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5.29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老年人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 老年人的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才能让老年人身体健康, 精神愉快, 其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因此,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 还能使老年人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 健康长寿。那么,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
1.生理因素
(1)感官的老化
老年人感觉器官的退化首先使老年人产生衰老感, 耳聋眼花成为显著特征, 其它感觉如触觉、嗅觉、味觉也在发生退行性变化。感官的老化使老年人对外界和体内的刺激的接收和反应大大减弱, 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负面的影响, 表现在老年人对生活的兴趣和欲望降低, 常感到生活索然无味。反应迟钝, 感觉不敏锐, 由此导致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社交活动减少, 老人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2)疾病的增多
各种老年疾病缠身也是身体老化对老年人心理影响的具体体现。随着老年人各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全面衰退, 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在下降, 易发生疾病。即使没有生病, 也会因为器官和机能的老化而感觉四肢酸软、身体疲惫或其他不适, 这给老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老人们深感苦恼和焦虑。
(3)死亡的威胁
老年人心理障碍的出现与死亡的危胁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社会的进步和医学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类的平均寿命持续延长, 然而, 死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是人生的最终归宿。老年期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站, 特别是身体的日渐衰退和疾病的不断缠身使老年人与死亡显得特别的接近。死亡恐惧症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的心理障碍。
2.社会因素
(1)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年人离退休后, 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 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 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1)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退休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2)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 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3)离退休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常使老年人茫然不知所措。
(2)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 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 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 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 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 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 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 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 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以上是清源心理为您带来的有关老年人心理的部分介绍,如果您还有家庭、老人等心理方面的困惑,可以联系清源心理,将有多位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为您提供帮助。
第二篇:2014.4.2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及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变化特点,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因素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清源心理为您带来的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经济状况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
3、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4、身心衰老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儿女应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变化,使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之愉快地度过晚年。
以上是清源为您带来的有关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因素的部分介绍,如果您还有家庭、婚姻等其他方面的心理困惑,可以联系清源心理,将有多位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为您提供帮助。
第三篇:敬老院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了解吉林市敬老院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WHO
QOLBREF量表,以及自编问卷,对吉林市敬老院139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经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吉林市敬老院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因素有8项:是否患慢性病、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家庭摩擦、经济状况、休闲生活、行动能力。结论 敬老院老年人生存质量受较多因素影响,有必要采取综合措施来改善他们的整体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第一作者:雷鸣(1965),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数理统计学及卫生统计学教学工作。为了解敬老院老年人生存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1,2〕,本文对吉林市7所敬老院139名老人进行了生存质量调查,并探讨了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因素,为制定和改进吉林市相应的养老及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从吉林市抽取7所敬老院,对其中所有住院老人(60岁以上)进行调查。应查人数302人,实查人数278人,访视率达92.05%,其中男性122人(43.9%),女性156人(56.1%),按性别比例,作1/2随机抽样,抽得139例,平均年龄(76.96±7.09)岁。
1.2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 QOLBREF)中文版〔3〕及自编调查问卷。WHO QOLBREF表是由26个条目组成的简化版,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四大领域评分,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测量工具,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由于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且许多人患有躯体疾病和残疾,本次调查采取调查员访谈的方法,由调查员对问卷中的问题逐一提问,由被调查对象独立回答。现场调查于10 d之内完成,调查员由预防专业毕业实习学生经统一培训合格后担任调查工作。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8.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F检验、t检验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 果
