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攘运动与义和团
尊攘运动与义和团
2012-10-01 第09版:中外历史
作者:张剑锋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
421一个十九世纪的傍晚,一个穿着西服的年轻人独自走在浸透着古老东方国度气息的街道中,夕阳的余晖透过宁静的树荫洒在他的身上,显得格外温暖。突然,几个身穿传统民族服装、手持利刃的壮汉迎面冲了过来!他们大喊:“你这个穿夷服的国贼!我们今天要替天行道,实行天诛,铲除你们这些夷奴!”接着他们不由分说,一刀砍在了青年的头上,然后是第二刀、第三刀……看到这一描述,你会觉得这既像发生在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又像发生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因为两者实在太像了。
首先是背景相同。两者都是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大背景下兴起的。其次是主张相近。就从口号来看,义和团是“扶清灭洋”,尊攘派是“尊王攘夷”。虽然一个白话一个文言,但其实基本的涵义如出一辙,就是要消灭一切外来事物,恢复西方入侵前的封闭局面。然后是做法类似。义和团攻使馆、烧教堂、杀洋人和“二毛子”的做法是大家熟知的。而尊攘志士们的做法与此也不遑多让。在尊攘运动最高潮的时候,大量尊攘派浪人聚集在京都、江户、大阪等都市,佩着刀在大街小巷活动,看到有宣扬开国或是与夷人、夷物沾着点边的“卖国贼”就一刀砍将过去。除此之外,尊攘志士们也火烧过英国公
使馆、袭击过地方政府,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暗杀行动。
可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其最终的结局有着天壤之别。义和团运动最后招致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庚子国变”,让中国一度走到了亡国灭种的深渊旁边。而尊攘运动却走向了明治维新,使日本奋发图强,一举从落后挨打的弱国崛起成为世界列强之一。这是为什么呢?本来看上去似乎一模一样的民族主义群众运动,怎么最后就来了个“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呢? 究其根本,还是两个运动的领导不同。
首先是领导层的组成不同。
尊攘运动的领导者,多为日本西南各强藩的藩士,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和灵活的思维能力。虽然由于长期锁国政策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接触西方文化初期产生了本能的抗拒情绪,但随着与西方接触的增加,他们都很快认识到一味“攘夷”的不可行,而逐步实现从攘夷向开国的思想转变。
而中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除了慈禧太后本人还不能简单的说成是顽固派之外,义和团运动中大部分的高层政府领导者都是像刚毅、徐桐、载漪、毓贤这样死硬的顽固分子。不要说接受西方的文化和开国的理念,就是连一些明摆着的客观事实他们都拒绝承认。大学士徐桐就曾经有这样的“名言”:“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在这样一批人领导下的群众运动不撞南墙就奇怪了。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个问题。在义和团运动中,维新派人士纷纷
走到了群众运动的对立面或是对其避之唯恐不及。这其实是一种很不明智的行为,实际意味着把群众运动的领导权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都拱手让给了顽固分子们。尊攘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领导层的巨大差异并不完全是客观因素的结果,中国维新派人士的不作为也是原因之一。而领导层的这一差异正是两个运动发展方向不同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领导策略的不同。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对尊攘运动有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评论:“攘夷,我们理解就是排外主义,可实际却存在着一掌握政权就立刻停止排外的倾向……(明治政权)为了„攘夷‟与幕府相争,掌握政权后却采取措施,保证与西方各国的贸易、通商和自由往来。”
这段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明治政权对尊攘运动的态度,即利用其达到动员社会、打击政敌(幕府)、夺取政权的目的,同时小心翼翼地控制运动不要过火,而一旦这一目的实现,就扭转运动的方向,停止攘夷。当然,明治维新并不是某一个人根据某一份事先制定好的计划书来一步步完成的。因此,我们也不好判断是不是从一开始尊攘运动的领导者们就有这样长远的策略谋划。但是,至迟到 1863―1864年的萨英战争(萨摩藩与英国的冲突)与马关战争(长州藩与荷、美、英、法等国的冲突)之后,尊攘运动的主流领导者(萨摩藩和长州藩)就已经认清了现实,思想由攘夷转为了开国。从这两次冲突之后,“尊攘派”就再也没有进
