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述美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历程
试述美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历程
美国是美国的党派之争是从建国以来就开始有的,但是政党几乎是在政治家尚未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就产生了的。美国的政党政治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美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政治力量的升降起伏;另一方面是政治结构的自身演变。
一
18世纪末期,联邦党和反联邦党展开唇枪舌战。联邦党以汉密尔顿为首,主张对宪法从宽解释,加强联邦权利,建立国家银行,实行提高关税,加强与英国的联系。反联邦党是以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于1794年改称为民主共和党,它主张从严解释宪法,保留各州的主要全力,反对建立中央银行及实力高关税发展与法国的外交。这两党的政治斗争推动着美国政党政治的形成。1801 年,杰斐逊依靠该党的力量战胜约翰·亚当斯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启了美国政党政治的先河。从18世纪90年代初到1824年是美国政党政治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美国两党政治兴起的历史时期,对以后美国两党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二
美国两党政治的格局奠定于1824年到1856年民主党与辉格党两大政党对峙的历史时期。民主党和辉格党都是由民主共和党内的不同派系发展而来的。民主党是在1828年总统竞选时创立的,它是以民主共和党内固守民主共和党原来维护州权、从严解释宪法的原则的“老共和党人”为核心组成的,1840年后至内战前,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政党。辉格党的前身是以1824年当选的总统亚当斯为领袖的国民共和党,19世纪30年代辉格党为反对总统杰克逊建立。从1824到内战时期是美国两党制度的形成时期,主要表现为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局面。内战为美国的两党制度扫清了南方奴隶制度的障碍,为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内战结束后,美国的两党政治开始进入民主党与共和党长期垄断国家政权的历史时期。
三
从1832年至1992年,比较重要的第三党运动(包括独立派)屡屡兴起,但都以失败告终。这种第三党并不否定两党制,只是在具体政策上对两大政党不满。他们想要取代两大政党的其中之一,所以它算是资产阶级的“候补”党。但为什么第三党从来没有成功过呢?从立法上来看小党就难以取得胜利。一是美国的选举制度实行“胜者得全票”,即每州的全部选票归获多数票党所有。二是有些州对新成立的政党候选人有特殊要求,比如在上次大选中得到一定数量的选票。这些规定都给新的党派带来的障碍。但是第三党的存在对美国两党政治仍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党运动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调节了资产阶级与其他劳动群众的矛盾。
两个多世纪以来,政党一直在美国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开国元勋华盛顿认为竞争会损害民主,但政党制度却在各种利益集团的推动下不断发展。不管现在人们的政治热情如何,两党迄今仍是美国社会正常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仍是美国政治体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国现在仍然是政党控制国会和政府,总统选举仍然是两大政党控制提名和竞选,国会控制权仍归政党。
第二篇:内控的定义及演变历程
内部控制的定义与演变历程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全面认识内部控制; ● 了解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 ● 掌握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的过程。
1.内部控制的主体
内部控制的主体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个部门或岗位,如同财务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不只涉及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而是与企业的所有员工都相关,只有所有员工都了解财务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企业的财务工作才会健康,人力资源工作才会做好。
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只有董事会和总经理重视,那么内部控制体系不会做好,只有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衔接部门理解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支持并贯彻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健康化,否则只是形式主义。
2.内部控制的目标
实施内部控制,是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目标效益性
控制的目的不是增加成本、限制人员自由、限制弹性,首要目标是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益性,产生增值。
将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控制到位,会为企业带来很大好处: 第一,企业能够赚钱; 第二,企业赚钱具有持续性; 第三,企业赚钱比较有质量。
很多企业赚钱没有质量,只追求账面利润,而忽视现金利润。如果将内控做好,不仅能够让企业效益更好,而且会大大提升效益的质量。
数据的可靠性
企业实施内控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例如,财务制度中的财务核算制度,就是依据国家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制定的,这对于企业的财务处理非常重要,因为针对同样业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处理效果。
法规的真实性
法规的真实性是指,要按照国家的法律制度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3.内部控制的目的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主要有四大目的:
实现企业目标
实施内控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确保企业守法经营
实施内控可以保证企业各经营层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违规行为。
提供正确信息
实施内控可以规范相关的经营流程和业务季度,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
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
实施内控可以维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包括企业的后备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也包括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等。通过制定流程管理这些资产,从而保护资产的安全,减少资产不正常的损失。
