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23:3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

第一篇:《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

沉浮背后

新中国成立至今,一代一代的法律人为了完善祖国的法律体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记录了一个怀揣着伟大抱负的年轻人,如何成长,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如何将自己奉献给新中国法制的知识分子——江平,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的一生。

全书记录了江平先生的坎坷、跌宕起伏的一生。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他的幼年,介绍了他的家庭,叙述了他求学之之路。第二部分,讲述了在整风运动、文革期间他遭遇的各种打击,面对的各种逆境。第三部分,讲述了在平反后,他如何参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介绍了各项法律出台的背景,指定的理念,颁布过程中克服的困难以及如何顺利的推行。年轻时,江平先生远走他乡,在异国求学。回国后遇到了“上山下乡”到了农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面,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平反后,江平先生在为法制奋斗的途中,面对各种考验,排除万难,他参与构建了中国的法律体系,一生教书育人。他是一个杰出的学者。通读全书后,我从江平先生身上看到了他的“不抱怨”精神。在他生命最美好的时候被打为“右派”,他不抱怨,他坦然面对。当他在走法治道路上遇到挫折时,他不抱怨。他在遭遇家庭巨变,九死一生的时候,他不抱怨。他用一个快乐、包容的心,坦然的接受了这一切。在真理面前他低头,在强权面前,他坚定自己的立场,而对人民和法律的爱,他用他的一生予以了回报。他的一生的沉浮与枯荣,不仅是他一生治学的历程,更是新中国法治进程的历程。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压力与日剧增的年代,很多人都在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抱怨出身的寒微,抱怨人际关系的难相处,抱怨社会。抱怨的人并不是不善良,但是绝对是不受欢迎的。江平先生一生都崇尚了积极工作,快乐生活。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他的学生带着一个快乐的心去工作,充分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从江平老师的身上,我看到积极工作和快乐生活应该是互为前提的。一个人只要积极工作,就能够快乐生活;另一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也是被快乐生

活反过来激发促进的。在江平老师的生活中,他完美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全书的后部分描写了江平老师在“文革”结束后,如何面对平反,面对全新的社会,新兴的中国法律。从不犹豫,是他处理问题的手段。江平老师说,犹豫不决的恶习,深入很多人的骨髓,那些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少年时期,江平老师就有了一个法治梦,那是他的理想,是他在遭遇了蒙冤、断肢、家散时支持他活下去的动力。因此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从来都不犹豫。从他后半身的奋斗中,江平老师下了决心,不留后路,竭尽全力,向前进取。在江平老师的回忆中,1988年3月28日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法律委员会的大多数人,竟然是不懂法律的。在改革开放的十年后,中国的法律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法治社会的建立,中国的法律迫切的需要与国际接轨。但是国内法律委员会的成员以前是将军,行军出身。在战场上他们是英雄,但是在法律层面,他们懂得很少。面对这样的国内外环境,江平老师用他的耐心、细心,细细的耕耘着中国的法治。有时候,在法律委员会讨论问题的时候,江平老师的讲解,反而感觉到是在普法,有时候还得对法律委员会的委员们讲解一些基本的名词。江平老师的耐心,赢得了法律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好评。在这个过程中,江平老师跟很多老将军,老革命成为了至交好友。打过仗的将军们,都是热心,坦率的人。经历过“文革”**后,他们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人权的意识十分的强烈。李慎之前辈是江平老师的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民主等问题。在那个转型期,两位前辈超前的引入了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将西方民主政治中的精辟运用到中国来。

在那个时期,江平老师的很多思想是很“前卫”,有些老同志甚至认为他的思想很“右”,很发动。因此,在江平老师的法治路上,阻力很多。面对各种阻力,江平老师不抱怨,他用创意的光去代替了抱怨。西方资本主义可以走民主法治路线,社会主义国家也能够走法治路线。江平老师的创意来自于“中国特色”。在江平老师看来,创意思维是人们开动脑经,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老营造创造性的意念,一达到妥善处理新问题、化解新矛盾、开创新局面的目的。江平老师说,《行政诉讼发》是一部开创改革道路的法律。中国的立法和实践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先有实践后有立法;另一种是现有立法,后有实践。第一种是常规立法采用的方式,带实践丰富、成熟后,在立法。可以说,后者在中国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它是床实行,完全借鉴了国外。美国的宪法,采用了先做制度设计,然后一管就是200年。美国用两百年的实践,让自己的宪法不断的充实完善,适应社会的发展。《行政诉讼法》突破了中国的传统,是一种创新。江平老师看来,没有《行政诉讼法》时,根本就没有任何行政诉讼的时间和可能。有《行政诉讼法》通过后,法院才有行政庭,才能受理行政案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政诉讼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部法律创造了新的制度,一个崭新的制度启动了崭新的实践。传统中国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面,一直是“官治民”。新中国的成立,就是为了让人民做主,《行政诉讼法》的颁布,让“民告官”成为现实,在中国民主政治上添了浓浓的一笔。

