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交朋友yong
与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交朋友
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半壁河山。考生如果作文失误,就注定语文成绩败势难回。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生在考场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注意人际交往,即与阅卷老师交朋友。而这一细节很少引起考生的重视,以致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给出一些心得:
一、善解师心
考生首先要明白,高考作文是写给评阅老师看的,你必须做好与老师沟通的准备。
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又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季,老师难免疲惫、困倦,唯一陪伴阅卷老师的就是电脑旁的一瓶眼药水。不按要求,乱写一气的文章,思路不清楚的文章,会让老师更添烦躁。
二、着意表现
着意表现,是体谅老师的辛苦;着意表现,是向老师表示友好;着意表现,是向老师传达自己内心的追求;着意表现,是考生自己有教养的体现;着意表现,是素未谋面的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
(一)让清晰的思路顺畅老师的头脑
参加高考,作文首先一定要审准题意。再理清思路,迅速构思,写出切合题意、思路流畅的文章。评卷老师先要在短时间内读得懂你的文章,然后才谈得上审美。
一旦出现思维短路,不能准确的立意。我们应该稳中求胜,扣住材料的关键字词去构思立意,切忌审题时,一叶障目,钻牛角尖,应从整体上把握;切忌跳跃性思维。分论点的设置应科学合理,段首段末点题。
(二)让闪亮的标题激发老师的热情。
话题作文一般都有“三自”的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这里只谈“题目自拟”。优秀的标题,都有一个共点:用语精练,简单明了;一般限在8个字内;能概括文章内容,点明话题中心;文采斐然,读有美感。看到这样的标题,老师能不产生读下去的欲望吗?
(三)让漂亮的卷面炫亮老师的眼睛
字是文人的脸。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涂不抹,会让阅卷的老师眼睛大放光彩,心里也会舒舒服服的。他(她)会感觉到你平时的刻苦努力,他(她)会认同你的过硬的语文基本功,他(她)会内心里把你当做得意门生,他(她)会视你为知己,他(她)会默默地猜你是男是女,他(她)会原谅你的个别错别字……总之,他(她)喜欢你了,能不打个好印象分吗?
(四)让优美的语言凝聚老师的视线
用优美的语言凝聚老师的视线吧!写作时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开笔蓄势,显示才气。第一段要出彩,写出“凤头”,高而亮丽。高:立意高,点题准。亮丽:引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显示出语言功底。
第二,结尾用力,夺人耳目。当阅卷老师带着疲意将读完你的文章后,用亮丽的结尾收束能够再次激发起老师的情绪,文章优美文辞有始有终,征服老师。读完你的文章,阅卷老师沉浸在美感之中,即使挑剔出你有一两个错字,或不规范的标点符号,他也会觉得那是“美人痣”一颗,忽略不计。
结尾应控在三行之内。
第三,段首段尾句应力求文采,如果可能使用一些比喻句来点题。
(五)让高格的立意陶醉老师的心灵
有了思想,你的作文就活了。作文的命题都是有时代感,文章倒数第二段最好能结合当下的热点社会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常言说: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觉得,稍加留意以上这些细节,与阅卷老师真诚沟通,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与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交朋友
与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交朋友
叶晓春2014.6.18.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半壁河山。考生如果作文失误,就注定语文成绩败势难回。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生在考场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注意人际交往,即与阅卷老师交朋友。而这一细节很少引起考生的重视,以致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给出一些心得:
一、善解师心
考生首先要明白,高考作文是写给评阅老师看的,你必须做好与老师沟通的准备。
首先,高考阅卷老师担负着为国选材的重任,因此,必须按作文题的各方面的要求,严格审阅。我们常见平时写作不错的同学,考试作文却得不了高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考试作文,一是必须要加一定的限制,评卷才有共同的标准,才能显示“公平公正”的原则。二是要设“陷阱”,这样才能反应考生的思辩能力。老师评卷时,还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对“中心、内容、语言、书写、卷面、标点符号、字数”等提出具体判分要求,这样才能规范操作,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般来讲,一个人平时作文的水平和考试作文应是一致的。但如果不注意考试作文的特定要求,不按要求来写,随心所欲“自由抒发”,评阅老师按“规则”评判,是手下无情的。
