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析
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
析
周杨婧
2013-3-14 17:38:25来源:2013年03月13日13:38 今传媒
摘 要:不知曾几何时,“某某老师”已成为主持人亮相后的再亮相,他们不是掌控者,也不是决策者,却有着最适合观察场上一切的绝佳位置。本研究是依照分类的方法,将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们”角色定位。旨在探讨“老师”媒介形象的建构是否有助于还原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的真实感。研究结果发现,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的“老师”形象是多样性的,他们能从不同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容易接近受众内心感受,产生共鸣,再现了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的真实的现场感,提高收视率;同时,选择有冲突性的“老师们”,无疑增加了诸多亮点,主持人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船长”,他们的功能在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声音的真实现场,一种新的节目模式正在起航。
关键词:大陆综艺类节目;老师;类别;真实感;新模式
张菲、吴宗宪、胡瓜、大小S、蔡康永等等台湾综艺节目领袖们,一直以来都在优酷视频、土豆网等热门主持人排行前列。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中也许只有那支湘军队伍可以与之媲美。一些原本陌生的名字也加入到热门主持人排行榜中,如乐嘉、黄菡、雷明、柳岩、姜振宇等,并以“老师”称呼,笔者将其界定为“老师”的媒介形象。“老师”在整个节目播出过程中,或观察不语、或总结建议、或恶搞气氛,他们的赞扬与肯定,批评与职责,劝说与建议无疑让受众在视觉观看之余进行思考,引发受众对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再认识。受众(audience)具有传播对象的大面积、跨阶层或“不定量多数”的特性,因而我国学者也约定俗成地译为“大众”;受众具有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的特点[1]。因此要与受众产生共鸣,这些“老师”的类型定位成为本研究的关键。
笔者整理了2012年7月优酷视频网,综艺类大陆类视频中,具有“老师”媒介形象的电视15个节目,如下表所示。(关于“老师”的媒介形象的界定,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与主持人区别,不掌控整个节目的现场录制;第二,对于在场的嘉宾选手而言,他们不是评审者,没有最终的决策权——笔者注)以
这20个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为分析样本,对“老师”的媒介形象进行角色分类。如下表所示。
一、“老师”的媒介形象角色分类
(一)吸引型
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的“老师”是有一定社会威望和名气的人,他们自身就带有自己的受众群,无论参与与否,只要他们出现就是给节目直接带来了显性的利益信号。西方经济学家高德哈巴在1997年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它具有的重要性是它引导行动。在注意力经济中,目标仅仅是获得足够或尽可能多的注意力,如果你获得一个人所有的注意力,就可以支配他做你所要求的一切。如果全球是一个注意力经济,那么生产物质产品或获取其他资源,只要付出你的注意力。如果有足够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任何你想得到的东西;如果没有足够的注意力,选择权就会受到限制[2]。将吸引型角色定位从表现方式的角度再一次细分为:对峙型和顺从型。
1.对峙型
指的是在整个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与主持人在整个节目过程中产生戏剧性的冲突点,在对峙和冲突中,引发受众的关注点。这一类型的“老师”,在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如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2012年6月19日的一段开场时主持人与雷明老师的一段对话。
(对话背景:沈涛在开场时表述自己感到主持节目很有压力,男女嘉宾牵手成功说明他没有本事把女嘉宾留下,牵手不成功说明受他影响,再者沈涛感到自己的身高较高致使很多男嘉宾不敢来现场牵手女嘉宾。)
沈涛:“掌声欢迎雷明老师”
雷明:“哼,我跟你说”
沈涛:“怎么一开始就生气啊”
雷明:“牵手成功是因为你,牵手不成功还是因为你,男嘉宾不敢来是因为你高,你帅,我呢,我呢,就这还战友呢我跟你说,我就没见过这样的主持人”
沈涛:“我跟你说,每一个被谴责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更老的男人”
雷明:“老男人就是我啦”
沈涛:“哈哈哈,看看雷老师今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现”
从双方的话语中看出,栏目制作方对于各种男嘉宾来参与节目的招募。
2.培养型
