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调查

时间:2019-05-15 14:3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调查》。

第一篇: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调查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儿童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将面临着社会化的任务,学习和经历的事物是大量的,许多东西和事情都是第一次接触和经历,纷繁的世界常使他们目不暇接,难以适应,也常常使他们要承受多种精神负荷。上学、考试、交往、长高、青春发育等等许多在成年人眼里普通而简单的事情,对中学生而言却是一个个人生的重要关卡。他们缺少相应的知识,缺乏经验和阅历,人生的每一步对他们来说可能都是考验,他们在这诸多的考验中长大和成熟。面对考验,他们并不一定都能够跨越过去,出现心理问题是极为正常的。这些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各种内外在原因就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规律,以便为自己和其他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提供一 些心理学研究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茂名市某初中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本文绝对为被调查者学生保密,维护其个人稳私权,体现心理健康调查的原则性)。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A、中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通过调查学习适应性,大体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占26.11%,从中学生从调查问卷中可知: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他们会自觉学习;而第二种类型占60.32%的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第三种类型10.5%和第四种类型3.07%的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漫画或干脆睡觉(以下用A,B,C,D四种代号

表示四种类型).当回答对考试的感受时,A和B学生表示喜欢做些难题,而C学生感到怕,D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当问卷中提出老师讲课出现错误时只有30%的A学生敢于提出来,其它(包括B,C,D)的学生都选择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议论.这也可见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专制”的弊端.对于学习的目的性,A学生表示学习一技之长,B,C学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学有个好出路,而D学生表示不明确。

B、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中学习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做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按计分方法把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实型的中学生顺从社会规范,积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内控和自我导向表现,重视传统和社会评价;从众型的学生相当顺从社会规范,但这种顺从是他人导向的随波逐流,也有享乐主义,及时行乐的倾向,顺乎自然生活方式,倾向于保守;功利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对于道义及人情这类价值不甚注意,认为金钱至关重要,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冷漠型是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价值取向,所持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C、中学生人际关系

中学生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同学的关系,和师生关系.调查结果只有17%的学生达到人际关系较好的类型;40.2%的学生人际关系一般;有42.8%是不及格的,人际关系较差,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当问及“你喜欢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吗 ”80.67%的学生都答会,当问及“你的好友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时,你会真的感到眼红,妒忌吗 ”70.3%的学生答会的,这是令人心颤的回答.也许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记名的调查中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的“丑陋”,但非常真实的一面.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这样才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和生活。

D、中学生的人格特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其中把学生人格倾向分为八个方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茂名市部分初中生人格倾向的比例

人格倾向 百分比

学习焦虑 42.6%

对人焦虑 36.4%

孤独倾向 12.8%

自责倾向 9.0%

过敏倾向 2.1%

身体症状 8.6%

恐怖倾向 1.3%

冲动倾向 7.0%

3.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1、9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压力,4%的学生不确定。事实上,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学生多用好烦、太沉重、好辛苦等字眼来形容心理压力,这表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了。

2、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

首先,学习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考试;成绩排名;学习方法。

(1)当谈到考试时,73%的学生的反应是:紧张、害怕、厌烦、讨厌、想逃避等消极情绪,1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平常心。考试时适当的紧张是有益和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于紧张或害怕等情绪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在考试中发挥正常的水平,树立自信心。

(2)考试结束后,60%的学生认为最关心的是成绩,58%的学生认为最不想知道的是成绩排名。成绩是学习效果的反映,学生对于成绩的关心和获得高分的愿望自然十分强烈,却畏惧成绩排名。成绩排名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固然是激励与肯定,同时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否则,被师长视为不正常;而成绩排名于基础差的学生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击败,受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家长责备,背上沉重心理负担,甚至自暴自弃。可见,成绩排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沉重的心理压力。

(3)是否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没有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感到苦恼、无助,带来心理压力。

