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之我见

时间:2019-05-14 22:1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文化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文化之我见》。

第一篇:网络文化之我见

遵章守纪考试诚信承诺书

在我填写考生信息后及签字之后,表示我已阅读和理解《学生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承诺在考试中自觉遵守该考场纪律,如有违规行为愿意接受处分;我保证在本次考试中,本人所提供的个人信息是真实、准确的。

承诺人签字:

人文系《文化产业研究》课程考查答题纸

2011 ——2012 学年第 一 学期

考试时间: 100分钟任课教师:曾晓渊

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写作题:以网络文化产业之我见为题,写2000字左右。

1网络文化之我见

首先解释一下网络文化产业是什么?网络文化产业是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网络产业与内容产业的交融激荡中崛起的一个新的产业,国际上又称之为“数字内容产业”或“数字娱乐产业”。

从产业角度看,网络文化产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比如数字图书馆、数字电影等;另一个是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品,比如网络游戏、移动短信等。网络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产业”。目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以网络服务、数字影音动画、无线内容服务为主,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等市场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日益普及的宽带网络和无线应用,为人们的网络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使人们对数字娱乐和内容的需求远远超过从前。这些形形色色的产业活动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产业正逐步在全球形成一种产业,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

网络游戏和下载网络音像制品,是当今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流行方式。正是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和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使网络文化服务业成为文化产业领域最有前途、发展最快的行业。随着互联网走入千家万户,适于网络用户享用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音乐会实况转播等音像内容在网上会急剧增加。

网络是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这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敖游的空间。但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网络文化利弊谈也成为近年来人们争论的焦点。下面我以网络游戏的利弊为例从这一方面着手阐述自己的观点:网络游戏本身没什么问题,关键是使用者是否运用得当。

本人浅显地对此分析,认为上网玩游戏利弊并存。而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网络文化本身没什么问题。诺贝尔研究火药,是想让他造福与人类的;爱因斯坦

发明原子弹也没想着用于战争;火药是无辜的,原子弹是无辜的,错的是用于战争的那些人。游戏是用来开发智力的,因为沉湎于游戏,你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是使用者的错,网络游戏是无辜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上网玩游戏的人越来越多,游戏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花样不断翻新,每年都有新的游戏种类推出,很多游戏都十分吸引人。近年来,许多青少年都是因为上网玩游戏而得了“网络成瘾症”,许多成年人也同样对上网玩游戏乐此不疲。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研究网络游戏的人们,是他们的辛勤劳动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上网玩游戏的有利或有弊的影响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说它具有益智、减轻人们生活压力使人放松、丰富生活、扩大交友空间、学习一些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开阔眼界等的优点。也有人可以说出它的种种弊端例如使人成瘾,陷入虚拟世界使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甚者影响了家庭的和睦,或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产生不一致观点的原因大概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及认识的片面性吧。我认为网络游戏本身是没错的,产生弊端的原因是使用者的自觉性不够。上网玩游戏利弊孰大孰小,是需要每位网友自己把握,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作呕,再好玩的东西玩久了也会累,不论什么事都要有个度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上网玩游戏时间把握好的话,游戏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愉悦的享受,工作之余也多了一种放松的方式。把握不好分寸,则有百害而无一利,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玩游戏而不是游戏玩人!

目前网络游戏产业已成为网络经济及文化娱乐业的重要支撑。有报告显示,未来五年,娱乐市场的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游戏将成为主流,全球游戏市场规模将成长71%,达860亿美元。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自主网络游戏目前只占市场的10%,占有率过低的局面已经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正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民族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手机短信业务依然蓬勃发展,手机游戏将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网络游戏文化既然能汹涌澎湃的到来,就说明他的生命力何其强,号召力何其广。显而易见,网络文化是新生事物,它好象刚出生的婴儿,终究是需要细心的扶持的,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长大成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但若是像现在这样,抑制了学生上网,不就好象将这婴儿杀死在摇篮里吗?学生中上网的人数很多,部分人受到不良影响,这正说明了是否受到不良影响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与意志。俗话说得好:“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我们有不靠近这种沉溺人思想的网络传播的意志,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其影响了。从网络游戏的利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化的利弊区别在于你如何运用它,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如果是用于成天打电子游戏,不分昼夜,肯定是弊。如果用于学习:利大于弊。真正的精品食粮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脱颖而出的理由,从而凌驾于一切矫揉造作的滥竽充数之上。人类始终在追求卓越的灵魂,网络文化是这种卓越的延续。如果把他看作是一个世纪婴儿,那么,正确的教导,合理的饮食,好的衣装就是指舆论的正确引导,人才写作素质的提高,以及网络制度的完善。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引导网络的使用者正确的使用网络,共同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文中参考资料:《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7年06月10日

