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枣儿导学案配答案

时间:2019-05-14 22:5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5枣儿导学案配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5枣儿导学案配答案》。

第一篇:15枣儿导学案配答案

15枣儿

“明月千里寄相思”,小小的枣儿也是贮满了沉甸甸的思念啊!在乡间的枣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孩子,一老一少的亲切交谈中,充满了对离开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他们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来吃家乡的“枣儿”,可远方的亲人闻到了这浓浓的枣香了吗?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3.揣摩剧中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4.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有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蓦(mò)然翘(qiáo)首咀嚼(jǔ jué)囫囵(hú lún)......

竹匾(biǎn)掸(dǎn)去踌躇(chóu chú)....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兴冲冲:指遇到开心的事情兴致非常的高涨。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喜出望外:遇到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3.作者链接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4.背景链接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方法。

【点拨】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听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剧情。

【交流点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二)深层探究

1.探究文中的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交流点拨】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交流点拨】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交流点拨】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2.探究文中的男孩——

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交流点拨】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3.探究文中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交流点拨】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4.探究文中的枣儿——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2)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品析

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1.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交流点拨】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交流点拨】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交流点拨】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交流点拨】“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爹回来会带巧克力。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你的枣儿甜!

【交流点拨】“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交流点拨】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教师小结】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四)主旨探究

1.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交流点拨】甲生: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乙生: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丙生: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小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2.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交流点拨】甲生: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乙生: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丙生: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丁生: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戊生: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师小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四、板书设计

儿子

枣儿象征父亲

传统、精神家园

五、拓展延伸

戏剧的种类

1.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话剧:它是以动作和对白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例如话剧《茶馆》。歌剧:它是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种戏剧,《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舞剧:它是综合舞蹈、武术、哑剧、音乐等艺术的一种戏剧,以舞蹈动作和器乐为主要表演手段,例如《天鹅湖》。戏曲:它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歌、舞(包括杂技、武术)、话剧三者有机结合为特点。由于民族的地区不同,形成许多剧种,全国性的有京剧、评剧、越剧、豫剧、粤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有名。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3.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4.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悲剧等。

第二篇:10那树导学案配答案

10那树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们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在大自然中,原来可以这样的物我相亲,自由自在。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有那么一棵曾经庇护人类却被人类屠杀的大树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就让我们去听一听《那树》的故事吧。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4.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深刻体会作者的用意。

5.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第一课时感悟带泪的呐喊

一、新课导入

那是一棵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的大树。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好像一面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更重要的是,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己面临屠戮时,还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出一种可贵的爱心,一种高尚的品格。让我们一起聆听作家王鼎钧带泪的呐喊声!(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佝偻(gōu lóu)倒坍(tān)荫庇(yìn bì).....

踝骨(huái)虬须(qiú)周道如砥(dǐ)...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倒塌。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人小腿与脚之间部位的左右两侧的突起。文中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卷曲的胡子。文中指树根。

周道如砥:文中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句。

①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②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青山。

③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④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

3.表情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交流点拨】甲生: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乙生: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丙生: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4.作者链接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那树的不平凡的经历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在我们的心中,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运用下面要求的句式说一句话。

那是一棵的树,因为它。

(提示:可从树的环境、外形、品格、遭遇、作用等方面概括,也可以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或者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交流点拨】甲生:那是一棵有着坚固而稳健身躯的奇特的大树:因为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树皮。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像生铁铸就。

乙生:那是一棵对人类大有功德的大树:因为它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荫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是人类的守护神。

丙生:那是一棵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因为当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身处逆境时,它仍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

那是一棵有爱心的大树: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告诉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丁生:那是一棵让作者心痛的大树:因为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2.跳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点拨】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第6段开头用“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

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二)文本探究

1.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2.文章有哪几处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据说,当这一带还没建造新公寓之前„„”还有两处借妇人之口说出一些事,也相当于“据说”,一处是“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另一处是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3.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交流点拨】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用意在于:

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

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四、板书设计

外观形象:深沉稳健、生命力强

生长环境:远离文明、自然古朴

大树公德:友善待人、无私奉献痛惜

与外界环境矛盾忍辱负重

近期大树

内心矛盾冲突胸怀豁达

树遭厄运悲惨结局忧思

现时大树蚂蚁国传说

挖根、平路引人深思

五、拓展延伸

那树不幸的遭遇震撼着我们,在你我的心中一定有好多的话想说。请任选以下句式中的一个说一段话。

1.交通专家,我好想对你说:。

2.那树,我好想对你说:。

3.作者,我好想对你说:。

4.清道妇,我好想对你说:。

5.蚂蚁,我好想对你说:。

【交流点拨】交通专家,我好想对你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为什么一定要树让路?为什么不可以路让树?为人类谋福祉就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

那树,我好想对你说:你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你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在自己面临屠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一种爱心。

作者,我好想对你说:我们从你的《那树》里,感受了带泪的呐喊,品味了哭泣的代价。我们从你的文章里知道了:对付文明造成的伤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清道妇,我好想对你说:你是那棵大树兴衰荣辱的见证者。

蚂蚁,我好想对你说:你是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你的世界里有友爱,而人类的世界里却极其缺乏友爱。

第二课时品味哭泣的代价

一、新课导入

作者对那棵大树怀有深深的敬意和赞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课文的写法、品味深刻的语言,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对“树”饱含深情的古诗词名句,并写出作者和题目。

【交流点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请写出与“树’相关的谚语或俗语。【交流点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要脸,树要皮。

3.根据提供的语境和句式,在下面句中横线上续写语句。

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就要为时代献出悦耳的歌声;如果我是一汪清泉,就要为人类带来些许甘甜;如果我是一支画笔,就要为生活描绘出绚丽的画卷。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阅读下面五段,说说这五段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交流点拨】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就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二)语言赏析

品味下列语句,探讨括号中的问题。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

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这就是托物寓意。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语有怎样的感受?)

【交流点拨】“咬”“骨粉”和“呻吟”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三)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甲生: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乙生: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丙生: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护佑,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丁生: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戊生: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四)主旨探究

你认为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甲生: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乙生: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的,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丙生;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被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四、板书设计

早期 庇护、造福人类

那树近期

现时惨遭杀戮

五、拓展延伸

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交流点拨】甲生: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乙生:不知何时兴起了“一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丙生: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第三篇:11敬畏自然_导学案_配_答案

敬畏自然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让我们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敬畏

1.把握“敬畏自然”的内涵,理解作者观点。

2.关注自然,保护环境。

3.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特点,品味兼有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鲲(kūn)鹏斥(yàn)蓬蒿(hāo)...

咫尺(zhǐ)狼藉(jí)相形见绌(chù)...

美味佳肴(yáo).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精巧:精细巧妙。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佳肴:精美的菜肴。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2.作者简介

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独立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简要概括每段的内容。全文一共有11个段落,可分为5个部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第2-5段):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第6-7段):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8-10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第11段):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

2.再次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问题:

(1)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交流点拨】敬畏。

(2)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交流点拨】“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最后一段。

(4)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交流点拨】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交流点拨】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6)“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交流点拨】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四、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人应当敬畏自然

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五、拓展延伸

是人类征服自然,还是对自然保持敬畏,从来是争论的话题。作者将大自然拟人化,令我们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但也有学者以犀利的语言驳斥本文的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示例:我赞同本文的观点,人类发展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后悔晚矣!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深深认同了“敬畏自然”这个观点,作者让人们警醒不仅仅是观点本身的正确,更是通过充满哲理和思辨的语言,就让我们一同来体会吧!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语言赏析

(一)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

1.先找出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一读,并品品其中包含的深意。

2.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或段落。

3.小组交流品读的语句;对疑难语句、语段讨论质疑。

【交流点拨】

1.人类为自已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体会: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是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已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体会: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二)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并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

1.对比:

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

2.比喻: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比喻,人类开采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拟人:

(1)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

(理解:把宇宙比拟成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

(2)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理解: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

(3)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理解:拟人。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4)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4.反问: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反问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3)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理解:反问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4)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理解: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

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交流点拨】

示例: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自然界的法则就是合作,我们不应只求改变世界,而应力争改变自我。

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

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第四篇:(导学案)22.2.1配方法

人工作者

《名师测控》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1配方法(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知道“配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

2、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重点: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难点:会正确的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过程

1、(1)x2(3)x2(5)a2

2二、1、2、3、讨论:在框图中第二步为什么方程两边加9?加其它数行吗?

4、什么叫配方法?配方法的目的是什么?

5、配方的关键是什么?

