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时间:2019-05-14 22: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第一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当前,国内外形势总的是好的,政法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形势的主流,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总体缓和稳定、局部紧张动荡构成了当今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从国内看,在党中央、xx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进展顺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已见成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特别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求真务实、统筹发展、为民爱民的方针政策,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政法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的领导既要看到大好形势和有利条件,更要清醒地看到维护稳定的复杂形势和突出问题,清醒地看到政法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求真务实,做好工作,确保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持续稳定。

一、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这一问题,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要高度重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并要求全党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部署,下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关心群众利益。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治本之策。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和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不仅关心GDP、财政收入以及引来了多少项目,更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护,收入能否增加,退休了能否领到养老金,下岗了能否再就业,孩子能否入学,毕业了能否找到工作,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外出是否有安全感,利益受到了侵害能否得到公正处理。实现了群众的这些利益,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我们,才能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政绩,才会有真正的社会稳定。

促进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任何一项改革发展措施的制定,都要考虑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任何一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任何一项发展项目的实施,都要考虑能否给群众带来长远利益或现实利益。同时,要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众具体利益的结合点,不能使一部分群众现有生活水平下降,更不能使这些群众失去生计,要努力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要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困难和问题,对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城市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改革中侵害职工利益、工程建设和工商企业中侵害农民工利益等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并制定防止出现类似问题的制度和办法。注重做好就业再就业、扶贫开发、农民增收、务工农民的管理培训和服务等工作,把中央的政策落到实处。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又是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做好群众工作,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矗涉及群众利益的许多矛盾单靠物质手段难以解决,必须有强有力的思想工作作保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经常分析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注意了解各阶层人民生活现状和思想动向,及时掌握哪些是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疏导群众情绪。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是最实际、最及时、最急需的群众工作。要大力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形成化解矛盾的综合优势。广大基层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领导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使之以良好的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制定、~导向等方面树立他们的形象,提高他们的威信,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各地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县乡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指示,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总的目标就是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注处置得好。

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和问题,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也有一些应吸取的教训,要认真加以总结,研究各类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不断完善处理机制。

二、加强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维护~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是对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的能力。

(一)切实增强~意识。当前,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勾联聚合,呈现出境内外勾结、组织间聚合、合法非法手段并用的新动向,策划暴

力恐怖活动,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假手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与我对抗。一个时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还采取造谣诬蔑、挑拨离间等卑劣手法,丑化我党和政府形象,攻击我政治法律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对敌斗争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认识对敌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切实增强~意识,在处理经济文化问题的同时,保持政治上的高度敏锐性,坚决粉碎敌对势力的种种图谋,决不允许危害~和社会稳定的势力形成组织,决不允许危害~和社会稳定的活动形成气候。

(二)大力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切实提高预警能力。根据敌情社情的新特点、新变化,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实现相关信息共享和信息支持,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斗争合力。加强对情报信息的分析和研判,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把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粉碎在预谋阶段。

(三)突出重点,加大打击和防范工作的力度。从全国看,应重点注意四个问题:一要高度重视敌对势力对我核心要害部门的渗透和窃密活动,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间谍情报活动。二要严防敌对势力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制造事端。三要警惕“三股势力”进行~破坏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同时要落实好各项治本措施,确保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稳定。四要深入开展与“QQQ”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坚持不懈地加强反邪教工作。要针对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经济文化交流和宗教活动对我进行渗透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防范和抵御。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互联网的管理,积极占领网上阵地,依法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等新型传媒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三、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把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基层。

(一)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这是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一要统一思想认识。多年来的经验表明,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是遏制犯罪急剧上升的有效措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滋生和诱发犯罪的因素大量增加的客观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严打”方针。这决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阶段性要求。各级政法部门要真正把“严打”方针贯彻到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和日常工作中去。二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制宜,确定打击的重点和方式。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哪里,什么方式更有效就采取什么方式。从全国来看,继续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及有组织犯罪,尤其要把“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同时,加强对黄赌毒的查禁力度,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加大对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力度,加强重点整治工作。三要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必须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对具有法定从宽条件的应依法从宽处理。要继续进行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提高矫正工作的质量。这样做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严重犯罪,有利于挽救失足者,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法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贯彻这项政策的具体措施。

