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物理课程改革概览
美国物理课程改革概览
——贾文静近几十年来,美国的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里针对我所搜集整理的资料中一些关键性内容做一整理、归纳、阐述,以及发表一些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要想了解美国物理课程改革,不妨先了解一下美国课程政策发展情况。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始,美国围绕着其中小学阶段学生学术素养底下的严峻现实,先后发起了“科学结构运动”、“回归基础教育运动”、“高素质教育运动”等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学生素养的课程改革运动。上述课程改革运动虽轰轰烈烈一时,但都因地方分权体制坚固、师生教与学水平太低、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过剩等因素的影响而都为取得预定的成效。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课程改革呢?
说到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美国的国家体制,美国是分权制国家,分权制国家对课程行政的干预是地方分权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的区别,大体上属于“地方本位课程”。(像这样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英国。相对立的就是集权制国家,比如法国、前苏联、中国。)
那么这种课程政策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地方本位课程”,缺乏一个共同的课程标准,各个学校,甚至各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大家各行其是,教学内容分散肤浅且没有系统;课程标准过低;学生价值观混乱以及政府与社会也无法有效地监控教育质量。
因此,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就由原来课程设置过度分散向集中统一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一系列著名的教育改革文献发表为标志的教育改革运动在美国掀起。这些报告包括《帕地亚建议》、《国家在危险中》、《2061计划》、《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等等。
1.《帕地亚建议》的基本观点是:为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课程。该建议提出要让所有学生都接受相同水平的学校教育,就必须提供包括人文学科的课程,即全民皆有相同的课程。反映了美国一些教育工作者试图加强必修课,减少选修课的倾向。
2.1981年秋,里根总统授权成立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与1983年4月发表了引起美国朝野震动的报告——《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该报告一美国教育面临危机的大量材料为依据,指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认为:凡是要企业的高中比毕业文凭的学生,最低限度应具有5们新基础可,(即英语、数学、科学、社会、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这分计划认为,所有儿童都余姚并且应该得到基本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是他们生活丰富多彩并富有成果。
3.创建于1848年的美国科学促进会是世界著名的科学研究团体之一,这个科研团体也认为进入80年代的美国中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没有达标,于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与1985年开始着手制定《美国2061计划》。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1989年,确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掌握的主要技能,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以及科技关联。
第二阶段:1989年~1992年,明确各种课程模式实施所需要步骤、条件和手段,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包括教师培训、教育测试、教材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把设计蓝图呈现给全社会,展开广泛的讨论,依据讨论结果修订并确定几哦啊与改革的具体方案。
第三阶段:从1992年开始,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宣传中小学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计划,同时根据前一阶段所设定的改革方案在一部分州和学区进行计划。理论和推广普及中小学课程改革
以上三个阶段的计划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说“2061”实施的前两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对美国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宏观构架和初步经验摸索的话那么第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则在于依据前两个阶段所确立的指导思想和一般框架设计和开发进行全面实践的模式和方法。目前,美国许多地区正开展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各自的实践探索。
但刚刚开始的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美国中小学生学业能力和水平低下的顽疾。因为,在1988年,的一次测试中,由九个国家13岁学生共同参加的国际科学学科知识的测试中,美国学生的成绩列倒数第二,而在另一项为18~24岁青年举办的国际测试中,美国青年的成绩位列倒数第一。显然,教育的这种现状不仅是美国在国际上倍感尴尬,更重要的是它将使美国在下个世纪到来之时因人才短缺而丧失国际竞争力,国家再次处于危机之中。基于此,1989年,布什总统第三次召集州长举行务实会议,会议发表了《国家教育目标》的报告。1990年2月,布什总统以国家命令的形式签署了这份报告,并以此揭开了美国90年代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
4.1992年布什总统签发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了美国教育改革4项战略和6项全国教育目标。这一文件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统一学校课程标准和建立统一的考试制度的意图。
5.1994年,克林顿政府制定了全国性教育改革法案——《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案继续确认1991年的6项全国教育目标,并在科学和历史学科之间增加了外语和艺术两门学科,这样核心课程增至7门。
以上是美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下面就美国物理课程的基本情况作一概述:
1957年10月,前苏联卫星上天,震撼了美国上下。一向自以为科技世界第一的美国感到技术的落后。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次年美国科学院召开会议,讨论中小学数学和理科课程改革。会议主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为这次课程改革定下了“学科结构论”的基调。1960年美国物理科学研究会推出一套影响很大的物理教程简称PSSC物理,成为60年代课程改革浪潮的先锋。由于PSSC课程过分纯理论的特点,估计只有4%学生选这套教程。为了解决课程使用率低的问题,时隔十年,于1970年又出版了一套新的中学物理教材——《哈佛物理教程》简称HPP。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几家研究机构公布了堤中学物理内容分布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物理教材的内容注重发展性与选材的集约化,以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地最有效地掌握基本的具有迁移性的基础物理知识。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仍在不断调整,1993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的《科学素养的基准》和1996年国家研究理事会公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都已经明确列出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年级的科目教学目标和内容,构建了K—12年级连贯统一的科学课程。
总上所述,美国的课程教育改革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成功的,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东西,但又不能盲目照搬,为什么呢?
