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
传统美术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主要依靠教科书提供的信息传递模式来进行学习,而人为的少用或不用另外的信息传递模式,致使大脑皮层的一些相关区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手、脑、眼、耳都在工作,这种全方位的训练,不仅能加快美术教育的速度,改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学习者以更新颖的刺激,致使学习者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得到最佳发展,从而激发其他创造思维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媒体便于提供充分的直接感性材料,如(幻灯片、电视等)能呈现事物的形象或过程,而且多重的感知有直接的作用,美术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感知的越好,学习效果和记忆效果就越好,概念的形成也越清晰。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中小学美术课中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机操作两种形式。或者取其中一种形式,实施的形式和操作的深度,取决于电教硬件设施的设置水平和教师的水平高低。尽管目前学校的物质条件和教师的水平千差万别,但是,在美术课中实施生动教学的形式,及其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出了一幅诱人的前景图。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媒体的设计,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观赏性
美术欣赏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来达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静态的画面和动态的视频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能力。
2、直观性
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只能诉诸于视觉形式来完成。因此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直接感受而进入审美体验,就成为美术欣赏的主要途径。据此特点,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方法。进行大量图片的演示,以艺术作品所特有的可感知的直观的形象、色彩、线条、明暗等,引发学生审美的直觉感受,达到优化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情感、情境性
情感是人对客体态度的反映。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形象等,对人的情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触景生情就是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一种现象。因此激发情感可以促进欣赏活动的开展与深入。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实物投影仪、功放、组合音响等,展示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形、声、色并茂的优越性,全方位的、立体的调动视觉、听觉,再结合生动的讲解,就能与学生的需要、兴致、情趣等因素结合,产生优越兴奋中心,从而达到高效率的欣赏。
4、联想性
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不是纯机械的反映,而是受到生活经历、思想、文化素质的影响——审美经验的局限。人们总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作品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因素而开展种种联想和创造,并在许多情况下带上某种感情色彩,从而给作品以积极的评价。如在欣赏中国油画罗中立的《父亲》时,用录象播放相同背景的有关农民生活的录象片能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
5、知识性
美术欣赏教学的程序为叙述、分析、解释、评价。我们面对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涉足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浩如烟海的美术作品时,无论是叙述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含义还是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要表达的观念,都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涉及人文、社会、宗教、哲学、地理等学科。这样就造成欣赏课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一边是教学时间少,另一边是内容多、门类多、知识面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是个有效的手段。它以信息多、容量大、速度快、效率高、功能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发挥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可将重点、难点予以突出强调、反复观看的功能,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前后调整组合的优点。
二、实践教学的新路——电脑绘图
电脑绘图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绘画技巧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或者让学生用电脑设计。他们将自己的创意通过鼠标的操作,命令输入,资料复制等手段正确的表现出来,并且快速的,不流痕迹地进行多次修改,使作业完成的既有创意又有技巧,取得很大的进步,用电脑设计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不少负担,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勤于观察和思考,善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段,特别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尤其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同学,会减轻其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是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三、情景体验性学习
中小学美术课程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的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照学习方式把美术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价,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法。
在新课程小学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性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 “看谁涂的好看”是对色彩、线条的体验; “滚动乐园”是对圆的形状,性能特征的体验; “泥巴真听话”是对泥土性能、气味、特性的体验; “花点心”是对橡皮泥可塑性的体验; “剪剪.撕撕.画画.贴贴”,“美丽的天空”等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
四、音乐与美术互补教学
在中小学艺术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状况:一节音乐课,乐兴有余而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课,则静溢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为了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先行者在中小学艺术课教学中进行了美术,音乐互补的探索。这种教法,旨在通过音乐刺激,使学生更好的激发起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我认为,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既在美术课教学中注入音乐内容,也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入美术欣赏,使这两门课中都做到 “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从而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将音乐与美术课堂融合,有利于诱发良好的情绪和唤起学生的情感,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活力、有创新意识、多能力的人。为此我们应该不懈努力,在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活动中探索一种更趋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更好的教学手段。