电视节目制作人在为电视节目定位时,需要“老师”媒介形象;他们需要有某个方面的特定资历,但不是已经出名和有威望的人。电视节目会针对节目定位,对此“老师”进行声誉培养,让受众从认识——熟知——认同——跟随,形成潜在的注意力,产生潜在的注意力经济。例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的乐嘉和黄菡。乐嘉,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黄菡,南京大学社会系社会心理学博士,江苏省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教授、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领导研究会副秘书长。在《非诚勿扰》存在之前受众也许不会关注他们,在《非诚勿扰》的培养之后,受众才记住了这两个名字。
(二)顺从型
主持人在现场的一切应对话语及立场信念,“老师”的媒介形象都是给予肯定和支持,并且会按照主持人思路知道嘉宾选手。同样将顺从型角色定位从表现方式的角度再一次细分为:补充性和总结型。
1.补充型
在现场的诸多环节和主持人的临场发挥中,“老师”的媒介形象是一个检查者,在整个过程中,及时给与现场嘉宾或主持人意见的补充。例如江苏卫视的《非
常了得》:嘉宾通过对参与节目的选手们90秒的问话,来辨别对方的身份是真是假。主持人孟非、郭德纲负责引导选手和嘉宾;同时还有由微表情专家姜振宇、女主播柳岩、娱评人谭飞等“专家”们组成的观察团为选手提供帮助和提醒。
2.总结型
在现场的各个环节,或者在节目开始和结尾处,接着主持人的主持串词,对某个阶段或者整个阶段给予总结型的意见和建议。例如贵州卫视的《非常完美》中的瞿炜老师,他是世纪佳缘的副总裁;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江苏卫视合办的《职来职往》中的雷明老师,他是北京晨晖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主任;湖南卫视新推出的职场减压类节目《完美释放》中的李承鹏老师,他是新锐知识分子,中国社会评论家、杂文家、畅销作家,最具号召力的网络博主之一,超人气意见领袖,曾为中国最有名的足球记者、评论员,历任《成都商报》体育部主任、《足球报》专题部主任。
二、“老师”媒介形象的多样性给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带来的真实感
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的“老师”形象分成多种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根据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即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她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那么受众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媒介的“使用”。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老师”媒介形象,才吸引了不同受众对于不同满足的追求,从而打破了主持人一揽全局,一语定终生式的传播模式,让类似受众的现场观察员——“老师”媒介形象,与主持人一起参与节目,不制造节目内容、不干涉节目发展形势,而仅仅是对节目中的某一点、某一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好的还原了大陆综艺类节目的真实感。在虚假充斥的时代,也许真实性会让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走的更远。
三、“老师”媒介形象的多样性对主持人功能的冲击
一个节目主持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得主持风格。在产生了视觉疲劳之后,主持人会转嫁到新的节目中,但是主持风格会伴随他一直下去。例如,赵忠祥在主持天津卫视的《王者归来》节目后,视觉上讲,像是一档晚会,听觉上讲,像是
《动物世界》一类的记录片。受众接受了其刻板印象,很难改变。然而,在“老师”媒介形象出现后,一个节目的风格,就很难再用一个主持人的性格衡量了,加入了多样性的“老师”,使节目多样化,不在拘泥于某一模式和形式之中。
然而,“老师”媒介形象的多样性以及与受众的共鸣,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主持人功能的不断弱化,这种弱化对于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是利是弊很难讲,不过却开启了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的新模式。
(作者简介:周杨婧,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论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张春煌.嘉宾主持在电视节目中的功能和话语空间[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第二篇: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分析
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分析
摘 要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电视行业的整体竞争呈现愈加激烈的现象,民众对于电视节目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娱乐性较强的电视节目受到市民追捧,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需求愈加呈现多元化,分众化的趋势对电视节目类型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近几年服务类节目层出不穷,但服务类节目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影响到节目的效果和质量。本文主要以《交换空间》为例,分析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中具体存在问题,并给与解决措施,旨为我国电视节目的长久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生活服务;电视节目;交换空间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9-0210-01
