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社会调查(含五篇)

时间:2019-05-14 23:5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社会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社会调查》。

第一篇: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社会调查

老年人赡养的社会调查报告

[前言]中国不仅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接踵而来的是老年人赡养的问题。而作为其中比重最大的农村老年人,他们的赡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而在一个国家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或者60岁及以上人口≥10%,成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显而易见,我国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并且,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老年人赡养问题。在14408万的老年人口中,农村老年人口占将近80%。作为城镇里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问题通过社保、最低生活保障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已得到初步解决。但是,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因此,农村老年人赡养成为老年人赡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而且我的家乡——钟祥,也是中国的长寿之乡之一。所以就老年人赡养问题展开了寒假社会调查。

调查目的:旨在揭示现实农村中老年人赡养中存在的问题,科学严谨分析问题的本质,提出合理的建议,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

调查方式: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调查范围:钟祥市丰乐、长寿两镇。

我走访了该社区的老人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一些比较突出的老人赡养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下先介绍一下调查中的情况:

我访问了社区中七十多岁的宋奶奶,宋奶奶年轻时丈夫去世,一人拉扯大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后来三个孩子相继成家,宋奶奶跟着二儿子生活,一直到现在。她在五十二岁的时候,不幸身患糖尿病,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她的生活由二儿子家照顾,她几乎所有的费用都由二儿子家承担,昂贵的医药费也是这个家庭的重大负担之一。在这漫长的二十年里,宋奶奶几乎没有去过大儿子家和女儿家,不是她不想,而是他们根本就不允许。大儿子的理由是自己家庭贫穷,没有能力负担老人,并且自己的媳妇也不同意照顾。女儿的理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且家里分家的时候也没有分给自己,凭什么要照顾,自己的大哥都不管自己的母亲,一个作女儿的管也管

不着。就这样子,一过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里,宋奶奶的生活在二儿子的照顾下,平平安安的过着,只是三个子女间关于赡养老人的争吵从来没有停止过。每当宋奶奶生病住院的时候,大儿子最多也只是看一眼就走了,而女儿甚至不来看自己的母亲。二儿子一家也因为宋奶奶的大儿子和女儿过分的行为而生气。而最后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和大儿子以及女儿断绝了来往。二儿子媳妇说为人子为人母,要懂得责任是什么。虽然大儿子和女儿从来没有尽到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但是宋奶奶也从来没有想通过法律去解决这问题,她说,毕竟都是自己的孩子,如果真走这条路,会没有亲情可言的。虽然二儿子可以给宋奶奶物质上的保障,但是精神赡养确实一个大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她觉得越来越孤独。每天沉默寡言,但是二儿子一家都有自己要忙的事,不可能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真实而且现实的问题,以小见大,从这一个小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农村老人赡养的现状和问题。

一.以下结合个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农村老年人赡养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差:一是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绝大多数靠子女供给。二是农村老年人居住条件差。三是老年人生活照料困难。大部分老年人靠自理,但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老人自理能力逐渐减弱。

(2)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调查中,我了解到,有的子女重物质赡养,轻精神慰藉;有的子女忙于生计,与老人之间沟通交流少;在部分多子女家庭中,有些子女为了平均分担赡养义务,迫使老年夫妻分居各随一家,使老年人失去了夫妻间的温暖,得不到相互慰藉,这种无奈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据文献资料表明,在农村有31%的老年人独自生活,其中11.7%的老年人只收到子女赡养费,却时常见不到人影,即使生病了儿女们也只是来看一眼就走。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更加感到孤独寂寞。子女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绝大多数老人不仅需要生活自理,还要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据统计,98%以上的贫困山区的老年人没有报纸杂志、电影和文体活动。22%的极贫困山区的老年人连电视节目都看不到,正常的文化生活更是一句空话。

(3)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目前,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还不完善,还有部分老年人因经济条件差、担心看病付不起医药费而不敢去就医。

(4)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农村子女在赡养老年人的问题上完全靠自觉和风俗道德的约束。有调查报告反映,在农村的普遍情况是,吃的最差的是老年人,穿的最破的是老年人,住小、矮、偏、旧房的是老年人,在地里干活和照看孙辈的也多是老年人。有些家庭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对老年人尽赡养义务,往往是“一个老子可以养十个子女,而十个子女却容不得一个老子”。

(5)农村赡养老年人的标准降低:在农村,老年人正在被动或者主动降低子女的赡养标准,已降到“低保水平”(农村的低保水平大致为农村平均收入的30%左右),低于“五保户”供养水平。维持基本温饱的经济支持没有保障。

(6)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投入严重不足: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通过“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救助方式保障基本生活的老年人比例很小,90%的老年人无法通过社会养老渠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7)产生老年人赡养纠纷越来越多:当前产生老年人赡养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子女经济收入急剧减少导致供养压力增大。打工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致使众多农民工失业,直接导致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急剧减少,扣除日常开支、子女教育等费用后,在客观上难以承担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②返乡农民工与老人共同生活导致矛盾增多。③不良乡风民俗导致拒不赡养现象。农村地区大多具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无论父母子女还是社会舆论均认为出嫁女不用也不应赡养父母。④众多子女相互推诿导致无人过问。子女之间在父母财产分配、带小孩等问题上相互攀比,进而心态失衡,认为父母厚此薄彼,自己理应少承担或者不承担赡养义务。

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1)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农村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这些是导致老年人自养能力低的历史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之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多数农村人均收入较低。