第二篇: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
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不仅增长了教育教学知识,而且拓宽了美术学科的教学视野,加强了我们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本次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
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根据新课标规定,在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应当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就当从以下诸方面培养学生。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美的理念和思想,逐步形成美的标准。通过线条、画面、色彩、明暗、大小、长短、形象、空间、质感的认识理解,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明白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通过造型,设计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综合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地理解美、评价美、寻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观察生活,直观示范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对于绘画基础课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同时要示范讲解。所不能发现和感受到的微妙的美,而且能使学生具体地、深刻地感受、理解客观事物的美。走进大自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自然界所蕴藏的美是无穷的,从植物、花卉、动物、人类以及所有的自然形象中,我们都会发现许多新奇而又极其美丽的形和色的存在。它不仅让学生开阔心灵,陶冶美的情操,还增长科学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带领他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感知、领会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我让他们观察校园里种植的花卉;观察房屋造型;观察来往汽车、人群等。如上《风景》这一课,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那淡淡的碧云天,厚厚的红叶地,梧桐树上的黄叶落满了一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秋天的美景。又如在下雨前,我让学生观察天气的一系列变化,乌云密布→刮风→闪电→打雷→小雨→大雨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观察下,不仅增长了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还积累了生活经验,积累了创作素材。如上花卉写生课,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不同品种的菊花,然后引导他们分析、理解菊花的生长、结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在作品中,画出了姿态各异的菊花形象。有的像一个绣球,有的像仙女的卷发……走进大自然,为学生创设了更宽大的学习创作空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观察能力的发展,学生们用美术的手段反映和描绘着大自然中的一切,各种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景物纷纷跃然纸上。
三、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时代在发展,我们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但我认为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适
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某些基本技能课如国画课就不适合。但这不能泯灭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只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是巨大的,会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
四:多组织学生作品评价活动
美术课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多组织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多组织一些评画、评作品活动。学生完成作业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要组织学生互评作品,搭建同学间、小组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师生互教、生生互教,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学生作品水平差不多,对比性针对性强。学生也较感兴趣,学生通过比较、讨论、领悟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明白哪些地方哪些方面好、成功,哪些地方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为什么,怎样做效果会更好些。
美术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在时刻提醒美术教师应该全力完善自己的自身素质,以此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这也是现代文明的体现。
美术课是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每个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从事美术教学的感受和体会,今后我一定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出发,达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三篇:浅析色彩教学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应用
浅析色彩教学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应用
摘要:伴随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入推广,美术教育对人综合素质培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色彩教学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教学手段,其充当对美的第一视觉化感受。美的判断、美的理解、美的运用是当下中小学生美术教育中所需掌握的技能,对其鉴赏美的内在意蕴,表现美的真实情感有着巨大帮助。本文就色彩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应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见解。
关键词:色彩教学;美术教育;应用实践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来源于观者的视觉洞悉,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始终围绕艺术左右呈现艺术魅力,传达艺术意识形态。在美术教育中,美术色彩课程表现美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最直接,最真实感悟色彩存在的艺术手段,在中小学阶段,色彩的教学尤为重要,中小学生想要创造美的作品,需懂得美的定义,加强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及动手创新能力,感受色彩带来的艺术冲击力,明白色彩所代表的艺术意识形态,并学习借用色彩艺术语言来表达自我情感价值寄托。[1]
