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跟随老板潜规则
跟随老板潜规则
我的工作生涯,几乎全是跟随老板左右打交道,无论身在国企、民企,这样的一群老板人,极其自信,也极其敏感,极其坚硬,也极其脆弱,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 都有几条最不能被碰及的“高压线”和“潜规则”。
老板的面子不能伤。老板的面子大概是属于企业中最重要、最值钱的东西之一了,它往往跟权威,跟权力,甚至跟企业的所有制是有重大关系的,可谓“兹事体 大”,忽视不得,天大地大,不如老板的面子大,这是最不能伤的。
老板内心的安全感不能碰。老板在外界眼里,都是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形象的,给人一种自信满满、成竹在胸的感觉,但人们看不见的是,这样的老板往往最缺乏安全感。可能是老板突然觉得自己在企业说话不管用了,也可能是一个细节让老板觉得你已经背叛了他和他的企业。老板最怕的是你人前不说真话,人后乱说坏话。于是,企业的市场问题、生产问题变成了能否信任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很多职业经理人都说自己缺乏安全感,其实是在企业最没有安全感的恰恰是老板。所以,很多时候,做老板的 最怕就是下属“因为恶小而为之”,老板心里是容不得一点点的欺骗和背叛的,因为商场如战场,他本身就是在走钢丝。
老板的风头和快感不能抢。老板是人不是神,自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尤其是喜欢别人对他的崇拜和敬仰,看着那样的眼神,没有哪个老板心里不是美滋滋的。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老板们需要的是一种气场,需要的是一种南面而王的感觉,这个时候别人可千万别打扰他,遭他嫌。
老板喜欢的女人不能沾。有一句笑话,说是“无钱时老婆兼秘书,有钱时秘书兼老婆”,虽是开玩笑的话,但在一个公司里,老板一般都有个自己欣赏的红颜知已,这已不是潜规则而是“国际惯例”了。难就难在你如何把握与这个老板的“红颜知已”之间的关系。远了好像不合适,近了似乎也不太合适,因为没有老板不在乎这个东西的。说到底,老板并不因为他是老板就能免俗,反而因为他是老板,这事就复杂起来了。
第二篇:读《三国》《水浒》,看职场潜规
读《三国》《水浒》,看职场潜规
文学是人学,是典型化了的社会生活写照,社会百态、忠奸恶善,一应俱全,下面采撷几朵花絮以飨读者。
一,好员工要学会适时跳槽。员工一定要对公司忠诚吗?这是最大的谬误,例如林冲,作为全国最大的公司——朝廷,已经丝毫没有留林冲的意思了,跳槽是他唯一正确的选择。
二,选老板比选公司重要。请诸葛亮出山前有三大公司可选:曹操、孙权、刘备。刘备连个地盘也没有,实力最差,公司风雨飘摇,诸葛亮看重了老板的忠诚,三顾之恩感动了他,跟刘备干,才华得到最大发挥,公司也由小变大,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将择主而事”。
三,利用一切关系人脉资源是成功的捷径。庞统因貌丑,被孙权摒弃,投奔了刘皇叔,刘备也以貌取人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县令,一呆几年的光阴,幸好张飞发现了这个人才,后来见到刘备才拿出诸葛亮的推荐信,早干嘛去了!这么好的资源不用,光靠自己行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浮云”。
四,老板不一定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宋江作为梁山在位最长的老板,他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坐更高的位子,以便为自己捞取更多的社会关系,因此,梁山集团及各位职员的利益,只是宋江实现自己利益的跳板与棋子,梁山接受招安成为必然。
五,后院起火永远是公司倒闭的一大根源。武大郎作为烧饼铺的老板,虽然生意微小,但能养家活命,无奈金莲红杏出墙,导致武大郎卿卿小命也没了。六,世袭制家族企业不会长久。刘备的儿子阿斗,扶不起来,孙家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曹家也被司马家族所取代,“家富不过三代”,选贤明的人接班才能保证公司兴旺发达。
