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老师课前介绍
新老师课前介绍稿
各位同学们,你们好,我是这个学期负责咱们班科目的老师,我的名字叫某某,很高兴开学来的第一堂课由我来为你们讲。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不了多少,课上我是你们的老师,下了课呢我就是你们的朋友,大家有什么事儿尽管来找我,我以前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那种亦师亦友的老师,也一直期盼自己能够成为那样的老师。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相处融洽。那··在我的课堂上有那么几点小要求,上课不能交头接耳,有问题可以直接向我举手示意·····同样,你们对我有什么要求或者建议也可以直接向我反馈或者通过班长向我转达。那么,现在言归正传,咱们开始咱们这学期的第一堂课····
第二篇:老师先进事迹介绍
以平常心做平常事,不为鲜花和掌声,只为那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用真情和汗水演绎自己的平凡人生。——人生格言
用真情演绎平凡的人生
——董自朴老师先进事迹介绍
三十二年前,他带着对教师职业的美好憧憬,怀着一颗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开始了他苦乐的教学生涯。从初登讲坛的青涩,到今天的成稳娴熟,在这平凡的三尺讲台上,他凭借自己丰富深厚的学识、创新求真的风格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哺育了无数莘莘学子,引领他们渡过知识海洋的彼岸。
一、读书养心,读人益智,厚重自我——做学习的人。一位教师怎样才能不断成长?董老师说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读书;
二、读人。唯如此才能不断厚重自我,厚积而薄发。
所谓读书,董自朴老师认为: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一头挑着学生今天,一头挑着祖国未来”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作为一名教师,要弹拨学生的思想琴弦,必须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先蓄积自己的生命能量。只有经常阅读大教育书、学科专业书籍,才能不断使自己的学识得以厚重、渊博。
所谓读人,她认为一名教师的成长首先要善读同行,所以平日里她不肯错过每一次听课学习的机会,不管是哪个级别的课,她都会用心听,用心琢磨,“取之精华于自己的课堂上。她常说面对充满变数,充满灵性的教育,我们个人的力量实在渺小,只有团结互助,相互学习,才能走得更远,飞的更高!其次,要善读名师,向名师学习,既有利于增长自己的见识,又有利于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还有利于自己树立赶超的目标。
此外,我们还要善于利用网络,同事、同行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相互探讨高效教学策略,相互激励,携手并进。
二、以学施教,锻造课魂,铸造特色——做实践的人!董老师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因此,新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是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创新、智慧、高效的课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也就是说,学习学生是自己的事,教师只能提供帮助,却无法替代。每一位同学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须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毋庸置疑。洋思、杜郎口等学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化学习的有效模式。即只要学生自己能够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时,教师就不要急于讲;之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或存在的疑问、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教师真正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自主学习状态:概念自己构建,规律自己寻找,文本自己解读,实验自己设计,问题自己提出,疑难自己讨论,错误自己分析,思路自己讲解,成果自己展示,结论自己获得。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重在激励、妙在点拨,陪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三十多年来,董自朴老师一直致力于这样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所以他的课独树一帜,因学生个性的张扬而美丽,因教学理念的前卫而精彩。
在工作中,他经常对学生说:他不是最聪明的,但他要做最勤奋的人。所以他每天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董老师每天工作的信条。有人说她聪明,其实,在每一个成功的课例背后,他都要付出多于别人数倍的辛苦。同学们都认为他既是值得信赖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人。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喜欢上他的课,他任课班级的教学成绩越来越好,受到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深度反思,亲近教研,自我超越——创造精彩人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提出过“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教师成长模式。董老师认为教师是一个需要而且能够不断自我超越的职业。一个不会用思想行走的教师是不会有太大的、长足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他经常联系自己和他人的课堂教学、常规做法、习惯说法等多方面反思,在反思中使自己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有机融合,创新方法,创新形式,积淀智慧。尽管他初期曾经遭受过讽刺、挖苦、非议、排挤、打压……但他都咬牙坚持下来。她说,这很正常,所有的新事物出现都会伴随着不和谐的声音,无关对错。否则,就真的不正常了。依托实践,依托教研,由实践到理论,再有理论到实践,他的课堂教学常教常新,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更是如鱼得水,乐此不疲。
四、关爱学生,润泽生命,追寻理想——成就完美人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先生告诉我们:“教育植根于爱!”。无疑“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光,就要去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是热,就要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把自己的光与热融入这块热土!”董老师在工作笔记的扉页上这样写到。他情系教育,心系学生,在他的眼里,学生就是他的孩子,学生就是他生命的原动力。董老师对待“需帮生”,从不戴“有色眼镜”,他一直认为:有问题的孩子不成问题,反而是那些整日只知道看书、学习,没有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的问题。
初中老师面对的是一群青春年少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心。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足够的爱心来和学生交流和沟通。过去,董老师班上有一男生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在初二年级上遭遇早恋而困惑,学习成绩一度一路下滑,人也失去了进取心。恰恰此时被董老师觉察到了。首先通过谈心帮助他消除心理上的障碍,通过换位思考的心理疏导,引领他逐步走出了这个情绪激荡的低谷,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同时调动他身边的每一名同学从各方面来照顾他、关心他,用事实告诉他:他并没有被遗忘。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该男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坦露出此时的迷茫心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后来这位同学终于走出阴暗,重返阳光,顺利考取了理想中的重点高中。
