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的科研环境看中国的人才政策(共5则)

时间:2019-05-14 22:2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美国的科研环境看中国的人才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美国的科研环境看中国的人才政策》。

第一篇:从美国的科研环境看中国的人才政策

[转发] 从美国的科研环境看中国的人才政策

美国, 中国, 人才, 科研, 环境美国, 中国, 人才, 科研, 环境

梧桐长成材 方得凤凰来——从美国的科研环境看中国的人才政策 Qc1 U-i6 Q% G+ g http://news.tongji.edu.cn/show.aspx?id=26454cid=19, G-v“ v# r8 ^: i5 Q

[来 源] 科学时报[发表时间] 2009-12-29[浏览次数] 125

我们在不容忍平庸、懒惰和失败的同时,放弃了对杰出的渴望。,近日,笔者随中国科学院所级领导干部科研管理培训班赴美国考察培训,耳闻目睹这个世界第一科技大国完善、优良的科研环境,再次感受到美国科学技术领域所蕴涵的巨大创造力。在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认清我们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是人类认知未知世界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来源于人类精英分子的创造性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造就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创造力的基本条件是:有最好的科学家,而这些科学家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才智。相对来说,美国集中了最好的科学家,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这些科学家创造了最好的科研环境。

此行的美方接待者是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西蒙教授。西蒙教授是美国科技政策方面的专家,也是研究中国科技政策的美国专家,曾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多年。由于彼此非常熟悉,所以西蒙的言谈直率而随意,尽管不乏调侃之意,但他的一段会议发言给笔者很大的震撼并引起深思。他说:你们中国有最优秀的人才,但你们自己管理不了这些人才,我们能管理好。所以一流的人才来美国,二流的人才去应聘你们的“千人计划”,所以美中两国要合作。

我们当然不愿意承认管理不了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认为二流人才应聘“千人计划”的观点也是对热切回归祖国之海外科技精英的不公平。事实上,应聘“千人计划 ”的学者中不乏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对更大学术舞台的渴望而选择中国。但我们还是要虚心地承认,我们在高档次人才培养、储备和使用方面与美国的巨大差距。-B(L6 W;M-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为何出不了大师”的疑问不绝于耳。最近,某著名高校原常务副校长在钱学森逝世后所发表的博客文章中调侃式地认为“中国现在不需要太多像钱学森式的人才(中国高端人才)„„可能还是比较少。我们在世界顶尖的领域里,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恐怕是整个氛围和环境的问题。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实际上也是从欧洲或其他地方去的,但他们在美国就能够生根发芽。现在不断有海外人才引进(到国内)来,但目前的学术环境不改变,可能很难让他们自由地发挥长处”。

认真比较我们在学术环境方面和美国及其他科技先进国家的差距,深刻思考我们学术环境的客观现状和开诚布公地探讨逐渐改进之道等,都是科研机构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也应该是我们国家人才战略和科研管理,乃至完善科研创新体系所必须涉及的核心内容。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阐述一些初步思考。

薪酬待遇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

各自的人才战略。其手段也都大同小异,无外乎增加投入、改善待遇、灵活政策、赋予名誉、委以重任等。实践的经验表明,薪酬待遇无疑是重要的,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下,薪酬待遇的重要性是绝对的,正如著名的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所认为的那样。一旦跨越了这个底线,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就会上升。事实上,那些共和国成立早期归国的海外精英们,都并非出于为获得更好生活待遇的目的而回国,相反,主人翁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以及事业的成就感是他们归国的最重要原因。这样的例子很普遍,不必赘述。

今天,美国一流大学教授的平均年薪大约在15万美元左右,按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当然十分可观,但其绝对购买力也远低于汇率换算的结果。中国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深正教授们的实际购买力已经达到或接近美国教授的水平。而“千人计划”入选者,按相关政策据有关测算可以在40万~80万元之间甚至更高。其实际购买力水平已经远超美国教授。如果考虑税收等因素,则国内的优势将更加明显。事实上,最优秀精英级学者们(不是一般的学者)更重视的是其学术生命的发展和延续。也正是这种对科学的无限热爱,才能造就尖端的人才。记得一位商界名家曾经说过:如果你想改变世界,你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你仅以赚钱为目标,你成就有限。科学家更加如此。因此可以认为,薪酬待遇标准已经不是我们人才战略的“短板”。

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是精英们的最爱

学术自由对于学术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把自由作为科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他认为知识是自足的,它不以别的什么目的而存在,而纯粹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它是一门自由的学问,它要求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不受他种目的和利益的支配。

