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教育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0:3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湛江市教育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湛江市教育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本站推荐)》。

第一篇:湛江市教育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本站推荐)

湛江市教育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 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粤发„2011‟14号)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路,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着力打造粤西中等职业教育基地,为全面建设幸福湛江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形成由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办学规模大幅扩大,质量效益显著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渐趋合理,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灵活、开放、有序、规范的职业教育网络覆盖全市,充分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和终身学习

1需要。人力资源强市的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

(一)建立并逐步完善分级管理、以市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对全市职业教育实行统筹,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组织、指导和协调部门及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统筹使用有关经费。

(二)各县(市、区)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订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管理,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每县(市、区)建设一所市级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三、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一)解放思想,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学校享受与公办职业学校同等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民办职业学校师生享有公办职业学校师生同等权利和义务。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入民办机制。

(二)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举办职业教育,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与管理,促进职业学校投资多元化、办学自主化、管理民主化。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实际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培训。

(三)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形成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比例,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高等职业教育。选择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改革试验,适度扩大初中“2+1”分流教育面。积极组织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着力做好下岗职工、劳务输出人员、农村技术人员的培训。

四、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抓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调整。全市重点建设若干所在校生规模达1万人以上的龙头中等职业学校和在校生规模5000人以上的骨干中等职业学校,把省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发展重点,做大做强。打破部门、行业界限,采取“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弱校”等多种办学模式,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们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着眼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发展道路。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文化基础、职业技能、身心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和适应职

业岗位变化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高素质的毕业生创名校。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专业课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工作,重点培养200名专业带头人、100名“双师型”名师。加大教师技能培训力度,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家举办的技能培训。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半年至一年,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改革专业课教师聘用制度,鼓励学校面向社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以重点专业建设和精品课建设为抓手,培养优秀教学团队,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职教基地创建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15年,力争使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达到国家标准,“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60%。

(四)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有一定技能的操作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发和编写反映先进实用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与职业岗位联系紧密的课程和教材。把专业实践技能的指导和训练摆在突出位置,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探索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学生评价机制,探索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多种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安排培训内容。

(二)深化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开展各类短期培训、职业资格培训。面向市场寻找生源,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和劳动力市场联系,建立就业网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建立健全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为毕业生自主择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

(三)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严格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各用人单位招工、聘用人员,应优先从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录用,不得录用未经培训的无证人员。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加大对就业准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结合毕业生就业和联合办学等,建立稳固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吸引多方投资,结合校办企业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政府部门为湛江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将职业教育基地列为市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优先安排职业教育用地。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按行政划拨等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减免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规费。进入职业教育基地的中等职业学校老校区,可以依法对其进行处置,所处置的资金主要用于新校区建设。

六、加快建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保障体系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制定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促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指标列入各级各部门负责人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的考核范围。

(二)多渠道依法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二五”期间,我市教育附加应优先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实施政府贴息贷款政策,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投入力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有限的资金投入促进更大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融入社会资本,政府在政策上实施投资回报。

第二篇: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6月3日)

时间:2011-11-14 09:39 作者:

为贯彻落实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 精神,统筹推进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改革发展,现结合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于大规模培养造就技能人才,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建设幸福广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实现大提升大发展。

二、明确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为根本,以市场需求、劳动就业为导向,以优化结构、提升内涵为主线,以先行先试、创新机制为动力,优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协调发展,为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标。加快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由职业技术教育大省向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转变。至2015 年,基本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在校生达到220 万人,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达到100 万人,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在校生达到40 万人,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到400 万人次。至2020 年,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全面建成高水平集约化的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三、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五个统一”

(一)统一发展规划。根据人口、产业、经济等因素,统一制定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调整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结构、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以生源总量、技能人才需求状况为依据,合理调控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规模和培训规模,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合理布局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

(二)统一招生平台。加快整合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信息资源,构建省、市、县(市、区)三级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平台。统一制定和实施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招生办法和指导性招生计划,统一编制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代码、专业代码和电子档案,准确、及时、有效地提供初中毕业生信息,逐步实行网上统一录取,统一学生学籍管理。鼓励学生自主择校、学校择优录取。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及时补充录取未升入普通高校就读的高中毕业生。