4.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具有五大原则: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要调动全体员工,将内部控制体现在企业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全过程、全方位实施内控。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把企业的核心环节、重要的经济业务都纳入内部控制范畴。
制衡性原则
制衡性原则在内部控制中体现得更加强烈,内部控制理论最集中的起源和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制衡。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的流程、体系要与企业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并不是大而全的内控就好,大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一定适用于中小企业。一般来讲,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专门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系,不同的领导层具有不同的经营风格,内部控制体系的思想也不同,中小企业不要追求大而全的内控体系,只要适应就好。
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做任何控制流程都要考核成本效益。
【案例】
卖场中损失的最优选择
某卖场中经常出现损失问题,叫做货损。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该卖场制定了如下方案:
第一,如果每年花费30万元,在卖场中投入10个保安,此时货损为零; 第二,如果每年花费6万元,在卖场中投入2个保安,此时货损为10万元。通过对比选择方案,如果追求完美主义,放弃成本原则,会选择前一种方案,需要花费30万元雇佣保安;如果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会选择后一种方案,货损10万元并花费6万元雇佣保安。
由此可见,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需要认真思考成本效益原则。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
内部控制可以追溯到我国几千年前的西周时代,那时的内部控制体系堪称全球典范。西周时期的财务部设有司书、职内、职系和职币四个职位,他们各自的职责权限为:司书相当于现代公司的会计,负责核算;职内掌管全国的税收来源,负责收入;职系掌管全国的财政支出,负责支出;职币相当于现代公司的出纳,负责余财管理。这些职责内部牵制,收支两条线,职务分离,做到制衡。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1.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的原始形态叫做内部牵制。内部牵制的思想依据是,两个人同时犯相同错误的概率很低,并且两个人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发生舞弊的概率比较低,基于这个假设提出了内部牵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集体舞弊也有发生,内部牵制的思想假设发生了改变,所以内部控制理论需要向前推移。
2.内控评价与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发展的第二阶段称为内控评价与内部审计,这个阶段要求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迈进。
3.内部控制结构与完善
内部控制发展的第三阶段称为内部控制结构与完善。这个阶段提出内部控制“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这个阶段为下面各个发展阶段奠定了理论基础,下面各个发展阶段是这个阶段的延伸。
要点提示
内部控制结构与完善阶段的三要素: ① 控制环境; ② 会计系统; ③ 控制程序。
4.恪守法案
内部控制发展的第四阶段称为恪守法案。这个阶段在第三阶段“三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要素——风险评估和监督信息沟通,从而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5.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发展的第五阶段称为全面风险管理阶段。这个阶段起源于2004年美国的安达信事件,美国公司经过彻底反省,认为风险管理依然存在问题,于是提出了“八要素”,这是在第四阶段的“五要素”基础上提出的,将风险环节一分为四,分别是目标的设置、事件的辨别、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反映。
三、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1年,而后几乎每年都有相关部门出台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最早是在2001年1月,由证监会出台了《内部控制执行》。
2001年至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注协、银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国资委等部门相继出台各种制度,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群雄割据、各自主导,有些制度之间有冲突,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内耗。同样,在企业中也会出现相冲突的制度,降低企业效率,进而引起内部控制体系被废除。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这个规范被外国理论学者誉为中国的科学法案,至此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从理论共识到行为开始统一。
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颁布了“18项指引”,包括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审计指引,这些指引教导企业如何做好内部控制。
2011年,政府要求在境外上市的国内公司采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
2012年,政府要求在中国主板上市的公司采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对于创业板、中小板企业暂时未作要求。
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体系都越来越感兴趣。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附有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审计指引三项指引,这些指引的目的各不相同。评价指引,用于公司管理层的自我评价,上市公司的年报中都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项。应用指引的核心是如何控制,也是整个配套指引的核心,主要用于企业控制、设计和建设内部控制体系。一般来说,一套内部控制体系,80%的工作是在应用指引上。应用指引分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和控制手段,其中控制环境分为五个方面——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控制活动分为九个方面——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控制手段分为四个方面——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审计指引的核心是外部审计的见证及审核。这些指引采用文件形式,而且是通用体,需要转变成公司的个性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在我们企业内控建设得到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全体员工的充分认同。内控建设做为企业管理和个人能力提升的需要,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及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审计指引,其次要结合企业实际将各法律、法规要求落实到各经营环节,做到制度设计、执行、结果有效,再次要不断总结、优化流程,达到精简高效运转。
