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重刑犯的犯罪成因以及教育改造的对策

时间:2019-05-14 22:1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未成年重刑犯的犯罪成因以及教育改造的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未成年重刑犯的犯罪成因以及教育改造的对策》。

第一篇:浅析未成年重刑犯的犯罪成因以及教育改造的对策

浅析未成年重刑犯的犯罪成因以及教育改造的对策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专门关押改造未成年犯的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我所坚持以教育改造人为首要任务、以降低重新犯罪率为首要标,对遏制青少年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较为复杂,对他们的改造不仅要依靠系统、持续的努力,更需要科学的指导,才能达到教育改造的个别化、社会化、科学化。

未成年犯在心理、生理和刑期上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改造,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异,其中对重刑犯的教育改造,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的未成年重刑犯是指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性较大,犯罪情节严重或特别严重,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未成年罪犯。刑期长是未成年重刑犯最显著的特点,其中一部分人的刑期甚至超过其年龄,这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容易波动的花季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群体相较于刑期较短的罪犯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对于个人的改造和监管安全都是极为不利的。

想要成功的教育改造罪犯,就要先了解犯罪的成因,从心理的根源入手,有针对定的制定教育改造的对策。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未成年重刑犯的犯罪成因,然后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通过与老干警的交流和学习,尝试从四个大的方面提出教育改造的对策。

一、未成年重刑犯的犯罪成因

(一)个人因素

1.好胜心理的扭曲和演变。争强好胜是未成年人普遍的心理特点,如果社会、学校、家庭引导恰当,好胜心理会成为未成年人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这种好胜心理就会演变为不分是非的逞强心理。较多未成年人就是在这种心理下使用管制刀具等危害性较大的物品参加斗殴,最终酿成惨剧。

2.道德意志薄弱,价值观扭曲。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受一些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未成年人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他们总认为老实吃亏,唯我独尊,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其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以致沦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3.遇到问题不冷静、处理矛盾不理智、思想简单、行事冲动、不计后果,有时明明知道是犯罪,却铤而走险。在押犯杨某就是在家中与同学因一些琐事发生争执,一时冲动,用水果刀连捅对方上百刀,被判13年。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结构残缺。父母之间或者未成年人与父母之间关系较差,在家中感受不到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不仅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容易使其对家庭产生离心力。在单亲家庭或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家庭中,有些未成年人因为过早地失去父爱或母爱,心理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喜欢和人交往,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歧途。我所曾经对5个主要监区的调查统计,属于“单亲家庭少年”犯罪的未成年犯 1

占调查总数的24.8%,其中比例最高的监区达到36.1%;属于“留守少年”犯罪的未成年犯占调查压犯总数的27.6%,其中比例最高的监区达到41.5%。这其中很多人犯罪前就离家出走,在外拉帮结派,寻找 “帮派”的关照,大量的团伙犯罪和连续犯罪都是这样形成的。

2.家长溺爱,放纵无度。溺爱容易导致孩子固执、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一旦自我需求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就会向外扩张,极易走上犯罪道路。原罪犯王某家庭条件较好,长期受到家人溺爱,感觉谁都管不住自己,长期在外结交一些所谓的“社会上的朋友”,家人不予制止反而觉得自己的孩子有本事,最终王某因绑架罪被判10年。

(三)学校因素

当前教育理念的扭曲造成学校对未成年人教育出现漏洞。具体表现为:长期以来教育听命于考试、学生听命于分数、教师和家长听命于升学,频繁的考试以及升学的压力使学生无暇顾及自身思想品德的培育,加之学校、家长对这一问题的忽略,使学生形成畸形的心理,在思维方式、个性和人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一旦走上社会,往往难以适应,在其他不良因素的诱导下,极易出现行为异常,严重的发展成为犯罪行为。在学校教育中不尊重学生、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例频频出现。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其人格结构是不完善的。

一些省份甚至出现了未成年人残酷亲人的案例。今年在我所关押过的罪犯程某就因残害自己的母亲而被判无期徒刑,曾引起全国轰动。程某犯罪前是郑州一中高二的学生,成绩非常优异,其母亲对其管教极为严格,在一个寒假给他报了四个学习班,压力非常大。记者曾经问他,怎么会有杀害母的冲动?他十分平静的回答说,初二时就因学习问题萌生了杀母的想法。

(四)社会因素

未成年人的许多思想观点、行为方式是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交的朋友中学来的。如果未成年人结交上不良朋友,长期一起玩耍,耳濡目染,难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随着网吧、歌舞厅、迪厅数量剧增,一些内容极不健康的影像制品、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毒品对未成年人也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使得一些道德观念不完整、法制观念淡薄、世界观尚未定型的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犯罪心理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在游戏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当青少年熟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这种最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在他们看来,这和在游戏里无数次重复过的行为没太大不同,但在现实中却会酿成大祸。已经刑满释放的李某犯罪前在家人和邻居的眼中是个听话的乖孩子,接触到网络暴力游戏之后,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来与网上结识的朋友多次进行持刀抢劫,被判12年。

二、对未成年重刑犯的教育改造对策

(一)做好入监教育工作

1.教育罪犯认罪悔罪。

针对重刑犯普遍罪重、恶习深的特点,使重刑犯充分认识犯罪的危害性,从法律角度认识自己的犯罪。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犯罪,为什么法院要用重刑来判决,从而对自己的罪行感到羞耻和后悔,在悔罪中唤醒良知,真正做到认罪服判。

