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和实惠。而在网络背景下成长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其网络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网络社会化建设的道德基础。要使大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生存的需要.在网络空间中获得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其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由于目前正确的网络使用规范和健康的网络文化还未发展成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就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解决对策
正文:
网络道德释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是同法律一样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是由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它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解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我们必须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及时在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中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一、网络道德 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
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其重要意义包括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人们的自信心,网络在改善人们和同学、朋友的关系上有积极作用。学生们认为网络给了他们方便的机会结识新人,更便捷地与老友联系,给了人们许多共同的话题 行人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的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大潮中,去伪存真,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级、劣质、反动信息的侵蚀和诱惑,从而避免种种困惑、失落与盲从。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引导,主动发布健康上进的信息,开展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传递正确的思想舆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各种问题与现象,提高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自尊自信,培养健康活泼、宽宏大度、积极进取的性格,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健康的意志品质,从而逐步完善人格,二、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
由于网络立法和道德规范的滞后,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行为比比皆是。信息网络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虚拟社会,网络主体身份注定能够通过许多“世界”而创造一个新的“自我”。网上交流没有现实中舆论、习惯、法律、内心信念的制约,无需要面对面交流,平常被压抑的丑恶的一面,会在符合的掩护下为所欲为,诸如网上撒谎、谩骂、使用淫秽粗俗语言,往聊天室“灌水”传播无聊的虚假消息,发布虚假的电子邮件,网络赌博等不道德行为。
由于没有规则的约束,传统道德失去了支配性作用。正因为如此,网络时代大学生
往往会产生道德缺失的意识和行为,导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
(二)道德情感淡漠与人际关系疏远
现 实中的大学生面临着残酷的竞争、繁重的就业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上网交友、网上聊天、BBS 上高谈阔论,压抑的情绪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释放。然而沉溺于网上交往,不但会带来现实生活中与朋友、家人关系的疏远,还会引起人际交往的障碍,甚至造成某种封闭的自我倾向。
同时,借助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可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不必遵守现实社会中
角色的扮演规则。通过QQ、博客等网上聊天工具进行间接的“交往”,缺乏网络道德的网民可以肆无忌惮地编造各种谎言与虚假信息,行为主体麻木,人情趋于冷漠,进而演化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连最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也丧失了
(三)网络剽窃现象严重,侵犯知识产权事件时有发生。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分享使得网络信息丰富多彩。互联网信息产生、加工和处理的数字化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复制和抄袭,“自由、免费”的思想在大学生网民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大学校园中,学生随意下载软件、下载网络文章是一种普遍行为,通过网络伤害他人、偷看他人文件也屡见不鲜。不少大学生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稍作变通即当作业交给老师的行为。甚至部分大学生的人党申请书、思想汇报也直接从网上下载,有的文章中甚至还留有下载的地址,这种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剽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加剧了学术腐败.导致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内在原因
(1)缓解压力,寄托感情。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让他们领略了学习生活之外的精彩,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的压力。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大学生上网不再受时间、地点、性别、国籍及年龄的约束和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网络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大学生寄托感情的港湾,平时生活中的寂寞与空虚在这里得到宜泄。
(2)猎奇好胜,寻求刺激。目前,在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大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比较感兴趣,其中一部分在掌握了一定的电脑知识后,喜好自我表现,显露才能,因而在网络世界遨游的过程中充当网络“黑客”,他们冲击和破坏网络系统,恶意更改一些网页。另外,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使他们无所适从,只能通过网上发泄心中的苦闷。
(二)外在原因
1、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网络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收敛型向发散型转变,变革了人们的价值观、信息观、时空观、实体观、并产生了新的认知模式。学校教育管理对比情况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面对网络的有效手段和办法。
2、家庭管理的缺失。据了解,大学生宿舍中的电脑,真正用于学习的并不多,绝大多数电脑的主要用途是打网络游戏、聊夭、看网络电影等娱乐活动。家长为大学生购买电脑,以为孩子上网是为了学习或复习计算机课程,但大学生的实际行为与父母的愿望严重不一致,这与缺少来自家长的必要约束不无关系。
四、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策略
发展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网络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已让网络德育的开展成为必要,而由于网络信息容量大,开放性强等特点,则对网络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第一、教育为本——发挥网络德育的核心力量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网络文化是一种前喻文化。德育工作者要顺应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要求,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者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在网络时代面临信息和道德冲突,能够进行自我道德判断和选择并且具有创新能力,并反哺未来社会的道德进步。其次,要加强专业化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队伍成员要增强网上教育的意识,积极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最后,要丰富教育内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宣传
网络法律知识,传播优秀的网络文化,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
