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习俗差异之我见

时间:2019-05-13 11:5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日习俗差异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日习俗差异之我见》。

第一篇:中日习俗差异之我见

中日习俗差异之我见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就是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

关键词:文化差异;风俗习惯;价值观

中国和日本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渊源,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日本在中国的文明文化影响下,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语言行为之间的差异

中国人的语言和行为比较外向、开放型。日本人的语言和行为则比较封闭、内向型。在日常交往中中国人说话或者回答否定问题是相对直截了当。日本人多采用含蓄的方式委婉的表达意思,很少当面拒绝别人。常常用:“ちょっと考えてみます”(让我考虑一下)。如果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通常对于这样的回答以为日本人真的是要考虑一下,其实这样的回答已经是拒绝别人。日本人在平常说话的时候会尽量避免说“あなた”(你)因为这样跟别人说话时非常没有礼貌、没有教养;但是中国人在说话中是一直把“你”字说出来。日本人特别喜欢说“はい”(是)“いいえ”(不)为的是不给对方造成冒犯、冲突的感觉。日本人由于性别、年龄、地区、职业、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所使用的场合等的不同,所使用的具体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日本人的面部表情,总是给人一种有所保留的感觉。中国人多数都会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礼仪、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论语》中很早就有“非礼莫视,非礼莫听,非礼莫动”的古训。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也以握手为礼。

而日本人之间问候是,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常使用的鞠躬(约15度,两手垂在身旁),用于一切不拘礼节的场合和各阶层的人之间。社交活动时鞠躬(30度),两手放于膝上,并且频频弯腰。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敲门或者按门铃时要说“ごめんください”(主人在家吗?/我可以进来吗?)。进门后要在玄关的地方脱掉鞋子,把鞋子放好,鞋脚尖要向外摆好;并且说“お邪魔します”、“失礼します”(打搅您了)。去公司拜访的时候要说“お忙しいところを、お邪魔いたします”(在您百忙当中打搅了)。

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お土産(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日本人很忌讳“9”“く”(ku),“4”“し”(si),因为在日语中“ku”(9)与“苦”同音;“し”(4)与“死”同音。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因为日语的“ね”(根),跟“睡”同音,有卧床不起的寓意。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三、中日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相对较为多元化,既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又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日本人的思维里,工作永远的第一位的;组织永远的至高无上的;工作在日本人的社会价值取向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日本的公司或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日本人对公司公司或企业具有强烈的归属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

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在日本的公司里面,依然严格的遵守着上下级秩序,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如果年轻人想要成为经理,就必须按照等级秩序一步一步的努力,在日本基本没有一步登天的美事。日本人的升职也是要排资论辈的,并不是按照个人的能力。

很多日本人只在乎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而对公司以外的人却漠不关心。这种态度可以从“うち”(内)和“そと”(外)的角度来解释。自己所属的公司为“内”,对“内”部的人做到有规矩地遵守内部秩序。而对“外”部的人却不如“内”部的人那样关系。日本人常常把外国人叫做“外人”,无论你在日本住多少年,无论你比日本人还要日本化,你永远都被称为“外人”。日本人很难接纳外国人到自己的社会中。因为担心外国人会破坏牢固建成的“内”部秩序,并因此破坏整个“内”部社会。

中国人的等级差别不大,家庭的分工不明显,中国男人去市场买菜、做饭是很平常的事情。在日本男人买菜做饭的事情是很罕见的。日本是男权社会,男性的地位比女性高,收入也比女性高(同一公司、同一职位,女性的收入要比男性低很多),很多女性只是バイト(临时工)。日本男性很少做家务,也不进厨房。日本女性把男人买菜煮饭,晚上早回家看成是没有出息的。在日本的公共交通工具里,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夫妻两人带着小孩,如果有人让座给小孩坐,通常是丈夫抱着小孩入坐,而妻子是站在旁边。作为中国人的我看到这种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也不思不得其解。后来跟日本人聊天的时候提起这件事的时候得到了答案:因为日本通常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边赚钱很辛苦,所以让男人坐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国和日本文化差异最明显的地方是国民性。中国幅员广阔,东西南北中文化习俗各异,人的思维差距很大。日本是单一民族、四周环海的岛国,造成了日本文化的两面性。日本人有强烈的“羞耻感”,使日本人严于律己,追求完美,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失去了“罪恶感”使得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侵略罪行的淡化和掩盖。日本人宁可承受罪恶感,也不愿意忍受耻辱,更不愿意为承认历史而去背负“羞耻感”。这样的做法让日本人承受更大的耻辱,是日本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作为中国人不但要了解本国的文化,也要深入地了解外国的文化。才可以跟外国人有更深的交流,才能更好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秦明吾:中日习俗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08~01

