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报告
贵州省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报告
□李良兴 查文华
为了解我省老年人的生存现状,省老龄办于2010年6月至11月在全省九个市(州、地)的25个县(市、区)、42个乡(镇)对1107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抽样问卷调查,6月份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幕尼克村、滥坝镇双水村,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渡口村,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八德乡上前村,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下苑村和左官村,平坝县白云镇大寨村、乐平乡小屯村等5个县(区)的3所敬老院、7个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生存状况。抽样调查内容涉及自然状况、家庭及居住状况、经济收入及开销、医疗及保障、生活及健康状况、心理状况、养老及服务、老年维权等8类23个项目95个子项,基本囊括了农村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方面,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我省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状况。
一、自然状况方面:在被调查的1107名农村老年人中,男性老年人686人,占62%;女性老年人421人,占38%。60—69岁的511人,占46.2%;70-79岁的476人,占43%;80-89岁的107人,占9.67%;90岁以上的有13人,只占1.17%。其中有562人不识字,占50.8%;,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434人,占 39.21%,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111人,占10%。
调研观点:农村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文化程度低。所抽查的老年人年龄结构科学,参考系数可信;文化程度反映真实,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未富先老”、“农村穷老”是现阶段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建言: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应刻不容缓地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二、家庭及居住状况方面:1107名农村老年人被调查对象中,与配偶同住的有627人,占56.64%;独居有229人,占 20.69% ;与子女或孙子女同住的有237人,占21.41% ;与其他亲戚同住的有14人,占
1.26%。
调研观点:数据表明,在家庭生活中,纯老年人家庭和独居老年人比例快速居高是客观的,不可置疑的事实,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近期的现实问题,更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三、经济收入及开销方面:靠自己及配偶劳动收入的498人,占45%;靠外出子女劳动收入的364人,占32.88%;靠最低生活保障的209人,占18.88%;靠其他收入(储蓄利息、房租等)20人,占1.81%;靠亲戚朋友资助的16人,占1.45%。年收入最低的为50元,年收入在51-500元的225人,占20.33%;年收入在501-1000元的262人,占23.67%;年收入在1001元以上的620人,占56%。在开销上,将收入用于吃、穿、用等日常开销的老年人618人,占56%;将收入用于医疗费用的老年人333人,占30%;将收入用于农业生产的老年人135人,占12%;将收入用于代养孙子孙女的老年人21人,占1.9%。
调研观点:老年人经济收入仍是以自己劳动收入和子女补贴为主,靠最低生活保障为次之,依赖于亲戚朋友资助的甚少。收入差距大,城乡差异明显,年收入最多的5万余元,年收入最低仅50元。在老年人经济支出方面,主要用于吃、穿和医疗费开销的为多数。关爱老年人,缩短城乡差别,使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任重而道远。
四、医疗及保障方面: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1081人,占97.65%;未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26人,占2.35%;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年人中,有116人认为能完全解决看病问题,占10.5%;538人认为能大部分解决看病问题,占48.6%;332人认为能少部分解决看病问题,占29.99%;62人认为不能解决看病问题,占5.6%;还有59人说不清楚,占5.33%。在医疗费用支出过程中,有410人靠自己或老伴支付,占37%;387人靠外出子女支付,占34.96%;44人靠孙辈支付,占3.97%;64人靠亲戚朋友支付,占5.78%;202人靠政府合作医疗、各种补助等支付,占18.25%。在养老保障方面:老年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479人,占43.3%;老年人参加商业保险公司养老保险的10人,占0.9%;老年人未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618人,占55.83%。
调研观点: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做到了广覆盖、众受益,大部分老年人也普遍认为基本
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老有所医逐步变成了现实,令人欣慰。同时,也还有一部分老年人仍然存在靠亲友资助解决看病等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城乡老年人参加医保的工作力度,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真正释放普惠效能。
五、生活及健康状况方面:在被调查的1107名老年人中,目前仍然从事生产和家务劳动的有763人,占68.93%;不从事生产和家务劳动的有344人,占31.07%。健康状况良好的只有175人,占15.8%;健康状况一般的有630人,占56.9%;健康状况较差的263人,占23.76%;健康状况非常差的39人,占 3.52%。生活能完全自理的640人,占57.8%;生活能部分自理的401人,占36.2%;生活不能自理的66人,占5.96%。生病时不治疗的5人,占0.5%;自己买药治疗的361人,占32.6%;自己找偏方或草药治疗的86人,占
7.77%;上医院看病治疗的622人,占56.19%;其它方式治疗的33人,占2.98%。平时生活照料中,由老伴照料的509人,占45.98%;由子女照料的422人,占38.1%;由孙子孙女照料的73人,占6.59%;由亲戚或朋友、邻居照料的28人,占2.53%;无人照料的60人,占5.42%;由养老机构照料的15人,占1.36%。调研观点: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老年人还承担着繁重的生产和家务劳动,在家庭中愿意或不愿意地担任着“主力军”的角色,无私奉献与无声啃老在无奈和尴尬中悄悄蔓延。而老年人理应得到子女或晚辈回报的“孝”实属屈指可数。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善待自己的老人、身边的老年人是每个今天的年轻人,明天的老年人应该真诚反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真心、孝心和诚心做出回答的命题。
六、心理状况方面:遇到不顺心时,愿意或可以找配偶倾诉的有317人,占28.64%;愿意或可以找子女倾诉的有211人,占19.06%;愿意或可以找邻居倾诉的有330人,占29.81%;愿意或可以找亲戚倾诉的有181人,占16.35%;不愿意或无人倾诉的68人,占6.14%。