1、内控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全员参与;
2、内控目标是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3、内控目的是:实现企业目标、确保企业守法经营、提供正确信息、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
第三篇:入党申请书的演变历程
入党申请书的演变历程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如今已成为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作为入党的必经程序,每一个要求入党的人,都必须由本人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入党申请分为口头申请和书面申请两种形式。通常来说,口头申请之后还应递交入党申请书。申请入党人递交入党申请书,是为了向党组织表明自己郑重的政治选择,使党组织了解自己的信念和要求,便于党组织对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考察、教育和培养。与党的成长壮大历程相一致,入党申请书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从党的成立到六大召开:个人意愿,党员介绍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对发展党员作了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但是在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前,必须与那些与我们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即将承认其纲领作为申请入党的根本原则。《纲领》同时规定介绍党员的手续如下:被介绍人应由当地委员会审查;审查期限至多两个月。审查后经多数党员同意,方可承认申请人为党员,如该地区已成立执行委员会,应由该委员会批准。党的二大党章规定:“凡经中央执行委员会直接承认者,或已经加入第三国际所承认之各国共产党者,均得为本党党员。”以后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修改的党章对入党标准都有类似要求。应当说,从一大到六大,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申请入党者主要看其对待党的纲领的态度,对申请入党的形式则没有明确规定。
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个人参加革命和加入党组织,就意味着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不仅要担负艰巨、危险的工作,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还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入党不但不能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任何好处,甚至可能会累及亲朋好友。这样的严酷环境,自然会使那些抱着升官发财目的入党的人望而却步,即使有个别投机分子一时混入党的队伍中来,在频繁的战斗洗礼过程中,也会被淘汰。因此,能够主动申请入党,对其思想觉悟和动机本身就是一个严峻考验。
1922年,曾参加过护国、护法战争,当时已是川军名将的朱德拒绝了川东大军阀杨森高官厚禄的“邀请”,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6月,朱德到了上海,见到了当时党的负责人陈独秀,向他表达自己要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并明确表态:“如果为了个人享受,我就不会来找共产党了,我可以回到军阀部队中去,可以成就个人的功名利禄,但我正因为要抛弃这些,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所以,我才选择了共产党,而且,我一定忠贞不渝,决不叛党,随时准备为了壮丽的事业而贡献出一切!”然而,陈独秀并没有立即同意吸收朱德入党,他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阶级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要时刻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像你这样的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朱德感到很失望,但并没有丧失信心。他决定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去寻找革命真理和党的组织。同年9月,朱德在柏林拜访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的负责人周恩来。周恩来热情地接待了朱德。朱德激动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周恩来被他的满腔热情所感动,认为像他这样一位不惜抛弃高官厚禄,远涉重洋寻求革命真理,并愿意为中国人民彻底解放而奋斗终身的人,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于是他同意与张申府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写信给国内请求批准。两个月后,收到国内回信,朱德光荣地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失败后,我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邓小平曾指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即红军创建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建党思想就很明确。”毛泽东在进军井冈山途中实行“三湾改编”,部队实行了班、排设党小组,连队建党支部的制度,前委非常注意在工农成分的战斗骨干中发展党员。由于艰苦斗争环境的限制,申请入党主要采取口头申请,经老党员介绍入党的形式。
开国中将赖毅于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二连当班长。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向农村进军。在行军途中,赖毅向副班长党员刘炎提出,请他介绍自己入党。一天下午,党代表找到他,并让他在一份表上填写了入党志愿书。第二天晚上,赖毅等6人由毛泽东直接主持了入党宣誓仪式。毛泽东一一问了6名战士的情况,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时,赖毅爽快地回答:“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要更坚决地革命!”接着,毛泽东举起握着拳头的右手带领他们宣誓:“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从此,赖毅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战火中出生入死,为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七大到八大:自愿申请,严格手续