第二、道德自律——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道德的建设,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网络带来自由的同时,肩负的道德责任感也就越大,这时更需要大学生发挥自律精神,在网络的空间,明确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做到自己对自己的行动负责、自己管理自己。我们要提高网络道德认知、培养网络道德情感以及锻炼网络道德意志,确立网络道德信念,最终我们要养成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大学生实现网络道德自律的归宿点。第三、加强监管———优化网络道德社会环境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网络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其生存和发展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秩序的保障。而要保证互联网良好的秩序环境,单凭道德是不行的,还必须用法治。同时,政府作为网络监管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过滤网络入口信息,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检测。
五、个人总结
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约居里说:“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科技的发展也呼唤着道德的进步,无论网络文化带来哪些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的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培养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的良好兴趣,汲取其中有利的信息,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信息的“伙伴”。利用网络章显个性、展示才华,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增长才干,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曾秋菊:《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郑州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9期。
万新恒:《信息化校园》,载《大学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曾丽达:《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载《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邱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张文峰:《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政法学刊》,2003年第4期。
1.于睿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教育探索2008(03)
2.孙秀娟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与网络道德教育 2006(05)
3.范大裕 青少年沉迷网络因素分析与防治 [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2008(03)
4.万新恒 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 2000
5.李俊文 网络时代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 [期刊论文]-思想教育研究2008(07)
6.孙伟平;贾旭东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1998(08)
7.徐宝库 网络道德重在自律 2008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科学对于伦理来说,属于中立的一种智力工作。新技术善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福利;它的恶的使用,有可能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所形成的虚拟化社区呈现着一种“数字化”生存方式,网络社会日益凸现的“黄色风暴”、“网络犯罪”、“人际疏离”、“情感冲突”、“信息霸权”等道德失范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学界多从网络道德问题的现象描述着眼,从网络技术本身的特点和道德主体的规范及道德教育的应然展开分析,笔者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心理和行为表现为切入点,分析网络道德问题的深层原因,以期探寻有效路径,实现网络道德的重新建构。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表现
1.道德认知的冲突和价值紊乱
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1]在虚拟社会,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国家、地域界限,但信息的内容仍带有地域特征,它反映着一定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等。此间,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与道德冲突必然出现。同时,随着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大量渗透,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歧变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生活中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社会现实又会使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导致的道德评价失范最终必然导致行为主体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2.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际疏离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在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道德情感是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交往方式的改变常常导致人的诸多方面的相应改变。社会学原理认为: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按照角色规范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历程。但在网络世界交流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通过E-mail、QQ、博客等各种网络工具进行的间接的“人—机—人交往”。在这种情境下,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年龄、性别等社会属性在网上可能统统消失了。尽管大学生也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却不必遵守现实社会中角色扮演的规则,没有必须履行的角色义务,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理想的“自我”,把虚拟的角色当成了现实的角色,容易导致人际距离疏远,直接交流减少,行为主体麻木,人情趋于冷漠,进而演化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丧失。3.道德意志的弱化和行为失范网络社会的形成在客观上提供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赖以生存的条件,但网络文化主体的匿名性、隐蔽性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诸如网络盗窃、网络传毒、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大量令人关注的道德问题成了人们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在网络社会中,一组代码,一个角色符号,便成了身份的维持物,每个人都成了自我生存的中心。德国学者巴巴拉·贝克尔在《虚拟身份:想像的自我》一文中通过对网络行为主体的大量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数据网是由所有的虚拟身份组成的。在计算机空间,网络主体身份注定能够通过许多“世界”而创造一个新的“自我”。[2]在网上,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亦不需要面对面地打交道,上网的人往往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假、恶、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释放宣泄。既然没有规则的约束,这就使得网络文化的审美价值中道德评价相对化的倾向变得浓厚,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也并不能一如既往地产生作用。因此,进入互联网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大学生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一方面,认为网络上很难讲道德;另一方面,有意或无意地做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4.道德人格的偏常和人性异化
