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苏教版选修(模版)
北京的春节
教学要求:
1、学习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2、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3、了解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着重体会文章的叙事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
二.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隆重、愉快、祥和)
2、找出时间词
腊八-----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准备)(高潮)(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用心 爱心 专心2-
第二篇:高中语文:1.2《湘夫人》教案(新人教选修)
屈原《湘夫人》
教案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 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分析情景关系。2.“秋风”、“木叶”这都是令人感伤的意象,作者为了表现他的幽怨、哀婉,自然要选择这些哀景,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写很多的香草? 生答:寄予理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九歌•湘夫人》教案周建忠
一、《九歌》的来源及其演变
《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有力的。《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
《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王国维、闻一多都认为《九歌》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但我们应该看到,《九歌》的戏剧因素并不明显,而是实实在在的组诗。闻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认为《九歌》中的末篇《礼魂》只有五句,是前十首每篇唱完后的共享唱词,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曲。在前十篇中,除《东皇太一》是祭祀至上神,《国殇》是祭祀卫国牺牲的将士外,其余八篇中的神灵可以配成四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东君和云中君。后来姜亮夫认为东君和云中君配成一对很勉强,于是就认为《九歌》中的神灵可以配成三对。其实,《九歌》中真正能够配成对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其它都是牵强的,但闻一多和姜亮夫对《九歌》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他们都发现了《九歌》中的八篇都涉及到男女之情。《九歌》是借男女情爱来表达人生体悟,人生追求和人生苦恼的观点显然是没有问题的。
闻一多《九歌》研究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写了《九歌歌舞剧悬解》,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所以说“悬解”。他把《九歌》中的神灵都转换成戏剧角色,然后用戏剧分幕的方式把《九歌》改写了。这种方式启发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从戏剧的角度研究《九歌》的兴趣。实际上还是王国维说得比较准确,《九歌》仅仅是戏剧的萌芽,是戏剧的化石,但它本身不是戏剧,所以我研究的结论是:“《九歌》是一组诗。”
《九歌》中留下了原始婚姻男女自由约会的痕迹。人类早期的爱情多以水边为背景。在甲骨文中就有“妻人于河”的记载,在河边祭祀就是把漂亮的女孩子扔到河里去。大家所熟知的《西门豹治邺》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湘君》、《湘夫人》从内容上看就是讲他们两个人约会不成的事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时间差而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我把它理解为:第一,这是人间正常生活的反映。像湘君、湘夫人这样约会而不能见面的情况,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第二,也是更主要的,屈原是受到了古代大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屈原正是在这个古代神话故事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我们现在学习《九歌》的任何一篇,要想把它解释的比较通达,能够自圆其说,就肯定要把它和原始《九歌》,夏代《九歌》和楚地民间祭歌联系起来。
三、《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由于一些特殊的故事和一些名人之作跟它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千百年的名胜古迹。《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自然景观背景就是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自古以来,洞庭湖的“洞庭”就是“神仙洞府”之意,洞庭湖的最大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景色极其优美。它的北面是长江,因此洞庭湖的水是流入长江里面的。洞庭湖有四条有活水流入的支流,古代称为湘水、沚水、沅水、澧水,也就是现在的湘江、沚水、沅江、澧江。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见洞庭湖景色之美丽。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君山得名的由来就是和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有关。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国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神话传说中,娥皇女英追到君山,听说虞舜已经死在苍梧之野,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由于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我对这一带的美景是深有体会的。值得指出的是,汨罗江就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屈原最后流放的地点就是汨罗江一带。他渡过了长江,经过了洞庭湖,来到了沅江,又来到湘江,最后来到汨罗江北边的玉石山,这就是屈原最后的流放地点。对于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我下水过三次,由于水流湍急,虽然江面只有五十多米宽,我被水流向下游冲走了两百多米最终也没有游到对岸,虽然我是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很会游泳,但我也没能够潜到汨罗江的江底,可见,江水是极深的。因此我相信,当年屈原自沉以后,人们打捞他的尸体是绝对捞不到的。后来我沿着汨罗江一直走到头,发现它的尽头不是湘江而是洞庭湖,我拿着地图左看右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地图明明白白标着汨罗江是流入湘江的。经过询问当地人,证明我看到的是对的,原来1958年兴修水利,已把汨罗江直接引入洞庭湖。
湘江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它是横贯整个河南省甚至还流经河北的一些地方的一条大河。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 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两篇当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们选讲《湘夫人》。
在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写,所以写的很有层次,也很有变化。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生)演讲时说:“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种有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而从不涉及他的家人。”在这里,梁启超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他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线索,他把自己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转到对古典神话传说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我们解读《湘君》、《湘夫人》的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仅仅时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四、《湘夫人》解读