调研观点: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儿女和晚辈能常回家问寒问暖问帮助,这是所有老年人丝毫没有其他奢望的共同心愿,愿一切为工作、为生活和子女忙碌着的人们不要忘记恩重如山的年迈父母,挤点时间带上笑容、带上孝心、带上祝福常回家尽尽孝,给父母多一些心理和精神的慰藉。
七、养老及服务方面:目前,被子女轮流赡养和照顾的老年人有680人,占61.4%;没有被子女轮流赡养和照顾的老年人有427人,占38.6%。觉得养老主要靠儿子的老年人有570人,占 51%;靠女儿的老年人有89人,占8%;靠儿子或女儿都行的老年人有210人,占19%;靠自己或配偶的老年人有94人,占
8.5%;靠政府或集体的老年人有70人,占6.32%;说不清的老年人有33人,占2.98%;其他的老年人有41人,占3.7%。如果条件允许,最希望晚年独居的老年人126人,占11%;与配偶一起居住的老年人417人,占38%;在老家与儿子一家一起居住的410人,占37%;在老家与女儿一家一起居住的60人,占5.42%;在老家与孙辈一起居住的41人,占3.7%;与子女到外地一起居住的13人,占1.17%;到养老机构的37人,占3.34%;其它方式养老的3人,占0.27%。在被调查的1107名老年人中,晚年需要上门做家务服务的61人,占5.51%;需要上门护理服务的147人,占 13.28%;需要上门看病服务的596人,占53.84%;需要聊天解闷服务的136人,占12%;需要帮助购买物品服务的52人,占 4.7%;需要法律援助的115人,占10.4%。
调研观点:养老服务需求凸显多元化趋势,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社会、家庭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共同关注寻求互动,积极进行无缝化对接,建立起三位一体的“爱心服务网”,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方便、快捷的立体化关爱服务,使老年人真正安度晚年、欢度晚年。
八、老年维权方面: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通过村组织逐级反映的920人,占83.11%;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144人,占13%;选择写信投诉的3人,占0.27%;选择上访的10人,占0.9%;自认倒霉的30人,占2.17%。
调研观点:老龄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农村老年人缺少或没有文化、经济收入微薄、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老年人依赖于就地就近的村级组织实施维权,且农村老年协会是他们的维权首选。因此,大力加强农村老年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务必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搞好城乡统筹,切忌急功近利,厚此薄彼,把农村老年协会建设边缘化。
启东市百岁老人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来源:启东民政网发表时间:2010-12-24
启东市民政局李英黄淼
摘要: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高龄老人占比日益提高。本报告选择“百岁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为调研对象,力争通过对其生活现状、身体状况、赡养方式等多方面的全景式扫描,以一斑窥全豹,为掌握老龄群体基本情况,更好地开展老龄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百岁老人生存现状赡养对策建议
江苏省启东市下辖12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12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平均寿命延长,全市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并呈现出高龄化的趋势。截至2010年9月底止,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22.28万,占人口总数19.9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9万人,占人口总数3.48%;百岁老人总数155人(注①),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13.84个,超过联合国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寿星7.5人的“长寿之乡”标准(注②)。
为了给更好地开展老龄工作提供一手资料,全国第一个“敬老月”期间,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组织人员对全市百岁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入户走访,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总体概况
全市百岁老人中农村户口老年人151人,占全市老龄人口的97.42%。百岁老人中文盲134人,文化程度小学19人,初中、高中各一人。百岁老人中女性126人、男性29人;年龄最长的女性108岁,年龄最长的男性106岁。百岁老人中男女各一共两人的配偶健在,其余均丧偶单身。
2.身体状况
百岁老人生活基本自理的有109人,其中1人生活完全自理,不愿子女照顾,独自一人独宅生活;68人能够帮助做些洗衣择菜、喂养家禽等轻便家务。百岁老人中需要人搀扶着行走、身体状况略差的32人,卧床不起的有14人。经过免费健康体检,百岁老人主要生理指标健康、身体矫健灵
活的83人,约占53.5%。老人健康的普遍问题是近70%的百岁老人或轻或重存在听力或视力障碍。不能独立行走的百岁老人中约半数是因为意外摔跤引起的身体状况恶化。
3.生活习惯
这些百岁老人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风雨人生,早年生活比较艰苦,勤劳生产,勤俭持家。人到晚年,无论贫贱富贵、命运如何,他们共有的性格特点是豁达善良、乐观开朗。他们生活习惯大同小异,在饮食上不挑肥拣瘦、好粗细搭配,在起居上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在为人上乐善好施、疼爱子孙。百岁老人的饮食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约20%的百岁老人每天两餐酒,以水乡特色的黄酒为主;约23%的百岁老人喜吃甜食;家住北部沿海地区的喜食鱼虾海产。
4.经济状况
全市百岁老人除一名退休教师、两名退休商业职工、一名退休工人外,均属农村户口,无固定薪金收入。目前,全市所有百岁老人均享受政府每月300元的长寿补贴。属于低保对象的低保金在核定标准基础上上浮15%。另外,农村户口百岁老人2010年开始按新农保规定领取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按家庭条件来分,百岁老人经济状况好、中、差的约各占三分之一。
5.赡养方式
从经济支出看,全市百岁老人的生活费用由儿子承担的约占45%,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赡养义务的约占41%,不分辈分男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约占14%。从日常护理看,百岁老人中有1人独立生活,子女间或上门探望;有17人入住公办或私营敬老院,主要由服务人员照顾日常生活起居;有137人在家庭养老,由子女或孙辈护理。选择家庭养老人的百岁老人中,有的固定居住在某个子孙家中,有的居住在祖屋由子女轮流上门照顾,有的按约定由子女们从这家接到那家侍奉。
二、存在问题
1.老人生活水平参差不齐
启东民风淳朴,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子孙对百岁老人都很孝顺。但是由于百岁老人家庭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客观上影响了百岁老人的生活质量。走访中发现,子孙生活条件好的百岁老人,受到的护理明显细致周到。而儿孙自身经济条件差的,待父母相对显得有心无力。一个老人生有五女一
子。小儿子全家在上海务工,孙子尚未成家,儿子自顾不暇;5个女儿务农,轮流照顾老母,其中4个单身守寡,都有数亩责任田。农忙时给母亲送好饭就要下田劳作,与老人缺少沟通交流和精神抚慰,老人深感孤独。