[2]刘 芳:调节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谈判[J].商场现代化,2008年1月(中旬刊)

[3]林泽清:小议中日思维习惯的差异[J].日语知识,2002(8)

[4]李学梅 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5]钱日红 日本概况 南开大学出版社

[6] 板坂元 日本人生活全接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大森和夫 日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浅谈日本礼俗

1. 文化特点

由于历史上鉴真和尚多次东渡扶桑,交流中日文化,所以日本受我们中国的影响很深,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我国唐代礼仪、风俗。

2. 日本人的特点

日本人总的特点是勤劳、守信、遵守时间、工作和生活节奏快,他们重礼貌,妇女对男子特别尊重,集体荣誉感强。

3. 宗教信仰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教和佛教。佛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少数日本人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有的日本人一人信奉多种宗教,在日本宗教人口要比日本实际人口多。日本的和尚都是职业的,他们可以不忌口,可以娶妻生子。

4.节日

4.1 日本的重要节日有新年(1月1日),庆祝的方式和中国差不多。日本人非常看重这个节日,这个节日要放长假。1月1日的早晨要到各家去拜年,说一些吉利话。小孩子趁此要讨红包的。

4.2 成人节(1月15日),是满20岁青年的节日,标志着已经告别了孩童时代。

4. 3 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有男孩子节和女孩子节之分。男孩子节也叫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时间及过法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节日里凡是有儿子的家庭,家门外要挂上各色大小不一的鲤鱼旗,大的鲤鱼旗代表大男孩,小的则代表小男孩,家里有几个男孩就挂上几面鲤鱼旗。女孩节是每年的3月3日,又称雏祭。

4.4 樱花节,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故有樱花节。这个节日是从每年3月15日到4月15日。届时人们会去赏花饮酒。

4.5 敬老节(9月15日)

4.6 文化节(11月3日)

5. 饮食习惯

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别具一格,他们的日常饮食主要有三种料理:

5. 1 第一种是传统的日本料理,又称“和食”。这是日本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独特饮食方式。这种料理中最典型的食物要算是“撒西米”(生鱼片)、“司盖阿盖”(类似我国的火锅)、“寿司”(日本式饭团,一种冷盘菜)和日本面条等。日本人的早餐喜喝稀饭,由于受外来影响也喝牛奶、吃面包。午餐、晚餐一般吃米饭,副食以鱼类和蔬菜为主。日本是岛国,海产品多,所以日本人爱吃鱼并且吃法也很多,如蒸、烤、煎、炸等,鱼汤丸也是他们喜欢吃的。日本人吃生鱼片时要配辣根以解腥杀菌。吃凉菜时,他们喜欢在凉菜上撒上少许芝麻、紫菜末、生姜丝等起调味点缀作用。日本人还爱吃面酱、酱菜、紫菜、酸菜等。

5.2 第二种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华料理”,即中餐。他们偏爱我国的广东菜、北京菜、淮扬菜以及带辣味的四川菜。

5.3 第三种就是从欧洲传过去的“西洋料理”,即西餐。

日本人究竟喜食何种料理,则要看具体对象而定。不过,最为普遍的还是这三种料理的混合选用。

日本人吃菜喜欢清淡,忌油腻,爱吃鲜中带甜的菜。还爱吃牛肉、鸡蛋、清水大蟹、海带、精猪肉和豆腐等。但不喜欢吃羊肉和猪内脏。日本人喜欢喝酒,日本清酒、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和中国“茅台”等名酒都爱喝。日本人吃水果偏食瓜类,如西瓜、哈密瓜,白兰瓜等。

