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赴美旅游相关新闻
中国今年赴美旅游人数近百万平均花7200美元
2010年12月30日13:29法制日报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各大酒店为了向挥舞着照相机涌向美国的日本游客示好,纷纷在菜单中增加了味噌汤。现在,他们的早餐桌上最显眼的却是米粥,而这就是出于中国人的喜好。
“距离远、签证难!如果让中国人给最青睐的旅游国家排个名的话,第一位的应该就是美国。”众信旅游美国营销中心负责人郑培上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略带妒忌地说,中国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手头有大把的钱要花,中国的旅游市场正一派繁荣。
《华尔街日报》更是“奉承”道:“中国游客到哪儿,资金和服务就应当跟到哪儿!”
其实,美国各大旅游服务机构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钱袋鼓鼓的中国客:中文迎宾,茶水待客,就连酒店的早餐都由咖啡、面包换成了咸菜、米粥。
相比12月春节赴美中国客增2到3倍
在美国营销中心工作的郑培有着多年美国旅游“地陪”的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2011年春节期间,他们就将有400人赴美旅游,而整个一年算下来,去美国旅游的人数将达到3000人。
他告诉记者,中国人去美国,一般以团队形式为主,一个团20-30人。总体人数每年都在递增。“4-6月和9月是去美国旅游的好日子,光5到6月的时候赴美中国人就有500人。”郑培告诉记者,“其实,冬天并不是去美国最好的季节,但赶上咱们的春节长假,赴美旅游的人数也是相当多的。”据介绍,与12月相比,春节期间赴美旅游人数会增长2到3倍。
而旅行团的价位大概分三个档次。“一万八左右玩两周,算是最常规、最实惠的。”郑培介绍,“再稍微贵点的是精品路线,花费要到两万一二。”
此外,还有四万元左右的奢华游。
中国国际旅行社市场部负责人石小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如今美国游很火爆,尽管包括纽约在内的美国很多城市正经历大雪,但中国客人的热情不减。
“目前,我们所推出的美国游产品都已经预订光了。”石小姐说。
购买力强中国客成新时代的“日本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国际上谈起旅游、购物、奢侈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会是日本人。
那段日子里,日本人拥有强大的购买力,大肆采购欧洲的名牌货,全民痴迷。
进入90年代,平均每三个日本女性就有一人拥有一件名牌货。那时候,身材苗条的意大利售货员会用流利的日语接待日本客人。
全世界的名牌都在迎合日本客人的需要,忙不迭地在价签与吊牌上添加日文标注。
如今的中国客,大有赶超当年日本人的势头,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公司将中国人看成是新时代的“日本人”。
美国旅游协会调查显示,近年来,赴美旅游的中国游客家庭年收入介于45100美元至79300美元之间,与美国中产家庭相比毫不逊色。
而美国经济不景气,大多数中产阶级手头拮据,休闲旅游成为奢侈。
消费最高中国客在美平均花7200美元
最吸引美国人的就是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
《洛杉矶时报》称,中国游客是在美国消费能力最高的。据美国联邦商务部统计,中国游客在美消费从2004年的11.15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36.14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
中国游客每人平均在美停留23天,机票、饭店、观光与购物等方面的平均花费达到7200美元,远高出国际游客平均4000美元的消费水准。
石小姐告诉记者,相比较而言,赴美国旅游团的消费层次都比较高,目的地偏向于西海岸的休闲游。购物也是中国游客必不可少的行程之一。
纽约中青旅经理查理说,他带过的一个中国团,有游客一口气买下四套阿玛尼西装,更有游客动辄狂买七八个古驰包,还大喊便宜。
《华尔街日报》称,更多的中国游客为整个纽约地区的零售业带来了增长。
今年中国赴美旅游人数近百万
目前,美国每年接待的入境旅游人数在5000万人以上。据悉,今年我国赴美旅游人数近百万人。虽然中国旅客所占比例并不高,但美国人更看重的是其中的增长因素。
全球经济衰退对美国旅游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2009年美国入境游客人数比2008年减少5.3%,但中国赴美的游客数量却呈强劲的增长趋势。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到2015年,中国公民赴美旅游人数将超过200万人次。
格里菲旅游集团美洲入境公司总裁表示,如今的中国旅游市场和10年前的日本旅游市场很类似。他说,如果策略得当,在7至10年内,中国就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这家公司去年从中国收到的旅游预订出现了三位数的增长。
中国中产带动赴美休闲游增长
《华尔街日报》称,尽管到美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中,多数人仍然是公务旅游,但休闲旅游的人数正在增加。中国日益增加的中产阶级正是休闲旅游增加的原因之一。
《国际先驱论坛报》指出,目前,中国13亿人每年的平均旅游次数是1.3次,到2015年会升至3.3次。
而世界旅游业理事会预计,2010年至2020年,中国旅游业每年将以9%的速度增长。中国人旅游支出的一大部分花在出境游上。
2009年,中国大陆海外旅游人次超过4700万,预计2010年会增到5400万。到2015年时会有1亿人次到境外旅游,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国游市场。
消费偏好中国男游客更喜欢买衣物