监狱干警可以紧密联系未成年犯的实际,并用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落实到对服刑青少年的管理教育中,到日常改造中,要求他们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知荣明辱,扬荣抑耻,向善而行,正确对待自己的犯罪行为,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宽大处理,做一个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

2.加强罪犯身份意识、服刑改造意识教育。

让重刑犯认识到监狱是执行刑罚的专政机关,改造具有法定的强制性,懂得不认罪服判就是抗拒改造,是没有出路的。由于刑期较长,加上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在刚刚进入监狱的时候会感觉生活没有希望,前途渺茫,于是就出现消极改造、故意违反监管秩序甚至自残、自杀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严格管理,狠抓遵规守纪教育,严厉打击反改造行为。

3.帮助罪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重刑犯由于服刑时间特别长,服刑期间和同犯的关系不良、对监狱的生活不适应、以及与管教干警缺少沟通等因素会导致他们心理问题比一般服刑人员更加严重,糟糕的心理状况导致重型犯改造效果不佳,减刑希望的渺茫,致使他们情绪更加紧张、冲动,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更加差,对监狱改造感觉到更加的恐怖和绝望,打架、行凶等重大违规出现恶性循环。

平时要多鼓励重刑犯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帮助他们的相互沟通,改善人际关系,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使服刑人员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释放,把危险化解在萌芽阶段。而我们的干警,在平时的管理中,不仅是他们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者。干警更要与他们多沟通,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监狱政策,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达到安心改造的效果,建立回归社会后重新生活的信心。

4.树立罪犯的感恩意识。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感恩不仅是美德,而且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在罪犯中开展以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组织罪犯唱感恩歌、读感恩书、写感恩信、办主题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罪犯从感恩身边人、身边事开始,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哺育我长大成人;感恩政府给予我重新做人机会,为我的改造营造了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健康向上的改造环境;感恩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让我在无助时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真情。

(二)建立与罪犯之间的信任

1.重视个别教育谈话

个别谈话是思想的引导,心灵的沟通。真情才能换真心,两个人进行交流,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不管角色和身份有何差别,双方之间的情感都应该是平等的。未成年犯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罪犯,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的人。在教育改造全过程中,广大监狱干警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感情上对犯罪青少年不能歧视、疏远,甚至横眉冷对,相反要像父母对子女、医生对病人、教师对学生一样来亲近体贴,与其平等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从思想上解除他们与管教人员的对立情绪。这样才能从心理上消除隔阂,相互间进行感情交融,打开对方心灵的窗口,教育改造的质量才能提高。

尤其要重视与罪犯的第一次谈话,要做到及时、关切。当罪犯刚刚进入监狱时正面临着失落,如果能第一时间进行谈话,了解罪犯更多的信息,就会让罪犯感觉到有人在关心他,有助于建立信任。

原在押犯冯某,性格孤僻阴暗,因与邻居发生矛盾,怀恨在心,为了报复持刀将邻居杀害,被判11年。刚入监时,不愿与干警交流,多次谈话效果不佳。一次因为别人骂他,就动手打人,利用这次批评教育的机会,我把他带到一间安静无人的办公室,让他坐在凳子上,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谈话。由于之前多次翻阅该犯档案,对他的基本情况比教了解,并且在谈话过程中避免自己高高在上,不断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让他感觉到自己一直被关注,有人在关心他。该犯由前二十分钟的低头不语慢慢的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孤僻易怒的原因。原来该犯从小学习就不好,加上身材矮小,形象不佳,经常被别人看不起,被同龄人欺负,所以逐渐变得自闭,并且对于别人刺激性的语言或行为特别敏感,报复心理特别强。了解了症结所在,监区专门教育与该犯同监舍的罪犯要多关心鼓励他,并且给他安排了适合他的劳动岗位。从此该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来还因为生产表现突出,成为了生产小组的负责人。

2.做好示范作用。

监狱人民警察在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中,特别是面对面的个别教育中,罪犯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恰当的言行举止在罪犯教育改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想要赢得罪犯的信任和尊重,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教育罪犯时满腹经纶,而自己却言行粗暴,有碍教育改造的效果。作为执法者,代表着国家权威的形象,一言一行都要严格按照人民警察行为规范来做。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教育罪犯时,自己首先要达到应有的标准,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辅导罪犯制定服刑目标

1.关于减刑

罪犯在狱中关押,远离了亲人和熟悉的生活,被剥夺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失去了自由,给其精神上带来了较大的痛苦。罪犯的最大愿望就是早日回归社会,重获自由,和亲人团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可以说减刑已经成为很多罪犯的改造动力。

减刑是建立在良好的改造表现的基础上的,所以对于罪犯迫切减刑的愿望,要因势利导,要让他们明白,踏踏实实的改造才有机会减刑。并且要帮助他们规划阶段的减刑目标和长期的减刑目标,优异的表现才能得到预期的考核分数,长期的坚持才有希望早日和家人团聚。

2.关于个人发展

很多未成年犯犯罪是因为缺乏应有的教育,我所长期重视对罪犯进行“三课”教育,以转变犯罪思想,改造世界观,矫正恶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劳动技能,把罪犯改造成为遵纪守法、有一技之长的守法公民为目标。“三课”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罪服法、法律常识、国情国策、公民道德、心理健康、劳动常识、时事政治、政策前途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岗位技术、实用技能、职业技术教育等。