其次,人际关系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紧张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过高与孩子的实际差距太大;父母平时对孩子过问很少,一旦出问题却沉不住气,采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方法对待;父母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而以家长权威压服孩子;父母爱将孩子与他人比较……41%的学生认为这些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继而带来心理压力,59%的学生则认为与父母的关系是和谐的。

(2)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也会给中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中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30%的学生表示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为此深感烦恼。

(3)相对而言,82%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为和谐,而老师的批评、老师不公平对待、评价不当或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则容易在师生关系上造成学生心理压力。

再次,环境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

(1)父母离异或突然死亡,父母经常争吵,父母性格不良,经济困难等家庭变化和不良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2)学生是基本认同并能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41%的学生则对如校服里的衣物穿着、发饰等仪表方面的规定持有异议,在行为中形成个性的张扬与学校制度的冲突,造成心理压力。

四、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把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练习操纵部分。

(二)设立静静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实,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往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题目。

(三)设立心理服务试冬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进步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摸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题目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题目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4、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总之,第二课堂应当努力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综上所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二篇:浅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心理健康及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心得体会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如不及时引导,这一时间的学生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据调查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出现许多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如自杀事件、终日沉迷于网络、终日无所事事、患有忧虑症、强迫症等,给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内因:是指来自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心理断乳期的来临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们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度的关键时期,心理上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但从生理来讲又没有发育成熟,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心理学上把这种想象叫做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在一些行为活动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成人”的特征,在心理上渴望别人把他们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他们不愿接受父母和老师过多的照顾或干预,有强烈地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事情往往会提出过激的言词。但由于年龄不够以及社会经验的局限性,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和幼稚性。这就使他们常犯一些错误,心理往往出现挫败感,这样就会导致情绪低落,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时间长了,很可能造成心理问题。

2.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和逆反情绪的出现

中学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会慢慢成熟,这时的中学生往往表现为情绪比较敏感,易于冲动,注重其他同学尤其是女同学的评价,并且对异性渐渐产生好奇和向往,有可能对某个异性产生强烈的倾慕心理,这就是老师们谈虎色变的“早恋”,其实这些都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另外,由于其生理激素发生的变化使得他们对待事物总是表现为对抗、不服从父母长辈或教师的说服和命令,有时还会对一些事熟视无睹,漠不关心。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跟父母老师无话可说,或者说话就表现为不服父母老师管教,轻者,对父母老师的话不理不睬,重者会顶嘴,大吵大闹,再严重的会离家出走或轻生心理。他们觉得父母老师管的太多,跟他们无话可说,宁肯相信虚无的网络世界。这就导致父母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使他们越来越走极端。

3.人格因素。人格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人格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一撅不振;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或积极对待,加倍努力,奋发图强。中学生由于人格方面的原因,很有可能出现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基础。例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等。

(二)外因:是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对中学生的影响。包括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父母完善的性格、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教育指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性格暴躁、缺乏耐心、文化水平的局限性,使家长与子女疏于沟通,对子女的心理缺乏正确的引导,缺少沟通与理解,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行为异常。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 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心理阴影,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之外的最为重要的生活场所,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现在的中学生在学校压力过大,每天经受着上课、考试、作业、老师家长的时时监督,使他们身心受到束缚。灌输式教育又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多数学生并未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是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枷锁下挣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有的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教育内容回避现实和热点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没有把理论联系实际,把认识转变为行为,自然会出现高分低能。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进而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3.社会人文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由于中学生还没真正步入社会,对社会上一些现象还不能很好地区分其良莠,特别在当前,高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不良信息、不健康读物、歌厅舞厅充斥学生的视听,它们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再加上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中一些暴力、凶杀等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关心孩子,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此,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优化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心理素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家长宣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目的在于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家庭气氛宁静愉快,孩子便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易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紧张、长期不和谐,这种家庭的孩子则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行为问题。因此,父母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子女的心理品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班主任应该及时把学生在校情况和价值沟通,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2、优化学校教育这块主阵地