6. 礼貌礼节

日本人在待人接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十分讲究礼貌、注重礼节,还形成了某种礼仪规范。如:在待人接物上谦恭有礼,说话常用自谦语,特别是妇女,在与人交谈时总是语气柔和、面带

微笑、躬身相待。日本人善用礼貌用语,为此,在语言上还分敬体和简体两种。由于日本人等级观念很重,上、下级之间,长辈、晚辈之间界限分得很清。因此,凡是对长者、上司、客人都用敬语说话,以示尊敬;而对平辈、平级、小辈、下级一般用简语讲话。这时敬、简两种语体是不混合使用的。日本人最常用的敬语有:“拜托您了”、“请多多关照”、“打扰您了”等等。同时他们忌问“您吃饭了没有”一类话。

现在日本人外出大多穿西服。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装,在隆重的社交场合或节庆时他们会穿和服出席。日本人重视仪表,认为衣着不整齐时不礼貌的行为。

日本人与人见面善行鞠躬礼,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只有见到朋友才握手,有时还拥抱。男子对女宾客,只有她主动伸手时才握手,但是时间不太长也不过分用力。日本人在室外一般不作常时间谈话,只限于互致问候。

日本人不给他人敬烟,当着别人而自己若想吸烟时,通常是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才行事。以酒待客时,他们认为让客人自己斟酒是失礼的,应由主人或侍者代斟为妥;并且同时注意斟酒的方法,即斟酒者右手持壶,左手托底,壶嘴不能碰到杯口。客人则以右手持杯,左手托杯底受斟酒为礼。通常接受第一杯酒而不接受第二杯不为失礼。客人若善饮,杯杯都喝光,主人会高兴并鼓励多喝,但是主人和其他客人并不陪饮。一人不喝时,不可将酒杯向下扣放,应等大家喝完后才能一起扣放,否则会被示为不礼貌。

日本人的茶道已不是一种日常生活意义上的饮茶,而是形成了一种文化,它以“和敬清寂”为精神,作为最高礼遇来款待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

在日本,初次见面时互递名片已经是一种日常礼节,因此很讲究交换的方法和程序。通常是应当由主人或身份较低者、年轻人向客人或身份较高者、年长者递送上自己的名片;递送时要用双手托着名片,把名字朝向对方以便对方阅读。还有一种方式是:用右手递送上自己的名片(名字也要朝向对方),用左手去接对方的名片。如果自己在接到的名片后再去寻找自己的名片,则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至于一时错把别人的名片递送对方,则为严重失礼。因此,在接待日本客人时,千万要注意将自己的名片准备好,以便适时与对方交换,以示礼貌。

7. 禁忌

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绿色为不详;忌荷花图案;忌“9”、“4”等数字,因 “9”在日语中发音和“苦”相同,而“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日本人住饭店或进餐厅,我们不要安排他们住4号楼、第4层或4号餐桌。日本商人忌2月和8月,因为这两个月是营业淡季。日本人忌三人合影,因为三人合影,中间人被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他们还忌金眼睛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要倒霉。日本人喜欢仙鹤和龟,因为这是长寿的象征。日本妇女忌问其私事。在日本“先生”一词只限于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对一般人称“先生”会使他们处于尴尬境地。

日本人饮食上忌讳8种用筷子的方法,叫做“忌八筷”,即忌添筷、迷筷、移筷、扫筷、抽筷、掏筷、跨筷和剔筷。同时,忌用同一双筷子给宴席上所有人夹取食物。

第二篇: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日语入门》课程论文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中小学教育制度)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学号:B14030907

姓名:傅建淳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志故事。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养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的教育;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是普及提高能力的教育。