一、色彩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美术教育发展对人的审美判断有着推动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人们全面发展的根基已经得到大多数赞同。色彩教学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首选手段,以独特的艺术教学方式呈现美的艺术语言被广大教师喜爱。[2]但具体步骤的实施在一些地区仍有巨大阻碍,部分教育团体、组织还没有认识到对在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运用的存在价值,使得美术教育并未取得大幅提高,处于停滞状态。
(一)色彩教学观念较为封闭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首当其位,作为美术课程中最基础课程,色彩教学观念仍处于较为封闭状态。观念认知高度不够,停留在最初自然物质色彩表面的原始固有色观念中,漂浮在表层,没有深挖、探索更高维度的精神层次领域,感受思想的变化。在实地教学中,将色彩教学以固有色判断讲解色彩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基本色彩知识,把传统色彩绘画直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进行简单色彩的“机械式”重复绘画,未能灵活运用新时代色彩发展创新转化的新方式。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已适应这个环境的发展规律,对创新型思维的发展也已停滞,从而忽略了学生对绘画技法的创新,艺术思维精神的提升,导致学生绘画思维固化,同时接触片面的色彩判断,使得学生对基本的美学修养产生偏差,影响对美的事物判断,这对美术教学的发展产生巨大阻力,难以与当下快速社会发展相衔接。
(二)色彩教学内容较为落后
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进行艺术信息交流的素材。在当下的美术教育中,部分高校还采用较为落后的教材,书中的教学内容早已落后于时展所需,同时,教师在考究教材后,依照个人主观判断,对教材内容进行拆解,形成多个独立的个体,使得原有系统的知识点相互孤立,零碎化知识严重。这对学生思维判断产生巨大偏离,脑中难以形成较为系统化的知识模块体系,在实践运用中便会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这就背离了原有的正确审美判断道路。甚至,一些高校对美术教学更为漠视,认为美术学科作为附属学科存在,美术课堂教学教授的知识仅是美术教师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口述方式传教,教学内容不明确,不规范,容易产生巨大歧义,影响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教学内容的落后,是学生与社会发展相断隔的本质因素,最终导致教学方向出现偏差。(三)色彩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当下,部分高校还未认识到色彩教学模式创新对美术教育教学有着多大推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在课堂中,教师在讲解完基本的美术知识点后,会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并且每节课的流程几乎一样,这就造成一种“机械式”模式的固定,周而复始地采用重复绘画,学生会逐渐失去新鲜感,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创新能力便会被打压。甚至严重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思想,根本无法学到真正的美学知识内涵,这就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初衷,教师一味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启发性思维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听课效率大幅下降,影响学生积极性。同时,伴随时代的发展,新的教学设备的不断开发投入使用,教师仍采用旧式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不频繁,先进教学设备成为摆设,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处于严重低滞程度,且教学模式都是同类的复刻,教师间相互模仿,从而限制了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实现创新性提高。
二、色彩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黑格尔曾说:“艺术是人类心灵的展示”。这是将艺术培养作为当下最主要的心灵发展方式,色彩是人内心最纯净,皓白的耿直。色彩是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语言,借助色彩的视觉感受力,感悟艺术家借助色彩的艺术语言来传达的美学价值观念,与艺术家直接对话,汲取艺术精华补充自身成长。色彩教学以构建色彩观念链,完善美术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使美术教育课程呈稳定前进。当下,色彩教学发展呈多元化碰撞性趋势,导致原有传统的教学观念受到冲击,产生巨大发挥“空白”。[3]不同的色彩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层级,视觉性的变化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体现在:其一,色彩教学是打开学生的色彩感知度,提高学生对色彩观察的敏锐力。由于中小学生在美术教育阶段中美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色彩的辨识度不高,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参与美术教学中对色彩的感知练习,对色彩的特征进行分析,联想色彩语言传达的美术内涵,认识色彩不仅仅是表面客观视觉的再现,同时也是艺术家主观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开拓学生对美术事物的观察感受能力,由表及里地提升自我,培养学生的色彩认知能力。其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色彩教学语言运用十分广泛,任何可视的物象都能表现出一定的色彩,艺术家正是借用客观的色彩将心中的情感色彩再现,这样的手段已不是同一维度的意识形态,他要求的是对客观色彩、主观情感相平衡的结合统一,这种对色彩的表现性反映了艺术思维的层级跳跃,表面上是对色彩的形式判读,实则折射出色彩教学神秘变换的玄学奥妙。[4]再现性色彩的认识对中小学生判断美的变化有着显著成效,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感受色彩张力,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对艺术审美的判断能力,实现学生艺术性与阶段性变化相统一。其三,色彩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不同的艺术作品都有主观的艺术思维。社会在发展,艺术也在发展,艺术家在创作时会不由地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借助画面传达给观者,这需要有独特的想法,打破千篇一律的艺术泛滥。色彩教学通过对色彩的独特性理解,使学生在创作中懂得运用不同的色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受外界束缚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三、色彩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策略
(一)注重色彩理念与现代教学相统一
树立正确的美术教学色彩理念观,美术是一门注重情感色彩变化课程,有着极强的创造性。在现代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色彩的基本理念、方式,以色彩教学理念为核心开展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向色彩的变化、情感、温度方面靠拢,尝试透过物象色彩表面,发现色彩深处情感变化。这类似于感悟中国当代意象油画,处于具象与抽象之间,“以形写神”的艺术价值观念,透过客观物象观其内在精神,将“意”的情感借助艺术的表现形式,传达给观者某种艺术观念。可将古时的美学论“以形写神”在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中色彩变化的运用结合当下张延昭老师作品《共进晚餐》分析其中色彩变化所代表的理念,打破时空思维定视。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加深学生理解色彩与描绘物象的内在联系。美术作品的产生都具有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在外在物象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再加工,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张力和艺术欣赏价值。教师和学生对色彩理念的不同看法是色彩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这区别于传统的色彩绘画,传统美术教学讲究对知识点的系统罗列,教授最终的艺术理论,对学生的主观变化关注较少,现代美术教学要求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识到艺术表现的本质,从而理解色彩教学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同当下社会发展相一致。[5]
