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 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冀发〔2017〕22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32号)精神,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安全发展、改革创新、依法监管、源头防范、系统治理的基本原则,以遏制较大、严防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重点,依靠严密的责任体系、严格的法治措施、有效的体制机制、有力的基础保障和完善的系统治理,大力提升全省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奠定稳固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夯实与经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的安全生产基础,监管执法能力显著增强,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提升,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达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安全保障水平。与2015年末相比,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9%,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32%,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下降6%。到2030年,全民安全文明素质全面提升,依法治安体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企业主体责任得到全面落实,实现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三)严格落实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安全生产协调发展。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党政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制定安全生产领导责任落实评价标准,严格施行安全生产履职述职、绩效考核和失职责任追究制度。
(四)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职责,并落实到部门工作职责规定中。制定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以下简称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政策规划制定修订、执法监督、事故调查处理、应急救援管理、统计分析、宣传教育培训等综合性工作,承担职责范围内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执法职责;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履行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强化监管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其他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要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党委、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支持保障,共同推进安全发展。
厘清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关系。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承担本级安全生产委员会日常工作,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本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履行综合监管职责。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职责,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落实监管职责。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五)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负全面责任。企业应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承担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对其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承担直接领导责任。赋予主要技术负责人安全生产技术决策和指挥权,强化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完善落实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跨地区、多层级和境外中资企业投资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国有企业要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接受属地监管。
三、改革安全生产工作体制机制
(六)加强安全生产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明确1名常委联系安全生产工作,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原则上不作频繁调整。县级以上党委每半年、政府每季度至少研究1次安全生产工作,各类功能区(包括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下同)党工委、管委会,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每月至少专题研究1次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党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定期调研检查制度,各市党委每半年、县(市、区)党委每季度由其主要负责人带队至少调研1次安全生产工作;各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各市政府每半年、县(市、区)政府每季度由其主要负责人带队至少检查1次安全生产工作;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每月至少带队检查1次安全生产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相关部门负责人要结合职责分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督导检查。
(七)强化安委会及其办公室功能。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安全生产重点县(市、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委员会原则上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第一主任。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协调解决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突出矛盾和问题。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同级安全监管部门。上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可派员参加下级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矿山等高危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设立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统筹协调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八)加强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安全监管部门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和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行政执法职能。组织、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对安全生产工作给予支持保障,配精配强安全生产重点部门、关键岗位人员。建立安全监管干部培养交流机制,选派优秀安全监管干部到基层和国企挂(任)职。研究出台稳定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政策措施。完善各类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明确负责安全监管的机构,以及港区安全生产地方监管和部门监管责任。要统筹加强安全监管力量,重点充实县(市、区)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强化乡镇(街道)和各类功能区安全监管力量,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安全监管人员。承担安全监管职责的行政事业单位、带有生产性的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明确负责安全监管的机构,配足配强满足工作需要的安全监管人员。
(九)改革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体制。依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承接好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移交的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和力量建设,2018年底前,明确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及生产、储存、使用、销售、运输、寄递、废弃处置等环节的法定安全监管责任并推进落实。理顺民航、铁路、电力、水上交通等行业监管体制,明确行业监管、区域监管与属地监管职责。
(十)加强村(居)安全生产管理。将安全生产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广村(居)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经验。村(居)民委员会应引导生产经营单位成立安全生产互查自律组织,每村(居)至少设立1名安全生产网格信息员和1名安全生产公益岗位人员,负责日常检查、宣传、举报、报告、传达等。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及时向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开展后续工作。
(十一)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力量。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各类规模以上(限上)企业应设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设置安全总监,明确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岗位。矿山等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100人的,应独立设立专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数量1%、不少于3人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30至100人的,应配备不少于2人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30人以下的,应配备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服务机构参与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机构不得与其他机构合并设置。