(1)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营造优美的教学环境,优雅、洁净、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无声”的心理暗示。感受学校人文环境的熏陶也可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另外,学校应该尽量开设心理健康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知识理论课和活动训练课相结合,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在知识渗透和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扬长避短的灵活心态,随时发现学生闪光的地方,给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使学生自己释放一部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旧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升学填报志愿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同时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诚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对此,我们帮助分析考试不好的原因,让其认识到成败乃是常事,提高自我认识,鼓励其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同时,我们指导他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多听轻快的音乐,多活动,多与人交往等等,从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净化周边社会环境,可以和周围社区和治安管理部门联系,加强社会文化市场管理,消除社会上各种丑陋现象,集中整顿不良网吧和手机上网管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以排除各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挑起这付重担,和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及时改变我们陈旧的教育理念,和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我们身边存在的隐患问题无处藏身。

第三篇: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询武汉都市学堂——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学校则是孩子的第二监护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正式机构,学校不仅担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引导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任。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国的教育还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在学校和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与高考有关课程,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和人格,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在很多地方,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快感,是被动的、被迫的。

目前,我国的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设有心理咨询室,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服务。但在很多中学和偏远地区,学校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咨询只是流于形式,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产物;有些学校虽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教学体系中,但在授课的过程中重于说教,过于理论化,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了厌烦情绪。大部分学校缺少专业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政治课老师等兼任,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此外,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而很多学校孤立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取得父母的配合,其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第四篇: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摘 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7 %,异卵双生子为33.3 %。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2.身体发育

首先,身体发育影响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脑发育成熟状况密切相关。在小学阶段,正是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结构基本发育完善,接近成人,才使得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性过渡成为可能。其次,身体发育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身体发育良好的小学生,在与他人展开社会交往时往往容易获得积极的评价,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身体发育不良,甚至出现异常的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获得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再次,身体发育还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子矮小、协调性差、体质相对较弱的小学生,倾向于表现出胆怯、消极和焦虑的个性。而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小学生,则往往表现出喜欢自我表现、富有创造性、健谈等人格特征。此外,体质强健的儿童,父母往往会给其更多的独立空间,因此更容易形成乐观开朗、生气勃勃的个性特征;而体弱多病的儿童,父母往往会对其倍加呵护,再加上生病的痛苦体验,较易形成依赖性强、谨小慎微的个性特点。此外,生理成熟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女性的青春期一般始于10~12 岁,男性要比女性晚两年左右[3 ]。一般来说,正常自然的身体发育不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但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其生理成熟的时间却不尽一致,出现早熟与晚熟的差异。可以看到,早熟的男孩相当于正常发育的女孩,晚熟的女孩相当于正常发育的男孩,这两种孩子彼此都有交流的对象,易形成自信、开朗的良好心理。而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却没有相应的玩伴,缺乏交流的对象,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心理的功能状态,而决定心理功能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所以,小学生的各项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

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有些矛盾还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当心理矛盾与冲突过于激烈或持久,以至于主体依靠自身的力量已无法协调和处理,就可能产生心理困扰,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2.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

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合理需要的满足是个性充分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小学生来说,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的满足,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满足不充分,可能导致动机缺乏、情绪失调、反应异常、性格偏离等问题。当然,需要的满足并不是越充分越好,有些需要的过度满足也会导致心理

发展出现问题。如在家里有求必应的孩子可能会导致耐挫力下降;有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优越感过强,反而导致适应力下降。

3.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需求不遂的结果,是导致心理压力、引起消极情绪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遭受挫折后可能引起多种反应,从效果上看,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反应包括继续努力、调整期望值、改变目标、升华行为等;消极的反应包括攻击行为、退化行为、退缩行为、固执行为等。消极的挫折反应常会成为某些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小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尚不健全,自我调节能力低,耐挫力差,在挫折之下易出现各种身心障碍。

