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
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
姓名:李春香班级:管理101学号:06109111
1与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对此,就拿中国与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相比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两国的管理体制不同。美国的立体式管理体制之所以能保证高等教育有序高效地运行,关键的因素是建立了完善的“分权——制衡”机制。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相比,美国高等教育的控制权最为分散。但这种分权不是无序的,而是通过合理划分权力,使各管理主体都有其相对稳定的权力范围,且不同管理主体的权力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最终实现管理权力的平衡。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是“转变政府职能”,“向高校放权”。但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坚持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行政体制”的观点。这样,所谓“转变政府职能”,“向高校放权”势必难以落到实处,同时单一的行政性管理体制也无法适应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打破传统观念,树立“高等教育管理社会化”的思想,推进管理主体社会化,实现管理效能社会化,创造高额的管理附加值,从而促进 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发展相适应,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第二,两国的高考制度不同。美国不实行全国大学入学统考,但中学生申请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SAT(学业能力评估考试)和ACT(美国大学测评系统),我们通常说的美国高考一般指的是SAT。目前SAT考试一年举行7次,考试时间3小时。而中国高考每年举行一次,大部分省区考试时间为2-3天。中国的考生就在这几天的考试中决定是否能进入心中的名校,高校仅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进行录取。在美国,参加SAT考试不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何时参加全凭自愿。美国的高中学制是四年,即从9至12年级(15—18岁前)。毕业时“考”大学不是单凭“高考”的高分,而是靠这四年各科期评成绩的平均分必须在“B”(良好)以上,才能被本科大学和社区学院录取。所以在美国,凡是将来想申请上大学的高中学生,从跨入高中校门的第一个学期的第一门课开始,就拉
开了“考”大学的序幕,一年可以考五六次,学生可以自行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与次数,直到取得自己满意的分数,然后选择其中一次最好的成绩来申请高校。第三,录取标准不同:“三合一”与“唯一性”。中国高考以考分为录取的唯一标准,一个考生在成绩唯一的情况下,一般只有第一志愿、一次机会被录取。美国高校录取采取“三合一”甚至可以说是多合一进行考核:考试分数(SAT、托福等)、高中平时成绩、综合素质(包括课外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公益义工、有偿工作等)。
在中国,高考状元往往是大学里面竞相争取的香饽饽,可是在美国,“状元”也会被拒。1996年哈佛大学招生,165个SAT满分“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被拒。曾获得美国高考状元的湖北女孩说:“我感觉两国教育最大的是价值观、人生观和教育观的差距。在我们国家,高校录取多数是看分数,分高了就能进好的学校。但美国不同,你考了高分,就像我现在考了第一,但不意味着我就能被录取,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分数永远是第二位。”美国高校招生录取时不仅仅衡量申请者的SAT、托福等基本的考试成绩,更多关注的是对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
第四,考试内容不同:“能力侧重”与“学科知识”。美国高考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考查学生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较少考学科知识,而是更注重能力或智力方面的测试,如SAT、GRE等。而中国的考试方式刚好相反,中国高考侧重学科知识,能力考试占的比例不大,考察的内容主要就是高中时期的学科知识。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高考为学生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考试细节,但是对学生的考核力度和考核范围变广了,成绩仅作参考。而中国高考学生需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备考过程,历尽煎熬,结果简化了最后的考核和筛选过程:一考定终身。
第五,教育理念不同。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
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第六,中美高校科研模式不同。从教师的科研成果看,随着社会整体研究实力的增强,人们对高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大学面临的研究课题和目标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有硬性的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但机制本身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为了完成聘期内的论文数量,随便抓个热点问题,通过互联网搜索,两三天就能凑出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不高,“学术腐败”现象随处可见。美国对学术腐败普遍的提法是“不正当科学行为”。根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等权威部门的定义,不正当科学行为指的是“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报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美国对于学术腐败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在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人证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从笔者对明大的了解看,美国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也很大,但教师能认真专一地在自己的聘期内,就某一个或两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取得一项成果往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的现象基本见不到。
对比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方向和目标。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其次,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还需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第三,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强政策措施的保障。同时,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完成好各项发展任务,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还需要在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迈开新的步伐。
第二篇: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日语入门》课程论文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中小学教育制度)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学号:B14030907
姓名:傅建淳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志故事。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养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的教育;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是普及提高能力的教育。