我国的国家体制和美国不同,我国是中央集权制,采用中央集权控制的课程行政模式,美国是分权制,采取地方和学校课程行政模式,这样,改革的基点就不同,我们和美国是两个不同的极端,美国是过分的自由化,所导致的后果上文已做大量分析,这里就不再阐述,而中国的中小学的课程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控制,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实行统一的课程设置,是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宏观控制的一种手段,对于调节教学活动、保证一定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进入20实际80年代以来,这样一种集权控制的课程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拔尖人才,不利于调动学校和地
方课程改革的积极性。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与整个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相适应,课程行政的权利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式向地方和学校转移。
正如江泽民所说的,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在这样一个注重个性的多元化时代,过于统一的教育体制,虽然保证了基本的教育质量,却难以应对多样化的世界,不利于卓越人才的成长,因为个性发展是卓越人才成长的前提,这已经为二战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所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大批卓越人才的成长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过于统一的课程模式从国家竞争战略角度来审视,对于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是不利的。给地区、学校以适当的设置课程的权利是培养人才,适应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措施。
国家的干预和国家课程的实施,为保证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适应时代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地方课程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地区的教育参与度,有利于调动地区的教育积极性;学校课程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必然要求。偏执于某一主题的课程行政模式必然顾此失彼,在教育对现代社会发挥前所未有作用的今天,三者统一才能共同适应时代要求,这无疑是世界各国的共识,由此导致了课程行政多元化趋势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我们国家应该立足自己的国情,以自己的实际出发,虽然我们有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但随之而来的历史包袱也是相当地沉重,惯性也是相当大的,让我们短时间内改变我们的固有模式,是相当有困难的,况且还有很多无法改变的东西,比如,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绝大部分地区,很难实行小班制;再比如,由于我国是一个“人情味”太重的国家,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做到公平,而高考这种还算比较公平的考核评价方式无法取代的情况下,那么在这根指挥棒下,我们的中心评价制度无法不围绕分数,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课程改革才会走得这么步履维艰,但是,我们仍在努力,我们仍在进步,我们的在高考试卷上就可以并且一直在做文章,争取向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要求迈进。
下面给大家呈现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趋势,六条教育改革的措施:
1、允许课程要求有差异;
2、学生学习的年限不强求一致;
3、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和评估方式;
4、对差生实施辅导与教导计划;
5、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开设特别课程;
6、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除此之外,世界各国还开发了一些更有效地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
1.微型课程。
在美国,微型课程在社会学科中发展最快,在内容上适应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驻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如美国堪萨斯州一所公立高中的“美国史”课程就分为南北战争、今日合纵国、美国西部、美国印第安、黑人史等近20各专题。据对美国40所中学的调查,仅社会科就有977门微型课程,“美国史”则有360门课程。理科的数学、化学、环境等多数内容也是通过微型课程开设的,不仅可以照顾到学生程度的差异,而且微型课程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机会,为搞活选修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一些只有成绩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才能选的课程,还有老师推荐的。
2.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即将学生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的学习结合起来的方法。20实际70年代以
来,美国普及了心得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2/3的学校对校外的劳动学习与职业培训业授予学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了适应不同能力、个性学生需要的措施。瑞典的一位教育负责人说,“学校教育的最大课题,是彻底地进行个别化学习,”为此要谋求“学力水准、速度、深度上的个别化”,“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能力潜力得到发挥”。在瑞典,学校教育不仅在学习中进行,而且同社区社会结成一体,推进互相合作的“协同学习”。同时重视“个别化”和“协同化”也是世界教育的一种发展
趋势。
3.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网上学校
美国中学的几乎每一门学科都是设置多门课程,一供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选择,比如数学课,一般分为本地级、州级、荣誉级和高级四个程度,分别组成了许多门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学其中一个档次。这样一种课程模式,每个人的学习计划是不同的,使得美国的中学同一年级的学生在一门课程是同班,在另一门课程中就可能不同班,同一个教室里上课的学生甚至可以是不同年级的学生。每门课分多钟程度的课程供不同学生选学,一位学生在一门课上选学高档次的课,甚至与高年级同时上课,但在另外的科目也可能选修抵挡的课程,与低年级的学生同时上课。这样的教学组织和课程编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意在保证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的实施,而并不需要把学生区分为“快班”和“慢班”,避免了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面向学生不同起点扬长避短,学生的学习历程越来越表现出各不相同的个别化特点。
在中国中学校长代表团访问美国的时候,当中方校长请美国校长评价在美读书的中国学生时,美国校长说:中国学生能很好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能提出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他们看来,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美国校长的这一评价是值得我们中国教育工作者认真深思的。
因此,虽然,我们想要跟上世界课改的步伐是何等的困难,但我们仍然不得不,必须进行课改,我们一定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我们一定要狠下心,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做起,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并且清醒的认识世界的形式,了解别人的做法,立足自身,长远发展。
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第一,基础性、发展性与创造性学力的统一。
第二,科技与人文素质的统一。
第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第四,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第五,自主与责任的统一。(在我国,随着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在这一问题上,现状令人十分担忧。由于家庭的过于溺爱,这一群体总体上来说,一方面依赖心理十分强烈,凡是都依赖父母、依赖家庭、依赖学校,严重缺乏自主精神;另一方面,又很少责任意识,不知道个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以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关系上承担什么责任。)