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董老师曾为学生不学习而大动肝火;曾为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绞尽脑汁;曾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流泪。他犹豫过,但当他看到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奋起直追,成绩进步时;当他生病时看到学生关切的目光,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时;又重新燃起对工作的热情,又充满了对事业的执着。董自朴老师经常感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告诉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那盏“灯”。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与父母同样的爱。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他曾用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她曾用爱心,去扬起学生心海的风帆。三十二年来,他当过科任教师,当过班主任,做过数学教研组长和年级主任,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他的爱心。他始终坚持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用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父爱。是啊,在讲求公德,崇尚师德的今天,他们需要这份纯真,更祈盼这种由纯真带来的人性的升华!
五、远离喧嚣,走向平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老师所带班级在每年抽测考中成绩都名列前茅,许多家长都托亲戚朋友把孩子调到她的班上。他所任教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多次被授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模范教师”......面对成绩,他一直说:果实的事业的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让我做叶的事业罢,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的。
成绩不能满足,名誉催人奋进。作为一名教师,他觉得她始终要践行为人之道,从师之道。特别在实施教师绩效考核的今天,他觉得教师更要讲敬业和奉献。
第三篇:一横老师介绍
一横
北京聚智堂教育集团总裁
中国感恩文化传承普及第一人
中国青年演讲家
引爆中国青少年生命核动力行动第一人
大学生成功论坛主讲嘉宾
一横使命:
帮助中国960万网瘾少年戒除网瘾
改变中国960万的问题孩子
帮助中国960万的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帮助1亿个家长教会孩子如何感恩
培养出10万名感恩励志讲师让全世界10亿人聆听
到中国的感恩文化
截止到2013年把1.5亿张光盘免费发放给中国所有的青少年
一横老师,曾历任电视台记者、主持人、导演、制片人等职。在其主持法制类和青少年教育类节目时,一些现实社会的教育问题让他难以释怀,为什么一些本来享受花季的少年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什么亲情的温暖却塑造了冷漠麻木的少年?为什么生活中少许的挫折就让那么多的孩子选择了不归路?为什么本该卓越的孩子却安于平庸?为什么那么多莘莘学子没有梦想?为什么、、、、、、带着一种使命,一
横老师毅然辞职,开始了主题为“学会感恩 与爱同行”大型演讲,旨在唤醒人们对感恩的认识。携专家编著了《成功从这里开始》《活着就能创造奇迹》的精品畅销图书。一横老师“学会感恩 与爱同行”大型演讲在全国进行上百场。网络点击量目前已超过9000万次,并制作成《3小时改变孩子的一生》光盘,在全国各地发行,被誉为“最具震撼力的演讲”“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堂课”分别被中央电视台华人频道、凤凰卫视、台湾东森、浙江卫视等几十家国内外媒体做过相关报道.在河南商丘,一位父亲听了一横老师的演讲,拉着他的手哭着说,一横老师您来晚了,我的小儿子今年4月12日服毒自杀了。
在陕西咸阳,刚去一个学校演讲的头两天,两个女生上完晚自习,服毒自杀。
在山西太原看到上网成瘾孩子的母亲跪在他的面前,撕心裂肺的说:求求您,救救我的儿子的时候,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横老师每年演讲上百场,最多的时候一天演讲3场,他说多演讲一场,就可以多拯救几个孩子,他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为了利益吗?为什么很多亿万富翁也不快乐,是为了名吗?那为什么很多名人也不幸福,最后他为自己找到了答案,活着的价值是帮助更多的人,学会感恩,找到人的本源,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如今已经有太多的孩子因为听了一横老师的演讲后,不再上网打游戏,有太多的父母含着眼泪,拉着他的手说,这场演讲太有必要了,太及时了。
有太多的企业家听了演讲,心灵有了一次真正的洗涤,找到自己的灵魂。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还有父母。
教育的根本是道德,道德的根本是感恩,感恩的根本就是做人。
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忽略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名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的现象,像我爸是李刚等。原因是什么?一横老师说,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就把给钱看作了爱,以为只要给钱就是最大的关心,这又是错上加错,我们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是为了让他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让他们无所事事,为所欲为。为什么孩子会厌学?
1.因为孩子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不知道为什么学。2.传说的应试教育让孩子除了学习就是做题,所以导致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做人。3.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好成绩=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努力+坚持)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横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教师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说: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代表爱,玫瑰做到了,并不是所有的高山都象征着伟大,珠穆朗玛做到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桃李天下被比作母亲,被比作父亲,但是站在你面前的人民教师做到了.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家是抚育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地方。在我们的整个生命里。家是心灵所依的港湾。家又是最容易让人忘记感恩,忘记付出,只知一味索取,挑剔苛求的地方。为了孩子的将来,做父母的放弃了太多,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都给了孩子,要让每一个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