以下是我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一点分析和看法。
(一)历史遗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而人口又带来巨大负担,是世界人口大国,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落实教育是非常难的,而且要考虑到其他社会生产因素,在教育投资方面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二十五分之一还不到;而日本,经济大国,人口较少,他们有资本重视教育,且日本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发展教育。
在日本的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欧洲来的外国观察员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日本,无论是什么职位什么阶级的人,都会拿着售价便宜的小说在看,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以文字来获取娱乐了。在明治以后,又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更加促进读书的风气,可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日本民间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是自然而然的社会风气,统治阶级也是积极鼓励学习的,不分贵贱贫富,即使没饭吃,也有书读的。
日本历史上所经历的三次教育改革.1853年是日本近代教育的开端。日本政府在1872年制定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提出“全民教育”是日本的教育基本方针,也正是在同一年日本的学制得以实施,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改。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许多人家交不起学费,所以教育并未被大多数人接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全体日本人的素质,1947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提出教育要民主化、大众化,要求每位学龄儿童均要接受教育。为了保证每个儿童均受教育,日本政府提出免去一切学杂费。当时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1)尊重个人的尊严,培养有个性的人;(2)培养为和平做贡献的人;(3)尊重人格。这些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日本第二次教改的开始。从此以后,教育被普通百姓所接受,日本所有学龄儿童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为了配合此次教改,日本政府1971年又实行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接着1980年又推出了教师培训制度,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经过这次教改,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历次全球性的数学、物理竞赛中,日本中学生代表队取得了优异成绩,日本的教育体制也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所效仿。
日本政府于1984年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该审议会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开始。第三次教改的主要内容有:(1)变单轨制为多轨制:缩短学时,变六天制为五天制;(2)将初、高中分立改为一贯制中学(初高中一体),取消初中升高中的考试;(3)扩大学生择校的选择,实行教育的自由化和市场化;(4)改革过去单一的课程安排,实现课程的多样化。调整课程内容------减少30%的原有内容,腾出时间开设综合课;(5)增加高中类型;6)地方分权。改变过去“一切由文部省决策的中央集权”现象,尊重地方或个别学校的自主性。
为配合这次教改,日本政府于九十年代又推出教育复兴二十一世纪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建立孩子们感到愉快的教育。目的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建立具有个性、创造性的教育,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2)推进心灵教育。通过心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3)推进综合教育。改革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是非判断等能力得到发展;(4)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请民间艺人来学校表演或让学生到某些特殊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5)进行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少年。除了定期举行运动会之外,各个学校还有意识地进行健康教育。回顾日本的三次教改,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注重学生个性培养;(2)注重道德品质培养;(3)注重养成教育;(4)注重健康教育;(5)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6)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7)注重传统文化教育;(8)注重爱国主义教育;(9)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这三次教育改革可以看出,日本教育始终以人为本,处处体现“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二)中日教育制度现状对比。(1)我国教育制度现状。
我国的教育制度沿用了祖先遗留下来的老规矩,即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为主,导致中国学生普遍有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态,学习被动单一,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低下,应试型人才居多。
多年来,各界人士痛批应试教育,呼吁以素质教育拯救青少年,拯救国家。素质教育尽管被提出很多年,但推行起来却举步维艰。表面上高举素质教育旗号,但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育体制还是换汤不换药:以教师为中心,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班级制的授课方式仍是主流,真正喜欢知识而求知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制度仍然根深蒂固。
而且随着教育经济化,老师变商人,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热愈演愈烈,教育成本增加,教育领域内的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不断涌现。其中最根本,危害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体制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学习时间里,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普遍多于难于日本,这就意味着中国教学比日本教学省略了许多创新性的和学生自我探讨的内容。中小学学生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体系,处在被引导的阶段。而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引导下,学生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做背诵、做题、参加辅导班,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无法跳出考试之外的思维,因此也很难形成创新性思维模式。学生缺乏创造性,也是中国教育落后世界一流水平的根本原因。
尽管提起中国教育制度,很多人痛心疾首,但不可否认,中国教育制度仍有一些先进性的方面:
1.教育相对公平。在政府财政政策的扶持下,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不但从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素质,也缩短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教育知识层面上的差异,不少农二代因此跳出农门,甚至赶超城市富二代。