0 引言
电视节目中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主要指“与人类生活相关联且能够满足人类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此类节目涉及到人类的生活状态及居住环境等多方面内容。”服务类节目一般会通过“传播讯息、解答观众问题、反映观众需求、帮助关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社会成员提供贴近生活的各种服务,且服务类节目较为注重实用价值,为满足人类各方面的生活所需。”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日益增多,在帮助大众解决生活需求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生活服务类节目出现的问题
1.1 节目创意缺乏实用性
针对于《交换空间》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而言,过多偏向于“轻装修、重装饰”设计,虽然节目中观众能够目睹较多创意性十足的房屋设计手法和装饰风格,但部分设计师的房屋设计过度注重创新和装饰方面,导致房屋的实用性较差[1]。甚至某些设计师过于注重房屋的整体观赏效果,忽略了使用材料自身的耐用性和实用性,致使房屋的外观与实用性出现冲突,居住体验较差。
1.2 节目的设计无法无时俱进
自《交换空间》播出起,虽然节目为适应观众及发展需求做出诸多改变,由于改变力度较小,其节目本身的设计方案及策划思路仍然滞后于观众生活步伐,无法满足多数观众信息需求,无法适应目前的消费水平。针对节目中的装修费用,8000元的装修费用是该节目开播时通过市场调研确定的装修金额,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上涨,装修材料的价格早已经翻了几番,但节目也只是把8000元装修费用调整到10000元而已,与当前的装修金额差距甚远[2]。带来的结果便是选材较差,虽然节目中装修能够完成,但装修金额与市场行情相去甚远,无法给予观众实质性装修参考。
1.3 节目呈现低俗化
多次改版后的《交换空间》,对提升感情方面愈加注重,节目的末尾出现表白环节,例如,某期节目一对夫妻想为自己补装婚房,装修完成后夫妻二人抱头痛哭,观众也被感动,节目效果有所提升。若这种情节经常出现,势必会给观众带来虚假的印象,使观众产生厌烦情绪,影响节目长期发展。
1.4 主持人表现不够突出
诸多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为女性,相较于其他电视节目类型而言,主持人自身的特点和个人魅力不够突出。任何一档节目,主持人如果缺乏个性特点和看点能够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效果和收视率。《交换空间》的主持人主持经验较丰富,但其自身影响力和个人魅力稍显欠缺,语言和打扮过于矫揉造作,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自然、大方、优雅最重要。生活服务类节目发展的应对措施
当今社会,电视媒体行业不断在发展,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服务类节目应当紧随社会发展脚步,以服务大众、服务生活为出发点,实现繁荣发展。
2.1 从观众角度出发,突出节目实用性
生活服务类节目作为大众的重要生活信息来源,其开设的本质和目的均是以服务大众为中心思想,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电视节目的主要特点。一档优秀的生活服务类节目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例如,节目经费、节目效果、经济收益等方面。《交换空间》节目主要为观众的家庭装修服务,因此该节目应当把授予观众切实可行的装修理念和经验为主要目的,同时需全面考虑不同类型房屋的装修效果和空间的舒适性、实用性。节目的中心应围绕装修的“实用性”展开,且将房屋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给观众呈现一种创新十足且相当实用的装修结果,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2.2 增加节目娱乐效果
《交换空间》节目在开设之初就已经将娱乐元素纳入策划理念,例如,节目中装修团队分为红蓝两队,通过互换装修的方式增加节目悬念,装修效果往往会给观众带来惊喜。同时该节目利用“旧物改造”环节,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个人想象空间,将旧物变废为宝,给节目增加看点和娱乐性。《交换空间》中的“家装气象站”环节,主要为观众呈现较多高端装修作品,提高观众审美的同时提升了节目欣赏性[3]。当前诸多生活服务类节目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将娱乐元素适当引进节目,有效提高了节目收视率。《交换空间》若能适当的引进不同类型的娱乐元素,不仅能够使观众获得知识同时能够提升节目娱乐效果和收视率。
2.3 寻找节目创新点