2.1 生存质量自评
敬老院中老人生存质量自评以“很差、较差、中等、较好、很好”表示,依次为1(0.7%)、5(3.6%)、42(30.2%)、80(57.6%)、11(7.9%)。
2.2 领域评分
WHO QOLBREF量表的结构主要包括4个领域,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周围环境。各领域评分情况详见表1~表3。表1四领域评分〔n(略)〕表2不同年龄老年人各领域得分(略)表3不同婚姻老年人各领域得分(略)
2.3 经济状况自评
15.2%的老年人认为钱“够用”或“足够用”,66.2%认为“一般”,18.6%认为“很少够用”或者“根本不够用”。
2.4 医疗保健的需求与满意程度
对医疗帮助的需求程度以“根本不需要、很少需要、需要、比较需要、极需要”表示,依次为3(2.2%)、27(19.4%)、51(36.7%)、44(31.6%)、14(10.0%);对卫生保健服务方便程度的满意程度以“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表示,依次为2(1.4%)、97(69.8%)、32(23.0%)、7(5.7%)、1(0.7%)。
2.5 行动能力自评
27.4%的老年人行动能力好,25.9%行动能力一般,46.7%的老年人行动能力差。
2.6 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机会与参与程度
34.6%的老人“根本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参加休闲娱乐活动,38.8%认为“一般”,26.6%的老人“多数有机会”参加娱乐活动。
2.7 家庭摩擦对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程度
54.0%的老人认为家庭摩擦对自己的生活影响“比较大”或“极大”,30.2%认为“一般”,15.8%认为“很少影响”或“根本不影响”。
2.8 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2.8.1 单因素分析
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患慢性病、家庭摩擦、经济状况、休闲娱乐生活、行动能力10个因素中,生理领域得分受年龄、职业、是否患慢性病、经济状况、休闲娱乐、行动能力6个因素影响,心理领域得分受年龄、职业、是否患慢性病、家庭摩擦、经济状况、休闲娱乐、行动能力7个因素影响,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受婚姻状况、家庭摩擦、休闲娱乐3个因素影响,环境领域受职业、经济状况、休闲娱乐、行动能力4个因素影响。见表4。表4139名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略)
2.8.2 多因素分析
分别以生存质量四领域得分为因变量,以其他指标(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
姻状况、慢性病史、家庭摩擦、经济状况、休闲娱乐、行动能力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慢性病史、经济状况、休闲娱乐、行动能力、家庭摩擦等6项(见表5)。表5139名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略)讨 论
3.1 吉林市敬老院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现况
WHO QOLBREF量表中生存质量的四个领域评分中,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均在60%以上,这与既往报道基本相符〔4〕,表明大多数老年人有较好的生存质量。老年人对自身生存质量的直接评分(主观评分)中,中等占30.2%,中等以上占65.5%,高于经四领域评分(客观评分),说明吉林市敬老院中老人对生存质量的自我感觉较好,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老一辈人对生活的“知足”和“安于现状”的心理状态。
3.2 调查结果的单、多因素分析
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因素有: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是否患慢性病、家庭摩擦、行动能力、经济状况、休闲娱乐等。具体分析如下。
3.2.1 人群特征对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
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不同,其生活方式、认知能力、社会功能等也会有所不同。年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领域的得分均有差异。一般而言,生存质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5〕,本次调查结果与此一致。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躯体疾病增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社会交往减少,从而使老年人产生衰老感、自卑感、孤独感,最终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性别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调查敬老院中老年人生存质量与性别关系不大,但进住敬老院的女性人数多于男性(男女分别为156和122人),且配偶死亡率中男性也高于女性(男性丧妻者占40.4%,女性丧夫者占59.6%)。婚姻状况:老年夫妻一旦丧偶,不仅会改变健在者的生活方式,而且会改变精神状态等,从而影响其生存质量〔6〕。本次调查的配偶死亡率高达71.2%,这表明目前在我国,选择敬老院养老方式的仍主要是孤寡老人。调查结果显示,丧偶者在各领域评分中均较低,尤其在社会关系领域中,已婚配偶尚在者评分明显高于丧偶者。可见,良好而稳固的婚姻关系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职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对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个领域均有影响。职业不仅仅是社会的不同分工,这种分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职业人群文化程度、个人素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先天”差异,反过来,长期的从业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习惯又进一步对上述因素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另外,职业和不同阅历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老年人对生活的需求层次、期望、体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三维健康〔6〕(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3.2.2 慢性病史
调查结果表明,敬老院中老人多数患有慢性疾病,对其生存质量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领域。慢性疾病的长期损害使老年人劳动和生活能力下降,活动范围、社交范围缩小,情绪低落,心理平衡失调,造成心理和精神压力,对自己的未来悲观,使得老年人的消极感受增加。长期患病还可使其经济状况变差,从而影响社会关系和自身满意程度,生存质量明显下降。
3.2.3 行动能力
行动能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调查显示,敬老院中有近1/2的老人行动能力差。
3.2.4 家庭摩擦
家庭摩擦对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均有较大影响。家庭和睦与否是老年人心情是否愉悦、精神能否得到慰藉的重要条件。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老年人对家庭的重视和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老人保健应关注其家庭。
3.2.5 经济状况
本次研究表明,经济状况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影响较大,这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相同〔7,8〕。从敬老院中老人的生活费用构成看,其主要来自子女供给和本人积蓄,只有一少部分依靠养老保险。在本次调查中,生活费用由子女供给占40.0%,用本人积蓄的占36.7%。但这两项经济来源都具有不稳定性,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消除老年人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3.2.6 休闲娱乐活动
