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民俗文化走进欧洲
陕西民俗文化走进欧洲
发布时间:2013-11-15信息来源:陕西省文化厅
按照陕西文化走出去的总体要求,扩大陕西传统文化在海外影响力,由省文化厅组派的陕西民俗演展团一行8人应欧亚新丝绸之路经贸文化促进会、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的邀请,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奥地利、斯洛伐克进行文化交流。
维也纳联合国城中国文化联谊会(简称中文会),是由维也纳联合国城各机构和组织的中国任职人员、退休人员及家属和维也纳联合国城各机构和组织对中国文化有兴趣者组成的非营利群众性组织,旨在利用联合国平台,弘扬中国文化、增进国际友谊,正面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肖建清会长、王圳副会长、以及联合国工发负责民间工艺研发的项目干事 MARLEN 等与陕西民俗演展团在维也纳联合国城与进行了广泛座谈,演展团团长厅非遗处崔天民处长就中国政府近年来对民间艺术保护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包括立法的现状,给大家作了详尽介绍,同时民间艺术家也就各自的艺术历史和独特性,以及目前的传承和传播现状,一一道尽,并当场展示技艺。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9月28日,由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2013维也纳汉语日活动在维也纳市中心的瑞典广场拉开帷幕,中国驻奥地利使馆赵彬大使、国家汉办胡志平副主任、奥地利前驻华大使布腾豪泽博士以及包括奥地利大法官、国家议院、文化教育届知名人士和光明日报、奥地利电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近三百人参加开幕仪式。来自陕西的剪纸、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等陕西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吸引了民众的注意力,赢得了广泛好评。此外,演展团还赴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进行了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了陕西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
陕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人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不仅为交流机构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奥地利和斯洛伐克民众流连忘返。维也纳联合国城中国文化联谊会、中国驻奥地利使馆赵彬大使、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Richard Trappl(李夏德)院长、中方院长王静和布拉斯迪拉发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丁树德都对演展团赞叹不已,邀请演展团2014年国庆等合适时间到访进行更为丰富的文化交流。演展团在奥地利期间与欧亚新丝绸之路经贸文化促进会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就2014年与2015年合作在维也纳联合国城举办陕西专题文化展等系列活动达成了初步意向。
第二篇:《走进陕西民俗文化》教学案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走进陕西民俗文化》教学案例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小学五年级
2、学科:信息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陕西民俗的相关资料。
4、教师课准备:
①准备有关陕西民俗的资料。②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③准备“寻找失落的文明”调查表。
二、教学课题 课题名称
陕西省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试用)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 《走进陕西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所留下的辉煌篇章,感受传民俗文化的魅力,知道民俗文化是宝贵的财富,学会弘扬民俗文化。
(2)知道家乡陕西有哪些民俗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内涵、意义。(3)学会运用网络自主查寻、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学会如何计划、分工、组织,培养几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能力。
(2)利用教学资源,借助网络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学会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由于近年来,当代青少年对民俗文化的缺失现象尤为严重,因此,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特征,教材设计了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陕西民俗文化的探究学习,是提高青少年民俗文化素养的便捷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寻找适应小学生特点的民俗文化教育,也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之一。
本堂课是学生对互联网的知识建构基础上设计的内容,通过学生运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以便了解陕西的民俗文化为主题,学会如何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甄别、分析和应用,也是学习如何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够正确填写调查研究计划书,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共同探索陕西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寻找有用的资源,还要走入实际生活、做好调查研究,并且将小组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从不同方面对陕西的民俗文化做一定的研究,最后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结合信息学科的特点,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和宽带网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让学生了解到丰富的民俗文化,充分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讲所搜集到的民俗文化;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家
