风建设以反腐倡廉、密切联系群众为重点,基层党组织以农村和国有企业为重点,把各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步步深入,同时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积极建立和实行党内生活、党的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党的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构成一个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系统展开、全面推进的总体布局,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协调发展。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在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始终需要有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场更加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因而更需要坚持党 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改革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政治优势。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党的现状,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一深刻而富有远见的命题。新的形势和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既要加强党的领导以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以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此,党章明确规定:“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增强执政意识,巩固执政地位,必须也只能通过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和领导水平来实现。改善党的领导是提高执政本领和领导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必要条件,是党在领导工作中经常面临而又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改善党的领导贯穿于党的领导的始终,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全部过程,也是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的过程。
五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决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
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和一贯方针,党的十五大强调,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才能提高党的威信。在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认真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肩负起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创美好的未来,坚决克服党不管党、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理软弱的状况,使广大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要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党风好坏决定着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和党的命运前途。实践证明:党风好,党群关系密切,党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戴,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党风不好,党就会脱离群众,失去民心,党的事业也必然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到实处。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党的旺盛的生命力问题,为我们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更好地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巨大的现实作用。“三个代表”的论述,既是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抓紧推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实践课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三个代表”不仅要求我们党作为一个整体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也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每一个分子都具有先进的性质。为此,党的各级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和要求,认真总结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经验教训,提高坚持“三个代表”的自觉性。结合自己所在地区、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到实处。
总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党肩负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党的自身建设也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中国发展的道路尽管不会那么平坦,但是,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有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积累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经验,只要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决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认真解放思想、组织和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党就一定能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