重刑犯不能像短刑期罪犯那样,出狱后可能还有继续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他们在出狱后直面面临的就是就业难题。所以对于重刑犯,在接受文化、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这时就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特点,帮助罪犯深入的学习一门技能。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未成年犯职业技能培训水平是我所一大亮点。我所积极组织未成年犯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近几年来,共有超过三千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证率高达95%以上,经验还被河南省监狱管理局进行推广。

3.关于兴趣爱好

客观的讲,面对漫长的刑期,罪犯会感觉单调乏味,度日如年。通过观察发现,很多罪犯都会坚持原来的兴趣爱好,在我所比较突出的就是服刑人员的篮球队、文艺队、街舞队。这一点非常适合重刑犯借鉴,即便没有特长爱好,也可以逐渐培养,体育锻炼、读书、书法等爱好都是适合长期坚持的,不仅仅可以度过空闲的时间,更可以净化心灵,也能够找到兴趣相投的伙伴,促进交流,使内心更加阳光。

在押犯张某因组织买淫被判13年,刚入狱时意志比较消沉,但他188cm身高以及结实的身板引起了白警官的注意,于是就把他吸收到服刑人员篮球队中。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该犯明显开朗了许多,在服刑期间多次被评为积极改造分子,还能够经常帮助后进罪犯积极改造。调查发现,服刑人员篮球队和文艺队中,将近一半的成员都是刑期超过十年的重刑犯,但是在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到消极的影子,他们大部分人也都成为了其他罪犯改造的榜样。

(四)通过多样的形式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

1.心理咨询

相当一部分违法犯罪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在入狱后心理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就如何转化其心理障碍,消除其人格缺陷,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他们在服刑期内能否以正常的心态进行改造,更关系到被释放后的服刑青少年能否正常地重新融入社会,为社会所接纳。近年来,监狱系统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深入开展,它们在稳定监管秩序、提高罪犯身心健康水平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对罪犯的改造也大有益处。

我所近年来全面实施“心理矫治”工程、精心打造“心理矫治”品牌,充分发挥监狱警察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力量。所长晋国营亲自带头,先后有近五十名警察获取了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近几年来超过三百名有心理疾病的服刑人员得到了矫治。

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心理矫治力量,对未成年犯实施“心理矫治”,提高未成年犯服刑期间的稳定性和积极性。我所与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共建关系,定期邀请该中心主任袁林方等心理专家来所为未成年犯上心理课、开展个案矫治。并且,我所也与河南省红十字会签订“爱心”心理援助共建协议,由该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团队定期对未成年犯开展心理科普讲座、团队心理咨询活动和个案矫治。

2.家庭帮教

家庭帮教指罪犯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协助司法机关开展好对罪犯的教育工作。家庭成员是亲情的聚焦点,让罪犯与家庭成员多交流,使他们时刻不忘记亲人在盼望着他们早日改造好,增强他们对亲人的负罪感,激励他们努力把亲情化为改造的动力。通过书信、亲情电话、探视的方式都可以拉近罪犯与亲属的心灵距离,我所更是多次创造机会举行帮教活动,把罪犯的亲属接进狱内,与罪犯零距离接触。

一次主题为“爱在心头,情满高墙”家庭帮教活动中,80多名学员现场为母亲洗脚、按摩,以细微之举回报母爱,并借此召唤自己藏匿在心灵深处的良知。一名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在看守所期间曾两次自杀,这次活动中,我所专门请来了他年近80岁的奶奶。看到奶奶,该犯深受触动,表示一定要改过自新。

在最亲近的人说服教育下,罪犯真正体验到了家的温馨与关爱,感受到亲人的渴盼与希望,从而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有利于罪犯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有利于稳定狱内改造秩序。

3.社会帮教

社会帮教是共青团组织、志愿者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社会组织,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罪犯能够参与其中,吸收社会正能量,帮助罪犯看到社会的阳光面。

近些年来,为了能够使身在高墙内的罪犯更多的接触社会,我所积极与外界联系,创造各种机会使罪犯们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罪犯们不仅能长期得到关工委、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单位的慰问,也能经常得到许多学校的爱心捐助。每年还有志愿者演出团体来我所慰问表演,多支高水平篮球队也走进大墙与服刑人员的篮球队切磋技艺。

今年中秋前夕,省司法厅关工委的领导们来我所进行帮教,帮教会上,不少罪犯都找到了自己熟悉的面孔。罪犯张某看到和自己通信多年的“爱心阿姨”十分兴奋,因为他迫不及

待的要告诉长期关心自己的“爱心阿姨”,他近期呈报了减刑,等到法院的裁定以后,月底就可以回家了,十年的刑期对于他来说十分漫长,但正是有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他并不孤单。

结语

教育改造未成年重刑犯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不论何种改造方法,目的都是提高罪犯自身的改造主动性。如果没有罪犯自身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监狱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系统”,开展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和发挥“犯自我塑造”的作用,使监内教育从“强制性”转变为“需要性”,把“要求我这样做”变成“我要这样做”,使教育改造的外因转化为罪犯的内动力。

晋国营所长经常说:要把我所打造成一所“少年军校”,罪犯要把“刑期”当“学期”,同样的道理,只有学生愿意学,学习效果才会好。所以对于刑期漫长的重刑犯,更需要触及其内心,在促进罪犯主动改造的方向上下功夫。