网络在为人类打开一个自由驰骋的新空间的同时,也营造着一个数字化生存的空间。“在那里只有公民,没有统治者;只有交流,没有灌输者或检查者。那是一块谁也无法控制的自由意识的伊甸园。”[3]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王国”中,网络带来的奇妙多变的虚拟空间,使人们在一个没有时空限制,没有权威约束的范围内弱化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部分大学生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沦为数字化、机器化、工具化的存在,甚至染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如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色情成瘾等。这些沉迷在虚拟世界的学生,常常感到现实社会中自我的渺小和无助,往往陷入痛苦的深渊不可自拔。他们像“互联网上的动物一样”,在网络社会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智慧、精力和情感,仿佛自己的生命能够摆脱物质的躯壳而幻化为一串串数字化的符号,在网络社会那浩淼无边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升腾。这种沉迷,会进一步造成大学生现实社会的,进而导致人性异化和人格障碍。网络由供人使用的工具、客体,结果变成了控制人的主体,造成了主、客体的易位,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受网络的影响,不少大学生逃避现实、自我封闭,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紧张、冷漠、孤僻、情感缺乏的心理,甚至抛弃对伦理、道德、价值、信仰等精神中真善美的追求,产生自我评价降低、责任感缺乏、价值失范、信仰危机、欺诈等心理,致使人格畸变。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
1.传统道德约束的真空
按照费孝通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根据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的交往面比较狭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熟悉的人际环境里。在“熟人空间”里,道德的三支力量: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一般能共同发挥作用,因而,人们的道德意识比较强烈,道德行为比较严谨。而网络提供给网民的不仅是一块“公共空间”,更有一块“私密的空间”,这里,交往不再需要真实身份,无数个体演变成数字化符号,不受他人的监督,道德只能依靠内心信念这一支力量维系,传统规范的约束力就会减少,容易出现伦理上的不规范行为,甚至有人把网络世界视为“道德的真空”,认为在网络世界只有能力的高低,没有道德上的善恶。如黑客行为非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受到宽容和崇拜。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网络道德缺失的印证。
2.道德相对主义的冲击
现实社会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只有一种道德居主导地位,其它道德都处在从属、被支配的地位,是“一元主导”的道德结构。而网络社会里,由于信息内容具有地域性,信息传播方式却是超地域和全球性的,形成了“多元并列”的道德结构,呈现出一种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在道德观上的差异很容易导致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人们对同一境况下的同一行为所作的不同道德判断都同样是正确或有效的。而对多种道德标准,很难用原有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对网络行为作出判断,甚至放弃对网络行为的道德判断。在网络社会中,没有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网络个体往往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来解释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网络社会本身是一种离散结构,缺乏统一性,由此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多源性。[4]一个人只要有所信奉,有他自己的价值择定,不管其信奉或价值的内容如何,就是好人。[5]无怪乎不少学生走进了多元化的误区,即只认同现实而不批判现实,只有事实、功利,没有价值批判和道德批判的是非、善恶之辩,对传统的道德认识形成冲击,逐渐失去道德判断的理性基础而滑向道德虚无,甚至为网络犯罪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同流合污。3.技术人文价值的冲突
网络生存已成为社会现实不依我们的意志而改变。网络信息的无限丰富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网络作为一种数字生存、符号生存、虚拟生存无疑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意义拓展。但技术的进步常常与道德的进步出现“二律背反”,“人类道德行为的平均水平,至今仍没有提高。所以,在道德上说文明社会比原始社会高出一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我们通常称之为文明的„进步‟,始终不过是技术和科学的提高。这跟道德上的提高,不能相提并论。”[6]在技术的统治下,“有关生与死、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决定,都是在个人不能控制的地方作出的。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了的奴隶,但仍然是奴隶,因为决定奴役的„既不是顺从,也不是艰苦劳动,而是处于纯粹工具的地位,人退化到物的境地‟”。[7]工具理性在技术社会中失去了价值引导而高度膨胀,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地位的取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意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必然引起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离、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价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反映在网络上必然是生命意义的萎缩,人类归属感的无依和行为方式的恣意妄为。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培养主体意识
美国人类文化学专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区分了三种文化: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后喻文化是一种“传统支配现在”的社会,年轻人的生活听从长老筹划安排,他们的生存任务就是保存和复制传统;而前喻文化则是一种“将来支配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社会,长者要向年轻人学习,并永远保持年轻人的心境。可以说,网络文化就是一种前喻文化。德育工作要迎接网络文化的冲击,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8]教育者不是提供“说服”、“说教”和“灌输”,而是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心理生活为中心”的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媒介素养,在给予个体需要、自主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高度珍视的同时,唤起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的觉醒,促使自主意识和品格的提升,培养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科学把握教育真谛,完善现代化的“网络社会人格”,彰显教育效果的魅力。这也许正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是德育走出困境的一个切入点。
2.丰富校园文化,弘扬人文精神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今天我们重提、重塑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是作为仁慈博爱伦理的人道主义和以人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和最高价值的唯人主义,是倡导和建构 “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真正确立起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弘扬人文精神的落脚点就在于用“扬弃”的观点,吸取、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和继承、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联结着全体成员,其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物质力量,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能够“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9]能够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起着抑制作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和消除种种不良因素,寻找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其教化、陶冶作用。
3.推进德法兼治,实施技术监控
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它的生存和发展如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一个基本秩序来保障。建立和扩展互联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本秩序环境,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用法治来保证,以技术作监控。换句话说,就是必须实行“以德建网、依法治网、技术监控”三管齐下。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立法工作,建立了比较丰富和逐步完备的网络法规体系。例如,美国制定了《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法》和《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暂行条例》,新加坡颁发了《因特网运行准则》,澳大利亚实施了《广播与网上业务法》等。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互联网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步伐。1996年2月1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拉开了互联网法治建设的序幕。此后,各种具体的法规、政策相继颁布施行,初步结束了我国在互联网管理方面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局面。不仅如此,网上违规、违法行为,开始受到司法调查、法院宣判或警方处罚,形成了网络道德行为的法律惩戒机制,有效地遏制了互联网的种种负面影响,标志着网络文明建设正在走向法治化的新阶段。此外,从技术角度控制和过滤违法与有害信息,积极推动“反黄”、“反黑”等过滤软件的研发和推广,趋利避害,从技术上阻断消极东西的侵蚀,无疑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办法。