行过任何大规模的实质性攘夷行动。然而,这些领导者并没有立刻就此放弃群众运动乃至走到群众运动的对立面去,而是巧妙地一方面继续把炮口对准幕府政权猛轰,另一方面逐渐淡化攘夷的色彩,最终悄无声息的把攘夷改成了倒幕,在倒幕成功后又改成了维新。方向虽然改变了,但“志士”还是志士,他们爱国主义的热情没有变,整个社会动员的效果没有变。整个转变过程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而中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刚毅、徐桐这些人就不用说了,这些连西班牙的存在都不肯承认的榆木疙瘩自然不可能带领群众运动走上正确的方向。而就是还不算彻底无可救药的慈禧太后,在义和团运动中也完全迷失了方向,更不必谈对义和团运动进行策略性的引导了。慈禧太后启用顽固派和义和团的初衷在于与光绪帝党的权力斗争。且不说其目的是否光彩,单就谋略看,她在挑起群众运动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好好地考虑在实现了政治目的之后如何控制局面、如何善后收场、如何把群众运动的力量由破坏转为建设。当义和团的烈火熊熊燃起的时候,慈禧太后非但没有有效地去引导运动的方向,反而自己被运动所裹挟,导致整个局面完全失控,自己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一个是领导者有目标、有策略地主动引导群众运动的方向,另一个是领导者被群众运动所裹挟,与群众一起迷失了方向,这正是尊攘运动与义和团结局迥异的直接原因。
同样的起点,相反的结局,历史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难得的实
验课。实验的结果告诉人们,民族主义、群众运动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一能量既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也可以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关键看什么人去用,如何去用。明治政权的领导者是会用火的,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的维新派是不会用火的,他们白白地把火交给了对手,而自己成了历史的看客,眼睁睁瞧着自己的房子被对手放火烧掉;慈禧太后和顽固派们则是玩火的,在点火之前根本没想明白火燃起来之后该怎么办,而玩火者有什么样的下场,大家都很清楚。
第二篇:当代水墨与义和团情结
当代水墨与义和团情结
程美信
发表:2013-07-29 22:27阅读:855
一种黑色的绘画材料,被说成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和历史血脉,甚至被神化为可以抵御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武器。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竟然出现这种“义和团”水墨绘画,表明除了资本疯狂和学术堕落,还有一些文化人和艺术家的心术不正,利用中国近代民族仇恨兜售水墨这一“黑之又黑”方士艺术。
“当代水墨”是个市场化概念,用它区分传统的水墨绘画,在上个世纪90年代称为“实验水墨”,当时还分为“现代水墨”、“都市水墨”和“新文人画”和“抽象水墨”。从事水墨实验的画家虽然人数不多,但由于他们大多在高校任教,有一定的教研影响力,至少丰富了水墨画语言形态。确切的说,实验水墨是来自“中国画穷途末路”历史悲情下的催生物,它随着九十年代的结束开始销声灭迹,大部分水墨实验画家重操传统笔墨,在艺术品市场上卖得红红火火,宣告八十年代的忧患意识和理想主义全部消失殆尽。
中国历史总是难以摆脱一种风水轮流转的怪异宿命,上个世纪末的文化改良主义者,今天摇身一变全成了保守的历史卫道士。或许,这是不排除中国人的暮年症结所引发的艺术现象,不论这些艺术家年轻时多么进步开明,但他们最终难以摆脱“落叶归根”的宿命墓穴。事实上,实验水墨在将近20年里无大变化,从语言到题材均出现呆滞局面,与千篇一律的文人画并无区别。可是,20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却是高潮一浪胜过一浪,从传统字画到当代艺术,唯有实验水墨处在两不靠的尴尬状态,迟迟未能轮到出场,甚至出现“该轮到水墨出场了”急躁声。当中国经济神话不再,“水墨元年”无疑给即将崩溃的艺术品市场泡沫注入强心针,使“实验水墨”这一无人问津的老姑娘终于有了粉墨登场的机会。从季羡林的“最民族的是最世界的”到黄专的“当代水墨实验是对西方文化权力中心的抵御”,再到朱青生的“水墨与民族复兴”和王春辰的“水墨与艺术复兴”,仿佛水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横扫世界的绝杀武器,随之而来的是水墨艺术展览和理论口号的泛滥成灾。
2012年不光水墨画展热火朝天,甚至出现水墨拍卖专场和水墨专题双年展。嘉德、保利、荣宝斋、天成国际、苏富比和佳士得纷纷推出“当代水墨”这个被人遗忘的老姑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台湾画商率先涉足大陆实验水墨,他们受到刘国松成功个案的启发,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了一大批实验水墨作品,并出资办展览、出画册和做宣传,使得实验水墨得到扶持发展和传播推广。但是,进入新世纪的商业化时代,文化艺术却没有真正繁荣,实验水墨的创作成果和人员阵营均没有获得壮大发展。