2.老人精神生活匮乏单一
由于历史原因,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加之年迈造成的听力、视力功能性衰减,使得老人远离书报电视和其它娱乐活动,精神生活严重匮乏。只有约5%的百岁老人读书看报,听音乐看电视。相对而言,沙地民间甚行的长牌较有市场。有约25%的老人曾经以打牌为乐,但因为年龄的原因少有人陪同成了索然无味的“独脚戏”。目前老人多以子孙来伴为乐,行动自如的老人则以串门聊天解闷。
3.主体赡养方式传统守旧
绝大多数老人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究其原因大致分“不愿”和“不能”两种:一是大部分老人习惯田园生活,认为进敬老院是儿孙弃之不管的不孝表现,不愿意进敬老院养老;一是老人的经济收入有限,子孙的经济承受能力差,不能负担敬老院的费用支出。目前除少数百岁老人隔代赡养外,绝大部分百岁老人的日常生活由子女照顾。这些子女也多是古稀老人风烛残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例如108岁的老寿星儿女最大的87岁、最小的76岁,在母亲卧床不起后照顾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难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
三、对策建议
1.加大老龄工作宣传力度
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已成为不得不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百岁老人现状是全市高龄老人的缩影,再次强调了加强老龄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养老、爱老、助老的认同理念。在弘扬“尊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的同时,把孝老、敬老、助老提高到法律层面,纳入公民的法定义务,转化成子孙贴心的自觉行动。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尊老敬老作为考核党员干部的内容,教育部门要将敬老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在选拔任用和考察在任干部时,将老龄工作列入必考项目,从政绩观上引导各级切实重视老龄问题。
2.对高龄老人实行政策倾斜
严格执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落实各项敬老优待政策,修定完善高龄老人优惠政策,对高龄老人家庭实行倾斜,以提高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和基本养老金标准,改善老人生活条件。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入住公办敬老院的百岁老人给以部分费用减免。卫生部门每年都要定期为百岁老人体检,查病治病,建立健康档案。基层政府要建立高龄老人整生日祝寿和重大节日慰问制度。对出现百岁整生日的高龄老人家庭的子女,由当地政府给予颁发敬老奖金,鼓励出现更多的高龄老人。在生活照顾的同时加大精神敬老,组织志愿者专门为高龄老人送温暖。
3.开展多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
一是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根据各地养老实际需求,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改扩建力度。在扩建公办养老机构的同时,要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以规范化、高质量的服务,吸引有条件入住的百岁老人自愿入住,减轻家庭护理压力。
二是大力推进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市政府出资补贴百岁老人每月50元用于购买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建立高龄老人专项档案,让老年人既不脱离家庭温馨环境,又有效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三是发挥社会的力量,建立好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聊天、陪老、助老等服务活动,完善社会助老服务机制,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
四是鼓励健康的低龄老人为高龄困难老人志愿者服务,帮助排忧解难,通过社会的方方面面,实行“一对一”帮扶活动,来共同构筑起关爱高龄老人、资助高龄老人的敬老氛围,让我们的社会出现更多的高龄健康老人。
注①:根据地方风俗习惯,文中年龄均为虚岁。
注②:同一时间节点,全市100周岁以上的百岁老人89名,每十万人中有百岁老人7.95个。
第二篇: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索引
一、前言....................1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1
三、农村老年生存状况存在的问题.................2
(一)“空巢”老年人独自居住存在安全隐患...............2
(二)生活水平低下,国家财政补贴少...........2
(三)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3
(四)缺乏乐观的精神生活.................3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缺陷...................4
四、对策与建议......................4
(一)社会应加强关爱老年人的宣传教育..............4
(二)适度加大对农村低保老人的补助...........4
(三)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5
(四)加大公共服务尤其是娱乐设施的建设..........5
(五)村委会要切实做到反腐倡廉,为村民服务................5
(六)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
五、后言....................6
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携手共建新农村
—— 关于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一、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医学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健康水平逐步得以提高。通过查阅联合国相关文件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所以,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方向。如何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稳定社会和谐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农村目前尚且处于一个发展相对薄弱的地位,生活水平及经济条件较城市落后,农村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固然令人堪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更有必要去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存在的问题出谋献策。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关键词:兰围村老人生存状况
为了对目前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暑假期间我们首先去了一个小组成员的家乡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兰围村,展开了为期2天的实地调查。接着我们又分别回到自己的家乡对周边农村进行了5天的发放问卷调查。所以,我们小组的调查是以问卷形式为主,辅之以访谈的调查方式。本次调查当中,我们一共发放8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94%。在被访者当中女性占58.8%,男性占41.2%,各年龄分布均匀,青年人(30岁以下)占32.5%,中年人(30-50岁)占29.8%,老年人(50岁以上)37.7%。