由于本人工作阅历和经验有所欠缺,一些观点和想法比较片面,希望各位领导和前辈指正。

第二篇: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

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就如何更好地预防、治理青少年犯罪提出了以下对策:大力开展法制教育,积极构建家庭防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犯罪,建议立法机关考虑将刑事责任年龄适当降低等,以期对违法青少年的转化及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特点;原因;对策

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

龙飞(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邵阳市邮编:422000)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代青少年犯罪普遍呈低龄化趋势,文化程度明显偏低,且其中女性犯罪明显上升;从犯罪类型看,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从犯罪组织形式看,青少年犯罪具有团伙性特点且青少年犯罪具有反复性特点等特点。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刑事处罚的缺乏,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管理的失误,家庭方面的不良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原因等等,都间接地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从犯罪类型看,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暴力犯罪具有杀伤性、破坏性、突然性和猛烈性,严重损害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点。

2、女性犯罪有上升趋势

在青少年犯罪中,有些女性浓妆艳抹,衣着过于开放,招摇过市,引诱他人犯罪。一些女学生更容易被利诱和威逼,从不情愿到情愿,跌入性乱的泥潭。有些初中刚刚毕业的女学生就走上了卖淫的道路,甚至有些在校的女学生也参与卖淫。

3、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团伙犯罪明显增多,反映出犯罪的有组织程度越来越高。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4、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的特点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有所提前,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近年来,10岁以下的儿童违法犯罪的事例已不是个别现象。

5、青少年犯罪具有反复性特点

青少年人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些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不断增加。据江苏省少管所调查,有的青少年恶习屡教屡犯,捕前曾受到治安处罚或少年教养或判处缓刑的占43.1%。有的多次作案,犯了数罪,作案三次以上的占51.4%,数罪并罚的占10%,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甚至灭绝人性。[1]

6、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在岳麓区法院实习期间,经调查得,青少年犯罪者大多是流失在社会上缀学的学生。在他们中间,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

二、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未能展开,或开展得不够,致使一些在校生不能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而成为法盲,或一知半解。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法律意识难以形成,法制观念淡薄,这使得一些青少年在触犯法网后,还不知道或不太清楚个人的行为将受到有关法律的制裁。法制意识淡薄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刑事处罚的缺乏

我国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而对于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投毒等八种罪行才负刑事责任。目前,青少年犯罪

年龄前移,趋于低龄化,青少年犯罪者中的未成年人由于未达到法律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得到了法律规避而成为管不了的人,导致大量危害社会的行为被排除在犯罪之外,造成很多青少年违法后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及预防,导致这部分未成年人继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仅危害社会,而且使他们的犯罪心理得到了强化。[2]

(三)学校教育管理的失误

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肆意加重学生负担,导致学生心理失常;一些学校则对成绩好的学生是倍加珂护,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则放任自流,任其流入社会,成为问题少年;一些学校只重视智育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青少年人格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这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成为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

(四)家庭方面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的影响在孩子心灵成长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一定层面上不无道理,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腐化的“泊来品”蜂涌而入,加上我国体制转型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社会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恶化,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

(六)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大力开展法制教育

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和学校抓起,使他们从小养成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杜绝违法犯罪。绝不能把法制教育作为“时尚”性的、临时性的教育内容,而必须将其纳入教育轨道,列入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法制教育。

(二)构建家庭防线

家庭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防线。遏止青少年犯罪,必须构筑牢固的家庭防线。

首先,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害急性病和近视眼。

其次,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宽严相济,方法适当。同时,家长要与学校加强联络,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当前要克服学校教育的弊端,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制定相互衔接、互相配套的有关思想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等教学计划,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自律观念。

其次,要注意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四)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

不少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时,与综合治理、打击不力有关。猖獗的违法犯罪活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坏的影响,甚至会起示范作用。

因此,要着眼长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下大力气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卖淫嫖娼、制黄、贩黄、制毒、贩毒、赌博

等违法犯罪活动,特别要从严从重惩处那些引诱教唆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分子,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3]

(五)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犯罪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 1991年9月4日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同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目的不是为了定罪量刑、处罚未成年人,而是从不良行为抓起,预防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部法律社会效果的实现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跟上,诸如,实施细则的制定,有关机关、团体、单位应负责任进一步细化,以及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等等。

(六)考虑将刑事责任年龄适当降低

1977年,在立法中将14周岁列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应该说符合当时的国内实情。然而33年后的今天,未成年人的生理发育更趋早熟,思想观念也更加复杂,作为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依据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状态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许多案例分析,参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已具有辨别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扬子晚报》一则消息说,一少年惯偷受审语时出惊人:“到16岁就不再作案了”。[4]由此折射出刑事责任年龄过高存在的副作用,令人深思。建议有关权利机关考虑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警示青少年从小明白,每个人都应当为其自身行为负责,进而强化对自己的有效约束。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犯罪问题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我们一定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强化措施,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努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1]康树华,当代中国犯罪主题[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P29.[2]刘朝捷,刍议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3]耿锐,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9.[4]杨涛,不应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DB/OL].http:///zyw/n196/ca112554.htm.2003.8.20.作者简介:

龙飞(1983.10)女,侗族,湖南邵阳市人,邵阳职业技术学院财经贸易系,助教,大学本科,法学专业

通讯地址:

