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的必要性
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教学 课堂 美育 语文 课堂教学 贯穿 必要 过程 小学 必要性
摘 要:《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的必要性》...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
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荷塘月色》幽静的意境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
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情感美、节奏美,教师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情感美、简洁美、对称美、照应美、和谐美、流动美、主体美、布局美、整体美、整齐美、含蓄美、哲理美、奇异美、造型美、线条美、文学美、色彩美等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
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受到思想的感染,受到智慧的启迪,受到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由上可知,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想,趣味,能力等),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谐趣,志趣和情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感受取得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和对假、恶、丑的厌弃,从而对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内心受到濡染;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心里佩服,自觉不自觉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综上所述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精选)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
凤岗清英学校:黄秀燕
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2.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荷塘月色》幽静的意境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情感美、节奏美,教师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情感美、简洁美、对称美、照应美、和谐美、流动美、主体美、布局美、整体美、整齐美、含蓄美、哲理美、奇异美、造型美、线条美、文学美、色彩美等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受到思想的感染,受到智慧的启迪,受到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由上可知,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4.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想,趣味,能力等),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谐趣,志趣和情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感受取得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和对假、恶、丑的厌弃,从而对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内心受到濡染;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心里佩服,自觉不自觉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从而更加喜欢语文。综上所述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2011年秋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营口市老边区路南镇光明小学
邰素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中写道:“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 审美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蔡元培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
小学语文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一、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美育需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语文学科也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盖了天、地、人、物、事等内容,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优美生动的词句,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多元的审美享受。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等,学生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学生感受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学生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使学生感受山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索溪峪的“野”》使学生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美;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美感。当然,语文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绘,不是自然的复现,而是作者一项的凝聚,因而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时,不能局限于自然美的外部形态,还应该包括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想。
小学语文 教材中好诗美文比比皆是,且皆有美妙的佳境,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体现了诗的意境美,把环境渲染的明丽灿烂,表达出喜出望外、欢快急切的心情,情感热烈奔放;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则塑造了燕子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声形俱佳的意象美,与柳丝、微风、阳光构成一种美好的意境,妥切地抒发了作者的情绪;巴金的《鸟的天堂》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副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巴金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值得学生用心琢磨、细细体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伯牙绝弦》这篇中华经典诗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了大陆医生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外国商人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用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同时,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凡是具有美好心灵、美好品质的人,都会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的。所以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主题,善于引导,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二、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门工具,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小学生年龄大致在7-13岁,正处于个性心理发育成长的少年期,这个时期是审美静观能力的形成期,对个体审美心理发展而言,这是个重要转变。他们开始能将流转不已、瞬息万变的外部现象纳入一定的形式,形成审美意象。由此,文学作品的欣赏成为可能,因为文学欣赏是以审美意象为基础的。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功效,是其它任何美育的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从实际功效说,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从远期意义说,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磅礴雄伟的气势之美;还有体现现代意识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使人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从《最后一头战象》和《金色的脚印》这类文章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明、善良的同时,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美、形体教学的形式美、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以及板书设计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都能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如:会意字“采”的劳动美,“龟”的意象美,“众”、“森”等字中的凝聚力。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感染,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三、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小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烈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创设一种意境和气韵,让学生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等情绪最佳化的状态下,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当国旗升起时,学生起立、敬礼。师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被升旗仪式那种庄严的气氛感染了,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此时,教师又问:“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你有什么感受?在哪些场合你还见过五星红旗?”由于创设了情境,媒体中国歌声雄壮有力,在场群众情绪激昂„„,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刺激而产生愉悦、亢奋的情绪,老师在这一“兴奋点”上适时提问点拨,让学生表述自己当时的感受。此时,学生产生了不说不快之感,于是便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对国旗的敬爱之情、对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正是由于创设情境,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而产生了兴奋情绪,老师捕捉这一学习状态最优化的“兴奋点”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中,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培养了审美情趣,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志趣、情趣、和谐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取得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感受到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增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濡染学生的内心;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从心里佩服,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第四篇: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要认真发掘、发现文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化为美育实践活动,把美育渗透于整个文本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习的精神空间,在美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美育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美育进行了这样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充分证实了美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教育中贯彻实施美育教学呢?