(二)注重色彩内容多样化与教学模式多元化相统一
伴随新课改的深入推广,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除讲授书本上的基本美术知识,还要对色彩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宽。教师可开展信息交流,研讨教学内容的革新,在不破坏基本知识链前提下,建立发散性美术知识模块,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理解力的知识体系。色彩教学的教学内容需跟紧当下的时代的发展,提倡中西合璧的艺术交流模式,将古今中外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各种艺术风格进行比较式学习,细致考究其中的色彩变化,理解色彩背后所反映的艺术价值,达到色彩教学内容适应时代,多样化发展。同时教师可借用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讲解较为复杂的色彩作品,对色彩进行比较分析,再集中整合讲授色彩的运用技巧和表现蕴意,[6]尤其在理解抽象绘画时,例如在讲解美国前卫艺术家德•库宁的作品《女人与自行车》(如图1),可借助三维立体投影感受抽象艺术中对色彩的表现,进行色彩对比、内容对比,分析具体物象所代表的颜色及颜色所表现的情感,将抽象色彩分层级讲述形象化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使用先进设备可增加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准确性,提高对色彩的判断力。注重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让学生处于新的教学环境产生好奇心,从而使学习事半功倍。[7]
(三)注重学生主体个性化与艺术情感跳跃性相统一
色彩教学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设定色彩思维问题,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辨识能力。传统美术教学对学生均采用一概而论式知识灌输,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历,在对色彩判断、解读、运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大相径庭的艺术理解,每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表现,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对色彩的不同判断给予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并对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当下综合材料绘画渐露头角,在课堂中开展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讲述综合材料的运用原理、技法,让学生采用不同材料、颜色,进行艺术创作,教师理论讲解辅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意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对具体物象的独立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形成开放性、多面化的色彩思维模式。色彩情感教学在定义上属于色彩思维教学的范畴。主要包括:主观情感与客观色彩物象之间的联系、色彩思维与色彩情感变化之间的联系、形体观念与意象思维之间的联系。例如,红色是易变的代表,既能表现温暖,又能展现暴力。积极的红给人一种活泼,向阳,温柔的感觉,而消极的红则给人以血腥,暴力,残酷的感受,这是由于人在观察颜色时受视觉与心理感受的共同作用影响,会联想营造出一个主观的意境,令我们产生不同的色彩情感。[8]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色彩的情感教育,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可有意引导学生向壁画中色彩变化靠拢,通过观察分析壁画色彩所包含的各种文化内涵,在思考中得到启发,激发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色彩是有温度的,感悟色彩必然产生情感的变化,要抓住对瞬间情感的变化,加深情感变化的跳跃度,使得学生在感悟中能继续深度地理解色彩情感的细微变化,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结语
由此看来,色彩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意蕴,表现的视觉效果同样超乎人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合理地使用色彩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色彩认识观念,感受美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解并运用色彩原理,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最终推动美术教学稳步发展。
第四篇: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五谷湾小学周泽汐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而艺术教育更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是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美和艺术美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在正确审美观念上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他再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管这些学生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天赋好还是天赋差,每位学生都应该受到同等的教育。
关键字:美术教育 素质 审美
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商品社会中,没又存在于交流的点点滴滴。美的设计在生活中越来越无处不在。在商品经济中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促使销量增加。无论是在商业整体设计,还是一件商品的设计,城市的规划设计等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好的美术素质。然而,这种感觉和发散联系思维的优秀素质和创新能力都是从小积累的,灵活的思维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面对社会上对美术教育认识上的一些偏差,我觉得我们应该研究一下美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当起到哪些重要作用?我们做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到美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真正认识到美术对于人的成长的作用,才能思路清晰的对孩子们进行有意义的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纷纷感到竞争的激烈,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加速迈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将展开大较量。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并积极进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保持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认识,特别是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为此,1998年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教育部把美术课程改革归入基础教育改革任务之一,制定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并加以实施。