(二)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治安的工作机制。坚持专群结合、充分依靠群众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矗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好社会

第二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推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当前,国内外形势总的是好的,政法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形势的主流,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总体缓和稳定、局部紧张动荡构成了当今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从国内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改革发展的一系列

重大举措进展顺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已见成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特别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求真务实、统筹发展、为民爱民的方针政策,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政法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的领导既要看到大好形势和有利条件,更要清醒地看到维护稳定的复杂形势和突出问题,清醒地看到政法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求真务实,做好工作,确保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持续稳定。

一、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这一问题,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要高度重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并要求全党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部署,下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关心群众利益。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治本之策。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和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不仅关心GDP、财政收入以及引来了多少项目,更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护,收入能否增加,退休了能否领到养老金,下岗了能否再就业,孩子能否入学,毕业了能否找到工作,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外出是否有安全感,利益受到了侵害能否得到公正处理。实现了群众的这些利益,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我们,才能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政绩,才会有真正的社会稳定。

促进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任何一项改革发展措施的制定,都要考虑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任何一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任何一项发展项目的实施,都要考虑能否给群众带来长远利益或现实利益。同时,要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众具体利益的结合点,不能使一部分群众现有生活水平下降,更不能使这些群众失去生计,要努力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要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困难和问题,对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城市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改革中侵害职工利益、工程建设和工商企业中侵害农民工利益等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并制定防止出现类似问题的制度和办法。注重做好就业再就业、扶贫开发、农民增收、务工农民的管理培训和服务等工作,把中央的政策落到实处。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又是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做好群众工作,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涉及群众利益的许多矛盾单靠物质手段难以解决,必须有强有力的思想工作作保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经常分析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注意了解各阶层人民生活现状和思想动向,及时掌握哪些是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疏导群众情绪。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是最实际、最及时、最急需的群众工作。要大力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形成化解矛盾的综合优势。广大基层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领导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使之以良好的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制定、舆论导向等方面树立他们的形象,提高他们的威信,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各地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县乡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第三篇:为加快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_百度文(精)

为加快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持续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法治环境作保障。因此,各级政法部门必须牢固地树立服从服务于“第一要务”的大局观念,牢固地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执法为民作为新时期政法工作的本质要求,依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自觉地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作为新时期政法工作的两项基本任务,全力为大局服务;必须自觉地坚持与时俱进,把加强党的领导、提高队伍素质、改革司法体制作为新时期政法工作的三大保证,全面加强和改革政法工作,保障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

一、进一步深化对当前社会稳定形势的再认识,增强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维护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治安防范工作力度,刑事案件发案得到有效控制,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有所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稳定。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治安形势还十分严峻,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仍大量存在。首先,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没有停止,“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捣乱破坏活动和帮派残余分子的非法活动屡禁不止。非法宗教势力以及其他一些邪教组织和秘密结社也在利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困惑,暗中加紧活动,企图同我争夺人心、争夺群众。各种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呈现出境内外勾结、组织之间聚合、合法非法手段并用、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假手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与我对抗等新的动向。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将进一步凸现出来。其次,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因国有企业改组改革、拖欠工资福利待遇、旧城改造、重点工程征地拆迁补偿、下岗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经济活动中的债权债务以及司法不公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农村因山林、土地、水事、环保等引发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到领导机关群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可能还会

