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学论文—《评月牙儿》(本站推荐)
论人性堕落与生存需求的关系
——评老舍《月牙儿》
摘要:在《月牙儿》中,主人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摆脱成为暗娼的命运,却还是最后不得不向命运低头,走上了那条自己一直嗤之以鼻的生存道路,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如果生的不好,那么,在人性与生存之间她们只能选择一个。为了填饱肚子可以出卖也必须出卖一切。
关键词: 社会堕落人性生存
正文:
一、引言
《月牙儿》是老舍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中最突出的一个作品,在他璀璨的一系列长篇巨著里面,《月牙儿》就像是一颗北斗星孤独的闪耀着自己的光芒,它不同于老舍《骆驼祥子》等作品对于文化批判和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也没有他的作品的最独特的“京味儿”和幽默风,甚至有人评论说这是他个人系统之外的作品,但是唯有一点贯穿于老舍所有作品包括《月牙儿》的艺术风格,那就是表现北京城内广大的市民世界,表现各个阶层的人性。
二、人性堕落屈从于生存需求
《月牙儿》就是一部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作品,研究老舍的范亦豪教授曾说过:穷人中最惨的是妇女,妇女中最惨的是妓女,而妓女中最惨的是暗娼。《月牙儿》就是写母女两代相继迫于生计而沦为暗娼的故事。父亲死后,母亲改了两次嫁,两个继父,一个病死,一个不知去向,母亲为了养家
糊口,被迫走上了暗娼的道路;女儿憎恨母亲的所作所为,离开了母亲,却在饱尝了事态的炎凉后不得不向命运低头,承认了“体面和道德是说给有钱人听的,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女人得承认自己是女人,得卖肉。”也开始从事这个曾经自己看不起的行业。月牙儿从一个单纯、善良、充满情意的少女变成一个面对着自己的“客人”从容的索要财物的妓女,作品整体展现了一个美的毁灭的过程,一个美好的人性是怎样在环境的逼迫下走向堕落。这就说明了:在面对生存的需求时,人性是必须要向命运低头的,尊严和生存是不可能同时实现。善良的人是无罪的,万恶的社会才是一切罪恶的渊源。
月牙儿她有文化,有个性,善良正直,聪敏倔强,不遗余力地执着着飘渺的希望,她不甘心堕落,顽强挣扎,千方百计的不走母亲的路,她为了生存,念过书,找过工作想办法自立,她宁愿吃苦受累都在奋力逃离着那个“黑影”,她本该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终她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而她的堕落,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同样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要活着,为了活着,为了填饱肚子,为了一张嘴,她丧失了人性,泯灭了做人的一切原则,是冰冷的社会告诉她:她的努力和挣扎永远抵不过社会的黑暗。不管她最终沦落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人性如何扭曲,那里面所包含的都是一个善良的弱女子,一个家庭不好的女子面对生计必须要走上的一条道路,除了这条道路,她别无选择。母亲也挣扎过,她先后改嫁两次,为男人洗臭袜子,也是最终没有逃过那条路,仿佛在那个社会里,女人的家庭背景不好,就只有“卖肉”一条路可走。这样一个短短的心酸的故事也说明暗娼的道路是普遍性和延续性的,这样的悲剧对于穷人来说更是世代相传的,穷人永远也逃离不了这个圈子。为什么说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也许我们体会不到,但
对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嘴就是一切,填饱肚子才是对的,饿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长期的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做人的原则,进而丧失了人的尊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口号喊得很响,但是所有人为了这张嘴,在逼不得已时都可以卖掉一切。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从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新官儿既然发誓要干些政绩,立志将暗娼扫尽,多英武豪迈正义之策!然而,有营业执照的妓女都还可以照旧营业!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可见,但体恤百姓,关乎人性的良知何在?如果社会没有了人性,我们又如何要求社会底层的人们坚守着可怜的人性?