第二篇:2012年3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网络文化安全之我见》

2012年3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网络文化安全之我见》

敬爱的党组织:

2012年2月29日晚上,我聆听了学校第65期预备党员培训班6班的第一讲,深受教益。主讲的刘从德老师生动而深刻地阐述了我国当前的国情和面临的世情,在谈到“世情”时指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文化安全尤其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家园受到侵袭。”刘老师的讲座,激发了我对网络文化安全与管理问题的深思,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我读研以来对网络文化安全的研究,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来谈谈我的感想和认识。

(一)用信息时代的新思维对网络文化安全进行重构:在信息时代,既要通过各种媒介手段构筑伦理道德制高点,又要借助于包括民主法治建设在内的合力作用。顺应网络文化的主流化趋势,对网络文化安全的建设与管理,关键在于服务,在于直面问题,在于主动应对。这需要用信息时代的新思维对网络文化安全进行重构,切实由“以官为本”转为“以民为本”。例如,湖北省2011年掀起的“治庸问责”风暴,围绕“强化履责,优化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庸下能上”主题,开展旨在提高工作效能、优化投资环境的整风运动,在网上网下深受好评。

(二)凝聚社会力量激发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价值共振”:从网络社区、论坛等平台发表和聚拢来的信息与意见,代表了这些阶层的利益。只有对这些声音加以重视维护其合法利益,才能形成“价值共振”,形成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人民统一战线”。具体可通过成立相关的网络文化协会、网络社区等组织,在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同时,及时进行社会化服务和引导,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和联动,取信于网民、服务于网民,树立主管部门和组织的良好形象。

(三)维护网络文化安全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新闻宣传活动中,湖北省首次开展微博传递家乡的红色记忆活动,吸引了235万网友积极参与,创造出1.3万多条原创微博。这得力于主动运用网络新媒体“弘扬主旋律”,而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则在“提倡多样化”过程中让广大网民共享网络文化盛宴。这有利于构建全新的网络伦理道德,从而彰显出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标本意义。

(四)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开展依法治网及其平衡度的把握:1.坚持依法治网。我国虽无专门的传播法,但宪法、法律、司法解释、行政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以及批准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中,与传播言行相关条款内在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传播法体系。与互联网有关的部门规定、办法、决定等,从1994年至今已有近20个,基本覆盖了网络文化传播的各个方面。2.把握好各阶层利益平衡的契合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段维曾经指出:“对版权的必要限制,无论是合理使用、法定许可还是强制许可,都应该尽可能地平衡作者、传播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这一“平衡原则”,对依法治网也有颇多启迪:过于高压有违网络的开放性与多元性特征,而过于放任则可能导致网络环境下的无政府主义。“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依法治网及其平衡度的把握,要以最终是否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为转移,而不是部门利益。

(五)在“三网融合”条件下构筑网络安全技术的“万里长城”:2010年1月1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当前和今后,要在三网融合条件下,构筑网络安全的“万里长城”:一是可以设立网络安全研发基金;二是借鉴美国的反黑客部队经验,我国应组建网络安全技术的精英团队;三是相关部门及时立项,结合职能开发网络安全检测、监测软件;四是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前提下,开展对外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员更有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和反馈因素构成。从传播层面上观照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可以发现网络文化作为信息在传递、共享和互动过程中所遭受的种种风险。对网络文化安全建设,要敢于和善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磨剑”、“亮剑”。不过,网络本身作为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掌握在什么素养的人手中。就像精通十八般武艺的武林高手那样,丧失武德者会沦为打家劫舍之徒,而坚守武德者则会成为侠义之士。作为中国***党员,更有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发挥党员在网络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大力倡导网络伦理、大力构建人文网络、大力推行依法治网,优化体制机制,才会使和谐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网络的美好图景变成鲜活的现实。