4.注重心理疏导,完善道德人格
法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国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应当定位于培养大学生网民的心理自主性、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大学生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健康人格。”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现实入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规律,引导他们上网之前先定好目标,每次上网前要想清楚上网干什么,把任务列在纸上,限定上网时间,不能无休止地在网上“闲逛”。教育他们摆正上网心态,消除猎奇心理,以免肆无忌惮,没有约束。鼓励他们努力追求进步,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从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能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避免双重或多重人格等人格异常的发生;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防止受到网络犯罪的侵害或自身走向犯罪;能正确认识网上的情感问题,要以认真负责的心态正确处理网恋问题,避免道德的失范和情感的失调;能在网上生活中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自觉提升“网络人”的心理地位,学会自我调适,塑造健全人格。
~~~~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善恶鉴别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的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该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全面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慎独”意味着人在独处而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中国古代将“慎独”视为个人道德水平的最高境界,认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需要看他在独处时的行为表现。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大大削弱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压力和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一)弱化的“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的规范。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在互联网,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1.互联网的不太友好及自由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当人类面临着一种新的环境时,他们首先是寻求对环境的控制。在互联网,有很多的因素会导致一些人血压升高,火冒三丈。上线速度太慢、等待的时间太长、相互交流时获得信息量的减少都会引起人们情绪的变化。计算机专家吉米·西摩(JimSeymour)在写给《个人电脑杂志》的文章中抱怨到:“哎,最近上网真是见鬼,要想接通互联网服务商就得反复拨电话,下载文章得等待好长一段时间,有时电话掉线,下载总是进行到一半时不得不从头再来。”[8]互联网这种“虚拟社会”对个人而言是很难控制的。环境可以利用却不可以控制对人类而言是不小的打击。这些环境因素增加了道德意识的弱化。另外,网上免费电子邮件的提供带给人的不仅仅是便利和快速。同时它也能引起足够的混乱。在网上,人们可以轻松的发送匿名邮件。而发送多少,发给多少人电子邮件,发送的形式和内容完全取决于发邮件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愤世妒俗的人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在互联网上制造足够大的混乱。所以,如果缺少必要的道德约束和自主的道德意识,网民的行为很可能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
2.网络和现实的分离
“人人平等”似乎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实现。“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首先,网络的本意是要营造一个公正、真实和平等的网络环境和秩序。面对网络,“平等身份”的获得实际上是以一种“身份的丧失”为代价的。人成为了一种“虚拟实在体”——真实的人面对着虚拟的社会。网络和现实的分离使得现实的人与网络的人存在一种悖论:网络或多或少的导致了一种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分离。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逃避来自群体的压力,虽然网络身份的获得对人本身的道德行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未可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网络机制的制约力量太过薄弱而造成的自我膨胀、虚假自我和道德意识的弱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这么认为,网络“平等身份”对网络道德的维护是及其不利的。另一种是由“平等”造成的不平等,即导致网络技术强权的出现。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将会决定你在网络中的地位,通常初学者(菜鸟)会受到老练网虫的轻视。在聊天室里,你仍然有可能会象现实中一样受到别人的冷落和歧视。现社会中拥有技术和金钱优势的个人和集团对网络实行强行控制,有可能导致技术强权的出现,这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和通信自由都极其有害,也就由所谓的网络“平等”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另外,网络与现实的分离也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在网络的安全性挑战中,有的黑客入侵别人的网站并非为了钱财和蓄意破坏,而是为了寻找刺激,显示才能与技巧,以满足一个人的成就感,在网络这种个性化的环境中,黑客对难度越大,越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目标特别想发起攻击。一旦他们成功的侵入别人的电脑,他们这种自我成就感的体验就会得到加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当一部分人在现实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和别人的认同时,他们会寻求另外的途径来满足这种需要。网络这个精彩的世界在消除现实身份差别的同时,为了寻求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相应地,当这种需要与道德相矛盾时,人们自身的“道德感”才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在缺少一种评价机制的条件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素质教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现实的道德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达到科尔伯格所提出的后习俗水平,这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3.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个体就会表现出行为责任意识降低、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等问题,结果便导致人们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最初心理学家对去个性化的研究是采用匿名的方法(这与网络的环境很相似),使个体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时个体的行为很少受个性的支配,而倾向于跟整个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另外,个体在极端自我卷入状态是,暂时的心理活动因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而导致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津巴多(P.Zimbardo)认为,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促使了不道德行为的增加。[9]辛格(J.E.Singer)等人的研究很好的证明了以上的假设。当用匿名的方法引发被试的去个性化状态时,与可识别的实验条件相比,被试在有关色情问题的讨论中明显的使用猥亵语言。[10]
