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元专项循环练十zxls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
高频考点强化练
高频考点一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探索
1.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说:“我们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联)实施的哪一经济政策体现了这一思想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经济体制答案 B
解析 依据布哈林的话判断,“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应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而“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应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1921年冬季,苏俄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出售其中的一小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规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在农民缴税后,剩余粮食可自由支配。故选D。
3.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A.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答案 C
解析 “最分散最落后的农业”与“最巨大最统一的工业”不应是斯大林要表达的中心意图,他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随后在全国推行农业集体化,故选C。4.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失败的相同原因主要是A.缺乏全面一贯的指导思想,带有盲目性 B.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C.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
D.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易错原因是不能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A、B两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
B.社会主义工业化 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
高频考点二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发展
5.针对当前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2012年6月19日,G20峰会上中国领导人明确反对,提出应以史为鉴。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各国推行的贸易壁垒 B.罗斯福新政期间担保银行信用 C.“滞胀”时期美国政府紧缩财政政策 D.克林顿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 答案 A
6.1998年4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总统排名表:历史的评判》的文章,九位研究美国总统的历史学家把20世纪的17位总统按政绩优劣进行排序,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期1933~1945年)名列第一,历史学家对他的评语是“改变了美国生活的全貌„„”他主要改变了美国本原则 A.①②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失业人数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新政”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各选项中③④项与罗斯福无直接联系。
7.至2012年10月,美国失业率仍高达16%,奥巴马政府面临提供近2千万个就业岗位的压力。为应对此难题,罗斯福新政可提供的经验不包括A.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国家投资兴办公共工程
C.强化劳工立法,实行“以工代赈” D.整顿银行信贷业务 答案 D
解析 整顿银行信贷与缓解就业压力关系不大,故D项与题干材料要求不符。8.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
()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 ③“新经济”出现 ④“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
()
B.③④ D.①②③④
C.①②③
()
①传统的经济政策 ②民众的生产生活处境 ③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对苏政策的基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答案 C
解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消除社会不公,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第三产业的繁荣,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其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有: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使“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建立,即①④,②③与罗斯福新政无关联,故选C项。
常考易错针对练
易错点——国家干预VS计划经济
1.下图是一篇研究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经济现象与经济政策的论文中的插图,与图片相关的论述主题不可能包括
()
A.自由放任政策的危害 B.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 D.学习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可行性 答案 D
错因分析 西方各国的国家干预是在保持私有制、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不等于实行以公有制为前提的计划经济,故选D。易错点——传统资本主义VS现代资本主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已从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取消了社会保障体系 B.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C.大规模经济危机基本消失 D.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答案 D
错因分析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发展知识经济,从而发展了社会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主要表现,由此分析备选项,可知D项正确。
易错点——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与实质
()
3.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的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答案 D
错因分析 新经济政策规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政府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即新经济政策利用资产阶级的技术、资金发展经济,以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的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主要目标,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政府指导VS计划经济
4.斯大林在1943年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历史的风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斯大林的“坟上”的原因不包括
()
A.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落后 B.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对农民取多予寡 C.侧重指导性的经济发展规划与引导 D.实行单一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 答案 C
错因分析 解题关键要注意计划经济的指导性与指令性的不同,斯大林模式实行的是指令性的方式。
大题冲关规范练
1.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是研究历史的新趋势。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文明的差异(1)填写下列表格:
()
文明的冲突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这种观点的认识。文明的交融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3)“„„在碰撞与同化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文明的创新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历史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5)综上所述你有何思想启迪?
