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复习课教案提纲、限时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预习提纲
班级:姓名:
本组教材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篇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人们对待植物、动物的不同态度和做法,从而激发学生留心周围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读完课文比一比谁能正确、快速的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学了第二单元,我们感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这几篇课文中我们看到了:
()的翠鸟()的小姑娘
()的村庄()的工人
作者通过对这些课文描写,告诉我们()。
二、文中的生字你还会读吗?同桌互相读一读,把读不准确的字圈出来。
三、认真抄写田字格里的字,看谁书写整洁、美观。把不好写的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四、在本组中我们还积累了哪些类型的四字词语,你能分类写在下面吗?
五、在本组中我们还掌握了许多互为反义词的词语,你能写一些吗?
六、对比句子,找不同,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①翠鸟离开苇杆,很快地飞过去。
②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
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写在下面,并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
七、你通过学习本组课文,积累了哪些优美的句段或诗篇,背给家长听一听吧!
八、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以翠鸟为线索,从、两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之情,呼吁我们人类要保护动物,与动物相处。
2、有一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飞回时,在欧洲瑞士境内遇到了当,它们
因,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呼
吁人们。最后燕子乘坐专列,驶向了远方。
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之情。
3、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里的人们由于过度,导
致,结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要。
九、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请你提出几条具体的建议吧。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复习内容:本组教材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翠
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篇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本组以
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人们对待植物、动物的不同态度和做法,从而激发学生
留心周围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复习目标:
1、复习学过的字词,通过会认字的认读、易错字指导,多音字、形近字区
别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
2.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3.本组教材是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我们要通过本
单元的学习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复习准备:
1、学生准备积累描写保护环境的句子。
2、教师准备课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一、反馈预习,整体回顾:
1.通过了解预习,我发现这些同学做得较好。(出示姓名)
抓紧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字,请把掌声送给自己。
2、单元回顾:
学了第二单元,我们感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谁来说说第二组中有哪几
篇课文组成啊?(生答)在这几篇课文中我们看到了:
()的翠鸟()的小姑娘
()的村庄()的工人
作者通过对这些课文描写,告诉我们()。
师: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概括的真好。是啊,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组课文。
二、精讲点拨
第一关:复习生字::
1、容易读错的字:
自主复习中组长反映下面几个字音读错的较多。先自由读一遍
濒(bīn)临 跋涉(shè)骤然(zhòu)
2、容易写错的字
复习听写中,错误最多的是这样几个字:涉 裸 黎
(1)说说错在哪里,生生提醒写时注意什么?
涉:右边不是少,学生容易多加点;“裸”的左边部分是“衣补”不是“示
补”。
“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衣撇的“勿”。做重点指导
以笔顺为指导,以点带面说说记字的方法。
(2)展示纠正
3、容易混肴的字:一些形近字也需要我们掌握,请同学来区分一下这几组:
(1)、司----饲杆----秆骤----聚
(2)、总结:可以通过区分字形或组词来区别形近字。
掌握好了生字,我们再来复习词语。
(二)、第二关:复习词语
掌握好了生字,我们再来复习词语。
1、比一比,再组词。
栋()渔()
练()鱼()
2、在本组中我们还掌握了许多词语,你能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清-()廉-()()-罪()-偏
奖-()优-()()-恶()-懒
三.第三关:复习好句子
(一)学习中同学们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诗句,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对比句子:
①翠鸟离开苇杆,很快地飞过去。
②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
找不同,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二)默写诗句。
万壑树参天。(王维)飞白鹭,啭黄鹂。(王维),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
池上碧苔三四点。(晏殊)
四、第四关:复习精彩段落
下面这些优美的段落你背下来了吗,我们再温习温习吧。
《翠鸟》一课的第一自然段
1、按原文填空。
它的颜色非常,头上的羽毛就像橄榄色的,绣满了翠绿色的。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它小巧玲珑,一双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的嘴。
请生最好背诵,背会的可以填空,落在纸上。
2、把描写翠鸟身体部位的词写下来。(3分)
3、把写颜色的词写下来。(3分)
4、找出描写翠鸟体形、眼睛、嘴的特点的词。体形:眼睛:嘴:
第五关:回顾课文:
你最喜欢的文章是哪一篇?为什么喜欢?
第六关:习作指导
三、总结拓展
六、限时作业
通过自主复习和课上交流,对本组课文我们回顾了这么多,相信下面的题目
一定难不倒你了,快来试试吧!