交流与点拨:

重点在第2个问题,可以互相交流框图中的每一步,实际上也是第3个问题的讨论,教师这时对框图中重点步骤作讲解,特别是两边加9是配方的关键,使之配成完全平方式。利用a±2ab+b=(a±b)。注意9=(出配方是方程2),而6是方程一次项系数。所以得.........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从而配成完全平方式。.........................

222

2人工作者《名师测控》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6、自学课本P33例1思考下列问题:

(1)看例题中的配方是不是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2)方程(2)、(3)的二次项系数与方程(1)的二次项系数有什么区别?为了便于配方应怎样处理?

(3)方程(3)为什么没有实数解?

(4)请你总结一下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交流与点拨: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把二次项系数化成1;

(2(3(4)原方程变为(x+k)2=a的形式。

(5三、典型例题

例(教材P33例

1(1)x2-8x+1=02解:

(3)3x2-6x+4=0

二次项系数化x2-2x=-

4解:

3配方,得x2-2x+12=-

(x-1)2=-3 +1

2因为实数的平方不会是负数,所以x取任何实数时,(x-1)2都是非负数,上式都不成立,即原方程无实数根。

(教师要选择例题书写解题过程,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仔细体会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人工作者《名师测控》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四、巩固练习

1、教材P34练习1(做在课本上,学生口答)

2、教材P34练习2解下列方程:

(1)x2+10x+9=0(2)x2-x-4=0(3)3x2+6x-4=0解:

(4)4x2-6x-3=0(5)x2+4x-9=2x-11(6)x(x+4)=8x+12解:解:

(五、总结反思:(针对学习目标)

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作适当补充。

1、理解配方法解方程的含义。

【达标检测】

1x26)

(A)(x3(x3)2(C)(x3)2(D)(x3)

22、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时,配方有错误的是()

A、x2-2x-99=0 化为(x-1)2 =100B、x2+8x+9=0化为(x+4)2 =2

5C、2x2-7x+4=0化为(x-7

222解:解: 28110)2 =D、3x2-4x-2=0化为(x-

2)=

23、把一元二次方程3x22x30化成3(xm)n的形式是。

4、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6x-16=0(2)2x2-3x-2=0解:解:

人工作者《名师测控》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3)2x2-10x+52=0(4)(2008济宁)2x213x 解:

【拓展创新】

1、已知方程x6xq0可以配方成(xp)7的形式,q2可以配方成下列的()

(A)(xp)5222解:(B)(xp)9(C)(xp9(xp2)5 222、方程ax2+bx+c=0(a≠0)b24ac0时方程有解,它的解为

3、(中考题)求证:不论aa

证明:

4-6x+5的值不小于2。

证明:3x2)+

5=3(x2-2x+12-12)+5

=3(x2-2x+12)+5

=3(x-1)2+

2因为(x-1)≥0,所以3(x-1)2+2≥2 2

即代数式3x2-6x+5的值不小于2。

【布置作业】

教材P45习题22.2第3题、第9题。

人工作者《名师测控》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篇: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配答案

第二单元

5敬业与乐业

爱迪生曾经说过:人生是短暂的。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工作。那么,亲爱的同学,你思考过人生与事业的关系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应该“敬业”、“乐业”,并深信这是人类合理的生活。阅读此文,相信你的心中会对这个严肃的话题有了新的认识。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

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者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听听他的宏论,可以激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厌恶(wù)禅(chán)师佝偻(ɡōu lóu)咽(yàn)气.....

骈(pián)进哭丧(sāng)着脸佛(fó)门强聒(guō)不舍 ....

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说不到正经事上。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叨,没完没了。

3.经典词句积累。

(1)安其居,乐其业。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主一无适便是敬。

(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梁启超一生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

5.文体链接

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6.背景链接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交流点拨】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了几个问题?

【交流点拨】①有业;②敬业;③乐业。

(3)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怎样?

