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基地 壮大龙头 助推绿色食品产业跨越发展
依托基地 壮大龙头 助推绿色食品产业跨越发展双城市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份,2011年,粮食产量46.6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15元,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市。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亚洲食品产业城”的目标,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县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坚持立足优势,配置资源,挖潜增效,全力推动产业基地、龙头集群和市场体系提档升级,助推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走出一条以绿色食品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强市富民的发展之路。目前,已形成奶牛、生猪、禽蛋、肉鸭、白酒、饮品、调味品、饲料八大主导产业龙头集群,具备了年产40亿吨粮食、70万吨鲜奶、30万吨肉制品、30万吨蛋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几年来,进行了301万亩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双百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认证“三品”标识102个,其中绿色有机标识55个,认证正在向宽领域深层次拓展。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发展到76家,其中绿色食品企业36家。全市80%的农户进入了绿色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民收入65%来源于绿色产业化经营,财政收入70%来自于绿色食品企业税收,绿色食品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为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双城市自2011年初开始谋划并启动了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按照“建设大园区,引进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流通、培育大产业”战略,实施“二三二”工程,即以102国道为中心轴,启动“两区三园两市场”建设,“两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先行区,“三园”为双城市经济开发产业园、新兴工业园、幸福生态农业园,“两市场”为雨润全球农副产品采购中心,新胜蛋禽批发大市场。
一、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速发展绿色种植业。
借助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在国家级20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范围内,打造5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将高标准完成2万亩核心区和5000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区建设体现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八化”目标,示范区要建成设施齐备、管理先进、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化建设。我们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机遇,谋划和争取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友谊渠续建二期工程,新增水田面积3万亩,力争五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二是大力推进农机化建设。规范管理、完善提高28个大型农机合作社,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以水田全程机械化为重点,争取再上一批新的农机合作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三是大力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加快土地向合作社、种粮大户集中,同时积极开展了代耕、代作服务,推进土地集中连片种植。四是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有效组织农民,整合土地,促进规模发展。今年年末,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将达到50万亩。五是加快园区绿色化进程。三年内实现园区绿色有机种植全覆盖,按照农业废弃物-优质农肥-绿色农产品的循环模式,采取沼气和生物活性菌等方式,将示范区内的畜禽粪便全部转化为优质肥料,逐步改良和净化土壤,开发绿色有机食品资源,建设优质的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今年完成园区内绿色大豆、绿色蔬菜等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
二、以规模经营为突破,加速发展绿色畜牧业。
推进规模经营、标准饲养是发展绿色现代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我们
聘请国内、省内专家和专业部门,结合全市村镇长远规划,制定了以奶牛、生猪为主的畜牧业规模发展总体规划,合理调整畜牧场(区)分布,达到人畜分离、相对封闭、集约生产、安全高效的建设要求。二是认真破解建设难题。资金和建设用地是畜牧规模场(区)建设的主要制约瓶颈。为此,我们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动员建设主体自筹一部分、协调金融部门贷一部分、敦促雀巢、雨润等龙头企业设立贷款担保平台融一部分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千方百计解决好建设用地问题,市乡村三级及土地部门全力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建设用地的需要。三是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落实落靠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现有养殖户扩大规模,加快家庭牧场、小区建设。同时,要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及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规模场区建设。加强对雀巢公司、雨润集团、哈尔滨润园公司等规模场(区)建设的跟踪服务,力促其快开工、快建设、快达效。今年全市完成137个奶牛场(区)建设,并全部达到绿色标准化饲养。四是提高绿色养殖水平和质量。在去年推进畜牧绿色养殖技术推广普及,努力提高畜禽单产基础上,今年重点推广奶牛绿色全混日粮饲喂技术,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普及。同时,进一步加大绿色畜产品认证开发力度,去年大众肉联已经完成了有机系列冷鲜肉认证,获得15个标识,绿色肉认证工作已接近尾声,即将获得12个绿色标识,今年我们重点做好雀巢绿色乳、完达山绿色奶、兴润绿色鸭等畜产品绿色有机申报认证工作。
三、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我市将全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力争用5年时间,把双城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肥生产基地、最大的地上“天然气”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基地。今年实施好示范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谋划引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10个,示范项目20个,率先培植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领全市循环农业稳步健康发展。同时,重点跟踪抓好投资50亿元的中海油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哈尔滨润园公司投资16亿元的生猪养殖和沼气发电综合项目、北京科净源和上海平易基金投资20亿元的牛粪处理项目等三个重大项目,促其早签约、早开工、早建设,确保全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四、以循环经济为载体,加速发展绿色蔬菜产业。