素墨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主体地位,宋元兴起文人画,对中国后期绘画起到全面墨化的覆盖后果,致使“水晕墨章”成为中国画的审美定格。唐朝之前,中国绘画还有丰富的多样形态,谢赫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主张,基本符合美术造型的实证原理。从发掘的汉唐墓室壁画、汉经幡帛画、石窟壁画、彩陶、漆画来看,中国唐前绘画是丰富斑斓的色彩世界。宋元始起,中国绘画变成一个“玄之又玄”而“黑之又黑”的阴森世界,“气韵说”被神秘化和“骨法说”被道德化,出现“墨分五色”、“以形写神”、“无法大法”的玄理教条,至今仍是中国画的金科玉律。
文人画在思想观念上始于黄老,成于魏晋,兴于宋元,广于明清,标志着中国封建皇权和道德学问走向登峰造极,士大夫阶层士气衰落不堪,成为名副其实的男臣女妾,奴才性格世代相承。文人画追求玄理趣味和笔墨效果,从五四以来一直饱受批评,实验水墨在意识上始终没有突破“水墨”既定局限,最终沦为民族主义的“义和团”艺术。强调水墨的民族性和主体性,均不利于艺术的开放自由,何况艺术材料只是表达工具,当它成为既定权威的范式标准,必定起到本末倒置的异化作用,艺术创作毫无实益,反而抑制材料工具本身自由开放性。一个热爱自由的民族和具有创造力的社会,他们的艺术绝对不会受制一种材料风格,更别说把一种黑色绘画当作民族的文化身份血脉。
第三篇:革命派为何与义和团失之交臂? 教案
革命派为何与义和团失之交臂?
教学目标:
通过参观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近代史陈列”以及阅读有关资料,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同一时期的历史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并能在此基础上深层思考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步骤:
步骤一:参观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近代史陈列”。对义和团的图片和辛亥革命的图片采用对比的方式观看,形成感性认识。
步骤二:从图书馆、网上查阅有关详细资料并进行筛选。
步骤三:就所选取的材料及感想在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步骤四:课堂交流小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借鉴方法并达成共识。教学资源:
图书馆、人民网、新华网。教学分析:
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两者都有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但革命派并没有与义和团合作,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口号的不同,还是认识上的差距?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深层思考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参考资料: 1.材料1: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形势下爆发。它又是长期以来此伏彼起、遍及全国的反对洋教侵略斗争的一个总汇合。义和团是在烧教堂、驱逐“洋鬼子”的斗争中壮大起来的,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人数众多,但却互不统属,自成山头。1900年6月中旬,西太后感到外有“洋兵”,内有义和团大军的进逼,她默许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已进入高潮。义和团配合清政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清政府并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致使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西逃时,下令清军剿杀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2.材料2:
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的浪潮冲击京津地区时,孙中山正在日本横滨。他没有发表什么文告,表明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更没有与义和团合作进行反帝排满的意图。但以他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却认准了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积极筹备兴中会的第二次武装起义。7月16日,孙中山亲赴香港,准备潜回内地领导起义。孙中山曾向英国香港总督和日本驻台总督求援„„惠州起义终因日本改变对华政策,军火接济不上而失败。义和团运动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这场正义斗争所造成的时机,进行着革命活动,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过,他们对义和团运动缺乏本质的认识。不相信广大群众,而相信帝国主义,这几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资产阶级难以治愈的“老病”。直至1903年,孙中山才在《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中,明确肯定义和团的英勇斗争表达了“民情”,指出由于义和团的斗争使帝国主义不可能“分割”中国。