以下是我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一点分析和看法。

(一)历史遗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而人口又带来巨大负担,是世界人口大国,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落实教育是非常难的,而且要考虑到其他社会生产因素,在教育投资方面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二十五分之一还不到;而日本,经济大国,人口较少,他们有资本重视教育,且日本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发展教育。

在日本的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欧洲来的外国观察员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日本,无论是什么职位什么阶级的人,都会拿着售价便宜的小说在看,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以文字来获取娱乐了。在明治以后,又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更加促进读书的风气,可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日本民间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是自然而然的社会风气,统治阶级也是积极鼓励学习的,不分贵贱贫富,即使没饭吃,也有书读的。

日本历史上所经历的三次教育改革.1853年是日本近代教育的开端。日本政府在1872年制定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提出“全民教育”是日本的教育基本方针,也正是在同一年日本的学制得以实施,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改。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许多人家交不起学费,所以教育并未被大多数人接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全体日本人的素质,1947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提出教育要民主化、大众化,要求每位学龄儿童均要接受教育。为了保证每个儿童均受教育,日本政府提出免去一切学杂费。当时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1)尊重个人的尊严,培养有个性的人;(2)培养为和平做贡献的人;(3)尊重人格。这些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日本第二次教改的开始。从此以后,教育被普通百姓所接受,日本所有学龄儿童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为了配合此次教改,日本政府1971年又实行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接着1980年又推出了教师培训制度,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经过这次教改,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历次全球性的数学、物理竞赛中,日本中学生代表队取得了优异成绩,日本的教育体制也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所效仿。

日本政府于1984年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该审议会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开始。第三次教改的主要内容有:(1)变单轨制为多轨制:缩短学时,变六天制为五天制;(2)将初、高中分立改为一贯制中学(初高中一体),取消初中升高中的考试;(3)扩大学生择校的选择,实行教育的自由化和市场化;(4)改革过去单一的课程安排,实现课程的多样化。调整课程内容------减少30%的原有内容,腾出时间开设综合课;(5)增加高中类型;6)地方分权。改变过去“一切由文部省决策的中央集权”现象,尊重地方或个别学校的自主性。

为配合这次教改,日本政府于九十年代又推出教育复兴二十一世纪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建立孩子们感到愉快的教育。目的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建立具有个性、创造性的教育,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2)推进心灵教育。通过心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3)推进综合教育。改革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是非判断等能力得到发展;(4)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请民间艺人来学校表演或让学生到某些特殊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5)进行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少年。除了定期举行运动会之外,各个学校还有意识地进行健康教育。回顾日本的三次教改,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注重学生个性培养;(2)注重道德品质培养;(3)注重养成教育;(4)注重健康教育;(5)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6)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7)注重传统文化教育;(8)注重爱国主义教育;(9)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这三次教育改革可以看出,日本教育始终以人为本,处处体现“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二)中日教育制度现状对比。(1)我国教育制度现状。

我国的教育制度沿用了祖先遗留下来的老规矩,即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为主,导致中国学生普遍有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态,学习被动单一,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低下,应试型人才居多。

多年来,各界人士痛批应试教育,呼吁以素质教育拯救青少年,拯救国家。素质教育尽管被提出很多年,但推行起来却举步维艰。表面上高举素质教育旗号,但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育体制还是换汤不换药:以教师为中心,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班级制的授课方式仍是主流,真正喜欢知识而求知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制度仍然根深蒂固。

而且随着教育经济化,老师变商人,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热愈演愈烈,教育成本增加,教育领域内的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不断涌现。其中最根本,危害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体制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学习时间里,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普遍多于难于日本,这就意味着中国教学比日本教学省略了许多创新性的和学生自我探讨的内容。中小学学生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体系,处在被引导的阶段。而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引导下,学生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做背诵、做题、参加辅导班,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无法跳出考试之外的思维,因此也很难形成创新性思维模式。学生缺乏创造性,也是中国教育落后世界一流水平的根本原因。

尽管提起中国教育制度,很多人痛心疾首,但不可否认,中国教育制度仍有一些先进性的方面:

1.教育相对公平。在政府财政政策的扶持下,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不但从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素质,也缩短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教育知识层面上的差异,不少农二代因此跳出农门,甚至赶超城市富二代。

2.国际竞赛获奖成绩优异,特别是在数、理、化等理科领域。我国教育体制下的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3.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中国教育教育质量较高,集百家之长,几乎所有科目都可以学到,利于个人素质和知识面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死板,教育商业化,学生缺乏求知欲且创造力不足,但仍在某些方面存在优势。(2)日本教育制度现状。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本内阁的组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长和行政机关。

2006年1月,文部科学大臣公布了“教育改革重点行动计划”。按照该计划,从“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实的教育”的观点出发,以“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社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的人才”为目标,文部科学省正在扎实地进行修改教育基本法、制定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和提高师资质量等项目工作。学校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制能力,所以为了确保优秀的师资,文部科学省正在努力改进和充实中小学教师培养和教师执照制度。今日本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录用-研修”教师教育系统、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等几方面着手,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日本教育制度的现状。

日本的小学教育属于初等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适应校内外社会生活,培养简单的交际能力,形成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现状和民族传统,培养国际意识;教育学生学会简单的生活自理,并掌握其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和处理日常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养成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心理,促使身心和谐发展。

日本的初高中都属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主要以培养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须具备的资质;教授社会所需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促进校内外的社会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培养公证的判断能力为目标。高中实行的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大学教育制度类似,这也是与两国的教育制度差异有着明显的关系。

日本在中小学教育上对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呈阶梯状提升,对于从小要求的爱国精神和整体意识有助于孩子天性的发挥。日本的中学学校教育上有技术、家庭、美术、音乐等8门课程还有外语选修课,相较于国内的中小学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假期奔赴于各类补习班、提高班,日本中小学教育方式更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不可否认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有其先进性,在国际国内上取得不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从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的中国的发展。日本相较于中国很重要的特点是对学生特点的发掘个性的培养,同样,在中小学教育上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

通过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了解与分析,我觉得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摒弃那些不好的因素,然后抛开一直以来对日本的偏见,去学习日本教育制度里面我们不足甚至是没有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第三篇:中日钓鱼岛问题之我见

钓鱼岛问题仍不会短期内解决

今天主要探讨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日本最近会这么嚣张?

二、为什么钓鱼岛问题不会短期解决?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日本最近会这么嚣张?我认为,原因有三:

原因一:历史问题

美国于1951年9月8日与日本缔结了《旧金山和约》,该条约在第三条中规定了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北纬 29 度以南之南方诸岛置于美国的托管制度之下。

1971年6月17日,日美又签订了《归还冲绳协定》,其中宣布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北纬24度、东经122度区域内各岛、小岛、环形礁及领海归还日本,日本据此取得对钓鱼岛的主权。

但是,大家看一下这几个条约的时间。1951年,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讨好美日使其继续承认蒋介石政权为中国之唯一合法政府,所以对此条款抱默许态度。到了1971年,虽然我国政府一直拒不承认日本具有钓鱼岛主权,但由于我国当时的综合国力并不是很强,根本无法对钓鱼岛进行有力的控制。

以上原因导致日本对钓鱼岛长期具有实际控制权,背后又有美国老大的《美日安保条约》撑腰。所以,日本在钓鱼岛上的态度还是非常坚决。

原因二:日本等不起

邓爷爷当年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保证了中国在上个世纪末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东海的实际开发权在我们手上,不管是按照日本划定的界限还是我国划定的界限,春晓、平湖和龙井油气田都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尤其是2011年“撞船事件”发生后,我国更是理直气壮的开采春晓油气田。所以,如此拖下去,是对我们有利的。钻井平台底下的油气田却是连成一片的,十几年以后我们就会把那里的油全部的抽走,日本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所以他就一直闹,但不管他怎么闹,我们就是一个字,拖。