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经济效益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更是承接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发展蔬菜生产,双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此,“十二五”时期,我们把蔬菜产业作为全市新兴的战略产业,摆上突出位置,力争用五年时间,建设温室大棚13万栋,实现户均一室,人均增收一万元目标,努力打造龙江“优质放心蔬菜”产业第一县。一是加快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在完善提高公正爱乡、五家双井等原有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农民筹资建设,招商引进企业建设,融资多渠道建设等手段,不断加快设施蔬菜建设进度,扩大建设规模,确保完成既定目标。二是加快建设露地菜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露地菜生产,增加生产效益。要实施整村推进、整乡发展,今年重点建设同心、城镇两个万亩露地绿色蔬菜基地,全市争取新增蔬菜面积5万亩。三是加快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坚持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配套,积极推进有机肥施用,提高蔬菜品质,逐步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推进蔬菜产业升级,力争5年时间,把双城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我们去年新认证绿色蔬菜标识4个,还有四家企业果蔬绿色有机标识正在审核中。四是加快蔬菜产业化经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建设一批蔬菜加工、仓储、物流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使蔬菜生产逐步由单一的鲜菜销售向精深加工和错时反季菜方向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以两大市场建设为重点,加速培育绿色农产品物流业。
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必须有发达的商贸物流体系为支撑,因此,我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好销的问题。以现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为依托,推进市场资源整合,培育壮大市场营销主体,加快建设完整的农村商贸产业体系和发达的农村商贸物流体系。今年,重点抓好两大市场建设。一是扩建新胜蛋禽批发市场。按照打造全国一流专业批发市场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完成新胜蛋禽批发市场二期扩建工程,对原有市场进行重新规划定位,完善交易区、服务区、办公区的硬件设施,提高市场服务质量,设立绿色蛋品交易区,提升市场档次和品位,增加市场吞吐能力,使其日交易量增加到1200吨,真正把市场建成全国最大的蛋禽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加速雨润国际农副产品采购中心建设。作为双城市历史上引进的投资最大、牵动力最强、辐射面最广的项目南京雨润国际农产品采购中心,一期工程今年正式启动。我们将加快各项工程建设,确保早日建成投入使用。由此形成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东北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集聚区,进而带动庞大的物流活动,使双城成为直接面向哈尔滨、全省乃至东北亚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六、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为引擎,加速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
按照“建设大园区,引进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流通、培育大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效益明显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努力在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培育规模宏大、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农业大产业。一是引进大项目。依托我市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契机,以最优越的发展环境、最优惠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项目,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群体建设,加快实现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的全面覆盖。今年,全市力争引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农业大项目5个。二是培育大产业。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强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今年,全市绿色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要达到10万亩,绿色有机标识发展到70个,打造品牌10 个。重点扶持雀巢、新胜蛋禽批发市场、大众肉联等对市域经济贡献大、覆盖面广的大龙强龙及兴润食品公司等对产业拉动力强的民营企业,辐射带动全市乳品、酿造、肉制品、禽蛋、饲料、饮品、调味品、休闲食品八大产业延伸链条,提升农业整体效益。三是打造大品牌。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进知名企业,生产知名产品,集聚一批“双城制造”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同时,加快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和绿色有机食品品牌。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把双城的乳品、酿造、小米、烤醋、禽蛋等特色、绿色产品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推出一批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地方品牌,真正把双城全国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篇:壮大新兴产业——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支撑跨越发展
壮大新兴产业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支撑跨越发展
2012年4月16日上午,投资60亿元的山西第一个“云计算”产业园在太原开工,同时开工的还有节燃气热电联产、太原不锈钢(钢铁)交易中心、GPS北斗二代芯片等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360亿元。近两年,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转型发展成效凸显。预计今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7%;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和26.1%。长期以来,山西经济结构单
一、基础脆弱,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为此,山西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华丽转身。
以煤炭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促进煤炭产业全方位升级。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狠抓煤矿的兼并重组和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建设,全省煤炭工业进入集约、高效、现代化的大矿时代。目前,已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单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以上,资源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7年的0.726减少到去年的0.085,下降88.29%。煤炭工业安全水平、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煤炭大省正向煤炭强省迈进。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全力促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晋煤集团的煤—气—化、煤—焦—化、煤—气—电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机蓬勃,去年,非煤产业收入已占到集团总收入的74%;焦煤集团循环经济园区古交电厂二期进入商业运行;潞安集团产出了全省第一炉高 1