(2)白人优越,欧洲中心,传播文明。片面夸大了西方文明的作用;文明无优劣之分;西方文明及其传播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质。
(3)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主张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
(4)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生产。美国: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新政,改变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的文明成果;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相互的;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根据国情不断创新。
2.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
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了“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苏联: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中国: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第二篇:必修三 第十五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五)
单元专项循环练(十五)
高频考点强化练
高频考点 四大发明的影响、古代文学发展趋势、书画发展、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双
百”方针、新中国教育的发展等
1.某书载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答案 B 解析 题干重心落在前半句,旨在说明三大发明对中国影响的局限性,故选B。2.“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 C.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D.反映市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答案 D 解析 柳永的词迎合、满足市民大众阶层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事情。故本题选D项。3.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
答案 B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由图片中汉字发展可知①正确。图片反映了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故③正确。②表述不正确。图片无法体现汉字的古老,故④不正确。因此选B。4.右图是明代杰出画家徐渭的《黄甲图》(局部),图中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 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荷叶墨色淋漓,画蟹 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此画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是
()A.讲究工笔重彩 B.强调个性表现 C.重视气势雄伟 D.追求摹写逼真 答案 B 解析 中国文人画强调个性表现,追求写意,故B项正确。
5.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 062米的最大下潜深度,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这也意味着世界上99.8%的海底“蛟龙号”都能到。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答案 B 解析 A、D两项表述本身不正确,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这说明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故选B。
6.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就是错误的„„”据此可知,陆定一强调的本质问题是
()
()A.科学界应贯彻“双百”方针 B.自然科学应自由发展 C.思想界不存在“阶级斗争” D.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在自然科学上可以存在各种学派。这是“双百”方针的体现,故选A。B项反映的是表象;C项观点本身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7.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完成了对高等院校的大规模调整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评价。C项是“文革”时期的,而且是应该否定的,据此可排除;A项和B项是并列关系,且从它们和D项的关系来看,它们都包含在D项里面。答案为D。
8.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答案 C 解析 1977年的图表反映出报考的人数与招生人数存在巨大的差距。“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导致大学招生削减,1977年恢复高考,致使近十年间的未高考的人踊跃报名,报考人数也就与招生人数呈现巨大的差距。正确答案为C。
常考易错针对练
常考易错点 中外科技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书法与绘画风格、现代中国科技 的发展等是易错点
1.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
验事实为根据 A.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在于对中西科技的异同辨别不清。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是近代西方科技的特点,排除④。答案为A。
2.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逐渐宗教化
C.逐渐神秘化
答案 D
B.逐渐贵族化 D.逐渐平民化
解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把握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汉赋多为歌功颂德的“宫廷文学”;隋唐科举制的实行使下层知识分子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唐诗兴盛;而宋词、明清小说的繁荣是市民阶层兴起的一大表现。答案为D。
3.“„„其全景式的构图,散点透视,充满了细而巧的市井情节。货柜上的交易,街边桥头摊点的叫卖,载运米粮漕运的货船,纤夫、屠户、小贩、商人、官宦、酒保、食客、船工、挑夫、货郎、游人、行者、铁匠、脚夫,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类人等,尽皆被表现出来。”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画作属于 A.文人画
C.山水画
答案 B 解析 此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古代绘画种类、特色分辨不清。结合题中的描述,可知该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场景,属于民间风俗画,故答案为B。4.1951年下半年,约里奥·居里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约里奥·居里之意是建议中国
A.对美国和苏联要先发制人 B.赶在美苏之前造出核武器 C.拥有核武器才能提高国防能力 D.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时代特征和历史事件把握不准。1951年,苏联和美国已拥有了核武器,A项“先发制人”的说法不正确;美苏造出核武器比中国早,B项不正确;“拥有核武器”是为了“反对核武器”,并未体现“提供电力”,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通过拥有核武器来提升国防能力。故答案为C。
大题冲关规范练
()
B.风俗画 D.宫廷画
()
1.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教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
答案(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3)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
解析 第(1)问可以根据对材料一的判断分析来回答。主要指文化普及、推广到落后地区、推广到更多阶层等。第(2)问可根据对材料二、三、四的理解分析来回答文化普及的原因。第(3)问材料五中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历程,最繁盛是在宋代。论证这一观点可根据宋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等的成就来回答。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全国普通高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基本上符合中国的国情,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当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1966年到1971年,大学停止招生;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中国教育管理精览》
材料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66~1976年我国教育举措的认识。(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哪些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1)高等院校招生的基本原则遭到破坏,“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造成了我国“文革”期间教育质量严重滑坡、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后果;给我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高考制度的恢复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促进了当时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并为此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并确立了教育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4)都强调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教育发展的相关认识。第(1)问重在分析其实质,说明其危害。第(2)问需要在提取材料二有效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第(3)问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4)问归纳材料三、四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第三篇:七年英语下十单元汉译英专练
1.我可以为你点菜吗?
2.我想要一碗牛肉面.3.你想要一些蔬菜吗?
4.大碗西红柿面多少钱?
5.你想和我一起去看电影吗?
6.我想让他帮我学英语.7.你要大碗还是小碗面条?
8.你想要哪种面条?
9.他想要多大碗的米饭?
10.我们饭店里有许多种不同种类的面条?
11.你爸爸穿多大号的鞋?
12.羊肉面里有蔬菜吗?