说明:此文纯属学习阶段,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整合,其中也包括发表了一些我自己的观点,意指在于共同了解学习,所以大量原句甚至原段再现成分较多,望大家共同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钟启泉.张华 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澜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6(4)
刘亮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述评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2卷 第一期 2005.1
第二篇:美国法院体系概览
美国法院体系概览
上海申一企业法务总网 2013-03-06 13:27:22 作者:张烨 来源:原创
美国法院体系划分为联邦和州两大系统。
一、联邦法院系统
美国联邦法院管辖的案件主要为:涉及联邦宪法、法律或国际条约的案件,一方当事人为联邦政府的案件,涉及外国政府代理人的案件,公海上或国境内供对外贸易和州际贸易之用的通航水域案件,不同州之间、不同州的公民之间的争议以及州政府向他州公民提起的诉讼等。
美国联邦法院可分为普通法院和专门法院。普通法院分为三级,从下到上分别是: 地区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
1.联邦地区法院(District Court)
每个州至少有一个地区法院,较大的州可能设2至4个地区法院,全国50个州共设有89个地区法院;另外,哥伦比亚特区、波多黎各、美属维尔京群岛、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各设1个地区法院;一共94个联邦地区法院。2.联邦上诉法院(Court of Appeals)
美国的50个州、首都华盛顿特区及境外领土被划分为13个司法巡回区,设有13个巡回上诉法院。其中11个巡回法院由数字命名,其余两个法院分别是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和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1)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华盛顿DC)
该上诉法院与其他12个上诉法院地位相同,但其管辖的地理范围涉及全国,管辖的案件限于审理由各联邦地区法院及有关联邦独立管理机构转来的涉及专利、商标、版权、合同、国内税收的案件,以及索赔法院和国际贸易法院的判决。
(2)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华盛顿DC)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3)第一巡回上诉法院(波士顿)缅因州 马萨诸塞州 新罕布什尔州 波多黎各 罗得岛州(4)第二巡回上诉法院(纽约)康涅狄格州 纽约州 佛蒙特州
(5)第三巡回上诉法院(费城)特拉华州 新泽西州 宾夕法尼亚州 维尔京群岛
(6)第四巡回上诉法院(里士满)马里兰州 北卡罗来纳州 南卡罗来纳州 弗吉尼亚州 西弗吉尼亚州
(7)第五巡回上诉法院(新奥尔良)路易斯安那州 密西西比州 得克萨斯州
(8)第六巡回上诉法院(辛辛那提)肯塔基州 密歇根州 俄亥俄州 田纳西州
(9)第七巡回上诉法院(芝加哥)伊利诺伊州 印第安纳州 威斯康星州
(10)第八巡回上诉法院(圣路易斯)阿肯色州 艾奥瓦州 明尼苏达州 密苏里州 内布拉斯加州 北达科他州 南达科他州
(11)第九巡回上诉法院(旧金山)阿拉斯加州 亚利桑那州 加利福尼亚州 关岛 夏威夷州 爱达荷州 蒙大拿州 内华达州 北马里亚纳群岛 俄勒冈州 华盛顿州
(12)第十巡回上诉法院(丹佛)科罗拉多州 堪萨斯州 新墨西哥州 俄克拉荷马州 犹他州 怀俄明州
(13)第十一巡回上诉法院(亚特兰大)亚拉巴马州 佛罗里达州 佐治亚州 3.联邦专门法院 联邦系统还设有各种专门法院,如破产法庭、税务法庭、国际贸易法庭等。与地区法院同级的有:关税法院和征税法院;与上诉法院同级的有:受理向政府要求损害赔偿的案件的索赔法院,受理关税上诉案件和专利权案件的关税和专利权上诉法院。
4.联邦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由一名首席法官和八名大法官组成
二、州法院系统
州系统的法院名称各州不一,一般分三级。1.州基层法院
一般称州地方法院、州巡回法院、州高等法院或州普通诉讼法院,为属州管辖的一般民刑事案件的初审法院,多数州规定须召集陪审团审理。有的州在基层法院之下设有县法院、市法院和警察法院;也有在基层法院内设各种专门法庭或者另设专门法院,包括家事法院、遗嘱验证法院、遗嘱处理法院、交通法院、小额索赔法院等,不作为审级;对其判决不服,可申请基层法院重审,以后仍可上诉。
2.州上诉法院
大部分州设有州上诉法院,作为中级上诉法院。
3.州最高法院
州的最高审级是州最高法院,有的州称为最高审判法院、违法行为处理法院。也有的州分设民事最高法院和刑事最高法院。
第三篇:物理课程改革三年总结
物理课程改革三年总结
晋江市英林中学物理组 吴耀勺
参加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已有三年的时间了。在这三年里,我积极参加了各种课程培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实践过程中,以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为纲,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已发现的问题为切入口,脚踏实地地将课改实验逐步推向纵深,取得了一些实效。下面是我三年来课改实践的总结。
(一)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怎样上好一节好课,在新的课改实验中,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着力点应有以下转变。
一、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上,每位同学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如以往的物理课堂,教师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学生强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学生的分组实验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按部就班的进行。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完成实验,完全没有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改革体现在物理课教学的新概念、新理念。使物理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变,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探究,无拘无束地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新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能就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其结果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而现在的课堂教师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如何互动,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环境,以鼓励的精神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活动,并及时捕捉学生的灵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力,对于学生学习中敢于创新的例子加以鼓励,“大胆些,你能行,老师相信你。”通过这些鼓励的话语,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三、备课方式的转变
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要赤诚备课把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备教师的教学活动。另一部分是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按这两部分设计教学过程,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考虑教案的设计,既备教学目标,又备学法,既备教师活动,又备学生活动。从而使教与学统一为一体。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评价,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才与新课程相适应?我们呼唤的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指引下的发展性评价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该如何操作?
一、建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这种评价应在学校(或以中心学校为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设计评价工具,支持教师系统地开展对学生的评价。此外,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学生评价的措施与方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法,如纸笔测验、行为观察、情景测验、访谈评价、问卷调查、核查表、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