学术自由的必要条件就是政治待遇、经济条件和职业安全的保障。19世纪后期,科学研究逐步确立为美国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为学术自由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需求。为了维护学术自由,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于1915年成立,并发布了1915年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聘任制的原则声明,明确提出保护学术自由的原则。此后,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相继通过1940年、1958年等一系列保护学术自由与终身聘任制原则的声明。这些举措从思想层面为保证基本学术自由奠定了思想和道德准则。从制度层面来看,美国的学术自由主要体现在以独立决策的学校(或研究机构)董事会为基本决策模式、以开放流动的全球青年精英人才政策为保障、以终身教授制度为核心、以严格设计的同行评议为资源分配依据。所有这些,使得美国的科学研究具有较多的学术自由,比较能够独立于科技资源分配以及宗教、经济和政治因素之外。

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挣脱了思想上的枷锁,但现实的科学研究领域的制度设计还存在着限制科学家自由思想、自由科研的诸多因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制度设计上的三大弊端:一是我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尚过多地被各种社会生活和经济利益所影响;二是存在着日益教条和近乎粗暴的科研绩效考评体系;三是过多权威、派系和行政权力参与到科研资源分配体系当中。举例来说,我国的院士制度在许多情况下,未能对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发挥更好的影响。* S6 v(~0 ]* S2 W

不可否认,院士是我国科技界精英的代表,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院士制度在各国均是一种会员制度和荣誉制度,是对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们的一种认可。大部分院士最重要的科学成就和对科学的深切把握都是在他成为院士之前。但在中国,院士不仅成为最高学术成就的代名词,也成为权威、权力、资源的同义语,且过多地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和力量参与到各种决策过程。一些政府部门,由于自身缺乏科学决策的程序和信心,纷纷寻求院士光环的庇佑。在各种涉及科技发展的决策当中,以部分院士成员为代表的学术权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堂而皇之地和一些政府部门达成了相互的利益共识,甚

至存在权力寻租现象。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动用机构、部门甚至政府的力量来发展院士和引进院士的情况。这也造成个别院士四处兼职、多处取酬的现象。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在评议研究团体的时候,经常把有无院士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此外,院士在科技项目立项、投标、评审等各方面普遍存在显著的特权。这种院士的特殊作用和特殊权利,使得院士成为青年学者、特别是大批归国学者们仰慕的终极理想。而一些最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在追求这一理想的过程中部分地丧失了对科学本身的迷恋。

在江泽民同志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产生了资深院士制度,使80岁以上的院士不再参与一线的科研决策,这无疑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上善之举。院士是终身荣誉,但其工作职位不应该是终身的。目前在各大学和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着院士不退休的奇怪做法。这样的制度对中国科学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改善中国科研环境,应先从改变中国的院士制度做起,还院士制度以应有的和本来的面目。我相信,这也是广大院士的心愿,因为他们对科学有着最深刻的理解,也是最热爱科学的人。

科研评价,我们绕不过去的坎儿

在所有科研环境当中,科技资源的分配可能是最直接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资源的分配必然依赖于科技评价,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最重要和最困难的环节之一。没有评价就没有科学家的荣誉、地位和待遇,也就没有了基本的价值基础,科学家共同体也就失去了社会性存在的意义。但科学是揭示未知的特殊领域,这种认知过程有其巨大的特殊性。不可能用以往的结果来评价正在进行的研究,也不能用简单的量化来评价科学家的劳动。科学的评价只能由学术共同体内部具有相同领域的背景和研究的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实现。这就是同行评议。

