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次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第六课《第二次大战的爆发》的教学,同学们对慕尼黑阴谋的内容和绥靖政策的影响理解较为透彻,对知识点掌握比较好,但对绥靖政策的实质理解不到位,以后要引导学生多联系当时环境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记的牢固。以后要在引导上下功夫。
杨冰
2011年11月6日
第二篇:第一课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等主要事件。【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理解慕尼黑阴谋的含义,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记住二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标志;概述战争初期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绥靖政策实质的评价及“奇怪战争”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查看《德国法西斯的扩张》《二战初期欧洲形势》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探讨波兰和法国败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史实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的能力;通过讨论二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实施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慕尼黑会议是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认识二战是由法西斯国家发动,反法西斯国家进行的正义战争;通过了解大战初期德军连连得手,英法节节败退的史实,进一步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从中吸取历史教训;通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程,使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同时认识到世界各国人民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制止世界大战的爆发。【重点难点】
一、重点:慕尼黑阴谋与德国突袭波兰
二、难点:绥靖政策的实质及其影响 【授课类型】 新课。【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二战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读书指导、谈话、讨论及演示等多法结合。【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或者小黑板。【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组图,教师引导过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萧索的“冬天”,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基础逐渐渡过了“严寒”,而德、意、日等国的经济外衣相对而言比较单薄,它们将残酷的危机转嫁到别国人民的头上,企图以这样的方式获得“温暖”,于是,铁骑遍地,烽烟四起,德意日一步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疯狂的侵略扩张,世界开始流血、呻吟,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指导学生阅读导语并出示课题《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由此导入新课)学习新课:
(显示标题)
一、慕尼黑会议——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
(出示《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图并过渡讲解)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战虽然还没有全面爆发,但已经在局部范围内升级、扩大: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进军莱茵河不设防区,并同意大利一起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更公然吞并了奥地利。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嚣张气焰,面对世界和平面临的战争威胁,请思考:(用课件或者小黑板出示第一目标题的设问)
1、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等国是怎样做的?
2、英、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质是什么?集中的表现是哪次会议?
3、慕尼黑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参与会议的人物有哪一些?我们为什么把它称为“慕尼黑阴谋”?
4、英、法这样做产生了什么后果和影响?
5、英、法最终达到了它们的目的了吗?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试着解决问题或提出疑问,并在书上作好勾划、记号,教师巡视做指导。然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问题,形成结论,并由教师归纳展示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识别图片、分析材料、掌握结论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时间的把握)(共同归纳得出结论性语言并理解)
1、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2、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为求苟安一时,保住其既得利益。
第1课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教学设计
3、绥靖政策的内容和实质:纵容、姑息法西斯侵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谋求与法西斯国家妥协,并妄图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祸水东引,坐收渔利。
4、慕尼黑会议:(时间、地点)1938年9月、慕尼黑;(与会者)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主要内容)签定《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强行割给德国。
(根据《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图强调指出苏台德区对于捷克和德国双方的重要性,并强调《慕尼黑协定》是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四大国秘密策划,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的。所以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慕尼黑阴谋”。再一次使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完成知识的迁移)。
5、绥靖政策的恶劣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课件出示《从慕尼黑返回的张伯伦》和《德军开进布拉格》图,教师讲解并过渡)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法西斯,张伯伦和达拉第显得是那么天真和可笑,他们以为,只要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就能满足希特勒的贪欲,就能使他放弃侵犯英、法在欧洲的利益,东向进攻苏联。这是多么美妙的构想啊!多么伟大的创造啊!在一片自我陶醉声中,可怜的捷克被英法无耻地出卖了!张伯伦以为他的名字将要和日月一起不朽并幻化出夺目的光华,当他踌躇满志地从慕尼黑返回伦敦,面对质疑的人群,竟然得意地宣称:“我们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你们回家睡觉去吧”。然而无情的历史嘲笑了懦弱的张伯伦和他的追随者,他的名字没能和日月一样不朽,他将永远被铭刻在世界历史的耻辱柱上!!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兵不血刃地取得了苏台德区,半年后,德国的战车隆隆地开进了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灭亡!接着,希特勒下达了永远“消灭波兰”的命令,英法的绥靖政策宣告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显示标题)
二、德国进攻波兰与大战的爆发
(过渡)波兰是英法的盟国,也是德国东进苏联的必经之路和进攻法国的战略后方,请运用《二战初期欧洲形势》图,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打出《二战初期欧洲形势》图和阅读提纲)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时间是什么时候?
2、德国进攻波兰的方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3、国土面积和德国大体相当的波兰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就宣告灭亡了?