相对集中,一些难以预料的不稳定因素还可能进一步增多,短期内群体性事件上升的趋势难以遏制,如果我们重视不够、应对不妥、处理失当,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再次,刑事案件虽然有所下降,但发案仍在高位徘徊,个别地区发案呈上升趋势,杀人、放火、伤害、投毒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盗窃、抢劫、贩毒等侵财性和多发性犯罪居高不下,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面对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政法部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居安思危,治不忘乱,充分认识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振奋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上来,把工作的基点放在随时应对各种特殊情况,驾驭各种复杂局势上来,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维护稳定工作,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二、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观念,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治安秩序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平稳的治安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所必备的第一环境。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在维护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地把维护稳定置于政法工作的首位,采取扎实措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以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为重点,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要认真贯彻中央部署,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坚持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政法工作和维护稳定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研究其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和解决矛盾,克服实际困难,落实好党的各项政策,逐步缓解和解决各类矛盾,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的冲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作出决策立足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缓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制定政策维护群众的基本权益,缓解改革发展要求与

群众生产生活现状之间的矛盾;开展工作符合群众的实际需要,缓解干部履行职责与群众愿望要求之间的矛盾。要体察民情,努力化解矛盾,坚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寻找答案,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要为民负责,妥善处理矛盾,坚持防止矛盾处理过程中推卸责任,防止矛盾的对抗性因素增加,防止矛盾出现反复,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多数发生在基层,化解矛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从维护稳定的情况分析,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工作:一要加强情报信息工作。要健全情报信息网络,把收集情报信息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敏感地区和重要部位、重点人群;完善情报信息的报送、收集、分析制度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确保各种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发现,妥善处置。二要加强基层调解工作。要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建设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其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把大量民间纠纷调解在基层。三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严格制度。按照维护社会稳定“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辖”的原则,认真落实“一规定、三制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尤其是影响一方稳定的重大矛盾纠纷,必须落实到部门和领导,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保证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发现不及时、处置不妥当引起矛盾激化和造成群体性上访、闹事等严重后果的,要坚决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查清责任,严肃处理。四要完善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对一些情况比较复杂、一时难以解决,有可能引发群众性上访的矛盾纠纷,在明确责任,组织力量进行疏导化解的同时,要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准备,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及时妥善处置,避免事态扩大,影响一方社会稳定。五要注意工作方法。发生群体性事件,党政领导要尽快赶赴现场,敢于负责,靠前指挥,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妥善处置群众提出的问题,不能回避矛盾。要慎用警力,防止激化矛盾。

(二)继续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要重视运用“严打”整治斗争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贯彻“严打”方针,进一步提高打击犯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持对各类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有效遏制刑事犯罪大幅度上升的势头。从全局形势出发,建立健全“四个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经常性的治安形势公布机制。要完

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和情况通报制度,经常性地研究治安动态和各种违法犯罪的规律和特点,提出对策措施,切实增强预防、控制和打击犯罪的针对性;二是建立健全经常性的工作部署机制。在及时准确地分析、研究各个时期社会治安形势的基础上,确定打击重点、打击方式、警力配置等,真正做到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在工作部署上,要始终坚持把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抢劫、抢夺、盗窃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多发性犯罪作为打击的重点,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绝不能让其酿成气候。在打击方式上,根据形势的需要,灵活采用集中统一行动、专项斗争、经常性侦查破案、区域整治等多种形式,切实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常性的侦查破案上来;三是建立健全经常性的政策执行机制。要始终坚持“稳、准、狠”和宽严相济的政策,依法快捕、快诉、快判,把“严打”方针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等各个环节中,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四是建立健全经常性的协调配合机制。要定期召开公、检、法联席会议,分析形势、通报情况、研究案情、统一执法思想,政法、综治各部门要树立整体作战的观念,在“打、防、控”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打破区域、部门和警种界限,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三)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整体防范水平。建立社会治安防范体系,是新形势下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增强社会防控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社会治安长期持续稳定的长效机制。要根据党中央及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按照确保实施重点、先急后缓的原则,以城镇和案件多发、治安混乱地区为重点,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运作有序、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八大防范体系”,即:街面治安防范体系,重点部位治安防范体系,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单位内部治安防范体系,农村乡(镇)、村、社、户“四级”治安防范体系,行政区域边防协作治安防范体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公路、铁路护路联防体系。通过“八大防控体系”的建设,努力形成专群结合、警民联动,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格局,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打牢预防犯罪、打击犯罪的的坚实基础。要

