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任丽丽观课体会
观课体会
东官营镇中心校任丽丽
我观看了许老师的《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课。整节课给我的感觉有如下几点。
第一,许老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缜密”。
整节课像一个“链子”,一环套一环。特别是在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的方法的过程中,许老师始终将“确定某一同学位置”串联这一探究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第二,许老师的教学过程很“实在”。
课上,由学生身边的位置说起,再到研究不同学生的位置。许老师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在各种活动中来夯实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如,开展了师说数对生答人名、师说人名生答数对、写数对、做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数对表示位置必须有列和行两个数字,并在游戏中让学生发现数对中所蕴含的学问,进一步加深对数对的理解。
第三,许老师的教学思路“灵活”。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很活,即使学生的回答不规范或找不出答案,都能从不同角度给予鼓励。开放的课堂必然有生成,如何处理生成充分体现教师的机智。课上许老师对于出现的各种情况灵活地进行处理,很难能可贵。
许老师在课堂上践行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生活情境中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明确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应用于生活当中,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学生们在学有价值的数学。
许老师的课活泼、有趣,充满探究的意识,侧重于不仅让学生掌握用数对正确来确定位置,也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确实让学生产生用数对确定位置是一种需要。
观看了这节课,让我深受震撼,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我要从中借鉴好的经验方法,把自己的课上的有声有色。总之,一句话对于许老师“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而“学海无涯,学无止尽”属于我,“吾将上下而求索”,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到底。
第二篇:听陈丽云课体会
听课体会
南大郭小学 李玲
宋艳芳老师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抓住“中华不振”进行教学,让学生很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抓重点来学习,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到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后进行品读文章,在品读时利用补充材料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华不振”,特别是对于材料的解读当孩子们看到妇人的可怜、巡警的可恶、洋人的可恨、路人的可悲时胸中充满愤怒,从而找到其根源---------中华不振。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让教学落到实处,很值得我们学习。
泉北校区的吕子媛老师教学《掌声》设计很有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让学生复习词语,整理词语归类,用不同颜色表示。红色词语描写英子,蓝色词语描写的是同学们。接着抛出问题:英子是什么样的孩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找找英子的变化。特别重视阅读教学,英子前后情绪的变化,读要带着欢快的语气或是低沉的语气。两次掌声,两次“一摇一晃”做了对比,体会人物内心的感受。英子听到掌声,会想什么?掌声代表同学们想说的话,同学们会说什么?还有出示文章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进行写作的口头练习,紧接着再出示课文原文,让学生把自己的表达和课文对照起来。最后,让学生看着黑板板书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对本课进行了回顾。字词教学、阅读教学、看图说话、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人物内心感受、概括课文的能力顾及到了。一节课内容多而丰富,是我平时教学所做不到的,非常值得学习。
育才的张娜老师《饮湖上初晴后雨》给人以美的享受。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图片、视频、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西湖美景。注重读的教学,并且示范朗读,把学生带入情景反复吟诵。送学生吟诵古诗下课,使学生当堂熟记于心。
台湾教授陈丽云点评一针见血,讲了很多方法和技巧。在今后的教学中非常受用。如阅读策略:找找、想想、你认为。课文内容是一个个场景,把握场景的点和面。
陈老师执教的绘本故事《我爸爸》,课堂氛围活泼、积极。老师放得开、学生放得开。以介绍朋友给大家认识开始轻轻松松的导入教学。读完绘本,让学生找一找:什么东西一直不断出现?让学生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黄格子衣服是作者爸爸的遗物,代表了对爸爸的怀念。画中有画,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从故事中读出隐藏的故事。和上午三位老师的严谨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差别。最大的特色是:重视每个人的成长。“今天还没有和我说过话的同学,优先参加这个游戏。”我听到他说了好几遍,课堂提问时,也在说,今天谁还没和我说过话?一直强调了这个问题。而我们平时教学中,因为课堂时间的“宝贵”,经常不会等半天回答不出问题的孩子。所以会忽视他们的存在和感受。还有就是游戏对教学的帮助。学生很喜欢玩游戏,做到了寓教于乐,学生乐学。
第三篇:任小丽十分钟片段课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长沙市雨花区天华寄宿制学校 任小丽
教学内容:
人教社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解决问题例11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掌握含有小数连除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技能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
(出示“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一名学生读题,其余学生思考)
教师:同学们,从这句话里能知道什么样的数学信息? “上周”是指什么?
教师:那么也就是告诉我们:“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教师:根据这句话我们能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 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依次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
教师:要求“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 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
解决问题二:
教师:要求“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又能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 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220.5÷7=31.5(千克)小结: 要求“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就用总产奶量除以奶牛的头数; 要求“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就用总产奶量除以产奶的天数。上面两个问题都能用一步解答出来。解决问题三:
教师:想一想,要求“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还能一步求出来吗? 教师:那么,应该先算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分析数量关系。)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学生讲解方法一:要求“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先求出1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再求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相应的位置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 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220.5÷7=31.5(千克)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73.5÷7=10.5(千克)
三、课中小结
通过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220.5÷(3×7)
73.5÷7=10.5(千克)
31.5÷7=10.5(千克)
=220.5÷21
=10.5(千克)答:1头奶牛1天产奶10.5千克。
第四篇:团课心得体会(任会丽)
团课心得体会
感谢团组织给我这次团课学习的机会,经过这次团课的学习,我感觉到自身受益匪浅,不仅学习到了团课理论知识,而且还学习到了很多做人处事的的方法,我更加清楚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阿职院学生,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共青团员,如何能够成为二十一世纪党的新一代接班人。
从团课学习中我得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团的最高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它能够为人们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引导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崇高的目标,能够产生强大的动力,培育人们的意志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创造性,使人们能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只有树立崇高的信仰,才能符合党和团对新世纪青年的要求
整个团课学习中,最难忘的是在团课开班典礼鞠书记意味深长的讲课,对我影响很深,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新疆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而新疆正是各民族兄弟共同生存建设的家园,倡导民族团结更是尤为重要,团结则共荣,分裂则同害,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接下来几天的团课学习和老师精彩纷呈的讲解,也使我深深地陶
醉其中,为此我再次感谢团组织给了我这次学习机会。
总之,此次团课的学习给我带来了认识上的进步以及思想上的提高,我不仅学到了团的一些知识,也感觉到了自己肩膀上的重担,但我相信,在压力与挑战下,我们能更好的成长、成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为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贡献力量。
第五篇:张晓丽观看优秀课体会
观看优秀课体会
兴隆小学一年级张晓丽观看视频:确定位置
(一)《确定位置》这节课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来确定位置。“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通过观看视频,我感触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思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刘 教师整节课设计合情合理。用语言适时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了引领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