4、英、法为什么“宣而不战”,出现世界军事史“奇怪的战争”、“静坐战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试着解决问题或提出疑问,并在书上作好勾划、记号,教师巡视做指导。然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问题,形成结论,并由教师归纳展示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识别图片、分析材料、掌握结论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时间的把握)(共同归纳形成结论)
1、二战的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袭击波兰。
(强调:1939年9月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在此之前,也就是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
2、德军的“闪电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闪电战”的特点,指出其在世界战争史上的积极革命,并运用《波兰骑兵》图和德国机械化部队图进行对比,指出其军事思想的落后和战略战术的陈旧,为分析波兰的失败打下基础)
3、波兰失败的原因
(指导学生分析波兰军备陈旧、战术落后,对德军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同时英法见死不救,宣而不战,致使波军孤军奋战)
4、英、法“宣而不战”的原因
(幻想德国下一步进攻苏联,祸水东引,说明英法仍然执迷不悟,推行绥靖政策)(教师讲述)英法积极推行绥靖政策,不惜牺牲弱小国家甚至盟友,企图换取自身的苟安,并推动法西斯去侵略苏联。然而历史无情地嘲弄了这些蠢人: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英法的盟国波兰,给了英法一记响亮的耳光,绥靖政策宣告破产;但是英法执迷不悟,对德国宣而不战,导致波兰灭亡,法国也最终亡国,达拉第被囚禁,失去自由;英国孤军作战,处境艰难,张伯伦被迫辞职。英法姑息养奸,最终养虎为患,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灭亡波兰后,德国并没有象英法所期望的那样立刻去进攻苏联,而是北上进攻丹麦、挪威,继而横扫整个西欧,西欧沦陷。(打出标题)
三、西欧沦陷
(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第三子目的自学提纲)
1、根据《二战初期欧洲形势图》指出轴心国侵略的大致方向。
2、张伯伦下台后,接替他的英国首相是谁?他推行什么样的政策?
3、敦刻尔克大撤退有什么作用?
4、号称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为什么没有挡住德意志前进的步伐,导致一向号称欧洲头号陆军强国的法国在一个多月内就败亡了?
5、法国败亡后,是否从此就放弃了抵抗?
6、不列颠之战是二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为什么希特勒最终不得不取消了直接入侵英国的计划?
7、英国和法国对待法西斯侵略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带来的结果又怎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试着解决问题或提出疑问,并在书上作好勾划、记号,教师巡视做指导。然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问题,形成结论,并由教师归纳展示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识别图片、分析材料、掌握结论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时间的把握)
(共同探究得出结论性语言,使学生认识到以下问题)
1、指导学生正确指出轴心国侵略的大致方向
2、张伯伦下台,丘吉尔组阁,走上了不妥协的反法西斯道路。
3、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后来盟军未来的反扑保存了有生力量。
4、法国败亡的原因: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以及军事思想落后,指挥失当。
5、法国败亡后,戴高乐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坚持抗德斗争。
6、不列颠之战,英国人民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进行坚决抵抗,使德军直接入侵英国的企图没有得逞,为后来打败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7、法国一贯执行绥靖政策,最终自食其果,而英国1940年5月后在丘吉尔的领导下,改弦更张,“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粉碎了德军直接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两相对比,发人深省。
(过渡)当法西斯的铁骑碾碎了英、法绥靖的迷梦,当和平再次面临战争的屠戮,飘零的国土,苦难的民众,流血的世界,它告诉我们,在过往的岁月里,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过的沉痛的悲剧,只有反思战争,热爱和平,才能避免悲剧的再一次上演,在此,我们不仅要问,上个世纪所爆发的悲剧为什么会出现?(出示标题)
四、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方面进行思考,注意复习第二学习主题的相关内容,并在课前阅读相关的历史读物,布置好讨论任务,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教师对各小组进行及时调控,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及时点评,引导学生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打击。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的纵容,也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课堂小结:
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二战的硝烟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漫漫的风尘中了,当我们再次回首这段悲伤的历史,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这正是:法西斯威胁全人类,可恨;弱国命运被别国主宰,可怜;英法损人利己,可憎,最终害人害己,可悲;丘吉尔、戴高乐领导人民英勇抗敌,可敬!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下列人物没有参加签定《慕尼黑协定》的是()A、张伯伦 B、达拉第 C、希特勒 D、丘吉尔
2、绥靖政策的实质就是纵容、姑息法西斯侵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谋求与法西斯的妥协,下列哪一事件是英法推行绥靖的顶峰?()A、绥靖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C、默认德国吞并奥地利 D、制造慕尼黑阴谋
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A、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B、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C、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 D、1940年德国突袭西欧
4、“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1940年的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人物?()A、英国丘吉尔 B、苏联斯大林 C、德国希特勒 D、中国蒋介石
二、以史为鉴:
1、“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请举出两例发生在世界历史上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然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应该从二战的爆发中吸取哪些深刻的教训?