《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将它分成三段。第一段为前十八句,即从开头到“将腾驾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从“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庑门”。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每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段写“望”;第二段写“迎”,即作迎接的种种准备;第三段写“等”。我的段落划分跟现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划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叙述在这里呈跳跃性、倒装性的不规则状态。在这种跳跃性、不规则的叙述状态下,强烈地抒发了渴望和期待之情。有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抵得上了唐人绝句千万首,它的特点就在于跳跃的、不规则的节奏。从叙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两句“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才是叙事的起点。湘君约会湘夫人不得,却先说降临北渚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洞庭湖水漂渺无边,失望的思绪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一体,然后说登高远望,布置陈设,最后说听到湘夫人约见的音讯自己毫不犹豫,马上前往。可见倒装的痕迹非常明显。如果讲“诗眼”的话,“偕逝”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对方没有到来,整个的痛苦就只能有一个人承担,第一段中的第二个情节点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在古诗中,诗人比较喜欢用“早”“晚”来表示时间的快速流逝。例如《木兰诗》只中用了四句话,两个“旦”和两个“暮”就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离别家乡奔赴前线的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驰”是使动用法,使自己的马快速奔驰,是对上句“腾驾”的形象化描写。“江皋”,江边的高地,“济”,抵达。让我的马在江边的高地上飞驰,傍晚就到达了西边的渡口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这应该是第一段诗歌的第三个情节点。写出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那种久等不至,怅然若失的失落和焦急的心境。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自然界的景色在这里和诗中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完全吻合,所以湘君就只能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段的十八句当中有十句是用来勾连情节的。第一组是“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它点出了约会的对象和对约见成功后行为的想象。
第二组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第三组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对方相约而不见,所以我惆怅而失落。接着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婵媛”,带着迷茫惆怅的失落心情向远处眺望,只能看到江水在流淌。
最后是“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再一次登上长满白薠的更高的堤岸向远处眺望,情人还是没有来,虽然如此,我还要来为了她的到来而做好准备。
如果说这首诗有第二个诗眼的话那就是“张”。在黄昏即将降临的时候,我在这儿做好各种准备,等待心上人的到来。这个“张”就是做各种准备。这样就领起了第二段,去造一个完整的房子:“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这样,我们把五组情节链勾连起来就可以看到湘君对湘夫人的那种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情绪在流动,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因没能见到湘夫人而显得非常失落和悲伤。这五组十句的情节勾连又是用不规则的、跳跃的、倒装的甚而至于无序的方式来形成这样一个抒情的结构。可以这样说,这首诗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开头的第一段,第一段中最好的是开头四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
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 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之后继续写反常现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鹿在庭院中吃草为什么是反常现象呢?因为鹿通常应该在野外吃草。《诗经•小雅》中有《鹿鸣》一篇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可证。蛟龙由于是雌性龙,所以一般都深潜水底而不会来到水边上。
第一段中,在五组情节链的基础之上,抒发了作者对湘夫人的思念和渴望。湘君的情绪由非常高兴,盼湘夫人的降临——“帝子降兮北渚”,一下子跌落到感情低落的低谷——“目眇眇兮愁予”,然后情绪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悲伤的,并多次用反问句式表达自己因对方爽约而带来的痛苦之情,用眼前萧瑟冷落的景象和一些反常的生活场景来衬托自己的失落心情。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第一段译文: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得月昏黄。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通过翻译,我们不难发现第十七、十八句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情节的开头。这也是我读《湘夫人》无数遍以后我自己揣摩出来的。它的情节是倒装的,不规则的,跳跃性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有何情绪的流动联系在一起。他的情节完全受制于情感。
第二段比较简单,就是造一所房子,只不过是把地面上的房子造到了水中,然后再装饰了更多的花草。这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和建筑有关,它的难点是其中有许多比较冷僻的字。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有关建筑学的专门术语,如“室”、“盖”、“坛”、“堂”、“栋”、“橑”、“屋”、“庭”、“庑门”等等,它们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名称和特点。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二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
第二段译文: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三段八句四组,表达了湘君情绪的变化。第一组是筑室情绪的自然延伸和幻觉的表现; 第二组是幻觉情形而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
第三组在恨之深爱之切的情绪的调动之下,刚刚扔了信物又后悔,赶快去采摘香草,以等待对方的到来;
第四组写最后湘夫人仍然没有来。
可以这么说,所有阅读《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的读者都想探究的是,他们最终为什么没有能够见面。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里我要解释的是又两点。首先,我不同意大部分人认为的这两首诗就是写的是大舜和二妃的悲剧神话传说。从本质上讲,屈原写的不是这个神话传说。舜和二妃的故事仅仅是《湘君》《湘夫人》这两首诗创作的一个远景,一个背景或原型。其次,屈原用这个题材来写的时候,他仍然被这个远古的悲剧传说所震撼和感染,所以就情不自禁地采用这样的双方不能见面的悲剧情节。有人从本诗第一句就判断这首诗写的是舜和二妃的故事。为什么称“帝子”呢?这首诗中写湘夫人共有三种称呼——帝子、公子和佳人。如果是写一般的爱情诗,用“公子”、“佳人”等称呼就很好,但本诗中在第一句就说“帝子降兮北渚”,所以说屈原在创作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运用了舜和二妃的悲剧故事,并以之作为诗歌的感情基调,所以最终湘君和湘夫人是不能够见面的。