(2)农村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是子女赡养意识淡化,不尽赡养义务的思想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基本上都用于子女的教育、婚嫁、房产以及家庭投资,许多家庭把多年积蓄全部花光,甚至还背上外债。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靠子女。二是子女缺乏赡养意识,法律观念淡薄,把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视为可有可无。

(3)农村现实家庭情况是产生这些问题的直接因素,表现在农村代际隔阂加重,家庭纠纷不断。一是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由于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代际隔阂。据有关资料显示,有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二是由“财产分配不公”引起的纠纷不断。三是农村老年人子女多,住房紧张,以至在子女结婚后仍然和子女住在一起,这样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翁婿之间、婆媳之间经常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甚至发生激烈冲突。

(4)社会变革的影响及家庭儿媳的特殊作用。一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过去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现在乃至今后一般是

一对夫妇供养两对以上老人,不仅财力上难以支付,而且精力上也力不从心。二是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多数农村老年人是活到老,劳动到老。许多打工者收入较好的尚能给家中老人寄些生活费,收入较差的仅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费,有的甚至自顾不暇,没有能力顾及老人。三是家庭儿媳在赡养老人问题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有调查显示,村干部和村民普遍认为,家庭权力向儿媳转移或部分转移,是老年人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经济权力被儿媳拿走了”、“儿子怕老婆”。由于儿媳没有法定赡养公婆义务,加之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儿媳经常成为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焦点所在,儿媳参与、指使丈夫不赡养老人,甚至殴打老人的现象经常发生。

(5)农村老年人维权意识淡薄:一是受传统观念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许多农村老年人赡养权受到侵害后,大多碍于情面,怕家丑外扬,怕打官司丢脸,担心打官司会加深双方的矛盾和裂痕,而不愿意提起诉讼,甚至有的老年人害怕胜诉后子女进行报复,处境更难而不敢进行诉讼。二是许多农村老年人本身对子女怀有很深的感情,总是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怕伤感情,宁可自己受委屈,也始终不愿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讨个公道,奢望用亲情来感化或化解赡养纠纷。三是多数农村老年人赡养费纠纷主要依靠当地村委会解决,而村委会的工作主要是说服、教育性的,加上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弱化,没有强制力,解决老年人赡养费问题显得苍白无力。四是一些农村贫困老年人日常生活难以保障,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打官司,甚至不知道寻求法律援助。

(6)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一是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二是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停滞不前。三是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四是农村老年协会组织不普及。

三.根据有关调查和文献资料,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策去得以保证和维护农村老年人赡养权:

(1)强化道德宣传力度。一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传统道德教育,用传统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赡养人的行为,不断增强履行赡养义务意识,牢固树立孝敬赡养老年人光荣,虐待遗弃老年人可耻的观念,提高赡养老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敬老活动,推动和促进老年人赡养权的实现。三是大力开展“养老模范户”、“敬老模范村”和“敬老模范乡镇”创建活动,在农村社会倡导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社会文明之风,广泛宣传“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的尊老、敬老理念,表彰一批先进,揭露一些不孝行为,积极营造维护老年人赡养权的社会风尚和家庭氛围。

(2)建立农村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一是农村老年人要认真学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当赡养权被侵害时,要敢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善

于运用农村社会服务机构,救助自己的困境,最大限度地降低侵害度。二是人民法院要认真审理虐待、遗弃、伤害农村老年人的刑事案件,依法制裁侵犯农村老年人人身和财产权的犯罪行为。对农村老年人赡养权案件要予以优先立案、优先审理和优先执行。基层法院应设立农村老年人维权法庭,专门受理涉及赡养的案件,建立涉老案件陪审团。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的诉讼费实行缓交、减交和免交。司法行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案件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优先或优惠服务。积极发挥农村人民调解组织在赡养纠纷、保护老年人权益方面的重要调解作用。

(3)巩固和完善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机制。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之广,情况之复杂,难度之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由国家和集体大包大揽起来,实在难以达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仍然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重要依托。一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家庭赡养功能,提高赡养质量。二是发挥土地养老保障作用。依法保护农村老年人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依法确定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收益归老年人所有,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严格实施土地征用审批制度,妥善解决被征土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确保被征土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逐步将被征土地老年人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把家庭养老纳入社会化管理,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指导、舆论引导、典型带动和基层组织保证作用,把家庭养老提高到新的水平。

(4)各级政府主动承担起职责。一是各级政府要真正把解决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纳入各级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考核指标体系之中。二是调整、充实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对当前农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为主、集体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筹资方式,做出适当调整,地方财政适当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形成个人、集体、政府共同筹资的机制,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参保积极性。三是建立贫困老年人救助制度,扩大农村老年人低保覆盖面,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四是积极建立农村养老服务机制,逐步拓宽社会服务渠道。有条件的地方可多方筹资兴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家庭养老提供生活照料、疾病护理、文化娱乐服务,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样化的社会生活需求。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五是组建农村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年人协会在调解家庭矛盾、化解家庭纠纷和引导、监督家庭养老中的重要作用。

(5)鼓励农村老年人不断提高自养能力。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家庭经济,拓宽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有条件的农户要选择投资比例小、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大的项目,使家庭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避免“未富先老”。二是积极鼓励一些低龄、健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老人,主动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等项目,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生产自救能力。三是大力倡导和支持农村老年人自养。倡导农村老年人在有劳动能力时应进行经济储备,把经济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养老金来储蓄,参加养

老保险,彻底改变把资金全都花在子女身上的传统做法。四是慎重对待自己的财产。农村老年人要善待自己的财产,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财产(包括承包土地)赠予给子女,尤其对住房这样的大宗财产在分配时更应慎重。五是农村老年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同时,要处理好同子女、媳婿及配偶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到关系融洽、相处和睦、少有隔阂,始终保持家庭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形成互敬互爱的良好家庭生活环境。