http://baike.baidu.com/view/6585.htm ③指导研究除陕西“十大怪”以外最典型的陕西民俗文化。http://www.xiexiebang.com 通讯地址:陕西省宁陕县旬阳坝小学
邮 编:711603
第三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
年月
浅谈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凤翔彩绘泥塑艺术为载体,论述陕西关中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文化,试图以民俗学文化艺术观念来解读,力图使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在学界得到重视,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展开讨论。关键词:凤翔彩绘泥塑乡土文化观念
一、凤翔彩绘泥塑的地域
凤翔古称雍、雍州、雍城,地处关中平原,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区44公里。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麟游县。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秦文化、凤文化、民间文化、苏轼文化等四大文化为凤翔历史文化的精粹所在。本文主要以陕西民间艺术极具代表的凤翔彩绘泥塑浅谈与乡土文化的认识。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相传明代曾在此驻扎六营军队,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凤翔泥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她是有名的凤翔三大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
二、凤翔彩绘泥塑的产生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泥塑源于汉唐,盛于宋元,历史渊源已久。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距陕西凤翔县城不远的六营村是著名的凤翔泥塑之村。
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它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并以其形态逼
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称道,与关中的地区的风土人文为背景进行创作,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凤翔彩绘泥塑用膏泥(俗名“板板土”)为胎,掺以纸浆为筋。根据神话与传说内容,塑成民俗化人物动物,饰以彩绘。造型生动夸张,色彩艳丽多目,富有生活气息,号称“中国一绝”。与西方“抽象派”艺术异曲同工,与“印象派”艺术殊途同归。因为西方儿童完全可以从中理解其象征意义。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参观后说:“凤翔彩绘泥塑是献给世界儿童的最好礼物。”凤翔泥塑已二次作为“国家名片”——邮票的主体图案。
考古研究和史料记载,凤翔彩绘泥塑并非江西陶瓷艺人所为,而是本地先民的发明创造。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
对凤翔出土的春秋战国墓中的彩绘陶俑研究发现,陪葬彩绘陶俑的制作工艺和今日的彩绘泥塑制作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内为空心,分两片粘合成型。不同的是,陶俑成坯后入窑烧制,出窑后再上彩;而彩绘泥塑作品不经过烧制,泥坯晾干后直接粉白上彩。由此可以推断,彩绘泥塑工艺的产生当在春秋战国时期。
在凤翔境内中小型古墓的发掘中,出土了许多动物彩陶俑,这说明古代殉葬制是等级分明的。自从废除先秦人殉制度、改活人殉葬为陶俑殉葬起,按社会地位的等级制,人物俑只能用于王族和达官贵人殉葬,平民百姓是不能享用的。平民用人物俑殉葬行不通,便改用等级较低的动物俑替代,这就给了陶俑制作艺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动物俑产生的年代应和人物俑产生的年代相隔不远,彩绘泥塑工艺也就这样在艺人们不经意间产生了。
三、凤翔彩绘泥塑的珍贵价值
无论泥塑是起源于明朝、先秦还是更远古的时代,无不代表着泥塑悠远的历史文化。凤翔彩绘泥塑在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存并发展下来,必然代表其所拥有的宝贵价值。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其艺术、历史文化意义,还是现代商业化中的经济价值,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研究。
(1)凤翔泥塑为纯手工制作,工序庞杂。泥塑的制作大致可分为选土、砸泥、入棉絮、擀泥片、上模、脱胎、(合泥)、挂粉、勾线、装色和上光等十几道工序, 全部由手工来完成, 包括颜料,也都是亲自细细研制,才能保证色泽好, 粘性强, 久不掉色。
(2)凤翔彩绘泥塑造型抽象生动,千姿百态,展现黄土耕农醇朴民风。涉及到人物、动物、植物等,大都是空心的圆雕式摆件,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凤翔泥塑有三
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艺人们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它不但具有狮虎豹共有的生气勃勃、凶猛顽强的性格特点,还有朴实敦厚、稚拙可爱的表情神态,从而更加耐人寻味。
(3)造型简练且夸张。“舍其形而求其神”是民间美术作品典型的造型手段,泥塑玩具也不例外,它表现为突出主体,省略细节,即抓住对象主要特征,省去次要的细枝末节。如凤翔泥塑大挂虎,眼睛是两条鱼,怒目圆睁,两只大耳特别突出,造型简洁粗犷。在整体造型与装饰上,没有蓄意雕琢的痕迹,显得天然质朴。
(4)彩绘技术精彩绝伦。泥塑玩具的制作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涂色修饰,这是泥塑玩具充满灵性的点睛之笔。色彩的搭配和底色的涂制到线条的描绘和烧火焙制的技法,每一种特殊制作技法都造就出风格各异的玩具。在彩绘前,要在泥挂片表面上涂白粉,以便上彩色后色泽鲜艳。这类泥玩具的白底色一般是用滑石粉溶解而成,将泥块辗成粉末,置入锅内放水调和,加入少量骨胶,稀稠适度,加热调匀为止。然后在塑形完整的玩具上均匀地涂敷,需要一遍成功,而且完全罩住泥地本色。上色的过程十分讲究:在品色里放入适量的鱼眼胶溶解,并且将碗放入一个大铁锅中,铁锅里加少许水,加热。最后的工序是上彩色,一般是先上大红与品绿色这两种主要色。然后上玫瑰红,作为辅助色补充大红的不足。最后上陪衬色品黄,起到增加画面亮度的作用。所有部位的色彩涂完之后,将玩具放在阴凉处晾干。至此,一个泥塑挂片的彩绘制作就全部完成。有这些讲究的绘彩技术来说,足见其技术之精彩。
(5)艺术特色丰富。提到“民间泥玩具彩绘方法分为单底黑描、单底彩描两类”。单底彩描颜色饱满,寓意深远,其色彩鲜艳夺目独具中国传统特色。凤翔泥塑具有新颖的造型、精细的做工、雅俗共赏的外部图案以及较强的装饰价值。凤翔泥塑艺术风格质朴活泼,主要以各种动物或人物题材为主,由于民间艺人们从民俗实用性出发进行创作,造型圆润,手感细腻光滑,适合儿童手捏玩耍。作为儿童或者是成人的手中把玩之物,能给人很好的触觉感和心理感受,深得人们喜爱。