【交流点拨】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2.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交流点拨】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主体部分分别论述了“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段总结全文,简而言之,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可见全文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有业”“敬业”“乐业”。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二)深层探究。

组织学生自读,结合文中关于有业、敬业、乐业的论述文字来思考下列问题:

1.“有业之必要”的3个主要论据是:

【交流点拨】孔子的两段言论;百丈禅师的故事;作者自己讲的道理: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2.阅读2~5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

【交流点拨】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举例论证),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3.阅读6~7段,用原文回答,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交流点拨】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即凡做头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一点不旁骛。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一的秘

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4.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交流点拨】①(身入其中)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②(奋斗前去)在奋斗中感受快乐。

③(比较骈进)在竞争中体味快乐。

④(省却烦闷)在投入中享受快乐。

5.文章第8段中作者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交流点拨】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因为抱怨而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6.说说本文在论证论点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1)“有业之必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引证:引用孔子言论。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讲百丈禅师的故事。

反面论证:不是讲“有业”有什么好处,而是讲“无业”有什么坏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2)“敬业”一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引证:引用朱子言论。

道理论证: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举例论证: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当木匠做桌子和当政治家建共和国。

(3)“乐业”一节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道理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四条理由。

反面论证:天下的第一等、第二等苦人。

引证:孔子的两句话。

(三)积极准备。

组织学生准备演讲稿,下节课学生进行即兴演讲。

四.板书设计

一、揭示中心“敬业乐业”。(1)

业论述“有业”的重要性。(2—5)

二、论述敬业论述“敬业”的重要性。(6、7)

和乐业的乐重要性。(2—8)论述“乐业”的重要性。(8)

三、用“责任心”和“趣味”勉励人敬业乐业。(9)

五、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

【交流】知之者不如好之后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罗素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罗佐夫

干一行,爱一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杨振宁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一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让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有关敬业与乐业的经典格言。

2.复习导入:伴随着这一句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警句,让我们继续跟随梁启超生动有力的笔触开始今天的语文学习。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组织学生朗读或自读课文,互相探讨下列问题:

1.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直捷”和“直接”一样吗?

【交流点拨】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的。意思范围较宽泛。与“间接”相对。直捷:直截了当,似乎比“直接”更“直接”。也写作“直截”。意思范围较窄,只与动作行为相关。也没有与“间接”相对的意思。

2.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消化面包的机器”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不劳而获的人;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废物。

3.那为什么不如此说,而用“机器”之喻?

【交流点拨】幽默、风趣,有讽刺意味。

4.“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这句作如下改动可以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也是一样在淘神费力,也一样是苦。不可。原文是反问句,语气更肯定。

5搁起不用。删除划线的文字可以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可。原文不但语言通俗,如话家常,而且有强调作用。

(二)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思考: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哪一点?有不同意见要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

学生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鼓励。

2.学了本文,我们有什么体会,在生活学习中应该怎么做?

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学生即席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二)即兴演讲

(教师设置情景,组织学生来一个即兴演讲或是辩论。)

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但也有人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讨论:哪一个说得对?为什么?

【交流点拨】生甲:作者这样说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脚踏实地、勤恳敬业,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生活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

生乙:职业分工即使没有“贵贱”之分,却也有“高下”之别。下层百姓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严,有时还要饱受欺凌。拉黄包车与当大总统,生活判若天壤。让下层百姓“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不平等秩序之嫌。一支部队,元帅只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怀揣元帅梦,不安心做士兵,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大可怀疑。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而不成,人生岂不尽是失败?

生丙: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内敛的中国式人生哲学。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外向型人生观。

三、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总(第1段)

有业(前提)(2-5)分(2—8段)敬业(基础)(6-7)

乐业(最高境界)(8)

总(第9段)

四、拓展延伸

下列名言能证明课文中的什么观点?

1.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动。—吴玉章

2.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杨振宁

3.经受了火的洗礼,泥巴也会有坚强的体魄。—佚名

4.百事之成必在敬也。—荀子

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交流】1、3、4句可以证明要敬业的观点,2、5句可以证明要乐业的观点。

下载15枣儿导学案配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5枣儿导学案配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祝福》导学案答案

    《祝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 :习志国 焦立伟 杨明杰时间:2014.4 共计 2 课时 课题 :《短文两篇》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

    丑小鸭导学案及答案

    《丑小鸭》导学案 主备教师 :习志国 焦立伟 杨明杰时间:2014.2共计 2 课时 课题:《丑小鸭》课型:自读课文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了解童话的特点。 2、揣摩语言,理......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 【自主探究】 1、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作者是如何表现愁情的?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

    《泊秦淮》导学案及答案

    《泊秦淮》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知识目标: 1.解题、了解......

    空城计导学案答案

    《空城计》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

    《无题》导学案及答案

    《无题》导学案 主备人:河南扶沟县崔桥镇一中 于晓曦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