通过在实地调查中了解与反馈回来的问卷,目前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不少,我们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
三、农村老年生存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空巢”老年人独自居住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过程中,我们知道,为了改善生活水平,多数兰围村青壮年劳力选择出来打工,而不愿意留在家乡务农。因此,大多数老人只能独自留在祖屋看家。另外,还有部分人会在市区或工作地点买房定居,而老人由于怀旧情结不愿搬离旧居,又或是子女结婚后因为怕麻烦,觉得老人思想跟不上自己,不愿意老人搬出来同住。以上种种原因,都使得老人不得不独守空房。那些守空房的老人家,他们的儿子在外地工作甚至定居,一年或几年才回老家一次,因而平日里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尤其是那些丧偶的孤寡老人,他们年迈行动不方便,疾病缠身,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访谈过程中,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悲剧: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子女皆不在身边,老婆婆卧病在床,不能走动,生活起居全靠老爷爷照料。一日,老爷爷到楼顶晒黄豆时中暑晕倒,却无人知晓,老婆婆也不知道,所以未能及时求救。直至第二日早上,碰巧有个村民来到其家才发现,老爷爷早已气绝了。可见,空巢老人这个问题值得全社会去深思反省。
(二)生活水平低下,国家财政补贴少
调查显示,兰围村62.5%的老人经济来源主要由子女供给,37.5%是自己挣的。且不说当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子女建立自己的家庭后,由于小孩抚养读书等方面的压力,他们供给老人的赡养费很多程度上不足以解决农村老人的温饱问题。当地贫困户的老人告诉我们,他们迫切希望党和政府加大对老年人的补助力度和广度。同样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知道只有5%的人认为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是国家补贴,可见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为发挥运行得最好。
其次,家庭养老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蜕变,农村家庭结构,家庭生活和养老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养儿防老,这是农村根深蒂固的观念,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其实只是名义上有子女赡养,可见,家庭养老的观念已渐行渐远。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老人说起儿女时便眼含泪水,或闭口不谈。由此可得出,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
(三)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反馈回来的调查问卷当中,我们发现将近55%的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属于自费的,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数据。看病难看病贵似乎一直都是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更为严重了,因为尚失劳动力后,他们的收入几乎为零。根据医学 上的鉴定,人到了五十岁以后,身体各项机能都会呈衰退之势。因此,中老年人每年定期进行一次包括心电图、测空腹血糖、甲胎蛋白测定等等的健康检查是十分必要的。俗话说“病向浅中医”,但是老年人进入年老阶段后,身体机能会逐步衰退,难免会出现身体上的一些毛病,只有及时治疗才能健康的活着。当面对昂贵的医药费用,他们很多时候都为子女的钱财着想,放弃最好的治疗时机。虽然部分老年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他们也表示了对合作医疗的不满。
首先,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过窄,受访者向我们反映,在镇里的医院看门诊住院均可报销,在市里的医院只有住院可报销,这样的补偿制度不合理。再次,报销的医疗费用金额比率一般都较低。许多老人都因为如此而选择私人诊所。要是有突发的严重疾病需要到级别高的医院治疗,费用高,但是报销的金额比率低或几乎没有,农村老人一般都难以支付医疗费用。
问卷调查显示,有76.3%的被调查者迫切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医疗护理功能公共服务的投资。
(四)缺乏乐观的精神生活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显示:竟然有高达47.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农村老年人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孤独。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年人年迈后,劳动能力下降甚至劳动能力尚失是必然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上一辈的人群都是质朴勤劳的,年老不能劳动了多多少少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子女的包袱,从而产生心情抑郁等情绪。即使是我们年轻人,突然停下手头上本来天天该做的事情也难免会感到空虚,更何况是本来就多愁善感的老年人呢。其次,针对调查问卷当中的第七第八问,我们又可以分析出,政府对养老体系投入不足,有42.5%的被调查者对政府关于设施建设表示不太满意,而有62.5%的人希望老年人得到娱乐悠闲方面的公共服务。在于老人交谈当中,我们又知道,他们很少有娱乐活动,更谈不上健康的体育锻炼及积极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是无聊的时候一个人会看电视,坐在一边想想出外打工的子女,久而久之又会产生孤独失落的感觉。这
样对生活丧失兴趣,缺乏精神上的满足,会降低老年人自身免疫力的状况,从而加快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导致百病缠绕。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缺陷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发现只有37.5%的被调查者认为老年人的生活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退休金或养老险,这个数据足以证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为农村社会养老事业本身就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一方面,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我们通过查阅《基本方案》规定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能力或不愿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就使得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运行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与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有时候当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就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有的地区官员官场生活腐败,村委会不是本着为村民服务的宗旨,而是贪污受贿,因此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四、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应加强关爱老年人的宣传教育