4.不良个性

目前,小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幼儿时期较长时间的独处,会使孩子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入学后有一些孩子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缺乏自信心等渐渐显露并愈发明显。还有一些学生过分争强好胜,虚荣心、妒忌心较强,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这些都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多子女家庭及农村的留守儿童等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个性都会导致入学后的不适应,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4 ] 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在我国,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王玉凤等[5 ]2012 ] 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刘坤等[13 ]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行为问题学生中教育方式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况均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

(五)家长的榜样

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言传”,即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即通过儿童模仿的心理机制发生作用。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实验证明[14 ],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

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儿童更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而不注意成人在说什么。因此,作为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

(六)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王玉凤等[5 ]2072.[2]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3923.[6]张玲玲.小学生心理卫生调查分析[J ].中国校医,2002,16(5):554.[7]武丽杰.影响10~12 岁学龄儿童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6):6059.[9]苏林雁.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2697.[11]W.A.Arrindell.The Role of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in the Aetiology of Phobia Disorder : A Cont rolled Stud2 y[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 ry,1983,143 :183157.[13]刘 坤,任 甫,高显会.锦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02,(6):34580.[15]苏霍姆林斯基(苏).帕夫雷什中学[M].越 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60.[16]王建平,方平.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31.

第五篇:论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论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国内的资料表明,多动症儿童的家庭成员中有多动症史的占13.6%,其中父辈或同辈有类似病史者各占50%。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采用家谱分析、双生子研究以及寄养子女调查等方法的研究表明,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但其作用也不是注定不可以改变的。遗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个体是否表现出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关键还看后天环境作用。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发展倾向可以得到防止和纠正。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生理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可能是轻微的,如出现易激惹、失眠、不安等,随着疾病的消除,这些心理症状也会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 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在放纵型教养方式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在民主、尊重的教养方式下,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显著偏低。家庭是影响人的第一个场所,家长的品格、行为等都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反之,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鼓励、忍耐、表扬、接受、认可、诚实、安全和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耐心、感激、自爱、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他就会以良好的心理品质从事学习与生活。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居室应保持整洁美观,这有利于养成儿童爱清洁、有条理的好习惯,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美感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气氛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关系着家庭幸福,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气氛和谐的家庭里生活的儿童表现出有自信心、情感丰富和互相友爱,在气氛不和谐的家庭里生活的儿童由于情绪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三、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而这种系统教育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塑造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机构,是社会的雏形,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培养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管理制度等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它们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其次,学校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作用。宽敞明亮、优美整洁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的作用,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再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上,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期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良言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损,产生焦虑、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人格扭曲,留下终生的人格缺陷,如某些成绩差而又长期遭受教师言语伤害的学生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教师的教学管理行为和日常行为表现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四、社会因素: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以一种无形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上。不同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气氛;人所处的学习工作环境不同,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不同,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对人的心理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产生的,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不仅锻炼人的能力,也使心灵得到净化。

五、个体因素:个体某些方面的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外貌较好、能力较强的个体,往往在生活中会更多地获得别人的喜爱,会感到更多的满意、愉快,这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反之,外貌较差的很多个体,特别是当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往往容易感到自卑、焦虑、挫折,从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培养健全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发生作用的。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逐一考察,逐一排除,全面正确地作出诊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下载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各位同学:你们好!下面这份问卷是为了对大家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作个了解,请你仔 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按照自己的想法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这可不是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你们好!下面这份问卷是为了对大家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作个了解,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按照自己的想法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这可不是考试哦,请放心作答。 班级性......

    浅谈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谈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明花乡团委 李祯珍 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随着社......

    助产士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

    基层医院助产士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人民医院郑新军【摘要】 目的:调查助产士的工作压力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对14名助产士进行自行设......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的调查报告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的调查报告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及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从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到个体自我心理冲突、不良人格特征,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问......

    谈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谈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护士这一特殊职业的群体,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不能不重视,因为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整体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2014.5.29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老年人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 老年人的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才能让老年人......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张智昱 张华东 杨丹江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