2.国际竞赛获奖成绩优异,特别是在数、理、化等理科领域。我国教育体制下的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3.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中国教育教育质量较高,集百家之长,几乎所有科目都可以学到,利于个人素质和知识面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死板,教育商业化,学生缺乏求知欲且创造力不足,但仍在某些方面存在优势。(2)日本教育制度现状。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本内阁的组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长和行政机关。
2006年1月,文部科学大臣公布了“教育改革重点行动计划”。按照该计划,从“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实的教育”的观点出发,以“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社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的人才”为目标,文部科学省正在扎实地进行修改教育基本法、制定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和提高师资质量等项目工作。学校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制能力,所以为了确保优秀的师资,文部科学省正在努力改进和充实中小学教师培养和教师执照制度。今日本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录用-研修”教师教育系统、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等几方面着手,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日本教育制度的现状。
日本的小学教育属于初等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适应校内外社会生活,培养简单的交际能力,形成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现状和民族传统,培养国际意识;教育学生学会简单的生活自理,并掌握其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和处理日常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养成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心理,促使身心和谐发展。
日本的初高中都属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主要以培养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须具备的资质;教授社会所需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促进校内外的社会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培养公证的判断能力为目标。高中实行的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大学教育制度类似,这也是与两国的教育制度差异有着明显的关系。
日本在中小学教育上对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呈阶梯状提升,对于从小要求的爱国精神和整体意识有助于孩子天性的发挥。日本的中学学校教育上有技术、家庭、美术、音乐等8门课程还有外语选修课,相较于国内的中小学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假期奔赴于各类补习班、提高班,日本中小学教育方式更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不可否认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有其先进性,在国际国内上取得不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从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的中国的发展。日本相较于中国很重要的特点是对学生特点的发掘个性的培养,同样,在中小学教育上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
通过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了解与分析,我觉得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摒弃那些不好的因素,然后抛开一直以来对日本的偏见,去学习日本教育制度里面我们不足甚至是没有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第三篇:中国七夕节与西方情人节的差异(推荐)
中国七夕节与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中国七夕节即将来临,在现在逐渐被人们传承的节日里,很多电视广告媒体轮播上阵,七夕情人节来了,怎么过?我倒想,中国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何差异呢? 一、七夕的由来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二、西方情人节的由来
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伦丁(Valentine)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这一时代,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
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天2月14日作为“情人节”。
西洋情人节另有更宽广的意义,那就是只要是你所爱的人--父亲、母亲、亲戚、同事、朋友,在这一天都可以送礼物给他们,以表达心中的情意。
当然,情人节的高潮还是归属于两情相悦的男女。当两人独处,点上蜡烛,品尝“干贝色拉”,喝着“酥饼浓汤”,挑起“串肉意大利面”,吃块“双色蛋糕”,更能增加情人节的气氛,日久天长多了一层回忆。
三、那么这两者的具体差异呢?
一是直白和隐讳的区别。西方的“情人节”坦率、热情、赤裸裸,有情人的节日情人节,明明白白告诉你,真真切切“I love you”;反观中国的“七夕节”,虽然也是表达情人相聚意味,七月初七,表示两情相悦,但很内涵,不露骨,又使用了古人惯用的隐喻表达方式,因而难以被年青人理解,也难以被现在躁动的一代所亲睐。爱就是爱,情就是情,干吗还半抱琵琶犹遮面,不干脆也不利落。
二是物质与精神的区别。“情人节”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现的是火热的情欲,自然的流露。尤其在现代,“情人”二字不仅仅是指恋人、伴侣、夫妻,内容充实而广泛,直接而露骨,非常顺应被封建文化和“文革”压抑了很长时间的自然情感和欲望的流露和表达。反观中国的“七夕节”,反映的是别离后相聚和初开情窦人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怜,内容无非是对诗作画、赠帕送丝、望天感叹、祭拜求神等,女孩儿乞求女红巧手,感应王母娘娘给自己发配个好“牛郎”。
三是情物与信物的区别。“情人节”注重赠送情物,每到“情人节”,玫瑰花、巧克力、蛋糕、衣物、贵重首饰等,成为情人们相互赠与的“情物”。反观中国的“七夕节”,则相对暗淡的多,传统的情人也赠送礼物,但那是一种表达情意的信物,不过是一丝一帕、一扇一画,讲究的自己亲手缝制、绣描、撰写、制作。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Parted Lovers
Far, far away, the Cowherd, Fair, fair, the Weaving Maid;Nimbly move her slender white fingers, Click-clack goes her weaving-loom.All day she weaves, yet her web is still not done.And her tears fall like rain.Clear and shallow the Milky Way,They are not far apart!But the stream brims always between.2009年情人节来临之际,我们精选了很多经典而浪漫的爱情英文祝福语,希望您能喜欢,并且将他们写在贺卡等礼物上面,送给情人以示2009年情人节的祝福。很久以来,这些关于浪漫情人节的优美英文诗行一直被世人传颂。
--As a lily among brambles
so is my love among maidens.As an apple tree among the trees of the wood,so is my beloved among young men.from “the Song of Solomon” in Bible(tenth century B.C.)