美国《侨报》报道,一项调查发现,包括中国游客到美国旅行最有兴趣的是购物,中国男性比女性更喜欢买衣物,半数以上中国游客顺带考察房地产市场。
调查发现,56%的受访者表示来美主要目的是购物,纽约是购物者最喜欢的城市,其次是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
除了服装以外,食品和糖果、玩具也让游客爽快掏钱。
半数以上来自中国的游客,顺带考察美国房地产市场。
美旅游业为吸引中国游客而改变
中国客爱纽约,纽约也爱中国客。如今中国游客的大队伍可以享受到的是,到美国同样也能吃上家乡菜,听上家乡话。
“现在到美国旅游能感觉到,美国为中国游客改变了。”郑培说,“梅西百货常年给中国人打9折,因为美国旅游局会给我们运来上千张打折卡。”
另外,好莱坞的环球影城现在提供中文地图;美国一些大的机场,如纽约、旧金山、洛杉矶都有了中文服务。大的城市,酒店里也都有亚裔服务人员。
2010年春节期间,曾有超过1000名中国客带着高达3000万美元的消费力进入纽约市,全美最大连锁百货梅西百货、纽约第一高楼帝国大厦、全球顶级珠宝销量第一的卡地亚等携手合作,欢迎史上最大的中国团。
纽约梅西百货破天荒举办舞龙舞狮,曼哈顿帝国大厦暂时关闭,只招待来自中国的游客。烤鸭蒸包美酒店迎合中国客胃口
《华尔街日报》称,美国的酒店业者和旅游业者,将向中国旅游团提供从客房中的茶壶到译成中文的迎宾礼包等贴心服务,以更好地迎合他们的需求。
商务和旅游景点雇用越来越多会说汉语普通话的员工向来自中国的游客提供帮助,一些自动取款机向中国银联卡持卡人提供服务,纽约帝国大厦目前提供汉语语音导游机。
据《福布斯》报道,万豪酒店为了中国人,在他们的菜单中增加的食物包括米粥、北京烤鸭、青岛啤酒和白酒。
万豪酒店总裁表示,他还考虑在酒店增设会说普通话的前台。
文华东方酒店长期供应米粥、豉油鸡、猪肉蒸包和煮鸡蛋等传统早餐。而现在,这家酒店正在制作用来欢迎宾客和介绍当地名胜的中文卡片。
许多酒店也正在计划为中国客人提供内部翻译,并在客房中提供免费茶壶和茶水。
●美旅游协会
争取实现中国游客视频签证
目前,制约中国人赴美旅游的主要瓶颈是签证速度。
美国旅游协会总裁罗杰·道日前表示,以现在的签证速度要服务100万人,压力确实非常大。
为此,他表示将通过相关部门和美国国务院、国土安全局等机构进行协商,争取实现对中国组团游客的视频签证,实现签证官在美国本土进行签证,增加赴美人数。
本版文/钱业 记者 王进雨 黎史翔
第二篇:赴美旅游材料
美国旅游签证注意事项
1. 按中国公民出国旅游审批程序申请护照(探亲、商务、用过的五年旅游
护照)。
注意 如是第一次使用的因私护照,而且出境卡上的目的地国家不是“美国”,申
请人要在签证出来后自行负责换卡。护照有效期为九个月以上(从送签时开始计
算)。
2. 申请人必须有固定职业,固定收入,如:经理、商人、公务员、工程师、会计、医生、老师、职员、翻译等。申请人须满25岁在职并在现单位任职满一
年;在广东工作满一年的,需持有已颁发一年以上的暂住证(美领将会考虑);
未满15岁的可随父(母)可申请在寒暑假期间前往;15岁—18岁的另议。
3. 在美国签证申请表(OPTIONAL FORM 156)上签中文名,一试两份。
4. 申请人单位证明,(附样板)。所在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公司简介及产
品目录。如是私营单位,需提供单位的近半年的缴税证明(地税、国税)。如是
国营单位的在职人员,需提供工作证、聘书、委任书(如有官职)等。
5. 大一寸黑白/彩正面照8张(白色背景),名片4张。名片职务、电话、地址
要与您所填材料一致。本人身份证、工作证、全家户口簿复印件。
6. 个人财产证明文件复印件(如大额的银行存款、多份的房产证明、有价
证券、汽车证*连同照片页*、驾驶证等)。
7. 领事馆有权要求旅游签证申请人随时补充签证所需材料或去领事馆问
话。
8. 旅行社根据申请人资料有权要求申请人交纳一定数量的担保金(至少人
民币5万元),团队回国一周内,凭护照及复印件到我社领取担保金。
9. 如领事馆拒签,或因任何原因取消签证,扣取签证费用人民币900。申请人目前必须未登记申请美国移民/非移民签证。如有任何移民或非移
民的拒签记录,必须详细说明被拒签的原因、时间、地点(领事馆有电脑记录,如隐瞒只会导致永远被拒签)。如果以前曾拒签并满一年的,可酌情申请旅游签
证。
11. 提供国外旅游经验的资料:如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签证复印件、照等。如曾去过美国,请提供领取签证时间、领取签证地点、在美停留时间等资料。12. 护照原件。(五年因私护照或用过的五年旅游护照可以使用)
13. 单身前往的,请提供配偶的单位、职务证明材料。
14. 填写美领的《申请人赴美调查问卷》,亲笔签名。
15. 家庭电话要与现住址同;办公电话如是独立办公室的电话,请多提供一个邻近办公室的电话。
证明信样板:(仅供参考)
美国领事馆:
兹有我公司(职务)---------XXX(姓名)申请前往美国旅游。本公司成立于--------年,从事(经营)------------,年营业额达-----------。XXX已在本公司工作-------年,每月收入----------元。现公司批准其放假20天。参加美国旅游考察团。本公司担保其如期回国,回国后,继续在本公司工作。
联系人:
联系人电话:(办公及手提)
负责人电话:(办公及手提)公司负责人签名:公司盖章:
注:证明信请用有公司函头的纸,同单位可多人同开一张证明。如单位的地址更改,但又是使用的有旧地址的名片、信纸等,请另外出具一份更改证明。★赴 美 国 签 证 须 知★
一、客人条件:
1.30岁以上的已婚中国公民;
2.在单位负责某一方面的业务。公司法人出据证明保证参团人员跟团活动,不滞留,按时回国。
3.曾出国一次。具备良好的经济实力;
4.无任何不良记录的当地居民;
二、客人申请签证须提供以下真实资料:(注:报名时提供复印件,面试时必须带原件)
1.因私五年护照,护照末页要有本人签名(有效期在6个月以上);
2.二寸彩色免冠照片2张;
3.公司营业执照及单位简介(成立时间,性质,规模,产品,效益等);
4.在职证明及无犯罪记录证明,公司空白抬头信纸2张;退休人员提供退休证,及原单位退休证明;
5.个人身份证,全家户口本;
6.填写报名表(我公司提供表格)
7.个人资产证明(存款,房产,有价证券,车等);
8.结婚证;
9.名片或工作证;
10.学历证明;
11.各种奖励证书;
12.全家福照片(近期风景照即可)
13.以往出国经历照片.