三、爱情与生存需求
她从一个少女成长,也对爱情有过幻想和美好的憧憬,但是这些幻想更早的被现实打破了,她渐渐明白,所谓的浪漫的爱情是只有吃饱饭的人们才能拥有的,而对于自己,只能用自己唯一的作为女人的资本来吃饭。她也在学校中接受了“新潮”中的“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等新观念,却在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中慢慢偏向了母亲从生活中的来的“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这一带有原是残酷性的生活经验,这也体现了老舍的恋爱观,老舍对自由恋爱持反对态度。他始终站在贫民的立场上把浪漫幻想看作奢侈品。认为人要吃饱饭才能讲恋爱。在大多数穷人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只能是买卖,“自由婚姻”“恋爱自由”云云,都不过是骗人的“空梦”。就像他在《骆驼祥子》中提到的: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而女性的身体没有物质保证,就只能沦为生存的工具,而不是享乐的游戏。
后来当月牙儿想要从良嫁人时却发现自己已经不会爱人了,不知道真正爱一个男人是什么感觉,因此放任自己一直堕落,她已经失去了爱情,失去了爱的权力,真正把自己当做了挣钱的工具。
四、亲情与生存需求
在《月牙儿》中,月牙儿和她的两任继父都没有任何亲情,作品中仅有的亲情便是母亲和女儿的母女之情,而这个亲情也贯穿了故事的全部,开始时两个人的相依为命,母亲为了养活女儿做了暗娼,却还是坚持供女儿读书,一直到后来母亲逼着月牙儿自己选择自己的路,而把这种亲情泯灭的最为惨烈的就是作品的最后:当母女团聚后,母亲看到女儿也走了自己的老路,却是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当月牙儿问她:我们老干这个吗?她没有言语,她对女儿从事这一行已经默认,甚至表示支持,因为,除了这个,她们没有别的可以做,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时无情的。母亲不会不爱月牙儿,不会不心疼她,可是在钱面前,谁都要低头,不低头两个人都活不下去。在看电影《月牙儿》时,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当月牙儿接客时,母亲就在隔壁的屋子里两眼空洞地吃着女儿用肉体换来的粮食,她们是这样实现自己活着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愿望——填饱肚子。
生存需求已经让她丧失了爱情,丧失了亲情,连人类最伟大最不能缺少的亲情也失去了,月牙儿活在世上,虽然可以填饱肚子了,但是她已经没有了一切,没有任何情感和尊严,她活着就是为了一张嘴,为了一张嘴,她得承受一切的苦,生存需求确实大于一切!
五、《月牙儿》与《骆驼祥子》
这让我想起了老舍的另外一部出名作品《骆驼祥子》,同样的主题都揭
示了在黑暗和没有希望的社会下,穷人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寻找人生的出路,是不可能的。祥子也为了未来奋斗过,挣扎过,他的骨子里埋藏着朴实的劳动者的梦想,但现实打破了他的期望。他也向命运低头了,他的理想、质朴和良知一点点的被磨损掉,在老舍看来,无往而不胜的城市文明用一种嘲笑的姿态高高在上的统治一切,压倒一切。对充满力量的男性尚且如此,对女性的毁灭更是轻而易举,因此,月牙儿的悲剧也就显得是那么的无可避免。那么,我们还能忍心再去指责什么?我们所谓的文明社会吞噬了她,我们又怎么忍心去责骂?她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代人,一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悲剧。
六、结语——沉重的月牙儿
故事的结局,月牙儿没有因性病而贫困潦倒,不是因年老色衰而举步维艰,作者善意地把她放进了监狱,名为步入囹圄,实为暗娼生活的解脱,况且生活还无忧无虑。也算是一个尊重现实而又可以让读者宽慰的结局。是的,月牙儿变得一点都不美好,她不是老舍杜撰出来的人物,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穷苦女性中一个最普通最真实的代表,但是面对着这些,我们为她们的命运唏嘘不已时,该反思的是,是怎样的社会毁了一个美好的女性?月牙儿,她面对着人性与生存的艰难选择时,是必然不可能两全的,对人性的舍弃也许会让很多人看低,但是,这是她活下来的可以走也是唯一可以走的一条路。没有谁生下来就想堕落,没有谁堕落前没有经过挣扎,客观条件的恶劣让她们一步步向命运低头,而现在的我们,唯一能做的不是批判她们人性的丧失,而是在为她们的命运唱悲歌的同时,记得
我们生于这样一个美好光明的社会,我们更该好好的珍惜眼前一切。
参考书目:佟家桓著:《老舍小說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胡金銓著:《老舍和他的作品》(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1977年)
第二篇:月牙儿[范文模版]
《月牙儿》中的母女
小说以“月牙儿”为题,既为人物的出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环境,又构成了小说的线索。小说中月牙儿多是“带着寒气的”,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氛围,也是大多数时候女主人公心境的写照。
小说中的母亲因丈夫早逝不得不和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她们的锅有时干净的像个体面的寡妇”。她不断地典当东西,整天帮人洗衣服,她不能再忍受这样的日子。于是,她给女儿又找了一个爸。给了女儿一个再嫁好像是为了女儿的理由:不能叫你饿死!确实新爸让她们不再挨饿,也对她们很好。然而幸福没能长久,新爸忽然走了,而女人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她没有像以前一样帮人洗臭袜子,而是做起了不正当的事。起初她还在意女儿的感受,到了后来,她的屋里常有男人来,她也不再躲避女儿。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快老了,精神上来不及伺候很多男人了。此时,她让女儿在步其后尘,替她挣钱,和娘儿俩各奔东西间做选择。女儿选择了后者,而她便跟了馒头铺掌柜。后来,掌柜回了老家,没告诉她,偷偷地走了,没给她留下一个钱。她去寻找女儿,可女儿已是个暗娼。而她,在经历了那么多以后,已变得麻木无情。对女儿没有丝毫安慰,也从不提让女儿别干这一行。她饿怕了,已沦为金钱的奴隶,不顾母女亲情,不管体面与否。她什么都要管,见了钱眼就发光,抢客人皮夹或什么值钱的东西。她对女儿说:能多弄一个是一个,咱们是拿十年当一年活着,等七老八十还有人要咱们吗?在她身上充分展示了“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的原始残酷性的生活经验。