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情感,买不到爱。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太多的爱心。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 衡量的,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谁的记忆里没有老师呢?我们能成为有文化的人,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工作,都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老师是人生的第二恩人,让我们学会对老师感恩,真诚的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爱您!老师我们永远感谢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就不会发展壮大;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就不会在竞争中求得发展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就永远也不会成长。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的灵魂,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在北京目前已公益演讲学校包括:“北师大附中”、“育鸿中学”、“交大附中”“玉渊潭中学”、“京市第一七九中学”、“昌平二中”、“明光中学”等。
第四篇:介绍物理老师
她是我们的物理老师,也是初三年级的年级组长,每天早上他是来的最早的老师,晚上也是最后一个走的人。工作认真的他利用一切时间为同学讲题,随处可见他手拿物理小卷,“抓”住每一个有错题的人督促改错。他每天工作的时间就好像总是那么多,他的精力总是那么充沛,为的是每一位同学,舍的是他自己的青春。让我们用冰心老人的诗句来评价他: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第五篇:专业老师介绍
纪德尚
导师类别:硕导研究领域:|应用社会学、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职称:教授
男,195204,中共党员,毕业于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郑州市社会学会会长,郑州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以及河南省成果评审专家。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协调运作研究”(1994-1996)。
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社会发展问题研究”(1998-2001)。
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现代化关键时期的高新技术园区社会学研究”(2005立项)。
4.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河南省城镇居民生活状况调查”(2001-2003)。
5.主持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振兴河南科技,发展河南经济”(1994-1996)。
6.主持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县级市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道路研究”(1996-1999)。
7.主持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南创新人才与创新环境问题研究”(2001-2004)。
8.主持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群体性突发事件与应急机制研究”(2004-2007)。
另参与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多项省市重大课题和横向课题。
论文专著:
1.“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的再认识”,《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
2“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的社会责任”,《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光明日报》,2007年6月14日。4.“新时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政《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5.“场域论视角下的高新技术园区自主创新路径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先后在国家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其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6.《世纪之交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社会问题发展研究》(1998,陕西人民出版社)。7.《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社会发展问陕西人民出版社)。
8.《21世纪企业成长与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研究》(2008,陕西人民出版社)
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获奖情况:
1.“世纪之交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专著),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8月
2.“中国高新技术园区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专著),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9月)。
3.“思想教育的科学新视角”(专著),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3年11月)。
4.“我国高新区社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获河南省实用社会学科学奖三等奖(2001年9月)。
5.“河南县级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获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998年8月)。
6.“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获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二等奖(1997年7月)。
7.“振兴河南科技发展河南经济”,获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二等奖(1994年12月)。
8.“高技术及其产业化谋略”(专著),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8月)。
另获得其他科研奖10余项。
开设课程:
《个案社会工作》《科学社会学》《发展社会学》
《工业社会学》《发展社会学》
张明锁
导师类别:硕导研究领域:|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城乡社会学|职称:教授
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3BSH039):《中国流浪少年儿童预防、救助与回归》,2005年12月结项,得到中央领导出批示,政策建议为民政部采纳,国家社科规划办给予表扬。
2.民政部项目(2008MZBBR026):《社会工作在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领域中的功能与作用》,2009