第三篇:赴美旅游考察报告
赴美旅游考察报告
依照国际政治学的分析,生态环境给民族国家带来的麻烦,不止表现为直接的安全威胁,更体现在对国家主权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所受到的约束和制衡上。然而,如何认识这种约束和制衡,人们却有着大相径庭的立场与观点。基本上可以看出两种大的利害关系和思考方向:一种是从主权国家的利益出发的,另一种则主要着眼于全球共同体的利
益。本节仅考察前者,后面(下篇)将专门讨论国际社会的态度。
从国家行使管理权利的角度看,以生态环境遭破坏为核心的全球性危机的加深,给各国政府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其中不少涉及到国家主权、威胁到原有的统治能力。比如,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和国际规定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格;从环保标准上看,环境保护也趋向于定量化和加强监督过程,对各国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世界各个地方,尤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到处能够听到所谓加强“全球村居民”之间合作的呼声,其中最强烈的吁求来自“绿党”、新社会运动、各国政府及民间的环保机构、反核组织、各种专门的国际组织。到目前为止,各国对于这种势头抱有一种多少有些矛盾心理:当仅仅涉及生态保护、难民安置、水资源分享等比较具有技术工艺层面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时,它们愿意显得比较慷慨大度,主动出让一部分曾经属于主权范围下的权利和权力;而一旦触及比较敏感的国家安全、军事和政治利益等领域时,最典型的如国际核监督、资源信息等等,主权受到损害的意识便会增强,相应地,在行动上也变得比较谨慎甚至有敌意(法国政府默许情报部门对新西兰等国的绿色和平组织的反核船只实施秘密爆炸行动便是一例)。冷战结束后的这几年,国际关系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形形色色的国际干预日益增多。国际干预在当代的加强及其结果,无形中使国际法律秩序得到了某种硬化或加固。按照传统的理解,国际法原则上只对同意这些规则的国家有约束力,如果主权国家表示异议,即等于本应适用于主权国家的规则失效或名存实亡。当代的世界政治现实与此并不完全一致,而且看上去似乎越来越不一致:如果涉及的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协定、国际法院的判决或权威的法学家的著作等国际法的渊源,主权国家的不承认或口头承认后的不履行,的确可能导致国际法的失效;在上述诸方面,“软约束”表现得十分明显。然而,一旦涉及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决议,就难以讲同样的话。很清楚,在90年代的今天,谁也不敢拿安理会的决议当耳旁风;在很多场合,“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这当然是许多主权国家不愿见到的情形。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国家主权的关注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它们看来,如果说国际社会的环保决议或各种标准确实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意愿(至少是多数国家的意愿)所致,那倒还容易理解一些;问题是其中相当多的东西是“少数发达国家塞进去的私货”,仅仅代表着一些西方国家的利益和要求。从根本上讲,西方国家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和信息及技术上的优势,支配着许多国际制度、规章和条约的起草和执行,逼迫发展中国家接受它们本来不应当接受(起码程度上有别)的环保方案,甚至以预防环境被破坏为名、行控制发展中国家之实。这里面又可区分出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议事程序和国际规则及优先性的控制,比如多数发展中国家会认为发展优先、环保只能在此基础上跟进,而多数发达国家从既得利益出发,则有相反的强调,最终的国际规则往往是后者意志的体现(世界银行近年来关于环保标准在用于发展援助的贷款项目中的强制性要求,就是一明显的例子);二是决策权力和权威有利于发达地区的分配,比如凡是与生态环保问题有关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关键的位置均由欧美日地区出身的专家出任,发展中国家推举的代表充其量能够担当一些名义性、礼仪性等比较次要的职务[注12];第三表现在对环保协定的执行和监督上面,比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巴黎统筹委员会及“伦敦核供应俱乐部”等重要国际核管理组织对核原料的控制、对发展中国家核技术的封锁、以及对所谓“麻烦国家”的制裁。[注13]
各国政府、尤其是较为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主权关注”,由此自然产生出来;简单说,它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经济相互依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全球化时代,如何既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利用比较成本优势,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又能够学会适应国际上日益加大的重视生态压力和各种环保标准,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摆到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平衡点上,同时又能够确保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发言权,避免陷入某些发达国家设下的“游戏圈套”,尤其是防止涉及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根本权益受到损害,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少数“核心国家”的“依附性外围”。这里的关键词是“依附”(英文为“dependence”),按照其发明者之一的界定,它“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即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与扩张。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济之间以及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世界贸易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但是结果某些国家(统治国)能够扩展和加强自己,而另外一些国家(依附国)的扩展和自身加强则仅是前者扩展——对后者的近期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和/或消极的影响——的反映,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就呈现依附的形式。无论如何,依附
状态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总局面。”[注14]因此,所谓“国家主权关注”,实际上就是指沦为经济及政治上的依附国的担忧。
无论是地理政治关注,还是生态威胁关注,或者是国家主权关注,反映的都是民族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行为体的思考及忧虑。然而,象我们前面指出过的那样,民族国家并不是唯一的行为体,在许多情况下甚至不被当成是最重要的行为体;在后面这些场合,生态环境政治引起的关注自然也有了另外一些内涵。
下篇、生态环境政治——国际社会的视角
最近二十年多来,全球主义政治观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透视,它在进行这种透视时所采取的独特视角,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传统国际政治结构和国际思维框架的局限性,感受到了建立新的合作与协调模式的必要与可能,感受到了世界在新的时代所发生的改变与演进。从国际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全球主义政治观在观察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冲击时,揭示了一系列具有“破旧立新”意味的命题与思想,把人们的眼光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安德鲁·胡里奥(AndrewHurrell)指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挑战,是对旧式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冲击。这个构造传统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在生态危机的全球性扩展面前,日益展示出其时代的局限性。“生态的挑战迫使我们重新开启有关自然与国家主权局限性这一问题的探索之门。向传统的主权观念发出质疑的,既有国家处理生态威胁的有限能力(地方性和全球性两方面兼而有之),也有新社会力量围绕环境问题显示出来的动员能力及其潜力,还有国家控制全球经济的力不从心的各种表现,以及管理生态保护问题的国际制度的各种安排显示的力量及其前景。不仅如此,世人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和‘人-境’相互依赖感的强化,增加了一种新的星球意识(anewseeofplanetarycocioue),它导致了不是基于领土之上的政治认同感,建立起了新的政治组织和行动的机制。”[注15]