看江老的一生,我先被他的创新所打动,又为他的包容所感动,最后被他的执着所鼓动。如江老所言,不要再抱怨,不要再找借口,为了理想快走吧,没有很多时间了!

第二篇:《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

沉浮背后

新中国成立至今,一代一代的法律人为了完善祖国的法律体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记录了一个怀揣着伟大抱负的年轻人,如何成长,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如何将自己奉献给新中国法制的知识分子——江平老师的一生。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仍在为法制呐喊,为中国的发展呐喊,为中国的年青人呐喊。他怕中国传统中断,忧虑年青一代会在社会中迷失自我。

全书记录了江平先生的坎坷、跌宕起伏的一生。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他的幼年,介绍了他的家庭,叙述了他求学之之路。第二部分,讲述了在整风运动、文革期间他遭遇的各种打击,面对的各种逆境。第三部分,讲述了在平反后,他如何参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介绍了各项法律出台的背景,指定的理念,颁布过程中克服的困难以及如何顺利的推行。年轻时,江平先生远走他乡,在异国求学。回国后遇到了“上山下乡”到了农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面,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平反后,江平先生在为法制奋斗的途中,面对各种考验,排除万难,他参与构建了中国的法律体系,一生教书育人。他是一个杰出的学者。通读全书后,我从江平先生身上看到了他的“不抱怨”精神。在他生命最美好的时候被打为“右派”,他不抱怨,他坦然面对。当他在走法治道路上遇到挫折时,他不抱怨。他在遭遇家庭巨变,九死一生的时候,他不抱怨。他用一个快乐、包容的心,坦然的接受了这一切。在真理面前他低头,在强权面前,他坚定自己的立场,而对人民和法律的爱,他用他的一生予以了回报。他的一生的沉浮与枯荣,不仅是他一生治学的历程,更是新中国法治进程的历程。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压力与日剧增的年代,很多人都在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抱怨出身的寒微,抱怨人际关系的难相处,抱怨社会。抱怨的人并不是不善良,但是绝对是不受欢迎的。江平先生一生都崇尚了积极工作,快乐生活。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他的学生带着一个快乐的心去工作,充分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从江平老师的身上,我看到积极工作和快乐生活应该是互为前提的。一个人只要

积极工作,就能够快乐生活;另一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也是被快乐生活反过来激发促进的。在江平老师的生活中,他完美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全书的后部分描写了江平老师在“文革”结束后,如何面对平反,面对全新的社会,新兴的中国法律。从不犹豫,是他处理问题的手段。江平老师说,犹豫不决的恶习,深入很多人的骨髓,那些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少年时期,江平老师就有了一个法治梦,那是他的理想,是他在遭遇了蒙冤、断肢、家散时支持他活下去的动力。因此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从来都不犹豫。从他后半身的奋斗中,江平老师下了决心,不留后路,竭尽全力,向前进取。在江平老师的回忆中,1988年3月28日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法律委员会的大多数人,竟然是不懂法律的。在改革开放的十年后,中国的法律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法治社会的建立,中国的法律迫切的需要与国际接轨。但是国内法律委员会的成员以前是将军,行军出身。在战场上他们是英雄,但是在法律层面,他们懂得很少。面对这样的国内外环境,江平老师用他的耐心、细心,细细的耕耘着中国的法治。有时候,在法律委员会讨论问题的时候,江平老师的讲解,反而感觉到是在普法,有时候还得对法律委员会的委员们讲解一些基本的名词。江平老师的耐心,赢得了法律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好评。在这个过程中,江平老师跟很多老将军,老革命成为了至交好友。打过仗的将军们,都是热心,坦率的人。经历过“文革”**后,他们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人权的意识十分的强烈。李慎之前辈是江平老师的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民主等问题。在那个转型期,两位前辈超前的引入了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将西方民主政治中的精辟运用到中国来。