我国的科技评价总体也是遵循同行评议的原理。即使是以论文发表作为评价指标,其基本的依据也是审稿专家的同行评议。我们的问题是:有同行评议的形式,没有或缺乏同行评议的精髓——没有任何利益牵扯的纯学术价值的评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图使用间接同行评议取代直接同行评议,且间接同行评议的标准摇摆不定。中国的科技政策制定和科研管理者深知科技评价的重要性,也洞悉中国学者“文人相轻”的传统,所以一直寻求使用客观标准来评价科学家和评价科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科技部委托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设立全国科研机构、大学SCI论文排名课题研究。之后,该课题组每年发布排名结果。这开启了中国特色的间接同行评价的时代。之后,以SCI论文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评价一直繁盛至今。所评价的对象从机构到个人,从教授到研究生。这种评价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却再次抹杀了科学的真谛。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某些学者每年发表SCI论文 30~40篇,高产之极,被国际同行不无讥讽地认为是“奇迹”。这方面的其他例证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二是评议的指导思想违背科学规律和价值错位。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芝加哥大学进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原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吴仲义教授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评价体系的初衷和结果是:防止出现差的,不鼓励出现好的。国内科学评议的初衷是奖勤罚懒。所谓“先改革先收益”,“绩效优先、兼顾公平”。我们的评价结果和科研单位、科学家绩效密切挂钩就是明证。但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劳动,它来源于一定的积累,来源于对科学的热爱,来源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灵感。我们现行的频繁、简单、量化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在督促“懒惰”科学家勤奋工作的同时,使得最有潜力成为优秀科学家的人才疲于应付,放弃了对科学发现规律的应有遵循。我们在不容忍平庸、懒惰和失败的同时,放弃了对杰出的渴望。

三是国内机构评审失去公信力,目前国内一流研究机构正在尝试使用“国际评价”。此举当然是为了更多地得到国际专家的咨询意见,但也表明了国内科技评价机构的缺失,或原有科技评价及机构公信力的丧失。反观美国,存在着大量以科技评价和科技咨询为主业的中介机构。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约科学院等等。这些机构虽然也有些有政府背景,但从管理和隶属上完全是非政府的,是独立运行的。这就从体制上保证了这些机构评价结果的中立性和客观性。至于一些科技政策咨询公司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咨询公司由于其评价结果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其评价的客观性就成为其存在的生命线。中国的科技评价应该呼唤独立的非政府隶属的专业评价机构。* l” t9 ~% w* s!T)~8 v

四是同行评议普遍存在着“叠加价值标准”。所谓叠加价值标准是指:评审专家首先考虑被评审者的学术价值;同时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通俗的说法就是:既当裁判员也当运动员,同时考虑评审的结果是否对评审者有利,并把这种考虑叠加到学术价值之上。由于评价的标准经过叠加,是不纯粹的学术价值评价,其对学术评价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d, K%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如社会大众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政府部门高层决策者科学素养不够;社会和学术风气不良;学术资源分配不均和不足导致竞争激烈;评议过程缺乏精细管理和严格控制、学术评价机构公信力缺失等。针对目前中国科技现状,应适当扶植成立非政府的,甚至是商业模式运作的科技评价中介机构。加强科学家学(协)会的作用也至关重要。目前这些学会的活动大多集中在学术研讨,很少对政府决策、科学家自身和社会大众产生影响。我相信,只要有合理的运行机制,优化的科学家群体和中立的科技评价机构是可以通过精细管理和严格控制而实现较为纯粹的同行评议的。% r8 T: S, j3 PW7科研基础设施须从功能性向舒适性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科研基础设施的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功能已经基本实现。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日新月异的科研大楼和在仪器设备方面的巨大投资就可以知道。但由于我们自己是刚刚富裕起来,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成从基本功能型向完善舒适型的转换。这种影响对于勤劳节俭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影响不应太大,但美国以人为本的舒适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确实是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重要因素。

本次美国之行,我们对以人为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美国的许多科研机构当中,所有的设施虽然不极尽奢华,但材料、做工、色彩、灯光无不细致入微。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科研机构里,就是以科学家为本。就是要让科学家最放松、最舒心、最享受。这样的科研环境,再碰上有潜力的科学人才,科学的发展才能有一番新的面貌。

基础设施的以人为本,还体现在科学管理者对科学的理解。美国斯坦福大学最近新落成一座Bio-Xbuilding,就是基于校长认识到生命科学发展的巨大前景,以及生物科学和其他各学科的交叉融合的特点所倡议建造的。在校长的大力倡导下,这座建筑呈完全敞开式办公,共有来自30多个系的40多个科学家小组在这座大楼里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中国有句古语: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其实,刚刚破土的梧桐也是不能供凤凰栖身的。梧桐必须枝繁叶茂,凤凰才会择木而栖。让我们的科学家、科研管理工作者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培育我们已经栽下的梧桐苗,并以此来吸引和欢迎我们的凤凰。(作者系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研究员)转载请注明出自中美环保科技交流论坛 http:///bbs/,本贴地

址:http:///bbs/viewthread.php?tid=6764

第二篇:从世界看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概况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正确理解区域差异大,人口众多对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重点难点: 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东西半球图、地球仪。