四、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化进程
(十二)健全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及时制修订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各市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当地实际相适应的法规,解决区域性安全生产突出问题。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省有关部门应加大安全生产标准整合力度,加快建立以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的省级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建立省安全生产标准技术委员会,统筹推进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十三)严格准入及事中事后监管。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条件和产业政策,严把建设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等环节安全关口。深化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国务院和省政府取消、下放、移交的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十四)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提高安全监管执法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持续开展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体制。制定实施执法计划,完善执法程序规定,细化执法自由裁量标准,实行行政执法质量通报制度。严格监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提高专业监管执法人员比例。
(十五)完善事故调查处理机制。坚持问责与整改并重,充分发挥事故查处对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促进作用。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组长负责制。对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典型事故实行提级调查处理或联合调查。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办法,事故结案1年内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估,上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对下级政府事故整改评估情况进行监督。制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完善事故调查配合协调机制。
五、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十六)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2017年底前,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制定出台安全风险分级标准和管控措施,实行企业、公共区域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高危项目审批必须严把安全生产入口关,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安全、环保、节能、质效等手段,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全省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行风险预警控制和联防联控机制。
(十七)强化隐患治理监督。2018年底前,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制定隐患排查治理规定和各行业领域重大隐患排查认定标准,建立政府、企业联网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安全生产整改令制度,向社会公布重大隐患整改措施、期限、责任单位和督办部门。对整改和督办不力的纳入政府核查问责范围,实行约谈告诫、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执法,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采取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供电和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按规定给予上限经济处罚,对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八)强化预防控制管理。企业应建立全过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实行安全风险和隐患双清单管理,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定期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排查、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实行分级管控,制定落实安全操作规程。实行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落实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双报告”制度。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三同时”制度。加强外委施工以及危险性较高临时作业的安全管理,严禁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个人。
(十九)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配置标准,结合城市灾害特点,完善公众聚集场所避难逃生设施。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城管、质监、环境保护、消防、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每5年组织一次城市运行设施安全风险评估,针对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有关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定期联合组织区域性、行业性安全检查,重点加强城市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隧道桥梁、管线管廊、轨道交通、燃气、电力设施、危险介质存储罐区、各类环保设施设备及电梯、游乐设施等的安全管理、安全运行、检测维护。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综合市场安全监管,清理“三合一”场所。推进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和消防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建设,推进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社区和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
(二十)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以瓦斯、水害、火灾治理为重点,加大煤矿专项整治力度,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加大对“一证多采”“假整合”非煤矿山整治力度,对盗采国家矿产资源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彻底整改“头顶库”安全隐患。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装卸和废弃处置全过程管控,加快推进人员密集区域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工作。淘汰烟花爆竹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全面推行机械化升级改造,建立烟花爆竹“打非”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建筑施工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和起重机械安全监管。加强工业建设项目施工和农村建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乡村公路和急弯陡坡、高速隧道、跨山高架桥、临水临崖危险路段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加强轨道交通、港口码头等防灾监测、风险检测和安全防护系统建设。严格执行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校车和船舶生产制造标准,提高安全性能,强制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整船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对已运行的加快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推进运输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客货运输车辆、危险化学品运营车辆、低速电动车、拖拉机等高风险车辆管理,全面清理客货运输车辆、危险化学品运营车辆、渔业船舶挂靠经营行为。加强冶金、建材、旅游等行业领域和特种设备安全治理。
(二十一)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将职业病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及安全生产考核体系。坚持管安全生产必须管职业健康。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职业健康监管支撑保障体系。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和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建设。强化高危粉尘、高毒物品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建立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机制,扩大工伤保险和社会救助覆盖面。将严重尘肺病患者等职业病失能人员纳入重大疾病救助等社会保障范围,为符合条件的职业病患者落实医疗与生活救助措施。
六、强化安全基础保障能力(二十二)加大安全生产资金装备保障。建立完善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监管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将安全监管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全额保障范围。明确安全监管执法装备及现场执法和应急救援用车配备标准,保障监管执法需要。统一安全生产执法标志标识和制式服装,落实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岗位津贴。建立并落实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制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制度,建立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和扶持安全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安全技术装备研发生产企业。
(二十三)建立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依托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承担安全技术科技研发中心等建设任务。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装备研发基地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开展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领域人才培养、事故预防理论研究、重大事故鉴定分析、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广泛应用。大力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融合度,构建互联互通的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信息化网络。