生活服务类节目若想得以繁荣发展,创新理念是必不可少的,电视节目的发展源头即为创新。电视节目的创新包括两方面,节目内容的创新和节目形式的创新。《交换空间》应当在节目的设计思路上寻找创新突破点,虽然节目将装修费用提高至10000,但金额调整幅度有待增加。该节目中的二次装修内容仅仅包括了房屋的客厅、餐厅及卧室等方面,装修内容涉及面较小,可以适当拓展到家庭内部的卫生间及厨房等区域,或者节目增加一些不同造型的房屋结构[4]。房屋的整体装修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房屋状况及难度作适当调整,以保证房屋质量,从而增加节目的新鲜感和收视率。
2.4 提高主持人个人魅力和影响力
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的灵魂人物,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个人影响力对节目效果及节目质量的影响力度较大。一名合格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应当具备亲切、随和、稳重等个人素质,同时还应具有渊博的知识面、灵活的应变能力、独特的个人见解及得体的打扮。主持人应当根据节目的性质和观众需求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发挥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与节目共同发展。结论
生活服务类节目作为社会成员的传话筒,同时也是充实观众生活知识、满足观众需求的一种娱乐性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一贯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够满足各个行业及各种群体对于日常生活的庞大信息需求,同时开拓了观众的眼界,提升了我国民众对于生活知识的了解程度。着眼于未来,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发展前景可观,但前提需有效解决节目中现存的诸多问题,使节目得以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芬.略论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产业化运营[J].新闻传播,2014,8(10):279-280.[2]张入心.电视栏目《交换空间》对大众家装理念的影响[J].现代装饰(理论),2014,11(9):20-21.[3]李晶瑞.生活服务类真人秀《交换空间》的节目形态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3,1(4):382-383.[4]杨东伶,毕嘉明.浅析当代养生类节目的问题与对策――以《家政女皇》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11):77-78.
第三篇:媒介报道中的警察形象
媒介报道中的警察形象
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报道和监督越来越多,民警的日常工作变得越来越“透明化”,新闻媒体警察对基层民警侦办案件、处理纠纷、抢险救援等活动进行报道,媒介对于警察的各类报道也越来越多,而在这些报道中,对警察褒贬不一,在宣扬警察敬业品质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同时,也不乏警察负面形象的报道。对江西省的邱娥国,广东的麦杰俊他们的报道,展现了警察爱岗敬业,深入百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新华网报道的“湖南汨罗民警因威胁欲殴打宣传部副部长被免职(2011.7.20)”以及今日早报“网友转载外省警方负面报道被找上门 号称抓杀人犯”这两则新闻报道,则体现了蛮横跋扈、滥用职权的不良形象。
以重庆有关警察的新闻报道为例,谈谈媒介报道中的警察形象。近段时间查看了不少关于重庆警察形象的新闻报道,发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中,重庆警察形象褒贬不一,饱受争议。
《新京报》2009年10月27日的一片名为“重庆多名警员沦为涉黑保护伞 打黑支队将重组”的新闻,报道了在重庆警察公安打黑行动的开展的同时,一些公安刑警利用职权为打黑对象打掩护,开绿灯,被媒体称为“比黑社会还黑”的警察形象。为大众所熟知的文强为其典型。
《重庆商报》2010.9一篇名为“两民警吸毒被逐出警队”的新闻,报道了渝北区公安分局民警舒成以及南岸区公安分局民警陈凡两民警因吸毒被逐出警队。该报道一方面揭露了一些公安民警知法犯法、玩忽职守的不良形象,另一方面又表现了重庆警方不怕自爆“家丑”、绝不姑息养奸,能引以为戒的良好形象。而在此之前,5月27日一名女嫌疑犯在杨家坪派出所跳楼身亡,已使得民警受到大众质疑。
而在各大媒体报道警察负面新闻的同时,也不乏有关警察良好形象的报道。如最近为百姓普遍称道的重庆渝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袁家岗平台民警王静,《重庆晨报》报道其“竟然空手接住了跳桥女孩,像电影里面演的一样!”一女子欲跳楼,在救生垫还未到的情况下,王静下意思伸出双手去接该女子,女子获救。表现为人民服务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及敬业精神,展现了重庆民警的良好形象。另有中广网重庆10月20日消息,一位54岁得老人因肾衰竭倒地不起,民警及时救助使其脱离生命危险,在这则新闻中,该民警始终未向病人家属告知其姓名,而是在病人顺利住院后悄悄离开。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也可以从中看出该民警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不求回报与扬名的良好形象。另重庆新闻网“受伤仍坚守岗位——记重庆‘瘸腿警官’刘德戟”新闻,展现了重庆民警的敬业态度和良好形象。
以上给类新闻还有很多,再次就不一一列举了。重庆各类媒介关于重庆警察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正面的警察形象,如:敬业、勇敢、忠于职守等等;也有负面的警察形象,如:玩忽职守、知法犯法、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等。但总的来说,近期以来的新闻报道中,警察正面形象的报道居多。