(三)统一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拨款机制,加快实施以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预算管理制度,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按照学校隶属关系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国家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准设定生均基准定额。统筹安排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学历教育、师资培训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专项经费。完善职业技术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督查、问责和公告制度。

(四)统一资源配置。优化全省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统一办学资源和信息资源。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相互开放教育培训资源,联合开发新的课程标准和精品教材,畅通师资互聘渠道。加快建设全省职业技术教育信息网络,逐步建立统一的学生、师资信息库,统一的教学数据库,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平台,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实现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信息平台与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互连共享。

(五)统一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规范各级各类全日制职业技术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设置标准、设备配置标准、评估标准和教育质量监控制度。统一技能鉴定机构审批标准,建立动态职业标准体系,推行专项职业能力认证,构建技能人才以社会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重学历轻技能的做法,逐步形成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四、改革创新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机制

(一)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全省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合理优化配置劳动力培养培训资源。以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为主,做大做强一批区域性龙头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欠发达地区有条件的人口大县(市)集中力量建设一所集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鼓励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推动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联合办学、结对帮扶、辐射带动等方式提升我省职业技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二)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成长“立交桥”。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连接渠道,构建从初级到高级纵向贯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完整培养链条。加快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后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和兴趣特长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间自主选择的教育体制。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自主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3+2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试点学校申报评审制度,选择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开展试点工作。创新技师学院招生办法,推行“校企双制”模式培养技师、高级技师。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学分互认”制度,允许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之间自由流动。

(三)加快建设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省、市合力推进珠江三角洲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基地建设,以省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珠三角地区9 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核心,以粤东西北地区有条件的地级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支撑,集中力量建设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网络。至2015 年,基本建成省、市两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将省、市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列为省、市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优先安排职业技术教育用地。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按行政划拨等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减免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规费。进入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老校区,可以依法对其进行处置,所处置的资金主要用于新校区建设。

(四)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加大校企合作的扶持引导力度,促进学校和企业通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积极探索推行“教学工厂”、“企业校区”、“校企双制”、“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等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按照共同的培养目标,联合制定实施课程计划,合作共建生产实训中心。支持行业协会参与举办职业技术教育。支持校企合作组建职教集团。“十二五”期间重点表彰一批具有行业、区域特色的职教集团和一批校企合作成效突出的企业。加快实施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启动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条例立法工作。

(五)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建设。鼓励行业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区域一学校一企业三级实训中心体系。至2015 年,依托“1 + 9 ”网络辐射职教基地分别建成25 个区域性职业技术教育公共实训中心,400 个专业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学校专业实训中心,300 个企业实习基地(中心)。“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继续安排1 亿元,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安排1 亿元,重点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安排1 亿元,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实训中心(基地)建设。

(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示范校建设工程。至2015 年,建成11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25 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创建100 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50 个国家级县级职教中心;建设8 所国家级示范性技师学院、15 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40 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技工学校。

(七)实施南粤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条件建设。建设一批校企合作的技师工作站。2012 至2015 年,省财政每年安排1 亿元用于技师学院建设。鼓励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研修制度,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定期开展“南粤技术能手奖”评选活动。重视提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八)加强粤港澳台合作和国际合作办学。建立粤港澳台职业技术教育合作推进委员会,启动师资交流培训计划、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开发计划等合作项目。支持香港国际教育机构与内地机构合作在我省开展职业培训服务,鼓励优质职业技术院校与境外优质学校联合办学。加强双方职业技能人才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标准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简化广东专业人才到香港工作的审批程序。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与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有关组织、企业和机构开展多元化合作。支持职业技术院校依托粤新合作项目推进交流合作,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办学、开发专业课程、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建立海外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九)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满足各类劳动者提高技能需求的培训体系。重点扶持一批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职业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择优选取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探索采取培训开支列入生产成本、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 %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可以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

(十)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完善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优质职业技术院校与薄弱职业技术院校兼并、重组、联合办学,支持公办职业技术院校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股份制等模式“名校办民校”。贯彻落实《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把民办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对符合条件的民办职业技术院校,可享受与公办职业技术院校同等的基础设施建设收费、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五、加快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保障体系