依照这种“新的思维”,生态环境危机给国际关系结构和国际政治研究带来的深远改变,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主权的受制约和相对弱化
与上篇提到过的“国家主权关注”不同,这里讲的主权问题,是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出发的。按照新的观念,由生态环境危机造成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新趋势,显示出传统的国家主权结构和观念的衰变。国家在新的全球生态危机面前要么显得太大,那么显得过小:所谓“太大”,是指它无法设计和承担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它们只能从下面、从基层、从各个地方逐渐实现;所谓“过小”,是说国家无法应对跨国界的生态问题,后者经常是由国际组织和NGO处理的。“从这个角度看,正在分崩离析的主权国家体系已经成为管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一个障碍。”[注16]另一方面,全球生态危机的加深,和世界对待它们的反应的变化,为“世界主义道德意识”(acosmopolitanmoralcocioue)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所有人必须负责任地分享这个世界,“星球方舟”上的全体乘客不得不同舟共济,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保留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园——资源必须在所有民族(国家)之间保护和分享、在不同代际之间保护和分享的这种观念,与旧的国际政治学中所讲的国家利益、权力斗争或集团本位主义有质的区?稹?/gt;
“地球村”意识的发展,有可能导致限制国家主权的要求:首先,全球意识的加强将要求约束国家主权的范围和功能,比如,限制矿物能源的消费,控制可能造成对臭氧层的破坏的物质(如氟利昂)的使用,制止对雨林及森林地区的砍伐等等。其次,全球意识的强化将要求加大对全球NGO和各国内部个人及集团权利的保护,促进资源、财富和活动余地的公平分配,推动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层面的实现。例如,在新的国际气氛下,对少数(个人和集团)的保护和重视会比从前多得多。再次,全球意识的发展将要求人们注意一些过去不曾注意或注意不够的互斥关系,如自然环境的高度保护与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关系、迅速的经济成长与传统文化(包括历史遗址、传统技艺等)的保留的关系、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关系、新技术新科学的发明与道德尺度的维护的关系。总之,“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现有政治经济结构发出的挑战,向我们提出了世界重新设计与组织的严肃课题,比如,国家间谈判与合作的形态,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世界财富的分配和全球民主化的新形式,等等。……在国家观念的现有尺度内,秩序、正义等标准已经形成特定的模式;而一旦超越这种尺度,就会发现许多不完善之处。……环境问题和生态政治可能正在改变占支配地位的偏好和价值,创造新的思维空间”。[注17]
从国际制度层面观察,全球生态环境挑战及其“制度效应”(即不断设立解决相关问题的各种制度、规范和法律),会逐渐导致国家间关系中以往存在的“无政府现象”的减弱,同时令各国的本民族意识淡化,国际化、全球化程度提高。由于世界各国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卷入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各种机制,世人已经不可能再把国家视为某种完全自主的单元。这一“缠绕过程”(proceofenmeshment)将持续延绵下去,逐渐增强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在此过程中,权力正不知不觉地从各国的上层向各种国际制度转移(如联合国环境纲要、联合国发展纲要、联合国海洋法、联合国发展援助、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海牙国际法庭、世界自然保护协会、国际货币基金及世界银行等等),而各国从开始时的不情愿、不主动地进入国际合作与协调过程,逐渐朝比较情愿、比较主动的协作方向迈进。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既往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正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一面是正式的主权国家的权利要求,另一面是国际社会的权威性;变化的趋势是前者弱化,后者加强。国际范围的各种机制和规范,逐渐成为新的权威中心,各国政府的旧的权威地位受到日益增长的削弱。国际制度的不同层次,把不同的约束(实践的和规范的)施在国家主权的概念上面。各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高密集度的国际准则、规定、规范和制度的约束,也不得不学习和适应这些约束;即使是那些强国大国,它们的国际权力和地位及影响他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它们是否“有力”和“有效”地利用各种国际合作安排。总之,从全球主义者角度看,生态环境危机造成的一个国际结构性的变化是,国家的传统权利及权力在淡化,而国际社会的共同职责在加强,影响在扩大;变化的特点,是从最低限度的合作目标,朝建立国际规则和承担更大责任的方向演进,朝改善及改造国家内部的组织功能的方向演进,朝形成共同的星球意识的方向演进。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主权受制约的时代。
2.国际国内的界限逐渐模糊
国际关系中的许多重要的思想传统建立在一个认识之上,即国际关系从根本上有别于国家内部的政治过程。然而,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世界解决这种问题的新的努力,使上述旧的认识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意识到,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与各国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过程之间,存在着日益强烈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使每个国家成为国际社会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了某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内在结构,并且,逐渐消蚀着、侵割着、淡化着传统的国家边界和政治分野,把各国内部各个领域的各种变化在全球范围内折射、放大和再现。因此,不论是纯粹的国际问题研究者,或者是政治家和企业界人士,甚至于艺术家和出版家,都必须面对全球共同的挑战,把自己生活的小环境与国际大背景联系起来加以对待。如果说内河污染、森林乱伐、生物物种灭绝,还可以看成是某个国家内部的问题,至多对周边区域造成一定影响,那么,国际水域的污染、大片森林地区的沙化、某些地球生物的绝种,影响所及便大大超出单独的国家;至于世界性气温急剧升高、全球“热岛效应”的形成、臭氧层出现空洞等恶果,更是殃及整个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的生物圈。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生态环境退化与暴力冲突之间的联系。按照既往的解释,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冲突,正是现实主义者所说的典型的“资源战争”(比如围绕中东地区水资源发生的各种冲突)。然而,这一类解释却漏掉了生态环境安全中最重要的方面:环境退化的危机已经和正在削弱弱小国家的社会构造,不仅严重加剧国家内部的动荡和暴力,而且造成周边国家和整个地区的不安。例如,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片非洲区域,由于长期缺少治理,也因为人为利用的不当,生态条件正急剧恶化,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从短期和局部后果上看,它严重危及到黑非洲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政治稳定,从长期和更大范围观察,它给世界造成了一波又一波可怕的战争冲突、难民潮流、援助需求和疾病传染等威胁。换句话讲,生态环境安全的观念,已经无法简单按照旧的国内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限,或者军事威胁与其它形态的不安定的界限,加以划分和对待。