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从下面六个问题来加以认识: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代的中国也在进行着经济模式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的告诉发展,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工作的零碎和被动。人的思想观念在发生变化,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出现庸俗化、实用化的倾向。这是当今形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美术教育使人获得一定的发展潜能,它能陶冶情操,丰富人性,提高审美情趣,因为美术既可以表现世俗情感,也可以表达人类高尚情感;既可以唤起人的生活亲切感,又能激发人的神圣使命感。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造,是一种可感知的、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领悟到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的异常微妙、深幽、独特和崇高的情感氛围,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和自信心。
二、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美术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美是生活中合乎规律的,与内容和谐统一的,丰富独特又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美的能力,而人的鉴赏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审美活动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与其它意识活动不可能相互割裂,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活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和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判断诸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即使处在同一社会、同一时期,来自同一区域和民族的人,由于所受教育和环境的不同影响,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审美活动带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个体性等特征。学生作为人的个体,同样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爱美是人的天性,对成长的学生来说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青少年中实施美术教育。他们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了认识之后对美的追求就会更加迫切。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是审美教育的具体反映。
三、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在学生幼年的时候,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没有理解和把握的能力,但幼年涂鸦的天性是他们及大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对美术涂鸦的天性可以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并且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继而是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有良好的习惯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术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生的感知能力是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能力。人类绝大部分的信息都是通过自己的视觉所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大任务和目标。美术教育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训练感知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科目或方式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视觉是以表现物体的形态美和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为基础的。
美术的感知和知觉,主要是视觉、运动和触觉的结果,这些感知觉是思维的前提,没有感知觉,思维将成为无源之水。现代心理学证明,感知觉包含着思维的品质,任何思维都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形象材料、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思维。表象中视觉表象是大量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形象思维主要说的是视觉表象思维)。皮亚杰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最初是通过一个基本的“行”进行思维的,正是在这种基础上才建立了形象思维。其过程是:由形象优势到形象与概念并重,再到概念之优势。但由于理性(科学)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体系普遍被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接触:“行”进行分辨和处理,这样在发展学生感知能力的同事,又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并直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五、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和更好地从事将来的工作
美术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有着密切、内在、必然的联系。语文、数学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反过来又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着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从而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无论在德育、智育和体育诸方面都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从事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教育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而且美术教育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罗思菲德指出:将美感的成长列为绘画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因为任何组织良好的思考、感觉、感受力以及任何沟通的形式,都以美感的成长为基本条件,绘画艺术教育促进了受教育者的美感成长,而其成长起来的美感必然会内化为他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生活的内在动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全社会所有的美感都得到良好的成长,不仅会使我们的环境更美、生活更美、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和人生美不胜收。