13.蜡烛的数量是那个人的年龄.14.我们学校学生的数量是1600多.15.它们给过生日的人带来好运.16.它们是长寿和好运的一种象征.17.在中国过生日时吃蛋糕正变得流行.18.如果你一口气吹灭了所有的蜡烛,你的愿望就会实现.19.在吹蜡烛之前我们通常要许愿.20.在中国人们从不把生日面条切断.
第四篇:2010年节能与循环经济工作专项
2010年节能与循环经济工作专项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节能、循环经济工作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强化责任考核,加快结构调整,实施重点工程,突出重点领域,完善政策机制,搞好宣传教育,使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79吨标煤,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1.10吨标准煤,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十一五”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6%的总体目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突出抓好节能工作
1.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认真落实《福建省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加强对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和列入国家千家企业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组织开展全省节能工作督查,制定督查方案,采取自查与督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各设区市、各有关部门、重点企业节能工作的落实情况。
2.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通过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的实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整体提升节能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二是大力发 26
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第三产业,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金融、保险、交通、物流、中介等各种服务业发展。三是加快淘汰高能耗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严格按国家规定,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认真落实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四是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遏制高耗能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从源头上控制能耗增长。
3.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工作
以电力、煤炭、冶金、石化、化工、建材、轻纺等耗能行业为重点,加大节能科研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广应用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着力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建立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组织开展重点企业节能监测、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工作。组织重点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以国际、国内和省内先进水平为标杆,持续不断地降低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水平。进一步加强福建省能源计量数据公共平台建设,开展省控200家重点用能企业主要能源品种的消费计量数据在线同步监控和采集,并逐步扩大到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
继续推进建筑节能,抓好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组织实施太阳能光热、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鼓励和发展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推动交通节能,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车辆淘汰制度,加强运输市场节能管理,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完善公共机构能耗监测、统计体系,实施能耗定额管理。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改造,进一步加强政府
机构、科教文卫等公共机构空调、电梯和照明等用能设备的节能改造,建立一批示范工程。
4.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
2010年全省重点抓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余压利用、电机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节能、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应用等十大重点领域节能重点工程200项。加强项目管理,及时跟踪国家、省级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进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如期发挥效益。
5.加强节能基础性工作
建立和完善节能监察和节能服务体系,进一步充实各级节能监测中心人员,配备完善节能检测设备,提高节能执法和服务能力。强化对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快出台《福建省节约能源条例》,推进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夯实能源统计基础,认真开展单位GDP能耗统计与监测工作,落实好能源统计公报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能源管理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积极推进企业联网直报制度。做好能源计量、标准工作,督促用能单位按照标准要求配备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定期对所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加快福建省地方能源标准体系建设,结合我省实际,开展30种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限额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基地、园区建设
在已有的5家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省级94家循环经济示
范企业、14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基础上,明年再推进50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通过示范试点,总结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经验,推动全省循环经济工作由试点向全面展开。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进入产业基地、工业园区,推进基地、园区集中供热和能量梯级利用,加快基地、园区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和废渣的综合利用设施的建设。
2.推动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
实施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工程,重点支持大掺量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应用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和产品多元化的利废建材企业。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工程,加强对火力发电、纺织、造纸、钢铁、石化、酒精、啤酒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管理,加强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促进水循环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利用工程,加强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工、机械等重点行业的节约原材料工作,加快木材替代用品的研发与应用,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禁止过度包装。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加大对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电子产品的再生利用。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整合、改造、规范和提升现有回收体系,以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形成社区回收站点、规范化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紧密结合的回收体系。实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加大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力度,提高大中型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3.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在石化、电力、造纸、啤酒、钢铁、建材等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的行业以及漂染、电镀等重污染企业较为集中区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引导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料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2010年计划1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三)推进节能循环经济技术进步
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循环经济科技项目的支持,加强节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应用研究,组织开展低碳经济的研究。组织实施《福建省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借助“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各种项目推介平台,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招商力度,支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台湾先进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发挥社会节能专业服务机构的技术、人才、信息、融资等方面优势,鼓励专业节能服务企业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企业提供包括能源系统诊断、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融资、设计、管理”以及节能产品、设备推广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等专业节能服务。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组织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以及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国家对列入中央节能改造财政奖励项目(年节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