通过这些年来,对小学语文课教学的不断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要认真发掘、发现文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化为美育实践活动,把美育渗透于整个文本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习的精神空间,在美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下面就以《桂林山水》为例简单谈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设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对美的期盼进入课堂
常言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
镇宁实验小学 田维芳 新内容以前的导入环节相当重要,如果一开始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就有可能导致整节课死气沉沉,更谈不上课堂互动。因此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把学生欢乐地带进课堂的情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小学生来说越美的东西越又兴趣。所以在设计教学或者上课时触景生情地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美的氛围,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尽可能的留给学生悬念,激发学生追求享受美的兴趣,以达到把整体学生带入课堂的目的。
导入文本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听完音乐腾格尔的《天堂》,问:“好听吗?听到唱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是歌唱家腾格尔歌唱草原,他用优美的歌声表达自己对大草原,对家乡的热爱。那么,除了用歌声去唱,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对某一处景物或者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呢?(引导学生说出,用写文章和画画的方式)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迹去欣赏用文字描述的另一处美景《桂林山水》看看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在朗读中渗透美育
朗读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朗读中,叶圣陶先生特别主张“美育”,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朗读中充分表达出来。教师在导入课文内容以后,引导学生自读,逐步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然后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时缓时急的朗读声中去感受激昂、舒缓、深沉韵律的美,从而获得朗读的乐趣。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是写桂林山水的样子,赞美桂林山水。我问学生:“这篇赞美式的文章我们该怎样去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己去发现、找到朗读时应轻松、愉快、用赞美的语气。然后通过示范、学生分组、自己找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时韵律的美。
三、在理解文章结构中渗透美育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形式美。理解文章结构对理清文章脉络、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教学中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后数数文章的段落,观察各段所占的篇幅以及构成文章整体一种堆砌的形同建筑似的篇章结构的美。然后,在读懂各自然段理解各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意义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在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存在着藕断丝连的衔接关系。学生在欣赏到文章结构美的同时领悟到文章结构中的衔接与过渡的和谐之美。这对学生作文中的谋篇布局有帮助,同时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时,在学生弄清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的同时,理解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所写的内容是否相同?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学生在理解中发现,第一自然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写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写山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了山与水完美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了这四个自然段之间是总—分—总的关系,同时感受到一种严谨的美。在此,仅举此例说明。
四、在理解语言文字中渗透美育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学生在带着感情朗读出课文主旨表现的情感基调后已经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激情,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句义、段义,然后通过推敲类比,从语感、词性、感情色彩、修辞的美,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然后通过学生仿写,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写得美?”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在此选取其中一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静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引导学生这样分析,问:“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们为什么觉得写得好?”经我再一点化,学生马上领悟到:“它们的句式相同,是排比句,三个句子都用了“真”字,分别强调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第三个句子是比喻句,它比出了漓江水的美、与众不同。”这时我让学生仿写一个排比句,一个比喻句。
五、感受文章塑造形象的美
黑格尔说:“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文章以塑造形象为目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是可以感知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在朗读、理解中寻找文章所塑造的,或自然的、或社会的、或艺术的形象。语文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认真朗读作者描写形象的字、词、句、段,揣摩文字表达,深刻领悟语言内蕴,感受语言折射出来的或自然、或人性、或意境的视觉形象的美。通过描绘、扮演、想象的方式把美的形象再现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相应的句子、段落,感受漓江水的形象,山的形象。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漓江的水与桂林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一美丽画卷的形象。学生充分的表述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到的桂林山水的画面。有的学生还用简单的笔画勾画出来。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美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文章是作者情感流露的渠道,渗透出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文章蕴涵着作者的人生体验,文章中一切美的因素都是作者经过情感过滤孕育而生的。因此,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文章塑造的形象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触动学生心灵,达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从而体会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所寓含的美。以此激发学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创作冲动,通过布置学生习作,学习作者的地写作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好,因为桂林山水确实很美作者很喜欢,他观察细致……”我趁机又问:“作者为什么要把它写出来呢?”学生马上又回答:“他是要让我们也能享受到那里的美丽景色。”最后,我让同学们回去以后,认真观察自己的家乡,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景物,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家乡。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是让语文教学在美的氛围中展开。让学生的心灵在美的环境中得到净化,想象得到丰富,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展现。常言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和创造美育因素,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1.9;《找准课文切入点,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江苏 许海荣;
2《天津教育》2001,7-8;《凭借教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天津 李克山。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感受美,认识美,接受美,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让孩子走出去,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她们去感受,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体会语言的旋律美,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选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对于孩子来说,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如何欣赏美,如何体验美,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的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让孩子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人文底蕴。语文与美育的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让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