如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反映学生成长的历程,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通过学生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成长记录要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学习过程、情感态度评价表和教师评语。评语应对学生搜集到的档案袋资料进行分析,并在同学、家长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还可以用进步奖与优秀奖等不同的评价系列。
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的措施与方法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事互评、领导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加重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关注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师德评价,调动了老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科研)课题研究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老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评价可以定性描述和采用等级制,在评价项目后列出优势与不足,以形成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便于反思和改进教学,提高专业水平,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教育创新。
2、明确改进要点,制订发展规划
老师在参与评价中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如:尊重学生人格,改进教学方式,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是否有师生全部身心的投入,课堂是否有师生情感世界的融通,课堂是否有师生创造能力的发挥等;是否走进新课程,在发展性评价中成长。针对不足,老师自觉制订发展计划。①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努力把教育理念转化到教育行动中;②开展师生的共同探研,交流讨论,发表个人意见,营造科学氛围;③以课程改革和学校的重点、难点问题为课题,以案例的形式开展同伴合作研究,并坚持写教学反思以促进自身发展等。
三、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学校评价制度的改革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学校评价的措施与方法
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乡镇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校先对评价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自我评估,准确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评价学校应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听课、座谈、分析学校的原始记录和档案等。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
四、课程评价改革该如何进行
1、充分发挥教研室研究、指导、服务功能。
认真研究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提高为学校和教师服务的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校课程实施水平的提高。
2、做到边学习、边实践。
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结合各自教学实际深入讨论和反思的过程。不能一刀切或急于求成。
3、加强培训学习,提高素质。
新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需要评价者有较高的素质和特定的技能,因此培训是科学评价的前提条件。对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关怀和支持,使评价成为平等对话和沟通理解的过程,提高素质的过程。学校对老师、老师对学生都要正确处理好高利害评价,如职称、奖金、荣誉称号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评价促进老师发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寻找解决困惑的途径和方法。
比如实行“一费制”,改革举步为艰,城镇大班额怎样对每个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对待考试和课程改革中的评价?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我们正是在这种困难的状态下进行着改革和发展,努力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在课堂上。
(三)校本教研与教师成长
一、深化校本教学研究,创设教师研究氛围
我们要求学校开放教师电脑室,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广大教师除了参加学校教研日活动外,还积极参与各类教育网站虚拟教研活动,与全国各地实验教师进行零距离教研活动,向先进学校学习取经;邀请部分家长到学校参与听课、评课、交流等研讨活动,使家长了解学校的课改实验工作,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参观;注重学科互相渗透、整合教研活动,要求教师除了参加自己任教的学科教研活动以外,还要主动争取时间参加非任教学科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对非任教学科的教学改革、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促进自己所教学科研究工作,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研能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渠道,丰富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创新了校本教研活动的载体,使校本教研活动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实效。
二、加强教研制度的改进与完善,努力提高实效
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是新课程理念下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绩效可以大幅度提高。把学校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严格实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采取有效方式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真正落实“五有三保证”的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要求,“五有”即参加教研活动有问题、困惑、疑难;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课题研究;有教研制度。“三保证”即时间有保证、人员有保证、实效有保证。扎实开展“新课程研讨日”活动,确定课改研讨日和接待日:研究、交流、反思课改实施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阶段总结、专题讲座;接待外地教师的考察访问。教研活动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活动机制正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格局。
三、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是课程改革的载体,只有积极建设新文化才能为新课程实施保驾护航。英国学者在深入分析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深层原因时就曾指出:“只有当新理论被大部分教师内化之后,才有可能保证课程理论有效地实施。”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1)学校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学校领导是课程改革实验的身体力行者和责任人。实验一开始,我们就选派校长和学校领导直接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之后又和上海名师研究所联办了以新课程为主题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不定期的举行“管理者论坛”和“读书会”活动。同时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切实做到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校内课改学习,自觉学习教育报刊,广泛吸收课改信息。为此教育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三个一”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市各中小学领导每学期至少读好一本理论书、写好一个有关新课程教学方面的教案、上好一节有关新课程方面的研究课。(2)实验教师积极投入,唱好主角。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各类专题培训,邀请课改专家讲学,组织收集、翻印、出刊学习资料,为实验教师提供比较前沿的理论支撑。要求教师认真写好课后反思、提供典型个案、上研讨课、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向同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本人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采取有效方式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3)利用网络优势,创设平台。创建课程改革信息网,开辟课改论坛,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即时交流的学习的平台。教师们通过网络备课,建立个人专业网站,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即时交流。