第四篇:国内收藏类电视节目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收藏类电视节目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安平袁筱华
如今,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继股票热、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2006年,中国100家业绩达500万元以上的拍卖企业总成交额近150亿元。价值数百亿元的收藏市场催生了收藏类电视节目。早在1999年前后,北京电视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就已经开设了专门的收藏类节目。2003年左右,艺术品收藏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收视逐渐走高。笔者拟对国内收藏类电视节目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探讨。
一、国内收藏类电视节目现状
2003年,央视经济频道在原《艺术品投资》基础上推出了周末版《鉴宝》,由于走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大众化之路,迅即成为电视媒体中的标志性节目,“首届赛宝大会”决赛更是达到1.9%的收视率,盛况空前。据统计,目前国内有10余家电视台每周播出艺术品收藏类电视节目。如浙江电视台《宝藏天下》、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陕西电视台《天下宝物》和《中国书画名家》、深圳电视台《盛世收藏》、成都电视台《西部珍藏》、长春电视台《盛世宝典》和《书画艺术周刊》、山西电视台《珍宝档案》、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天津电视台《艺品藏拍》、湖南电视台《艺术玩家》、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上海电视台《收藏》、中国教育电视台《爱家收藏》和《美术苑》等。
除以上电视栏目外,还有2003年11月1日面向全国开播的收藏专业数字电视频道――山东电视台“收藏天下”数字专业频道。2006年7月,专门以书画艺术和艺术品投资为主要播出内容的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也正式开播。
电视产品必须考虑大众的理解力、倾向性和兴趣。因此一些收藏类电视节目
理所当然地把符合大众口味放在了首位。如早已功成名就的《鉴宝》,就是收藏节目娱乐化的先锋。《鉴宝》节目突出观众参与、全面互动,对私人藏品鉴别及投资评估,其专家鉴定评述、观众竞猜价格等娱元乐素被国内同类栏目广泛复制,收视率更是接近了名牌娱乐节目《非常6+1》。
2007年年初,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的《收藏》栏目在频道改版中“下马”后,改为《天下收藏》在北京卫视播出。正如该栏目总策划汴亦文所言,收藏类节目是窄众的,在这个领域里,该栏目要体现严肃的态度,还要端正调整现在的投资收藏热,纠正不健康的投机心理。但要让观众喜闻乐见,就必须娱乐化,找到适合21世纪观众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看到以“去伪存真”为宗旨上演的“砸宝”环节颇能“夺人眼球”。《天下收藏》在“娱乐至死”的大道上飞奔。
2007年1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推出了全新《收藏》,虽然该节目制作方纪实频道和上影集团永乐传播公司把节目定位为纪录片,但是在收视率压力下,也设置了艺术品真伪鉴别等娱乐内容。
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则是明确提出大型益智娱乐栏目的口号,用游戏娱乐的形式展示华夏文化和中原文化,踏上文化娱乐之旅,依托河南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搭建起融娱乐、竞答于一体的“收藏擂台”。该节目的最高收视率为14.09%,平均市场份额30.72%,应该说,高收视与文化解析、益智娱乐的定位是密不可分的。
这些收藏与鉴赏专业化电视栏目,致力于为观众介绍艺术品收藏、鉴赏和投资知识,兼及市场分析、收藏动态,把握收藏投资理念,关注投资趋势,传递相关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其中凤凰卫视资讯频道的《投资收藏》节目不仅快速及时地报道全球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最新动态,而且经常邀请全球范围艺术品收藏领域的权威人士、学者、投资专家到演播室内访谈,深度挖掘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剖析解读历史之谜。《投资收藏》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与大拍卖行如苏富比、佳士得、中贸圣佳、中国嘉德和北京荣宝等合作,与收藏拍卖市场零距离接触。
同是在电视上诠释艺术品及其收藏,深圳卫视的《盛世收藏》以讲评书说故事的形式,揭开藏品传奇故事的面纱,挖掘其背后精彩的人文传承,在娱乐化和投资理财专业化的艺术品收藏类电视节目中独树一帜。主持人在演播室一席长