(一)畅通职业技术教育多元筹资渠道。加大财政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地方教育附加应优先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落实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5%用于职工培训的政策,各市、县(市、区)政府依法提取其中0.5个百分点统筹用于发展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落实对支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发展产业和提供社会服务,合法收入主要用于学校自身发展。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助学体系。着力健全和完善“贷、奖、助、补、减、免”的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助学体系。进一步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农村户籍学生和城市低保学生每年1500 元的国家助学金制度,所需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对没有落实国家助学金制度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市、县(市、区)进行问责。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要从学杂费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 %的经费,用于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能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教师资格、职称实行互通互认。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编制标准,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核定和调整教师编制。国家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准核定人员编制。在部分岗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用人方式,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经学校考核试用合格,可以转聘为相应的教师职称岗位。建立统一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职务系列和实训指导教师职称系列。教师职称评聘重点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倾斜。开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完善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并把受训后技能提升效果作为专业教师的考核内容之一。建立职业技术院校新增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技能证书的聘用制度。加强职业院校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发展职教师范教育。“十二五”期间,把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列入省重点建设高校。支持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及其他有条件的本科院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建设以人力资源职业能力开发评价为核心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体系。国家级重点和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主体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并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者,可视同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指导、督导和抽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建站的原则,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及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积极探索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办法。积极推行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凡属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的,优先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加快省职业技能鉴定南海基地建设。

六、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省、市、县(市、区)职业技术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能,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发挥各自优势,统一执行联席会议的决定,共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每年制定广东省劳动力资源需求报告,定期发布各级各类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企业、行业的用工信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发展。

(二)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各级党政教育实绩考核。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本区域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职责。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纳入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工作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抓教育实绩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并作为教育强市、强县(市、区)考核的指标。加强职业技术院校领导班子建设,重点选好配强熟悉职业技术教育的党政“一把手”。

(三)优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环境。

引导全社会切实转变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营造重视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尊重褒扬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和学术型、技能型两类教育同等重要、两类人才同受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省、市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表彰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国资委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在发展规划、财政投入、基建投入、重大政策等方面要大力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共同推动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依照本《决定》,省制定《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 决定》 和《 规划纲要》 的具体意见,抓好落实工作。

第三篇:河北省建设厅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建设厅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

(冀建村〔2006〕426号)

各市建设局、规划局,各扩权县(市)建设局(规划局):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冀发[2006]10号),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根据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河北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目标分解实施方案的通知》(冀农

[2006]3号)精神,现结合建设系统工作实际,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工作使命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省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农村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村镇规划体系不完善,村镇规划编制滞后,不能有效指导村庄各项建设;人居环境质量较差,一些村庄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落后、生活环境脏乱差;农宅建设不按规划实施,村庄盲目外延、“空心村”问题较为突出;村庄建设缺乏特色,各项建设混乱无序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中,建设系统承担着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科学指导农民建房等多项重要职责。因此,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大历史意义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完善村庄规划、开展村庄治理、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切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理清思路,明确建设系统的主要任务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村镇建设工作全局,以规划为龙头,以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突出特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主要任务:搞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完善村镇规划体系,优化县域城镇与村庄空间布局;加强对村庄规划建设的指导,出台指导全省村庄规划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审批、管理与监督;开展村庄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搞好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传统民居;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村庄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抓好村镇规划和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典型示范,做好新农村建设“十县百村”联系点相关工作。

三、强化措施,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完善村镇规划体系。结合当前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抓紧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村镇体系发展目标与布局,选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提出村庄布局基本原则和目标,统筹配置给水、垃圾、污水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出共建共享方案。全面开展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提出镇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目标,明确镇区和村庄的发展定位,明确重点建设的中心村,提出城乡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村庄调整合并的具体安排以及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分类管理措施,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按照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的组织和指导,把村庄规划编制与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有机结合起来,统一组织、同步编制。按照《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要求,开展规划确定的中心村和保留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优先开展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对规划确定需迁并的村庄,要编制村庄近期环境整治规划,提出限制村庄发展的控制性要求和村庄迁并措施。2006年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150个省级重点镇规划和“十县百村”联系点村庄规划的修编工作,启动省级重点镇所辖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文明生态村创建“百个强镇带百村”的帮建村庄和“百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基本完成中心镇及所辖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基本完成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搞好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市、县(市、区)要积极申请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对辖区内的村庄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调动各方面编制力量,切实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打捆编制。按照《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要求,发挥县(市、区)规划建设部门行业优势,组织辖区内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积极投入到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引入外埠规划设计单位投身村庄规划的编制活动,努力提高我省的村庄规划设计水平。同时,允许注册规划师个人领衔、有关专业设计人员参加的规划设计小组,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鼓励村民广泛参与、集思广益,增强村民对规划的参与程度和监督意识,提高规划实施的刚性。