(二十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培育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等多元化服务主体。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投入机制,加快培育有影响力的技术服务品牌机构。支持相关机构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评价等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业行业组织优势,强化自治自律。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公示制度和由第三方实施的信用评定制度,依法查处租借资质、违法挂靠、弄虚作假、垄断收费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引导律师为安全生产提供专业法律服务。鼓励微小企业订单式、协作式购买运用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
(二十五)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在矿山等高危行业领域率先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其他行业领域分步实施。引导推动保险机构参与对参保企业的安全生产服务。按照不低于企业保费总额20%的比例提取生产安全事故预防资金,专项用于企业风险评估管控、安全咨询、安全检查论证和事故预防等安全服务。
(二十六)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将安全监管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建立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定期轮训制度,各级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每3年脱产3个月轮训1次。鼓励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攻读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学位、报考相关职业资格。创新安全生产培训考核方式,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安全培训和考试系统。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考试基地和安全生产培训实操基地建设。严格落实企业劳动用工安全管理和培训制度。
(二十七)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行政管理职能,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现场救援时效。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应急救援现场指挥官制度,建设联动互通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实施基层和企业一线人员安全应急处置与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预案管理,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实行区域化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加强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建立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机制。
七、严格安全生产监督问效
(二十八)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促进作用,针对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各级政协对安全生产的民主监督作用,围绕突出问题开展协商调研,积极提出意见建议。各级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应当认真办理、及时反馈。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安全生产监督,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制度,落实有奖举报。
(二十九)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加强与审判、检察、公安机关协调配合,完善安全生产违法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与协查机制。对违法行为当事人拒不执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决定的,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应依法申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司法机关应当依法给予支持。研究建立安全生产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三十)建立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和工作机制,将巡查结果纳入安全生产考核内容。省政府每两年对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政府及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实施1次巡查,重点巡查其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情况。根据工作需要,巡查可延伸至县(市、区)、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巡查发现的问题线索移交有关部门和市政府调查处理,重大事故隐患由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被巡查地区收到巡查组反馈意见后,应认真整改落实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将整改和查处情况报送巡查组审核。建立巡查通报机制,将巡查及整改结果通报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抄送省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告。
(三十一)严格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和体现安全发展水平的安全生产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考核中的权重。各级党委、政府要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对安全生产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并在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取消本年度各类评先评优资格。建立国有企业负责人年薪与安全生产绩效挂钩制度。
(三十二)严肃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机制。综合运用警示约谈、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刑事追究等措施,严肃查处安全生产领域项目审批、行政许可、监管执法中的失职渎职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严格事故直报制度,对瞒报、谎报、漏报、迟报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责。健全领导干部非法干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因安全生产被问责,不适宜担任现职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的,一年内不得提拔或者重用;被降职的,两年内不得提拔或者重用。建立企业全过程安全生产责任追溯制度,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者依法实施相应的职业禁入,对事故发生负有重大责任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并依法实施相应的行业禁入。
八、营造安全生产浓厚氛围
(三十三)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各级宣传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舆论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会同安全监管等部门提高安全生产公益性宣传频次,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典型经验、安全常识。配合安全监管等部门推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督促安全生产部门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新闻发言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加强舆论监督,曝光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和隐患,健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监督机制,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十四)加强安全生产素质教育。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应当将安全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建立完善中小学安全教育和高危行业职业安全教育体系,在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严格落实安全教育内容,推动各类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安全专题教育活动。鼓励高等学校将安全教育纳入选修课程,开展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县级以上政府应逐步设立安全教育实践基地。
(三十五)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企业激励机制,对安全生产诚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建立失信企业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及存在失信行为的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由发展改革、安全监管、国资监管、国土资源、商务、工商、银行、保险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落实失信惩戒措施。