其次,高考阅卷老师大多是中学语文老师,他们经过几年甚或几十年的文学熏陶,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积淀,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阅作文,常会“闻弦歌而知雅意”,主观情感倾向浓。那些格调粗俗、内容乏味的文章是得不到阅卷老师青睐的。
再次,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又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季,老师难免疲惫、困倦。不按要求,乱写一气的文章,会让老师更添烦躁。
二、着意表现
着意表现,是体谅老师的辛苦;着意表现,是向老师表示友好;着意表现,是向老师传达自己内心的追求;着意表现,是考生自己有教养的体现;着意表现,是素未谋面的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
(一)让清晰的思路顺畅老师的头脑
参加高考,作文首先一定要审准题意。仔细读题,看清要求,弄懂出题者“陷阱”中的暗设机关。再理清思路,迅速构思,写出切合题意、思路流畅的文章。评卷老师先要读得懂你的文章,然后才谈得上审美。通过你的作文来评判你的认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思辨(对“文题”或“话题”的把握)能力,思维品质(立意、情感)以及语言、修辞、标点、书写等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让闪亮的标题激发老师的热情。
材料作文一般都有“三自”的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这里只谈“题目自拟”。
我们知道,“题”的本义是人的额头,“目”的本义是人的眼睛。“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是“智慧”的象征,“眉头舒展,眉头紧锁”是“感情”的表露;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就是说,用眼睛表达思想。这样说来,一篇文章必须有题目,而且题目应该高度概括自己文章的内容,隐含自己文章的思想感情。拟题在用语上“含金量”要高、有文采,尽量做到典雅、含蓄而优美,让阅卷老师的眼球停在你题目上的瞬间而对你文章已有了八分美感,十分认同。比如一些优秀的标题:《掀起你的盖头来》《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山水人文看华夏》《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脸中窥世界》《轻松起跑》《寻找金子发光处》《意外花开在情理枝头》《永远的苏武》《菊花、烈酒》《悲中行》……
这些优秀的标题,都有一个共点:用语精练,简单明了;一般限在8个字内;能概括文章内容,点明话题中心;文采斐然,读有美感。看到这样的标题,老师能不产生读下去的欲望吗?
当然,考场上一时想不出优美题目,就用平实朴素的话题作标题,舍其美而求其次。切忌无题,因为要求“自拟标题”,没有标题是要硬扣分的。
(三)让漂亮的卷面炫亮老师的眼睛
字是文人的脸。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字体漂亮,会让阅卷的老师眼睛大放光彩,心里也会舒舒服服的。他(她)会感觉到你平时的刻苦努力,他(她)会认同你的过硬的语文基本功,他(她)会内心里把你当做得意门生,他(她)会视你为知己,他(她)会默默地猜你是男是女,他(她)会原谅你的个别错别字……总之,他(她)喜欢你了,能不打个好印象分吗?
(四)让优美的语言凝聚老师的视线
一般说来,一位老师阅一篇作文,用时一分钟左右。这么短的时间,能读好你的作文吗?你得努力啊!你语言优美,字字有情,阅卷老师就会情动于衷,因赏识你的语言功底而读完你的文章。因此,用优美的语言凝聚老师的视线吧!写作时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笔蓄势,显示才气。第一段要出彩,写出“凤头”,高而亮丽。高:立意高,点题准。亮丽:引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显示出语言功底。第二,语言活泼,显示活气。正当花季,书生年华,应活泼可爱、生气勃勃、积极向上。作文的语言应该活气横溢,或幽默风趣或富含哲理。这样,读你的文章,阅卷老师眼前就仿佛有一个活力十足而又比较成熟的形象,就乐于与你接触,想读完你的文章,进一步地认识你。读完你的文章,阅卷老师沉浸在美感之中,即使挑剔出你有一两个错字,或不规范的标点符号,他也会觉得那是“美人痣”一颗,忽略不计。
(五)让高格的立意陶醉老师的心灵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阅卷老师文人味浓。直接或间接地阅人阅事多了,容易触发联想,容易感动。再说,写作应是作者饱蘸着自己的心血和胆汁而成的。作文走上人生之路,也就走上高格之路了。万水千山总是情,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感动着我们的世界,展示美与人生,展示人性的光辉。让老师的心灵陶醉于美好的境界之中,与你产生共鸣,进而赏识你,成就你。当然,这要