3.小组意见:
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不能正确对待义和团,原因是“扶清灭洋”口号与革命派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格格不入。革命派不“扶清”,而要“反满”,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革命派不主张“灭洋”,而要学习欧美各国先进的民主共和国制度。同时,人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还未看出义和团运动的本质,义和团运动就很快失败了,直到义和团运动失败革命派才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有功于中国”。
②革命派不与义和团合作的原因是受时代、阶级地位的限制。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论从奋斗目标、组织纲领、斗争方式的哪一方面来说,都没有联合的可能性。
③如果革命派与义和团联合的话,也许对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的打击会更大一些。但是从后来的史实看,多数革命党人看不到农民的巨大力量和迫切的革命要求,因而也就不能依靠和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在他们看来,属于“上层社会”的官僚豪绅、地主富商,是革命的对头,但属于“下层社会”的胼手胝足、“愚昧无知”的农民,也没有资格肩负革命的重任。只有他们所代表的“中层社会”,即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才是革命的先知先觉和中流砥柱。只要他们这些以救国救民为职志的革命志士,奔走呼号,抛头洒血,就可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亿万农民就会箪食壶浆迎接光复,跳出水深火热之中,而登衽席之上。然而,这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农民需要的是能够满足自己切身利益、摆脱封建压迫的领导者,而不是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是芸芸众生的救星的“救世主”。
④当然,也有一些革命党人,看到了封建官府、地主豪绅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盘剥,对农民的深重苦难寄予同情,要求改变农民的悲惨处境。但他们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同情和怜悯,愤怒和不平,多于切实的有效办法。
甚至到了1908年,还有的革命党人,认为“民族思潮,灌输于中等以上”,至于“老圃佣工、贱夫走卒之属,农氓役隶之流”,是没有资格谈革命的,对农民表现了严重的轻视。综观辛亥革命的全部过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虽然在会党和新军中进行了很有成效的革命发动,并且成为多次武装起义的主要力量,但是,他们只是看到了会党的勇敢和新军的武装,而没有看到和更不相信会党和新军背后的广大农民的力量。更何况1900年时,革命派还不太成熟,更谈不上与义和团合作。
⑤我们组在查找辛亥革命历史资料时,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在浩繁的史料中关于革命的宣传、革命团体的建立、历次武装起义、各省光复以及革命人物的传记等等,都不乏记载,但是如果要了解和研究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农村的活动和革命在农民中所产生的影响,简直找不到什么具体的材料。在辛亥革命的诸多亲历者所撰写的回忆录中,也几乎没有什么有关农村和农民情况的回忆文字。这并不是回忆者们的疏忽,而是反映了一个明显的客观事实,因为革命党人本来就没有把农村和农民工作放在革命议程上来。
⑥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对待州县政权和农民问题上的种种局限和失误,使革命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但是,我们在指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这种局限和失误的时候,却不能只从某些革命党人自身在思想认识、性格品德等方面去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要从封建传统的漫长和封建经济结构的牢固,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去找原因。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子上找。
第四篇:与尊法守法有关的演讲稿
导语: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下面是与尊法守法有关的演讲稿,希望你们喜欢!