四.小结:

关于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我想,不光是我们钟祥这个小城镇存在问题,而其他的各个大小的城市里应该都同样存在许多同样的问题。

如何对待老人不但是家庭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传统中国非常讲究“孝道”,号称“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设想为“孝道”的最高境界。孝不仅是生活上的瞻养,更是一种敬爱之情、精神沟通和心灵慰藉。真正的“孝道”,是使父母生前享受人生安乐,死后对之表达哀戚之情。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家庭赡养老人为主的国家,赡养扶助老人,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每一个家庭中作为子女的必须深刻思考并认真履行的道德规范和法定义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担负起法律赋予的责任,赡养老人。衷心祝愿天下的父母都安享晚年,颐养天年。

第二篇:老年人的赡养问题

农村老人赡养问题应引起重视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2009-08-26 14:43:00 中国青年网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老人赡养问题日益突出,高邮法院对近期审理的赡养案件进行了调研。

当前农村赡养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子女经济收入急剧减少导致供养压力增大。打工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致使众多农民工失业,直接导致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急剧减少,扣除日常开支、子女教育等费用后,在客观上难以承担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

返乡农民工与老人共同生活导致矛盾增多。返乡农民工与老人共同生活,由于性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矛盾增多,冲突加剧,加之部分农民工法律观念淡薄,在与老人发生家庭纠纷后,断然采取停止供养的粗暴做法。

不良乡风民俗导致拒不赡养现象。农村地区大多具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无论父母子女还是社会舆论均认为出嫁女不用也不应赡养父母。一些案件当事人对要求出嫁女承担赡养义务持强烈抵触心态。众多子女相互推诿导致无人过问。子女之间在父母财产分配、带小孩等问题上相互攀比,进而心态失衡,认为父母厚此薄彼,自己理应少承担或者不承担赡养义务。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状况更多地取决于子女是否孝顺及其经济能力,农村老人除依靠子女赡养外(无子女的依靠村组扶助),缺乏系统、全面和充分的社会保障。

对策和建议

加大调解力度。赡养纠纷毕竟是家庭内部矛盾,生硬下判无助于家庭和睦。基于维护农村老人合法权益、促进当事人相互体谅理解的原则,创新调解方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有利因素,邀请村组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威望的本地人参加调解、发表意见,形成有力的舆论压力,促成当事人自行认识错误,自我悔改。

加大执行力度。对极个别态度顽固、经反复协调仍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采取坚决果断的强制措施。执行过程中,实行快速、灵活、有效三原则,迅速强制执行,确保老人获得必要的供养;灵活运用多种执行手段,为老人提供有力的司法救济;高度重视强制执行的说服教育工作,明确法律责任,实现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社

会效果。

加强宣传工作。积极通过黑板报、广播站、村民会议、巡回审理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居民法律水平,大力倡导依法办事、合法表达诉求的法律文化;积极弘扬关爱老人长辈的传统文化,培养形成尊敬老人、谴责忤逆的舆论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议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农村老人赡养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构建覆盖更加全面、救助更加及时、保障更加充分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

编辑: Sanming 来源: 江苏经济报

关于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的调查报告 2009年04月27日 星期一 下午 07:51

关于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的调查报告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依此标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老龄化比例为7.0%,2005年达到

7.69%(老龄人口为10055万)。在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赡养老龄人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2亿,老龄人口增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也给经济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导致家庭、社会矛盾,对改革、发展、稳定产生不良作用。老有所养解决的尚好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部队离退休老年人;企业退休职工的供养依据经济效益而定,有些企业较好,也有些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医疗费也保证不了;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给予老年人适当生活补助,还建有敬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老年人欢度晚年,也有一些农村老年人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暑假,我走访了一些老年人的家庭,参观了村里的一些老年人的活动,并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作了一些粗略调查。我国在1.32亿老年人中,就有近亿老年人生活在农村,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促进各方面关注贫困老年人,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当前,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多,使维权护老成为新世纪的一个社会性问题。而在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约占80%。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的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对老年人的赡养纠纷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不容乐观。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很多老人的晚年呈现出不同于城镇老年人的生活特点。

生活条件较差,生活方式单调 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四种,即三世同堂型、不分不离型、分担赡养型、独自生活型。三世同堂型即老人与子孙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儿媳决定,老人除干点家务活帮助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生活,生活比较单调;不分不离型是指老人与子女虽没有分家,但是不与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这种类型的老人在子女少的家庭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分担赡养型主要集中在多子女的老人家庭中,子女按比例分担老人生活所必需的粮食及日用品,老人也不与子女一起生活;独自生活型是指单身老人或老年夫妇单独生活,生活费用由自己承担,责任田里的重体力活由亲朋好友或子女帮助,这种类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帮助,这种类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或单子女的老人。许多不分离型、分担赡养型、独自生活型的老人大多居住在村庄周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在有的地方,村庄周围甚至出现了老年人聚居的“老年村”,其生活条件普遍较差。

老人生活要求低,渴望但不苛求精神赡养 与城镇老人呼吁精神赡养不同,农村老人虽然也希望儿女精神赡养,但相当一部分老人是只要生活有保障,不致挨饿受冻就很满足了,而不太注重营养保建、参加娱乐活动等。生活来源单一,完全依赖子女,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中很多人因年老疾病而丧失失劳动能力后,生活只能依赖子女,没有其他出路,这是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一个显著区别。