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红旗路大祥坪富贵鸟皮具专卖店(市公安局左斜对面)龙飞(收)422000

邮箱:422613206@qq.com

联系方式:***QQ:422613206

第三篇:高职犯罪成因与对策

高校职务犯罪成因及对策 摘 要: 所谓高校职务犯罪是指高等院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各种犯罪行为。高校职务犯罪既具有我国整个职务犯罪生成的共性,但更具自身生成的典型性。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定性研究近年来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总结其典型生成特征,以期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职务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一.引言

高校职务犯罪,即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利用手中的各种权力徇私舞弊、贪污受贿而触犯法律。高校,曾几何时是人们心目中的一块净土,素有“象牙塔”之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资力度,高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纵向和横向资金有了大幅增加,高校的资金多了,招生自主权大了,基本建设规模也逐年扩大,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各种教学、实验、行政配套设施采购数目庞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轨道。但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高校在招生、基建、采购、财务等领域也屡屡出现了腐败问题,高校职务犯罪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高校已成为继国有企业腐败、政府职能部门腐败后新的职务犯罪重灾区,权威人士分析高校腐败的发生和蔓延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萌芽、90年代中期的发展和如今的大面积爆发三个阶段。尤其是近年来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都是过去所没有的。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日前的统计,近三年来,海淀法院受理的涉及高校教职工职务犯罪案件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2004年至2006年间,海淀法院受理涉及高校教职工职务犯罪共计20件28人。其中,2004年1件1人,2005年4件6人,2006年15件21人,案件平均增长率为287.5%。

北京海淀区为全国高校最集中地区。截至2005年,国办、市属、民办等各类高校总计58所。而涉及教职工职务犯罪的高校高达14所,占海淀高校总数1/4。主要涉及的犯罪罪名分布及犯罪数额情况为:挪用公款犯罪案件8件12人;贪污犯罪案件8件13人;受贿犯罪案件4件5人。总犯罪金额高达人民币421.6万元,最高犯罪金额为100万元,最低犯罪金额2.2万元。

长期以来,高校被人们看作是一方净土,认为大学教师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腐败的发生机率较小。高校系统内发生的职务犯罪不仅影响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一定程度也损坏了高校的形象,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反响,亟需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本文试以发生在某师大的职务犯罪案件为例,透析高校职务犯罪案件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

二、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1、犯罪主体集中,主要是高校行政管理干部或某些关键岗位的人员。在这5起案件中,分别涉及某师大设备供应处原处长、采购员和后勤集团的原党委书记、办公室主任。这些人员具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和对资金的支配权,犯罪行为也与他们担任的领导职务或管理职务有关。

2、群体性腐败现象突出。在贿赂案件中,一名行贿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达到取得工程或推销商品的目的,往往会向同一部门的经办人员和负责人行贿;而在贪污案件中,涉案人员则利用学校管理制度的漏洞,相互勾结,共同实施贪污行为。某师大设备供应处的3起受贿案和后勤集团的2起贪污案均属此类群体腐败。

3、发案部位主要集中在物资采购和资金管理环节。高校在改建迁建工程中,需要采购大批量的家具、实验室器材等,个别人员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利用职权收受回扣,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后勤集团这种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资金管理不规范,私设“小金库”,容易引发贪污犯罪。

三、当前高校职务犯罪多发的原因

高校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内部管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在高校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市场行为逐渐增多的背景下,为权力寻租和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1、一些高校教职员工的法律意识缺失。在高校的教职员工中,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普遍较高,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并不多见,但在一些人身上确实存在着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在经济利益面前个人私欲膨胀,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把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廉政教育缺少针对性、有效性。高校有廉政方面的规章制度,也对教职员工开展常规性的廉政教育,但由于忽略了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像某师大虽然设有专门的法学专业,但从未对本校的教职工开展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导致一些高校教职员工对合法与非法的界限把握不准,对违法犯罪行为缺乏足够的警惕。

3、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风气的侵袭。采购行业是职务犯罪案件易发多发的领域,行业不正之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从事采购的员工。高校设备供应处主要负责学校设备物资的采购和实验室的管理。高校的跨越式发展,随之带来设备器材采购量的急剧上升。一些教职员工由于认识上出现偏差,看社会负面东西多、正面东西少,认为大家都在捞,不捞白不捞,盲目从众,致使其坠入犯罪的深渊。

4、规章制度不落实。高校亦有很多规章制度,然而在案发后分析,最大的问题却是制度的执行力欠缺,使一些好的制度形同虚设。如后勤集团制订的规章制度涉及了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了财务支付、票证管理的流程操作。但是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由于领导的任意妄为,群众的竞相效仿,制度的约束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5、内部监督防范不到位。后勤集团是某师范大学与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联办的公司,是学校所属的服务性单位,其资产属某师大所有。学校对集团公司的管理较为粗犷,对“一把手”的权力没有制衡,以致造成党委书记既管人事,又管经济,大事小事全是一个人说了算,加之内部审计等监督措施跟不上,监督的效果欠佳。

6、高校行政人员的岗位流动性不大。高校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导致了从事教学设备采购等后勤工作的人员相对固定,客观上为腐败滋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某师大设备供应处的方某某、徐某某,他俩从1979年起就在该部门工作了,长期以来岗位固定不变。行贿人对其个人情况比较熟悉,往往以各种名义投其所好送钱送物。

四、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防范之策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高校职务犯罪的发生。