七,健商比情商、智商更重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同一块木炭未燃烧就熄灭了,周郎雄姿英发,足智多谋,不假天年,吕蒙后起之秀,令人刮目相待,去是个病秧子。看人家司马懿,靠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谁活得长久,天下就是谁的了。
读《三国》《水浒》,看职场潜规则,不禁感慨万千。
第三篇:跟随巴菲特“滚雪球”
跟随巴菲特“滚雪球”
金融风暴席卷全世界,各行各业受到波及后许多人的财富严重缩水。此时除了减少开支、节衣缩食外,领着固定薪水的上班族还应该如何应对呢?“股神”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巴菲特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投资心法,他的这些经验和法则,着实可以作为职场上班族在不景气年代的理财建议。
股神的第一次投资——
逃离“买高卖低”魔咒
巴菲特12岁时,用自己所存的钱114美元,与姐姐多丽丝合伙各买了3股股票。他说:当我买下这些股票时,并不太了解他们,只知道这是很受欢迎的股票。但在买了之后该股股价却开始下跌,引起姐姐的高度紧张,每天都要求他赶快处理掉,以免赔本更多。后来巴菲特在止跌回升后以每股40美元卖出。不过,该股股价随后涨到202美元。
这次投资,让他得到三项教训:
一、不要太在意买入时的股价;
二、不要不经思索就急着赚小钱,因为赚小钱可能损失大钱。而这些大钱则是你必须工作好几年时间才能赚回来的;
三、除非很有把握,否则不要为别人的钱负责。
投资就像滚雪球——
找到湿的雪和够长的山坡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要找到湿的雪,和够长的山坡。也就是说当你确定投资目标时,要找到够好的投资机会并把握原则,财富就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巴菲特也是以此创造出百亿美元身价。
但要在金融市场的快速波动中把握原则,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巴菲特就曾因为不投资科技股而饱受股东批评。人们笑他,“巴菲特错失良机,他是比尔·盖茨的朋友,怎没搭上科技股的船呢?”。巴菲特说,对于我不懂的,就不要投入。后来网络泡沫化,最终证明巴菲特是正确的。而在2002年全球金融机构迷上衍生性金融商品时,巴菲套也曾提出警告,说这将是一场大灾难,并大幅减持了手上持有的衍生品合约。
在投资上,巴菲特的原则是不盲目跟随市场,坚持选择经过自己深入研究后的理财项目及产品。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长期持有才是赚大钱之道
许多投资者喜欢短线操作,但是巴菲特却提倡长期拥有的好处,并将这个投资策略奉行一生。
巴菲特将股票看成是拥有公司业务的一小块,流通在外的股票越少,他所拥有的那一块就越有价值。巴菲特不像大多数的投资人,只在办公室阅读别人所写的报告,他总是自己去搜集研究所要投资的公司,了解这家公司的状况及远景是否真能获利。
而且有机会的话,巴菲特会利用拜访管理层深入了解公司,他认为与管理者做朋友使他能影响公司去做该做的事。
雪茄屁股投资法——
把别人的垃圾当自己的金矿 从50年前到今天的金融风暴,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哲学就是挑选便宜、被遗弃的股票,这些股票就像是被丢弃在路边的雪茄烟蒂,这也是他最为人所知的“雪茄屁股投资法”。
巴菲特总会考虑一家公司在倒闭时的价值,只要能低于这个价值买入,就符合安全边际。这样的投资可以避免高风险以及财务问题的发生,即使投资失利,也不致产生太大损失。
这个投资概念对于上班族来说相当适用,因为“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法,可能让你从天堂跌到谷底,而这一跌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了。所以巴菲特一生的财富成就,全靠在市场上进行低风险的投资,但他获得的收益远高于市场的平均报酬率。
职场上班族除了努力工作赚取固定薪资外,更需要想想如何让自己的理财人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钱也越滚越多。
第四篇:跟随毛泽东学习领导艺术
跟随毛泽东学习领导艺术
伟人毛泽东,值得今日国人认真学习。他注重调查研究、关心人民群众、方式灵活多变、放手使用人才、思路超前独特......一代伟人毛泽东,令人敬佩啊!