原因三:日本国内原因

今年是日本的大选年。日本民主党执政期间因为曾高调反美,但被美国一个“丰田召回门”修理的很惨。在稀土进口上也被中国弄得狼狈不堪。今年起,日本内阁与华盛顿方面关系有所缓和,两军高层签订一系列增加互信的条约。我认为,是日本民主党为了连任而做的讨好美国主子之举。此次钓鱼岛事件的升级更像是日本民主党为了赢得国内右翼势力倾心,拉选票的一个政治噱头。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在钓鱼岛事件上一直“叫”的很欢的原因了。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钓鱼岛问题不会短期解决

第一,我们的深蓝海军力量还不够强大。西沙保卫战的先例告诉我们:类似钓鱼岛这样的海上领土问题,靠谈判是谈不回来的,只能打。但是,现阶段的我国海军在钓鱼岛方面做不到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的地步。日本的反潜技术还是很先进的,更何况冲绳还有美军驻扎。虽说美国不会为了日本跟我们撕破脸皮,但给日本提供帮助的话,我们也会有不小的麻烦。所以说,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强大我们的深蓝力量,等到时机成熟,管他美国帮不帮日本人,我们都照揍他丫的!

其次,我国对日本的很多产业还是有依赖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加快经济转型,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就是要断掉给日本经济输血的那些高耗能产业,同时还要控制稀土和其他稀有矿产的出口,彻底遏制住日本经济。所以,在此之前,我们是不会动手的。单从我们的原油进口率高达55%这一项看,我们的资源对进口还是很依赖的。试想,在没有完成远洋海军建设和一招置敌死命的空天武器的打造之前,贸然大打出手后能源生命线如何保障?日本有美国源源不断地供应着,而我们依靠谁呢?一旦开战,我们必将会陷入被动局面。

说到钓鱼岛,就不能不提台湾问题。众所周知,第一岛链的最前端就是台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两岸和平统一了,第一岛链将不复存在,围堵中国的包围圈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垮掉,而原来第一岛链最重的那头即日韩段,将成为孤岛,他们的生命线将操纵在中国人的手里,台湾回归以后,日韩通向波斯湾和欧洲的油路和商路有绵长将近5000海里的一段直接暴露在解放军毫无阻挡的控制之下,这种局面对于日韩来说基本上就是宣布等死!尤其是小鬼子更是无法接受两岸统一的结果,因为小鬼子很清楚,台湾问题只要一解决,什么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也都将不存在了,到那时,南海也将平静很多,小鬼子向南将没有任何的出路。所以小鬼子拼命地支持台独,暗地里经营台湾,阻挠我们的统一。

台湾的重要性已经过非常清楚了,所以我觉得,在台湾没统一之前,我们是不会主动出击的(除非小日本的自慰队上岛),就一直这样的“拖”下去。

最后,我觉得对于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根本就不用鸟他,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该干嘛干嘛,该建设的快建设,该开发的早开发,该巡航的常巡航,该演习的就演习,事情常态化了,大家也就会习惯了。如果小鬼子胆敢触碰红线,揍他是没得商量的。我认为,中日之间早晚必有大战,提前在钓鱼岛练练手,探探对方的底也是可以的。

第四篇:中日钓鱼岛争端之我见

中日钓鱼岛争端之我见

2012年,在这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之际。亚洲两大强国——中国和日本关系出现恶化,尤其是中日钓鱼岛之争,严重影响了两国人民的交好,损害了两国的关系。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领邦。七世纪的日本败给大唐海军后,积极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出大量遣唐使,加强了两国的交流。元朝和明朝时期中国前后三次入侵未果,朱元璋把其列为“永不征伐之

国”。善于学习的日本人进而投向欧洲。19世纪中期,日本天皇下诏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可与此同时,日本掌权人意识到:国家要壮大,必须要走一条不用于亚洲各国的强国之路,那就是脱亚入欧。由于受武士道的影响,日本军人觉得和平年代无法凸显他们的地位,加上日本的民族特点等各种原因,萌发了日本军国主义。