第二,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民间流行歌曲基调的影响。
因为“九歌”的名称是从楚国民间祭歌而来,而流行歌曲的基调是欢快热烈的,含蓄的描写实在是极少极少。两情相思,两情未通,表达一种思念的痛苦是民间流行歌曲表达的主 要内容。这种略带忧愁,略带惆怅的歌唱之后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消解。有人研究过,唱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情绪高亢之歌,唱完后很累,得不到情绪的缓解,而唱完流行歌曲以后,忧愁的情绪得到了一种自然的消解,所以说湘君、湘夫人最终的不能见面是受到了民歌的那种悲愁、惆怅、迷茫基调的影响,尤其是在悲秋的季节里表达那种单相思的情绪。以上两点从学理上解决了文章的悲愁伤感的基调的缘由。此外,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男女约会的痛苦,不能相见的愁思实在是极其常见的。且不说是在先秦文学中,就是在伦理约束比较宽松的元代社会,在元代散曲中,两情相悦而未通的苦闷还是极其显着的,邻居的两个男女青年相互约会都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段译文: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三篇: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 1 言,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布置作业:请以“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为内容,写一篇随笔,谈谈个人的思考与感受。、《黄州快哉亭记》
1、介绍题名: “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苏轼评语: “ 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 “ 快哉 ” 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四、赞颂张梦得 “ 何适而非快 ” 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 “ 快哉亭 ” 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分析第二段: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 —— 即空间,后半谈历史 —— 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中心句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分析最后一段。
合作探究、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 10 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 “ 快哉 ”,景差陪衬。
本文特色、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拓展练习: 文中提及 “ 曹孟德、孙仲谋 „„ 周瑜、陆逊 „„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第二单元、《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题解
语言知识点
(一)(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 国家与 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
(二)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2)何为久读此:
(3)为所杀: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艺术特色
(一)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艺术特色
(二)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艺术特色
(三)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艺术特色
(四)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六一居士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重点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研讨、“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乐”之如何?
明确:(1)“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形象的比喻)、“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探究拓展
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疏通文意,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3、品味本文作为一篇书信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难点: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教师在检查过程中顺带简介背景)
三、阅读鉴赏。、诵读文章,疏通大意。、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假如你是裴迪,王维此信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
进而明确本文结构内容:虽然写景占很大比重,但叙友情仍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第一段:概述自己出游的经历,记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写旅途的经历及对往昔的回忆。
第三段:想象明春山景,向裴迪发出热情邀请。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以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鉴赏。
一、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及其写作手法。、小组讨论:请找出文中写景的两段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可从内容上分析,如可抓住一些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样的景色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原因何在?也可从艺术特色上分析,谈谈写作手法给你的启发。、教师小结归纳。
二、“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谈谈你的感悟。
明确:、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作为一封书信,文章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手法。
四、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的作用。
五、全文小结。
六、写作练习:假如你是裴迪,请你就“是否接受邀请”写一封信回复王维,字数 200 字以上。、《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学目的】
1、掌握“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本文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体会本文平淡自然,婉曲有致的写法。、体会作者对友情的珍重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二、诵读文章,疏通大意。、自由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2、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一、阅读文章第 5 段,思考:本段中作者回答尹师鲁的几个疑问?各反映出作者什么态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 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二、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你读到了作者与尹师鲁之间怎样的感情?