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在抓好普遍的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突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努力推进依法治州进程。

三、牢固树立服从服务于“第一要务”的大局观念,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政法部门要始终把政法工作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把握,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去思考,自觉从全局上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政法工作的需求,为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更主动、更直接、更有效的服务。

(一)学习经济,了解经济,找准服务经济建设的结合点。政法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时刻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了解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关注经济领域的重大改革举措。当前,各级政法部门要把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奠定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在学习教育和具体的执法活动中,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干警立足全局,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和市场经济新领域,紧紧围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建设等经济工作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解决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自觉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坚持打击、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首先,要继续加大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全力维护经济安全。要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依法从严惩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重点打击生产制售伪劣商品、危害金融管理秩序、偷税骗税等涉税犯罪、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及生产经营中的重大责任事故犯罪。要积极应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认真研究各种经济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预防经济犯罪的预警机制,努力提高打击经济犯罪的整体水平。二要充分发挥调节职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要善于运用司法手段调节规范加快经济发展的各种法律关系,依法审理好企业改制重组、兼并、破产案件,保障资本、技术、人才向优势企业集中;审理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案件,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完善;妥善处理劳动分配法律关系,促进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规范金融秩序,防范和

化解金融风险,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三要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要增强服务意识,大力改革公安、司法行政管理工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开办事程序,简化审批手续,严格依法行政,提高管理效率。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行业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规范服务秩序,提高服务水平,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三)坚持依法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统一,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在加快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坚持法制统一性和非歧视原则,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法平等地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要采取有效措施,运用法律手段制止对非公有制企业不合理的收费、审批和摊派,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限制,体现对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的扶持和平等保护,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快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政法机关作为执法机关,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最终要落实到执法办案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执法观念,自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坚持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注意讲究政策和执法办案的方式方法,努力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营造有利于资金运作活起来、企业经营活起来,职工的创造力活起来,把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引进来的法制环境,保障市场经济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特别是办理涉及企业的案件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形象,考虑到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考虑到职工的就业和生活,考虑到社会的稳定,既要依法办案,又不能简单地抓人,不能因为办一个案件,影响一个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搞垮一个企业,让企业职工的生产生活没有着落,产生新的社会稳定隐患和现实问题。

四、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改革和队伍建设,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一)端正执法思想,树立群众观念,做到立党为公、执法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政法部门,就是要做到执法为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充分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主义法制本质。首先,要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切实转变执法观念。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是坚持执法为民的基础。只有把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解决了,把执法思想端正了,才能把执法为民自觉地体现在执法活

动中,才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才能够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去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切实解决执法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政法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好以“公正执法树形象”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宗旨教育和群众观念教育,努力克服“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等执法观念,克服特权思想,坚决纠正对待群众冷硬横推、吃拿卡要、滥收乱罚等问题,防止和纠正执法中的不作为、不公正、不严格、不文明,甚至违法办案、徇私枉法的现象。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问题入手,继续推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的便民利民措施。要大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平和警务公开等阳光工程,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做到立党为公、执法为民。

(二)以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改革。坚持与时俱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党的十七大的重要战略部署,事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事关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也是政法工作发展和实现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当前,政法各部门改革的重点是:人民法院要着力开展审判组织改革,积极探索审判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联动改革,建立符合审判运行规律的审判组织形式。开展诉讼程序改革,进一步完善调解、再审程序,依法扩大民事和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建立符合实际的简易程序审理模式。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逐步探索建立法官分类管理和书记员、执行员、法警单独系列管理制度;人民检察院要继续完善主诉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重点抓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点工作,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审查逮捕和公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协作和预防工作机制。司法行政部门除协助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创办劳教特色工作外,要积极稳妥推进律师、公证体制改革,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三)以公正执法为主题,切实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各级政法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始终把队伍建设置于重要位置,按照建立过硬班子、纯洁政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树立良好形象的要求,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推动政法队伍建设。一要把政治建警放在首位,确保政法队伍政治上忠诚可靠。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干警,不断增强广大干警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政法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二要健全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培训。在坚持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培训方式,加强干警政策法律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新的途径,努力提高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法律业务素质,提高执法服务水平。三要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大力加强政法机关党建工作。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各级政法部门认真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把政法部门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四要加大政法部门内部改革力度,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通过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加大干部交流、轮岗、下派上挂锻炼等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激发广大政法干警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作贡献。五要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政法干部队伍中的违法违纪案件,保持队伍纯洁,提高队伍的战斗力。