1945年4月至6月,党在延安召开了七大。从六大到七大的十几年中,党内外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党在长期斗争中成熟和壮大起来,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并有了自己杰出领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提出,发展党员是“一件对党的建设起着基本作用的严肃的工作”,“为了建设工人阶级的先进的党,各级党委,尤其是高级党委,必须把接收党员的工作,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上来,必须总结过去的经验,使接收党员的工作走上完全正确的道路”。关于入党手续,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凡新党员入党,均须个别履行入党手续,成批地集体地入党,是不能有效的。因为这不能保证对申请者的充分审查,不是对党的严肃的负责的态度。党章还第一次详细地规定了各种类型人员入党要经过的手续。由于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间还处在紧张激烈的战争环境中,以及官兵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少人写入党申请书还有困难,虽然从现有的资料看,党章没有明确规定入党要写申请书,但事实上据老同志回忆,当时的党组织已要求提出入党的人必须有口头申请和书面申请。
有这样一份特别入党申请书,出自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之手。高玉宝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旧中国的一个小童工、文盲,经过党的培养,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经受几十年的锻炼,逐步成长为一名革命作家。1948年,他要求入党时,由于还不会写申请书,只好以画代字写出了8个字的入党申请书:“我从心眼里要入党。”这8个字中,高玉宝只能歪歪扭扭写个“我”字,其他字是画出来的“实物”。如:“从”字,不会写,他画个毛毛虫代替;“心”字,不会写,画个人的心脏;“眼”字,不会写,就画个眼睛;更有趣的是,他不会写“里”字,就干脆画了个梨;“要”字,不会写,用“咬”字代替;“入”字,不会写,竟画条鱼代替;“党”字,不会写,他就画棵树,上面画个钟,用敲钟当当响的声音,来代替“党”字……高玉宝把“画”好的入党申请书送给指导员,指导员接过这份别出心裁的入党申请书,看来看去,看不懂。经高玉宝的一番解释,指导员恍然大悟,非常激动,鼓励道:“你这奇特的入党申请书很好,画出了你热爱共产党的深厚感情,这入党申请书,我收下了,我帮你整理成文字。只要你听党的话,坚定不移跟党走,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好党员。”
不久,指导员替高玉宝拟写了入党申请书,并正式递交给了党组织。1948年6月8日,高玉宝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解放战争中后期,由于战斗规模不断扩大,战斗中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减员很多。以往的办法是战斗结束后,在休整的时候发展新党员。为解决党员在战斗需要时不足,战后又发展过多的问题,各部队纷纷实行了“火线入党”的做法,在炮火纷飞的火线上吸收先进分子直接入党,把关键时刻为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冲得上去、不畏流血牺牲的战士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使之成为组织的中坚和骨干。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鼓舞官兵完成党
和人民赋予的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数官兵的热血行动就是“无字的入党申请书”。
从党的八大至今:明确规定,必备程序
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时党内出现了一些党员革命意志衰退、组织观念淡薄的现象,再加上党员发展迅速,某些党组织没有实行严格的控制与检查,把一些不够党员起码条件或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到党内来;有些投机分子、破坏分子,也在想各种办法钻入党内,企图取得党员资格。因此,如何采取严格审查的方针和稳步前进的办法,教育和改造那些不完全具备共产党员条件、或丧失共产党员条件的党员,清除少数混入党内的各种坏分子出党,如何保持与提高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成为党建工作当务之急。
1951年春天,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决定对全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的整顿,在全体党员中进行一次关于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八项条件的教育,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党员进行认真的审查和登记,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和不够党员条件的党员进行组织处理。因此,对入党申请人的思想转变过程和入党动机十分重视,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整党工作逐步展开,到1954年春基本结束。
1956年通过的八大党章规定,公民申请入党,必须有正式党员两人介绍,经支部大会和上一级党的委员会的批准,并且经过一年的预备期,才能转为正式党员。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因此对入党申请有了新的要求,口头申请基本被书面申请所取代。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内乱,使我们党和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此期间的入党申请书也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入党申请书成了对毛泽东个人顶礼膜拜的表达形式。很多入党申请书上除了有最高指示外,还写满了申请人无限忠于毛主席、忠于党中央,表达自己对毛主席无限热爱和崇拜等话语,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执著和狂热。
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拨乱反正,规定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规定“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现今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就是按照这个规定执行的。1990年8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对入党手续进一步作了明确要求,规定要求入党的人向党组织自愿提出申请时,应递交本人亲自写的入党申请书。
一般认为,写入党申请书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有以下内容:一是为什么要入党。即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包括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怎样想的?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怎样认识的?入党动机方面主要谈自己在要求入党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思想演变。二是个人的自然情况及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情况。个人简历一般从接受学校教育时写起,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一般指直系亲属、直接抚养人及与自己有联系和一定影响的亲友。三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愿望。即对待入党的态度和决心。四是在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表现,主要优、缺点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历朝行政制度演变历程