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内。(夫语)
我的良人在男子中,如同苹果树在树林中。(妇语)
“所罗门的歌”是《圣经》中的雅歌,搜集于民间。“妻子在丈夫心间如百合般高贵,丈夫在妻子眼中如苹果数般充满青春朝气”。在中国古代诗句中,对女性具体的意象描写首推《诗经》中 “硕人”Her fingers were like the blades of the young white-grass;Her skin was like congealed ointment;Her neck was like the tree-grub;Her teeth were like melon seeds(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u qi,齿如瓠犀hu xi),可惜此语非出自丈夫之口。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from Sonnet 18 by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或许我可用夏日将你作比方,但你比夏日更可爱也更温良。
在中国,若将爱人比做“夏日”,恐怕也只有云南男子才敢借用。但对多雨雾天气的英国来说,“心爱之人如同夏日般令人惬意”,实在是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因为那里温暖而不炎热,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
--Drink to me only with thine eyes,And I will pledge with mine;
Or leave a kiss but in the cup,And I'll not look for wine.from Song to Celia by Ben Jonson(1573-1637)
“诗人祈求情人只用目光向他祝酒,他也会回报脉脉含情的目光”。真情无需借助累赘的话语,因为眉目足以传情。情人在杯中留下一吻,胜过美酒千杯。作者本·琼森与莎士比亚同时代,这首《致西莉亚》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以间接委婉的笔法描绘了情人的眉目顾盼和醉人的吻。
--With thee conversing I forget all time,All seasons and their change, all please alike.from Paradise Lost(Eve is speaking to Adam here)by John Milton(1608-1674)
“与亚当说话,能让夏娃忘记时间、季节轮转与变化”,或许,撇开诗人的视角,在常人眼中,人世间最纯朴的爱情表白就是这句了。弥尔顿的《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史诗,常运用大量典故和比喻。幸亏描述爱情的这句简洁明了,否则我们还要望洋兴叹呢。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from A Red, Red Rose 不要by Robert Burns(1759-1796)
在爱情诗句里,彭斯的这首《一朵红红的玫瑰》总能赢得一席之位,虽然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缺乏绮丽意象。在诗人眼中,“爱人就是六月初绽的玫瑰,火红斗妍;又是一支奏起的曲子,美丽悠扬”。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
All things by a law divine
In one another's being mingle:-
Why not I with thine?
from Love's Philosophy by 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
在雪莱这首《爱的哲学》里,诗人站在哲人的角度给恋人说理,向其展开求爱攻势。“由于神圣的自然法规,世间万物从不孤零零存在,他们都必然容于一体,为什么你我却要例外?”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ways.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from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by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1861)
“我是怎样的爱你,请让我细数端详。我爱你爱到心灵深处,之深之广只有灵魂才能触摸”,其排比一泻千里,似有不可遏制之势。布朗宁在《葡萄牙十四行诗》中的炽烈情感、直露表白,总能让人联想到《上邪》中那个对爱无所顾忌的女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言语夸张却无造作之嫌,感情细腻却又大气磅礴。或许,只有女子才敢留下这种大手笔,也只有女子写下的这种绝世之爱才能被世人接受和理解。
--Ah love is bitter and sweet,but which is more sweet
the bitterness or the sweetness,none has spoken it.from Eros by H.D.(Hilda Doolittle, 1886-1961)
与布朗宁相比,另一位女诗人H·杜利特尔则以简洁明了的风格道出了“爱”的真谛。“爱情有甜蜜也有苦涩,但甜蜜更多一些;爱情究竟是甜蜜还是苦涩?却无人道得出”。
And, gazing at each other, they cannot speak.