提示:反映了两人间深厚的友谊。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充满了人情味。
三、欧阳修师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看出?、认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对史书记载义士事迹的看法: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告诫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自言益慎职,无饮酒”
四、请谈谈从这封信中,你感受到欧阳修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五、请你谈谈读了这封信之后,它的语言给你怎样的感觉。
六、小结全文。
第四单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教学目标 .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背景介绍
三、熟读课文、听录音、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四、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五、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点名背诵
二、骈体文有关知识
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三、写作特点分析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骈俪藻饰,辞采华美.运用典故,简练含蓄.警句品味
例: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作业:课后练习题。、《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苏轼简介。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二、课文内容学习、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四、总结
附:板书
情感变化: 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
第五单元、原毁
一、作者简介。
二、释题。
四、结构层次:
第一段,先提出 古之 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 古之 君子相反。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五、主题: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六、写作特点:、鲜明的对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寓理于形。、心术
一、教学目标:、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 :
难点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轻思路。
排偶句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渎、讲析、比较(2 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走近作者:
(二)写作背景:
(三)解题:心术: 1 居心(多指坏的)。如 “心术不正” 2 心计、计谋
(四)研读课文、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 疏通文意。、课文结构:(板)
论 “ 将 ”(“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
论 “ 兵 ”(“ 凡兵上义 ”)
论 “ 战 ”(“ 凡战之道 ”,有四养)
论战时为将之道(“ 智而严 ”)士则应 “ 愚 ”
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 —— 举例论证、思考探究:
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 4、精华赏读:
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
转接多“然后” “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
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
5、作业:
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
第四篇:粤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目录
粤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目录
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导语 基本阅读
1、王维诗四首: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
2、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3、杜甫诗五首:月夜、哀江头、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扩展阅读
4、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春江花月歌(张若虚)、望月怀远(张九龄)、题李凝幽居(贾岛)
5、山水田园诗四首:宿建德江(孟浩然)、终南望余雪(祖咏)、田家杂家八首(其二)(储光羲)、游终南山(孟郊)
6、边塞战争诗四首: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蓟中作(高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塞下曲(李益)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基本阅读
7、白居易诗四首:轻肥、花非花、杜陵叟、问刘十九
8、杜牧诗三首:早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
9、李商隐诗三首:无题二首(其一)、贾生、柳 拓展阅读
10、酬赠诗四首:节妇吟(张籍)、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11、咏物诗四首:子规(顾况)、葡萄(韩愈)、赏牡丹(刘禹锡)、小松(杜荀鹤)
12、咏史诗三首: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过陈琳墓(温庭筠)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导语 基本阅读
13、柳永词二首: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
14、苏轼词二首:水调歌头(落日乡帘卷)、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15、李清照词二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永遇乐(落日熔金)
16、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拓展阅读