六、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在现代心理学上,把个性理解为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正是由于人的个性不同,才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所以,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美术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和特殊形式,必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所以,美术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形成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指导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将大力的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目前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了情感与理性、脑力与体力等因素,所以美术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从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发布以来,中小学美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不仅改变了它原本作为“调节课”的地位,而且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学科,从根本上说人们对美术教育自身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近几十年的教育改革实践,成绩是显著的,不仅加强了基础美术教育,培养了各级各类美术人才,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美术教育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走上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学校美术课开课率大幅地提高,艺术教学体系逐步建立。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艺术教学科学研究有所发展。过去十年的学校艺术教育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带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经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学校教育中提供给美术教育的体制不够健全、不够完善,我国美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方而问题,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的最薄弱环节之一。
当前,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在理论上、观念上的缺陷,影响和剥弱了美术教育作用的发挥,“理论认识始终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大问题。”多年来,出于急近功利,满足于数字的提高和表面的繁荣,不仅在导向上出现了混乱,在教学行政、教师方面也无所适从。社会的浮躁和对美术教育的偏见,助长了人们的“实利主义”观念。
在学校美术教育者方面,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各种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先进教师和骨干教师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发展。但目前的状况还不能尽如人意。首先,中小学美术教师业务水平整体上不高,个别优秀与整体不成比例。其次,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的价值的和功能认识模糊。
因此,应减少和消除学校美术教育观念变革、更新的阻力和障碍,营造美术文化生态,寻找建立促进美术文化于学生内化积淀与外化显现的教育机制与方法,给予美术教育学术研究的自由与保障,以及中小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可能性条件和美术教育者真正的教育教学自主权和学习的自主权。从目前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实际来看应对创造性与情意学习予以重视
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美育不能继续满足于灌输“一技之长”,要更新观念而“由理入道”,重视以艺术理论培养审美能力这一重要环节。21世纪的美术目标不仅是整体性或全民性,而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综合创作能力的通才或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学校美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勇于实践,善于积累经验,就一定能克服中小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让中小学校美术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5>钟以俊,焦凤君.教学美学导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6>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五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范文)
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文章通过一则新闻分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 美术教育 现状 思考一、一则新闻引发的思考
记者郑琳在2010年12月4日《钱江晚报》上刊发了一则新闻——《小学生看画展问讲解员:吴冠中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大意是吴冠中画展在杭州举办,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美术爱好者前往参观,其中也不乏家长带着孩子组成的“亲子”队伍。然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在看完吴冠中画展后,问讲解员:“老师,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她一脸认真地抛给讲解员老师这么一个犀利的问题,然后拿着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讲解员要讲的每一句话。这个问题让讲解员彻底傻眼了。
家长们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不过孩子们在现场的反应却让美术专家们颇感尴尬,在面对五花八门童言无忌式提问的时候,讲解员更是经常被“雷翻”。
站在吴冠中画的女性裸体画前,害羞的小女孩自动绕道了,嘴快的小男孩脱口而出:“怎么画这种东西,好难看,好恶心!”后面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孩子拉走,并指着旁边的画转移注意力:“快来看这个草原啊!”但讲解员还来不及开口,家长和孩子的行动已经宣告,裸体画至少不适合给孩子看。
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学理念,叫做“眼睛教眼睛”。他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审美的眼睛。他曾经在媒体面前痛斥中国的美术教育,教出了大群“美盲”。
然而,当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时候,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花钱买“美盲”的陷阱。面对三年级女孩的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讲解员在哑口无言后,思考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吴冠中画的是美。”于是,小学生们把“美”记在了笔记本上。
这则新闻让笔者沉思良久,孩子的问题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而要从我们的教育制度层面上去看待,教育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二、从绘画中心思想问题看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程开始,教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甚至于每段文字都要总结出思想,将文章内容上升至统一的思想道德的高度,禁锢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联想。由此,引发学生在参观吴冠中画展时,向讲解员询问画的中心思想。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应试教育引发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在欣赏画展、观赏舞台表演、聆听音乐等艺术活动中时常发生,这都反映出我们实际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文化课,囫囵吞枣般消化书面知识,而忽视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学校虽然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课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艺术课,而在这仅有的一节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画一种动、植物。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少艺术的熏陶,缺乏对艺术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传统认为的好学生一定要文化课成绩优异,却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考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吴冠中画展中出现的那一幕。我们应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美,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美或不美、好或不好。教师给的答案固然重要,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