造成农村老人生活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子女间非正常攀比,使老人生活无着落。从调查的情况看,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的纠纷案件占全部赡养纠纷案的80%以上。如78岁的张某有3个儿子,都已成家独自生活。老人自己则在旧草棚里。原来兄弟3人商量好每家都拿出一定的粮食赡养老人,可后来老二以父亲在老三结婚时花的钱比给他的多为由拒绝赡养老人;老三媳妇,则以结婚时老人怠慢了娘家人为由也不尽赡养义务。老大开始按时给老人送去生活费和粮食,后见两个弟弟不尽义务,也停止供应。老人遂把3个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老人胜诉后,儿媳们则以老人败坏他们名声为由,仍不尽义务,甚至发展到打骂老人,最终张某服毒自杀。

2、农村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单一落后。绝大部分老人至今仍靠子女扶养,他们年轻时扶养子女,为子女上学、结婚耗尽了全部积蓄,有的老人甚至把住房也全部让给了子女。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体制不健全,老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到年老时在经济上便完全受制于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特别是个别儿媳视老人为负担,老人在家里经常受气。

3、部分子女道德伦丧,只知向老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人。有的儿媳视娘家人为自己人,公公、婆婆为外人,“内外”差别大,不赡养甚至虐待公婆,有的儿子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使父母饱受委屈。据苍山县法院统计,1990年以来全县诉讼到法院的虐待老人案件达16件,而实际上没诉诸法律的虐待现象远大于这个数字,因为很

多老人即使受到虐待也往往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造成隐性虐待较多。

农村养老问题严重干扰了农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参加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将是解决农村养老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全社会提倡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建立团结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当前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农村,子女仍将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必须将敬老爱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依法养老。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立法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规中都有专门的条款,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况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从而为农村老人依法养老打下了法制基础。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性,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更应学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现实情况越来越不适应的情况也愈发突出,该法在社会中的实施状况及暴露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老年人的特有权利法律规定不明确,导致落实难。除了同一般人所共有的权利外,老年人还有其自身的特有权利。那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对于老年人来说,正是这些权益需要法律作出切实的、明确的保障。

(二)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一是对宣传贯彻该法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虽然采取了一些形式的宣传,但真正受到教育的主要是有关领导、老年人和老龄工作干部,而没有广泛地向敬老养老的主体——中青年人进行宣传。二是宣传不够深入,有的地区和单位行动迟缓,边远地区和许多单位还有死角,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的干部群众中,对其主要条文内容不甚了解。三是对在宣传贯彻该法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尚未进一步研究解决。

(三)老年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导致一些情况不能及时处理。一是法制观念淡薄,观念陈旧。有的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更不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二是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多数不愿意诉诸法律,怕家丑外扬而忍气吞声。

(四)遗弃、虐待老人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法律保护不到位。有赡养义务的子女相互攀比,推诿、拒养老人的事件屡见不鲜,有的老人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等问题也大量存在。同时,各级组织在抓老年人维护合法权益工作方面又缺乏具体措施和工作力度,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如何对待老人不但是家庭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对于家庭来说,当前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子女仍将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子女对待老人主要是一个字“孝”。传统中国非常讲究“孝道”,号称“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设想为“孝道”的最高境界。孝不仅是生活上的瞻养,更是一种敬爱之情、精神沟通和心灵慰藉。真正的“孝道”,是使父母生前享受人生安乐,死后对之表达哀戚之情。提倡孝道不要求固守在父母身边,更不要求绝对听从父母的指挥与安排,只要求在父母丧失生产能力而社会保障又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父母实行物质救济,保证老人自我生活娱乐的物质基础;在父母丧失自我生活料理能力时,或委托亲戚,或找保姆,或亲自照顾;尊重父母的人格与个性,不侮辱父母,不对父母施以任何暴力,常常给父母通通电话,有闲暇,常回家看看,在节假日陪父母玩玩,在精神上与父母达到一定程度的沟通,使老人得到精神慰藉与精神自由,从而身心健康的安享晚年。

对于社会而言,要在全社会提倡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建立团结和谐的家庭关系。因此,必须将敬老爱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行动起来,大力弘扬和倡导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美德,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法制力度,使不善待或虐待老人者受到严历的制裁。老人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与稳定,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全社会了解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性,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更应学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老龄工作。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财富,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作出过巨大贡献,是历史的功臣。农村老年人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又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物质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关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敬老、养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指出要“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们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提高思想认识,贯彻“三个代表”,按照“六有”方针,切实做好老龄工作。

坚持家庭赡养为主,积极办好敬老院。尊敬和赡养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我们要从农村老年人众多、经济不够发达的国情出发,实行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者共同赡养,并以家庭赡养为主的办法,使老年人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里,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同时要积极创建和办好敬老院、托老所,对老年人做到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

晚年。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缺医少药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我们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积极创建和办好医疗、保健室,努力做到良好的预防、医疗、康复,这是保证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

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办好老年活动中心。农村老年人既需要物质方面的赡养照顾,又需要精神方面的关怀安慰。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到活动中心,走走跳跳,说说唱唱,看看书报,讲讲故事,既交流了思想,又丰富生活,还能强身健体。

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依法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农村老年人在社会中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比较容易受到侵害,加之许多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我们要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尊老敬老助老,给以适当生活补助。农村集体经济给予老年人适当生活补助,让农村老年人也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村集体经济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补助一些钱。这种办法用钱不多,老年人月月见钱,幸福。