一、听写
二、补充诗句。
①,竹溪村路板桥斜。(王维)
②穿花蛱蝶,款款飞。(杜甫)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它的颜色非常,头上的羽毛就像橄榄色的,绣
满了翠绿色的。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腹部的羽它小巧玲珑,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的嘴。
四、请你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标语。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限时作业
一、听写
二、补充诗句。
①(王维)
②穿花蛱蝶,款款飞。(杜甫)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它的颜色非常,头上的羽毛就像橄榄色的,绣
满了翠绿色的。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腹部的羽
毛像赤褐色的。它小巧玲珑,一双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的嘴。
四、请你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标语。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复习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复习内容:
本组教材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篇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本组以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人们对待植物、动物的不同态度和做法,从而激发学生留心周围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复习目标:
1、复习学过的字词,通过会认字的认读、易错字指导,多音字、形近字区别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
2.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3.本组教材是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我们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复习准备:
1.学生准备积累描写保护环境的句子。
2.教师准备课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一、反馈预习,整体回顾: 1.通过了解预习,我发现这些同学做得较好。(出示姓名)抓紧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字,请把掌声送给自己。
2、单元回顾: 学了第二单元,我们感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谁来说说第二组中有哪几篇课文组成啊?(生答)在这几篇课文中我们看到了:()的翠鸟()的小姑娘()的村庄()的工人 作者通过对这些课文描写,告诉我们()。
二、复习生字词,出示字词
(一)复习生字:
1、自主复习中组长反映下面几个字音读错的较多。先自由读一遍 濒(bīn)临 跋涉(shè)骤然(zhòu)
2、复习听写中,错误最多的是这样几个字: 涉 裸 黎(1)说说错在哪里,生生提醒写时注意什么? 涉:右边不是少,学生容易多加点;“裸”的左边部分是“衣补”不是“示补”。
“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衣撇的“勿”。做重点指导 以笔顺为指导,以点带面说说记字的方法。(2)展示纠正
3、请同学来区分一下这几组:
(1)、司----饲 杆----秆 骤----聚
(2)、总结:可以通过区分字形或组词来区别形近字。
掌握好了生字,我们再来复习词语。
(二)、复习词语
1、比一比,再组词。
栋()部()温()葱()渔()练()陪()湿()忽()鱼()
2、在本组中我们还掌握了许多词语,你能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清-()廉-()()-罪()-偏 奖-()优-()()-恶()-懒 三.对比句子:
①翠鸟离开苇杆,很快地飞过去。②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找不同,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四、展示积累
(一)学习中同学们积累了很多优美的句段或诗篇,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按原文填空。
它的颜色非常,头上的羽毛就像橄榄色的,绣满了翠绿色的。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它小巧玲珑,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二)默写诗句。
万壑树参天。(王维)
飞白鹭,啭黄鹂。(王维),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池上碧苔三四点。(晏殊)
五、语段理解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1.把描写翠鸟身体部位的词写下来。(3分)
2.把写颜色的词写下来。(3分)
六、作业
通过自主复习和课上交流,对本组课文我们回顾了这么多,相信下面的题目一定难不倒你了,快来试试吧!
一、听写
0
二、补充诗句。
①,竹溪村路板桥斜。(王维)②穿花蛱蝶,款款飞。(杜甫)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它的颜色非常,头上的羽毛就像橄榄色的,绣满了翠绿色的。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它小巧玲珑,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四、请你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标语。
第三篇: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出了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本组课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蜜蜂》《玩出了名堂》,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且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
本组教材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比如,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爬山虎的脚》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 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在教学本组教材时,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落实教材要求。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5、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臵、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臵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臵、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臵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臵、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板书设计:
5、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臵、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教学后记:
6、蜜蜂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课前准备:
生字卡
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明确默读要求。
a.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结果怎样?。
c.同桌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实验的过程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细细品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b.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c.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玩出了名堂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与“阅”、“闭”,“腿”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教学后记:
8、找骆驼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臵。
教学难点: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 这 左 右 应 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汇报。座——应
(课件演示)点点撇的位臵,两个横的长度。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5)出示“孩”,这个字认识吗?