2靠平时多下功夫。对历史典故、风物人情、格言警句,记得熟,用得好;对人们熟知的事例,要敢于翻新创意,而恰到好处地锻铸出你的思想。有了思想,你的作文就活了。你与老师谈风月,谈爱与美,谈理想,谈人生。老师是很乐于感应的。
常言说: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觉得,稍加留意以上这些细节,与阅卷老师真诚沟通,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阅卷老师教你怎样写高考作文
阅卷老师教你怎样写高考作文(转载)
某省示范高中的王老师说的参加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的有关情况,现将王老师针对高考阅卷情况总结的一些高考作文写作注意事项推荐给大家,或许对高三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
王老师认为写高考作文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书写工整,字体美观,不仅给阅卷老师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还是给阅卷者疲倦时送来的一段悦耳的音乐,干渴时送来的一杯清爽的饮料,乏味时送来的一道赏心的风景。如果字体难看,书写不正,肯定吃亏,得分在45分以上可能性都不大。实行网上阅卷后对书写的要求更高。
第二,认真审题,注意点题。阅卷老师批改你的作文,首先要判断你的作文符不符合要求,对不对题。而要判断对不对题最简捷的方法是看你的文章开头或结尾有没有点题。可以说点题不吃亏,不点题(特别是叙述类作文)容易吃亏。
第三,层次要清晰,不要大段行文,高考作文一般分为5~8段为好。
第四,内容要充实。一般来说书写、审题大家容易注意,而内容充实则易忽视。如果是写议论文,能运用两到三个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并能做到围绕中心作必要分析,你的作文就很容易在45分以上,这是很容易做到的。这里特别提醒我们要参加高考的同学,平时对作文不能不作为,或老师布置写就得了,要养成平时作文良好的书写习惯,审题习惯,再者要有积累意识。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提醒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注意素材积累,或者是课本上的,或者是课外名著里的,或者是现实生活里的,而新鲜 有品位的材料更容易受到阅读者的青睐。所以大家空暇时读读读者智慧背 看看新闻联播等,对你的作文定有禅益。
第五,拟好标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不要以话题为标题,除非无时间拟题了。
第六,要想得到高分,作文必须有“亮点”,要有动人处,要有情感迸发点。
第七,写好开头和结尾。
第八,字数在850字为宜。少于800字则扣分,多则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
王老师最后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如果你平时文学修养不是太高,就不要不切实际地指望在高考作文中拿高分,因为打高分(50分以上),阅卷者比较慎重,打55分以上则更少,用凤毛麟角形容也不为过。就一般学生而言,能拿45分还是比较理想的。王老师殷切希望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能有一个平衡的心态去迎接高考,因为历年高考都贯彻“稳中求变”的原则,不要徒增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能在高考中正常发挥水平即可。衷心希望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佳绩,捷报飞传。
第四篇: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心得(最终版)
看看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心得
作文阅卷老师亲身经历:别人给0分 我给了38分
“你判的这份卷子需要仲裁,因为你给了38分,别的老师给了0分。”
我是南方某省的语文老师。今年,我第一次被学校派去参加高考阅卷。我特地带上两支红笔,结果发现自己忒“土”了——计算机时代,谁还用红笔?
我发现其他试题组的阅卷者大部分都是师大的研究生,而作文组竟没有一个年轻人,不禁有些奇怪,后来得知研究生只能判基础题和阅读题,不能判作文题。联想到当初单位推荐我时要求提交详细个人简历,方知对老师挑选的严格。
开始阅卷,电脑房里数百台计算机同时工作。每个人都被电脑重重包围,虽然开着空调,但气温还是比外面高多了,一阵阵热气向周身袭来,辐射应该是相当大的。
输入统一网址,每人按照独立的登录名和密码进入自己的工作页面,先试评,试评5份之后,停下来,听组长讲注意事项,然后转入正评卷。
起始阶段速度很慢,我看一份作文花了将近两分钟。我左边是一位大学老师,50多岁,年年参加高考阅卷,效率非常高,一开始就达到48秒/份,后来提高到34秒/份,她一边阅读一边还能把好笑的文字读出来,供大家乐和一下。
我也正襟危坐,集中注意力,认真阅卷,很快,我的速度也达到了50多秒/份,第三天时41秒/份,后来基本保持这个速度。
第一天,组长找了几位老师谈话,有的给分太宽,有的又扣得太严,我庆幸自己没这个问题,但组长也向我招手一次。我起身过去,他调出我改过的一份卷子,说:“你判的这份卷子需要仲裁,因为你给了38分,别的老师给了0分。”他按住鼠标下拉试卷,说:“考生都删掉了,我们也挽救不了,你怎么给38分?”