-----诸葛道熹
张学道:毛泽东的领导艺术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前不久,笔者悉心拜读了《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一书。总体感觉,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的科学内容是多方面的,学习好、领会好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对于加强干部能力修养,指导、推进我们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笔者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善于调查研究,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情,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基石。善于调查研究是领导者获得成功的重要领导艺术。毛泽东一生注重调查研究,科学的调查研究,是他审时度势、多谋善断、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诸葛道熹:调查了解才能把握真实情况。
1929年至1930年上半年间,党内存在着“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这种情况,在江西寻乌进行了20天的调查,并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从哲学高度进行理论概括,写下了《调查工作》。当时,这篇文章由闽西特委翻印,在红四军中和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广为传播。革命队伍中,无论是干部,还是士兵,都知道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后来,由于作战频繁,很多资料难以保存,这篇重要文章也在反“围剿”中失传了。直到1957年,福建省上杭县农民赖茂基,把自己珍藏了27年的油印小册子《调查工作》,作为革命文物贡献出来。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异常高兴,说就象失散了多年的“孩子”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1964年6月,《调查工作》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公开发表,毛泽东为它改了一个名字叫《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多年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从思想理论上阐明了调查研究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批判了当时红军队伍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不求甚解,墨守成规,迷信“本本”,而不愿到群众中去作实际调查研究的错误倾向。可以说,坚持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精华所在。
第二,善于把握主要矛盾,抓住中心环节,兼顾全局,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核心。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总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矛盾。确定何者为主要矛盾,不能依主观想象,不能凭个人所好,而是依据对客观现实的科学分析得来的。诸葛道熹:抓住关键点,就是抓住灵魂。
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关键在哪里?毛泽东同志及其战友科学地分析东北战场敌军的情况:四十八万敌军分别固守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里,正处于顽抗逃跑的犹豫状态中。如果先打长春,就会把沈阳、北宁线上的敌人放跑,增加解放全中国的困难;如果先攻取锦州,就切断了东北与关内的联系,造成“关门打狗”的形势,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创造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先打锦州是辽沈战役的关键。战局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先打锦州是牵住了辽沈战役的“牛鼻子”,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宏伟的气魄和卓越的指挥艺术,主要矛盾了然于胸,每一步都服务于重点或全局的战略。
第三,善于科学决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关键。领导者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决策,毛泽东的决策艺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植根于中国革命这片沃土之中。他高瞻远瞩,思维敏捷,灵活机动,因地制宜,在中国现代历史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活剧:到农村去设“大本营”,建立革命根据地,由此,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得以确立;长征路上,四渡赤水,智调滇军,转危为安,跳出重围;透过抗日烽火,把握客观规律,预测到持久抗战的三阶段,中国一定能取得胜利;一身系天下安危,毅然赴重庆谈判,针锋相对,坚决同蒋介石的独裁内战行径作斗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中原大地,适时发动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战。
毛泽东在其领导的决策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因时而异,因地而宜,灵活机动。诸葛道熹:激动灵活,随机应变,是毛泽东的大智慧。
第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知人善任,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保证。毛泽东的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可以概括为:疏通引导、注重说理、善意批评、坚持民主、以情动人、用先进事迹感染人、用通俗生动语言谈心对话、领导做表率、制度建设等。在选任干部方面,毛泽东具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和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他认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注意、用干部这两件事。领导者必须善于识别和使用干部,善于爱护和培养干部。毛泽东借鉴古代用人之道,提出德才兼备的标准和任人唯贤的政策。他善于根据斗争任务的需要,果断地组织干部和建立领导核心;坚持“五湖四海”,团结广大干部;善于运用辨证的观点识别人才,并能用人所长;具有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护人才,以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磨练人才的独特风格。