与尊法守法有关的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道们:
今天我在这里演讲的题目是: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遵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遵法成为我们的荣誉。
“法律”可以说是玄色的,由于它在犯罪人眼前,意味着判决、处罚;“法律”亦可以说是红色的,由于它在无辜者眼前,代表着正义,公平。当某人被证据确凿地证实有罪或无罪的时候,法律就得到了体现,正义就得到了伸张。“法”是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律”是具体的规则,条文。“法”、“律”结合起来,组成了这个社会中神圣的词语。
古罗马的西塞罗曾在《论法律》中说道:“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法律在这个社会中是一种权威,人们需要参照它来生活;法律是一扇屏障,是那些弱小的人热和的家,他们的利益在这里得到了保障,他们权利在这里得到了自由;法律更是一条粗大的铁链,它牢牢地绑住犯罪分子,让他们无法在这个社会中胡作非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律同样也会进一步完善,由于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是要依靠法律才能稳步的前进。法律离我们并不远远,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法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学法,懂法,用法,不犯法。才能像法国的泰·德萨米在《公有法典》中说的那样:“这些神圣的法律,已被铭记在我们的心中,镌刻在我们的神经里,灌注在我们的血液中,并同我们共呼吸;它们是我们的生存,特别是我们的幸福所必须的。”
遵纪遵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一个国家即使经济实力再强,假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遵纪遵法的国民,仍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文明、强大的国家,照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离真正的“强大”还有相当一段间隔。固然,我国目前已经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框架,普法教育也搞了多年,但实事求是地讲,“遵纪遵法”四个字还远没有成为所有公民的自觉行动。应该说,我们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固然间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国家尚需时日,但却并不缺少建立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道德传承。民众对法纪是忠诚的,他们甚至希看像苏格拉底那样用生命往追随自己心中神圣的法律。古希腊雅典的“当权者”以对神不敬等罪名逮捕了苏格拉底并判他极刑。临刑前,他的们决定帮他越狱,而且一切都预备妥当。但苏格拉底却说:“我的信仰中有一条就是法律的权威,既然法律判处我极刑,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往遵守。”苏格拉底终极带着对法纪的忠诚含笑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思想却流芳百世。
在大多数国人来看,苏格拉底确实有点迂腐,既然法纪本身不公正,那为什么还要服从呢?有人以为,由于人们的道德准则与正义原则并不完全一致,也就必然存在意见分歧与矛盾。因而,为了建立良好社会秩序,人人都应当遵纪遵法。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中国,法律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制定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基本意志,我们更应当自觉遵守和维护。什么时候,我们国家不仅经济实力足够强大了,而且“以遵纪遵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也真正成为一种被全社会广泛认同、自觉追求的公共时尚时,中华民族的实力才能软硬兼备,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遵纪遵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义务,是保持社会安宁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政治的条件下,从国家的根本到基层的规章制度,都是政治的产物,都是为维护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制定的。“以遵纪遵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遵从人愿、维护人民利益的高尚之举,必将受到人民的肯定和赞同。这应该是每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所追求的荣誉所在。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遵法纪,凡事依法纪,则社会安宁,经济发展。倘若没有法纪的规范,失往法式的控制,各项秩序就无从保证,人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十年“”,社会,与法制遭到疯狂践踏,党纪、政纪、军纪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荡然无存,正常生产、生活无法进行,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维护,就连国家主席的人身自由与生存权利也得不到基本保证。这种“史无前例”的混乱无序状况,破坏了社会的安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巨大损失,教训极其惨痛而深刻。今天,我们夸大“以遵纪遵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要进一步告诫人们,无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军队,还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须臾不可没了法纪的规范,须臾不可乱了正常的秩序。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在法治的背景下,违法乱纪就是践踏,危害社会。
有人似乎觉得违法乱纪可以捡便宜、捞好处,所以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甚至自喜于钻一下法纪的空子。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玩火行为。那些终极被绳之以法的人,在最初都毫无例外地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可以超越于恢恢法网,乃至为自己的违反法纪而骄傲。当正义的宣判来临之际,他们才开始悔恨、自责,留下了多少以警后人的教训!假如当初多一点遵纪遵法的光荣感,少一点违法不遵的行为;多一点违法乱纪的耻辱感,少一点违法乱纪的侥幸心,又何至于此!
总之,只有遵纪遵法才能获得自由。法纪不仅反映人民的意愿,也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总结,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纪遵法是遵从规律的表现,是聪明睿智的表现。马克思曾经讲过,“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逆法而动,越规而行,不是什么勇敢的举动,恰正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这种无视实践经验、无视客观规律的行为,尽不会带来什么好的后果,终究难逃客观规律的制裁。例如有人对交通法规尽不在意,任意穿行。当灾难降临时,既贻害自己,也贻害他人,留给人们的尽不是对英雄行为的扼腕痛惜,而是对冥顽落后的鄙视和警示。
谢谢大家!