19世纪90年代,中日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日本政府意识到发展国防的重要性,尤其是海军,同时由于清政府非昏庸无能,在198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包括钓鱼岛群岛连同台湾岛一并交付日本托管。1931年9月18日,由于经济大危机和20年代西班牙蔓延的法西斯主义,日本为了转嫁危机发动了侵华战争,悍然出兵东三省并建立了“满洲国”,使3600万乡亲父老沦为亡国奴。时隔六年,由于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政府宣布法币取代白银,严重影响了日本对白银的走私,因此日本当局在1937年7月7日匆忙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上海沦陷后,日军进军南京,由于国军在南京保卫战的失利,日本当局扬言要在三个月内吞并中国,于是爆发了惊世骇俗的南京大屠杀,三十多万生灵惨遭厄运。经过了八年的全面抗战,中国以3500万(其中包括321万国军、58万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红军,其余大多是平民)军民的巨大伤亡,赢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1942年日军在中途岛战役的失利,使日军从此失去战略优势。帝国海军节节败退,美海军节节取胜,日本的战败渐渐成了定局。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前后四次向蒋介石提出把钓鱼岛海域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的建议,蒋介石害怕影响战后中日关系,一一婉绝了钓鱼岛的主权要求。到了二战末期,罗斯福逝世,临时总统杜鲁门上台,迅速结束了二战。战后由于国军在国共内战中的失败,杜鲁门对华实行经济制裁等各种霸权手段。在1951年的旧金山条约中表明,美国将于1971年把中国领土钓鱼岛归还日本。

七十年代初,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的久战不胜和勃列日涅夫的军事扩张,美国在冷战中的态势转攻为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采取“联中(共)反苏”政策。作为美国军事盟友的日本于1972年于中国邦交正常化。七十年代末,两国进入蜜月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向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中共领导人为了不影响中日两国的日后发展,谢绝了对中国的二战赔款。日本政府则前后对中国进行了两千四百亿元的经济援助和低息贷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十年代初,邓小平为了维护中日两国友好关系,针对钓鱼岛主权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九十年代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被探测到藏有大量的石油资源,足以使全中国消耗6。5年,加上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每年十五万吨的渔业资源。日本当局先发制人,向钓鱼岛宣示主权。直到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的今天,日本政府多次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行动,中国政府不断表示抗议,态度强烈,使得两国关系陷入僵局。

中日钓鱼岛之争实质是两国政府的利益争端,而这场争端的胜利与否取决于本国实力。主观意义上讲,这也使扞卫祖国领土的斗争,而这场斗争的胜利与否取决于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今日国内多地爆发反日(或者说是爱国)游行,甚至出现了一系列不理智的害国行为。我首先给予他们正面评价:争端之前,我经常看到新闻里将国外人民通过游行和各种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例如日本和美国的反核游行和反战游行。反观我国,人们总是忙碌奔波着,一切向钱看,不关心政治,不敢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可我现在发现,我国国民并不像我想象得那样昏庸,而是很有民族意识和凝聚力的。这不禁令我会想起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他们的爱国热情震惊了封建帝国主义者,促进了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引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不过,这次争端使得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在游行示威中出现了打砸日系车和日式餐馆的行为。这不但没有起到爱国的积极作用,而且给群众带来了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是绝对不可取的!这又不禁令我想起了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无不充斥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可他们破坏铁路、烧毁房屋、残骸外国人民,带来个严重的社会动荡,却没给对敌人带来丝毫损失,使得饥寒交迫的中国人民更是雪上加霜,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此外,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流行起了所谓的“抵制日货”,我首先对这种现象进行正面评价。抵制日货和以减轻国民对日货的依赖,促进国货企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同时降低日上在中国市场的获利,从而使日本政府重视两国关系。这不禁令我想起二十世纪初的抵制洋货运动。这场运动唤醒了国人的爱国主义思想,促进了民族主义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今天,“抵制日货”显然弊大于利。就两国而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日本,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盲目的抵制日货,必将导致:大量日企的中国劳动者失业,增加就业难度,引起社会矛盾,减少政府对他们的税收,同时增加了政府对失业者补助的压力,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并且抑制交流合作,阻碍两国的经济发展。