3.民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分课题:《郑州市儿童保护体系和网络建设基线调查报告》,2006年12月完成4.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分课题:《中国(郑州)中低收入群体医疗服务需求与创新模式研究》,2009年10月
5.河南省民政厅委托研究项目:《河南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报告》,2006年3月完成。
6.国际合作项目:《世界儿童父母协会牡丹计划(对河南脑瘫儿童的康复服务)调查与评估》,2004年11月
7.河南省和谐社区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006: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8.河南省社会福利事业现状与发展预测,《2006: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9.残疾弃婴的预防、救助与保护,《儿童安全与社会责任》,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10.河南省非盈利组织现状与发展预测(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2007:河南社会形势分析文献出版社,2007。
11.河南省特殊困境儿童的安全问题及社会责任分析,《2007: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12.河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社会需求预测,《2008: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
13.河南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研究(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二),《2008:河南社会形势分析文献出版社,2005。
14.流浪乞讨人员基线调查与健全救助管理体系,《2009: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200
15.河南省城镇老年人社会保障状况调查与分析,《2009: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200论文专著:
1.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少年儿童的家访调查.青年研究,2002(12).2.流浪儿童的救助与回归.青年研究,2003(3).3.社区服务业与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郑州大学学报,2003(3).4.关于郑州市社区服务业的调查与建议.郑州大学学报,2004(6).5.坚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专业化和本土化的统一.社会工作,2004(8).6.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村民自治.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6).7.关注弱势群体建设和谐中原.河南日报,2005年1月5日理论版.8.流浪儿童回家的路有多远.社会工作,2005(5).9.郑州模式凸显五大理念.社会福利,2006(4).10.依托社区建立健全基层救助管理体系.郑州大学学报,2006(5).11.实施外展社会工作主动救助流浪儿童.社会工作,2006(12).12.类家庭: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样本.中国社会报,2007年8月9日.13.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的郑州模式.中国社会报,2007年10月25日.14.违法流浪儿童的成因与社区干预策略.学习论坛,2007(11).15.义马模式:信访工作融入社会工作价值观.中国社会导刊-社会工作,2008(1).16.郑州: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的外展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导刊-社会工作,2008(2).17.健全农村家庭养老保障体系.河南日报,2008年5月7日理论版.18.用社会工作方法化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工作,2009(4).著作与参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1.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研究(合著,第一作者).北京:中华工商出版社,2003.2.社区工作(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获奖情况:
1.参加完成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郑州模式’”于2007年5月被确认为民政部科学技术成果。
2.论文《中国流浪少年儿童预防、救助与回归》,于2004年11月获得民政部“全国民政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
3.论文《构建城市社会管理新机制》,于2003年11月获得民政部“全国民政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
4.论文《完善救助管理体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于2008年12月获得民政部“全国民政论坛”三等奖。
5.论文《流浪少年儿童的救助与回归》,于2003年9月获得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6.论文《依托社区搭建救助管理新体系》,于2005年10月获得中国社会学会年会论文二等奖
蒋美华
导师类别:无研究领域:|社会性别与社会发展 社会政策与法规 应用社会学|职称:副教授
女,1971.1,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博士,199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
科研项目:
1.主持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女性职业变动的研究”,2009年结项,鉴
2.独立承担由韩国由泉奖学文化财团下达并资助的国际交流基金科研项目“当代韩国妇女社会地位论析”,3.参与由顾秀莲主席主持的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妇女运动史”,阶段性结项,已出国妇女运动史》一书(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10月)。
4.参与由乔志强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华北农村结构变迁研究”,1999年结项。
5.主持2008年河南省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模式研究”,2009年结
6.主持2005年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社会转型时期河南省女性职业变动的研究”,2008年结项
7.主持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转型时期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结项
8.主持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妇女发展与妇女社会工作”,2004年结项。
9.主持郑州大学引进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女性”,2001年结项。
10.主持2003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社会转型期的女性贫困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于2004年获河南课题二等奖。
此外,近年来还参与完成省厅级项目7项。
论文:
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9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3篇,主要情况如下:
1.社会转型期的妇女社会工作,《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3期,独著。