第五篇:音乐与运动
《音乐与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大胆、自信的参与音乐相关活动,并且在听赏、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运动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
2、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自然而然的积累丰富的运动和音乐的相关知识。
3、能够为不同的运动选配合适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教学设想:我们都知道,音乐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已逐步被一些体育项目所采用。音乐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体育运动的表现力和美感,而且在很多体育项目中合理地运用音乐伴奏可以提高运动成绩,音乐已成为它们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体育与音乐的关系,就必须通过分析体育与音乐的节奏性规律来揭示联系体育与音乐的决定性因素。运动本身是一种身体运动的表演展示。因此,本课时一定要突出运动的特点,更要关注音乐的风格,要能激发学生运动的激情。特别要引导学生了解运动与音乐完美结合所需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对花样滑冰这项运动及《沉思》这首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花样滑冰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艺术,正因为它不是单纯的运动,而是结合了艺术元素的运动,因此才使得它具有了大部分运动所没有的艺术魅力。花样滑冰的表演要求非常高,选手的化妆是否时尚、服饰是否搭配和谐、音乐是否合适、舞蹈编排是否紧凑,是否能充分利用冰面来展示动作,以及选手与音乐的融合及对动作的理解都是评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花样滑冰偏重舞步,强调用动作表达音乐。所以,花样滑冰的技术要求运动员必需具备音乐艺术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功。就包括对音乐节奏感、音乐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技术与音乐配合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抒发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教学节奏,教学环节要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形式多样。不能一味只让学生亲身去感受,而让学生不停的参与各项运动,这样会使学生过于疲惫。而是要在欣赏和体验的交替过程中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听乐曲能进行简单评述,这是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经验的重要过程。建议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紧紧围绕音乐与运动的表现要素,巧妙的提出问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且深入了解运动与音乐两者所隐含的社会问题。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他们理解音乐、运动与人的密切关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最后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教学环节人让学生了解马斯奈的小提琴作品《沉思》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本来所表达的感情。所以在具体的探索运动的韵律中,以申雪和赵宏博表演的《沉思》为例,可以设计探讨一些具体的问题:如:花样滑冰是最适合和音乐配合的运动。由于编排动作和风格的不同,花样滑冰选择音乐的范围是很广的,既可以用优美抒情的音乐,也可以用热情奔放的音乐,那么这段表演中他们为什么要用“沉思”呢?沉思主要表达一种回忆的情感,申雪和赵宏博通过优美的动作展现又在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申雪和赵宏博又是怎么把复杂的情感通过动作和音乐巧妙表达出来的。
教学策略:为了使学生真正领悟音乐对于运动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设计能让学生参与的若干环节。如让学生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表演一些必需需要音乐伴奏的运动项目,学生一定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感到表演没有一点感觉,无法进行。又比如让学生在运动项目与所搭配音乐极不协调的情况下进行表演,学生会有更加别扭的感觉。这样由学生亲身参与获得的感受比任何老师的精彩说教都要有说服意义。另外在为运动项目选配音乐的过程中也建议教师适当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艺术体操、太极、健美操等运动项目的风格特点以及和音乐的密切关系。结合游戏、模仿、聆听、表演、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表演的意识,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增长知识,在音乐实践中锻炼自己。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除了在课堂内对音乐与运动的关系进行了解和学习外,在课外音乐活动或者相关文娱活动表演中也进行一定的交流和探究。既能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模拟表演相关体育运动的基本程式动作,又能在表演中感受音乐和动作的艺术魅力。要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趣味性,也存在挑战性。表演交流活动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设计是一个人表演,也可以与他人合作。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积累欣赏经验。评价要本着肯定每一位参与的宗旨。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本课由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教学小结四个部分。开始是组织教学。在导入新课这一个环节中,以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在新课教学环节中,通过欣赏、师生交流、合作、体验等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熟悉音乐的主题,了解运动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他们对音乐和运动的关系有深刻的感受。同时促进他们对运动、音乐文化的知识积累。并且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运动与音乐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在欣赏体验中如何巧妙的引导学生感受运动与音乐的这些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音乐有两个关键词,请看!(课件展示)第一个词:Music 生:音乐