多因素分析表明,休闲娱乐活动对生存质量的四个领域均有较大影响。敬老院中老人的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打牌、打麻将、听广播等,且活动频率很低,开展最多的项目是“看电视”,而拉奏唱歌、书法、绘画、种花、养鸟等娱乐项目,只有极个别老人偶尔为之。从对老年人的运动锻炼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敬老院中老人从事体育锻炼的数量极少,活动的频率也很低。老人开展稍多的运动项目是散步,而经常开展这一活动者,也达不到老人总数的1/4,而跑步、跳舞、练功、做操等项目,90%以上的人没有开展过,这些活动几乎无人问津。可见敬老院中老人的休闲娱乐活动极度缺乏且十分单调。造成这种缺失状态的原因,应从主、客观两方面去寻找。就主观而言,娱乐活动的开展,与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相关,此次调查的老人,大多数为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64.0%,很难生发出从事较高层次娱乐活动的愿望,也很难领受到其中的情趣,因而只能从事一些文化含量小、带有被动性质的娱乐活动,娱乐功能受到限制。就客观而言,敬老院中老人娱乐活动的缺乏与经济条件差、娱乐设施少、公共娱乐场所尚未建立起来的客观条件有关。因此,要改变敬老院中老人娱乐活动的缺乏状态,就有必要改善上述主客观条件,即提高老人的文化素质、重视养老设施建设。
3.2.7 医疗保健的满意度
对医疗保健的满意度状况,涉及医疗保健的客观条件和医疗保健的主观消费能力两方面。从敬老院中老人对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获取途径与质量满意度调查中发现,近2/3老人感到不满意,普遍反映“有病不能医”,其原因多出自“经济困难”。可见,老人对医疗保健不甚满意,主要是对医疗保健支付能力的不甚满意。这些老人的医疗费用支付以自费为主体,医疗保健费用的不可预期,造成老人对医疗保健的忧惧心态。因而解决老人对医疗保健满意度问题,主要是如何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敬老院是我国部分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场所。评价敬老院老年人生存质量的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妥善解决老年人养老的实际问题,保障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吉林市敬老院为试点,结果显示受访老人生存质量总体状况较好,但也潜在着许多问题(如经济困难,医疗保健问题等),对老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是否患慢性病、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家庭摩擦、行动能力、经济状况、休闲娱乐等。针对潜在问题和影响敬老院老人生成质量的诸多因素,有必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为其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娱乐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年人在敬老院中有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晚年。
【参考文献】柏萍.广东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现状分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4):5761.孙吉贵,曾莉.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18(2):10.徐涛,姜宝法.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及评定方法〔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2446.杨明远,施威吾,张素君,等.成都市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8;19(1):911.李晓慧,李天霖,王滨燕.职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18(1):48.郭晋武.家庭构成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7;17(1):724.陶国枢,刘晓玲,陈丰,等.北京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7;17(4):1978.Garrison ME.Determinant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ural families〔J〕.J Rural Health,1998;14(2):14653.
第四篇:论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论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国内的资料表明,多动症儿童的家庭成员中有多动症史的占13.6%,其中父辈或同辈有类似病史者各占50%。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采用家谱分析、双生子研究以及寄养子女调查等方法的研究表明,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但其作用也不是注定不可以改变的。遗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个体是否表现出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关键还看后天环境作用。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发展倾向可以得到防止和纠正。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生理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可能是轻微的,如出现易激惹、失眠、不安等,随着疾病的消除,这些心理症状也会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 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在放纵型教养方式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在民主、尊重的教养方式下,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显著偏低。家庭是影响人的第一个场所,家长的品格、行为等都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反之,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鼓励、忍耐、表扬、接受、认可、诚实、安全和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耐心、感激、自爱、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他就会以良好的心理品质从事学习与生活。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居室应保持整洁美观,这有利于养成儿童爱清洁、有条理的好习惯,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美感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气氛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关系着家庭幸福,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气氛和谐的家庭里生活的儿童表现出有自信心、情感丰富和互相友爱,在气氛不和谐的家庭里生活的儿童由于情绪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三、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而这种系统教育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塑造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机构,是社会的雏形,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培养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管理制度等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它们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其次,学校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作用。宽敞明亮、优美整洁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的作用,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再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上,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期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良言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损,产生焦虑、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人格扭曲,留下终生的人格缺陷,如某些成绩差而又长期遭受教师言语伤害的学生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教师的教学管理行为和日常行为表现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四、社会因素: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以一种无形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上。不同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气氛;人所处的学习工作环境不同,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不同,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对人的心理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产生的,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不仅锻炼人的能力,也使心灵得到净化。