纯度多晶硅,形成了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条。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实现了煤与非煤产业的相互融合,以煤为基的多条循环产业链初具规模。
明确重点推进现代煤化工、煤层气、节能环保等9个领域,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机制和扶持政策措施,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去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2%,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9%,成为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动力。此外,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产业项目中,新增风电装机100万千瓦,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云计算等标志性转型项目也开始相继实施。
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蓬勃兴起,山西出版、山西演艺、山西影视等六大文化企业龙头齐飞共舞,晋商文化、太行文化等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已初具规模;云冈石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五台山景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201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343亿元,增长23.9%。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其中80%以上项目已投产达效。
去年,在山西工业投资中,非煤产业完成投资2097.3亿元,同比增长35.2%;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14亿元,同比增长49.9%,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增加值均增长20%以上,已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
第三篇:依托资源兴产业 壮大经济强基础
依托资源兴产业 壮大经济强基础
---蔡店乡刘山村
刘山村地处黄陂区蔡店乡北部山区,是武汉市海拔最高、居住最远的老区行政建制村。全村2个自然湾118户454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山场6000亩,耕地264亩。2009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村两委会以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及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依托刘家山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壮大支柱产业,兴办乡村休闲游,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挖掘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刘家山村银杏树众多,其中百年以上银杏42株,极具经济和观赏价值。为了挖掘资源优势,壮大集体经济,该村围绕银杏的种植、销售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发展银杏苗,建设银杏苗基地50亩,年产银杏苗10余万株。二是利用门前屋后,广植银杏,形成湾子林3万株的规模。三是开辟市场,年销售银杏果8000余斤,仅销售一项就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多元。
二、新建基地,壮大支柱产业
刘家山村充分发挥集体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茶产业,引进业主,新建林果茶基地2000余亩,新建基地的林地流 转中每年交纳村级管理费1万元。一是在原有村级茶场面积112亩的基础上,新扩建茶园面积500亩,全力打造刘家山云雾青茶知名品牌,目前,茶叶产业年可创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二是在100亩散户种植型油茶的基础上,新建基地1000亩。三是新建板栗基地600亩。通过扩大基地规模,初步形成茶叶、油茶、板栗三大支柱产业。
三、因势利导,大兴乡村休闲游
该村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该村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产业。一是坚持走与清凉寨景区联合开发之路,力推清凉寨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生态建设同旅游开发同步,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景点。二是借百年古银杏名气,进一步打造银杏山庄。三是走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利用旅游业,大力推销生态有机茶叶、油茶、板栗产品,丰富旅游内涵,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积极引导农家乐发展,已发展农家乐25家,带动就业人口100余人,年产值500万元以上。
第四篇:优化发展环境 助推跨越发展
调研文章:优化发展环境
助推跨越发展
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县优化发展环境调研组,深入基层、群众、乡镇和企业,采取调查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发展环境方面的意见建议,对我县近年来的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行政服务效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县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发展环境差距仍然很大,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为眼界低、起点低、境界低、思路小、气魄小、力度小。有些干部观念陈旧、墨守成规,灵活性不够;有些干部改革开放意识不强,满足于现状,缺乏敢想、敢干、敢闯、敢冒的精神;有些干部大局意识不强,存在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有的领导干部眼里只有部门“小圈子”,不从全县发展的大局来思考工作,甚至认为与己无关;有的怨天尤人,畏难发愁;有的坐而论道、华而不实、急功近利。
二是涉企“三乱”问题时有发生。一些部门、单位缺乏群众观念、全局观念,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管理就是收费,执法就是罚款”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个别部门检查比较多、比较滥、随意性大。个别部门有的干部把公共权力当成个人权力,把公共服务当成个人恩惠,利用工作职务之便千方百计谋私利。
三是服务效率不高。深入基层、企业主动了解情况不够,主动帮助基层、企业解决问题不够;工作拖拉,效率不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遇事相互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有的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衙门习气;有的部门和单位拥权自重,项目审批依然环节过多、程序过繁、周期过长,不会主动服务,只会死搬教条;行政审批部门和许可事项的进驻率还很低,审批事项“两头办理”、“体外循环”的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部门利益主义依然存在。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地认为,发展经济是党委、政府考虑的事,只顾自己发展、部门发展,不管地方发展、整体发展,只关注部门经济利益得失,视部门利益至上,只要触及到本部门、本单位,甚至是部分科室的利益,便“斤斤计较”、“寸步不让”。有的单位不顾大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阳奉阴违,对工作执行不力。