在互联网中,人们都是在匿名的前提下与人交流的,对于网络另一端的个体我们都知道得很少,性别、身份、社会地位及兴趣爱好等等个体的信息都是未知的,网络的时空分离使得一切有关个体的隐私信息都可以隐藏,你也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和角色参与网络活动,这很容易引起去个性化状态的出现。再加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网上的内容,而不是自己的内在价值标准及态度,这种自我卷入的水平很高,现实的规则和个体的内在标准对个人行为的监督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由于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匿名的存在和高度的自我卷入导致行为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降低,也就很难期望网民表现出道德行为。
(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人们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
当人们处在现实社会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包括风俗习惯,法律和组织规则等)中,现实的规则对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网络的虚拟性,消弥了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使得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秩序逐渐失去效力,这就给个体提供了逾越规范和释放现实生活压力的空间,自我也能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体“现实身份”的丧失和“平等身份”的获得,将不再受到原有社会规范的影响,因此,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实社会的“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个体触及社会的规范及他人的利益时,他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压
力和自我良心带来的拷问,也就是必须考虑到道德成本的问题。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他将会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考察行为将带来的压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后才决定是否实施行为,这就要求他对大多数的信息进行分析。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辨护。互联网正面临着道德评价体系的缺失,个体在互联网的行为很少会被人评价,即使有评价,其道德约束力和现实压力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大多数人在这种缺少评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与自己性格与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
综上所述,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最主要和关键的因素是网络中缺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机制,网络中的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再加上网民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问题,网络环境在此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研究
1.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成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是网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许多的网络道德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网络的防御机制存在问题,给许多心怀不轨的人以可乘之机。比如,网络黑客大多数是处于对网络安全的挑战。网站与黑客一直玩着猫和老鼠的游戏,如果在网络自身的安全建设中能够走在技术的前面,有效的阻止“有害数据”的入侵,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防火墙和过滤技术,这种技术在防止网民接受色情和暴力信息,防御网络病毒时是非常有效的。一般的过滤软件会有效地将与色情和暴力有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封锁,防火墙技术对进入系统的文件进行检测,发现病毒会提示用户并进行杀毒处理。
二、口令设置和数据加密,所谓口令设置就是对一些重要的软件和文档实行口令保护,同时也可以用加密技术对邮件保密以防止非授权者阅读,这能给你的邮件加上数字签名从而使你的收信人可以确信邮件是你发来的。加强互联网技术上的安全性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制定出网络法律
很多网民之所以在网上胆大妄为,是因为在网络的言行不需负任何的责任。当网民的道德意识水平不高,又缺少相应的法律制约时,只要有少许的环境因素的诱导,很可能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失常。由于互联网本身发展的不成熟,缺少一套相应的规范体系,网民在上网时高度的自我卷入,所以在不太友好的气氛中,不道德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网络法律的制定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1997年12月我国公安部也颁发了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1]2000年1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获得通过。[12]这些网络法律的制定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3.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加强监督
由于网络的真正的走入大众的时间还不长,对于网络中个体相互关系的确立与维护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人们处在这种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的转型当中,一切还没有适用过来,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也就有一定的难度。道德规范对于道德本身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由于在目前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着道德批评的不系统和不完整、道德理想环境的模糊和不存在道德权威而缺乏建设性的力量等问题,也使得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需要一段时间。最初的网规是一些技术性的规则,如TCP/IP协议。目前,网络的使用者自发制定了一些网络道德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中,提到的“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文件里去偷盗,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等条款,[13],具体地规定了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南加利福利亚大学也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类型(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相连的系统;(2)商业性的或欺骗的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偷窃资料、设备和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14]同时网络可以通过一种网络身份的确认来增强道德规范的制约力量,即个体进入网络之前必须先作出遵守网络规范的承诺和澄清违反网络规定时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增加道德成本。否则就取消其上网的资格。在这种规范之下安全有可能使网络道德良性发展。
4.培养网民自主道德意识
网民的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道德行为,对于网民的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就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从本质上讲,理想的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是一种“道德感”的培养。由于网民各方面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主要是网民道德责任感的培养,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网民在网络的接触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认知冲突,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并具了自我修养的能力时,道德认知冲突能够增强网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另外网络的道德论坛也可以增强网民的道德推理能力,在一种平等的讨论式的环境中,人的道德意识的提高相对容易得多。5.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互联网应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介,可以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网络道德教育都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灌输,内容枯燥,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内化。网络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并且学生也可以以参与式的身份来讨论一些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道德见解。另外在网络也可以采用公正团体策略,增加网络的凝聚力,提高网民的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的行为。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问卷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占用几分钟时间请你填这样一份问卷。