第三篇: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老年人逐年增加。如何让老年人更好的实现老有所养,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逐步进入现代化生活的家庭中,多数老人能老有所养,幸福地安读晚年。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仍有子女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致使有些老人甚至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所以,现对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关键词:老年人;老年人现状;物质赡养;精神赡养

赡养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老年人老有所养是社会主义家庭的重要任务和职责,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提倡和遵守的家庭美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有获得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的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权利。可见,作为子女,要给父母以物质帮助,在经济上赡养父母是责无旁贷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子女因不赡养老人而引起的家庭纠纷的现象却比比皆是,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而这种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在保证老人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作为子女,还一定要孝敬、关心父母,即精神上赡养。现在。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并成为赡养老人的主要问题。

一、老年人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快速的人口增长率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妨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尽管在计划生育的口号下,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使中国人口现状堪忧。从而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

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所以,在现有的国家经济条件下,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政府无法一力承担,还是要由子女来承当。

二、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及其对策

物质赡养指具有物质、经济内容体现的赡养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13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义务。”第14条规定:“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年人所有。”这些义务内容都是从法律方面给老年人以保障。子女为老年人提供赡养费,生活用品,居住条件。另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2条规定:“赡养人对患病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老年人年老体弱,生病后需要治疗或住院医治,赡养人需承担支付医药费的义务。

此外,中国制定了相关的养老政策。

1、在城镇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以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保障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真正的做到老有所乐;

2、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针对

各地尤其是农村家庭养老纠纷增多的状况,为减少赡养纠纷应当鼓励老人和子女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

3、按照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人救助体系;

4、国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注意以需求为导向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正逐步健全,如何真正落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对此,应该大力加强有关赡养老人方面的法制宣传,形成一种赡养老人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加大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的惩处力度,从而使义务人切实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

三、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及其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家庭处于独门独户,农村家庭成为独家独院。家庭与家庭,居民与居民之间,形成了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人们退休后从社会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社会活动范围也相对缩小,从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理发生老化,时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猜疑笼罩,使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他们渴望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藉,希望人们走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给他们带来幸福、快乐、充实的生活。由此看来,老年人不仅要求有满意的物质赡养,而且要有满意的精神赡养。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人格上满足老人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何况耗尽了半生心血才将子女养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当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顺和尊重。讥笑、责难,甚至虐待老人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尊敬老年人,适当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我们国家是一种传统美德。

2.精神上满足老人依存的需求。老年人普遍存在一种空虚和孤独的心情,他们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家庭温暖。子女书信问候,节假日探访,捎一点老人所喜欢的食物,甚至小辈们的亲近与求教,都将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3.生活上满足老人求助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事老人已力不从心,小到穿针引线,都需要后生晚辈去主动关心。如果患病卧床,就更需要别人的帮助了。

四、总结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依此标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老龄化比例为7.0%,2005年达到7.69%(老龄人口为10055万)。在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我们应牢记关心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和应尽的责任,也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四篇:关于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社会调查研1

调查目的:旨在揭示现实农村中老年人赡养中存在的问题,科学严谨分析问题的本质,提出合理的建议,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 调查方式: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调查范围:某市某社区

我走访了该社区的老人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一些比较突出的老人赡养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下先介绍一下调查中的情况:

我访问了社区中七十多岁的宋奶奶,宋奶奶年轻时丈夫去世,一人拉扯大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后来三个孩子相继成家,宋奶奶跟着二儿子生活,一直到现在。她在五十二岁的时候,不幸身患糖尿病,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她的生活由二儿子家照顾,她几乎所有的费用都由二儿子家承担,昂贵的医药费也是这个家庭的重大负担之一。在这漫长的二十年里,宋奶奶几乎没有去过大儿子家和女儿家,不是她不想,而是他们根本就不允许。大儿子的理由是自己家庭贫穷,没有能力负担老人,并且自己的媳妇也不同意照顾。女儿的理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且家里分家的时候也没有分给自己,凭什么要照顾,自己的大哥都不管自己的母亲,一个作女儿的管也管不着。就这样子,一过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里,宋奶奶的生活在二儿子的照顾下,平平安安的过着,只是三个子女间关于赡养老人的争吵从来没有停止过。每当宋奶奶生病住院的时候,大儿子最多也只是看一眼就走了,而女儿甚至不来看自己的母亲。二儿子一家也因为宋奶奶的大儿子和女儿过分的行为而生气。而最后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和大儿子以及女儿断绝了来往。二儿子媳妇说为人子为人母,要懂得责任是什么。虽然大儿子和女儿从来没有尽到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但是宋奶奶也从来没有想通过法律去解决这问题,她说,毕竟都是自己的

孩子,如果真走这条路,会没有亲情可言的。虽然二儿子可以给宋奶奶物质上的保障,但是精神赡养确实一个大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她觉得越来越孤独。每天沉默寡言,但是二儿子一家都有自己要忙的事,不可能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真实而且现实的问题,以小见大,从这一个小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农村老人赡养的现状和问题。

一.以下结合个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农村老年人赡养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差

一是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绝大多数靠子女供给。二是农村老年人居住条件差。三是老年人生活照料困难。大部分老年人靠自理,但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老人自理能力逐渐减弱。

(2)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子女重物质赡养,轻精神慰藉;有的子女忙于生计,与老人之间沟通交流少;在部分多子女家庭中,有些子女为了平均分担赡养义务,迫使老年夫妻分居各随一家,使老年人失去了夫妻间的温暖,得不到相互慰藉,这种无奈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据文献资料表明,在农村有31%的老年人独自生活,其中11.7%的老年人只收到子女赡养费,却时常见不到人影,即使生病了儿女们也只是来看一眼就走。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更加感到孤独寂寞。子女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绝大多数老人不仅需要生活自理,还要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据统计,98%以上的贫困山区的老年人没有报纸杂志、电影和文体活动。22%的极贫困山区的老年人连电视节目都看不到,正常的文化生活更是一句空话。