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逐渐走向堕落的女孩。她的命运是可悲的,她原本想靠自己的知识或是双手生活,然而生活的残酷一步步将她逼向母亲的道路,最终也没有好的归宿。她年幼失去父亲,跟着母亲生活,日子并不好过。之后,母亲再嫁,新爸对她很好。在学校里她接受了新式的教育,受到西方精神文明的洗礼,潜意识里相信恋爱神圣,婚姻自由,道德责任。所以当后来新爸走了,母亲做那种事,她接受不了,恨她的母亲,当母亲要她选择时,她果断地选择了干净的道路。毕业后,她出去找事,走了两天,可总是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和眼泪回来,她这才明白了妈妈,原谅了妈妈。妈妈所走的道路是唯一的。学校里教她的本事与道德都是笑话,都是吃饱了没事时的玩艺。后来她遇到了一个青年,她失去了自己,像妈妈一样。但她有吃有喝有新衣服穿,她后悔过,挣扎过。然而瓷人儿似的少妇的出现,让她又回到先前的生活。后来,她做了小饭馆的第二号女招待,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可是她不开通,闯不开脸儿干,最后拿了钱,回家了。最后,她彻底堕落了,她不想把自己专卖给一个男人了,她决定玩玩了,不再管什么道德责任。当她发现自己有了病,就想找母亲寻求安慰。可母亲的出现,没有安慰,有的仅是对金钱麻木地追求。她不再挣扎,只剩下为钱而活。一天一天地活下去,变成妈妈的影子,卖一辈子的肉,剩下的只是一些白头发与抽皱的黑皮。她已根本忘记什么是爱。最后因为新官要扫清暗门子被抓了,可她冥顽不化,被换到了狱中。这便是她的结局。
小说中女孩一再看到月牙儿,从父亲的死,到最后自己在狱中,那带着寒气的月牙儿,就好像女孩的人生,凄冷悲凉,永远只是残缺,没有完满的时刻。
小说写了两代烟花女子的故事,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的分离与合一。老舍先生通过该小说表达了对西方个性解放思潮的批判。
第三篇:2014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2014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现代文学: 1、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创立与西方诗论的关系
2、现代通俗小说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3、中国新感觉派与日本新感觉派比较研究
4、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5、自然主义理论在现代中国的接受过程
6、解放区小说中的“解放”意识
7、通俗小说中的“都市”叙事
8、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笔下的现代意识
9、沙汀小说创作研究
10、燕卜荪的诗歌理论与西南联大诗人创作
11、鲁迅杂文的写作模式初探
12、比较老舍与林语堂“幽默”观之异同
13、废名小说的生态意识 14、20年代乡土小说叙事研究 15、20年代乡土小说与80年代寻根小说比较研究 16﹑鲁迅小说与外来文化
17、闻一多诗歌研究
18、新月派诗歌理论
19、冰心小说研究 20、《女神》研究
21、茅盾小说特色
22、《子夜》研究
23、“海派”文学研究
24、“新感觉派”小说特色
25、“新感觉派”与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比较
26、丁玲小说研究
27、张天翼短篇小说的艺术
28、老舍小说
29、巴金的小说研究 30、巴金的散文研究
31、沈从文小说
32、沈从文的散文创作
33、“京派”文学创作特色
34、曹禺的戏剧艺术
35、夏衍的戏剧艺术
36、“九叶诗派”的创作与理论
37、“七月”派小说
38、“七月”派诗歌及诗歌理论
39、解放区小说的特色 40、周作人散文与理论
41、郁达夫小说研究
42、郁达夫散文创作研究
43、张爱玲小说研究
44、《围城》研究
45、庐隐小说研究
46、冰心散文的外来影响
1、鲁迅创作与东欧文学
2、郁达夫小说研究
3、浪漫主义与创造社诗歌
4、浪漫主义与创造社小说
5、陶晶孙小说研究
6、丁玲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7、茅盾的都市小说研究
8、李吉人小说研究
9、闻一多诗学研究
10、施蛰存的文学理论
11、张爱玲的文学观
12、苏青小说与都市女性文学
13、赵树理小说研究
14、赵树理小说创作演变及成因
15、“乡土小说派”与“山药蛋派”比较
16、萧乾小说研究
17、凌淑华小说研究
18、林徽因现代派小说研究
19、京派文学理想与文学中的乡土意识 20、鲁迅小说研究
21、鲁迅散文诗艺术特点研究
22、鲁迅杂文的主要思想
23、鲁迅散文中的教育理念研究
24、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25、解读“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故事
26、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
27、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28、海子论
29、《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30、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31、九十年代的文学精神
32、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
33、论余秋雨文化散文
34、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
35、论杨绛的小说
36、论严歌苓的小说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
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48.解读“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故事
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
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
51.《红日》与《高山下的花环》的比较
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
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