2.五四时期女性经济角色的变迁,《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独著。
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职业变动的现状审视,《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独著。
4.农村已婚女性贫困状况及脱贫对策——以河南省农村已婚女性为例,《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独著。
5.暴力侵害妇女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独著。
6.商业服务业女性员工的职业变动,《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独著。
7.五四时期女性角色变迁述评,《学术论坛》,2005年第12期,独著。
8.从职业变动看性别差异——基于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理论探索》2009年第5期,独著。
9.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角色变迁的特点,《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独著。
10.倡导企业性别多元化,建构先进性别文化,《企业活力》,2007年第11期,独著。
11.社会建设视野下的妇女社会工作,《理论探索》,2009年第2期,独著。
12.汶川地震:现代化和社会设置视角的审视,《理论月刊》,2009年第5期,独著。
13.社会转型时期房地产置业公司女员工的职业变动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7年第2期全文转
14.职业变动中的下岗女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第1作者。
15.试论农民工的向上流动,《晋阳学刊》,2007年第1期,第1作者。
16.中国近代妇女就业初探,《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独著。
17.补史学之缺,成一家之言——评乔志强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史》,《晋阳学刊》,1995年第6期,第1作
18.五四时期女性教育角色的变迁,《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1作者。
19.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的解放心态,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独著著作:
1.专著:《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2.合著教材:《妇女社会工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系列教材,主编:张李出版社,2008年出版。
3.合著:《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主编:顾秀莲),中国妇女出版社,20
4.合著:《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郑州市实地调查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主编:郑杭生、杨敏版社,2008年出版。
5.合著:《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主编:乔志强),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6.合著:《河南残疾人事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7.合著:《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2000)》(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出版。获奖情况:
1.“暴力侵害妇女问题研究”一文于2007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著。
2.《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一书于2009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著。
3.“农村已婚女性贫困状况及脱贫对策”一文于2008年获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独著。
4.“社会转型期的女性贫困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于2004年获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二等奖,主持。
5.“职业变动中的下岗女工”一文于2008年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第1作者。
6.“用师爱撑起微笑的天空”一文于2008年获河南省教育厅师德主题教育征文比赛二等奖,独著。
7.“社会转型期的妇女社会工作”一文于2004年获郑州市首届妇女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独著。
8.2009年获郑州大学2006—2007和2007—2008两学年教学优秀一等奖。
9.2005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10.2008年被评为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11.2003年被评为郑州大学优秀党员。
12.1998年获南京大学首届韩国由泉奖学金。
13.1998年获南京大学首届“大红鹰”奖学金。
14.1998年被评为南京大学十大优秀研究生标兵。
开设课程:社会性别与社会发展、妇女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法规、中国社会思想史
张艳霞
导师类别:无研究领域:|社会学|职称:讲师
女,1970.2,民革党员,社会学博士,毕业南京大学
科研项目
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子课题“毛泽东社
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研究”;
200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子课题《独
生子女教育》。
论文专著
《独生子女家庭背景中女孩的性别角色社会化》,《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独生子女的职业观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8期;
《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与子女的家庭观念》,《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青少年对性别的自我接纳及其影响因素》,《青少年研究》2009年第1期;
《源之于“洋”植根于“土”——谈毛泽东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毛
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城镇化与“菜篮子”问题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第4期;
《性别再生产中的传统与变迁》,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获奖情况
参与“我省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现状及走势的调查与分析”,1999年河南省社科联重点调
研课题,获河南省社科联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建设的新思考”,获河南省教育厅2002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开设课程 社会心理学、城市社会学、西方社会学名著导读
范会芳
导师类别:无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职称:讲师