五是政策落实和规定执行不到位。有的部门对县里的政策规定,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当面表态很好,会后我行我素,顶、抗、拖、磨等现象依然存在,导致了严重的“中梗阻”。有的口头上讲解放思想、顾全大局,一旦触及到部门权力和利益就执行不到位,就用系统的规定压县里的政策。
六是项目建设环境问题不优。企业周边环境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只要有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开工,一些霸头恶势力闻风而动,封门堵路、滋扰生事、画地为牢、强买强卖、强装强卸,非法收取建筑和经营企业“保护费”等,严重干扰了工程项目的实施。
三、问题对策和建议
针对专题调研发现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源头治理,狠抓体制机制创新,力促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向纵深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开放、法制、效率、廉洁的政务和社会环境,着力打造我县县域发展环境品牌。
(一)围绕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县委、县政府应把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要把强化各级领导的优化发展环境意识作为重中之重,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在广大干部中开展一次“优化环境我该怎么做”大讨论,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服务至上、效率第一”的观念。同时,广泛深入宣传我县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对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为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声势,加深广大群众对优化发展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为优化发展环境做贡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打造“诚信政府”,严格兑现各部门对社会的承诺,以维护政府威信和公信力。建立行政审批快捷通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涉及的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优惠政策进行统一协调和集体研究,实行公开办事,杜绝暗箱操作。县行政服务中心要认真推行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县委、县政府要制定出适应新形势需要,具有前瞻性、建设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文件,并通过一定途径和渠道,向全社会公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确保大项目、大企业和外商投资在我县进得来、留得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严格禁止有关单位“三乱”行为,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围绕深化源头治理,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深化涉企收费“一费制”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扩大纳入费种和企业范围,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创新招投标管理方式,强化对政府采购招投标市场、建筑领域招投标市场和土地招投标市场监督,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重大项目服务效率跟踪、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督和投资环境行政问责等制度。
(四)围绕深化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法治环境。加大依法治县力度,着力解决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问题,对服务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粗暴执法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严肃认真查处,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畅、部门利益至上的顽症,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采取高压态势,从重从快从严查处那些强揽工程、强买强卖、阻工闹事、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的人和事,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加大扫黑除恶工作力度,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犯罪,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着力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
(五)围绕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六位一体”的优化发展环境热线。在县直各行政机关设立热线联络员的“六位一体”投诉受理、办理、落实、反馈的联动监督工作模式,构建政府与群众快速沟通的新平台。开展专项效能监察,重点对整顿机关作风、整治施工环境、重大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效能监察,查处和曝光一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建立优化发展环境监测点,通过监测掌握企业在办事、生产经营、建设方面的环境情况。
第五篇:宁夏银行(二)羊绒贷款助推产业壮大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稿件
【导语】做为世界稀有资源的羊绒,近年来在宁夏发展壮大,成为宁夏的又一个品牌。在这一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背后,是地方金融企业的大力支持。
【出镜】记者 曹晓玲232350:这里是灵武羊绒园区 世界羊绒看中国 精品羊绒在宁夏 目前羊绒产业已经成为宁夏轻纺工业的朝阳产业 针对这一资金密集型产业 那么在资金链
15×10=150
2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稿件
颈。
【同期声】中银绒业董事长 马生国230352金融创新紧紧跟咱们企业或者产业 尤其是收购资金能密切联系起来230456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 企业发展的速度没有这样快 那么发展的速度没有这样快 你的市场占有率也就缓慢 缓慢造成企业 产供销的风险也不可控制 【正文】羊绒贷款培育出了三大羊绒
15×10=150
4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稿件
资金量进行了相当大的支持 从我们每年的一百五十吨 现在每年能贩到五百吨 这些都离不开宁夏银行对我们这些个体商贩资金的支持 让我们把原料收的更多一点 【正文】作为支农贷款的一个品牌,羊绒贷款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对公司类羊绒企业累计发放贷15亿元,绒易宝发放贷款4亿元。绒易宝采用小组联保、企业捆绑、存货监管、-
15×10=150
6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稿件
款和欠息的情况 应该说无论从羊绒信贷中心发放贷款 还是通过绒易宝发放贷款 实现了公司 散户 和银行三方共赢的局面 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正文】作为宁夏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国60%的山羊绒原料在宁夏集散,50%的分梳山羊绒在宁夏加工,34%的无毛绒从宁夏出口,羊绒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针对羊绒
15×10=15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