(三)开展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指导村庄组织开展以“三清三化”(清垃圾、清路障、清杂院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为主题的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切实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容貌环境。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农村集中建设给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督促村庄建立健全村内卫生保洁、垃圾集中堆放和处理等长效管理机制,以县域为主体,逐步推行“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清除村道、田边、活动场地、房前屋后的垃圾,修建村内垃圾池、垃圾掩埋点,做到垃圾定点收集、堆放,及时清运,集中处理;拆除村内影响交通和观瞻的残垣断壁,打通断头路,清理占道堆放杂物和粪便;结合农村沼气建设、改圈、改厕、改厨等活动,制定拆除、改造、美化等具体措施,进行街院和圈舍改造,规整和净化农户庭院。硬化村内主要街道,安装简易照明设施,结合街巷改造工程,建设污水排放设施;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要求,改善村庄环境,为村民乘凉、休憩、交流提

供方便;开展治理柴草乱垛、污水乱泼、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等“五乱”现象,美化、净化街道和庭院。大力开展“村民中心”建设,结合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农村超市和体育健身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村民活动中心,提供村民活动场所,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功能。2006年为启动阶段,各地对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作出部署,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开展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试点示范,积累经验。2007年完成“百个强镇带百村”中帮建村的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2008年完成“十县百村”联系点和“百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2010年全省40%的村庄完成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

开展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不搞违背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要建立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实施方案审查制度,规范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农宅拆迁行为。凡年拆迁比例超过50%且涉及农户200户以上的村庄治理方案,由县级人民政府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省建设厅审查。其他村庄的治理实施方案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审查办法。重点审查治理方案是否存在单纯追求城市化率,为城镇建设腾挪用地指标搞宅基地整理,脱离农村生产需要和农民生活习惯集中建新村,搞不切实际的广场、公园等形象工程。

(四)加强村庄的规划建设审批管理。要严格规划的审查和报批程序,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监督,确保村庄各项建设按规划进行。县(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要把村庄规划实施作为县、乡政府层级监督和效能监察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村庄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建筑法》、《河北省建筑条例》、《河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村庄建设管理,严格按照各项程序进行建设,提高村庄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规范农村住宅建设,治理私搭乱建,确保新建翻建农房按规划建设,有效遏制“空心村”现象。各县(市)要公布举报电话,及时查处不按程序进行建设的各类违法行为。

(五)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健全村镇建设服务体系,抓紧成立以县乡两级为主体的村镇建设服务机构,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年内全省村镇建设服务机构要突破100家。结合建设系统“三下乡、五服务”活动,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认真组织好《河北省村镇民居建筑设计施工方案》和《河北省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技术指导》等的发放工作。抓紧制定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标准,印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公共建筑优秀设计方案》、《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优秀规划设计方案》、《河北省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等技术图书和文件,完善“河北省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指导”系列丛书,开展“河北省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大赛”,实施“100种房屋设计方案送到农村”活动,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和各种技术资料。

(六)加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开展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摸清我省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抢救性地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传统民居,防止对农村传统文化、乡土风情、地方特色和民族风貌的破坏。历史文化名镇(村)要编制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提出建筑高度控制及保护修缮措施,对与传统风格不相协调的建筑及时进行整治,促进优秀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专项资金的使用,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力度。2006年完成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申报和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命名工作,2010年完成三个批次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申报、确定和命名公布工作。