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 37、64、余华小说论 38、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39、66、顾城论 40、67、海子论 41、68、网络诗歌的前途 42、69、论寻根文学之根 43、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44、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45、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 46、73、九十年代的文学精神 47、84、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48、90 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 91 论《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 92 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 93 论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贡献 94 论闻捷的生活抒情诗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发展 96 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 97 谈孙犁的散文创作 98 论杨朔散文创作 99 论秦牧散文艺术 100 论刘白羽散文艺术 101 论贾平凹散文艺术 49、102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 103 论张中行的学者散文 104 当代散文艺术发展论 105 评梁晓声的“知青散文” 106 论梁晓声《雪城》的艺术特征 107 评叶辛的“知青小说” 108 评陈村的小说 109 评王安忆的小说 110 评黄蓓佳的小说 111 评张抗抗的小说 112 评张承志的小说
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 114 高晓声的农村题材小说 115 评张玄的婚姻爱情小说 116 论鲁彦周的小说创作 117 评张文夫的“小巷文学” 118 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征 119 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120 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 50、121 论古华长篇小说《芙蓉镇》 122 评王朔小说中当代青年形象 123 韩少功小说论 124 评铁凝的小说 125 论池莉的小说
评陈中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127 论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国画》 128 论《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 129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130 论卫慧的小说
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 132 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 133 论杨绛的小说
评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 135 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51、136 评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小说” 137 评刘醒龙的小说 52、138 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139 评迟子建的小说 140 余华小说论 141 评方方的小说
论汪曾祺短篇小说艺术风格 143 评郑万隆的小说 144 严歌苓的小说
评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146 王朔小说风格浅论
论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148 贾平凹小说中文化意识 149 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 150 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 151 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152 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 153 评金庸的武侠小说 154 评古龙的武侠小说
155 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
156 评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实验小说” 157 论李昂的新女性小说 158 评香港作家张小娴的小说 159 评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 160 评香港作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161 三毛旅游散文的审美价值 162 论席慕容诗歌的“时间意识” 163 论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 164 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意识 165 海外“新移居文学”研究 166 评史铁生的小说创作 167 评近年来的反腐小说 168 论公刘的诗
169 论食指诗歌的意义
170 论北岛诗歌的悲剧性英雄气质 171 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 172 评顾城的诗
173 论杨炼诗歌的史诗意识 174 论海子的诗
175 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 176 革命样板戏重评
177 文革时期“红卫兵”写作研究 178 评崔永明的女性诗歌 179 评韩东的诗歌 180 评于坚的诗歌
181 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182 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 183 当代女性诗歌的自我观 184 论新生代诗歌中的荒诞主题 185 评当代诗歌的口语话现象 186 论当代诗歌的民间立场 187 简论当代爱情诗的审美嬗变
188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 189 评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 190 论20世纪90年代新代小说
191 20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的叙事性 192 当代小说的诗化倾向 193 论王小波小说
194 试论当代文学中的苦难描写 19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