(3)农村老年人看病难

目前,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还不完善,还有部分老年人因经济条件差、担心看病付不起医药费而不敢去就医。

(4)子女不尽赡养义务

农村子女在赡养老年人的问题上完全靠自觉和风俗道德的约束。有调查报告反映,在农村的普遍情况是,吃的最差的是老年人,穿的最破的是老年人,住小、矮、偏、旧房的是老年人,在地里干活和照看孙辈的也多是老年人。有些家庭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对老年人尽赡养义务,往往是“一个老子可以养十个子女,而十个子女却容不得一个老子”。

(5)农村赡养老年人的标准降低

在农村,老年人正在被动或者主动降低子女的赡养标准,已降到“低保水平”(农村的低保水平大致为农村平均收入的30%

左右),低于“五保户”供养水平。维持基本温饱的经济支持没有保障。

(6)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投入严重不足

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通过“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救助方式保障基本生活的老年人比例很小,90%的老年人无法通过社会养老渠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7)产生老年人赡养纠纷越来越多

当前产生老年人赡养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子女经济收入急剧减少导致供养压力增大。打工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致使众多农民工失业,直接导致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急剧减少,扣除日常开支、子女教育等费用后,在客观上难以承担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②返乡农民工与老人共同生活导致矛盾增多。③不良乡风民俗导致拒不赡养现象。农村地区大多具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无论父母子女还是社会舆论均认为出嫁女不用也不应赡养父母。④众多子女相互推诿导致无人过问。子女之间在父母财产分配、带小孩等问题上相互攀比,进而心态失衡,认为父母厚此薄彼,自己理应少承担或者不承担赡养义务。

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1)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农村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这些是导致老年人自养能力低的历史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之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多数农村人均收入较低。

(2)农村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是子女赡养意识淡化,不尽赡养义务的思想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基本上都用于子女的教育、婚嫁、房产以及家庭投资,许多家庭把多年积蓄全部花光,甚至还背上外债。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靠子女。二是子女缺乏赡养意识,法律观念淡薄,把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视为可有可无。

(3)农村现实家庭情况是产生这些问题的直接因素,表现在农村代际隔阂加重,家庭纠纷不断。一是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由于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代际隔阂。据有关资料显示,有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二是由“财产分配不公”引起的纠纷不断。三是农村老年人子女多,住房紧张,以至在子女结婚后仍然和子女住在一起,这样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翁婿之间、婆媳之间经常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甚至发生激烈冲突。

(4)社会变革的影响及家庭儿媳的特殊作用。

一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过去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

一对老人,现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以上老人,不仅财力上难以支付,而且精力上也力不从心。二是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多数农村老年人是活到老,劳动到老。许多打工者收入较好的尚能给家中老人寄些生活费,收入较差的仅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费,有的甚至自顾不暇,没有能力顾及老人。三是家庭儿媳在赡养老人问题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有调查显示,村干部和村民普遍认为,家庭权力向儿媳转移或部分转移,是老年人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经济权力被儿媳拿走了”、“儿子怕老婆”。由于儿媳没有法定赡养公婆义务,加之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儿媳经常成为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焦点所在,儿媳参与、指使丈夫不赡养老人,甚至殴打老人的现象经常发生。

(5)农村老年人维权意识淡薄

一是受传统观念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许多农村老年人赡养权受到侵害后,大多碍于情面,怕家丑外扬,怕打官司丢脸,担心打官司会加深双方的矛盾和裂痕,而不愿意提起诉讼,甚至有的老年人害怕胜诉后子女进行报复,处境更难而不敢进行诉讼。二是许多农村老年人本身对子女怀有很深的感情,总是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怕伤感情,宁可自己受委屈,也始终不愿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讨个公道,奢望用亲情来感化或化解赡养纠纷。三是多数农村老年人赡养费纠纷主要依靠当地村委会解决,而村委会的工作主要是说服、教育性的,加上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弱化,没有强制力,解决老年人赡养费问题显得苍白无力。四是一些农村贫困老年人日常生活难以保障,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打官司,甚至不知道寻求法律援助。

(6)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一是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二是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停滞不前。三是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四是农村老年协会组织不普及。

三.根据有关调查和文献资料,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策去得以保证和维护农村老年人赡养权

(1)强化道德宣传力度。一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传统道德教育,用传统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赡养人的行为,不断增强履行赡养义务意识,牢固树立孝敬赡养老年人光荣,虐待遗弃老年人可耻的观念,提高赡养老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

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敬老活动,推动和促进老年人赡养权的实现。三是大力开展“养老模范户”、“敬老模范村”和“敬老模范乡镇”创建活动,在农村社会倡导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社会文明之风,广泛宣传“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的尊老、敬老理念,表彰一批先进,揭露一些不孝行为,积极营造维护老年人赡养权的社会风尚和家庭氛围。

(2)建立农村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一是农村老年人要认真学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当赡养权被侵害时,要敢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善于运用农村社会服务机构,救助自己的困境,最大限度地降低侵害度。二是人民法院要认真审理虐待、遗弃、伤害农村老年人的刑事案件,依法制裁侵犯农村老年人人身和财产权的犯罪行为。对农村老年人赡养权案件要予以优先立案、优先审理和优先执行。基层法院应设立农村老年人维权法庭,专门受理涉及赡养的案件,建立涉老案件陪审团。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的诉讼费实行缓交、减交和免交。司法行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老年人赡养权案件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优先或优惠服务。积极发挥农村人民调解组织在赡养纠纷、保护老年人权益方面的重要调解作用。