五、进一步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法委的职能作用

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优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完成各项政法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首先,要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领导。检验一个地方、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GDP的指数,还要看社会稳定的状况。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狠抓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法工作各项责任制的落实,切实肩负起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严格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社会稳定。其次,要继续重视解决政法经费保障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政法经费预算体制,千方百计保证政法部门正常运转的基本经费和办案经费,争取适时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有计划地逐步改善政法机关的工作条件和落实从优待警政策。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党委政法委的自身建设。要适应当前形势与任务的需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关于加强党委政法委建设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政法委的职责任务,优化人员结构,规范工作制度,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政法委职能作用发挥的

问题。要把政法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政法队伍建设的范围,统一要求,统筹安排。配强各级政法委机关的领导班子,把好进人关,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加大与政法部门干部交流的力度,不断提高政法委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第四,各级党委政法委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深入研究和总结推广维护稳定及政法工作的经验,规范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加强对重大案件的协调督办,认真履行协管政法部门领导干部的职责任务,增强为政法各部门服务的意识,提高工作水平。第五,各级政法机关要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把政法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自觉服从党委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以及重大改革措施要及时向党委报告。要提高政策法律水平,进一步端正业务指导思想,把服从党的领导、接受监督与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把执行党的政策与执行法律统一起来,做到严格、公正、高效、文明执法。

第四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进一步解决好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安全,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把人口问题摆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位。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认真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三个认识不足”的问题,即对人口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认识不足;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关键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保持清醒头脑和科学态度,坚决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情绪,始终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

第二,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划。要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在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中,一方面要破除“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始终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思考,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去把握。另一方面,要实现由“就数量谈人口”到“就发展谈人口”的转变。不仅对人口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更注重探讨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关系。-1-

第三,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协调。要从依法治国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规范公民的生育行为、政府的行政行为和计划生育及生殖健康产业的市场行为,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第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应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协调推进。重点加强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五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1日 09:00

来源:《求是》期号:2012/19作者:王 侠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就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我国人口计生系统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全力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迈出新步伐。回顾和总结十年来人口计生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方向,有效解决新时期重大人口问题,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落实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研究确立人口发展的国家战略和长远目标

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突出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战略部署。201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内涵和任务,为未来人口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中央的部署,人口计生部门注重把人口问题放到经济社会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去思考、研究、谋划,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预见性。自2004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开展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扎实的人口基础数据,为中央决策和制定民生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二、坚持服务全局,协调解决重点人口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据人口形势的变化,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人口发展专项规划。人口计生系统认真履行中央赋予的职责,牢牢把握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主题,不断提升统筹人口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十年来,我们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保持人口计生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教育、行政等手段,不断健全宣传教育、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工作,使低生育水平持续保持稳定。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7亿人(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以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减轻了人口压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环节。十年来,我们加快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建设,组织开展重大出生缺陷发生机理研究。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面加强优生优育和出生缺陷孕前预防,积极探索预防关口前移的新模式,现已覆盖到全国60%的县(市、区),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呈降低趋势。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成为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十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工作力度,探索形成宣传倡导、利益导向、全程服务、严查“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考核评估的工作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9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3年实现下降,2011年下降到117.78,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是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十年来,我们探索建立了“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稳步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较好地维护了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促进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全面加强流动人口全员统计、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测,不断深化人口流动迁移政策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坚持服务群众,健全完善人口计生政策法规体系