在那个时期,江平老师的很多思想是很“前卫”,有些老同志甚至认为他的思想很“右”,很发动。因此,在江平老师的法治路上,阻力很多。面对各种阻力,江平老师不抱怨,他用创意的光去代替了抱怨。西方资本主义可以走民主法治路线,社会主义国家也能够走法治路线。江平老师的创意来自于“中国特色”。在江平老师看来,创意思维是人们开动脑经,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老营造

创造性的意念,一达到妥善处理新问题、化解新矛盾、开创新局面的目的。江平老师说,《行政诉讼发》是一部开创改革道路的法律。中国的立法和实践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先有实践后有立法;另一种是现有立法,后有实践。第一种是常规立法采用的方式,带实践丰富、成熟后,在立法。可以说,后者在中国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它是床实行,完全借鉴了国外。美国的宪法,采用了先做制度设计,然后一管就是200年。美国用两百年的实践,让自己的宪法不断的充实完善,适应社会的发展。《行政诉讼法》突破了中国的传统,是一种创新。江平老师看来,没有《行政诉讼法》时,根本就没有任何行政诉讼的时间和可能。有《行政诉讼法》通过后,法院才有行政庭,才能受理行政案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政诉讼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部法律创造了新的制度,一个崭新的制度启动了崭新的实践。传统中国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面,一直是“官治民”。新中国的成立,就是为了让人民做主,《行政诉讼法》的颁布,让“民告官”成为现实,在中国民主政治上添了浓浓的一笔。

看江老的一生,我先被他的创新所打动,又为他的包容所感动,最后被他的执着所鼓动。如江老所言,不要再抱怨,不要再找借口,为了理想快走吧,没有很多时间了!

第三篇: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一书是陈夏红先生整理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江平口述形成的自传。暂且不说书的艺术造诣,单是阅读江平先生的人生经历,也足以使得自己的心情得以振奋,让我孤寂的心得到了慰藉,而且使得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江平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少年时过得还是不错的,在崇德中学毕业后,就到了燕京大学的新闻系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新闻是充满热情的,能够激发人的兴趣。但是,后来偶然的机会他转去学习法律,这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不过这是后话。当他在读书的时候,正是抗力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候,我们要深入了解当时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就必须要把他们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与举止。

被国家挑选成为留俄学生,他们先在喀山大学学习法律,在喀山大学,许多的留俄人员都感觉心有不甘。为什么?因为喀山大学离俄国首都莫斯科还是有点距离,而且喀山大学的知名度,教学师资、教学质量不能与莫斯科大学相比,作为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心有不甘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在喀山大学,江平先生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及不满的情绪所影响,依然是认真的学习,抓紧可以利用的每一个时间来学习和巩固知识,学习俄语,为的就是将来能够更好的贡献祖国。想到自己,心中就不免有些惭愧之意,我如今的学习环境相比于那时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我没有专心于学习之上,把大多的心思都放在了别的地方,没有学习到有用的东西,不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所以我感到这是一种羞耻。回到中国后,如他所愿,江平先生进入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教学,他走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岗位,教书育人。不过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有些复杂的,而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教师行业不到一年,因大字报事件及一些相关的言论,就被灌上了“右派”的称号;结婚一个多月,由于“右派”的身份,老婆离开了他,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他老婆就另嫁他人了。在我看来,江平先生当时是感情与事业两失意的时候,而且可以说是处在人生的最低谷,拖着右派的帽子,他要下放到农村里面去劳动,每天没昼没夜的干,是超强劳动程度,就在他下乡劳动其他,他不幸的受伤并且差点丢了性命,变成残疾后,一般人会灰心丧气,有些可能想不开,但江平先生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用他自己的话说,困难是对弱者而言的,一个坚强的人不会给所谓的困难所打败,他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完成了农村劳动。

熬过了“右派”的生活,摘掉了“右派”的帽子,本以为雨过天晴,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他作为曾经右派的人,许多的活动都要受到他的身份的影响。后来国家进入立法的阶段,由于江平是留俄学法律的,并且学习成绩不错,负责立法的人找到了他,一起共讨立法大事。安稳的过了几年后,以为可以专心做学问,但是好景不长,遇到了十年的浩劫,浩劫使得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很多。可以说,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十年是十分致命的,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而且这个十年是在他年轻力壮的时候,悲啊。江平先生自己的话说,前后二十年的社会环境让他没法深入的研究法律的学问,他觉得非常的遗憾。