(三十六)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支持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安康杯”“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和“妇女岗位建功”等活动,深化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优秀班组创建活动。加快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知识普及活动。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落实办法,抓紧出台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和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各市(含定州、辛集市)要将本地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同时抄送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本实施意见及重点任务分工情况作为重大督办事项,纳入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督查巡查重点内容,适时进行通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牵头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第二篇: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促进我省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着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科学有序,走出一条符合河北实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坚持优化布局。发挥环京津、沿渤海区位优势,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完善城镇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发展脉络,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人文特色的城镇和乡村。
——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互动融合发展,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历史禀赋,因地制宜选择城镇化发展路径,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
(三)发展目标
——发展速度适宜。到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左右;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左右,新增城镇人口800万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0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
——发展质量提高。城乡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备,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发展方式合理。集约型、组团式成为城镇发展的主导,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成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
——发展体制健全。建立起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改革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以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前置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城区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和首都周边城镇落户条件。承载压力大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对稳定职业、稳定住所的年限和范围作出具体规定。全面放开各类人才落户限制,放宽投靠类人员落户条件,实行省内外人员同等落户政策。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快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开展IC卡式居住证试点。探索推行社区公共地址管理使用办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五)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探索城镇居民、职工和新农合医疗保险衔接机制。研究制定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抓好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立法,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施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公办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实现农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集体经济资产转为规范的公司制运营。
(六)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成本,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企业依法与农民工订立劳动合同,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农民工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积极参加各类保险、就业培训,提高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三、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七)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把首都周边的一批县(市)建设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卫星城市。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培育壮大重点城镇发展轴(带),促进发展要素向城镇集聚,构筑层次分明、梯度有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布局结构。
(八)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石家庄省会职能,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布局结构,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不断晋升在全国省会城市的位次,增强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周边地区城市全面深化与京津对接,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和布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域。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城市充分发挥港口和临港产业优势,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大物流、大产业、大港口,打造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增长极,促进港、城、产一体化发展。发挥冀中南地区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地区的优势,推动邯郸、邢台与中原经济区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中原经济区与首都经济圈交流合作的门户,打造省际合作的桥头堡,发挥衡水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规模和实力。张家口、承德等北部地区城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张家口与北京联合申报冬奥会为契机,建设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积极培育定州、辛集等省直管县(市),加快向新兴区域中心城市迈进。
(九)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扶持壮大中等城市,优先培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经济实力强的县级市和县城,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中等城市,到2020年,20-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达到35个左右。全面推进县城建设,引导产业、资本、人口等要素向县城聚集,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品位,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各类商业设施,增强县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十)大力培育特色小城镇。选择一批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镇进行重点培育,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有条件的县(市)确定1—2个镇重点给予支持,着力提高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的能力。进一步落实对重点镇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建制镇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商贸流通服务和支农服务等功能,强化镇与中心村之间的设施网络建设,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多样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
(十一)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全面对接京津交通基础设施,加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建设,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和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形成完善的公路网、快速的铁路网、发达的城乡公交网、现代化港口群和较完备的机场体系。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完善普通干线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实现中心城市与县(市)、重要乡(镇)和重要产业园区便捷连接。构建以石家庄机场为中心,唐山、秦皇岛、邯郸、承德、张家口等机场为支点的航空体系,发展通用航空。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构建现代化的港口群。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强铁路、公路、民航和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巴士等多种交通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发展智慧交通,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
(十二)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着力提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结构层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污染企业与落后产能。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工业城市逐步向服务型城市转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和面向农村农民的生产性服务业。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和提升工程,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增强县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城建设良性互动。