1、学校多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敬老”教育,并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宣传,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让“尊老、爱老、敬老”深入人心。
2、社会可以利用节日假期,开展一些关于亲子老人的活动,让全民齐齐参与,唤起他们关注老人生存状况的觉悟。
3、宣传部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鼓励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适度加大对农村低保老人的补助
在农村,特别是低保家庭,老人们的生活尤为困难。在财政许可的条件下,政府可
以更大面积的给予老人们以补助。其次,政府还可以向社会各届热心人士征集资金,设立一个专项老年人基金会,定期对社会公开征集资金所得的数目,也可以在必要时为低保老年人提供帮助。从长远来看,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人们晚年生活的困境,但更多时候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三)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
政府应对农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进行探讨,有针对性地扩大农村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使之与城市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差距减少。此外,提高到高级医疗机构的治疗费用的报销比率,这样老人就可以没负担地到医疗机构就医,而不用担心医疗费用高的问题。其次,从根本上社会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生活水平。
(四)加大公共服务尤其是娱乐设施的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社会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让他们参与,让他们认识更多的老年朋友,减少出现失落感和孤独感。广播电视台也可以为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一份力,通过开设几个专门为老年人设计频道,播放他们感兴趣而又健康的节目,从而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其次,政府应该切实执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向社会筹集资金建立一些老年娱乐场所,包括戏曲班、读书看报班、太极班、种植花草班等等既可以怡情又可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
(五)村委会要切实做到反腐倡廉,为村民服务
1、要及时调解涉及老年人权益的家庭纠纷,可以在村里树立孝顺父母的正面榜样,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
2、村委会妇女主任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应经常组织妇女们开展关于赡养老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六)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必须采取如下措施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是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的关键。
1、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利用法律强制性这一个特点,从法律上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
2、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将解决养老保险 存在的缺陷。
3、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重要性及社会保险意识宣传的力度。要使各级领导和群众接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向各级领导和群众讲清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及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
五、后言
如何提高农村老人生存状况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还关乎到经济、政治上的发展,更是建设新农村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项目。但是,在实地调查过程及问卷反馈的情况上看,由于各种原因,老人的生活质量总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农村老人的状况尤为突出。诚然,农村老人也是是社会曾经的贡献者,他们的生存状况与社会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相应有所提高。老人理应与其他人分享社会进步发展必然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过上安稳健康的晚年生活。其实,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想,今天的老人就会是明天我们的缩影,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也就是为我们的明天做好铺垫。古语有句谚语我们认为说得很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儿欲养时亲不在。尊老、爱老、敬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该弘扬,作为儿女,我们应该多关心身边的老年人,让他们倍感幸福。同时,考虑到当今我国的国情,计划生育制度的普遍落实,在未来的日子,社会必将存在更多的独生子女,一个养四个,或是两个养四个,都会为养老问题带来更大的困难与挑战。因此,社会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从家庭养老逐步推及到社会养老,方能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真正改善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统筹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农村粮食抽样调查报告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粮食仍然是一个重要商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如何保管和使用好粮食,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家粮食局对农村储粮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农村储粮设施简陋、缺乏储粮技术、储粮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户储粮损耗惊人,损失率在8%—10%,全国每年农
