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那些事儿》观后感
《孩子那些事儿》观后感
电影《孩子那些事儿》讲的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林冬青和他带的“问题班”的学生们的故事。
电影里有几件事情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班里有一名特殊的同学,在别人和他开玩笑的时候,他拉到裤子里了。林冬青老师给他洗了裤子和上衣,还买了新衣服让他换上,同学们都说林老师真好啊。我也被林老师深深地感动了。
汤恩伯的爸爸在当官期间犯法了,被抓了起来,正好被汤恩伯看见了,给汤恩伯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从此汤恩伯就开始了幻想。林冬青老师找到了学校的心理老师,治好了汤恩伯。连心理老师都说林老师还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他老师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
班里有一位女同学爱偷东西,因为她总想得到礼物。林老师带她看了心理老师,还教她用各种形状的树叶做彩色的书签,来满足她总想得到礼物的愿望。她好了以后还用好多树叶做了个本子送给同学呢。
我觉得林老师真是一位充满了爱心、值得我们尊敬的好老师啊!
三
(七)班
陈小
第二篇:《明朝那些事儿》观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观后感
看《明朝那些事儿》,感觉每一朝来临,都会有名将出现,朱元璋洪武朝的常遇春、徐达、傅有德、蓝玉,永乐朝的皇帝朱棣、谋士道衔、郑和,明代宗时期的于谦,之后嘉靖、隆庆朝的俞大猷、胡宗宪,最让人兴趣的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特别是他创立的百战百胜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及他的怕老婆都让人看了来兴致。至于名臣,都会依据自己特定的位置来对付另一个或另一批人,或计谋或弹劾,都是人尖的表演。象杨廷和、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一轮一轮的隐忍、拉帮派、找破绽、弹劾、做首辅、没好下场。真是唏嘘不已。他们都不是恶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大明朝,为了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可是,却彼此不相容。真正让我敬佩的是于谦、王守仁(号**子),一个是大义,一个是大智,特别是后者创立的心学,突破朱熹的“格物致和”先知后行的程朱理学,形成自己“知行合一”,提倡明本心则明天理,理全于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虽然这“四句教”我仍无法悟透,但,相信自己的良知,用所知带所行,遵从自己的心应是不会错的。我现在看到第五部,还有一部就结束了,我不想这么快就看到崇祯朝,不想看到李自成这个衰人从旁造反,又不利,间接帮助金人入侵中原。其实明朝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开始,大部分的明代皇帝都是性情温和的人(除了外藩的嘉靖皇帝),如仁宣之治的朱高炽、朱瞻基,勇于纠正父亲错误,有恋母情绪的朱见深,开创男女平等实行一夫一妻的弘治中兴之主朱佑樘,还有玩乐无度的朱厚燳也是个不和臣子计较的人,就连土木堡一役被俘的朱**镇都是一个温和的人,当年明月说得对,好人做不了好皇帝。朱元璋、朱棣就是劳模、是好皇帝,但他们都不是好人。
因此,看到后来,也有些落寞,为什么?为什么看到此,就感觉好象是一个循环一样,我真希望自己现在是承继大明朝而来的,而不是外来的清朝。
第三篇:辅导孩子作业的那些事儿
辅导孩子作业的那些事儿
问1:孩子刚上初中,建议家长不要多管孩子的成绩,重要的是养成规范的习惯
数学需要严格要求步骤,特别是几何的证明题,一步是一步的分。孩子小学不要求规范,能写出答案就行,但中学不一样,需要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所以告诉孩子,就是不知道答案,也要写,能写一步就得一步的分,哪怕你最后答案错了,但步骤对几步给几步的分。孩子刚上初中还不适应,等适应了就好了
比方说,-12-3,他直接写-15算错
应该加上一个步骤:-12+(-3)=-15
另外,建议家长晚上检查孩子的作业,只检查他是否全部完成,不负责对错,孩子老师也说,家长只要督促孩子全部做完就好,对错老师来做,不然孩子会有依赖性,如果有问题给讲 我给孩子检查作业,孩子的数学题有计算步骤,我还批评孩子太罗嗦。经过几天的发现,是自己错了。本来数学考试按步骤给分,你嫌罗嗦,那只能得结果分,结果差了,就没分。
问2:题目不会是老师讲还是家长讲好?