197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周恩来总理仙逝,毛泽东主席也仙逝,文化大革命结束,知识份子的美好憧憬回来了,接下来的日子,国家主要是发展经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思想传遍了整个神州大陆,他的南方训话像春风一样沐浴着全中国,法制建设也驶上了快速轨道,立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江平先生的民主与自由的使命得以通过立法得以实现,伴随着中国的腾飞,知识分子的命运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法律领域,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从经济上来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本以为搞了市场经济后,什么都会好起来,但是,越搞市场经济越发现,如今的市场不好管理了,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建设来维护;法律领域方面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法律制度得以完善,但相应的人员配套,法治建设,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跟上,所以,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及形成良好的制度,以达到法治社会的要求。现代的社会,我觉得是应该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不能单独探寻各自的学科。

江平先生如今已经八十多岁,他仍用他的知识与智慧引领着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用他毕生所学来回报祖国的恩情,想必,没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一个海纳百川的心胸绝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此,谨以最崇高的敬意向江平先生致敬。

YE

第四篇:江平《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江平《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江平《沉浮与枯荣》读后感之吴佩孚的葬礼】受过学校一定的历史教育后,印象中什么张作霖啊、吴佩孚啊、孙传芳啊都不是“好人”,江平《沉浮与枯荣》读后感。从江平的回忆录中看到“七七事变”后日本想成立伪国民政府,力邀吴佩孚出山,但吴佩孚坚决拒绝。后来日本人软硬兼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吴佩孚还是不肯和日本人合作,最后被日本人毒死。吴佩孚的葬礼规模之大让今天的江平依然印象深刻,当时参加葬礼的老百姓也是人潮如海。原来历史书上那些“造成中国分裂、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的军阀头子们是很受老百姓拥戴的。

【江平《沉浮与枯荣》读后感之江平哥哥的命运】江平哥哥之前在日本学医,因为美日之间爆发战争担心安全而提前回国,当时大陆地区都不承认他的日本学历,无奈只好去了承认日本教育的台湾地区继续学业,等他毕业时已是1951年两岸已经分割,所以他就留在台湾生活,退休后去了加拿大定居。对中国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在1949年之前离开大陆的人多数都是被动的,如江平哥哥和齐邦媛一家,但那时的无奈却带来一生的稳定和幸福,用齐邦媛大陆老同学的话是“可以安心的读书,安心的教书”,读后感《江平《沉浮与枯荣》读后感》。我曾多次抱怨自己生活的时代,工作找不着、房子买不起、有病看不起之类的,最近看完这两本书后就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起码今天的我选择权远远多于齐邦媛、江平年轻时。每个时代都有那时人们的难处,在大陆活着都不容易,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江平《沉浮与枯荣》读后感之燕京大学】高考后的江平被当时的燕京大学录取,在书里也回忆了他在燕京大学短暂的岁月。齐邦媛在她的书里也提到过燕京大学,她直接表达了对燕京大学并入北大的不满和遗憾,因为合并后消失的除了燕京大学这个实体外,还有她的优雅传统。江平所就读的中学崇德中学还有大学燕京,都是基督教会兴办的学校,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到教会学校和共产党学校的不同之处,教会学校不仅治学科学、民主,而且有自己的传统,然后一“共产”就什么都没了,那种精神、气质上的东西只能在港台寻得到了。

【江平《沉浮与枯荣》读后感之马屁精郭沫若】书中记录在1949年的建党庆祝演出中,雨过天晴出现彩虹,他们听到郭沫若即席朗诵赞美诗:“看西边出现了一道美丽无比的彩虹,万岁啊,中共!万岁啊,毛泽东„„”真tnnd的能拍马屁啊!难怪在那运动斗争不断的岁月里,郭沫若作为“臭老九”一直独善其身,人家具备前瞻性啊,早在刚建国时就能如此拥护领袖,堪称领袖的骨灰级粉丝。我没读过有关郭沫若的文字,但直觉这是个城府不一般深的人精,可是他的诗真的很烂啊,这叫tnnd的什么诗呢?!