1、全面推行校务公开机制,防止内部集权。只有将学校重大决策(如采购招标项目、工程建设单位资质状况等)的相关信息在学校范围内予以公开公示,“阳光”操作,在充分吸收社情民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出较为科学、民主的决策。纪检监察部门要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并对决策运行情况随机检查。

2、进一步完善招投标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对大宗物资设备的采购项目和基建工程,实行议标、决标分离的公开招投标制度。招投标结果要在学校范围内公示,真正实现开标、评标、询标、决标全程公开透明。对公开招标确有困难的重点实验室设备等的采购,应尽量参照询标、决标分离的办法进行,并吸收纪检监察部门介入采购过程进行监督。

3、健全内部财务监管机制,防止行为失范。要建立由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纪检、监察、审计三项职能合署办公的办事机构,重点对基础建设项目的预决算、大宗物资采购的财务内部审计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实行同步跟踪监督和定期检查。此外,要定期开展财务专项检查,对“小金库”进行全面清理,严格财务管理。

4、推行重要岗位轮岗制度,防止个人腐败。对高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以及重要岗位人员,实行轮岗交流制和离任审计制。实行轮岗制,有利于激发干部创新热情,防止有些干部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过长,形成一定的关系网和业务上的利益圈子,抑制职务犯罪的发生。同时利用干部交流契机进行离任审计和廉政谈话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工作,保障制度执行。要围绕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人、财、物管理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抓住重点环节,实现权力运行过程的动态公开,并把动态公开与全程监督相结合,切实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干部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

6、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促进教职员自律。在高校努力推进行廉政文化,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把廉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渗透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里。在校园里设立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专栏,要通过举办法制课讲座,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活动,促使教职员工培养内在的道德自律感,养成依法依纪办事的良好习惯。

7、惩防并重,各方形成预防联合互动机制。要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对职务犯罪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用刑罚的严厉性震慑人,用刑罚的必要性清醒人,使教职员工提高职务犯罪防范意识,从而更有效地遏止职务犯罪的发生。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与地方检察机关的合作交流,建立职务犯罪预警和风险管理机制,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理,使职务犯罪止于未萌。

五.结论

职务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高校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特点和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高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预防高校职务犯罪,维护健康的精神家园,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对于遏制社会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傅远佳;;新时期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陈永安;浅谈高校职务犯罪的发生及其预防[J];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3.王定云;;高校合并视野下职务犯罪及其预防初探[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

报;2006年01期 4.庹彩珍;;高校财务人员职务犯罪及预防遏制[J];教育财会研究;2006年06期 5.赵彭龄;;高校资金管理和采购工作中职务犯罪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

究;2006年01期 6.李宏君;侯宜仁;张少泽;;浅谈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

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7.张孟英;积极探索高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新机制[J];天府新论;2004年S1期 8.宋睿;马卫华;;高校职务犯罪问题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04期

9.徐丽森,李宁生,殷盛水,耿连顺;高校职务犯罪及其预防遏制[J];江苏警官学

院学报;2002年05期 10.王凯石,周芳;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年01期

第四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灵台县朝那中心小学白玉宁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我们看到,我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面 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思潮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在逐年增加,公安部门对全国未成年违法犯罪现象分析,认为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偷窃。以偷窃的自行车为主,兼及其它公、私财物,销赃换钱以便供抽烟、酗酒、上网、赌博等挥霍之用。二是抢夺、抢劫财物,同时对受害人加以伤害。主要目标是少年儿童和妇女。三是效仿黑社会犯罪团伙,或讲所谓江湖义气,为“铁哥们”、“铁姐们儿”两肋插腰,报仇出气,聚众斗殴,行凶打人,甚至杀人。四是道德败坏,对少女、幼女进行性骚挠、性侵犯。五是逃学、泡吧、赌博,涉足色情场所。六是敲诈勒索钱财,主要是强行勒索低年级年龄小的学生的钱财。七是浪迹社会,扰乱治安。以上几种犯罪,是目前未成人犯罪的主要趋向,已经形成社会问题。我们灵台县

城乡也屡屡发生这样的案例,并且越来越多的刑事犯罪涉及到未成年人。

综观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司法界人士分析,认为未成年犯罪案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犯罪目的由单一性趋向混合性犯罪;二是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在校中小学生占有一定比例;三是犯罪形式趋向于共同作案,且作案频繁,模仿性比较强;四是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导致未成人犯罪的原困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由于各种腐朽文化和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对未成个人进行渗透、有害信息乘隙而入,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同时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滋生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财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给未成年人带来不可忽视的思想影响。

二、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未成年人犯罪者大多是中小学生或辍学者,他们文化水平低,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形成了为所欲为的个性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常常表现为胸无大志,精神颓废,脾气暴躁,哥们儿义气。突出表现在:有的未成年人精神空虚,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的娇生惯养,贪图享乐,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有的厌倦学习,痴迷上网,缺乏勤奋

上进的精神;有的心理素质不健康,自立能力较差;有的行为失范,必然走上违法犯罪的歧路。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许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却令人堪忧。学校教育要更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十分严重。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学校德育目标的“假、大、空”,德育方式的成人化,德育实效长期低下等问题。而应试教育中,一味抓合格率,致使个别教师欺视学困生,使之产生自暴自弃心理,以致无心学业而辍学。而过早辍学,他们极易流浪街头,受到坏人引诱。