虽然我国早已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教育大纲有着明确规定:“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执行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正由于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小学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局面。很多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分配到了中小学任美术教师,却根据学校的安排都改上了其他课程。学校重视应试教育,由此引发了种种问题,如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等等。中小学几乎都把素质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甚至大学里也是重理轻文、重技轻艺。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可选可不选、可修可不修。怎么把学生从“考试型”转型为“实践型”,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需要把艺术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环境里来思考,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
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按照传统艺术语言来审读,已经无法给出适合的答案。因此,我们要用新的艺术理念去审视艺术作品。然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本,甚至大学的艺术教育教材都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提高素质教育的比重,这应是教育革新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加强学校美术教育,让美术教育真正走进中小学校园,是提升中小学生美育素质的关键。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更新教育观念,把观念统一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上,这个《决定》,是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针和纲领性文件,是面向21世纪整体教育的思路,必须在各个学校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性质的教育类型,各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可是,它也是一个教育目标、教育规律的共同的普遍性的问题,必定存在一个突破口。《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门类,有着它独特的体系,我们不能从单纯意义上的绘画概念来理解和对待,因为美学的社会功能直接影响到文学、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内在品质。没有美学知识,很可能文学家放过了一个精彩的构思,政治家失去走一个闪光的点子,科学家丢掉了一个美丽的幻想。没有美学知识,企业家可能使一个好的形象设计闪过视线,使一个新颖的广告策划与其失之交臂,整个社会将变得苍白和没有魅力,所以,美术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绝不可少的一课。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改变美育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可能改变美术课的地位,让美术专业老师能真正从事自己的专业,使美育走进校园。
(二)建立系统化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应从幼教开始,这是一种贯穿整个中小学的课程,也是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1.美术教育应是实践性的。美术教育应以启发创造想象力为主,兼而学习世界优秀传统的绘画,在每一个教育阶段上,都要学习国内外不同民族优秀传统的绘画,培养学生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2.突出美术教育的人文科学性质。在不同阶段上都应开设艺术鉴赏课或者其他艺术活动。只有在鉴赏中以及大量优秀的例子中,才能培养审美的眼光。3.开设艺术史课程或艺术讲座,以美育为宗旨的美术教育与以学习技法培训艺匠为宗旨的教育应该是有区别的。4.可适当地开展艺术批评课程,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批评,不仅可以带动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研究兴趣,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在进行批评的活动中,依据所选择的价值判断和标准不断地评判和修正自己,以同样的价值判断和标准塑造自身。
(三)加强中小学专业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尽管相对前几年有所改善,但状况仍不容乐观,城市中学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的专业美术教师,小学几乎全部是“师范”毕业的兼职教员,而农村中小学基本是空白。而且,这些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既没有在理论上上升到美学教育的高度,在实践上又没有较强的实际美术创作和教学能力。所以,中小学生普遍无法接受系统的审美艺术教育,因而缺乏较好的审美意识。
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首先是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建设。师范类美术专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范类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专业,二是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一是从师范类学校抓起,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我们培养的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辐射的受教人群,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二是抓好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的建设,培养美术教育人才队伍作为补充,弥补目前美术教育人才队伍的不足。
在师范类美术专业建设中,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工作。师范类高校除要有一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强素质的专家教授外,课程的设置、授课的形式也很重要,要改革现有的教学体制。美术专业在设置必要的艺术技巧训练课外,要特别加强美学理论、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美学史论、艺术实践等课程设置。
只有认真抓好美术教育建设,才有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维民.从绘画中心思想问题看艺术教育的缺失[N].美术报,2011-01-17.[2]阎光奇.让美育走进校园[J].美术界,2003(8):57.[3]沛一,伞天.素质教育与美育、美术教育——论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