2.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地图挂图。3.录音:《请到天涯海角来》、《黄河颂》、《康定情歌》、《青藏高原》等。

各地区风光的景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长城、故宫、兵马俑、云冈石窟等图片。

2.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迈克和袁小光,相互自我介绍,说明目的,各自介绍自己的国家所在的大洲位置。由迈克提出“中国在哪里”导入新课。

二、教学互动

1.出示世界地图,找出瑞典和中国的地理位置。

小结:从南北半球看,中国在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中国在东半球;从世界大洲大洋的位置看,中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迈克提出新问题:中国与他的国家谁大? 指导看图:中国陆地面积与欧洲面积的比较图。

学习阅读方格统计图,分小组计算面积数,得出结论:中国的面积很大,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差无几。

3.学生分小组朗读中国小档案。

以小组为单位,各自介绍“我所知道的中国档案资料”。

读图练习: 在中国行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首都、主要岛屿台湾岛和海南岛,认识中国濒临的海洋。4.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

三、小导游活动

根据中国地形图,设计几条迈克的旅游路线,选择其中一条。

1.将旅游路线按东北地区、海南岛、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顺序设计。2.确定在各个地区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1)播放《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学习东北地区内容。

了解:吉林雾凇、长白山天池、朝鲜族。

师讲解: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播放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转入海南岛的学习。

出示椰子林、橡胶林的图片,介绍海南岛特有的热带海洋风光。(3)播放《黄河颂》,揭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介绍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讨论黄河的功过。(1)播放《洪湖水,浪打浪》,介绍我国五大淡水湖。展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商业、城市建设的图片。

欣赏古人对江南的赞誉——《忆江南》。

四、总结

播放《康定情歌》,指名朗诵“溜溜的跑马山”。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认识邻国关系是理解“世界中的中国”的关键。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利用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地图阅读、资料收集、分类整理、系统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如何查询资料,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提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本领,也强化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并让这种情感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 1.中国行政区地图,地球仪。

2.收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景观图片、民族服饰图片等。3.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2.看中国行政区地图,找出日本的位置,导入新课。

二、教学互动

1.中国的邻居有多少?中国的邻居可分哪几类?(1)指导学生按顺序在地图上把14个邻国一一找出来。

(2)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海上邻国,并说说它们分别与我国相隔哪些海洋。2.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其中自己比较熟悉的邻国与它们的首都。

看世界地图,比一比,日本和美国距我国的距离哪个更远。3.什么是比例尺?阅读“小百科”。4.自古到今,人们交往的方式有何变化? 提出观点:有人说,世界变小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5.介绍中国的睦邻友好“三邻”政策和我国和平外交的五项基本原则。

三、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世界和平、世界人民大团结为主题的创作画。

第三篇:从饮食文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从饮食文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自小我就是一个吃货,我小时候的愿望就是长大了要吃遍世界上的美食,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很是单纯,可爱。上了周老师您的课以后我知道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的课很生动有趣,我们从不会感到无聊,今天我想用这次期末作业来表达我对饮食的热爱,希望可以用自己浅显的观点来看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饮食文化和中国社会变迁的联系。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是众所周知的。古人也云:民以食为天,所以“吃”真的很重要,我从小就立志于做一个资深的“吃货”。近几年来,有个很火的节目是关于吃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它的节目制作人说:“该节目是美食和历史的交织参拌,《舌尖上的中国》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饮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的,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一个民族饮食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其社会的根源和历史根源。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原料的不同,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就有明显的差异。这些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饮食文化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中华饮食文化的变迁也可以说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所以,就请跟着我的脚步让我们在饮食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一下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吧。

还记得那是在七十年代,中国人吃的像个人样,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从吃粗粮到吃细粮的变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没有习惯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们。在二十世纪50年代前,健康的标准是“只要求不生病”。二十年后,这个标准似乎没有什么改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的糖尿病,最甜的烤红薯和爆米花也只是孩子们偶尔才能享受的。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