对网络文化安全与管理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此次参加预备党员培训,认真聆听了刘从德老师的讲座后,我结合以往自己对网络文化安全与管理的学习和研究,谈了以上一些肤浅的看法,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我要以一名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今后更多地钻研这方面的资料,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总之,我要永葆***员的先进性,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取在信息时代为维护网络文化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汇报人:。。。2012年3月5日

第三篇:网络文化管理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公布。《决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决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对此,《决定》提出以下几方面要求:

——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

——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第四篇:网络文化分析

摘要: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给传统文化带来了阻力与冲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文精神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地凸显出来,如何规范与管理,并使之兴利除弊成为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因此,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以及网络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提出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回归的思考,以塑造文明的、社会的人,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网络文明。

关键词:网络文化;人文精神;回归

引言20世纪90年代至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互联网络作为全新的信息载体形式,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也为人们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真切感受这个纷繁复杂而又生动的现实世界提供有益的帮助。

网络文化已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与家庭、学校并列成为第三种成长环境,影响着一代人的性格与品质塑造、思想与情感定型,乃至国民的精神面貌。网络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然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诸多新的问题。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文精神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地凸显出来,如何规范与管理,并使之兴利除弊成为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

1网络文化的界定及特点

1.1网络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运用技术的和美学的理念表达,以物质的时空存在方式存在,以人类物质创造为基础的一类精神创造。文化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物质发展的推动,同时超越现实的物质存在方式。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声响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是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也包括依托互联网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如网络媒体、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动漫游戏等。

伴随计算机网络诞生,网络文化开始出现。电脑与网络传播已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丰富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成果。

1.2网络文化的特点

1.2.1网络文化是一种时域文化

网络文化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它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一种时域文化。它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借助技术手段,网络把各个不同文明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和时空观。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当代科技成果的强力推动下,互联网超越现实社会的管理边界,跨越时间和空间,裂变式地瞬间传遍全球[1]。

1.2.2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互动共生

21世纪,伴随着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消费方式和竞争对抗方式。同时,对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对传统文化的生息与发展也带来了强大的阻力和冲击。

网络文化的发生、发展是具有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人类观念,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网络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给养,阐发传统文化的理念,秉承传统文化精神,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文化危机,更好地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产生于不同时间、地域、民族,由于交通、传媒等多方限制,一般只能在其产生的环境中生长繁衍,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地区,也会有千姿百态的文化内容、种类和形式。因缺少外部动力,文化的更新、嬗变也必然产生惰性,某些民间文艺的衰落,就是很好的例证。而网络的出现,正好为全球不同形态、模式的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发展空间,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不同文化进行良性整合的大舞台。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扬弃创新,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尊卑情结和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强调个性和“自我”;否定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特点,张扬创新精神;否定了传统文化泛伦理政治倾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1.2.3网络文化的传媒功能、娱乐功能、民意表达功能突出

网络文化的生产者、提供者既有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组织行为,也有大量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既有专业人员和机构,也有普通人[2]。网络文化的发展,既有技术创新的推动、利益的驱动、需求的拉动,还有个人表现欲和个性张扬的助动。网上热点形成快、转移也快,话题不断变化,新奇、张扬、刺激往往导致网上文化热点及热点现象、热点人物的多变和快变。网络文化体裁多样、表现形式多样。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互动,反映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的重大变化,表现浮躁、失衡、焦虑、空虚、郁闷、偏激等心态,放大了社会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和错误主张,展现了许多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理想、难以表达的观点、难以宣泄的情绪和难以彰显的个性,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网上求同和求异并行发展,个性更加鲜明,差异更加细化,群体更加丰富。

1.2.4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由性趋向更为突出

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征,人类的文化交融在网络中得以实现。同时,由于信息在网上的自由流动,也使网络文化成为“不设防”的文化形态,这种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日益凸显。网络信息更新与传递迅速,必将影响各种风俗时尚与社会热点不断发生变动,使得网络文化具有极大的不可控性,增强了网络文化内容的动态性。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大网络文化主体的自由性,作为网络文化主体的网民,可以以虚拟身份在任何一台电脑上创作发布自己的文化成果。