另一个事例具有同样的意味:在国家利益的认同问题上,传统观念的一个判断——国家实力大小决定国家所获得的利益——由于生态环境危机的加深同样有所失效。即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有可能在生态恐怖面临束手无策或遭受严重的打击——假如这种威胁来自臭氧层的遭受破坏、或者海平面的非自然升高、或者某种可怕的生物物种对人类的难以抵挡的侵害的话。显然,在生态危机面前,人们不可能完全根据国家的实力大小和传统地位,确定什么样的程度有害、什么样的程度无害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政治学里面,人们更多地是根据科学与政策的关系作出判断;国家的“环境学习”不得不适应于科学的揭示,国家利益的塑造必须服从于自然的法则;国内行为者的角色和国内的价值经常不得不与国际上生态环境的尺度协调,内部的议事日程常常不得不与国家对外的生态方针一致。
再如,当人们谈起国际生态环保制度和措施时,必须考虑它们的贯彻和效能。“传统的关注点”在于制度的构成、制度与权力的联系、制度延续的因素等方面,但问题在于如何使这些制度行之有效。十分清楚,国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在于国家的内部弱点和结构上面。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的事例证明,当国家内部政治构造十分陈旧和虚弱时,国家的政权是很难执行国际协定的。笔者曾经指出:“从历史上看,大凡民族比较单
一、文化发展线脉比较有连续性、环境造成的大的冲击比较少见、社会进步比较平衡的国家,政府的对内统治对外独立的权利都有较好的保证;相反,在那些群际族际关系比较复杂、文化演进过程中‘断层’较多、外部挑战内部忧患的‘双重变奏’反复出现、社会现代化举步维艰的国家,国家的主权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主权问题一般都被放入国际关系的背景下加以说明,国家主权与社会进步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对各国国家内部事务的考察,我们不可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当代的国际关系。”[注18]
上述事例证明,国际政治理论需要更多地聚焦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上。无论如何,以往所说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内秩序”的标准,已经不能令人满意。当我们问道,国家是否能够在其边界内有效地贯彻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政策?与国际压力这种“外生变量”相比,国家自身治理生态污染的能力的下降,在多大程度上标志着主权的弱化?国际上所说的许多“半主权国”(quasi-state),是因为它们失于管理环境退化问题,还是由于经济失败或政治合法性丧失,或者其它原因的综合所致?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探索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势必跨越传统的“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界限,产生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和范畴。
3.NGO基础上形成“全球市民社会”
从全球主义角度分析,对旧的国际政治造成深刻巨大冲击的另一个因素,是世界范围内“跨国性市民社会”(traationalcivilsociety)的萌生。由新的国际行为体组成的全球性市民社会网络,不论组织形式还是政治纲领都有别于国际政治学家已经十分熟悉的方式和内容。
在新的国际行为体中,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NGO)最引人注目。一般说来,NGO是指非官方的、非盈利的、与政府部门和商业组织保持一定距离的专业组织,它们通常围绕特定的领域或问题结成团体,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张,代表社会某些集团或阶层的愿望或要求。处在地方、民族、区域、国家、国际等不同范围的NGO,情况可以有很大的差别。按照“国际组织联盟”1993年年鉴的统计,1909年,全球范围的NGO为176个,1972年达到2173个,1992年超过27190个。NGO色杂样多,形式特点一言难尽。有的NGO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地区性或次区域性的;有的政治色彩浓厚,有的纯粹是专业人员和技术精英的俱乐部,;有的NGO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经常出现在国际政治的画面中心,有的仅仅表达少数人的偏好和追求;有的同联合国和各国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的则与正式的官方的机构格格不入;有的财政来源丰富、组织网络遍布全球,有的NGO入不敷出,或者靠不稳定的某些赞助和课题维持有限的活动。
不论组织大小、范围广狭,总起来看,各种NGO在世界政治中扮演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的角色。例如,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除了各国政府的正式代表外,另有1400个NGO的4000多人出席了这次世界瞻目的会议,与此同时,在主会场附近,还有来自167个国家的25000名代表不同NGO的个人,围绕同一主题举办了“全球论坛”;更重要的是,在里约同时召开的这两个大会,最后通过的文件都强烈反映了重要的国际NGO对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见解。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中,有来自各国各地区的各种NGO的代表978位,一些国家的官方代表团里也有部分NGO成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小岛国由于无法负担参加一些国际会议的费用,常常委托某些著名的NGO的代表作为临时代言人;例如,太平洋岛国瑙鲁便是请两位环境保护组织的活动家代为出席在伦敦举行的“防止废料倾倒国际会议”。从生态保护领域观察,各种国际NGO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除上面已经提到的以外,还可举出的事例有:协调世界各国沟通南北方对话,达成各种环保协议;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概念对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向国际社会和舆论揭露世界各地发生的破坏生态环境、违背有关协定的现象;努力揭示各国内部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经济平等的过程同国际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的内在联系;等等。
从发展前景看,国际NGO在未来的活动范围及其影响可能会进一步扩张。原因之一是联合国的支持和鼓励。不少专家指出,UN实际上是NGO的天然盟友,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国际主义的”行为主体。现在,各种NGO参与联合国的程度日益加深,联合国与一些重要国际NGO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另一点原因,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未来一段时间还可能进一步增强的世界“缩小和碎片化”趋势。目前的种族主义急剧上升、国内冲突大量外溢、国际干预不断增强、各国内部动荡不稳等现象,具有明显的跨国界跨地区特点;在电视等传媒的作用下和人们的日常感觉里,这个世界不仅变得越来越小,而且更加支离破碎,原有的维系手段和尺度却在日益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超国家的、跨地区的、次区域的、纵向横向的NGO显示出强劲的崛起势头,迅速填补了或力图填充民族国家衰败后的某些真空。所以说,国际政治不仅不再是、而且越来越不止是国家间政治,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样,它是21世纪的大趋势之一。此外,也不能忽视NGO成长壮大的社会内部原因。市场化潮流使市民社会的发育成为难以阻挡的过程,它在令各国认同法人规则、产权规则和竞争规则的同时,给予个人、团体、利益群体自我表达的机会,使政府的调控及整合能力受到这样那样不无益处的挑战。因此,NGO的境遇以及它能否与政府建立建设性的批评伙伴关系,是全球市民社会成熟与否的一个象征。从各国历程观察,比较有弹性有包容性的社会,会有比较多有特色的专业化的NGO,会有更丰富更生动的多种行为主体互动的画面。同理亦适用于国际社会:比较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时期,可能有国际NGO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有特色的“补空”方式。[注19]
4.重新思考国际研究的内涵好范文版权所有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全球主义者在看待生态环境问题时,建立了不同于传统的国际政治学派的视角与方法。他们重新考察了国家的作用和主权的观念,重新估计了国际社会的道德与组织力量,主张用更大的单元(国际共同体甚至全球村)取代民族国家的主导地位,主张以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历史以及对外关系)的综合分析代替权力政治为中心的单一视角,主张赋予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比国家更大的单元如世界社会、或比国家更小的单元如个人或集团等)更重要的角色,主张用“世界政治”(worldpolitics)概念取代“国家间政治”(politicsamongnatio)或“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politics)等概念。