(十三)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布局规划,以城镇轴(带)为依托,以各类园区为载体,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沿海地区发挥沿渤海的区位优势,面向全球进行产业定位,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产业园区,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带,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京津周边地区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承接资金、人才、产业、技术等方面的转移,提高产业的智能化、低碳化水平,培育区域新的发展增长极。冀中南地区城镇加强与京津、黄骅港的通道连接,促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西北部地区积极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为中心的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积极发展服务业,扶持发展现代农业,适度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合理配置产业用地,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搞好各类产业园区规划及环评,统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功能性城市新区。
(十四)营造创业就业环境。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城市规模经济产生的专业化分工效应,放宽政府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创业活力。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激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创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使更多人通过城镇就业有序实现市民化。
五、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十五)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逐步形成城乡统一、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精明增长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开展城市总体规划评估工作,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公开公示制度、规划督察员制度、责任规划师制度,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形成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管理机制。制定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将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的考核和离任审计,加强地方人大对城市规划实施的依法监督。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强化对城市规划管控的技术支撑。
(十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加密支路、步行和自行车网络,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全面推广公交一卡通,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出行分担率。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改造现有城市供排水设施,加快南水北调受水区地表水厂和配水管网建设。推进污水处理、污泥处置、雨水回收、再生水利用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存量垃圾治理、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建立多气源的城市供气体系。加快城市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统筹各类地下设施、管线布局,加大地下管线投资,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健全城镇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优化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构建布点合理、设施完善、装备精良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
(十七)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健全和完善城镇公共设施配置标准,根据城镇功能和人口数量,统筹布局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养老、文化、体育、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免费开放文化、体育、休闲等公共设施,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经费投入,保障社区居委会工作和服务用房,推进多功能、集成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合理配置中小学和幼儿园资源。加强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服务网络。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工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创新公共服务供应方式,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规模,实现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
(十八)严格建筑质量管理。构建以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为核心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强化招投标监管,合理控制施工工期,实行优质优价,严格落实质量处罚制度。加大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质量行为和工程质量的监管。严格执行施工安全主体责任制,强化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加快工程质量安全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效能。建立完善建筑方案设计专家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和尊重规划建筑师的作用和创作成果。
(十九)提升城镇管理效能。转变政府职能,鼓励社会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实行建管并重,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管理体制,下移管理重心,条件成熟的镇建立城市管理体制。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城市管理上台阶,实行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化、人性化、精细化、社会化。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推行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化,建立公开、便民、高效、规范的服务机制。以人的需求为首位目标,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开展城镇环境容貌综合整治,建立精细管理长效机制,使城镇面貌干净、整齐、有序。科学划分城乡社区网格,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强化社区自治服务功能,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六、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二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构建中心城市主城区与周边县(市)同城化、组团式发展格局。划定城市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红线、蓝线、紫线、黄线、绿线,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和保护性空间,设定容积率、绿化率等规范性要求。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高效利用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严格保护生态用地。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调整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布局,增加生态绿化和休闲游憩空间。合理布局城市新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先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功能适度混合和职住基本平衡,鼓励建设复合功能区和城市综合体,减少通勤量和交通污染。
(二十一)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城镇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海岸线、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抓好城镇道路、小区、广场游园绿化和城郊防护林、风景林、森林公园建设,积极创建文明城镇、卫生城镇、园林城镇、环境保护模范城镇。严格控制组团城市生态隔离空间,保护山体和水体原有的生态格局,预留防护绿地,控制水体沿岸建设,强化水功能区管理,控制地下水超采,保障用水安全。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强化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管。加快城市中心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步伐,对污染严重的违法排污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既有建筑节能和热计量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推进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
(二十二)塑造城镇文化特色。建立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景观,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努力建设有记忆的城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程,对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和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普查鉴定、建立名录、登记挂牌,分级分类制定保护措施,纳入保护规划。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聚落地名申报保护工作。推进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搞好城市设计,明确城市风貌特色定位和空间总体框架,合理控制建筑体量、高度、材质、色彩,突出建筑文化和艺术性。建筑方案设计充分融入中国元素和燕赵文化,体现地域、人文、环境、资源的特点,注重自然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集约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弘扬历史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镇居民道德素质。