1.2.5网络文化具有双重性

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类型,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像网络文化那样,对现实文化既具有突出的积极作用,又有着明显的消极效应。网络文化的喷薄而出,依赖于当代信息传输技术的重大突破。信息传输技术发展的无限性,促使网络文化越来越强势,促使网络文化参与者的队伍规模更加惊人。在网络社会,只要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拥有一台连入互联网的电脑或手机,人人都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获取者[3]。全球化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推进了全球文化的转型与跃升。

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同传统的传媒相比,网络舆论场实际上已具备了与之相抗衡的实力,在某个时段、某些场合甚至还有压倒性优势,一个主观故意的群发性短信,完全可以挑起小小的是非波澜。网络文化的“无政府”以及“自由化”倾向,也给全球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带来伤害,因而也给全球文化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问题和现象。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2.1人文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也可称作“人文主义(Humanism)”。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的明确提出是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但在2 000多年前的中国儒家学说就已经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内容[4]。

人文精神(Humanities Spirit),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它是以人性的自觉与实践为核心贯穿在人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文精神有广狭二义,狭义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蒙昧与禁欲主义、追求人的解放和张扬人的个性的精神;广义则指所有的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的文化精神。从社会的角度看,人文精神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从个人角度来看,人文精神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5]。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中,人文精神能为自己、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道德法则及目标,以此来约束并激励自己。

2.2自由精神的滥用

自由是一种现代人文精神,有进步意义。伴随着网络文化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网络的自由、动态、开放,对长期被禁锢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性的觉醒,在网络世界中,一些有个性的东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示与张扬,许多人曾经被一股莫名的兴奋所激荡着。然而,沉静之后,人们慢慢地领悟到,网络并非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网络上经常看到人云亦云的无病呻吟,或者不分青红皂白的任意评判,更有不少人把网络当成了自家“垃圾箱”,陶醉在“莫须有”的颓废或迷茫中。在因特网(Internet)上,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极大限度地尽情发挥,因为权力被打碎,层次被软化,早已没有了现实生活中那金字塔式结构的重压,所有组织系统都被扁平在一个平面上了[6]。因为没有约束,自由自在,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魔鬼”。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匿名而来,就如同一个化装舞会,人人戴着面具,充分发泄,甚至彻底撕掉在世人面前的温良恭让的面目,露出人性中最为狰狞的一面。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自由表达见解、平等探讨问题的场所,而是恣意展示自恋,任意攻击谩骂的舞台。网络色情和暴力的泛滥,无限放大人性中的贪婪和暴戾。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用18个月的时间调查了网上92万条信息、图片和影片,结果发现其中有84%带有色情内容,而且电子公告牌储存的数据图像有45%含有污秽内容[7]。随心所欲的“流言”或“恶搞”,摧毁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铺天盖地的“游戏式”教唆,常常无情地消解着现代人的自尊与自律,信任与信仰,悲悯与虔诚等方面的道德诉求,诸如“崇高”、“敬畏”等人们最基本的精神守望。真正的自由精神在网络上已经被滥用,走到其最初所立意的反面,虚拟网络空间的人文精神缺失决不再是“狼来了”的虚晃。

3回归网络人文精神,净化网络空间

自由和开放是因特网(Internet)生命力所在,但这并不等于说网络是一个可以为所欲为、巧取豪夺的“天堂”。否则,自由开放也会因为无序的纷争而变得苍白无力。网络是一个公共领域,它应该是一块自由平等、理性自律的圣洁之地,而不应是自恋膨胀、人性沦丧的垃圾场;网络更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是休闲娱乐与心灵健康乃至汲取新知的并存,而不应该是泯灭个性与颓废流俗的渊薮。

网络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这个“新生事物”带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并不奇怪,但随着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那样的缺陷就会呈几何倍数扩大,尤其是其人文精神的缺失,会在有形无形中影响几代人的成长和生活质量。因此,网络人文精神的回归,需要外在规范与内在自律的有效结合,既要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又需要文化上的精神重构。