“全球主义”并不是一个思想整体。全球主义者中又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有的学者以乐观主义态度看待国际体系发生的新变化,有些人则比较悲观,故国际上又有“乐观论的全球主义者”(optimist-globalist)与“悲观论的全球主义者”(peimist-globalist)之分。前者相信,“如果相互依赖的程度持续上升,它将最终导致一个世界‘共同体’或世界‘文化’的形成,这又会进一步促进能够管理日益增长的相互依赖进程的世界‘国家’的发展。”他们同时赋予跨国单元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动和影响以更多的政治和安全含义,肯定它们对国际稳定与和平的积极贡献。[注20]后者认为,“并不存在肯定的理由说,相互依赖的增长会导致一个世界共同体的出现”;相反,它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冲突,因为,“系统性的相互依赖的增长,在世界政治中一般会同时创造新的冲突机会和新的合作领域。”[注21]悲观论者承认经济领域的相互依赖,但他们主要从“全球性问题”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得出结论。“罗马俱乐部”的两份重要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于转折点》,是悲观论的典型。不过,总起来讲,全球主义立场代表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观的视角,它使人们拉开了与传统的权力政治位置的距离。
全球主义理论家提出的许多问题,有些在比较保守的现实主义者看来,可能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但这些问题确实启发了人们的思考、扩大了研究者的视野。对所谓“人类中心主义”的抨击,可看成国际政治理论研究者发展出的多样性的一个事例。
美国研究生态与道德关系的一位著名专家亨利·舒(HenryShue)指出,西方的多数道德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之上的,这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人类活动所追求的全部的和唯一的利益,归根到底是人类自身的好处和需要;人类不会为了任何非人类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种属(如生态体系)去干任何事情,除非它们适合了人类的某种需求或偏好。例如,假如人认为某种非人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种属“很漂亮”,或“很有趣”,或“很稀罕”,有“医用价值”或“营养价值”或“观赏价值”,人类可能会采取这样那样的行动,去保护、拯救或培育它(们)。人类养身的目的、娱乐的目的、休闲的目的等等,才是人类提出生态保护或环境改善的理由。生态系统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被人类视为仅仅具有“工具性价值”(itrumentalvalue)。因此,一旦某种(或某些)动物、植物或其它种属被觉得过于“丑陋”,或过于“肮脏”,或“数量过多”,或直接对人的生存“产生威胁”,人类就可能毫不犹豫地置其于死地或限制其生存、活动范围。“人类从不把自己当成仅仅是一种手段,或者是为其它什么种属提供服务的工具;但人类却把人以外的其它种属当成人的潜在资源、能源和利用对象,在人的眼中它们没有自身的独立的存在价值;它们的‘可持续性’仅仅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性’,‘可持续的资源’最终仍然不过是资源而已”。从根本上讲,现在世界各国和多数环保组织所谈论的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只不过是为了避免人类受到自然的伤害,哪怕这种自然伤害的致因来自于人类反复无常的行为。“在气候变化上人类采取的行为的目标,是服务于人类的长期经济福利,尽管现有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也将受益于这一过程。国际道德的考虑几乎完全是在人类范围内展开,其关注焦点是如何在世界各国之间分担防止地球燃烧所需的成本。”试想象,假使大气环境和山川地理的改变,会使人更加赏心悦目或更加舒适方便,而不是现在科学家们所担忧的使人类面临各种连锁性的消极反应,人类可能不是采取目前的限制性措施,而是会使用各种鼓励、诱导、“开发”式的手段(比如人造地震、特大水库、观赏性运河和山丘等等)。亨利·舒教授比喻道,这就好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实质不过是表达了西方人对非西方的“非我族类”的利用、排斥和“自我中心主义”心理一样,现在欧美国家所宣传的“生态保护主义”的背后,实际上透射出一种“居高临下、为我所用”的傲慢的人类种属中心主义。[注22]
可以想象,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同意亨利·舒的上述观点及其比喻,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政治论在当代世界歧展延伸的程度,反映出国际关系学在全球主义推动下出现的思考多样性。
本文的上下篇分别叙述了主权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待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态度,依笔者看,虽然角度各异、对策有别,它们已经具有、并且将越来越具有深刻的国际关系含义,这就是,使世界各国及其决策者和思想家不能不认真地面对在新的全球性问题面前传统安全观和主权观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新挑战,不能不寻找新的政策选择和思维方式,不能不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方法改变或完善自己国家和周围世界的现有存在形式,尽管各种选择之间存在矛盾与磨擦,但从更高的视角观察,它们最终构成了一种“合力”,共同推动着国家及国际社会朝更高的阶段上迈进。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进步,是生态环境政治引发的当代国际关系的积极变化。
98年元月初稿
注解:
1.参见阿.佩切伊:“全球问题研究的发端”,王兴成、秦麟征编《全球学研究与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24页。
2.HaroldandMargaretrout,TheEcologicalPerectiveonHumanAffairswithecialReferencetoInternationalPolitic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1965.
3.这方面最有代表的新作之一是:AndrewHurrellandBenedictKingury,eds.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Actors,Interests,andItitutio,ClarendonPre,Oxford,1992.
4.例如李少军认为,应当将“生态”与“环境”二者区分开来使用,见他的《国际安全警示录》第153页,金城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5.拙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5章《地缘政治的观念与现实》(第177页至225页),对西方地理政治学有一个总体的分类介绍与评论,或许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阅。
6.RaymondAron,PeaceandWar,GardenCity,NewYork:Doubleday,1966,P191.
7.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页。
8.转引自《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第4页。
9.HenryShue,“TheUnavoidabilityofJustice”,in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ibd,373-397.
10.转引自《国际安全警示录》,第169页至171页。
11.赵英在《新的国家安全观——战争之外的对抗与抉择》一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中,详尽描绘了生态战的某些新方式,可供读者参阅。
12.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ibd,45-46.
13.见《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第八章“霸权和平与‘国际规则’”关于国际核控制机制的介绍与分析,第373页至375页。
14.特·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310页。
15.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ibd,P136.
16.AndrewHurrell,“InternationalPoliticalTheoryandtheGlobalEnvironment”,inKenBoothandSteveSmith,eds.,INTERNATIONALRELATIOTHEORYTODAY,ThePeylvaniaStateUniversityPre,1995,P148.