当卷子被拉到第二页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该考生是从第二页写起,密密麻麻的文字达到600多字……
组长说:“多亏你细心,救了这个考生。”然后,他不断提醒大家一定要把鼠标多往下拉一拉。
第一天结束时,我判了380份,算是中等。第二天熟悉了,就加快了速度,判了1004份,依然是中等,但有一些老师晚上加班了,所以,到第三天,我判的份数就落到平均线之下了。因为整体速度偏慢,又增加了一些老师,听说某位老师来一天就判了2600份,我佩服他的速度,但是我深知考生十二载寒窗之苦,并不想将效率提到如此高的程度——虽然高考阅卷属“计件工资”。
通过这次阅卷,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作文素材要多积累,举例时不要总是爱迪生、爱因斯坦、海伦·凯勒、刘翔这几个人颠来倒去地用;比如,作文要写在试卷的黑框内,框外扫描不上;比如,每道题一定要做在指定位置,切不可用箭头把文字引到别的地方去,因为改卷老师是分组的,分配判卷老师判第三题,那位老师手里就只有第三题的答案,如果该位置没有答案,阅卷老师不可能替考生去到处找答案,也找不到……
希望这些经验能对将来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第五篇:高考作文阅卷
高考作文阅卷,我挨了“批”
组长们一面要求我们严格按照标准打分,一面却一再强调今年的平均分要控制在42分左右
临时接到通知,高考阅卷还差人,便和师弟去报名。我和师弟是多年的好友,平时都喜欢舞文弄墨,且惺惺相惜。他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做了六年的高中语文老师,而我原来是学医的,后来我们却都考上了华师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而且跟随我们都很钦佩的同一个导师。
在报名之前,我们的院长让我最好不要去,她说我这人虽然有才气,却怕我受不了纪律的约束(现在想来,她所担心的可能不是这个,而是担心我的标准和别人不一样。)她要我考虑清楚。由于最近我在山东的《都市女报》开了一个专栏,每周要为她们提供一篇文章,怕没有时间写文章,当时我答应了我们院长不去报名。但师弟拉我陪他去报名,因为他不知道报名的地点在哪里,我当然义不容辞。
到达报名点后,我又碰到了很多来报名的师弟师妹们,一时心痒难忍。一来我需要钱,二来我并不是不守纪律的人,我之所以答应不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怕自己把握不了标准。但我想,既然师弟师妹们都能把握,我为什么不能呢?在他们的怂恿下,我报了个名。本来我和师弟都分到作文组的,但师弟比我有经验,他对管这事的老师说作文他改不了,要求调到基础组,其实他知道自己的眼光和别人的不一样,怕出什么乱子。我本来也想到基础组去,但是基础组的人已经满了,只有留在作文组。
我对作文确实有自己的标准,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首先,句子得写通;其次,就是真诚,我不喜欢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漂亮,内容却十分空洞的文章。早在数年前,谈到我国当代青年的文化状况时,我曾经说过:“我们的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而对外国文化的精华也知之甚少,他们所有的所谓‘流行文化’就像裁缝师傅做衣服剩下的碎布,花花绿绿地,似乎很好看,然而充其量却只能拿来做拖把罢了。”
今年湖北的作文题目,确实出得有点难,《长江日报》的著名评论员刘洪波先生为此写了一篇《高考作文要把人逼成哲学家?》的评论,可谓切中要害(事实上,很多学生将这篇文章当成了政治题目或马列哲学来做)。我的导师谭邦和先生是中学教材课程标准制定6人小组的成员,往年也是参加高考语文命题的重要成员,由于今年他的女儿参加高考,他没有参加今年的命题。在一次闲聊中,他也对我说今年的作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太难了。自然,这种题目中学生不可能写好。