3.1回归网络人文精神,塑造文明社会人

人文精神是人类共同生活秩序赖以存在、延续的理性基础,是人们得以追求自己正当物质利益的精神条件。人类根据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符合自己根本利益的那种人与人的关系所确定的社会秩序的基本法则提出了贯穿于习俗、传统、道德、法律、制度等等之中的价值法则,创造出了规范他们共同生活的秩序以及由此而构成的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确立社会大众在实际生活中所信仰、所奉行的价值信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人生准则,即人民大众在人文精神的教化下形成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念,以此来约束个人固有的自然本能。正是由于人类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相信维系延续一定的生活秩序,一定的社会制度,遵循着以价值信念为核心的人生准则,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国家、富有的社会、丰富的人。而人文精神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内在根据,是人作为人的根本。人文精神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这种历史性在当前也就体现为时代性。人文精神不是只满足或者关怀某个人、某个集团的诉求,而是以实现完整人性达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人文精神不是抽象的理性追求和口号呼唤,而是一种现实关切,体现在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的各种形式和层面中,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情势和命运。人文精神将人类的自然本能要求转变为具有特定文化、社会意义或内涵的人的需要;使外在秩序相契合于人们的内心规范,使人的行为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文明行为,即将自然的人塑造为文明的、社会的人。

3.2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网络文明

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虽然贯通古今一脉相承,但其文化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获得更新。人文精神正是于开放性的积极学习、借鉴之中充分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精神就是辩证的思想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首先,要正确评价传统文化价值,把握网络文化脉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和思维看待问题。其次,要传播文明礼仪,以宽容的态度引导人们自律、自治,远离狭隘、愤懑,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另外,扩展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和知名商业网站优势,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展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8]。最后,要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化服务,开发利用文化信息资源,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华民族网络游戏出版等网络文化工程,关注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拓展网络文化服务的新业务,提高网络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满足广大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公众和网民的积极性,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更有效地规范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秩序,促进网络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倡导依法办网、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之形成一种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社会风尚。

第五篇:校园网络文化

本网讯4月7日下午,以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铁岩教授为组长,教育部思政司网络教育管理处李永智处长,上海市教卫党委李志民等一行5人来湘潭大学就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及依托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频道建设情况等进行调研。调研座谈会在该校学生活动中心团委会议室举行,湘潭大学副校长陈小明、周益春,党委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学院党委副书记代表、教师代表,三翼校园网、湘潭大学学工在线网站学生代表等出席座谈会。

会议由周益春副校长主持。陈小明副校长代表学校就湘潭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基本情况、关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工作思路、三翼校园网在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等向调查组一行作了专题汇报。

陈小明副校长在汇报中指出,近年来,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扎实有效,注重凸现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谈到三翼校园网的建设时,陈小明副校长说,学校坚持“让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受益者”的理念;坚持把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成为三翼校园网的“有源之水”;坚持把“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作为办好学生网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三翼校园网成为“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立交桥”和“服务台”。

调研小组高度赞赏湘潭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李永智处长特别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校园网在育人中的特殊功能等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交流。他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大家多用校园网;一方面要为广大学子提供便捷、廉价的服务,统筹网络与文化建设。调研小组组长、重庆大学党委肖铁岩副书记高度评价了该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希望大家可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团结更多同学关注、参与、宣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希望学生网站多想些服务生活的点子,多思考网络建设的对策,多做些贴近学生的栏目,多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座谈会结束后,教育部专家领导一行还参观了该校学生网站三翼校园网工作室,并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共青团湘潭大学委员会)

下载网络文化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文化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者来信《网络文化〉

    读者来信 我心中的网络文化我心中的网络文化至少有以下特点: 品质与创新。 通过栏目和网页的制作和广告业务的经营将高品质的创新性的内容传递给网民。不能随意粘贴一些花......

    网络文化许可证

    网络文化许可证简介网络文化许可证是由申请设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设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许可 一、行政许可内容 F1-2 设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 二、设定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 (一)《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5月10日文化部令第27号) (......

    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文化状况调查 网络文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文化。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网民不断增多,网络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

    论网络文化生产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论网络文化生产力作者:江凌 李丹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12期摘要:网络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产业类型和盈利模式,成为文化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网络文化许可证如何办理

    网络文化许可证如何办理? (一) 什么是网络文化许可证? 网络文化许可证是《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简称。互联网文化活动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指以营......

    网络文化问卷调查报告

    《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21世纪是一个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一种以信息为标志的生活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用虚拟手段为......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时不我待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时不我待互联网自上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中国以来,发展异常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内地网民已达到1.37亿,中国网站数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