第四篇:中国与西方的公务员制度的差异
浅谈中西公务员制度的差异
学号:2209100
4姓名: 陈东洋
摘要:国家公务员制度是现代人事行政制度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诸多不同,通过对二者的区别的分析,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进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关键词:公务员制度;西方;中国
正文:
公务员制度作为各国公共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与一国的基本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国公务员制度不仅程度不同地反映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普适价值,也扎根于自身所处的具体社会和历史条件之中,是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和本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综合体现。由于中西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当然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一、产生
西方公务员制度是西方国家在行政管理领域长期探索与实践的成果。它的建立实现了全体公民进入政府工作和担任官职的权利;它的成功运作开辟了行政管理法治化的新时代,并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共同财富。现代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公务员制度是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直接产物:政党轮流执政的结果,造成政府所有工作人员“与政党共进退”,使政府工作经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支独立于党派之争的稳定的业务类公务员队伍.对于我国来说,公务员制度产生的根本动力是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体制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要敢于打破老的框框,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并要求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在这一背景下,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加上对外开放这一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与西方不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便诞生了.二、指导原则。
西方国家为了避免公务员卷入政党竞争,影响政府工作的公正性, 强调所谓“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以文官身份参加党派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而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则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根本的指导原则,公务员必须遵守宪法,不得散布有损政府声誉的言论,不得采取反对政府的行动。公务员中的共产党员,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管理体系
西方国家为了克服”政党分赃”的弊端, 为了避免执政党的更替而造成政府工作人员更替的混乱,建立了事务类公务员独立的管理体制,强调公务员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与党派脱钩,党派不直接管理公务员,而是由独立的机构进行管理。而我国不存在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问题,按照现行公务员管理体制,党委组织部门具体负责干部路线、政策的贯彻执行,直接管理机关中较高职务层次的公务员。为了适应对公务员队伍的依法统一管理的需要,《公务员法》明确公务员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由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公务员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履行公务员管理的职责。这与西方国家强调公务员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不受政党干预是不同的。
用人标准
西方国家对公务员的任用、培训多侧重于才,这与西方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价值追求是一脉相承的。他们视公务员为一种职业群体,政府与公务员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求官员不仅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求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以上就是对我国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差别的简要分析.西方文官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但是又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我们应该大胆且批判地借鉴吸收.例如公开考试,采取职位分类的科学管理原则等等,总之,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融入世界一体化的潮流,积极学习西方的优秀的东西.才能不断地推动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向前.
第五篇:中国七夕节与西方情人节的差异研究
中国七夕节与西方情人节的差异研究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深化与加强,很多源于西方的节日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追捧和喜欢,与此同时,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受到一定程度地冲击和冷落。作为西方最具浪漫色彩的情人节在中国年轻人中大受欢迎,他们会效仿西方人那样,互赠礼物,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的是,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年轻人对其知之甚少,更没有像庆祝情人节那样的庆祝活动。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很多中国人对西方的情节人和中国的情人节缺乏全面和辨证的了解与认识。因此,有必要把二者摆在同一个台面上来,让国人认识到他们的相似之处,更让他们看到二者的差异和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弘扬与光大。二、七夕节与情人节的差异
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虽然都是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差异和不同。
2.1不同的起源与来历
中国的七夕节源于汉朝时期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一个心地善良、心灵手巧、来自天上的织女在下凡洗澡的时候,偶遇勤劳淳朴、生活艰辛的牛郎,在牛郎喂养老牛的帮助下,两坠入爱河,并且结婚生下了一儿一女。但这一切都触犯了天条,王母娘娘亲自下界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穿上用死去老牛的皮做的鞋子,带上一双儿女在后面追赶。马上要追上时候,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他们相聚的日子被称为七夕节。