问题1: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访问过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的网站吗? A经常访问B偶尔访问C没有访问过
问题2:你是否有过在网上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的经验?
A经常B有过,但是不经常C没有
问题3:你在QQ聊天或者游戏聊天中是否有过隐瞒或者欺骗行为?A有过,不多,仅仅是为了安全意识
B很多,网络中真话不该太多
C网络说什么都可以,又不犯罪
问题4:你是否有在网络上说脏话肆意侮辱人的行为?
A有过,脏话平时也说,网上说也没什么。
B没有说过
C脏话会有,但是不会侮辱人,说出来只是自己过瘾
问题5:你怎样看待网上论坛中恶意评论或者攻击他人的行为? A这种行为很过分。
B与我无关,批的不是我就好。
C论坛中只是讨论行为,有什么过激的反应正常。
D论坛只是一个交流平台,讨论适度就可以。
问题6:你在网上偷看过其他人的隐私么?
A有过,但是合法的,看的是他不经意透露的。
B没有,不知道就不知道,无所谓。
C有时候竭力的想知道,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得信息。
D尽管想知道,但是不去想法设法找出来。
问题7:是否听说过与网络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
A听说过很多B听说过一些C没听过
问题8: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普及网络道德文明的相关课程?
A非常有必要B必要C一般D不必要5无所谓
第四篇: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及发展,网络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为主体,对网络道德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分析网络道德的含义与特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容与原则范,以及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管理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problems research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mputer and the network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network moral problem more and more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ethics problems.This paper main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life as the main body, the network moral and related issues to discuss and study.Analysis of network mor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moral and the reasons of its formation, students' network moral content and principle van, and how to network moral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The network moral;Manage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广泛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更甚,网络是他们了解外界信息和广泛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工具。但是由于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空间,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冲击,并随之产生了诸多道德问题,对于各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它所带来的冲击更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引发了很多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由此,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与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代大学生作为精英教育的主要群体,对网络的接触和利用率较其他群体更高。网络作为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媒体,以它快捷、便利、开放的特点越来越成为在校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了解外界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在极大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向高等教育提出了巨
大的挑战。他不仅给大学生带来生活和学习上的便利,同时又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大学生心理和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冲击和影响。也正因为人们如此,人们才将现实的价值和道德观念带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形成了网络道德。当今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网络道德是活动在网络上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1]
与现实生活的道德相比,网络道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网络道德的自主性特征。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相比,呈现出一种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依靠上网者的自觉遵守。二是,网络道德的无强制约束特征。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的虚拟空间,在目前只是受到某些法律的严格约束,对于道德而言,约束效力十分微弱。三是,网络道德的多元性特征。网络道德既包含现实生活的道德内容同时又包含其衔生的与网络相关的各种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一)高校网络道德的现状
大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储备,能够对事物的对错做出基本的判断,因此大学生对网络保持了一定的理智、清醒的认识态度,对网络环境的不良现象有着充分、足够的认识,对整治网络环境在心理上也有了较好的准备,但是现实生活的多样化使得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发泄情绪、恶作剧的园地之一,因次也使得大学生在网络道德状况上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的认识。计算机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为当代大学生们带来各种便利,例如可以与亲朋好友相互交流沟通,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新闻、科技动态,点评天下大事,关注祖国命运等,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但是由于某些不法分子错误的、不当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也产生了许多不良负面影响,例如黑客的攻击,黄色信息的传播,网上金融诈骗,虚假广告,侵犯商业秘密和信息产权(版权),盗取国家机密,散布电子谣言,宣扬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等网络犯罪时有发生等,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导他们漠视甚至破坏网络道德规范,形成错误的网络价值观,最后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2、青年大学生迷恋网络以及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日益严重。互联网对于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有的学生因为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络毒瘾”,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长时间上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因为
吃不好,睡不好,导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同时,调查显示: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已不足为鲜,曾经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下载下来当成作业交给老师的大学生占上网人数的50%左右,更有甚者在网络上购买学士、硕士论文,这种现象不仅
是表示着某一名学生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精神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沦丧。