户储粮损失量高达150亿—200亿公斤,相当于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农垦区粮食总产量的1.5—2倍,粮食资源浪费严重。为此,县粮食局对我县农民储粮现状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位于滇东,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五地州结合部,境域纵距约90千米,横距56千米,国土面积2783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6.5万公顷,林地16万公顷。最高海拔2409米,最低海拔737米。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1219.7毫米,年平均日照1626.4小时,年无霜期244~344天。辖8个乡镇109个村社。共10.37万户39.4万人(农业人口32万,占90%;少数民族人口6.75万人,占17%)。粮食年产1.5亿公斤。
二、抽样调查的乡镇及户数情况为全面提高粮食储藏安全知识,减少粮食损耗,查找粮食储藏中施用农药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粮食抽出专人组成工作组。于10月至12月进行调查。分别对高良、五龙、龙庆、竹基、丹凤、葵山、彩云等7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4个村民小组,62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落实。共出动车辆18车次,人员90余人次。共计调查家庭人口286人,土地面积701.4亩,年产粮食254100公斤,平均亩产粮食362公斤,人均产粮888公斤。其中自用粮食(口粮、养殖用粮)137000公斤,占53.9%,卖出粮食117100公斤,占46.1%,大部分是本地销售。
三、粮食储藏方法1.存放的方法:在调查中有70%的农户储粮都是采用袋装,少部分为铁皮仓、木桶、木柜或零散堆放。
2.杀虫方法和用药情况:农户收起后的粮食有33户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占总调查户数的53.2%;有19户在粮食生虫时用纱布或棉布包扎“磷化铝”埋入粮袋(仓、桶柜)中杀虫的,占30.6%;粮食数量少,储藏条件好当年用完不留余粮的,不施任何农药的仅有10户,占16.1%。
四、农民储粮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储粮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适用的设施。目前,农户储粮既无适合的农家仓房,又无适用的储粮器具,少部分农户将粮食堆放在没有防潮的地板上,由于达不到防潮要求、又缺乏储粮技术,虫蛀、霉变屡见不鲜;大部分农户将粮食堆码在厨屋或住室边角部位,由于达不到有效防护,雀食、鼠盗极为普遍;还有少数农户由于居住面积较小,将粮食堆放在简易棚中,更免不了家禽家畜的随意糟蹋,在家庭储粮施药治虫过程中,因密封不善会造成的毒气外泄,直接危害着农户的居住安全。
2.粮食损耗量较大。由于近年来,农村强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农户家中缺乏劳动力,所储的粮食没有能力管理和晾晒,除正常的虫蛀、鼠盗之外,还有部分粮食因入储时没时间整晒水分较高或在储存期间返潮、结露等原因造成霉烂变质,调查结果表明,损失损耗粮食为2万余公斤,损失率8%—12%左右。按照农户留下的自用粮食比例计算,全县每年将损失粮食达1000万公斤左右。
3.使用高毒、剧毒农药杀虫。大部分农户将粮食与人居共处,粮食储藏中存在随意性或不科学性地使用高(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残留农药杀虫、灭虫。调查结果表明: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33户,占调查户数的53.2%;使用“磷化铝”杀虫的19户,占调查户数的30.6%。
这样以来,粮食中会有很高的农药残留。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的粮食或粮食转化的其他食物(如:酿出的酒、大米、面粉等)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或群体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也会导致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储粮杀虫剂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实用的也就是“磷化铝”药剂。“磷化铝”药剂杀虫主要是靠“磷化铝”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映后产生的磷化氢剧毒气体杀虫,在施药过程中一定要使粮食装具充分密闭、远离人、畜住地,如果粮人共处一室会带来直接的生命危险。
4.影响居住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民在注重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注重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居住
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农户储粮模式既不卫生、也不安全,直接影响农村环境的优化。
五、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进步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立足于人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环境质量的提高。一是宣传普及农村安全储粮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安全储粮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户
科学储粮。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进农村储粮装具,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提倡储粮杀虫选用“磷化铝”杀虫剂,减少粮食中的农药残留,以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有利于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二是尽快建立粮食执法队伍,完善粮食质量检测手段,加强粮食质量监管,形成有专门机构,人员来为农民储粮提供技术服务。三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投资修缮原各粮点的仓库,由粮食部门投入技术和服务、将农民剩余的粮食由粮食部门实行代保管,代管期间农民可以按需求提取现金或兑换其他品种的实物,即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储粮问题,减少储粮损失,提高生活质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让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安全粮。
第四篇:苏北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调查研究之经济方面
苏北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 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如果按照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的比例推算,农村老年人口大约是5619.43万人,农村老年人口大约是城镇老年人口1.7 倍,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3.7%。老龄化背景下苏北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一、苏北农村老年人经济现状及原因
(1)收入来源及收入水平