第五篇:《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读江平教授经典著作有感

江平教授是我国法学界的泰斗。读完江平教授口述、陈夏红整理的《沉浮与枯荣》一书,心情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既为江平教授命运多舛的前半生唏嘘不已,又为其只向真理低头、法治天下的情怀而深深折服。透过江平教授的生平自述,也看到了我国波澜壮阔的法制建设画卷,对今天来之不易的法治局面倍感珍惜。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法律学习、司法实务工作,谈几点读后感:

1、始终保持乐观心态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法制建设经历了曲折。江平教授作为第一批公派赴苏联学法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后经历了被“划为右派”、“新婚妻子因政治立场主动提出离婚”、“劳动改造时被火车压断一条腿”等一系列政治、情感、身体的重大打击。江平教授的经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然而,虽然有过痛苦,江平教授并没有被上述打击压垮,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为其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立法、讲学、推动法学教育事业等,并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的中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从经济上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前所未有的增强。但从环境上,发展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对于经常默默吸雾霾的我们个人来说,不管外界的环境有多糟糕,个人境遇有多凄惨,像江平教授那样始终保持乐观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但可以改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样的事情,不同的看法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世界不同。从心理学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乐观是乐观者的通行证,悲观是悲观者的墓志铭。

2、对民法理解的变化

上大学时,我并不清楚民法的本质。所以,考研时我选择了经济法专业。当时想当然的认为,我是学法律的,又对经济感兴趣,而经济法就是与经济相关的法,正好满足我的需求。然而,造化弄人,我虽然进入了人民大学研究生经济法专业的面试,但最终被调剂到相对冷门的法学理论专业(法学理论专业对我以后法学思维的形成有极大帮助)。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江苏一家基层法院工作,主要从事民事审判工作,逐步了解、体会到民法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才是我上大学时想学的“经济法”.因此,我也默默选定民商法作为我的专业方向,认真研读相关理论书籍,结合民商审判实践,不断深挖再深挖。

上述我对民法理解的变化过程,可从我国法学界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历史认识变化中窥见一斑。江平教授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其作为专家顾问参与了我国《民法通则》的起草,而《民法通则》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明确了民法的调整范围,从而也划清了与经济法之间的界限。从此,经济法在我国日渐式微。而1986年前,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并不明确,经济法是非常强势的,其与我国强势的计划经济相得益彰。当然,有意思的是,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仍然写的是“试论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其是经济法学与法学理论交叉的题目,体现了我自身选择法学专业的某种“交叉性”.3.应该怎样做好律师

江平教授在书中谈到了“律师兴则国家兴”,律师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标志,律师应该是“人权卫士”.律师是职业与商业的结合,不能唯利是图,不能变为纯粹的商人。律师与医生一样,医生是治病救人,而律师是扶贫救弱。律师应当多一点哲人气质,律师最可贵的是为弱者辩护,要发扬“思之”精神,为权利而斗争。等等。江平教授高屋建瓴,抓住了律师职业的本质,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虽然我在基层和中级法院工作8年,但律师对我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职业。以前听基层法院的老法官讲,“律师兴则国家衰”,他讲基层的很多律师唯利是图,腐蚀法官,这样的律师多了,法治肯定不彰。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江平教授强调律师首先是职业,而不是商业。律师作为“在野法曹”,首先应当以维护社会公正,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利为目标,然后顺带把钱收了。而不是相反,甚至只收钱不干活,这样的律师越多并非法治之幸。所谓知易行难,律师的职业性与商业性及其相互关系,需要用我一生的时间加以领会和践行,做江平教授指出的 “人权卫士”型律师。

作者:沙兆华,江苏碧泓律师事务所

下载《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兖矿沉浮读后感

    兖矿沉浮读后感 今天读了新华社记者沈小波的文章,读后心情沉重。昔日中国煤炭业翘楚兖矿集团悄然沉落,为挽救业绩快速恶化的困局,兖矿集团连番祭出断腕举措——不仅管理层薪酬......

    《兖矿沉浮》读后感

    《兖矿沉浮》读后感 在1月28日下午,我在办公室新闻网站上认真阅读了《兖矿沉浮》这篇文章。文章很真实、很客观,让我们了解了一些以前未曾听到,也未曾看到的事情,深刻揭示了昔日......

    人生沉浮,世事多变——《人生》读后感

    世事多变,人生沉浮 ———《人生》读后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

    《霍英东自述》读后感

    《霍英东自述》读后感 霍英东一个让我不怎么熟悉的名字,因为有段为抗美援朝的将士走私过战备物资,而让我有兴趣地去了解他,从翻开这本的的第一页开始,就被他的人生曲折所吸引,所......

    《萧红自述》读后感(精选合集)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自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邓小平自述》观后感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邓小平自述》一书中,讲了他在近70年的革命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从......

    《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观后感 这本传记记录了胡适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在这本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思想的渐渐成长与成熟。从胡适先生的童年时代开始,就与其他的小伙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