到了八十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尤其到了中后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各样时令蔬菜水果。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但虽然如此,能够明显提高身体素质的牛奶,依然还是没有在这个时代中普及。直到中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等包括在菜篮子工程里统筹解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才彻底解决了副食供应紧张的局面。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粮成了配角。一些粗粮已经被淘汰,与此同时,野味和海鲜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饭桌上。从这些“新鲜”的菜肴中人们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来到了九十年代,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菜肴的品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在这个时代的餐桌上,尤以鲍鱼为吸引眼球。自古以来,这道菜就是尊贵生活的象征。在各个朝代,吃鲍鱼往往是豪门贵族、帝王将相才能拥有的幸福享受。尽管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最齐全的,但它给人的心理满足却非同一般。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但是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就得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如今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是吃并选择着;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但在二十一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病毒,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大批商家针对市场,及时推出各种“自然绿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牛奶的发展进入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应有尽有,数不胜数。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民以食为天”,随着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相信在将来会演绎出越来越多的饮食新文化,国家也会越来越强大,成为真的的大国、强国!有一句话说得好:民富则国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才能称之“强国”。我们已经有了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经济、军事实力也在稳步加强,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美好。

第四篇:从家庭变化看中国变化——形势与政策论文

从家庭变化看中国变化

——形势与政策论文

2005-2015,是中国巨变的十年。十年里,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十年里,三峡水电站全面竣工并投产,青藏铁路全面建成并通车;十年里,中国已经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都在感叹.中国飞起来了。

2005-2015,这十年里我的家,我的家乡同样在腾飞。通火车了,建机场了,办旅游节了,路越来越宽了,楼越来越高了。你会发现,我的家乡几乎是一年一个模样。

我们赶上好时代了。我们正走在通往幸福的大路上。

不由得想起了寒假时回家的场景。放假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赶紧拖着行李去了机场。8:55的飞机,10:50脚就已经踩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一下飞机,老爸就已经开着车在机场等我。接着,在前两年刚刚通车的省道上―路畅通到家。我望着前面这一望无际消失在天际的宽阔的道路,心中是满满的喜悦。

老爸开着车感叹道:“多亏了这几年建了机场了,不然啊,你回趟家怎么可能才花不到两个小时。火车十九个小时可得有的你受。”我想,是啊。从学校到家1530公里,这么快就能到家,这在十年之前谁会想得到。再早个几年,家乡没火车站的时候,还得先花半天的时间到南京或者到无锡去坐火车。前年老爸又刚好买了车,要不然啊,自己还得拖着行李坐公交回家,又得是―番折腾。我坐在车上吃着老爸早就给我准备好的零食,心里突然有了些酸 楚。许多年前,在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家里过得并不算好,那时候去—越肯德基绝对是奢侈的事情。我记得有—次老爸给我买了―双两百多块钱的鞋,回家老妈还差点跟他吵架。后来父母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家里的日子才逐渐变好。

我家在农村。十年前,我跟父母住在农村老式的砖瓦平房当中。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的厕所,拿一口大缸,挖一个坑,一半放在地面下,一半露在地面上,然后人就坐在缸的边缘方便。小孩子总是会对这样的厕所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感,可是又不得不接受,因为只有这样的厕所。再谈谈那时候我们家周围的情况吧,脏乱差,垃圾到处都是,还有鸡鸭乱飞,路是烂泥地,一下雨就是泥和水的海洋,中国其他地方的农村怎样,我的家乡大概也是如此。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安排和实施方案。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推进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于是乎,我的小村庄也走在了改革的路上。不久后,整个村子已经全部有了公共厕所,每天有专人打扫。再后来,村里所有的道路都变成了水泥路,一直通到了大公路,全村都装上了路灯。再后来,村里有了专门的健身场,还有了老年人活动中心。三年前老爸又在村里新规划的宅基地买了一块地基建了别墅。终于我们的家不再拥挤,我有了自己的大房间。

我一直觉得自己家的变化其实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缩影。都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老百姓要有粮食吃,然后才能去学习遵守礼仪。人是铁饭是钢,由此可知“吃”的重要性。十年来,我家的餐桌同样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的老妈只是让我吃饱每一顿饭,到现在的追求均衡营养。寒假在家的时候老妈每天都得拿出各种食材的营养成分表研究半天。火龙果,山竹,樱桃这些水果,奶奶是这么说的:“这东西以前见都没见过。”这些老一辈人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平常了。

手机呢,小的时候总觉得抓着手机打电话的老爸特别帅气。我记得那个时候老爸买的第一个手机很小很小,类似于现在的老人机,可就是这样的手机价格还很贵。到了2005年,老爸在用翻盖手机,再后来又换成了流行的滑盖机。到了近几年,功能多样的智能机逐渐占领了整个手机市场,手机的价格也在慢慢降低。

食物跟手机,这是最能印证十年中国经济变化的词语。高速发展,加快转型;开发西部,全面富裕。中国经济经过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10年,也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实现共赢的10年,更是中国百姓得到巨大实惠的10年。