四、家庭方面的因素。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是“棍棒教育”,便是溺爱,娇生惯养,导致孩子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之有的家庭成员不良品德影响,对下一代的成长漠不关心,这些都容易导致青少年人格的缺陷。

另外,社会法制不健全,也是导致未成人犯罪的主要原因。2004年3月22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党和国家顺应时代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举措。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客观现实。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学校教育应该勇敢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德育教育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方式上都需要有一个质的转变。德育目标应着眼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人生信念;从规范行为的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必须重视师德建设,净化教师队伍。

第二、要优化、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抓好家庭环境,着重解决好家长的成长观念和教育方法问题;抓好社会这个大环境,深入开展网吧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声讯台等传播有害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切实净化网络环境;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对制造传播反动、淫秽、封建迷信等出版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查处,依法严惩。

第三、要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阵地的建设,给青少年提供接受先进思想文化,革命传统及理想教育的场所。共青团、少工委、地方各级政府都应投入一定的财力、人力,办好青少宫等文化馆所,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管理体系工作网络,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家长、责任区民警,街道村民委员会主任的重要作用,依托各种载体,不断创新形式,深入开展各种道德素质教育和实践活动,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接

受教育,启发思想,养成良好的品德。

总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为青少年的成长打造一个绿色洁净的环境,从而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使我们的社会祥和安定,繁荣兴旺。

第五篇: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力军。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提前了两到三岁。从我院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来看,自现行刑法颁布实施时的1997年起至1999年,每年所审理的未成年刑事犯罪案件在8-9起之间,年龄最小的16岁,主要涉及盗窃、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案件。而到了2000年,审结的未成年人案件翻了近一倍,为15件。近两年,即2001年和2002年,每年所审结的此类案件已近30件,犯罪低龄化的现象更加明显,出现了多起刚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而且涉案类型更广,涉毒案件出现并明显增多,甚至出现了奸淫幼女、投毒等严重的刑事犯罪。而数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被告人均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不少人只是小学文化,而高中以上文化的非但极少,即便有也以在校高中生为主。从涉案的罪名来看,盗窃是城乡未成年人共同涉足的高发案件,涉毒、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是城镇待业未成年人的多发案件,而奸淫幼女、投毒则基本发生于农村未成年人。而从涉案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情况看,无论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家庭管教条件有限,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很多都是贫困家庭。从这一组数字不难看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待业青年多,甚至还有不少的在校学生;二是十六、七岁的多;三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多;四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多。这一现象与全国的普遍现象相一致,其飙升数字的背后正说明了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上升的严重性。因此,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探讨未成年人时期的年龄特点及其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惩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教育改造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未成年人,按心理学划分年龄段是指少年时期至青春期,即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由此,我们不难分析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未成年人许多正处于“心理上断乳期”,又称“情感上的暴风骤雨期”,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要么是由于刚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学习到的全部都是书本知识,对于很多的社会现象又不知道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是被法律所保护的还是违法的,这样,就很难分辨是非,一旦失去控制很容易滑入违法犯罪的泥潭,甚至很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要么就是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已经基本上发育成熟,独立意识大为增强,力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的生活设计,都有自己的主张,而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失败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走上报复社会、与社会对抗的违法犯罪道路。被告人林某曾经是东北一所中专校的学生,后因犯错误被学校除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严重偏斜,返乡后便四处漂泊,1999年开始盗窃,但作案后又有深重的负罪感,便在南京找心理医生治疗,后在心理医生的劝说及陪同下向公安机关自首,被判了2年有期徒刑。2001年1月被减刑提前释放后,他有了重新做人的打算,但是,当他看到自己的母亲含泪从拒绝收留他的亲戚处回来后,他那仅仅是想在这个当包工头老板的亲戚处谋一份简单工作的愿望破灭时,他又受到了深深的刺痛,绝望一下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不久,他又伸出了罪恶的手,在短短1年内,疯狂流窜作案52起,盗窃物品价值计人民币123000余元,基本被其挥霍。法庭上,他显得异常的冷静,但对自己的剖析却是深刻的:“对社会、对家庭我都是有罪的,当我每次盗窃后都会有深重的负罪感,但又不能自拨,于是我就用偷来的钱酗酒,天天吃在饭店,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只要能陪我喝酒,我都请客,以此来麻醉自己。”庭审后,合议庭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在深感其罪不可赦的同时,都在议论同样的话题,如果他的那个亲戚能拉他一把,如果我们的社会能给他多一点的机会,如果他自己再坚强一点,他是完全有可能摆脱过去,重走人生之路的。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肥沃土壤”。社会中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潮、“黄赌毒”现象以及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财富的两极分化,促使一些未成年人将“不劳而获”的思想合理化,错误地将犯罪当成致富的正当途径和门路。还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学业无成,对前途倍感渺茫,又眼高手低,不愿意在社会这一大市场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谋取生存手段和技能,便整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中。久而久之,当家长出面阻止继而断绝其经济来源时,违法犯罪便成了他们谋财的首选方法。被告人尹某某曾经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进入一中后,城里的很多东西让他好奇,从此,他迷上了网吧、游戏机室,从一开始的旷课,到后来的偷盗,越走越远,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断送了自己原本可以争取到的美好前程。

3、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的失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被告人李某某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父亲曾3次因犯罪被判过刑,就是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年轻的他也犯了盗窃罪,受到了刑事处罚。