初二的知识就是深了不少,家长动脑子也得想半天,答案还不一定对,所以觉得没法给孩子讲了,但即使会,也不能直接告诉他,也要让他自己先去理解,去想想。
孩子有时问老师,只有课间10分钟,还有2分钟铃,来不及。所以只有课前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听讲,基本就解决了,只预习课本,同步配套上完课再做。
会做的告诉他,不会做的就要抓紧时间解决,作业不要拖得太晚,只有睡眠充足,第二天才能上课认真听讲,不会漏知识点。
问3:作业是老师批还是让孩子批啊?
同步配套老师边讲边让自己核对
老师只批作业本,一般古诗默写那样的作业孩子批
问4:家长讲题到什么程度最好?
咱们给孩子讲题,往往是按我们的思路去讲,但孩子听不懂,就容易失去兴趣
俺孩子爸爸只是给孩子提示一下知识点和难点,让孩子自己写步骤
最好是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到了那一步,想不下去了,可以点一下
但不要整个题去讲,孩子老说俺讲的听不懂,只好报辅导班了,恶性循环
这不是恶性循环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不是老师
虽然我们自己会,但是不会讲
另外,数学最好不要用全解,除非孩子能力比较差,否则太细了,对孩子不好,孩子会失去耐心的语文谁也辅导不了,太八股了,阅读题意思对了也不行,让孩子对八股文感兴趣太难了 没有兴趣,孩子学得特别累。
所以,让孩子多看看课外书,去从字句里理解深层次的含义,去享受那种意境,课本与考试,我不去多关注
英语只要孩子把语法掌握了就行,剩下的就要天天读、背、听
语法如何学呀?俺小时候英语就没学好,老觉得唯一的方法就是背?
跟着老师学就行,语法老师都给总结,例如现在进行时、过去时等等,平时做题出现错误,老师会讲的,孩子就应该用笔记下来怎么错的背好了阅读理解没问题,语法掌握不好,完形填空就不行
学习语言都是个积累的过程,这个不能急,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以后就会出成绩的 语言不只是能说,最高的境界是欣赏,作为一门外语能做到很难,但我们的母语可以 可惜,现在的中小学学的不是欣赏,而是把一篇篇语句美丽,内容丰满的美文拆解成段落 现在的教育说的好听是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应试教育,惨不忍睹
我赞成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不是漫无目的的做作业。应试教育应该提高教科书难度,淘汰掉文化课障碍型学生。而文化课障碍型学生别的方面可能会非常优秀,这样孩子从学就能学习适合自己的。
地理:俺孩昨天说了,地理不好是上课没注意听讲,前一段好像省JW说地理不考地图,不学地图就是瞎子摸象。
你们提到地理,我才翻看了一下书内容,地理历史要想很容易的学好,必须一起学,这两个学科不能分开,可现在无这样的老师
育才好像是跨学科教学,同科异构
问5:建议学好小学的奥数
到书城买中国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吉林教育出版社,春雨奥赛丛书
现在学也来得及,俺孩子小学也只学了不到半个月,希望杯也进复赛了,今天把初二的带学校去了,说是为了刺激一下生锈的脑袋。还是建议学好小学的奥数,今年高考一道题和小学奥数很类似
羊群建议扎实掌握了课本知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学一下奥数,根据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第四篇:看书《孩子学琴那些事儿》后感
育儿网上前段时间有个活动,免费派送一些《孩子学琴那些事儿》,发现的时候有点晚了,当时也要求写读后感,看书《孩子学琴那些事儿》后感。我那几天正忙,虽然已经把彤彤学琴提上日程,但毕竟心里没底儿,怕自己写不出什么感想,辜负了作者和育儿网的一番好意,就没有参与。等彤彤学琴之后,对这件事的感受更深了。家里没有人可以让我交流,于是想到了这本书。卓越上买来,几天就急切地看完了,坦白地说,收获很大。
对我这种乐盲来说,对考级、机构、乐器等等很多内容都是很需要的。读后,我总结,自己在对待孩子学琴的态度和目标上,心态是正确的,但我缺乏的正是过来人、专家这种平和的督导。时刻督促我抚平焦躁的情绪,用快乐的心情陪孩子学琴。
这本书我将放在书架显眼的位置,希望自己能在日后因为孩子练琴不如意而焦躁的时候,静下心来重温一遍。其中有几句话,我摘录如下,用以警醒日后的我:
--学琴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的思维功能,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磨掉孩子的许多坏脾气,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打造孩子的合作意识,帮助孩子以后更强的竞争实力参与升学考试,还可以拓宽就业之路,读后感《看书《孩子学琴那些事儿》后感》。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放弃对孩子进行音乐方面的培养。
--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一件可以让精神得到寄托的东西,可以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每学会一首乐曲都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音乐的美,孩子终会感悟。
发布于2012年03月21日 15:07 | 评论数(0)阅读数(10)
第五篇:6-12岁孩子健康成长的10件事儿
6-12岁孩子健康成长的10件事儿(转)
小学,是孩子成长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而在孩子6-12岁这段成长的时光里,除了学习,还有哪些更重要的事儿呢?