经济收入少,来源主要靠自己。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农村老年人传统的供养方式也发生着转变, 家庭结构正在从传统大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 父母与子女逐渐分居;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弱化, 农村老年人地位显著下降;子女本身负担重, 有的常年在外打工, 子女供给老年人经济、情感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逐渐减少。调查显示, 子女虽然对父母在经济上有一定支持, 但支持力度大都不够, 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自己的农耕收入。当前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一方面由于他们的体力不如从前, 劳动效率降低, 收入减少, 而且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供养子女, 他们通常花完所有积蓄。而且受物价的波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老年人的实际经济能力、购买能力和可支付能力相对很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和养老的需要。
①收入来源。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首先是自己的劳动收入,其次是子女供给。其他收入来源较单一且数量少。因此,如果子女供给量不增加或不供给,那么这些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则成了很大的问题。
②收入水平。在被调查者中依靠子女供养的较多,子女每月给老人的生活费用如下表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500元以下占的比例较多,说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其次,“不要儿女的钱”所占的比例也较大,说明有的老人觉得儿女挣钱不容易而不向儿女要钱,自己省吃俭用,自劳所得,由于自身体力等的原因,他们的收入也是很低的。这两类老人所占的比例加起来为85.7该地区的1%,大约为90%,说明该地区的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普片偏低。
(2)物质生活状况
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少, 直接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饮食方面, 老年人的饭菜一般以自家菜园可获得的菜和腌制的咸菜为主;一些老年人动物性食物、水果、牛奶等食品的摄入量很少、甚至没有,鸡蛋的摄入量亦相对较少。总体来说农村老年人摄取的食物基本能够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但普遍存在着膳食搭配不合理、营养分配不均匀等问题。在衣着方面, 老年人的衣服从数量上讲基本够穿,但质地和舒适度相对较差。在居住方面,父母为子女成家,几乎倾其所有为子女盖上新房,自己年老的时候大都蜗居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老年人的住房条件堪忧。
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日常开支主要是用于一些生活必需品。老年人每月开支状况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年人每月开支在300元以下的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50%,500元以下的达到80%,可见老年人每月的开支很少。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可知开支少的主要原因是收入较少,所以该图也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较差。
(3)消费侧重点。
通过问卷调查知老年人在消费时主要看重的是物美价廉。在于他们的交谈中知看重物美价廉的原因是:首先,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不能承担价格昂贵的物品;其次,物品的质量好使用的时间会比较长,从而可以避免再次购买,减少开支。从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
他们在消费时主要看重的是物美价廉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他们的经济状况较差。下图反映了老年人在消费时看重什么:
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年人消费时最看重的是物美价廉,没有一个人看重物品的品牌。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较差。
二、改善苏北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的对策
(1)个人层面
农村老年群体具备改善自己经济状况的可能性,一是农村老年人不设定退休年龄以及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农村老年人自劳所得的前提保证;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农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农村老年人自劳所得的身体保证;三是在许多农村地区,农业耕种机械化的实现,改变了传统的原始耕作方式对体力的苛刻要求,农产品交易市场化的实现,先进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加强,使得农业生产和经营相对简单化,这是农村老年人 进行农作的的客观保证。对许多农村老年人而言,农耕不仅仅是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参与过程,也是他们实现存在价值的社会参与过程,适度的劳作也有利于劳动者自身的身体健康。
(2)家庭层面
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直到今天,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老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据民政部统计,截止1996年6月,农村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赡养。所以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家庭养老的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子女积极赡养老人,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在改善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群体经济状况中的作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认为社会中的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的交换模式,即在人们的交换中,双方都 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有对等互惠,交换才能持续下去,在农村老人年老时,如果他们没有可交换的资源,那么他们将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需要强化利益诱导和
激励机制。
(3)政府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三农问题却越来越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农民问题依然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一是积极探讨和制定针对农村老年人的优惠政策;二是积极探讨和制定养老家庭的鼓励性政策;三是对于高龄老人特别是农村高龄老年人的褒扬和帮助。