据我自己和很多阅卷老师所达成的共识,若严格按照阅卷的标准来打分,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只能放到第三类与第四类,也是就0-36分之间,而作文的总分是60分。可组长们一面要求我们严格按照标准打分,一面却一再强调今年的平均分要控制在42分左右。第一天大家都改得比较慢,大多数人没能完成每天200份的任务,另一方面,平均分也比较低,并没有达到组长们42分基准分的要求。学生们的题目可谓千奇百怪,有很多一个简单的题目都没写通。而正文部分呢,1也称得上“异彩纷呈”:有写内因外因的,有写辩证法的,有写进与退的,有写儒道合一的(够我们写一篇博士论文),有写出世入世的,有写感悟人生的„„。还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即很多学生写怎么为人处世的,大多数写这方面内容的学生是在重复中国古老传统的一些所谓处世的“金言”。至于体裁,几乎能涵括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一切文学体裁。大部分学生不是牵强附会,就是完全跑题,当然,不可否认,也有写得好的。谈到语言,应该说,恐怕大部分学生甚至连“把句子写通”这个简单的标准都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平均分要达到42,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第一天由于大家都很认真,按照标准打分,平均分数很低。第二天,组长又再三强调了42分的标准,让大家尽量把分数往上抬。并且说大家的报酬将和阅卷的数量与质量挂钩。评定阅卷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通过率,即同一篇作文你打的分与别人所打分数的吻合程度(每一篇作文至少两个人看)。这搞得大家都很紧张,于是很多老师不时地跑到监控机上去看自己的通过率是不是达到了85%的指标,以便调整自己的评分标准。不久,便出现了围绕着42分的基准分上下浮动的打保守分的倾向,平均分数大大提高,而且出现了一种很荒谬的现象,即看得越快越粗心的人,通过率却越高,而那些看得越慢和越仔细的人,通过率却往往上不来。以至于有老师发牢骚说其实作文也可以用电脑自动阅卷,只要把一些关键字输入电脑,就可以自动打分了;还有老师戏称看作文就像“打电子游戏”,只要过关就行。我虽然也同情学生,尽量想把分往上打,看了作文之后却打不上来——由于平常对于写文章这件事看得太认真,妨碍了我的打分,所以,我的平均分是全组最低的,尽管组长跑到我面前提醒了几次,我打的平均分仍然维持在35分上下。有一次,他开玩笑似地指着自己的头说我的“脑袋有问题”。
第四天的时候,组长把我叫到监控机旁,说有一篇作文让我们讨论讨论,该怎么打分。这一篇作文共三个人看过,三人所打的分数相差很大(超过了9分的标准线)。那文章的题目叫《一块红布,三滴眼泪》,是一篇记叙文,开头却引用古诗词发了一大通无关紧要的议论,与整篇文章的基调显得很不谐调,下面接着写的是一个有关母爱的小故事。我和另一位老师说这篇文章不怎么样,不能打高分,第三位老师却打了50分,他说这篇文章很具“匠心”,前面的议论部分是铺垫,后面的结尾是照应。组长也坚持这么认为。我却一直坚持这文章有点跑题,而且开头与结尾都很牵强,而另外一位说这文章不怎么样的老师却学乖了,不吭声了,于是组长大获全胜,不过,我却在他的心里投下了小小的阴影——我没给他面子。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报复我的机会。坐在我身后的一位老师发现了一篇“好”作文,想给个满分,兴奋地叫组长过来看,按规定,满分作文都得通过组长的审批。我也跑过去看,说实在的,由于很少能见到一篇像样的好文章,我想见识见识这篇文章到底怎么样,另外有几个老师也围过来看了。结果却很令我失望,那正是我所讨厌的“拖把”式的假大空文章,不过作者的语言还是挺流畅,比起同类的文章,确实要算是“好”文章了。审批的结果,是满分。我心里很有些不平。不久,我看到了一篇名为《战国舞姬》的小说,不论从语言还是技巧,都远远胜过那一篇满分作文。我想,如果那篇文章能打满分,我这篇文章不能打满分也就太不公平了。于是,我也把组长叫过来。他坐下来,看完那篇小说,脸色一下就拉了下来,用很严肃的口气对我说:“这篇文章我不可能给打满分,而且也不能超过40分!”他说这是“故事新编”,“我们不提倡故事新编!”