在知人善任方面,选用罗荣桓便是一个例证。1930年春,毛泽东为安排红四军政委一职颇伤脑筋,他需要为23岁的军长林彪选择一个合适的搭档。林彪打仗灵活,但个性强,不愿听别人批评,平时沉默寡言,别人很难同他共事。经过毛泽东的慎重考虑,终于选中了罗荣桓。罗荣桓是个老实人,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发现了他许多可贵的素质: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行军时为病号扛枪,宿营时下班查铺。罗荣桓走马上任,开展了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的政治工作,使全军指战员始终保持非常旺盛的战斗情绪。性格褊狭的林彪也感到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于是,军长和政委相安无事。毛泽东发现的这位人才,成了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匠,是军队政治干部中唯一获得元帅军衔的人。诸葛道熹: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第五,善于做群众工作,一切为了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灵魂。在江西瑞金沙洲坝,至今还传颂着毛主席打井的故事,井台上竖着一块纪念碑,上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毛泽东在1934年所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的问题,从土地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的问题,都应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总有些人把关系到群众具体利益的事情,看成是“小事”,认为它琐碎,不值得为它花工夫。毛泽东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群众,想群众之所想,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从而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他是代表他们利益的,进而拥护革命,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毛泽东是最善于向群众学习的,他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在人民中间,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我们要有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下决心向他们学习。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精兵简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口号的提出与落实,都是听取群众意见并依靠群众来实施的具体例证。诸葛道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有大智慧。
第六,善于绘制中国革命的独特图样,能动的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魅力。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动用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图样领导艺术。在他几十年的领导生涯里,善于集中党和人民的智慧,绘制出一幅幅精美的大小图样。他率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依图施工,改换了中国的日月,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毛泽东的图样领导艺术,是特指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战略、战术、计划和方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图样,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在绘制它的过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这个总图样规定了革命的目标、任务、动力、手段、道路、步骤、前途等根本内容。《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是这个总图样的成熟或定型产品,中国革命的实践已证明,它是毛泽东图样领导成功的妙笔。在中国革命的分图样中,最为精美的恐怕要算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为抗日战争绘制的图样了。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前途、流程和形态作了极为精彩的描绘:战争具有持久性,最后是胜利属于中国;持久战将展开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内线与外线战争、包围与反包围战争等。《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幅绝妙的抗日战争图样,指导这个战争走向了胜利,把图样化作了成功的实践。诸葛道熹:毛主席总是通过一流的思路引导众人前进。
第五篇:跟随佐藤学一起改进教学
跟随佐藤学一起改进教学
(四)这样的课堂没有了弱势与强势,我想,这应该就是佐藤学所说的“保障所有孩子的学习权”吧。
弱势学生的华丽“逆袭”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我看到了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风景——弱势学生的“逆袭”,这样的风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
浩然是五年级小男生,上课偶尔发言,作业偶尔不做,平时比较沉默。在我的印象里,浩然以往的学习有些吃力,但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却有大不一样的表现。
借助文本实现逆袭