4、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教育方法陈旧,忽视品德教育,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管理不力,尤其是一些学校缺乏法制教育,造成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对法律一知半解,甚至不懂法律,在犯罪作案过程中难以自我控制,很难考虑到其所作所为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审理被告人宁某(16周岁)奸淫幼女一案过程中,宁某当庭为自己辩解,自己与被害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是早恋中的越轨行为,是双方自愿的。他根本不懂得,在我国,与不满14周岁的少女发生性关系也是犯罪行为,这足以显见被告人在法律上的无知。从上述成因我们不难看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因素,因此,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应从这几方面寻找突破口,甚至应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作用。首先,从家庭、父母的角度来说,对孩子仅仅有爱是不够的,缺少爱也是万万不行的。不良少年往往成长于两种家庭环境中,一是过于溺爱,一是疏于管教,无人管束。而不论生长在哪种环境中,对于孩子来讲都是不幸的。前者易养成固执、任性、傲慢的个性,而后者则易养成自由散慢的习惯。真正的爱需要爱抚、亲情和慰藉,更需要管理、教育和约束。只有每个家庭都真正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才能多为社会培养一个有用人才,少一个不良少年。其次,从国家的教育制度和体制上应加以完善,应考虑实行12年义务教育。现行的9年义务教育制度,使为数不少的未成年人过早地流入了社会,这部分人一般都在十五、六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是学知识、长身体,开始自己观察社会的黄金时代,是似懂非懂,懵懵懂懂,什么都想试的时代,更是可塑性强,自律性差的时代。此时,让他们做工做不好,叫他呆在家里呆不住,而且初中辍学只能参加简单劳动,获得简单社会报酬。但是,精神生活的成本即为了获得精神上满足所浪费的生活资料与文化消费成反比。初中毕业生这样的低文化水平,只有吃、喝、玩、乐才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即低劳动收入与高生活消费欲望的矛盾。在这一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当孩子本身的自制力不强,又没有受到家庭严格管教约束时,就容易走上弯路。从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同时也表明实行12年义务教育的紧迫性。这几年,国家在高等教育上能加大投入,逐年实行扩招,想必就是从教育下一代的角度所做的考虑,实行12年义务教育也不是未尝不可的。当然,无论现行的9年义务教育,还是期待中的12年义务教育,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到学校教育的实处,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无论是普通中学也好,重点中学也罢,在抓学生文化学习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增强孩子的是非观念、法制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对表现不好、犯错误的学生应以教育帮助为主,不能动不动就采取处分、除名的过急方法,力避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对人身的消极态度和逆反心理,避免其在不良道路上越走越远。再其次,社会应切实承担起对未成年人应有的责任。首先,应加大净化社会环境的力度,将“黄赌毒”最大限度地予以清除,对网吧、游戏机室进行严格的监管,杜绝未成年人染指其中,受到污染。其次,应努力提供就业机会,使闲散于社会中的未成年人(这里当然指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得到有效安置。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低学历的未成年人来讲更是不容乐观。尽管有一部分未成年人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屑于一般的社会简单劳动,但客观地看到,并不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就业的机会,哪怕是从事简单社会劳动的机会。应当说,还是有不少的未成年人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维护家庭的。只要社会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让这部分过早走出学校大门,失去社会约束的人重新受到约束,看到生活的希望,树立生活的信心,那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逐年上升的势头一定能得到有效地遏制。最后,司法机关应转变执法理念,真正将教育和挽救的政策落实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执法过程中来。近年来,各级司法机关都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警校联系、少年维权岗所开展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是,这些方式往往是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的,而不在少数的过早流入社会的未成年人,往往处在法制教育的盲区。而正是这部分人才是未成年人中易于违法犯罪的主要群体。因此,这有待于司法机关的法制教育往更实在、更广泛的层面不断发展和深入。而对于已经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应切实体现教育和挽救的政策,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时,应将是否是初犯作为一个重要的处理情节。因为,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来讲,他们既是害人者,但往往也是受害者,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有重新做人的愿望,特别是司法机关介入后,对他本人及家庭已是敲响了一记警钟,推一把可能越陷越深,拉一把可能迷途知返。因此,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为公安机关来讲,对于能不送劳动教养的可不送劳动教养,能不逮捕的尽量不捕;对于检察机关而言,能不诉的尽量不诉;而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对于具备缓刑条件的,则尽量适用缓刑。这么做,不仅能体现法律和政策的宽大,感化未成年人,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未成年人进入~所、看守所、监狱以后更深的感染,对于未成年人重新做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预防和控制未成年犯罪一定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下载浅析未成年重刑犯的犯罪成因以及教育改造的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未成年重刑犯的犯罪成因以及教育改造的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 一、预防犯罪: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成因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一大严重问题,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重大课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凶......

    浅析青少年网吧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网吧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法学——白葱琳 学号:20130202072 一、摘 要 根据公安机关的初步统计,在近两年的被抓获的青少年罪犯当中,有近80%的人曾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为预防和减......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范文]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 内容提要:今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工作,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工作。但是,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侵财犯罪成因及对策(推荐5篇)

    一、侵财犯罪成因(一)无业人员较多,没有固定生活来源。这些人绝大多数无业或是农民,家庭生活相对贫困。同时,有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关键字】:青少年犯罪成因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不断......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严重社会问题,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已满18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按照刑法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