(4)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教研和反思活动。如 “课堂问题录”,每个教师都把当天教学中的问题记录下来,再利用晚上的业务学习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的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火花集”,及时收集课堂教学中亮点。“教师自我诊断”,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发现自己教学的优点,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促进了教师认识的提高,从而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四、加强学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制度
校长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因此,要求学校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给教师以关怀,充分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各方面的作用,为学校在推进新课程实验改革过程中教师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提高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为学校在盘活教育人才资源、提高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学校突破发展瓶颈、寻求发展目标、激活办学动力、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指明了办学方向。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通过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发挥学校的研究职能,促进学校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校本课程的管理,一方面要与学校层面的国家课程实施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 考虑,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其特殊性,根据各地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明确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责任的落实,抓好校本课程的管理。
一、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应包括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要鼓励教师申报课程开发项目。在校本课程开发上都必须根据学校确定的课程开发计划进行,要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校本课程开发目的。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教授 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
要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评价制度,每学年必须审定一次校本课程,以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所有任课教师都应承担一门或一门以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要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纳入评优、评先等考核中,对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评价要纳入学生档案管理。
二、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校本课程规划是否合理和科学,是否实现三级课程功能的互补,是否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等方面。在具体课程开发的管理方面要关注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对需要以文本形式呈现的教材建设要把好审议的第一关,做到言之有据、言之合理。鉴于校本课程的功能和特点,学校可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用书,也可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
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重点应放在对课程质量的管理。对学生选课的管理、对上课常规的管理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等方面。
课程质量的管理包括课程实施前的管理以及实施中的管理。课程实施前的管理重点在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科学性上,主要涉及课程目标的合理性、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以及开发教学的资源条件,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决定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能否进入实施。课程实施中的管理主要关注的是课程实施的质量,要注意从学生、任课教师自身、其他教师、家长和社会以及管理部门等方面获取课程实施质量的信息,确定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对学生选课的管理,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校本课程。可为学生提供一周的选听课机会,为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课程和明确自己的需求创造条件。同时要处理好校本课程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主要通过教师根据考勤情况、学生提交的作业总结、报告、小组评论等作出学生的课程成绩,学生课程成绩要进入学生学习档案。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管理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其中校长是校本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应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科学性,确保课程内容选材的严肃性,严格把住质量关;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协调各种关系,规划学校的发展目标,合理制定各种课程的有效管理制度,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宏观指导,确保所有课程落到实处。要注意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经验的总结,注意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转化和积累。
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自我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发展承担主要责任。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逐步完善促进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激励机制。
学生有权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选择,有权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评价。要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为主线,以活动主题的方式,使其各部分内容互相渗透。要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及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地方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二是体现学校和社区特色;三是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目标