3、网上大学生不文明行为普遍。“网络社会”中,主体往往在“虚拟实在” 的情形下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容貌谈吐被抛在一边,其身份、行为方 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篡改。在网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 责任和义务,而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由此,不文明行为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 日益增多。调查显示:80%以上的同学看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0%的同学遇 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比如谩骂和恐吓。30%的大学生曾经在 BBS 上对别人进 行过恶意攻击和散步虚假消息。
(二)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认识发生错位、道德自控能力不强、道德知行严重脱节等;就其客观原因来说,主要是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加大,缺乏规范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加强,缺乏主导性;网络信息的诱惑性增强,缺乏防范性;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加大,与现实性契合不够。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其健康成长带来一系列危害和负面影响,如健康质量下降,人际关系疏远,价值观念模糊,双重人格的出现等。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和原则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我们要以“两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意识,要树立正确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价值观,并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
2、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目前的网络礼仪主要有以下组成部分:(1)问候礼仪
(2)语言礼仪(3)交往方式礼仪。网络礼仪是在网络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网络礼仪是大学生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
3、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大学生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网络道德文明。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应遵循的原则
网络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是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的又一个重点,只有按照规则进行操作,才能保证网络的安全与顺畅。网络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体系的建构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复杂的工作,需要经过长期而不懈的努力,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意识形态原则。随着互联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和提高,它已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青年和争夺群众的一个新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体系的构建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可操作性原则。在我国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体系建设中,要针对我国网络道德的现实状况,进行可操作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
3、德法互助原则。在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构建中,必须坚持德法互助原则,加强网络道德的法制化,推进网络道德规范的法律化进程,以提高网络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完善网络道德建设的他律机制,使网络道德规范真正起到有效地约束广大网民行为的作用。[3]
四、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管理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在校大学生正反两方面的效果,因此在积极开发利用其有利于工作的一面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化消极为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实现对网络道德的有效管理,能够提升网络的积极效用。
(一)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专业的学习,提倡严谨、诚信的学术精神,高校针对专业学习开设专业检索课,指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个人专业水平。同时,加强网络管理,增强对信息性质的监控。对于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及时过滤、删除,减少对大学生精神上的腐蚀作用。
(二)高校应加大对在校学生网络道德宣传的力度。就目前大学生对网络使用的现状来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迫在眉睫的。首要,应加强校园网的文化建设,运用校园网对在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引导,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使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思想健康向上。其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个人完美人格,远离黄色网站,约
束个人网络不文明行为,如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黑客、网络病毒传播等。另外,可以通过开展 校园内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组织网络知识讲座,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倡导大学生 文明上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针对大学生上网成瘾这一现象,高校可以专门开心理咨询中心,有效疏导,帮助学生戒掉网瘾,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
(三)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许多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了解很少。而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大多没有完全养成社会规范意识,更谈不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加之尝试心理起作用,使他们在网络中行为表现为失范,甚至出现网络色情、网络传毒、网络黑客等违法行为。而许多大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概念认识不足,他们并不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看作是一种犯罪,因此加大力度宣传网络法制教育至关重要。[4]
(四)不断制定、发展和完善各种网络道德规范。世界各国信息机构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制定了众多的信息网络伦理规则,这些伦理规则在其机构运行过程中以及在规范信息人员的行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美国计算组织协会(ACM)的信息伦理准则,英国的计算机学会的信息理论准则等,通过对专业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双重规范约束,来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与整洁。
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由之带来的网络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展现了我国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的快速性、便捷性。网络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是一把双刃剑。在大学德育工作中,作为大学生来说,应该考虑怎样运用网络这个有效的工具而不沉溺于其中;作为大学德育工作者来说,关键在于怎样发挥网络的作用,防止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产生;作为政府的有关部门,责任就在于怎样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样,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共同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的顺利进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关注与呵护。网络时代中的他们的健康成长更需要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李雅梅.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1,(3).