历朝行政制度演变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第五篇: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程
1、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生:1959年之前
关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最早产生时期许多学者都做过研究,有许多各不相同的结论。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而正式提出合作医疗是在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当时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力举办卫生保健站,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公益金中拿出15%——20%,每个农民每年再交少量保健费,形成合作医疗基金,农民可以凭此免费就医。这种方法很快得到了一些农业生产大队的响应,当时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合医合防不合药”的医疗制度,卫生部以其“无病早放、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优点肯定了农村医疗制度,并逐步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2、农村合作医疗的大发展:1960年——1980年
1959年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之后,农村合作医疗迅速壮大,到1960年,全国农业生产大队中,建立合作医疗的已达40%。到1978年,我国有“赤脚医生”4777469人,卫生员1666107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在同年的五届人大,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把合作医疗列了进去。1979年12月15日,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总局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通知,发布《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执行,对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规范。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试行了合作医疗。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合作医疗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有了如此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呢?我们小组组员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合作医疗的大发展,来自以下几个原因:1)集体经济保证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经济来源;2)运行成本低;3)医疗需求基本一致。
3、农村合作医疗的衰退:1981年——1992年
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合作医疗制度及整个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集体经济在多数农村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逐渐衰落。1985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猛减至5%。1989年,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4.8%。
为什么在我国曾经辉煌一时的农村合作制度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走向了低谷呢?我们小组组员在查阅了资料并经过了多次讨论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1)集体经济的瓦解;2)对合作医疗的错误认识;3)医务人员的减少和流失;4)农村各级卫生机构的市场化
4、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1993年——2002年
1993年,中共中央做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定。1994年,全国7个省147个县开展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及跟踪研究工作。之后的几年中,中央再次颁布多项决定来支持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努力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据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统计,到1997年底,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了一定得恢复,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5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从80年代末的5%提高到了9.6%,而在1997年——所谓的医疗制度的高潮时期,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在1997年之后,农村收入增长缓慢,依靠“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又陷于停顿甚至有所下降的低迷阶段。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3年至今
2002年10月19日,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自此,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次成为我国建立新型农作的工作重点,截至2005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到达671个,覆盖农业人口2.33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26.30%,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1.77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19.94%,参合率为75.79%。2006、2007年还要将试点覆盖面分别扩大到40%、60%左右,到2008年,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国农民的目标。可是,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仅为80%左右。其发展速度与预期尚有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