17、爱国词四首:鹧鸪天(客路那知岁序移)(赵鼎)、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元斡)、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
18、登临词二首: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念奴娇(危楼还望)(陈亮)柳梢青(铁马蒙毡)(刘辰翁)
19、言情词三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 导语 基本阅读
20、关汉卿散曲二首:[双调·沉醉东风]、[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
21、马致远散曲二首:[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双调·拨不断]
22、张可久散曲二首:[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正宫·醉太平]无题 拓展阅读
23、山水风光散曲二首:[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越调·天净沙]春(白朴)
24、讥时咏史散曲二首:[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周德清)、[中吕·朝天子]志感(无名氏)表达交流
(一)名句交流,温故知新
(二)找寻色彩名句
(三)专题朗诵表演
(四)表现方法梳理
(五)古为今用,学写歌词
阅读向导
(一)精练、和谐与佳句——诗词散曲的语言
(二)赋、比、兴及其新拓展——诗词散曲的表现方法
(三)情景交融,生动含蓄,引发联想——诗词散曲的意境 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目录 第一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1、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2、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扩展阅读
3、道山亭记(曾巩)
4、百丈山记(朱熹)点击链接 表达交流活动 山水游记 第二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5、《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6、六一居士传(欧阳修)
扩展阅读
7、陆文学自传(陆羽)
8、方山子传(苏轼)点击链接 推荐阅读
刚健朴茂,风骨端翔——《唐代散文选注 》 第三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10、与尹师鲁第二书(欧阳修)扩展阅读
11、与微之书(白居易)
12、寄欧阳舍人书(曾巩)点击链接 表达交流活动 书信传情 第四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
14、后赤壁赋(苏轼)
扩展阅读
15、荔枝赋并序(张九龄)
16、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李白)点击链接 推荐阅读
欧澜苏海话宋文——《宋代散文选注》 第五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17、原毁(韩愈)
18、心术(苏洵)扩展阅读
19、鞭贾(柳宗元)20、兴贤(王安石)点击链接 表达交流活动 与唐宋八大家对话 附录
谈谈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周振甫)选修3 《 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目录
基本阅读
第一单元
1、毛泽东词二首:
贺新郎.别友
菩萨蛮.黄鹤楼
2、郭沫若诗二首:
凤凰涅槃
太阳礼赞
3、刘半农诗一首:
教我如何不想他
4、冯至诗一首:蛇 扩展阅读
5沈尹默诗人诗六首: 月夜——沈尹默 光明——朱自清 春水(之五)——冰心 红烛——闻一多 伊底眼——汪静之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第二单元
6、艾青诗二首:手推车
黎明的通知
7、戴望舒诗二首: 寻梦者
我的记忆
8、何其芳诗一首:预言 9穆旦诗一首:赞美 扩展阅读
10、卞之琳等诗人诗六首 段章——卞之琳 雨景——朱湘 一朵野花——陈梦家 无题——阿垅 金黄的稻束——郑敏 在地球上散步——纪弦 第三单元
11、闻捷诗二首:苹果树下
疏勒河
12、海子诗二首:北方的树林
黎明(之三)
13、杨炼诗一首:蓝色狂想曲
14、洛夫诗一首:边界望乡 扩展阅读
15、蔡其矫等诗人诗六首蔡其矫 祈求——蔡其矫 城市——昌耀 无题——舒婷
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 雪白的墙——梁小斌 纪念碑——江河 第四单元
16、李瑛诗二首:逆风飞行的鸟
端阳
17、西川诗二首:虚构的家谱
午夜的钢琴曲
18、于坚诗一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19、翟永明诗一首:十八岁之哥 扩展阅读:
20、吕德安等诗人诗六首
第五篇:苏教选修1-1.1.3量词教案
课题:§1.3.1
量词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2.能准确地利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叙述数学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下列语句是命题吗?
⑴x3;
⑵2x1是整数;
⑶对所有的xR,x3;
⑷对任意一个xZ,2x1是整数。⑴与⑶、⑵与⑷之间有什么关系?
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例如:
⑴对任意nN,2n1是奇数; ⑵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矩形。
常见的全称量词还有: “一切”、“每一个”、“任给”、“所有的”等。
通常,将含有变量x的语句用px、qx、rx表示,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M表示。全称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有px成立”。简记为:xM,px 读作:任意x属于M,有px成立。例1: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 ⑴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
⑵xR,x211;
⑶对每一个无理数x,x2也是无理数。下列语句是命题吗?
⑴2x13;
⑵x能被2和3整除;
⑶存在一个xR,使2x13;
⑷至少有一个xZ,x能被2和3整除。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例如:
⑴有一个素数不是奇数; ⑵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常见的存在量词还有“有些”、“有一个”、“对某个”、“有的”等。
通常,将含有变量x的语句用px、qx、rx表示,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M表示。1
存在性命题“存在M中的一个x,使px成立”。简记为:xM,px
读作:存在一个x属于M,使px成立。例1:判断下列存在性命题的真假: ⑴有一个实数x,使x2x30成立; ⑵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同一条直线; 2⑶有些整数只有两个正因数。练习:课本P14
练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