师:对了,再看!(课件显示)生:思考
师:让我来告诉你们,Movement是运动的意思(课件展示主题)Music和Movement是我们生活中的两大主题,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三、新课教学:
(一)熟悉《沉思》主题音乐
既然是音乐课,我们首先就从Music开始。首先请大家安静的听一段音乐,看谁能听出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课件)生:钢琴和小提琴
师:你们真不错,确实是钢琴和小提琴。那么这首曲子是以什么乐器为主呢? 生:小提琴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小提琴可是最好的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乐器。
2、演唱《沉思》主题音乐
师:老师这里有这段音乐的曲谱,你们看,这是四拍子的,你们会打四四拍吗?(课件展示曲谱)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教你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四拍子的方向是下、左、右、上,大家和我一起做做? 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边听音乐边试着划一划?看谁划的最好? 生:随音乐划拍 师:同学们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LU ”来模唱一下这段旋律。老师先来示范一句。生:演唱
师:真没想到你们这么棒,连我认为很难掌握的升do都唱得很好,有没有觉得还有哪些音符比较难唱呢? 生:自由回答
师:这个五连音确实难唱,老师示范一下,你们再试一试? 生:学生练习
师:好,现在我们边划拍边随音乐唱一遍
提示:钢琴部分是前奏,我们就要开始划拍,再从小提琴部分开始演唱。生:练习
3、为乐曲设计标题
师:这么好听的音乐还没有名字呢?凭你们对音乐的感觉,我们四个人为一小组,给它起个名字吧? 生:自由畅想
师评价学生起的名字,并请学生说说理由(展示课件)
师:你们起的名字都很有诗意。其实,这段音乐原名叫《泰伊思冥想曲》,是法国作曲家马斯奈的作品,歌剧其实描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传说有个叫泰伊思的姑娘,由于生活所迫当上了舞女,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有一天,她遇到了自己心爱的人。于是决定开始新的生活。但是由于种种误会,她的爱人离开了她,这使得她非常的痛苦。于是她来到了修道院,每天在这里回忆她这一生经历过的痛苦和幸福。因为主要表现一种回忆的情感,所以又叫《沉思》。那么沉思和我们今天的另一个关键词运动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先看一段表演吧!
(二)介绍花样滑冰的有关内容
1、播放播放无声的花样滑冰片断,让学生欣赏。(课件播放,边欣赏边问)
师:这是什么运动啊? 生:花样滑冰。
师:你们认识滑冰的这两个人吗? 生:认识。
师:申雪和赵宏博可是我崇拜的明星呢!(不做提问,等表演结束后提问)
师:看了这段花样滑冰的表演,你们觉得它的动作有什么特点啊? 生:自由回答
师:确实,给我的感觉也是很舒展,很美。花样滑冰是世界上最美的运动,能成为这项运动的明星,一定不简单。我们再来一睹明星风采。(播放完整片段)生:欣赏
师:刚才看的这两个片断,你更喜欢哪个啊? 生:自由回答
师:当然是第二个感觉更好,花样滑冰可是最适合与音乐配合的运动,它一般都是根据音乐来编排动作的,只有音乐与运动完美结合在一起的那种美感,才会令人赏心悦目。你们听出来没有,刚才欣赏的这段表演用的是什么音乐? 生:沉思
师:真不错,同学们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很强。据我了解,花样滑冰选择音乐的范围是很广的,既可以用优美抒情的音乐,也可以用热情奔放的音乐,那么这段表演中他们为什么要用“沉思”呢? 生:自由回答
师: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音乐很美,很有意境。特别适合他们所选定动作的风格。你们都说的很好。大家猜一猜,那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生:猜想
师:前面我们说过,沉思主要表达一种回忆的情感,申雪和赵宏博是不是也在回忆呢? 生:自由回答
师:确实如此,其实这次表演时赵宏博已经34岁了,这是他们告别花样滑冰的最后一次演出。而“沉思”这种回忆的情感正是他们要表达的。他们随着音乐滑动就像是把他们十几年的冰上历程回忆了一遍。
2、师:那么除了花样滑冰外,还有哪些运动项目也像它一样必须需要音乐的配合才能进行。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象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这类运动都属于表演艺术运动项目,必须要音乐的参与才能进行。而且许多音乐工作者还专门为这些运动项目创编一些很有特色的作品。这不,由四川人陈川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水鸟之舞》已经被正式认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花样游泳的音乐,这可是中国花样游泳队在奥运赛场上第一次用我们自己创作的音乐,到时候大家一定要好好听听啊。
3、成语概括音乐与运动的关系
师:现在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花样滑冰这类运动项目中音乐与运动的关系,你觉得用什么词最贴切? 生:自由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花样滑冰这类竞技类体育运动项目中音乐与运动的关系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了解休闲体育运动中音乐与运动的关系
1、在欣赏中分析几项休闲运动中动作的特点和音乐的特点。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什么运动项目和音乐的关系也很密切呢?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对生活观察都非常的仔细。老师现在准备了一段很美的音乐,你们听听?它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回答
师:那这种音乐比较适合做什么运动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自由畅谈
师:我们再来听一段音乐,看它又给你什么感觉?(随机一点)生:欣赏
师:那这种特点的音乐又适合做什么运动呢? 生:自由畅谈
师:你们说的非常好。因为太极是一种柔中带钢的中国古老拳术,所以就更适合配上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老师也(却)认为第一段音乐最适合做瑜伽,因为瑜伽的精髓就是要求自然与身体的和谐,它讲究心平气和、与世无争的超脱。运动具有独特的静感。就正需要我们第一段所听的这种非常清新、自然的音乐。接下来,又有一段音乐,看会带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自由畅谈