能够利用资料室、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或信息,并形成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关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人的自我领域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或研究课题;具有自主制定研究活动方案的能力。包括安排研究活动的时间、过程、基本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初步了解和运用观察、实验、调查、考察等一般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操作方法。能够模仿这些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能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个人或小组自主地撰写简单的观察、调查、考察等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能够得出结论。
2、内容
研究性学习本身没有体系化的内容,它是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它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其内容范围大致涉及四个方面,即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入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域,人与自我关系领域。
一是自然探究:观察自己生活周围有关环境保护、动物、植物。气象、水文、土壤、人类健康等问题,并收集资料,积极实验,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或找出解决方法。
二是社会调查:调查了解当前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地方产业、市场变化、城镇交通、人口状况、法律问题、旅游资源等问题,发表见解,阐明观点。
三是认识自我:对学生自我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学习品质。理想、观念、行为等他们亲身感受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写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这一过程的感想与体会。
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经验情况,低年级与高年级在研究主题的选择上,思考问题的角度上,研究问题的难度上要有所不同。学习内容也应逐步综合、深化和拓展
3、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以便于学生较顺利地进入研究过程。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活动和探索方向,要组织多种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或个人要进行个别辅导,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或进行必要的研究方法指导。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笔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记录个人体验,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和积累。要对学生的合作方式进行引导,使之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学生的交流、互动是实施这门课程的一个基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供学生筛选整理,指导学生归纳、综合,并阐述自己或小组的意见。要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适当的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总结和评价。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与参与,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
1、目标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学生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开展各科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其总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自我了解,确立自信,发展兴趣与专长。
整合各科知识,增进思考、判断、应用与创造能力;扩展生活领域,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习惯;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增强民主法治观念与互助合作品质;乐于服务社会,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能力,养成环保习惯;逐步了解自我,充分施展才能,合理设计未来。
2、内容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是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区公益性服务活动、生产劳动的形式下,开展各种服务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对于远离社区或没有社区的乡村级小学,可参加当地政府组织下的服务与实践活动。
一是了解社区或社会的活动。深入实际的社区情境,社会机构或部门,对有关的社会运作进行参观、了解,促进对社会的认识。对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进行考察活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现实的社区情境中进行调查研究活动。
二是社区服务活动。帮助他人进行生活服务,家政服务活动。以小组活动形式开展,确定社区内某些服务对象的定期服务活动。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管理活动。
三是社会实践活动。集体参加社区或地区的公益劳动,各种义务劳动。参加两个文明建设的宣传与调研活动。
3、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活动方式,尽量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郊游、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要做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组织实施,主动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要关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个体相对的进步与发展,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1、评价原则
一是坚持正面评价的原则。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坚持正面引导,积极鼓励。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发现与鼓励。
二是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等,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是重视应用的原则。通过评价尽可能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是重视体验的原则。看学生是否获得了丰富的、切实的、亲身的体验,通过评价促使学生重视感受、感悟、体验和相关经验的获得。
2、评价的内容
一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是对学生是否认真参加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等方面进行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等。是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面。
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是对学生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积极的贡献等进行的评价。
三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指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技巧,在实际解决问题方面的动手操作等。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是学生对新的学习方法、方式掌握的情况。
五是学生活动的成果或结果。结果的展示形式可以是一份结题报告、一次答辩活动、一篇论文或一个学习体会、一件作品等。对结果的评价应从正面肯定的角度去进行,特别是通过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展示、交流他们在活动中取得的结果,以此来鼓励学生。