196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197 网络诗歌对当下诗坛的冲击 198 当代诗歌的叙事化和口语化 199 论史铁生散文的理趣 200 当代探索戏剧论析
201 论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话语 202 论古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203 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 204 新诗诗论研究
53、施蛰存历史小说的文化解读
54、史铁生疾病书写的文化解读
47、
第四篇:现代文学论文初稿2
家族小说——《家》
内容提要:分析家族小说之一《家》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即高觉慧和高觉新,在当时社会代表两个不同的人物类型,具有典型性。关键词:家族小说、觉慧、觉新
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属家族小说范畴。“五四”以来的其他家族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炜的《古船》《柏慧》,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
接下来,我想发表一些关于家族小说之一巴金的《家》这部作品的看法。对于这部作品的具体内容,大家应该已经很了解了,我就不多作介绍了。
《家》从开头部分一些对景物的描写就已经暗示了整个环境压抑的氛围。如:“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等。其实文中有很多关于风、雪的描写,在我看来,风、雪就代表着整个封建社会的礼教制度,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想要反抗它们,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这一段也似乎暗示了公馆的封建礼教制度就像一个“黑洞”一样,很深,很深,深得“谁也望不见”!
《家》中的主要人物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压迫者、叛逆者和牺牲者。接下来,我将对文中的两个人物进行一些分析,即牺牲者觉新和叛逆者觉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也是在封建社会的礼教制度压迫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类型。
觉新:
觉新是家里的长子,背负着家族的压力。他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物,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同时又被新思想熏陶,同情和帮助反抗的青年。因为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使他承担着维护封建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新思潮的影响使他对旧家庭产生不满,并希望能够改变现状。对于觉新,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讲:
第一阶段,有追求、有理想、对人生充满希望
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作为一个接受教育的年轻人,觉新的思想注入了许多新时代的元素,他学习优秀,便梦想着可以出国留学,拥有自己的事业;他对梅充满爱意,便幻想着她可以成为他的伴侣,那时的觉新还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也反映出在封建末期的“长房长孙”思想已具有革新,有了自我追求,充满活力。
第二阶段,封建思想的残留,对人性的毒害 虽然已注入新思想,但封建思想统治的长久化,在现代人中的束缚依旧深厚,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那代人,那类“长房长孙”却依旧无法完全逃离封建制度重压,觉新的年轻抱负因为深厚的封建观念,迫使他妥协,父亲去世后,于是重担压于他的肩,对爱情、事业的美好憧憬成了封建思想的牺牲品,他想过反抗,他想过梦想,但他怕高家从他手中败落,他要“光宗耀祖”,于是,他退让了。文中曾提到他第一次领到三十元现金的薪水的时候,他心里充满着欢喜和悲哀,一方面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挣来的钱,另一方面却因为这是卖掉自己前程所得的代价 „„这话很真实的写出了他所处的境地!
第三阶段,内心的反抗,表面却妥协,偶尔的无奈“勇敢”
觉新上边受到了冯乐山、高老太爷、克明、克定等长辈的等级压迫,对于他们的决定顺从接受,没有反抗,如自身的婚姻、事业的安排。下面他又受到觉慧、觉民的观念影响具有新的追求,想要反抗,加在“觉慧的出逃中,觉民的抗婚上”。觉新愿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支持反抗,却没有冲破观念,反抗长辈的勇气,将自己推入两难的境地,不断犹豫,又由于其未泯灭的人性美,对“封建家庭”的不断失望,他渐渐有了反抗的勇气,又由于新思想的推动,在觉慧的出逃中,终于有了“不果断”的勇气,叛逆地反抗了封建思想一次。
觉新虽然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彻底觉醒起来,更不敢付诸行动,而只能终日惴惴,如履薄冰,在灵魂的煎熬中苦苦挣扎。表现得极其无奈,却从不想着与他的兄弟们一样反对那错误的礼教。最终,觉新只能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他能够“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生活平静的时候他也觉得自己并不矛盾。但是,如果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他就会受到思想的折磨,他害怕别人说起“幸福”,也没有勇气听别人说“把幸福争过来的话”,面对这种矛盾与痛苦,他只好“承认自己是个懦夫”。但他确实又不完全是懦夫,然而他却没有奋争的勇气,他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处处让步”,他“只好让自己变得糊涂点,可以在遗忘中过日子。”但在这种“让步”的“战略”在“短时间以后就失去了它那种麻醉的效力,痛悔便跟着来了。”然后他便在无尽的矛盾与痛苦中挣扎着,直到下一次的“遗忘”。这种反反复复矛盾着的“人格”使他每天每夜都饱受灵与肉的折磨。在他身上,集中了新与旧、爱与恨、前进与倒退、尽忠与尽孝、忧虑与希望、追求个人幸福与牺牲个人利益等多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性格因素。正因为如此,他也是悲哀的。
觉新的“长房长孙”这一人物形象是由旧向新迈进的一代,又是新旧中作为中国“多余人”的代表,具有不容低估的艺术魅力!