西方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关于情人节的来历有很多,最被人们接受的是为了纪念一个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当时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为了让更多的青年男子参军,禁止他们谈恋爱和结婚。一名叫瓦伦丁的神父违背皇帝的旨意,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在教堂举行婚礼。事情被告发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后人了为了纪念他,就把他殉难日子定为情人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情人节也被称为圣瓦伦丁节。
2.2不同的节日礼物
礼物是各种节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和爱情密切相关的节日,七夕节和情人节都有各自相对应的礼物。
古人用头发寄托相思之情,因而梳理头发用的梳子也成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送梳子有私订终身和白头偕老的之意。在七夕节这天,很多男青年都会给自己心仪的、有好感的、正在最求的以及处于热恋中的女孩子送一把梳子来表达爱意,同时梳子也被赋予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含义,不仅代表爱情,还代表着相思、挂念。除了梳子之外,红豆也是七夕节必不可少的礼物,红豆代表着相思,因而也被称为相思豆。就像王维在诗里所描述的那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般而言,异地恋的恋人在七夕节这天会给对方寄送一些红豆来表达相思之情。
相比较而言,玫瑰花和巧克力是西方情人节必不可少的礼物。不同颜色的玫瑰花有不同的寓意,但是红玫瑰是最受人们青睐和喜欢的礼物。在情人节这天,人们通常会用塑料包装纸把红玫瑰包起来,同时还会在花茎上系上各种颜色的丝带送给自己的恋人和爱人。除了红玫瑰之外,巧克力也是情人节重要的礼物之一,巧克力不但能代表爱意还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作为食物供人食用,这也可能也是它深受人们喜欢的原因之一吧。
2.3不同的庆祝活动
七夕节和情人节都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这些不同的庆祝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彰显了两个节日的差异和不同。
2.3.1七夕节的相关庆祝活动
七夕节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祈求姻缘和乞巧活动。据说,在七夕节这天晚上,如果一个人仰望天空,就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如果站在葡萄藤下还可以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情话。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婚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女孩子婚后的幸福。因此,在这样充满浪漫色彩的晚上,女孩子们会在室外的桌子上摆上一些应季的水果,祈求上天赐予自己一份美好的姻缘和如意郎君。除此之外,乞巧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孩如果想找到一个爱她和照顾她的好丈夫,她必须热爱劳动和心灵手巧。因为织女就善于养蚕和织布,对于女孩而言,织女是美丽、心地善良和心灵手巧的象征。因而在七夕节的时候,她们会祈求自己也具有织女这样的品质和特点。
2.3.2情人节的相关庆祝活动
情人节同样有很多相关的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早窥探和移植花蕾。在情人节的早上,单身的男性和女性一起床就会从钥匙孔向外窥探,如果看到的是只是一个人,那么窥探者在当年仍然不会找到伴侣,但如果看到的是两个人或是更多的人,那么窥探者在当年就会找到伴侣。如果看到的是一只公鸡或母鸡,窥探者在圣诞节之前就会结婚。但是由于住在城市里的人很少会看见鸡的出现,因此,只要单身者看到一只鸟或鸽子,也会在当年告别单身生活。除了清早窥探之外,移植花蕾也是情人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这一天,处于恋爱中的男女会把还没开放的两只花蕾放在一个特殊制作的花盆里。几天后,如果花正在开放,预示这对恋人会白头到老;如果花已经完全开放,预示他们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会儿孙满堂;如果花已经枯萎和凋谢,预示有一个人可能有英年早逝的危险。
2.4不同的参与者
自古以来,七夕节的主要参与者就是女性,尤其是那些未婚女性。他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祈求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和过上美满幸福婚姻的生活。男性几乎没有参加七夕节的活动的,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青年男性也开始逐渐参与到七夕节的活动中。西方的情人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成年男女相互表达爱意的重要节日,不仅未婚男女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参加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而且已婚的夫妇甚至是结婚多年夫妇也同样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充满浪漫和爱意的节日。
2.5 二者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起源和宗教观念
中国的很多节日都和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关系,春节和中秋节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节也在一个侧面折射和反映了农业在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这可以这个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方面体现出来,牛郎出身农民,婚后和织女过着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人们在庆祝七夕节时,也要摆上应季的水果,女性同时还要进行乞巧活动,希望自己能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同时七夕节还折射出中国的泛神论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织女本是仙女,却能下凡和人间凡人结婚生子,王母娘娘为了干涉牛郎和织女的婚事还自己亲自下界,就连牛郎的老牛也有神性,牛郎披上它的皮就可以飞上天。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情人节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督教在西方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西方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影响。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时期,同时和神父还有关系,在一个层面上揭示了基督教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事实上,基督教在那时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中国情人节和西方情人节差异和不同的分析,能够使中国人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两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同时也会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庆祝情人节,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国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