衫,讲故事设悬念,层层设疑,步步深入,节目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具有同类意味的还有央视国际频道的《国宝档案》。另一档比较另类的艺术品收藏类电视节目是昆明电视台的《盛世典藏》,该栏目首开先河直接借用了直播拍卖现场的形式,现场安装数十部热线电话,不能到现场参与竞拍的购宝者可以通过电话委托竞拍,直播拍卖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名人也加入了收藏类电视节目,如收藏鉴赏家马未都主持湖南电视台的《艺术玩家》;著名演员、收藏家王刚主持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艺品藏拍》先有相声演员杨议主持,全新改版后又有央视著名主持人陈铎加盟;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则由台湾名嘴曹启泰主持。
二、国内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
既然艺术品收藏类电视节目都是借用艺术品收藏这个“内容”以或娱乐或专业的形式呈现,其宗旨必然要坚持文化内容与娱乐形式的有机统一。收藏类电视节目要“表现文化”,当然最佳的表现手段就是坚守内容、开放形式的“寓教于乐”。艺术品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受众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大众,大众需要大众化的节目,综艺、娱乐是不二选择;还有一部分是社会精英,需要专业的高端的电视节目,不仅要投资理财,还要兼具知识分子精神。
因此我们看到艺术品收藏类电视节目的专业版愈加专业化,这是一个发展的方向。比如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美术苑》等。面对高端人群,立足藏界文化挖掘,高水准、专业化、涵盖广、大容量,充分调配多种优势,保持与业界前沿的紧密接触,人性化、知识化、专业化传播,突出贴近性、实用性、可视性,将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收藏知识、服务投资理财进行到底,实现文化性、专业性、知识性、新闻性、服务性并重。
艺术品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综艺版愈加娱乐化。电视节目这个通过高端技术制作出来的低端产品(高端技术即先进技术设备和手段、名主持人、高投入、高智力的策划;低端产品即要满足公众好奇心的最基本的需要,使大多数人都能消费。)不能放不下架子,综艺版既是从电视媒体自身属性出发,也是从电视受众和收藏市场出发,在双重角度下对接的产物。因此综艺版的内容不仅涵盖了艺术品的鉴赏、收藏和投资,而且还有故事、有娱乐、有拍卖,以知
识、趣味、娱乐、时尚为构成元素,用游戏娱乐益智的形式展示传统文化。能够持续发展的收藏类节目,必须是能够把文化和市场做“厚”做“深”的节目。
除上述两种节目发展形态外,收藏类电视节目在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也日益进行了探索,有亟带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收藏以其特有的忠实性、直观性、形象性而有别于其他形式的资料,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鉴于此,民间对风起云涌的艺术品收藏类电视综艺节目有种种质疑。有人认为鉴宝类节目过分观注宝物价格,忽略了艺术品的文化情趣、历史故事、艺术品位。还有人认为用破坏性手段来对待赝品,不利于培养保护文物意识,况且赝品、仿品也蕴含一定的艺术价值。当然,民间人士认为收藏类节目存在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对艺术品估价过高;甚至是赝品当真品估高价,欺骗观众;过分宣扬藏品升值,不提醒收藏的风险等,以致于不少文物专家指出,当前的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严重扰乱了收藏市场,应加以整顿。
如果不能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的需求很好地结合,媒体就是失败的。文化产业在艺术品收藏项上表现得与市场最为接近,因此不论是专业的,还是综艺的,在其文化的外衣下,都包裹着巨大的产业的经济利益。在与市场紧密相连,走产业化发展的大路上,有的电视媒体已经冲出“红海”,如湖南电视台的《艺术玩家》由湖南娱乐频道控股的独立法人股份制企业湖南艺术玩家艺术品有限公司运作,公司下设艺术玩家品画馆、新长沙窑创作中心、玩艺堂、玩家雅集沙龙等部门,涉及艺术品拍卖、古玩、画廊、艺术经纪、策展、礼品生产销售等多个领域,已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昆明电视台的《盛世典藏》从2004年9月就开始运作“直播拍卖会”,这种形式已成为其特色。目前该栏目已经与云南典藏拍卖公司合作,联合营销推广文化的概念,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同时在收视率上也有不俗表现。
在开拓市场方面,全国最早开播的收藏类数字电视频道――山东电视台收藏天下频道内容更为丰富。目前该频道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天下藏馆”,这是一个集节目制作、用户服务、藏品的展示交流以及以收藏文化为特色的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项目计划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一方面形成频道在全国范围内的用户维护和服务系统,一方面尝试进入收藏专业市场。
2007年1月,全国收藏类电视栏目协作与发展研讨会在天津召开,由天津电视台的《艺品藏拍》栏目发起,成立了各省市收藏类节目参与的栏目协作体――全国收藏类电视栏目协作体,旨在联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全国收藏类电视栏目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共赢,推动收藏类节目的发展。