觉慧:
我们都知道觉慧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在《家》中扮演的是叛逆者的形象,他是一个 “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说过的一句话,“三弟素来害怕人说他坐轿子,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可以看出觉慧他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对自己祖父——高老太爷的想法,文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也可以说觉慧认为高老太爷代表着整个封建制度,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而造成许多悲剧的,正是这可恶的封建制度,该死的封建礼教!
我想再说一下关于觉慧与鸣凤之间的爱情。文中前面部分有写道,鸣凤因被觉慧缠着说话而耽搁了太太叫她过去做事的时间,被另一个丫头指责的时候,“他很想出来说几句话替鸣凤辩护,然而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拉住他。他不作声地站在黑暗里,观察这些事情,好像跟他完全不相干似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觉慧当时虽然有些冲动,但是并没有很大的勇气,去帮一个丫头说话,去做出一些与自己主人的身份不符的话。他也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自己喜欢鸣凤——一个丫头,他也是矛盾的。“这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这是觉慧对鸣凤的想法。他喜欢鸣凤,温柔,顺受的,他也曾想过娶鸣凤为妻,但又想到在他这样一个大家庭里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想到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句陈腐的话,虽然平时他并不喜欢,但这时候他却觉得它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妙法了!他与鸣凤相爱,但又经常处在矛盾之中。“他觉得他同她本来是可以接近的。可是不幸在他们中间立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就是这个绅士的家庭,它使他不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所以他更恨它。”因此,他更恨这个充满封建制度的大家庭,觉慧在日记中写到:“唉,这生活!这就是我的一天的生活。像这样活下去,我简直在浪费我的青春了。„„“我不能这样屈服,我一定要反抗,反抗祖父的命令,我一定要出去。„„”他想出去,但他还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
觉慧讨厌他所在的大家庭,也为自己属于这样的家庭而感到羞愧。他在路边给了一个小乞丐几个银元。还让小孩这么大冷的天早点回去,但“他说完,并不等小孩回答就大步走进公馆里去。他好像做了什么不可告诉人的事一样,连忙逃走了。„„静寂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边大声说:“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他感到羞愧,感觉自己做错事似的。他恨这样黑暗的封建制度,“他想有一天如果这只手变大起来,能够把旧的制度像这样地毁掉,那是多么痛快的事。„„”
觉慧虽然经常被自己的大家庭所束缚,但是也做过一些“叛逆”的事,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活动,创办《黎明周报》;批评大哥奉行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是“懦夫哲学”;支持二哥觉民的逃婚;他敢于怒斥陈姨太等人的迷信行为;他无视“门当户对”的森严教规,大胆的同丫头鸣凤恋爱。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瑞珏惨死更使他决心要从家中出走。他不顾长辈们的一致反对,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去争取幸福。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可以说觉慧代表的是整个封建制度下勇于反抗的那部分人。
在两代人的冲突中, 旗帜最鲜明、斗争最坚决的是高觉慧。他的叛逆首先就是那一个时代的典型反映。正是他, 第一个看出了高家内部的腐朽和统治的不合理性。他的思想发展是很有典型意义的。觉慧的生活道路同样也概括了同时代那些剥削阶级的叛逆者们的共同经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往往从恋爱婚姻的失意开始, 追求个性解放开始, 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属阶级的黑暗和麻木, 最后毅然脱离家庭, 投身时代的洪流, 在社会的大熔炉里找到革命队伍。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青年革命者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人。这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全新的世界观在青年人性格上的反映, 高觉慧就正确地体现出这一点。在他身
上, 个性解放及为社会服务这两方面都是并存的。当他离开家庭后, 他所想的已经不是个人的幸福及自身的利益了。他望着眼前不断流去的绿水, 看到的却是新的运动, 广大人民群众以及他的青年朋友们。因此觉慧的性格也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