1、有一个可以被接纳的环境 从心理需求角度来说,安全感的满足与归属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有一个被接纳的环境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欢迎的、被接纳的、被认可的,这样就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让他们有归属感。而这个环境中,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环境的接纳,其次才是外界集体的接纳。
2、有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
随着年龄段的增加。孩子的秘密越来越多,因为他们很清楚父母的期待值,因而很多话不愿意说给父母听。所以就需要有一个让孩子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说说他们的心里话,尤其是爸爸妈妈任务不好的地方。这样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完成独立思考和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这样的环境可能不是家庭的环境,因为孩子们很在意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
3、有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慢慢地建立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给予回应,也可以经常问孩子“为什么”。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他做某一种决定的原因,甚至和他一起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有完成阅读“厚”书的经历 关于“阅读”,孩子从小积累。到了五、六年级,特别是六年级以上的时候,他们需要有这样一种阅读经理,自己要完成对一本“厚”书的阅读。一是标志着他的阅读能力已经达到可以阅读完一本大部头的书;二是标志着他的大脑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更好的有效的学习,即可以静下来学习;三是他可以把阅读变成一个长时间的工作了。因此,让孩子有长周期的阅读经历,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
5、有制定目标/计划并实现的经历
从孩子9岁左右开始,孩子们需要有这个经历,自己制定目标或计划,并且去实现它。对孩子们来说,最大的价值是制定目标的时候,他们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他们会去制定各种方法,从而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快乐。而完成目标计划的国策和那个,也可以让父母观察到孩子的状态:他是否了解自己,从而能有效地帮助他的成长。
6、有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
人需要与自然界有着最亲密的关系,然而现在的生活对人们与自然接触的束缚却更多了。对于人这种生物来讲,解除大自然是特别重要的,这种亲密接触带给孩子的一是感知,感知大自然的生长与变换。二是责任,包括对动物和植物的责任。孩子需要知道,人类,是需要对大自然负责任的。
7、有一项喜欢/坚持的体育项目 体育和艺术是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也是人情绪的发泄方式之一。体育使父母和孩子有了更多非学习类话题,会增进亲子沟通。因此可以说,体育就是快乐的源泉。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件事包含了两层含义:1)孩子需要有喜欢看的体育项目,不一定他能做。世界上有一项东西,让你不花钱又心情特别愉悦的,就是体育。无论是奥运会、亚运会、锦标赛,甚至其他各项赛事„„在观看比赛的时候,都会让你热血沸腾,体会到精神上的愉悦,对生活更加有期盼。但是这样的一些喜欢,是从小的时候就培养的,这个是要从家庭里爸爸妈妈要去做的。
2)孩子需要有一项坚持的体育项目。坚持,是最能体现体育精神的,而一种坚持下来的体育项目,更是一种社交,体育可以让你交到非常多的兴趣相同的朋友,大家可以在一起玩耍,也会因此扩展孩子的社交面。所以,让孩子拥有喜欢或坚持的体育项目,应该是在孩子6-12岁时就去挖掘。
8、有定期参与的活动
有定期参与的活动,会帮助每个家庭建立自己的文化。对于孩子来说,每年定期参与一些的活动,就会变成每个家庭的文化,例如旅行、活动、比赛„„这对于家庭来说特别重要。为什么在小学阶段这么重要?因为孩子过完小学的6年就到了青春期,我们会发现,当孩子小的时候和他们一些非学习的话题、非学习类的定期参与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很好的度过在青春期期间和父母们胶着的状态。因此,有定期参与的活动,会成为家庭的文化,孩子也会知道生活中不仅仅有学习。
9、有动手制作的经历
孩子动手制作一个东西,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完成一个自己的作品,能够独立参与这样一个过程,这对与他成就感的满足是非常有价值的。
10、有失败的经历
有很多父母比孩子更接受不了失败,有时孩子面对失败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但父母非常在意,经常最后逃掉的都是爸爸妈妈,这样的一种逃避,是孩子成长最大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