第五篇:关于老年人消费市场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我省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和老年化进程加快,老年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的比重逐步上升,老年人的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的份额也逐步加大,做好老年人消费品市场工作,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商务主管部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我省老年人口的现状
XX省辖14个
市州122个区县,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800万,人均gdp2000美元左右。我省人口年龄结构从1998年进入老龄化,至2007年末,全省60岁以上人口866.1万,较上年增长2.6%,超过我省总人口1%的增长速度,占全部总人口的比重为12.7%,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其中男性433.8万人,女性432.3万人。我省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省份,老年人是我省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年人消费习惯和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和生理条件变化,基本退出社会经济活动圈,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城市休闲场所。由于老年人阅历丰富,理性思维特色浓厚,因而决定了他们的日常消费需求和精神消费需求与其他群体不同。消费稳重,注重实用,讲求实惠是他们消费最大的特点。具体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实用。老年人与其他群体消费的最大区别在于实用,他们购买商品不再以追求时髦、追赶时尚为主,而是注重实用、能用、好用,往往相信自己的购买经验,购买的商品不是用来收藏,或未来若干时期才使用,当前使用不上的商品往往很难购买。
2、讲求价位。由于老年人群体消费理性,购买商品时十分稳重,商品不合适,价格不合算不会轻易购买。他们购买商品时喜欢货比三家,发现商品合适,价格相对较低时才会最后购买,因而,他们较多光顾降价、折扣、低价促销类商品。
3、注重经久耐用。老年人购买消费品不以高档、时尚、功能多和技术先进为首选条件,而是看重商品是否经久耐用,注重商品是否能迅速方便地使用。他们对购买的商品往往有长期使用的打算,而且希望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维修和维护,尽力避免售后维修麻烦。
4、注重安全保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人对健康长寿的渴望比较强烈,喜欢看一些保健、营养、延年益寿方面的报刊,增加健康消费知识。安全卫生是决定老年消费者购买日常消费必需品的主要因素。他们注重商品的保健和营养功能,如食品,特别喜欢购买粗粮、精纤维等保健食品和营养食品。
5、早晨购物居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特点,他们一般晚上睡得早,早晨起得早。现在,城市里的老人一般清晨就起床外出锻炼身体,然后到早市、超市采购一天的生活必需品,成为早晨消费的主体。
6、文化休闲商品逐步成为热点。由于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不再为生计、子女、家庭等所困,他们更加向往健康、丰富、充实的养老生活,特别是随着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加,他们更加渴望精神消费和服务性消费,对能满足自身精神文化、娱乐休闲需求的商品感兴趣,因而与老年人精神娱乐活动相关的商品成为消费热点。
三、老年人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老年人消费品市场是整个社会消费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老年人消费品市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老年人商品供应不丰富。从整体看,无论是消费品生产企业还是经营企业,生产经营青年和儿童用品的企业要多于生产经营老年人用品的企业。如绝大多数大超市、百货商店出售给儿童、年轻人的商品要多于老年人消费的商品。
2、老年人消费品购买场所不集中。现在城市商场、超市多,但很难找到老年人专门商场。我省绝大多数中、小城市没有专门的老年人用品商场,甚至有的大型超市也没有老年人用品专柜,即使有经营,也被商家当作附加品来出售,摆设在市场不起眼的位置,老年消费者要花很大的精力才找得到。
3、老年人用品花样少。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不少老年人也追求爱美和时尚,消费的多样性正日益显现。大多数商家经营老年人用品,也是零星的、某一项用途的商品,而且商品的式样、种类单调,可供老年消费者挑选的余地小,许多商品只能勉强购买。
4、老年人用品设计太复杂。由于生理和身体变化,老年人一般反映较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现在许多商品功能多,操作复杂,使用不简便,使许多老年消费者想消费,但由于使用麻烦或不会操作,只好望而生畏。
四、扩大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建议
我国整体上早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作为消费者,衣食住行是基本要求。针对老年人消费特点和消费中存在的不方便、不放心的问题,我们建议:
1、大力开展便利消费进社区、进街道活动。由于老年人受年龄、体力限制,活动区域较小,时间相对固定,我们建议以社区、街道为依托,开展便利消费、便民服务,特别是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服务性消费进社区、进街道活动,如美发、保健、休闲,修建便民商店、娱乐室、茶室和休闲吧等,在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满足精神消费需求。
2、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布局老年消费者购物场所。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市州没有专门的老年人用品商店,个别市州仅有的老年人专用商店的商品品种单
一、不齐全,激不起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为缓解老年人消费不方便的困难,建议合理布局老年人专用商店,同时在大超市内开辟老年人用品专柜,满足老年消费者购买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需要,缓解老年人消费不方便难题。
3、加强供应,组织丰富商品应市。老年人消费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厂家和商家要研究老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供应市场。如穿的方面,针对老年人的体型、体质和审美需求,开发不同花色、品种、款式和颜色的服装鞋帽,适合不同层次老年消费者的需要。吃的方面,针对老年人对保健的需要,开发多品种的低糖、低盐、低脂、低油的食品和保健品,满足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需要。用的方面,开发功能简单、操作方便、标识清晰的保健器材、手机、耐用小家电等,让老年人安享科技进步的成果。商务部门应该加大对老年人专用商品的供应工作,确保老年人消费需求。
4、确保安全放心食品上市,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由于老年消费者每天与日常生活打交道较多,对食品安全和物价上涨较其他消费群体敏感。因此政府要大力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肉、蛋、奶、菜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的安全检测,确保放心合格的商品上市。
5、规范媒体广告,保障老年人消费权益。一些不法广告商、厂家抓住老年人期盼健康长寿的心理,夸大或虚假宣传保健用品和食品的功效,欺骗老年消费者。建议有关部门规范媒体广告,合理引导老年消费,保障老年消费者的消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