四、健全机制,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建立任务明确、分工负责、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制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二)建立长效机制。一是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帮扶力量,发挥市场的能动作用,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推动机制和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工人、老教师”等人员的积极性,组成“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理事会”,对村庄的规划建设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形成村民自治、主动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探索建立驻村规划建设指导员制度,强化对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形成政府引导、规划调控的有效格局。

(三)抓好典型示范。一是要以新农村建设“十县百村”联系点、乡村旅游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创建”和文明生态村创建实施“百个强镇带百村”活动为契机,抓好村庄规划建设和治理典型示范,总结经验,全面推广;二是组织设计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村庄规划、公共建筑和农民住宅实地采风和设计竞赛活动。全省乙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要结合所承担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任务,按照《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要求,编制1-2个村庄规划样板,探索我省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规划建设新模式,有效指导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各市要将乙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和村镇建设服务中心承担规划编制的村庄名单、完成时间于2006年10月底报建设厅。

(四)搞好培训和宣传。一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学习班、讲座、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各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省建设厅将与有关部门合作,每年对全省重点镇主要领导进行轮训。二是通过标语、图画、小册子等手段,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村庄规划建设技术知识和法律常识,提高农民群众对村庄规划建设的认识。三是高度重视并热情支持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创造,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办法,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活动,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果。

各市、县(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各自职责,抓紧提出本地本部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阶段性目标以及政策措施,于2006年10月底上报省建设厅。

二〇〇六年九月十一日

发布部门:河北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6年09月11日 实施日期:2006年09月11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安全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自查报告

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安全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自查报告

******: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32号)精神,着力解决全省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等突出问题,推进全省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017年9月15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发﹝2017﹞3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精神,*****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17年10月14日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对《实施意见》进行了重点传达学习,并严格按照国家、安徽省、集团公司部署要求,开展了系列安全生产工作。现将**公司落实《实施意见》“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体系”之“

(五)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求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大中型企业和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的落实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部署,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落实国家安监总局《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安监总办〔2015〕27号)关于“必须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的规定,1 以及《实施意见》中关于“大中型企业和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的要求,于2013年8月17日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为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及时根据人事变动,调整安委会成员。同时定期组织召开安委会会议,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以及研究部署公司安全生产重点工作。

二、关于“高危企业依法依规设立安全总监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或由中介机构委派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安全管理人员”的落实情况

**公司作为轻工业企业,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关于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已由设置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向设置独立安全管理机构转变,目前在股份及其所属单位层级均已成立了独立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安全管理工作。2017年6月份公司下发文件成立了安全环保部,所属各子公司均成立了安全环保处,并按照要求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同时,**公司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关于管理安全管理人员报考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号召,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参加集团公司注册安全工程师报考培训,目前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人员已达6人,均从事安全生产和安全技术管理工作。

三、关于“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垮地区,多层级和境外中资企业投资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情况

为强化下属13家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根据集团公司与***公司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及各项安全 管理要求,在总结2017年安全目标责任书考评基础上,制定了《2018年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目标责任书》和考核实施细则,在一季度安委会上与各子公司完成了责任书的签订。组织安全管理人员研讨制定了各子公司二级部门责任书和考核细则,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层层签订至工段班组、每一位员工,层层分解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实现了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同时,结合中期、终期两个时间节点对责任书的完成情况开展考评、实施奖惩,进一步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同时,强化督查检查,督促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以安全大检查、大排查专项行动及省“铸安”专项行动为契机,结合阶段性安全管理重点,组织开展“四不两直”安全检查,通过严格督促检查,强化隐患治理,深化专项整治,督促所属各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四、关于“发挥国有企业安全生产示范作用”的落实情况 ***公司将安全标准化创建作为提升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加大安全投入,积极开展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建设,目前除新建基地外实现了安标创建全覆盖。同时,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文化创建工作,下属**公司开展了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建设,**公司开展了尘毒治理示范企业建设,***公司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与风险分级管控双体系建设,自觉接受属地监管。

***公司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省安监局以及集团公司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部署及要求,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理念,严格按照“五落实.五到位”管理规定,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全员教育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积极创新安全管理方式方法,严防各类事故发生,不断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集团公司*****贡献力量。