我反问:“为什么不行呢?,鲁迅不也故事新编吗?”他于是说这文章不搭题。但其实从文章深层的内涵来分析的话,却未必与所谓的“入”与“出”没有关系,何况按照他们组长的要求,一般尽量要把分数往上打,只要能牵上那怕一点关系,都算合题或基本合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要深入学生的思维,跟着学生的思维走。”这次他却一反常态——我知道他是在报复我。我恐怕是我们组里唯一的一个要打满分作文却没被通过的,不但如此,他还把那篇作文压到了41分。
今天晚上,我才上机,正在改作文,组长突然走到了我的身边,满身的酒气,涨红着脸,大声对我说:“我严重警告你,今天的校标卷你打的分数太低了,你要好好地学习标准!”其实,据我所知,还有比我打得更低的,我打32分,有人只打了29分,而所谓专家却打了45分,那文章实在并不怎么样——我对于专家们的水平实在也不敢恭维。就算我打的分数与专家有差异,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我的通过率有88%,是正常的,而自评指数也处于中等水平,没有什么好给他说三道四的。他又大声对我说:“你要按照标准打分,不能照你自己的标准给分,否则,你给我停下!”我冒火了,也大声分辨说:“我是按照标准打分呀,何况,不同的人对标准也有不同的理解。”他见我居然敢顶嘴,大声吼道:“你给我停下!别改卷了,我停了你的机!”一边吼着,一边就跑到了监控机旁,忙着要限制我继续递交文章。我再没有理他,继续看我的文章,这时全组的人都吓得不敢吭声了。我不得不说,他根本对电脑和监控程序不熟,自始之终,他都没能限制我,而他自己却以为他真“停了”我的“机”了。
他让我先学一个小时的标准再说。我不想和他闹,我们的院长很忙,为这点小事闹到她那去不太好;再加上我很想看看专家们是怎么评卷的,于是,我顺着他的意思,将样卷给调了出来。很遗憾,我的感觉是专家的打分非常随意,并没有按照标准打分。或许你们会说的的感觉并不正确,但凭什么说专家就一定正确呢?难道就因为他们是专家吗?那我也可以告诉你们,我读过的书也不算少,并且从事文学创作也有十来年了,多多少少好歹也发表过几十篇文章。我学的是古代文学,最熟悉的却是现代文学,可以说,几乎现代每一位作家的文章我都至少见过一篇,于大多数作家,我是读过一本或好几本作品集的。当然,这并不值得夸耀,但却令我有充分的自信怀疑专家们的标准,尽管我不知道这些专家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后来一位很替我不平的,和我一组参加作文阅卷的高校老师告诉我,按照国家规定,高考阅卷应该有65%的高校教师,只能有35%的高中教师参加。还有人提出,高三的老师不应该参加阅卷,因为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由于高校教师与高中教师的眼光与标准不一样,往年经常发生争执。近年来高校教师参加高考阅卷的人数大大下降,标准便操纵在了高中教师的手里。当然,高中教师的水平未必一定就要比高校教师差,但由于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再加上他们对学生一定程度的同情,使他们很难跳出来客观、冷静地评卷。但这对于那些文章真正写得好的学生,却是不公正的;再加上评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随机因素,使得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真实的水平失去了必然的联系。从这上角度上来观照我与组长的争执,不能不说是有其必然性的。专家制定标准,只是为了便于量化,而对于写文章来说,有很多东西是不能量化且只能感觉的。正因为如此,在高考作文中得高分的往往是那些华而不实的“八股”作风的文章,而真正写得好的却无法量化因而不能用专家的尺子来丈量的文章却得不到一个好的、公正的评价。
这便是考试的“异化”,正如我在《考试漫谈》这篇文章曾经说的:“其实,考试如果仅仅用于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或能力的参考标准,那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考试却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个体的升学、就业、晋级、提工资等等,这便是这种制度的最大的不公正。考试一旦成为唯一的标准,便变成了一种暴力:将具有多样性的人简化为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这样,考场便成了一种类似于作坊或生产车间之类的东西,分数的高低是它衡量产品是否合格的尺度,故这个车间出产的成品不能叫‘人才’,虽然我们确实也不能否认其中不乏颇有才能的人,如果套用贾宝玉先生的话,我们不妨称之为‘分蠹’。‘分数线’几乎成了决定个体一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无形的暴君,相应地便产生了很多‘高分’的庸才与投机者。这种人往往未必有才能,却擅长或醉心于考试:考试给予他们以成就感与自信心,并使他们未来能在社会上占据一个很好的位置,从而有可能继续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强加给全社会,造成一种考试的‘恶性循环’。”