根据节能量按200元/吨标准进行奖励,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按总投资额6%给予补助。加大省级财政对节能、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省级财政资金重点支持节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以及《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内重点项目的实施,支持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农村示范县工作。继续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政策和合同能源管理财政补助政策,采取奖励资金与节能量挂钩的办法,对年可形成1000吨标准煤以上节能能力的项目按每吨150元标准奖励;对符合节能十大重点工程、节能效果显著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照项目设备投资额的10%-15%的比例补助合同能源管理投资单位。循环经济项目重点围绕三个平台建设,一是清洁生产平台,重点推动经过审核的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内中高费项目的实施;二是资源综合利用平台,重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三是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基地、园区平台,重点推动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基地、园区内项目建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认真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建立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适时滚动修定发布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在技术、服务等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活动时应优先采购清单内节能环保产品。
(五)强化节能与循环经济宣传培训
开展系列节能、循环经济宣传,广泛深入开展节能、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制订节能、循环经济宣传方案,将节能、循环经济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好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
等开展系列和专题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发挥节能公益广告的作用,制作节能公益节目在广播电视等媒体播放,普及节能知识,推介节能循环经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宣传节能循环经济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资源现象,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加强节能循环经济培训,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节能、循环经济培训,将贯彻《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其配套法规、标准纳入有关部门普法工作计划,组织宣传培训,重点加强各级政府节能循环经济管理人员、重点用能企业负责人和能源管理负责人的培训。
第五篇:政治生活第三单元限时练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限时练
2011/11/14
1.[2011·安徽卷] 201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下列对其重大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③保证了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④从制度和法律上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2011·北京卷]近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接连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得到国内外高度赞誉。成功举办这两次盛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政治制度能够()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③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④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决定,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审议表决。根据材料,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讨论和制定法律法规以行使决定权 ②全国人大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③人大是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执行机关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2011·课标全国卷] 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全体会议公开举行,绝大多数人大代表团分组会议也对外开放,许多代表团还在讨论结束后留出时间接受中外媒体集体采访。人大会议对公众开放是()
①国家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的体现 ②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国家的需要
③国家自信和政治民主发展的表现 ④公民直接参与公共决策的要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11·四川卷] 一位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坚持走访当地居民家庭,记了70多本“民情日记”和“民心日记”,一次次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表明,该人大代表()①履行了严格执法行政的义务 ②履行了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
③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 ④履行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集体行使职权②是我国唯一的权力机关 ③决定国家重大事项 ④决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2011·北京卷] 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段话强调中国共产党要()
A.善于运用统一战线B.紧紧依靠人民群众C.发挥人民首创精神D.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8、[2011·全国卷]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许多中央部门和地方党委的新闻发言人先后亮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①是全面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②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制度措施③有助于扩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 ④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2011·福建卷] 2011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材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A.依靠依法执政来保证科学执政B.提高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水平
C.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D.努力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完善执政方式
10、[2011·全国卷]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在于()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组织上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 ③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先进性 ④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近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1、答案为B。
2、【解析】 本是考查我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我国能够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誉的重要原因是,我国政治制度能够发挥地方和中央的积极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②③符合意。①与干不构成因果关系,不符合意;④干中并未涉及,与意不符。故选C。
3.C 【解析】 本考查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讨论和制定法律法规以行使立法权,故①错误。人大是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才是执行机关,故③错误。②④表达正确,故排除法选C项。
4、B 【解析】 本可用排除法。从中看出:目材料的行为主体是人大,而不是政府,故②的观点不符合意;公民通过人大代表参与决策,属于间接参与民主决策,故④的说法不符合意;人大会议对外开放,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也是人大坚持对人民负责的体现,故①③的观点符合意。
5、D 【解析】 本考查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的知识。解答本要注意人大代表与政府的区别,可用排除法。①对应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人大代表,故排除。该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体现了行使提案权利;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体现履行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②③符合意。人大代表坚持走访居民家庭,体现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④符合意,故正确答案为D项。
6、A 【解析】 本是政治生活表明类选择,考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权力机关包括中央权力机关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并不是我国唯一的权力机关,②错误,排除;材料中人大通过法院工作报告,体现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权,但不能决定最高法院的工作,排除④;材料“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表决通过”,体现①集体行使职权;批准预算草案体现了人大的决定权,③正确且符合意。
7、【解析】 本考查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知识点。“人民好比土地”、“与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说明了中国共产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B说法符合意。A、C、D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意不符。故选B。
8、故答案为B项。
9、【解析】应选D项
10、B 【解析】 要注意目设问的关键信息“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从根本上找原因,应该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自身的建设角度着手,故只有①③的观点符合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故②的观点错误;④的说法没有从根本上回答出原因。
11、[2011·全国卷] 【答案】(1)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