2002年9月1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开始施行。十年来,人口计生工作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务院颁布实施了《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修订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各省(区、市)及时修订地方性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相关法规,完善再婚生育政策,适时取消生育间隔规定,将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制度上升为地方法规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目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已基本建立,便民维权的原则得到贯彻,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人口计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人口计生民生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计划生育家庭得到更多实惠的历史时期。人口计生投入保障机制基本确立,“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投入增长幅度”的要求得到落实,目前各级财政投入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经费达到人均49元。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三项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法定的奖励政策,大力促进农业、扶贫开发、社会保障、教育等相关惠民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予以优先优待,着力推进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共发放奖励扶助金135亿元,累计惠及1943万人次;“少生快富”奖励金14.8亿元,累计惠及49.05万户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23.5亿元,累计惠及190万人次。做好地震灾区子女伤亡家庭再生育全程服务工作,96%符合条件、有再生育意愿的家庭实现了再生育。深入开展创建幸福家庭、幸福工程、生育关怀、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等活动,增进计划生育家庭的福祉,提高了计划生育家庭的幸福感。

四、坚持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建立健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

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基层。我们注重把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宣传教育与利益导向、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健全人口计生基层服务管理体系。坚持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人口福利基金会等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生力军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强大合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扎根基层、覆盖全部人口和家庭的工作网络,锻炼了一支拥有51万乡级以上服务管理工作人员、102万村(居)计划生育专干、600多万自管小组长和9400万计划生育协会会员的专兼职干部队伍。十年来,这

支队伍顾大局、讲奉献、能吃苦、善于做群众工作,在各个关键时期和各种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中央的肯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在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新形势下,建立健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体系,是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十年来,人口计生部门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全面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十一五”时期,中央投入37.6亿元,拉动地方投入15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县乡服务机构9210个,60%的县站、50%的乡站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条件和能力明显改善。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国家级和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覆盖率达到79.7%。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职业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技大练兵、六千人才工程、拔尖人才计划等人才重点发展支持政策和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家庭发展服务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五、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我国人口计生事业的良好氛围

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年来,我们坚持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拓展思路,在推动重大改革中谋划举措,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制定政策,在加快创新发展中提升能力。注重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把人口信息化建设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基本建成省级集中的全员人口数据库,在国家级汇集了12.7亿个案信息,现已进入信息整合、资源共享、深化应用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重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着力推动人口文化发展繁荣,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发展状况对世界人口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十年来,我们坚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人口与发展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施,丰富了世界人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加强人口领域南南

合作、南北对话以及与有关国家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双边、多边交流。先后成功举办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世界家庭峰会及第五届亚太生殖健康大会,发表了《长江宣言》、《三亚宣言》和《北京行动宣言》,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反响。我国在人口发展领域的态度和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更加积极客观的评价,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形象。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人口计生事业已经步入了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在新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社会抚养比最低、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走出一条人口均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作者: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下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于昨天在北京闭幕。这次会议是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党中央召开的一......

    认清形势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同志们: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年1月6日我国大陆总人口将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这是我国人口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表明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

    认清形势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同志们: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5年1月6日我国大陆总人口将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这是我国人口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表明我国人口和计划......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涛涛黄河水,巍巍泰山情,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召唤。全国上下为之振奋和鼓舞。怎样才能使十六大会议精神落到实处?怎样才能全面贯彻好......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共5篇)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6:53 作者:国家森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打击刑事犯罪、诉讼监督、预防和查办职务犯罪等......

    做好公安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稳定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举措,是广大农民群众期盼的一件大事。公安机关要根据这一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依靠基层组织,发挥职能作用,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

    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为建设平安中国、......

    高度警惕 创造和谐稳定环境(5篇)

    高度警惕创造和谐稳定环境 ——双基堡小学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总结 为有效防范非法集资风险,依法从严打击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我校辖区经济金融秩序稳定,按照宝鸡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