在《月光曲》这节课上,估计是第一次有教师坐在旁边听课,浩然显得有些紧张,他双手平放,坐得笔直。授课教师问了第一个问题:课文中哪几小节具体写了《月光曲》的谱成过程?浩然迅速打开课本浏览,别的小朋友还在寻找答案时,他把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他先是举得低低的,然后又鼓足勇气,把手举得高高的。原来,浩然是个热情的、喜欢发言的孩子呀,我这才发现这个孩子与他留给我的印象截然不同。教师的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打动贝多芬内心的句子,他依然看得很快,迅速标出了第三和第四小节中有关兄妹俩很穷的句子,他认为兄妹俩的穷打动了贝多芬。
读过一遍课文之后,他能找到的内容只有这些。他抬头环顾四周,发现大家还在看课文,于是他再一次去感受课文的内容,这一次他读得很认真,又标出了第八节中描写月光的内容。就这样,他又一次实现了与课文的对话。这样的对话虽然看上去有些肤浅,但却很有意义,因为学生能够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课文内容。
借助同伴实现逆袭
之后,教师让同伴互相交流观点,于是浩然与他的同伴佳辰开始了对话。佳辰说:“因为妹妹没有听过贝多芬亲自弹琴,所以弹得断断续续。”浩然觉得有道理,就把第一节的“断断续续”也标了出来。浩然接着佳辰的话说自己标了第三节,“太穷”“太贵”两个“太”说明兄妹俩很穷。这时,佳辰有些疑惑:“‘太’说明什么?”浩然补充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很想听音乐会,但他们太穷了,这打动了贝多芬。”佳辰接着说:“只点一支蜡烛,也能说明他们很穷。”浩然连忙点头赞同。
后来,教师让四人小组讨论。这时,小畅和熙彬参与到讨论中。他们就第三节中“穷”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小畅说:“‘穷’跟打动贝多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陷入了集体思考的状态。浩然看了一会儿课文后打破了沉默,他说:“穷兄妹俩很喜欢贝多芬,所以才会弹贝多芬的曲子。他们这么穷,还要弹钢琴,更说明了对贝多芬的喜欢。”这时的浩然可以帮助同伴解决困惑,使讨论更加深入。
借助展示实现逆袭 与伙伴的讨论使浩然的思路走向深入,但还有些杂乱。全班展示环节中,浩然一直都在静静地倾听、记录,并没有因为教师没请他回答问题而失去学习的热情,课文给了他阅读的兴趣,倾听使他收获满满。
当教师进入第二个板块的学习——朗读有关《月光曲》所描绘的情景时,浩然读得一遍比一遍认真。
《月光曲》的音乐响起时,浩然闭起眼睛,沉浸到乐曲中。第一遍自读时,他全情投入,带着对《月光曲》的理解,读得抑扬顿挫。第二遍与同伴一起读时,他提醒同伴要一起开始,还用数一二三的方式协调与同伴的朗读。教师请同伴一起展示时,佳辰不愿意举手,浩然就用胳膊碰碰佳辰,示意一起举手。佳辰在他的热情提醒下也举起了手,老师点到了他们。只见浩然面带微笑,站直了身体,手捧着书,努力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果真,他们的朗读受到了教师的表扬,也让大家感受到了《月光曲》的柔和美和壮阔美。浩然的喜悦显现在他微笑的脸上„„
我完完整整地欣赏了孩子们学习的全过程,作为教师,我感到自己对他们的认识和理解还是肤浅的。我看到了孩子们通过发现、倾听和对话进入如此高层次的学习状态,他们如此投入、如此专注、如此快乐。这样的课堂没有了弱势与强势,我想,这应该就是佐藤学所说的“保障所有孩子的学习权”吧。
它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权都能得到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
发现孩子的学习
在去年暑假的“佐藤学·学习共同体”工作坊,我学习并经历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协同学习。最令人难忘的是一堂数学模拟课,有着20多年教龄的我,重新坐在了学生的位置上,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当事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学习发生的过程。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找寻自己的发展空间。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安全、令人放心的“润泽的课堂”,它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权都能得到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这是一种改变生命的教学,让我充满期待。
我开始摸索着在自己三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做实验。例如,我要求他们学会细读文本,圈出关键的词语、句子,并能说明理由。一开始,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显得漫不经心,此时教师的“监督”尤为重要。我收起了犀利的眼神、高八度的嗓音,摸摸他们的头,指指他们的小嘴巴,拉拉自己的耳朵,通过一些小动作安抚、提醒他们,并且准备了一些小图章进行奖励,他们逐渐进入了学习状态。与同伴交流时要轻言细语,这是“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一个特点,我喜欢用“窃窃私语”这个词语提醒他们,在小组交流时要静静地交流,在全班分享时则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晰。为了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每一个学生都在努力,这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体现;每个学生的发言都很重要,教师要学会倾听,不要轻易评判对错,管住自己的嘴巴。学生更要学会倾听,随时补充、纠正„„
改变每天都在发生,即使细微,仍令我感动。
在上《威尼斯小艇》一课时,我特别留意了讲台左侧的那个小组,组内的学生子略学习成绩很好,阅读是他的强项;盈秋是一名不苟言笑的学生,在班级属于静悄悄的那类;小浩是二年级从民工子弟学校转入的,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还有小岩„„他们在交流中会不会有困难?于是,我认真地观察着这个小组——
子略先发声:“我喜欢第二小节,它把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写得很生动,例如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小岩忙问:“什么叫独木舟呀?”子略答:“独木舟就是又窄又深的小船。”子略随手拿笔画了一下,虽然不好看,但船又窄又深的特征还是表现了出来。
小岩接着问:“二三十英尺到底多长呀?”这下可把大家难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答不上来。于是子略说:“我们先打个问号,等一会儿问问老师,或者回去上网查一下就行了。不过我想不会很短,因为要坐人。”大家表示赞同,在二三十英尺旁边画了一个问号。
小岩又接着说:“你刚才说的是小艇外面的样子,其实小艇里面也很舒服,皮垫子像沙发一样,软软的,多舒服。”小浩也说:“还可以打开窗帘,看外面的风景,说说话,跟来往船上的人打招呼,肯定很开心。”子略说:“威尼斯小艇外面和里面都很受欢迎。”于是,他在第三节旁边写上了“舒服”„„