师:是啊,听到这种音乐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动起来。它为什么会让我们有这种感觉啊?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啊? 生:自由畅谈
师:这段音乐里面的节奏非常的固定,一直就是哒哒哒哒哒。那它比较适合做什么运动啊? 生:自由畅谈
师:你们真聪明,这确实是国标里的恰恰恰音乐,除了恰恰恰,你还知道哪些种类吗? 生:自由畅谈
师:除了你们说的这些,还有---,国标的这十种舞蹈都有特定的音乐和特别的节奏型。它是非常注重与音乐配合体育运动。你们知道吗?国标已经正式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了,你们到时候可要注意观看啊!
2、为休闲运动选配音乐
师:接下来我想考考大家,看你们是否真的了解运动和音乐的关系。老师准备了四种运动项目,六段音乐,看你们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它们选择更适合的音乐。(先听一段音乐进行选择,后面五段音乐让他们边听边记录)生:选择
师:看来同学们对音乐与运动的关系已经有了很清楚的认识了,那如果现在再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休闲运动中音乐与运动的关系,你会用什么呢?
(四)运动场中的音乐
师:音乐除了直接参与单项运动项目外,还存在于运动场的哪些场合呢?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音乐真是无所不在,那么这些音乐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自由回答
师:就像同学们所说,这类音乐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民族精神、运动精神以及丰富的音乐文化,同时也可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2008年奥运会即将来临,当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奥运做着各种准备工作的时候,我们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吧!今天我想让大家和我一起唱首歌,名字叫《We Will Rock You 》,看同学们的歌声能不能震撼世界!(随音乐演唱《We Will Rock You》,边演唱边做动作)
四、教学小结:同学们刚才的表演都非常精彩,今天我们感受了一个个精彩的画面,了解了音乐和运动的密切关系,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体育运动中除了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外,要更加关注音乐的作用。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懂得运动,懂得音乐的人!教学评价:
1)能否专心、完整的聆听马斯奈的小提琴曲《沉思》及与运动项目关系密切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对乐曲的风格、音乐所表达的情绪进行简单分析。
2)能否结合作品对音乐主旋律与运动项目的完美结合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用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述。
3)是否能积极参加互动与练习等音乐实践活动,较好地表现音乐与运动的情绪和意境。
4)能够主动探究发现与音乐和运动有关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单元虽然属于自组教材,但我总体认为它可以归属于“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本单元主要涉及“音乐与社会生活”和“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两个方面的内容,面对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单凭讲授和接受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对音乐体验的一些关键的问题是别人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别人的感受永远无法是自己的。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他们亲身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体验生活中音乐的魅力,并运用音乐的多种方式同他人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在现代各项运动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在设计具体内容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注意应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主动探究运动的节律与运动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非常生动、具体并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的运用各种音响资料、图片巧设问题,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突破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一步步完成教学目标。在本案案例中,教师通过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合作、探究、交流,才能将问题分析透彻。这样的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学生从音乐课堂上,从同学、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还有各种感受。这远比从教材上收获到的多。
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为学生的音乐专业知识比较贫乏,所以在讲述中,知识的讲述较少,欣赏、表演内容较多,安插了极少的作品分析。应该更加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教师讲述的部分过多,虽然有些语言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参与思考、表演的,但教学基本符合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中点到为止。如果在引导方面精炼一些,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当的给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效果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