还有诸多方面的变化。记忆中,那时候每次要到过年之前,总会有人到种地的爷爷家收地租(说是地租其实就是农业税),每到这个时候奶奶就在不停地嘀咕,种地本来就赚不了多少钱,每年还要交好多钱。后来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那―年秋收的时候奶奶捧着收进家的稻子,不住地激动:“这下都是自己的了。”

2009年,国家又实施了新农保政策。于是.我国农民首次享受到在60岁之后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一开始爷爷个月可以领到60块钱,之后国家又在慢慢提高金额,到现在一个月可以拿到90块钱了。这些年,国家还在逐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前年外婆因胆结石住院手术的时候,共是花了三四千,最后实际上自己只掏了不到一千块,其他的都是国家给报销了。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轻了农民农因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总之,这十年以来,我的家经历的这些变化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最好的证明。

十年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GDP升至世界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进出口额逐步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成熟完善,人民的幸福生活得到保障。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国家付出的极大努力和实施的正确的政策。十年来,国家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调整经济关系,促进多种经济共同发展;重点扶持区域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危机中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十年来,国家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这些全国的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分为 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在感叹这些喜人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十年前.那时候的天还很蓝,家门前的河水还是清澈的,每天早上总有很多的人在河边淘米洗菜,鱼儿就在脚边游动。可是后来,我发现,天慢慢地变灰了,水慢慢得不清了,鱼也慢慢地不见了,河边淘米的人也慢慢消失了。我们的环境开始慢慢地被污染了,即使是在我们这个一直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兴化。再放眼全国,华北的空气污污染严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70%的江河湖泊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那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23.3%的河段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情况不容乐观;植被状况令人担忧,自然灾害日益增多,生物多样性面临考验。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在国家的努力下,生态环境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多次强调和表述。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全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表明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相信,在国家坚定的决心下和有效的政策下,蓝天碧水很快又会重新属于我们。

时间周而复始地运转着,一个回眸间我们国家就走过了这十年的路程。这是属于我的家与我的国家之间的故事。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祖国啊,你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第五篇:从马克思主义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们指明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 文化建设

面向新世纪,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和融合、文明的碰撞与交辉。在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任何一个政党,如果不能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不能主导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那么,它最终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命运。因此,我们必须重振中华灿烂文化,建设发展中华文化。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民族的振兴取决于文化的力量。文化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次全会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文化繁荣发展从来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事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支柱之一,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他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当然,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 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最主要经验的总 结。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又应该必须遵循什么呢? 十七届六中全会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2.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3.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4.

坚持把社会公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倡的方针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

面临新形势,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怎样深入开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远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研究我们,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 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国际方面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职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170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其次提到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 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同时,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陈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的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为此,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又要培养一批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我们要抓住国际社会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的范围。

第三要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还要考虑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民的认同,并为他们接受和 喜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在看到我们文化大发展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杂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新中国出版50年》 《中国共产党党史大讲堂》 《社会主义五百年》

下载从美国的科研环境看中国的人才政策(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美国的科研环境看中国的人才政策(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北京故宫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北京故宫看中国传统文化 张迪 (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语语言文化学院 )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变现形式,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特点。北......

    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孙承斌 邹声文)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

    从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绞杀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陷阱

    从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绞杀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陷阱 (2009-07-24 17:32:21) 转载 一、 曾经疯狂的日本经济 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透过汽车、家电等等的出口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

    从人才的需求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从人才的需求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一、从校企联合办学的现状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重庆小天鹅集团是全国有名的民营企业,它的产业有宾馆、房地产、火锅店等,其中以火锅......

    从习主席首次,看中国发展(共5篇)

    非常视点从习主席首访,看中国发展2013-3-26 从习主席首访,看中国发展杨婉璐:感受特色评说,倾听社会热点,这里是《非常视点》。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杨婉璐。今天是3月28日,星期四,......

    从交通执法现象看中国法制环境

    从交通执法看中国法制 首先看一则新闻报道。2014年2月九江市纪委监察局官网“九江廉政网”报道,都昌县副县长、县公安局长彭新球本人驾驶公车私用过程中发生交通违章50起,违章......

    从高考零分作文看中国教育问题

    从高考零分作文看中国教育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高考,可是说是中国学子人生转折上的一件大事......

    从规模经济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

    从规模经济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 白宏丽 2013-3-5 14:38:14来源:《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01期 【摘要】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综合体现,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