(3)巩固和完善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机制。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之广,情况之复杂,难度之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由国家和集体大包大揽起来,实在难以达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仍然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重要依托。一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家庭赡养功能,提高赡养质量。二是发挥土地养老保障作用。依法保护农村老年人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依法确定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收益归老年人所有,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严格实施土地征用审批制度,妥善解决被征土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确保被征土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逐步将被征土地老年人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把家庭养老纳入社会化管理,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指导、舆论引导、典型带动和基层组织保证作用,把家庭养老提高到新的水平。

(4)各级政府主动承担起职责。一是各级政府要真正把解决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纳入各级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考核指标体系之中。二是调整、充实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对当前农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为主、集体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筹资方式,做出适当调整,地方财政适当对参保农民进行补

贴,形成个人、集体、政府共同筹资的机制,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参保积极性。三是建立贫困老年人救助制度,扩大农村老年人低保覆盖面,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四是积极建立农村养老服务机制,逐步拓宽社会服务渠道。有条件的地方可多方筹资兴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家庭养老提供生活照料、疾病护理、文化娱乐服务,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样化的社会生活需求。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五是组建农村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年人协会在调解家庭矛盾、化解家庭纠纷和引导、监督家庭养老中的重要作用。

(5)鼓励农村老年人不断提高自养能力。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家庭经济,拓宽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有条件的农户要选择投资比例小、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大的项目,使家庭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避免“未富先老”。二是积极鼓励一些低龄、健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老人,主动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等项目,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生产自救能力。三是大力倡导和支持农村老年人自养。倡导农村老年人在有劳动能力时应进行经济储备,把经济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养老金来储蓄,参加养老保险,彻底改变把资金全都花在子女身上的传统做法。四是慎重对待自己的财产。农村老年人要善待自己的财产,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财产(包括承包土地)赠予给子女,尤其对住房这样的大宗财产在分配时更应慎重。五是农村老年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同时,要处理好同子女、媳婿及配偶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到关系融洽、相处和睦、少有隔阂,始终保持家庭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形成互敬互爱的良好家庭生活环境。

四.小结

如何对待老人不但是家庭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传统中国非常讲究“孝道”,号称“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设想为“孝道”的最高境界。孝不仅是生活上的瞻养,更是一种敬爱之情、精神沟通和心灵慰藉。真正的“孝道”,是使父母生前享受人生安乐,死后对之表达哀戚之情。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家庭赡养老人为主的国家,赡养扶助老人,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每一个家庭中作为子女的必须深刻思考并认真履行的道德规范和法定义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担负起法律赋予的责任,赡养老人。衷心祝愿天下的父母都安享晚年,颐养天年。

关于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其养老情况 的问卷调查

1.您的赡养方式属于以下哪种情况? A.靠子女

B.靠劳动收入

C.靠配偶

D.靠离退休金

E.靠亲戚

F.靠政府 2.您的生活照料情况? A.自理

B.靠子女

C.靠配偶

D.靠亲戚

E.靠社会

F.其他 3.您的收入情况? A.平均月收入水平200元以上

B.平均月收入水平100~200元 C.平均月收入水平50~100元

D.平均月收入水平50元以下 4 您的日常精神生活状况? A.闲暇时间聊天

B.看电视,听收音机

C.读书看报

D.下棋或者打扑克

E.子女长时间不闻不问

5.您的健康状况? A.患有疾病

B.无疾病 5 您的日常家务劳动状况?

A.身体健康不承担家务

B.身体健康不承担家务 C.身体有病不负担家务

D.身体有病负担家务 5.您怎么认为您的家庭关系? A.家庭关系和睦

B.家庭关系不和睦

C.不明确 6.您认为子女是否孝顺? A.认为子女孝顺

B.认为一般

C.认为不孝顺 7.您认为您的儿媳妇是否孝顺?

A.孝顺

B.一般

C.不孝顺 8.您的养老方式? A.在家庭养老

B.在敬老院养老 9.您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经济方面

B.健康方面

C.精神方面 10.您的生活状况满意度?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11.您对目前政府养老体系和设施建设的现状是不是满意?(不满意的地方另外提出)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很不满意

12.您认为现状最希望得到什么公共服务:【可多选】

A.心理服务

B.医疗护理

C.饮食保健

D.娱乐休闲

E.代做家务

F.其他

13.您生病了,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 14.您对子女间相互推诿赡养责任有什么看法?

15.您对子女不孝顺、不赡养老人问题有什么看法?是否认为应该用法律来解决这一问题?

16.您是否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社会保障?