如果以上的产业化道路也算是一个发展方向的话,那么艺术品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天地”必然是十分广阔的。
第五篇: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分析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实不对等,片面的反映社会现实。但是以新浪新闻为例的新闻媒体,在没有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里生存,一方面要传到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还不能脱离大众全体,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女性形象出现在新闻中的频率愈发的高。新闻对于女性事件报道的时,不仅兼顾主流意识和大众群体,还要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只能反映主流意识下的女性形象,与实际的女性形象不相符。
关键字: 新闻媒体 主流意识 女性形象
我们从字面上了解的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①当今的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偏离“事实”的概念了,即便如此新闻媒体的确构建了一个社会现实,传达着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意识。在这个媒体构建的社会现实中,媒体没有均衡女性对于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而是以一种弱势群体提现出来,表现为传统女性形象、家庭暴力、色情行为等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权社会的通俗文化是一面歪曲的镜子,所反映的是主流意识形态想让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女性的刻板形象(性对象和家庭主妇等),而绝不会反映真实的社会状况,比如女性的真正状况与多元形象。女性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呢?下面通过五月份的几则新闻来分析一下主流价值观下,新闻媒体定位的女性形象。
2012年05月16日新浪网社会新闻《儿子结婚前遇害身亡 母亲为凶手求情称其还年轻》 一文中母亲梁建红的儿子被工友杀害,但是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宋晓明刺死马刚案公开宣判时,梁建红赴京出庭为凶手求情,老伴拒绝与她同来,她告诉记者,老伴拗不过她,一直不肯原谅她。法院认为,梁建红在未获任何利益补偿的情况下,请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的义举应予褒扬,法院据此对被告人宋晓明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正如一位法官所言,伟大母亲梁建红,以其博大的胸怀,为杀死儿子的凶手求情,使其免于一死,在庄严的法庭上写下了慈爱的一页。这位母亲的悲悯情怀足以证明,人心底色是温暖,是善念,是爱如泉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但是这位善念满怀母亲,却为杀人凶手求情并挽救了凶手的生命。“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好做对就该赏,做坏做错就应罚。母亲梁建红原谅了杀人犯,死刑变判处有期徒刑12年。那么以后再有杀人的,只要被害者家属原谅是不是都不要判死刑了?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当我们的亲人去世之时,身心交瘁还要为凶手求情,99%的人会站在法律的角度,要求法律制裁犯人。但是1%的人会出现在新闻上,这足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新闻媒体向大众传达传统的母亲善良的本性的的同时,亦是主流价值观想要构建的“要有爱,要和谐”的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时间中的任何一个特定点在一个社会里流行的文化,都可以解释为霸权的一种结果和体现,是从从属集团在舆论上接受统治集团的观念、价值标准和领导的结果与体现。母亲作为传统的女性形象变成了新闻媒体的主要宣传对象,使得女性在新闻媒体变成了刻板形象,将女性特征归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发展不会成为每天媒体新闻的主要目标。
新闻媒体在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人民大众和主流意识的平衡木,维系着既有性别统治秩序,片面反映两性的不平等关系甚至掩盖这种不平等,将女性形象予以扭曲塑造符合主流价值关的女性形象。2012年05月22日新浪网社会新闻,题为《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报名人数竟然多达2800多女性。广州11位富豪与一家5星级酒店选妻,其中一位离异的富豪选妻准则为年龄在20-26岁之间,女方为处女。富豪们提出了“五项原则”。“第一,门当户对原则。这不是封建观念,也不单单是势利眼,而是因为,两个家庭出身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更容易沟通,并且日后的婚姻生活也更容易相处。第二,能力相当原则。对于很多富豪精英们而言,贤妻的定义不仅仅是主内而已了。如果能跟老公一起披靡商界,那真是锦上添花的般配了。第三,安分守己原则。在他们眼里,女人照顾好家里才是最大的责任。一般这样的人的太太都是全职太太,不需要在外东奔西走便可享有不尽的财富,也是许多年轻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婚姻状态。