[2] 张锋兴.大学生同络道馋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0.(2).
[3] 范虹.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同题[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4] 伍安春,张新福等.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及对策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第五篇:大学生网络道德
大学生网络道德
【内容摘要】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使用频率最高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网络社会,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道德低下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社会和个人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意义和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来进行研究,并总结了一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意义内容原因
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 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一个涉及网络的道德问题相伴而生。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熟悉也出现了网民的道德人格问题、道德冲突问题、知识侵权问题和网络信息受污染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网络道德问题的体现。而大学生作为上网人群的重要群体,这些问题也越发突出。
一、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
网络作为一个诞生不久的事物,大学生们还来不及审视其为何物时,就几乎被“一网打尽”,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危机为全社会所关注,而在传统社会当中不断推进的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理论又面临着必须适应网络社会做出更新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网络社会中也能自觉意识到传统道德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品质
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提高除了舆论的监督外,更需要加强大学生自律,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在自由开放的空间中,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非常弱小。即使有舆论监督,也是在网络中,离开网络,几乎无法发生作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品质。
(三)深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
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产生到广泛应用,只有20年时间,网络道德的形成几乎和网络的产生同步。况且更新非常快,变化迅速。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深化对其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促进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1页
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理论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得以提高。作为“网络一族”主力军的大学生,其网络道德意识直接决定网络社会道德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能促进并有利于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内容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问题越来越多。通过调查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得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及意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我们以桂林雁山校区高校为对象,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问卷》(见附件)500份。该次调查以网络调查为主,发放问卷的高校为桂林市雁山区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漓江学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0%,大二学生占30%,大三学生占30%,大四学生占20%。男女生各占50%。根据调查问卷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
问卷数据结果表示有81.4%的同学配有电脑,72.3%的同学经常上网。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几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调查表明,有62.6%的学生在网络里经常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大都数同学上网主要是聊天、玩游戏等。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5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主要是用在查找资料、开拓视野的层面上,但是事实上正在把网络用来查找资料辅助学习的同学非常少。
(三)网络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详细的特点,给很多大学生带了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络为大学生创造了了解世界、加强知识学习的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得网站总是屡禁不止,一些黄色甚至是反动的网站也在接近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网络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多用户地牢游戏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而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这些都是涉及到了网民的网络道德,而我们作为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四)网络文明有缺陷
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上网时很容易收到别人的恶意攻击,同时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不少人使用粗俗、不文明的语言,形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坏影响。在本次调查中,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54.8%,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病毒是网络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自从第一个蠕虫病毒发现以来,病毒就与计算机如影相随,现在病毒爱上了传播速度极快的网络。从CIH到“爱虫”,到现在的“库尔尼科娃”病毒,每一次都给网络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同时网络攻击和谩骂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一种风格,黑客的攻击也到了“谈黑色变”的地步。众多的黑客以摧毁别人的站点为乐。而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对互不相识的人恶言相向。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大家要提高网络道德的问题。
(五)网络监管不力
互联网的全球特征,是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淫秽、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人物十分紧迫。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1997年3月,比尔·盖茨连续收到4封e-mail恐吓信,要他赶紧交出500万美元,否则他和妻子都性命难保。在网上,像这种恐怖任何人都可能碰到,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网络骗子利用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及人们的麻痹心理,从事诈骗活动,你随时有可能成为骗子们的猎物。网络欺骗成为一部分
人获取财富的手段。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表明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这就需要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除了以上的问题还有知识侵权行为、侵犯他人隐私问题、网络违法犯纪行为等各种不良的网络道德现象。凡此种种足以引起人们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视, 对网络扩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道德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意识弱化,本我意识张扬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二)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难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三)传统道德规范受挫,道德行为失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四)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二)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三)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铃《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 李萍主编《大学生网络文化现状调查》 武汉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01.[3]李景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光明日报2005.05.18
[4]]刘新奇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22)
[5] 冯定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