十年砍柴:高考作文的揣摩上意
今年高考,武汉的刘洪波先生对一些地区的作文命题很有看法,认为这是些假把式人生哲学的大杂烩。我对此心有戚戚焉。
这种假把式是“八股取士”时代,“代圣人立言”作文之法的延续,有着悠久的历史,没什么新鲜的。不过所代替的“圣人”已经从历史上存在过的孔孟程朱这类老先生,变成了一个没有具体人格却无处不在、永远正确的意识形态理念。这种作文有着强烈的诱导意味,希望考生们说出命题者想听到的话。
仔细回忆一下,我们谁没有受过这种“代圣人立言”式的作文训练?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师就告诉我,写作文关键是“立意”要正确,不然文字再好也得不了高分。什么叫“立意”正确呢?就是跟报纸上、广播上的调门一样的。
我从小深谙这种为文之法。小学升高中,作文题目是《家乡变化》,当时正是分田到户后一年,我写了村里一个本家奶奶盖新屋上梁、大宴宾客的热闹情形,然后再写道分田到户之前她家怎样怎样穷。阅卷老师大喜,给了个满分。我入初中后,他特意来我们班看这个得满分的小孩。其实,那个本家奶奶家境以前在生产队就算殷实的,否则的话分田到户这么短时间内,怎能从穷变富呢?但我相信大多数阅卷老师不会在乎这些“常识”,只要你的“立意”高,加上文字还可以,绝对给高分。
尝到这个甜头后我就更加明白,考作文就是考你说大话、套话和假话的水平。一旦思想上开窍,加上勤学苦练,自然就有收获。我高中时班上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我俩平时写的作文,老师和同学更喜欢读他的,因为他的文字更优美,更有感染力。可是每次参加作文竞赛,他总不如我。老师总结是,我更能揣摸命题者的心思。
《儒林外史》中的高翰林,在分析马纯上先生为什么考秀才时成绩不俗,一到正式的科场就折戟沉沙,有这样一番话:“‘揣摩’二字,就是这举业的金针了。小弟乡试的那三篇拙作,没有一句话是杜撰,字字都是有来历的,所以才得侥幸。若是不知道揣摩,就是圣人也是不中的。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他要晓得‘揣摩’二字,如今也不知做到甚么官了!”
所谓“字字有来历”,就是不能说自己话,而是说别人说过的、被证明“正确”的话。叶圣陶在当小学教师时,感叹当时的学生作文,“叫他们将自己的写出来,他们偏偏将自己的隐蔽,却将别人的显示出来”。他感叹“这是我的失败”。因此他告诉学生,“现代练习作文,既不像从前人那样,为要求取功名,也不像一部分青年所期望的那样,为要成什么文豪文学家;最重要的还在练成一种技能,能够以笔代口,意无不宜,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种种方便与受用”。——可叶圣陶这样的教师,今天来教小学、中学,未必受家长和学校的欢迎,关键的升学考试又不是你在阅卷,这样只管写真心感受的文章大约得不了高分。
我高考是十。六年前,那个夏天有点特殊。参加考试前老师一再叮嘱我们:不管你们心里怎样想的,平时怎样议论的,写作文千万不要写出格的话,要和上面保持一致,要说拥护英明决策的意思,否则十年寒窗就付之东流。——大部分人虽是小小年纪,但早就训练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本事,当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我现在是靠码字为生,用流行的话来说,是宣传喉舌,当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能否胜任这个工作,关键还看当年受“代圣人立言”的训练怎样。——我自认为自己还算信任。只是尚能保持一份清醒,知道这些文字并不是我的,而是代替别人写的。因为害怕时间一长,自己只会鹦鹉学舌般写作,所以私下里尽量多写说真话的文章,这样的写作是很痛快的。我把这两种写作状态形容为周伯通的“双手互搏”,虽然有点痛苦,但总比只有 “代圣人立言”的独门功夫要好一些。
我相信,由于网络的发达,资讯的丰富,今天的青少年除了接受课堂教师“代圣人立言”的作文教育外,他们明白还有更有趣的写作,一本正经装作思想家、道德家说话,那是为了得高分。如此的教育方式,如此的考试导向,我想最大的成效,可能是培养更多的、更年轻的“双手互搏”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