(6)符号意义有趣。出于对图腾的膜拜,人类很早就意识到,创作出各种动物的图腾,是记忆祖先的持久方法。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凤翔泥塑的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陕西的土地粗犷、刚劲、豪放,陕西人身上凝聚了古老而博大的浩气,其泥塑除了具有美学价值外,还寓有镇宅驱邪、赐福降祥、永保太平之意。泥塑上彩绘的莲花、石榴花、蝴蝶等都具有象征寓意。莲花,意连年有余;石榴,意多福多子;艾草,意去毒辟邪;海棠,意富贵;蝴蝶,意多福;牡丹,意吉星高照;贯钱,意万贯利钱。
四、凤翔彩绘泥塑传承意义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但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凤翔泥塑艺人往往以销定产,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异。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陕西乡土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从历史来看,陕西乡土文化承载着陕西自古以来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以及民俗的各个方面,陕西乡土文化就是了解陕西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缩影,通过凤翔彩绘泥塑文化诠释和理解促进现在陕西的发展,也给乡土文化的传承以启示。
参考文献
[1]凤翔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可爱的凤翔[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3]田季生,刘志选.三秦文化[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4]徐敏.凤翔泥塑[J].新西部,2006,(2).[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第四篇:第五课 走近陕西民俗文化
第五课 走近陕西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因特网的有关知识,将计算机连上到因特网。
2、掌握利用浏览器浏览信息的基本方法,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3、学会保存网页上的文字、图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保存资料、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而掌握信息的搜索、存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并进行筛选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信息收集的内容2.信息收集的渠道3.信息收集的方法 教学难点:信息收集的内容、渠道、方法三者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调查了陕西的民俗文化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将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师生互动 :
一、分析选题,规划设计方案
自愿组合完成P24.完成“丰富多彩的陕西民俗文化”调查研究计划书。
三、巩固练习完成P25-P26
生汇报,调查研究计划书
并总结自己在收集信息时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现场拍、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资料。
五、作业设计 按照小组一的安排,进行课外问卷调查活动,并认真记录。
第五篇: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是()[单选题] A.20以下 B.20-30 C.30-40 D.40-50 E.50以上
3.您来自()[单选题] A.陕西本省 B.其他省市 C.境外
4.您了解过陕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吗?()[单选题] A.非常了解 B.有些了解 C.完全不了解
5.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俗舞蹈吗,如安塞腰鼓、壶口斗鼓、韩城行鼓等?()[单选题] A.喜欢 B.不喜欢 C.没接触过
6.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乐吗,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单选题] A.喜欢 B.不喜欢 C.没接触过
7.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间艺术吗,如宜君农民画、关中皮影、安塞剪纸等?()[单选题] A.喜欢 B.不喜欢 C.没接触过
8. 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俗活动吗,如民间社火、勉县五节龙、白水仓颉庙庙会等?()[单选题] A.喜欢 B.不喜欢 C.没接触过
9.您觉得陕西省哪些民俗文化传承得比较好?()[多选题] A.传统节日 B.方言
C.古典文学 D.传统手工艺 E.传统美食
F.历史古迹和旅游 G.书法字画 H.中医 I.其他 10.您了解陕西地区民俗文化的方式有哪些?(可多选)[多选题] A.听长辈提起 B.兴趣爱好了解
C.新闻、报纸、广播等新媒体了解 D.书籍
E.其他方式
11.您认为保护民俗文化可以选用什么方式?(可多选)()[多选题] A.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 B.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 C.由国家处理并采取措施 D.民间流传即可
12.您认为政府可以就民俗文化的传承采取哪些措施()[多选题] A.扶持民俗文化传承,对于传承者实行一定的奖励措施 B.专门培养个别人员传承民俗文化
C.大力宣传民俗文化,使其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兴趣爱好
D.让民俗文化自然发展,无论改变还是消失,政府都不予插手
13.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去加强、继承与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多选题] A.学校应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B.多开展大家去继承和保护的活动,从意识上去加强 C.国家应出更多这方面保护的政策
D.呼吁公民多接触传统文化,多宣传传统文化精华部分 E.我有其他的想法
14.您认为在如今有些现实和物质化的社会,学习传统民俗文化还有必要吗?()[单选题] A.非常有必要 B.有些必要 C.完全没必要了
15.您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未来怎么看?()[单选题] A.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B.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C.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将逐渐被淡忘 D.传统文化将来会成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