3、评价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对活动过程的评价,要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评价的方法应该灵活,可以是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可以采取小组互评、自评,教师、家长的评价等,要注意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档案袋式评价法,建立一种相对比较系统的档案,从对过程的关注来展示学生在这门课中的表现;另一种是研讨协商式的评价法,从学生、教师和家长各个不同的范围来协商研讨,实际上就是采取一种互动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一个评价。总之,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评价是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资源,要通过评价,促进和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各地在实践中要及时总结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第四篇:美国职业卫生工作概览
美国职业卫生工作概览
美国标准法规依照以下程序制定:
首先由政府机构收集相关信息,在研究基础上,发布新标准/法规草案通告,并征求意见,一般公众提出意见的时限为60~90天。如果不能通过,重复征求意见程序;如果获得通过,颁布标准,并注明生效期限。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相关政府机构主要包括: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隶属于劳工部,简称OSHA)、矿山安全健康管理局(隶属于劳工部,简称MSHA)、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隶属于健康和人类服务部,简称NIOSH)。
OSHA成立于1971年,主要负责起草和颁布安全卫生法规,执法、监督检查,要求雇主保存安全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场所标准等。OSHA颁布的职业健康和环境控制标准有100多项,包括通风标准(29 CFR 1910.94)、噪声标准(29 CFR 1910.95)、电离辐射标准(29 CFR 1910.96)、储罐标准(29 CFR 1910.106)及呼吸防护标准(29 CFR 1910.134)呼吸防护。空气污染物标准约包含435种毒物(29 CFR 1910.1000)。某些特殊的毒物标准有21项,涉及苯、石棉、铅等。
为了应对矿业死亡率攀升的局面,于1910年成立了矿山安全健康管理局。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和培训提高矿山安全水平。1978年MSHA成为联邦政府机构,负责矿山安全和健康执法。其相关法规包含在30 CFR Part1-199内,与OSHA法规非常相似,但更关注矿山安全。
OSHA和MSHA都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法律帮助,以预防职业伤害和职业病。他们都负责起草、颁布法律法规,并通过各种途径与雇主合作。其在个人防护设备、危险物质信息、环境监测、安全检查等方面的执法监督员超过2100人,设办事处200多个。
NIOSH以帮助保障工人工作安全和健康为目标,从事降低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和伤害的研究,可以建议修订标准,从事个人防护装备方面的研究、测试和认证呼吸器,并通过国际合作提高全球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2001年由NIOSH建立起国家个人防护技术实验室(简称NPPTL),以保护依靠个人防护用品的广大工人(包括矿工、应急反应人员、医护人员、农民、建筑工人和产业工人等)为使命,预防疾病、伤害和死亡。NPPTL集中多种学科和专业技术,推进政府在呼吸器及其他个人防护技术方面的研究。(职业卫生所信息与政策研究室供稿)
第五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
张大昌
在当今的世界上,一个国家全体公民的素质,尤其是公民的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影响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并决定在总结现有课程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物理课程的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承
学生的发展和科学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一)知识和技能
过去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对于知识的作用和物理课程中科学知识的教学,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大家也一直十分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过严格地说,正确使用仪器、正确操作等技能的教学和知识的教学是属于同一层次的。
(二)方法和能力
近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界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总的说来,我们对于方法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有一种说法,认为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隐含在知识的教学中,只能让学生去“意会”,不应该“言传”,否则学生又会去死记硬背。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是,科学方法和具体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一样,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中积累的知识,不妨叫做程序性的知识。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本知的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的问题要去解决时,他能够有意识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工作,对于复杂问题能够有意识地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那么他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高得多。
因此,物理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课题就是把程序性知识明确地提出来,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放到与概念、规律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工作者不能把人看作一个容器,好像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往这个容器里面装。教育的任务是塑造人。
我们要关注人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因此,物理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的编写、教学
策略的确定,都要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能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增加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可惜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在不断磨灭这种好奇心。因此,今后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
物理学和其他所有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实事求是的科学,通过物理课程,要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例如,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物理课程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主要是把上面提到的内容具体化,变成便于是操作的东西。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不破不立。以上面所谈观点审视今天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主要问题在于我们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传承,忽视了物理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方面教育功能。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是目前我国物理课程改革的核心。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对知识的过分强调,表现之一就是不恰当地要求概念、规律表述的严密性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义务教育是面对全体公民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通俗地说是扫除“科盲”。一种说法是,对于严密性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要求全体公民都能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维。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社会也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特长的人,而在各种不同的能力中,数理思维的能力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能力!在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改革中,这是我们认识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过去学生主要以被动的形式学习科学知识,今后物理课程的改革应该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如此,探究活动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方面,都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当前,有必要更多地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