2018年7月23日

第五篇: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

冀发„2009‟13号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残疾人事业

发展的意见

(2009年3月30日)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省有496万残疾人,涉及1536万家庭人口。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已成为全省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精神,推进我省残 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健全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以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助残工程,到2015年,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安全住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残疾少年儿童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到2020年,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残有所助”,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与全体人民共享小康社会。

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承办、社会参与、政策扶持、市场推动的发展格局。

坚持普惠特惠、全面发展。按照普惠加特惠、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一般性制度安排和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将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纳入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优先解决残疾人急需的难点热点问题。破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兼顾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特殊服务需求,对农村残疾人工作给予重点支持。将基层残疾人工作作为重点,把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基层,为广大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产品和技术。

坚持人道主义、扶残助残。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一步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切实理解残疾人,热情关心残疾人,倾力帮助残疾人,把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关爱落实到每个残疾人身上。

三、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建立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将残疾人作为重点保障对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建立以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维权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优质优惠服务。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要完善功能,规范管理,扩大受益面,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培育面向残疾人的服务组织,使残疾人特殊服务得到满足。要制定残疾人服务行业管理扶持政策和技术标准,建立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鼓励和支持残疾人服务领域的科技研究、引进、应用和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四、实施十项助残工程

(一)实施残疾人医疗康复工程。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建立社区康复服务体系。2009年底前,为4.3万名贫困白内障盲人免费实施复明手术。2011年底前,为4000名贫困残疾人制作安装假肢提供补贴,为4000名贫困聋儿验配助听器提供帮助,为8万名特殊困难肢残者提供辅助用具补贴。对贫困精神残疾人免费提供药品。对0-6岁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和残疾孤儿的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给予补助。建立健全智障儿童与多重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将智障残疾人康复训练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有计划地在医学院校开设康复专业。重视母婴保健工作,加强精神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对于城乡低保残疾人家庭孕妇和新生儿,由县(市、区)卫生部门组织开展孕期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听力筛查)及早期干预,所需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宣传普及预防残疾知识,提高公众预防残疾意识。

(二)实施残疾人生活保障工程。各级政府安排的困难群众救助资金,要给予贫困残疾人特殊扶助。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对家庭长期困难的残疾人适当给予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重残和一户多残贫困残疾人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金在原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按分类施保政策给予重点保障。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无劳动能力的成年一、二级残疾人,单独立户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纳入城乡低保范围。残疾人家庭发生临时生活困难的,当地政府应从社会救助资金中给予一次性临时困难补助。在全省实行盲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对盲人读物邮件实行免费邮递。各地要将贫困残疾人作为城乡医疗重点救助对象。确保残疾人按照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学生保险等,对于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的贫困残疾人参保缴费的,县(市、区)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各地要抓紧研究制定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补贴的具体办法,稳定和促进残疾人个体就业。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将残疾人全部纳入,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残疾人个人缴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由农村医疗救助资金解决;享受城镇低保待遇的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基本医疗保险费个人负担部分统一由城市医疗救助资金解决。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力度。(三)实施残疾人教育培训工程。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3年内全省培训残疾人10万名。到2010年底,各县(市)要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保障盲、聋、哑、弱智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异地就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和残疾人子女就学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安排。对考入中、高等院校贫困残疾学生以及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以上毕业证书的残疾学生给予资助,资助经费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支付,各设区市可适当提高资助标准。对考入中、高等院校的贫困残疾人子女,可参照残疾学生资助标准资助。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学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符合条件的残疾考生。(四)实施残疾人就业工程。各级政府要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县(市、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并纳入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要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要带头安置残疾人。对于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县级以上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优先安排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生产或者经营。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购买集中使用残疾人用人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对安排残疾人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积极支持社会举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残联等部门要鼓励支持有按摩业务的单位优先安排盲人按摩人员就业。对符合开办盲人按摩机构的盲人免收各种费用;对个体经营者按60%比例安排盲人就业的,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有关部门要减免各种税、费。机关考录公务员,符合国家规定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的残疾人报考者,以及事业单位招聘职员,对适应岗位要求的残疾人报考者,凡符合职位条件要求的,应与其他报考者一视同仁,择优录用。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发展社区服务事业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要将残疾人列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提供就业援助,并优先提供残疾人力所能

891011121314-

下载湛江市教育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湛江市教育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