17.A.Hurrell,“InternationalPoliticalTheoryandtheGlobalEnvironment”,ibd,150-152.
18.《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第二章“主权观念及其制约”,第60页。
19.参见王逸舟:“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东方》,1995年第5期。
20.21.OranYoung,“InterdependenceinWorldPolitics”,InternationalJournal24,Autumn1969,P728.
22.HenryShue,“Ethics,theenvironmentandthechanginginternationalorder”,InternationalAffairs71,3(1995),453-461.
第四篇:赴美带薪实习旅游报告
赴美带薪实习旅游报告
现在回想起短暂的中外服美邦国际实习旅游项目,心里依然激动不已。
赴美带薪实习生活
接下来介绍一下赴美带薪实习的生活。六月初,我怀着激动的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上海,准备出发去美国,记得当时差点没有赶上飞机,不过还好,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着。在历经20个小时左右的空中飞行后,我终于安全抵达南卡的默特尔比奇,这个接下来我即将工作的地方,一个美丽的海边小镇。
在那里,我遇到了许多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先是和来自中国的小伙伴们一起经历了找房子的艰辛,后来我们又一起到了工作的地方,一个自助餐厅 Golden Corral。我在里面做过收银员和服务生。因为并不是每天都工作,所以闲暇时刻,我们一群小伙伴们便会到处逛逛,感受一下这座小镇的风土人情。当然,海边是我们一定会去的地方。
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并且也了解到许多的异国文化,感受他们的热情,这令我非常的开心。我们住在一个西班牙老奶奶的家里,可她不会讲英语,所以我们之间的沟通全依靠她的孙子。在这的生活让我获益匪浅,同时也让我体验到了原汁原味的美国生活。至今都令我非常的怀念。
赴美带薪实习旅游
在工作结束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便开始了我们的旅行。我们计划的第一站是华盛顿,但因中间出了点小差错,我们错过了去华盛顿的灰狗巴士,不得已我们便直接向纽约出发,去往那个永远走在时尚前沿的曼哈顿,见识到了美剧中的上东区,美丽的中央公园,繁华的第五大道,三圣一教堂,气派的华尔街,在夜晚登上了帝国大厦俯瞰整个纽约市,还有翘石之巅,布鲁克林大桥以及著名的自由女神。接着,我们去了波士顿,来到了世界学府哈弗大学,麻省理工,欣赏了查尔斯河的风景…….这次的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让我收获很多,能够更多的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并且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非常感谢父母的支持,还有中外服美邦国际给我这次赴美带薪实习的机会。
第五篇:赴美旅游分析
据美国《侨报》报道,多年前,美国旅游业者靠本国游客便能赚翻;如今,中国游客入境游已成为美国旅游业最大的收入来源。中国青旅美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认为,人民币升值、便宜的奢侈品及电子产品、房屋价格大跌,成为中国游客猛增的三大因素。
据张再龄介绍,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国赴美旅游人数将增加10%-15%。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以前“美国东西部15天”旅行团,接待条件中等以上报价在25000元左右,如今只要两万出头即可。
美国平价的奢侈品和电子产品也成为中国游客购买的热门选项。在美国购买一些名牌箱包和化妆品会便宜很多;而今年新上市的iPad2,中国国内最便宜的一款售价3688元人民币,而且排队还无法买到,在美国却只要499美元,价差较大。这些都成为吸引中国游客的亮点。
美国房地产一蹶不振,房产价格持续下降。如今很多首次赴美旅游的人都会不停向导游打听当地房价,为下次赴美旅游或者购房“踩点”。很多国人有意买房投资或为移民和孩子留学做准备。
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2008年中国公民赴美旅游正式开放,仅半年时间赴美游客就超过60万人;2009年受到H1N1流感的影响,旅游人数维持在60万人;去年美国旅游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赴美旅游人次达100万,预计今年可达110-115万人次。中国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言,到2015年,中国赴美游客将超过200万人次。
美国旅游协会统计显示,中国游客如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主”。国外游客赴美旅游平均消费为3000-5000美元,中国游客平均消费则达到7000美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花费,中国游客都成为美国旅游公司竞逐的对象。如今,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国游客,比如上月俄勒冈州就邀请中国旅游业者参观南部风景区,希望能早日对中国游客开放旅游。
今年中国赴美旅游人数近百万
目前,美国每年接待的入境旅游人数在5000万人以上。据悉,今年我国赴美旅游人数近百万人。虽然中国旅客所占比例并不高,但美国人更看重的是其中的增长因素。
全球经济衰退对美国旅游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2009年美国入境游客人数比2008年减少5.3%,但中国赴美的游客数量却呈强劲的增长趋势。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到2015年,中国公民赴美旅游人数将超过200万人次。
格里菲旅游集团美洲入境公司总裁表示,如今的中国旅游市场和10年前的日本旅游市场很类似。
他说,如果策略得当,在7至10年内,中国就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这家公司去年从中国收到的旅游预订出现了三位数的增长。
中国中产带动赴美休闲游增长
《华尔街日报》称,尽管到美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中,多数人仍然是公务旅游,但休闲旅游的人数正在增加。中国日益增加的中产阶级正是休闲旅游增加的原因之一。
《国际先驱论坛报》指出,目前,中国13亿人每年的平均旅游次数是1.3次,到2015年会升至3.3次。
而世界旅游业理事会预计,2010年至2020年,中国旅游业每年将以9%的速度增长。中国人旅游支出的一大部分花在出境游上。
2009年,中国大陆海外旅游人次超过4700万,预计2010年会增到5400万。到2015年时会有1亿人次到境外旅游,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国游市场。
消费偏好中国男游客更喜欢买衣物 美国《侨报》报道,一项调查发现,包括中国游客到美国旅行最有兴趣的是购物,中国男性比女性更喜欢买衣物,半数以上中国游客顺带考察房地产市场。
调查发现,56%的受访者表示来美主要目的是购物,纽约是购物者最喜欢的城市,其次是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
除了服装以外,食品和糖果、玩具也让游客爽快掏钱。