基于上述,对于抵制日货,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多数学者认为,抵制日货没有实际意义,但至少胜于以爱国为由的打砸行为。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何过人如此热衷于日货?那是因为日货在质量和价格上占有优势,市场上战斗地位,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反观国货,不断被报道出有质量缺陷,加上商家的不诚信等许多问题,难以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因此,我认为,唤醒中国企

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甚至民族使命感,让他们生产出高质量,低价格,能赢的消费者喜爱的商品比盲目的抵制日货更有意义。一个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且抵制日货并非人人能做到。然而从企业者入手,使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凭借消费者的信任渐渐代替日货,则更有积极影响。中国消费者要渐渐摆脱对日货的依赖。同时日本企业者也要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能够在中国购买力减弱的情况下得以立足。

最近在网上,不断有愤青扬言要保卫钓鱼岛不惜与日本一战。甚至出现了“血洗东京”一类的极端反人类言论,严重影响了国民形象!六十年代末,中苏交恶、美苏冷战,咄咄逼人的苏维埃社会帝国主义妄图控制中国,多次对中苏乌苏里江边境实的中国领土进行武装侵犯。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之战使的上方数百人伤亡。但这场战役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的战争企图,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解放军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不过我们要清楚,中国是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迫切发展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我们要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富国强兵首先要搞好经济。然而战争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动摇了基础,必然影响上层建筑。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最大利益!

另外,我认为广大国民应该把政府和人民区别开,把广大热爱和平的日本民众与极少数右翼分子区分开,把上一代对中国犯下罪行的日本侵略者与新一代日本青年区分开。这样才能减少误会,促进交流,客服狭隘民族主义。

接着来谈一下爱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扞卫自己的根本利益。在和平时期,爱国并不意味着要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一定要到大街上示威游行,阻塞交通。依我看来,作为一名中学生,应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每天上学不迟到、认真学习、积极为班级服务也就力所能及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于是我逐渐意识到,在中国这个不发达的大国办教育很不容易,国家对我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不单只是为了自己学,更是为了祖国的饭桶富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将来我们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读书,将来为社会做贡献。除了学习,还可以在课后关心一下国家大事和国内外政治,欣赏一些爱国歌曲来熏陶自己的爱国情操。

最后,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真切希望两国政府能妥善处理钓鱼岛争端,恢复两国友好关系,造福两国人民。

高二:tianfuqingchang

第五篇:文档关于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的论文

饮食文化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日本食物 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之寿司,而日本食品于近年来已人所皆知世界闻名了。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鱼生及肉质鲜嫩之炸暇,更有部分游客已作好准备去日本一嗜各种各样之日本传统美食,总括来说享受日本之食品是阁下一生之中最难忘之事。

下载中日习俗差异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日习俗差异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俄习俗差异5篇范文

    中俄习俗差异 世界上每一个名族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民俗文化,甚至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民族风俗和传统礼节,它们深深地扎根于民族心理中。而俄罗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

    近期中日钓鱼岛争端之我见

    近期中日钓鱼岛争端之我见 最近,围绕钓鱼岛中日双方之间引发近年来最大的外交争端。随着中日经济之间相互依存度的前所未有的提高、以及民主党获得大选胜利,建立新内阁,鸠山前......

    中日东海开发问题之我见

    中日东海开发汽油田争端之我见 摘要:在东海油气田之争中,中日双方的矛盾其实在于春晓油气田和东海分界线这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中日间的东海大......

    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3 期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郭庆科内容提要日本的集体主义表现为非血缘性群体的团结合作,在企业中形成工作团体的集团精神;中......

    中日青年的差异,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中日青年的差异,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廉思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27日02 版) “蚁族”已经成为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它非中国独有,在国外也一样存在。自2007年以来,我......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习俗的南北差异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习俗的南北差异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

    (全英文论文)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定稿]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 摘要: 婚礼是人们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而婚礼习俗又是一种非语言文化,它对当今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