第四,名气相当原则。大款娶女明星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然女明星的名气也能够直接地为大款的生意带来宣传,对于大款而言,与女明星的婚姻是最好的广告。但嫁人前,女明星还是得漕擦亮眼睛,省得嫁了个假大款,还得为人家充当免费的代言人。第五,娶妻娶美原则。当然,在富豪的婚姻中,这并非是主流的原则。除非这个女人美到能够让这些富豪神魂颠倒想立马娶她们为妻不再允许其他男人占有她的一丝一毫。”② 大众传媒在对于新闻传播时,自然而然的站在男权社会的角度,对于女性进行排挤和压迫。中国是男权社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对于完美女性的要求从古至今一直未中断过,虽然西方思想传入并影响中国百年之久天,在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皆有很大进步,但是这种破坏女性形象甚至压迫女性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始终没有根除。新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中国的女性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等思想观念和法律政策,缩小了与女性和男性的差距,但是这种变化值是存在于表面现象,女性仍然不可能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仍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贞洁大于生命”等思想的束缚,反映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动的形象。男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被动地位,女性成为男性的眼中的审美对象和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女性欲望的对象。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男性会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投射到女性形象的素质中。符合男性审美标注的女性美,则会成为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并且不断改造女性的审美观和认识观。“豪富选妻”即便是个例,但也透露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贞操的的要求,看不出新时期女性应该具有的多元性,看到的只能是被男权社会命名、解释的女性形象。
女权主义在中国方兴未艾,但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起到的作用远远不足,新闻媒体对于女性家庭暴力问题的的报道,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是压迫和暴力对象。新闻媒体通过对于这类问题的报道,不是向大众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暴力问题,而是选择性的报道,从另一个方面强调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宣传的一种空话,备受压迫的仍然是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新浪新闻国内新闻三则女性遭遇暴力的新闻:《56岁母亲不堪毒打雇凶勒死37岁吸毒儿子》(2012年05月18日03:05 亚心网)、《女子疑遭强吻咬断对方舌头被砍死》(2012年06月19日14:33 信息时报)、《一男子疑女友有外遇将其脱光暴打长达四十分钟》(2012年05月23日08:46 重庆商报)。家庭暴力问题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压迫,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是男权的附属品,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正如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都曾有过贬低女性的言辞。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毕达哥拉斯则说:“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③对于女性形象的贬低,实际就是对于男权社会的赞成,女性的确处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地位,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表现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当然,不发新闻媒体为了盈利,蓄意的制造和传播这种歪曲的女性形象,只有这样制造出符合男权社会处于弱势的女性形象,才能迎合大众的口味,使得处于尴尬位置的新闻媒体得以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① 百度百科 《新闻定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25.htm
②新浪社会新闻 《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http://edu.sina.com.cn/bschool/2012-05-22/1817339154.shtml ③ 江红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