三、完成教材P66练习。
第三篇: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战争的爆发时间,标志事件。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
2、过程与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慕尼黑会议,德国突袭波兰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课前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成学习小组,发放各组的预习案。包括:二战的全面爆发;德国西进的过程。
导入
1.歌曲
(随着法西斯政权的稳定,实力的增强,对外扩张也越来越猖狂,引发二战。西方国家是否也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呢,导入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说说看:什么是绥靖政策?
思考与讨论: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教师要及时的启发、引导。如:德国最初的侵略方向;西方国家想祸水东引;一战后,战争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团的一部分人不敢同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只要有妥协的希望,就坚持妥协。)
说一说:绥靖政策的表现。(慕尼黑阴谋。)
二、德国进攻波兰和战争的爆发
本课一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是逐步打起来的。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春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据统计,在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人口,蔓延在欧、亚、非三
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确切地说,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
小组活动:介绍德国西进的过程。
(包括战争开始阶段英法对德宣而不战;法国的溃败;英国的不列颠之战。学生在介绍的同时进行生生互动式的提问。)
思维提速:德国为什么在欧洲大陆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四.板书设计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具体原因:经济大危机、德日法西斯化、战争策源地形成、绥靖主义政策
2、战争酝酿:
(1)慕尼黑阴谋
成因:法西斯侵略的威胁、英法的压力、捷克政府的软弱
情况:1938年9月;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英法德意
影响;纵容了侵略、加速了二战、苏与英法离心
(2)苏联自保
情况: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初期阶段
(1)大战爆发
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入侵波兰,英法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西线形势
进攻北欧:丹麦、挪威
进攻西欧: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
(3)重要事件: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
(4)战略态势:法西斯德国控制欧洲,实力大大膨胀,处于有利地位
布置作业:
1.学生明确本课重点,并归纳概述在作业本上。
2.课后测评题做在作业本上。
教学后记: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明确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化暴行所造成的影响(纵容了侵略、加速了二战、苏与英法离心)。
第四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反思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之后,感慨很多。本节课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备课非常仔细。但还是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时间及内容的协调上就不是很好。
此部分是两课的内容,因为课时紧张,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上完了两课的内容,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因为课堂容量的增多增加了知识巩固的难度,也给课堂练习带来了麻烦。比如前面二战的开始、扩大及进一步扩大就讲的非常详细、充足,但在后面二战的转折和结束时,却显得有点局促,感觉进行的有点快,所以有的学生就反应的不是很快,使得我的讲课也有些被动。结果很显然,当堂检测时间很少,有的班甚至没来的及,这势必对下节课的内容带来了压力,细想想,应该跟分成两课讲的效果差不多。可以说这也成了本节课的一大遗憾,只能在下节课再次补充并强调了。
希望在以后的上课中,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使得自己的课能够得到改善。
反思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教材中有些地方的编排显得突兀,例如没有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为什么纳粹德国军队在侵略扩张中战果辉煌,它的战术思想—闪电战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学中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待任教者对教材重新开发。既要解决大容量的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完成,又要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个疑问,我想到用课件来上这节课。制成的课件在每个班上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修改,在教研组的公开课上,总体达成了教学目标。不过,我觉得有几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引用的历史文字资料要注明出处。在教学中,为了学生能理解有些历史内容,我引用了一位德国基督教牧师马丁.尼默勒写的诗,希特勒、斯大林、丘吉尔的话。在课件制作时,我曾想过在这些历史文字资料末尾注上出处,但在班级上的时候我发现历史文字材料字号小,后面同学看不见,字号必须放大,这样一来在同一张幻灯片上无法标资料的出处。然而历史学科的根基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以后教学中,我打算在最后一张幻灯片上标明引用历史文字材料的来源。
二是教学中用的历史漫画必须介绍具体点的引导资料。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纳粹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我用了一张描绘希特勒抱着地球的漫画,在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时,我引用了一张希特勒与斯大林隔着一个死去的波兰士兵互相脱帽敬礼的漫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这两幅漫画时,尽管我做了点介绍,但学生的反应一般,怎么向学生讲解历史漫画,既不能介绍太简单,学生不理解,又不能说透,学生失去自我思考的体验,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反思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理论,也真正作到了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也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下就是我对这节课所做的课后反思,这里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一些值得缺憾的地方。我首先来谈谈值得肯定的地方:
1、在讲新课之前,我先复习上节课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使学生能迅速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还给了学生,把他们看成是课堂中的真正主人,尽最大可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比如,让他们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对二战进程中的全面爆发、扩大及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性事件进行归纳、概括、提炼、研讨与>总结,这都是让他们自己去主动完成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
3、整节课总共是设计了四道动脑筋的思考题,比如,对二战爆发原因和战争性质的讨论,我都是尽可能发挥学生们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分组讨论、归纳与总结,作为教师的我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起到学生组织者、引导者与服务者的作用。这样的讨论题由师生共同探究来完成,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与互动。
4、整节课的教学中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真正作到了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参与意识。在课堂中对一些学生的大胆言论我也不妄加评判,而是由学生们自己去评论,这样形成了一种热烈积极、各抒己见的研讨气氛。另外我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兴趣。
5、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采用了情感化教学,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的求异、求新与创新。比如对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此我和其他学生都给予热烈的掌声予以赞赏,即使有些不合乎逻辑的观点,我也不立即予以否定,而是作为问题留给学生在下课继续讨论。
以上就是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我也有一些缺憾的地方:在课上对有些问题的探究、分析还不是很充分、很到位和很具体。这是我的一个值得缺憾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弥补这个遗憾。但通过练习可以看出我还是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它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教训,希望我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发扬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反思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
第五篇:《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教学反思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只是《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故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教学反思篇1
前不久,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个人认为此次课堂组织教学比较成功。
刚上这节课的第一环节就引发了课堂的辩论风暴,因为大家对这一课内容不陌生,所以在第一环节中就热闹非凡,大家都把准备好的《西游记》知识展示出来。开了一个好头。
在第二回合变身的演绎过程中,学生就原文中妙处的品读。在“吆喝”一词上,学生们争执不下,有的说“六兄弟骄傲得意”,有的说“无奈失落、虚张声势”,这时老师应该在最后给出明确的小结,顺便教授学生赏析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分析词的引申义,在这点上,我没有做到位,一直在附和学生的观点,导致久争不下,陷入肤浅而无意义的口水战。于致于浪费了不少时间,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
在第三环节:问题探究处理很好,可见大家准备充分十分重要。本课堂的建立绝非朝夕之功,每组学生打乱平均分配,确立中心发言人,小组内解决部分问题。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等能力皆有极大的提升。
第四环节处理也合理,古代名著知多少。学生展示了一些知识,有的甚至我自己都出乎意料。该考虑什么时候组织一次知识竞赛了!
这堂课让我感觉到:是试着初步放飞学生的时候了。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教学反思篇2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吴承恩笔下的中国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课文叙述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与二郎神在水帘洞前大战一场的情景,表现了孙悟空机敏、坚毅和无畏的反抗精神。
准备讲本课时,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他们都看过《西游记》,可是当我用心去读课文时,感觉这篇课文学生不容易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都是古文,学生第一次接触,读起来还得注意断句,我拿起课文一连读了五、六遍,才感觉头脑中有了那么点眉目,然后就又静下心来读了三遍,这才发现课文里好多词语自己能够理解,但仍有一些词语得依靠工具书了,我看学习古文可真得下一番功夫了。
接下来我讲本课时,没想到我让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学生竟然比白话文读的更流利,在讲课过程中,我让学生去文中找出哪些情节留给自己印象深时,连平时一向不爱发言的元鹏飞也争着回答问题。看来呀,老师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教学反思篇3
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语文具有工具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语文的工具性是浸润着浓浓人文的工具性,是负载着厚重文化的工具性,是流溢着美好人性的工具性。《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如何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仅仅只浮在故事情节的理解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教育无非是教给学生求知和做人,我理想中的阅读导读课,应该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上,教给学生欣赏美的事物、走进美的事物、传播美的事物,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人物,所以话说孙悟空,我们要说的就是孙悟空的心地善良、智勇双全、神通广大,尽管他有一些小缺点,但他是我们心目中英勇无畏的英雄。
品读语言环节,因为学生没有预习,所以读课文的时候结结巴巴,不流畅。这个时候,时间已过去大半,反复回读的时间只有略去,尤其是文中那组排比句,学生读得更是不尽人意,我采用齐读,还是不太理想,所以我借机范读,只是读后缺少一个评价,另外应在基础上,让学生再试试。总之,又由于预习的原因,这个环节,没有预想中那么深入文本,学生领悟还不够透彻。但时间已到,只能戛然而止。
最后的续写结尾环节,其实是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想象能力。最终未能进行,这也在我的预料之内。关于想象,这堂课我虽有这方面的意愿,但整堂课贯彻不明确,所以在最后环节出示“发挥想象”,显得有些突兀。这就提醒我,再今后的教学中,教学意图要从目标清晰体现,问题设置要具体可操作,教学评价与教学环节要匹配。
最后,指导老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刻地解读,听后特别认同。再想想自己的这堂课,简直是隔靴挠痒,没有把文中的人物唤醒,没有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这是自己欠缺的。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就应该在文本上下工夫。首先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否则永远无法深入到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