女,1976.8,九三党员,社会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南开大学
科研项目:
1.主持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6-ZX-176)“郑州市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实证社会学项;
2.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女性职业变动的研究”(项目编号:04CSH012),结项;
3.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土地流转制度下河南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项目编号:2009CS年7月立项
论文专著:
1.“现象学社会学的缘起”,《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独著);
2.“城郊农民市民化:进展、阻碍与出路——以郑州市为例”,《河南工业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期;
3.“郑州市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2009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
4.“论舒茨的音乐社会学思想”,《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独著);
5.“舒茨的行动理论及其局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独著);
6.“衡量和谐社会的几个标准——基于社会学角度的思考”,《青年研究》2008年第6期(独著);
7.“舒茨与帕森斯社会学思想的分歧—两种不同范式的比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著);
8.“行动及其理解—舒茨与米德社会学思想的比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第1期(9.“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县域经济》,2006年第6期;
10.《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20万字,独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开设课程 农村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福利思想史
程建平
导师类别:硕导研究领域:|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职称:教授
男,河南修武县人,1964.11生,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1988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河南务理事,郑州社会学会副秘书长。
科研项目:
1.主持2007年河南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2008年结项。
2.主持2005年河南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旅游扶贫开发与农村社区变迁研究”,2007年结项。
3.主持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策研究重点招标课题“河南省2020年比2000年人均GDP翻两番战略对策研项。
4.主持200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模式比较研究”(在研)。
5.主持2004年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的方式研究”,2007年结项。
6.主持2007年河南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构建和谐旅游扶贫开发社区研究”(在研)
7.主持200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新农村建设研究””,2009年结项。
8.主持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自然城镇化与行政城镇化对比研究”,2006年结项。
9.主持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调研项目“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问题及对策研究”,2006年结项。此外,近年来还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厅级项目6项。
论文专著:
近5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
1.新农村建设的误区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5期,独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7载。
2.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独著。
3.3.中国和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分析,《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独著。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分析,《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独著。
5.混合性城市化发展模式初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独著。
6.旅游扶贫开发的两难选择及对策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独著。
7.中国农村文化转型的路径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独著。
8.新农村建设须解决四个问题,《领导科学》2008年第10期,独著。
9.农村养老问题及对策,《改革与理论》,2003年第6期,独著。
10.关于社区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改革与理论》,2003年第6期,独著。
11.我国城市化的新路径---自然城市化,《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独著。
著作:
1.《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独著。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主编。
3.《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合著,第二作者。
获奖情况:
1.《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研究》一书于2007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获得河南省教育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郑州市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2006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调研成果特等奖。
3.《自然城市化和行政城市化对比研究》2004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4.2003被评为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5.2007年1月年被评为郑州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6.2007年12月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7.2008年被评为郑州大学讲课优秀教师。
开设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外国社会学史课程。
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