第五篇:社会实践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及对策调研

(XXX大学XX学院XXX(1)班姓名:XXX)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老年人逐年增加。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本文就当前我国老年人赡养权受侵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分别从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角度对如何保障老年人获得赡养和扶助的权利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看法。

关键词:老年人;老年人现状;物质赡养;精神赡养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逐步进入现代化生活的家庭中,多数老人能老有所养,幸福地安度晚年。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仍有子女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致使有些老人甚至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老人子孙满堂,却漂泊无依;兄弟间为一年只有几十元的赡养费互相踢皮球甚至大打出手等等丑闻频频见诸报端。曾被老人期待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竟是如此悲惨的结果实在令人悲愤交加。

赡养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老年人老有所养是社会主义家庭的重要任务和职责,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提倡和遵守的家庭美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有获得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的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权利。可见,作为子女,要给父母以物质帮助,在经济上赡养父母是责无旁贷的,是第一位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子女因不赡养老人而引起的家庭纠纷的现象却比比皆是,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而这种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在保证老人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作为子女,还一定要孝敬、关心父母,即精神上赡养。现在。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并成为赡养老人的主要问题。

一 老年人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式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快速的人口增长率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泛爱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即使在计划生育的口号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是中国人口现状堪忧。从而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

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人口预测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这充分说明,在现有的国家经济条件下,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政府并不能一手接过来,所以,老年人的现状就是:他们的赡养问题还是由子女来承当。

二 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及其对策

物质赡养指具有物质、经济内容体现的赡养义务。对老年人物质赡养的责任包括:经济上供养。为老年人提供赡养费,既可以是人民或其他货币,也可以是粮食、蔬菜、瓜果、燃料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电视、冰箱、家俱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条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3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义务。”第14条规定:“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年人所有。”这些义务内容都是从经济从方给老年人以保障。

2.医药费承担。老年人年老体弱多病,生病后需要治疗或住院医治,都需要支付医药费。需要赡养人提供物质上帮助的老年人,难以自己负担医药费,必须由赡养人承担。可能会超出赡养费的数额,但仍属物质赡养的范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2条规定:“赡养人对患病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

此外,中国制定了相关的养老政策。

1、在城镇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以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做到老有所乐;

2、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针对各地尤其是农村家庭养老纠纷增多的状况,应当鼓励老人和子女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为减少赡养纠纷提供地方性法规基础及舆论约束;完善“五保”供养制度;

3、按照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人救助体系;

4、国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注意以需求为导向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

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正逐步健全,如何真正落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对此,我认为需大力加强有关赡养老人方面的法制宣传,形成一种赡养老人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群众监督;同时加大对不履行物质赡养义务的子女的惩处力度,从而使义务人切实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

三 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及其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家庭处于独门独户,农村家庭成为独家独院。家庭与家庭,居民与居民之间,形成了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人们退休后从社会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社会活动范围也相对缩小,从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理发生老化,时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猜疑笼罩,使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他们渴望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藉,希望人们走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给他们带来幸福、快乐、充实的生活。由此看来,老年人不仅要求有满意的物质赡养,而且要有满意的精神赡养。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人格上尊重,满足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何况耗尽了半生心血才将子女养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当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顺和尊重。讥笑、责难,甚至虐待老人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有位老人在一项调查留言中说:“要提倡尊老敬老,改善爱少过分,尊老不足的现象”。尊敬老年人,适当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我们国家是一种传统美德。

2.精神上安慰,满足依存的需求:老年人普遍存在一种空虚和孤独的心情,他们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家庭温暖。子女书信问候,节假日探访,捎一点老人所喜欢的食物,甚至小辈们的亲近与求教,都将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3.生活上关心,满足求助的愿望: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事情老人已力不从心了,小到穿针引线,大至粗重活儿,都需要后生晚辈去主动关心。如果患病卧床,就更需要别人的帮助了。

4.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在休闲时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儿孙们上班或上学后,忧郁之情就难以排解。此时,若邀两三个知己朋友,海阔天空地“侃”上一阵子,老人的精神状态可大为改观。言语交流与沟通,可健脑益神。聊天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长户短;大至国家政治时事和社会新闻,小至凡人琐事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聊天时,老人既可缅怀留恋过去,又可憧憬幸福晚年,还可交流饮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经验。从聊天中增长知识,获得信息。真是领略真情在人间,体会趣味哲理在百事。言语交流与沟通,可排遣寂寞。一旦有空儿,就可到左邻右舍或老朋友家里坐坐,侃侃“海阔天空”,倾听“肺腑之言”,能将忧愁苦闷抛至九霄云外。如此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寂寞,对调节情绪宽阔胸怀,增强机体免疫力大有益处。

四 总结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但我们绝不能因为生活好了而忘记生我养我的父母,是她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人、使他们带我们步入社会,叫我们怎样做人。所以人人都要有一颗尊重父母的心,我们的良知不仅仅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精心赡养我们的老人。关心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和应尽的责任,也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此外,我们也应学习那句古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担负起法律赋予的责任,赡养老人。衷心祝愿天下的父母都安享晚年,颐养天年。

下载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社会调查(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社会调查(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

    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 调查目的: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依此标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社会调查报告: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河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 农村老年人的家庭赡养 问题 的调查报告 院 系: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法学09-1班 姓 名:郝宇甲 学 号:310912010120 联系方式:15......

    老年人赡养协议书

    家庭赡养协议书 被赡养人姓名 母亲: 赡养人姓名 大儿: 二儿: 三儿: 为维护被赡养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促进家庭和睦、和谐,......

    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下)[合集五篇]

    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下) 接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上) 四、赡养费的给付标准和组成部分 在司法实践中赡养费的给付标准一般结合赡养人收入的20%进行计算,最低不能低于低保补助,最高一般......

    许西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研究

    淮阴工学院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许西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研究 学 院: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班级: 计算机1143班 姓 名:张莉 学 号:1141308322 指导教师: 徐岩 承......

    关于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0年1月10号-2010年1月30号 地点:宁阳县堽城镇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

    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与研究

    宁国市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与研究 化学化工学院10级化学(1)班刘丹 内容摘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成为一个必须面对且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宁国市内,那些老......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老年人赡养问题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 会计0807 仲燕萍 2111008238 长期以来,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都是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至理名言沿袭至今,这也就决定了老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