在全班分享阶段,有孩子提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从“操纵自如”等可以看出。于是小浩说:“老师,我补充一下,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还可以从他们面对很困难的情况看出来。例如,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很拥挤的地方都能经过,还会拐弯。”虽然小浩课文读得并不太出色,但是他的表情却是满足和愉悦的。
许多学生都把思路集中在课文的前四小节上,正当我想引导他们深入课文后几节的研读时,一个小小的声音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老师,课文的题目是《威尼斯小艇》,为什么却写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入睡了,而不是小艇,这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平时默不作声的盈秋居然抛出了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着实让我惊叹。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学优生、学困生的角色常常会互相转换,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常常令我惊讶无比。学生在交流、对话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们把学习的内容、思考、体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共享和认同,学习中包含了“倾听”“表达”“共享”“创造”,这个过程正悄悄地改变着每个孩子。
关注孩子的生命经历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这才是教育的关键。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为学生的成长、为自己的成长继续上下求索吧。
与其说我在教学,不如说我在与他们共同学习,他们给了我许多灵感,让我变得更加强大。而我能做的,就是创造条件给他们更大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无穷潜力。
给学生以学习空间
蒋忆雯
曾经看过两个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教学视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个课例是日本的数学课。教师出了一道两位数相乘的题目,整个课堂静悄悄的,每个学生或是在自己的本子上演算,或是与身边的小伙伴轻声讨论。许多教师和摄像机围在他们身边,可他们却仿佛一点都不受影响,全程投入。在第一个学生的解题思路不正确时,教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继续讨论,直到孩子们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更神奇的是,这名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不超过10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比较震撼,留给我的思考是:为何每个学生可以如此投入?
第二个课例是一节语文课《渔歌子》。刚上课,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小环节,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教师轻声温柔的话语、富有情感的朗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在座的孩子们。这堂课并没有像平时的语文课一样,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自己消化掌握。而是学生读完诗词后,自己讨论、自己感受美的地方。教师肯定了每个学生的答案,并把关键词一一写到黑板上,给予他们鼓励和尊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慢慢地从诗词最表象的东西进行深挖,然后升华到诗人的情感和抱负。最后,教师又拿出了一首结构、内容相近的诗词让学生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学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这让我想到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两句话:在教室里,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带着一颗不安的心,我选择了《燕子专列》这篇课文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或许因为内心忐忑,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如何串联,一节课下来仍没有找到感觉。
幸好,课后同行帮我梳理了一下失落的情绪,然后与我一起探讨文本。同行告诉我,最好先找到这篇课文的矛盾点。这个点拨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决定从天气的寒冷与人心的温暖这种强烈的对比入手,但我仍有顾虑。我说,学生如果找不到这个主题怎么办。她笑笑说,那就等,给他们时间,相信他们。我说,举手的学生就那么几个。她告诉我,可以找那些不举手的学生,他们会给你意外的惊喜„„这样的探讨让我茅塞顿开。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重新审视每一篇课文,试着找出一条主线,并在自己的课堂尝试采取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从学生的小组排位到文本的选择,再到文本教学,我终于明白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静悄悄的课堂背后有着无穷的力量。让我欣喜的是,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举手的人越来越多,孩子们提的问题从浮于表面到越来越深刻,有些甚至是我没能考虑到的。他们不再是乖巧听话的接受者,而是有自己的想法、疑问,与伙伴的交流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好学。
在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警醒自己:下次能不能更好地捕捉到他们的思维,能不能有更好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与其说我在教学,不如说我在与他们共同学习,他们给了我许多灵感,让我变得更加强大。而我能做的,就是创造条件给予他们更大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无穷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