《家》是巴金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在明确的告诉人们;敢于奋斗,做自己的主人,就可以在旧制度崩溃时获得新生;而懦弱胆怯,屈从环境和命运,必然成为牺牲者。
“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巴金
参考文献:
【1】 巴金《海行杂记 两封信》,载《巴金选集》第8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2】 吴宏聪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241页 【3】 巴金《家 序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8月第2版第3页 【4】 巴金《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8月第2版 第148页
【5】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第245页
第五篇:《月牙儿》读后感(通用)
《月牙儿》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牙儿》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牙儿》读后感1《月牙儿》是我国著名文学艺术家老舍创作的中篇小说。我喜欢这部文学作品,因为它平实生动的语言,因为它感人的情节,也因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月牙儿》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位旧社会女性的悲惨生活。“月牙儿”这一意象贯穿全文,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在斜挂在她记忆中的碧云上,守候着她的孤独,见证着她的苦难。
月牙儿无情,赋予它感情的是人的心境。
她的苦难开始于父亲的病重和去世,熬药时,葬礼上,幼小的她看到了月牙儿,“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寒冷袭入了她的生活。幼小的她不理解月牙儿为什么就是那这么歪歪着,斜着,但无情的现实就是这样,畸形的社会在等着她,悲苦的命运在等着她。凄凉的坟头上,冷漠的当铺外,月牙儿照着她的泪。母亲改嫁,她又看见了月牙儿,轿子前面那个月牙冷漠地看着她对未来和未知的恐惧。接下来三四年的时间里她“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几年温饱的生活中她感受到了快乐,受到了教育。但好景不长,继父没了,母亲做了妓女,她的生活又陷入了悲苦,孤苦伶仃地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她“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她不敢看清冷的月牙儿,但月牙儿成了她痛苦时心灵的寄托。
在希望和失望两极徘徊着,在生存线上挣扎着,终于,她不再自悒自怜,她知道自己年轻好看,她要活着,新的希望在心中升起,她看见了清亮而温柔的月牙儿在向自己微笑。生活似乎有了转机,微笑的月牙儿见证了她纯洁的爱情。然而她也早知道,一点云就能把月牙遮住,春梦过去,爱情破碎了,她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现实,“最后的黑影”一步步迈近了,想保住清白,靠劳动挣饭吃又举步维艰,她明白了社会现实,“和母亲一样了”
《月牙儿》读后感2贯穿《月牙儿》全文的,还有矛盾。人物内心的矛盾几乎无处不在,爱与恨,悲与喜,记恨与原谅,坚守与屈服┅┅在矛盾中主人公成长和沦落。社会与人的矛盾也随处可见,社会满足不了她的需要,社会没有回馈她的努力,社会没有同情她的凄苦,然而,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矛盾塑造了她,矛盾毁掉了她,矛盾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感叹,让我惋惜,让我感悟。
她每次看见月牙儿的心情都是不同的,因为她的生活状态的改变,月牙儿伴随了她的孤独和痛苦。我每次阅读《月牙儿》,感受也是不同的,因为伴随着成长,对社会的认识也在渐渐变化。虽然我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完全弄懂小说的思想内涵,但在生活和成长在新的社会里,透过《月牙儿》叙述的故事,我还是感悟到了很多。
看过《月牙儿》,首先看到的是旧社会的黑暗,在那个吃人的世界里,没有男性的支撑,女性便难以维持生活,即使勤劳能干,即使聪慧过人,但除了委身于男人 ── 一个或多个,她便难以生存。她恨过母亲,恨她为维持生计所做的事,她害怕也不愿意走上母亲的路,他想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也曾因单纯而受到了男人的愚弄,当爱情的迷梦破灭后,她还是走上了母亲的道路。
旧社会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男女老少都在为生计奔波,为了生存,甚至要“卖掉一切”,包括肉体,包括尊严,包括梦想。我同情她的遭遇,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同样生于百姓家庭,虽无权势,但我们有机会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权利捍卫自己的尊严,可以不辱人格地活着,生存并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月牙儿》读后感3再读《月牙儿》,感受到的常常是另一个层面 ── 关于坚守和改变。《月牙儿》里主人公很早便隐约看见了自己的未来,但她没有轻易屈服,而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推迟那个日期”。她努力过,挣扎过,有过理想,也憧憬过爱情,她一度看到了希望,但最终也只是推迟了“那个日期”而已。她认识到“体面、道德是有钱人说给别人听的,女人,得承认自己是女人,得卖肉”,黑暗的社会并没有给这个抗争的心灵任何出路,她没能走脱宿命,她屈服了。不禁要问:“人生真有命运安排吗?”