(二十三)推进智慧城镇建设。加强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推进城市基础信息库建设,完善地理信息、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开发利用,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抓好国家级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适时开展省级试点工作,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七、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十四)发挥城镇带动作用。编制以县(市)域为单元的城乡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因地制宜实行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完善城乡一体客运网络。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持续、稳步增加,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用地市场、金融市场。增加信息惠农、技物结合的专家服务,加大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奖励力度。
(二十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股份合作企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兴办形式多样的农业企业,鼓励工商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一批独立的农业经营法人实体。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重点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主体。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和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实施“百城购物·供销社超市”计划,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强化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连锁直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务,加快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特别是农村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六)加强新农村建设。对县(市)域村庄进行定级定位,划分中心村、基层村、特色村、搬迁村,针对不同类别村庄分别提出规划建设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稳妥推进中心村建设,引导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建共享,打造一批新民居示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对基层村,重点推进厕所改建、饮水工程、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对特色村,依托现有村庄特色,尽可能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彰显燕赵特色。对不适宜人居的边远、小型村,实施搬迁整合。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工程、通信升级工程、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研究制定治理“空心村”政策措施。
八、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七)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从严从紧控制占用耕地,避让优质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禁突破规划设立新城新区和各类园区。严格控制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统筹城乡发展用地,积极推进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探索开展人地挂钩。建设节地型城镇,严格用地标准,加强节地考核,开展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着力盘活闲置土地。用好用足地下地上空间,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对在结构调整和压减过剩产能中退出的企业用地,给予优惠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加快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完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落实不动产税收政策,逐步减少城镇建设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
(二十八)创新资金保障机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多元化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加大各级财政对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发行市政债券。建立动态平衡的政府偿债保障机制,防范债务风险。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运营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探索建立政府统一监管的民间融资市场和管理机构。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阶梯电价、阶梯水价、阶梯气价制度,落实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和供热计量收费制度。
(二十九)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实现住房供应多元化。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逐步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实行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制定公平透明的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努力提高城镇物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三十)优化行政区划格局。建立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合理拓展中心城市行政区规模,有序推进设区城市周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市)撤县设区,纳入市辖区管理,解决市县同城、重名等问题,支持有条件的中等城市适时提升为区域中心城市。适时调整部分县(市)城区区划设置,推动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对设市城市城区范围内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镇撤镇设街和村改居,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省直管县(市)和强镇扩权改革试点范围,审慎稳妥推进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乡撤乡设镇。重点镇设立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其他镇(乡)政府明确机构和人员,负责村镇建设管理工作。选择具备一定规模和经济基础的建制镇,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工作。
九、强化推进措施
(三十一)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成立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推进政策落实和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各市、县(市)党委和政府都要把城镇化工作摆在全局的位置来抓,明确城镇化工作机构,给予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加大对城镇化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视财力情况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经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人防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三十二)完善规划和配套政策。制定《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各市、县(市)都要根据当地实际,相应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统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智力资源,积极开展城镇化重大课题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调整修订和制定符合新型城镇化需要的规章政策,大力推动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等各项制度改革,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公共政策公示、公布和听证制度建设,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利益,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包容发展。
(三十三)开展试点示范。根据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需要,突出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试点工作,在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确定一批城镇化改革试点市、县(市)和乡(镇),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继续推进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试点,开展绿色建筑、绿色小区、优秀建筑、特色风貌街区、景观街道等示范项目评选活动。
(三十四)加强干部和人才培养。统筹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等教育资源,适时举办多层次新型城镇化培训班,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加快更新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培养和引进规划建设管理人才,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
(三十五)搞好评估监测。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统计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每年发布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查,及时公布督查和整改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良好氛围。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
第三篇: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河北省职工经济技术
【发布单位】803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05-16 【生效日期】2000-05-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河北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关于