五、个体因素:个体某些方面的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外貌较好、能力较强的个体,往往在生活中会更多地获得别人的喜爱,会感到更多的满意、愉快,这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反之,外貌较差的很多个体,特别是当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往往容易感到自卑、焦虑、挫折,从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培养健全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发生作用的。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逐一考察,逐一排除,全面正确地作出诊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第五篇:浅谈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谈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明花乡团委 李祯珍
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这一现象最突出表现在青少年群体中。我们经常会在报纸、电视及电脑网络上看到一些青少年为了一点小事所表现出的过激行为。对于这些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之恩不知回报,对生命的绚丽多彩不懂珍惜,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发的,它是一个过程,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它是个浅移默化的过程,是个模仿的过程,是个教育和培育的过程。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约占3.7亿,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青少年正是处于青春期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全社会都要重视这个问题。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1)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孩子今后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育、引导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健全的家庭充满了和谐、关爱的生活氛围,能使孩子身心愉悦,健康成长;家庭关系紧张夫妻感情破裂、双亲与子女有敌对状态的家庭更多的是充满愤怒、仇恨和家庭暴力,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与父母沟通的障碍、家庭的变故带来的伤害使青少年的心灵承受了太多的苦闷和压抑,无处化解,最后“火山爆发”,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灾难,后果不堪设想。缺少家庭关爱或是家庭过于严格的青少年在性格上极易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些都将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障碍。
我们生活在知识社会,可我们的教育似乎只是关注知识教育的本身,特别是当那些与升学、升职两眼紧紧盯着孩子的分数时、当父母关注高考状元的解题技巧时、当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时,却往往忽略了向孩子渗透活着是快乐的、活着是美好的、活着是幸运的这样一种生命教育理念。生命是一种过程中的体验,在这种过程中展示着生命多彩的一面,多样的生命形态、生命体验,生命表达,构成生命中一副副美丽的画卷。由于人们对知识的片面推崇,使得有些青少年生命之花还未绽放就已经枯萎,给家庭及社会都带来危害。同时那么多孩子的过激行为也说明“知识未必就是力量”、“知识未必能够改变命运”。
(2)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有些学校虽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课程之中,但学科化倾向太强,教学中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的学科教学。
其次,缺少专业人员,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由团队干部、政治老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自觉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不但其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可能带来负面的结果。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光是家庭、学校的任务,来自社会的健康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各种新奇事物冲击着青少年的头脑,一些不健康的精神、文化垃圾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
响。歌舞厅、录象厅、网络游戏让他们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一些封建、迷信、邪教的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使青少年生活的社会环境得不到净化。
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首先,了解孩子,言传身教,家长应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子女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才能不断发展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家长应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应根据子女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等情况,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相信孩子,提高他们的社会认识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而不是越组呆包一切包办。这种教育方式下的青少年才能具有很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其次,认识自我,体验尊重,我们在谈到尊重话题时,感到这样的问题似乎以得到诸多具有人文教育观念人士的认可。但是,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少父母真正做到与孩子平等。我们好像都知道要一切为了孩子,但那一切只是为了孩子的学习,至于尊重早就被忽略了,让孩子认识到自我的不同,认识到自我的存在,这是对的,生命的最大尊重,也会使孩子受益一生。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将为其一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第三、自然流露,展现真实,与人的接触是每个青少年生命中的重要内容,学校是最初的舞台,我们在展示人的社会化的同时,还应该为青少年展现人的自然的一面,学校的教育要结合这一点,教育人的自然的一面应该有喜悦和痛苦、恐惧和勇敢、逃避和努力,应该让这些真实的自然情绪取代以往带着面具的公式化的教育。人的一切并不是完全高尚的,我们交流这些真实的感受,自然才能引领青少年去感受生命、热爱生命,减少他们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而产生的不适应,焦虑甚至是恐惧。
第四、自主“觉知”,赢得“一念之间”,心理学中有种“觉知---自主力”,它是一种在具体情景中,时刻能够保持一种微觉知、觉醒的自主之力。我们应该让他们明白,世界有阴暗也有光明,人生有高峰也有底谷,即使看到的阴暗面再多,也不是世界的全部;即使黑夜再长,也会有太阳升起的一刻。希望永远都在,只是有时你没有看到而已。这种控制“一念之间”的能力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是一种生活素质,而这种素质的提高就在于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之中。
因此,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三者协调配合,有利于青少年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健康的人格。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