我是个性格内向但追求完美的人,我对自己不满意,想去改变自己,希望自己能开朗一些,热情一些,希望自己能很好地融入自己所在的每一个集体并成为其中活跃的一份子。于是来到大学后很积极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加入了很多社团,但是在热闹中我真的很难找到自我,经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给自己留一份清静,对自己说:“热闹是他们的。”于是几年下来,发现自己并没有改变,然而,自己为什么还在努力逃出自己现在的生活呢?如果清净简单的生活是我的宿命,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挣扎着要摆脱,“推迟着那个日期”。也许,性格决定的发展趋势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所以我还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开朗大方一些。也许,终会有一天,我会听从心的召唤,静静打造自己的天空。我们的选择不会有她那么痛苦,但也常常会徘徊在“宿命”和坚守之间。
即便自己改变不了社会,也不要让社会改变了自己。但在碰了很多钉子吃过不少苦头之后渐渐明白,如果你不能改变社会就必须要适应它,而且在适应了社会之后,便也逐渐感觉世界很美好。又有这样的说法:你只有适应了社会才可能有能力去把它变得更好,否则,你只能做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但问题是,当我们适应了社会,还有心思有锐气去改变它吗?
从《月牙儿》中我学到了很多,阅读《月牙儿》后我感悟了很多。它让我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提醒我注意社会的影响,它让我更好地面对生活。
《月牙儿》读后感4老舍笔下的那轮月永远只是月牙儿他唤醒了主人公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月牙儿仿佛以为有血有肉的女子向无情黑暗的社会作无声胜有声的暗诉。
孩童时代月牙儿带着寒气用他那微软的光映照着我的泪。
饥饿与丧父的巨大不幸降临到知道冷饿和没人理的主人公此时的她虽然知道在城外某个地方埋着父亲的棺木可又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当我拿着母亲金剩的唯一不可挡的银簪坐在地上的严严关闭的大门前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照着我流泪月牙儿的出现揭示这主人内心凄凉的世界的悲惨命运为全文铺出冷亲寂寞的情调。
少年时代的我很少看月牙儿不敢看虽然想看毕业后的主人公之呢过为自己挣钱了。
《月牙儿》读后感5月亮的真实面目是圆状形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月亮。因为她太臃肿,让我觉得她似乎是一位十分富有的人家,整天无所事事。况且她也太盛气凌人了吧:一个月才出来一次,未免自己也太“贵重”,太高傲了。
相反,我更喜爱由残缺形式出现的缺月。她那娇弱的身姿更容易博得人的爱怜。缺月婀娜多姿的身形在天空中摇曳,好似一条小船,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游荡。
这样的月亮,有一个十分亲昵的名字:月牙儿。
月牙儿在深蓝的天空中,孤身一人沉思,她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觉得她很渺小,无法和满月相比。但月牙儿也有她的美处:在夜深风高的夜晚,一片月牙儿挂在天空,射出微弱的光线抚摸大地,宛如一条薄纱。在这时候去看待月牙儿,你就会发现她的美丽。
月牙儿又像一座做工精湛的小桥。要何等灵慧的人才能设计出、建造出这样巧夺天工的小桥啊!她横跨在银河之间,将银河两岸连接一体,这是何等美丽的桥梁啊!但,又一个问题在萦绕脑际:这么精细的桥梁是给谁建造的呢?是谁在上面行走呢?我左思右想,思考除了我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应该是给星星们建造的桥梁吧,在深蓝的天空中,只有她们是行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行驶在这巧夺天工的桥梁上。
我又为月牙儿愤愤不平。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智者、诗人、文学家都只评论那臃肿的满月呢?在茫茫的赞美海洋中,又有多少是在描写月牙儿的呢?应是寥寥无几。这大概是应为她太害羞了吧,难怪她在阴雨天不会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