半数以上来自中国的游客,顺带考察美国房地产市场。
美旅游业为吸引中国游客而改变
中国客爱纽约,纽约也爱中国客。如今中国游客的大队伍可以享受到的是,到美国同样也能吃上家乡菜,听上家乡话。
“现在到美国旅游能感觉到,美国为中国游客改变了。”郑培说,“梅西百货常年给中国人打9折,因为美国旅游局会给我们运来上千张打折卡。” 另外,好莱坞的环球影城现在提供中文地图;美国一些大的机场,如纽约、旧金山、洛杉矶都有了中文服务。大的城市,酒店里也都有亚裔服务人员。
2010年春节期间,曾有超过1000名中国客带着高达3000万美元的消费力进入纽约市,全美最大连锁百货梅西百货、纽约第一高楼帝国大厦、全球顶级珠宝销量第一的卡地亚等携手合作,欢迎史上最大的中国团。
纽约梅西百货破天荒举办舞龙舞狮,曼哈顿帝国大厦暂时关闭,只招待来自中国的游客。烤鸭蒸包美酒店迎合中国客胃口
《华尔街日报》称,美国的酒店业者和旅游业者,将向中国旅游团提供从客房中的茶壶到译成中文的迎宾礼包等贴心服务,以更好地迎合他们的需求。
商务和旅游景点雇用越来越多会说汉语普通话的员工向来自中国的游客提供帮助,一些自动取款机向中国银联卡持卡人提供服务,纽约帝国大厦目前提供汉语语音导游机。据《福布斯》报道,万豪酒店为了中国人,在他们的菜单中增加的食物包括米粥、北京烤鸭、青岛啤酒和白酒。
万豪酒店总裁表示,他还考虑在酒店增设会说普通话的前台。
文华东方酒店长期供应米粥、豉油鸡、猪肉蒸包和煮鸡蛋等传统早餐。而现在,这家酒店正在制作用来欢迎宾客和介绍当地名胜的中文卡片。
许多酒店也正在计划为中国客人提供内部翻译,并在客房中提供免费茶壶和茶水。美旅游协会
争取实现中国游客视频签证
目前,制约中国人赴美旅游的主要瓶颈是签证速度。
美国旅游协会总裁罗杰·道日前表示,以现在的签证速度要服务100万人,压力确实非常大。
为此,他表示将通过相关部门和美国国务院、国土安全局等机构进行协商,争取实现对中国组团游客的视频签证,实现签证官在美国本土进行签证,增加赴美人数。
不久前,2012年美国共和党总统预选辩论中,7位候选人不约而同地将焦点对准美国经济。同时,总统奥巴马也坦承,让人们重回工作岗位是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他将尽一切努力推动增长、促进就业。根据美国媒体报道,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高级顾问、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伊梅尔特曾建言,美国政府应简化赴美旅游者的签证流程,以吸引更多游客,进而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机会。美国旅游协会主席罗杰·道十分赞赏这一观点,称境外游客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作用不可小觑,他们在美国的人均消费额平均超过4000美元,且每增加35名游客就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工作机会。
内需不振
旅游业将成经济增长亮点
美国经济多年来依靠旺盛的国内消费保持迅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支出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居民资产严重缩水,失业率居高不下。尽管近两年受益于一系列刺激政策,经济开始复苏性增长,但就业问题一直是奥巴马政府的一大“心病”,5月份的失业率仍高达9.1%。
没有就业就没有消费,而消费疲软又严重制约了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日前公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美国经济增长第二季度几乎陷入停滞。但是,在整体复苏乏力的形势下,美国多数地区的旅游业却呈现出持续回暖趋势,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美国劳工部最新就业报告显示,旅游业在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8.7%。2010年,境外游客为美国旅游业增加了93.1万个直接工作岗位,为其他行业创造了85.6万个就业机会。境外游客,尤其是来自新兴市场国家游客在美消费额的增长,让美国人看到了就业和增长的希望。美国旅游协会最新发布的报告强调,增加赴美游客人数是有效的经济刺激方式之一,旅游业当前有望且有能力成为拉动消费、缓解失业、刺激零售业的一剂良方。潜力巨大
新兴市场国家游客受重视
据统计,在美国的境外游客中,来自传统发达国家以外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人数近年来急剧增长,目标客户群逐渐由传统的加拿大及欧洲国家转移至拉美及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以巴西为例,2010年约有120万巴西人赴美旅游,赴美旅游签证申请数量在过去5年中增长了234%。美国驻巴西圣保罗领事馆每天平均要处理约2300份旅游签证申请,居美国各领事馆之首。游客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在美消费的增长:2010,境外游客在美国共消费1031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中国和巴西游客在美国的消费分别增长39%与30%。事实上,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国、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潜在的巨大旅游市场。早在去年3月,奥巴马就签署了《旅游促进法》,为美国的旅游企业提供专项资金进行海外市场推介。今年5月21日,美国商务部在2011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发布的《2011年国际旅行与旅游业展望》报告中称,赴美中国游客人数将在今后5年增长232%。美国首都地区不久前还推出了旅游网站中文版。弗吉尼亚州州长鲍勃·麦克唐纳5月访问中国时,着力赞美该州蓝岭山脉和切萨皮克湾的迷人之处,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前往。
手续繁琐
把大量游客挡在国门之外
自从“9·11”事件以来,美国实行了严格和繁琐的签证审批制度。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游客,必须经过面签才能拿到美国签证。据统计,在巴西等待美国使馆面签需12天,在中国约需48天。以中国公民为例,从开始申请到获得美国旅游签证共需要120天时间,而获得英国签证却只需11天。繁琐冗长的程序把很多游客挡在了美国大门之外。2010年,大约有370万中国游客赴欧洲旅游,去美国的只有80万;超过半数的巴西游客去欧洲,仅29%的游客选择比欧洲近很多的美国。
美国国内呼吁改革签证制度的声音一直不断。美国零售业巨头塞克斯公司董事长史蒂夫·萨多夫说:“巴西游客、亚洲游客非常认品牌,热衷于奢侈消费。他们去巴黎就会到老佛爷百货商店购买奢侈品,但他们对美国城市的热情并不亚于这些欧洲城市。”美国104个旅游企业和组织今年曾联名致信奥巴马,要求将智利和巴西列入免签名单。
美国旅游协会主席罗杰·道说:“如果我们现在能与世界旅游业保持同步发展,将立刻产生606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新增46.7万个就业岗位。如果对签证程序进行改革,到2020年将为美国创造130万个就业机会,增加859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美国旅游协会一直敦促国务院改革签证制度,今年5月刚公布一项计划,寄望通过增加“免签证计划”参与国数量
来拓展新客源。今年旅游旺季即将来临,美国若能抓住良机适时调整,或许能使经济随着炎炎夏日而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