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孩——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字,齐读。
写时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两个点的位臵。
你想用什么方法写这个字?(分割法)
讠写在分割线。
指导书写:用分割法来写。在左右半格中间打分割线。丶起笔在竖中线往左一点的地方,横折提起笔在左分割线上,在同讠的点起笔位臵对齐的地方起笔,横长一些,稍超过右分割线。撇折到竖中线上顿笔写折,第一个丿长些,第二个丿短些,丶收笔在右分割线上。
(6)组词。用“应该”造句。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臵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1、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5)背诵
教学后记:
第四篇:人教第七册单元第一二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
题:复习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梳理第一单元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
2、在练习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难点:在练习中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教学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 主题:“自然奇观”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边读边想象,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二、每课要点 第一课 《观潮》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蒙、雾、昂、贯”的写法,注意多音字的读音:薄,号,度、称
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到近、奔腾而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讲透教材》P2
“奇观”指的是什么?你从课文哪些词句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重点朗读,要求背诵的。是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闻其声,再观其形,思其序。
大潮来之前,钱塘江将面很平静,观潮的人们急切地昂首东望。大潮终于来了,开始只是一条白线;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浪潮越来越近,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两丈有多高,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潮头很高,范围很宽,感受到潮水来势汹涌澎湃。
3、找出课文中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教参》P3.4
4、复习《课堂》第7题
5、造句:依旧、犹如、好象 第3课《鸟的天堂》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茫,规律”的写法。多音字:乐、干、数、泊、应、盛。区分“陆续、继续” 感知全文大意: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第一次经过时,只看到生长茂盛的大榕树,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产生了“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儿的想法。第二次再去时,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见《教参》P14
课文第7.8.12自然段要求背诵
2、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鸟的天堂”指的是天马河上的一株榕树。
鸟的天堂指的是鸟儿生活在那株榕树上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
3、“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的原因是什么?(枝上又生根„„)
4、课后第3题,见《教参》P15
5、课堂第5题照样子写句子,意思不变。
课堂第7题读一读写一写。
6、《每》P6精彩回放
三、能力练习小卷练习
四、问题反馈
五、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易读错的字 易写错的字 多音字 四字词语:昂首东望、人声鼎沸、佳句辨析: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重点段落 中心思想 教学反思
课
题:复习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梳理第二单元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
2、在练习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能背诵默写第5课古诗。
教学重点: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难点:在练习中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教学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主题
第二单元
主题“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二、课文要点梳理 第5课《古诗两首》
1、读古诗,说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一个道理。“缘”是什么意思。句意
也可以说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看到的景色也各不相同。如《画杨桃》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也不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使用这两句。“疑”是什么意思,这两句的意思。“题、识、莫”的意思是什么?
2、多音字:重 第6课《爬山虎的脚》
1、读课文,要求背诵全文,记生字。注意“虎、叠”。多音字:铺、角、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激发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的兴趣。《教参》P34.35
课文中把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伸出枝状的细丝比作是“脚”。见《每》P22交流展示 把细丝比做“蜗牛的触角”感受到爬山虎的脚很细,不容易被发现,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2、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因为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长出一只脚巴住墙,随着长出嫩叶,再又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又长出嫩叶,所以,叶子的叶尖一顺儿朝下。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必须触着墙生长,否则会枯萎,不留痕迹,所以„„
3、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和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
4、《课堂》
4、正确填写“的、地、得” 第6题读一读,写一写 第7课《蟋蟀的住宅》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蔽、搜、抛”。多音字“差、曲、弹、扒”。课文大意:课文开门见山地引出说明对象,从蟋蟀对住宅的选择写起,由外到内写出了住宅的特点,接着写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介绍住宅的外部:蟋蟀的住宅在一条倾斜的隧道,出口的地方有一丛草,门口收拾得很平坦,那是蟋蟀的平台。
住宅内部的特点是简洁、清洁、干燥、卫生。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遇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知道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教参》P43
3、为什么说它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因为蟋蟀靠着简单、柔弱的“工具”——自己的前足和后腿,一点一点挖掘出这样整洁、卫生、干燥的巢穴。《教参》P43盖房子经过:蟋蟀盖房子时,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后足踏地,用后腿上的两排锯推土扑开。
4、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如“专家、主人、大厅、卧室、弹琴、唱歌、修理、休息”从中体会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和赞赏。
三、练习
四、问题反馈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第一、二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梳理第一、二单元园地内的知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单元语文园地的知识
2、在练习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整理略读课的知识点
教学重点: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难点:在练习中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教学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语文园地一
1、听写: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的词语
2、口语交际与写作中,要写出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
我的发现: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对联,要求背诵的
趣味语文:认识对联用字的精妙与回文。了解“好”在对联中的读音和意思。
3、《课堂》第3题照样子,把加点词的意思写具体。
4、《每》P10交流展示
二、回顾第2课
1、浏览课文,记生字。咫尺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堪称是什么意思。多音字:藏、长
2、了解它的两大最,最长,504千米,最深,最深大6009米,峡谷里的水是千姿百态,山如神来之笔,自然景观犹如神奇美丽的画卷,享有“植物类型植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称,他的发现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
三、回顾
4、火烧云
1、浏览课文,记生字。
课文写了什么?写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中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找出文中写颜色的词语。
四、回顾语文园地二
1、词语盘点
2、口语交际与作文: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3、我的发现: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经历了长期的观察,所以作者才能把句子写得这么具体、准确。
4、日积月累:以儿歌的形式告诉我们每月里的典型花卉。
5、成语故事:“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文与可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课文中哪句可以解释文章的题目?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五、回顾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浏览课文,了解大意,记生字。
课文讲的是年轻的魏格纳在住院期间,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起因),通过将地图上的陆地进行比较,发现所有的大陆都能吻合在一起,经过不断考察,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2、他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
3、“静谧”(宁静)“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说明他经历的艰辛和挫折)
六、综合练习
七、问题反馈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略读 课
我的发现
主要内容 日积月累
主要特点习
作
好词佳句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