科学探究可以突出学生对于科学过程的学习。在过去的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重视更多的是科学的结论,而对得出结论的过程,或重视不够,或根本忽略。其实,科学过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学习,以及科学价值观的树立,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后的物理课程,除了对必要的科学结论要有诸如“知道XX”“理解XX”,这样的终结性要求外,还应该包括“经历XX”“通
过XX学习XX”这样的过程性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只要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至于是否学会了探究的结论,如果对它没有终结性的要求的话,可以不去理会。
课程的设计人员、教研人员应该对科学探究活动做出具体的指导,例如,应该提出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主要表现,应该研究学校中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评价方法等诸多问题。
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它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我们过去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就科学论科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很少涉及。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单纯的物理学,而应该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就要注意把那些便于进行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生长点包括进来。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对温室效应、城镇热岛效应进行调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并提出节能措施,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物理课程中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使学生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改革评价体系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对于课程具有导向作用。物理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淡化校内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为教育的效果提供反馈。
* 改革单纯注重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把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方面的进步都纳入评价范围。特别要注意把学生在探究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 逐步把评价的重点从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等过程性评价。
* 不以单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学生的能力倾向各不相同,有的长于科学理论的掌握,有的实验技巧出众,有的能解复杂的习题,有的科学知识十分广博。过去的评价模式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不免要削长补短,同时又使在某一方面较差的学生勉为其难。不以单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这也体现了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精神。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的积极性
广大物理教师和教研人员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他们中间蕴藏着课程改革的巨大的能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还远没有表现出来。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有关课程的各种规定过于死板,教师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从大的方面讲,现行的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刚性地规定下来,这就把教师紧紧地束缚住了;学生所做实验的内容、所用的仪器甚至操作步骤都要全国一样;教科书虽有不同版本但是大同小异。从小的方面讲,教学进度,学生练习用的题目,在很多地区也必须是全县(区)一样的。由于这些原因,教师和基层教研人员很难对课程有什么发言权。这种情况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一定会受到冲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其他问题
(一)要注意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区别
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把基础教育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阶段。但是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即目前的初中和小学一样,都是义务教育,而高中则是非义务的基础教育。对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许多批评意见,实际上是由于在以高中物理的眼光衡量初中物理课程。研究世界上其他国家20世纪的教育史就会看到,对于同一个学段,当它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之后,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以至学校的组织形式都会有很大的改变。我们今后应该习惯于把初中物理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放在一去思考,而不是用考虑高中物理课程的思维方式(例如“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物理学的经典与前沿的关系”等)去处理初中物理的问题。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在初中会像在小学一样,综合科学课程成为主流,分科的物理课将成为配角。
(二)中学物理教育研究必须打破封闭的圈子
当前,对于中学物理教育有最大发言权的是大学物理系的基础课教师、大学物理系的教研人员和中学教师出身的各级教研员。这些人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物理。但是,科学的存在不是为了成为人们掌中的玩物,它有两大任务,一是应用,二是发展。我们这些人先天的缺陷就是,即缺乏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物
理学的体验,又缺乏在前沿发展物理学的体验。目前我国中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以及对于概念、规律的表述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的过高要求,从深层次看,大多源于这样的人员结构。听一听工程技术界人士对于目前物理课程的弊病和课改设想的意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吸收一些热心于基础教育的工程技术界人士和工作在物理学前沿的研究人员,请他们参与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改革,这是一个有远见的战略措施。2004-03-05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