在全省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委,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河北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关于在全省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0年5月16日
河北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领导小组
关于在全省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意见
为了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总工会《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决议》,团结和动员全省广大职工在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决定从今年起在全省职工中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具体意见如下:
一、一、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意义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委五届八次全会通过了贯彻落实这一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及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搞好国有企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最近,省委、省政府决定2000年要在全省广泛开展“管理质量效益年”活动。当前,全省广大职工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推进国有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紧密结合“管理质量效益年”活动,努力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增创新优势,为实现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宏伟目标建功立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技术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省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三低一高”(产品档次偏低、产品结构优化度低、整体竞争力低、国有经济占比重偏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职工素质有待提高,技术工人队伍急需壮大。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就是要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取代落后的管理方法,围绕调整结构,改进质量,加强管理,开拓市场,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经济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各级、各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广泛深入地动员和组织职工群众尽快掀起经济技术创新高潮,为今年内我省国有企业实现改革脱困的“两大目标”,为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建功立业。
二、二、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要求与目标
我省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增加国有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为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组织广大职工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开展各种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努力推动企业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开拓市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培养一批经济技术创新能手,创出一批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帮扶一批亏困企业扭亏和减亏,为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做出较大贡献。
2000年全省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年内实现双“百、千、万”。即:帮扶100家亏困企业实施扭亏或减亏,举办1000期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培训班,创较大经济技术创新成果10000项;选树100个经济技术创新先进集体、1000个经济技术创新先进班组、10000个经济技术创新能手。
为实现上述目标,各级、各单位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引导教育广大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经济技术创新意识。经济技术创新,首先要思想观念创新。要引导广大职工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论述,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经济技术创新的现代意识,树立知识是资本、人才是财富、科技是生命的科技意识,树立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关键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意识,使广大职工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投入到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来,以经济技术创新的新成就,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2.结合实际,实现重点突破。经济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某一种单项的技术或者是工艺的发明,而是包括改革旧制度、调整旧结构,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市场,形成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等许多新的内容。各级、各单位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就要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分类排队,明确主攻方向,选好经济技术创新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组织有力的队伍,扎实有效地实施,力求在整体推进中实现经济技术创新的重点突破。
3.强化岗位培训,努力造就经济技术创新队伍。各级、各单位要以企业为主体,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和经济技术创新培训。培训内容要多层次、多门类、多样化,组织方式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工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和职工技协阵地的作用,引导、支持、鼓励职工岗位自学成才。要大力推广电子信息、软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新操作法和创新技法,切实组织好全省职工“迎接新世纪计算机知识普及及应用大奖赛”等活动,提高广大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岗位技能,努力造就一支有觉悟、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能够担当起经济技术创新重任的高素质的新型职工队伍。
4.组织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技术活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各级、各单位要紧紧围绕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来组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要突出创新、创先、创优、创最佳水平,在广大职工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提一条新建议、学一门新技术、创一项新成果”的活动,使技术创新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5.继续深入开展“学邯钢”等全国十大企业活动,努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各级、各单位要组织发动职工深入开展“管理质量效益年”活动,大力学习推广邯钢经验,从严治企,苦练内功,着力抓好财务、质量、成本三个环节,强化管理创新,努力“培养一批经济技术创新能手、转化一批经济技术创新成果、总结一批先进技术(管理)操作法”。要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广泛开展“培养一名经济技术创新能手、完成一项技术革新、创新一项经济技术活动记录”的竞赛活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继续组织好“安康杯”竞赛。要努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好重点工程竞赛,使重点工程在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等方面实现创新。各行各业都要广泛开展服务创新活动,把“窗口”竞赛进一步抓实抓好。
6.建立健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职工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各单位要从组织领导、创新培训、资金保障、运行管理、总结表彰、评审奖励等方面,制定经济技术创新的领导、依靠、激励、管理等有效机制,以达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管理到位、资金到位、政策到位。努力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进一步保护好、发挥好、调动好广大职工实施经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三、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意义深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增强这项工程的群众性、时代性和效益性,必须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实施。省成立河北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总工会。各设区市、县及省直单位都要建立相应组织,制订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2.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各级、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落实省委关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决定,努力实现落实依靠方针制度化、规范化。各设区市总工会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今年内使9%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起“依靠”制度,从多方面调动职工投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认真研究制定落实经济技术创新政策。要积极探索、研究制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奖励政策。各企业对职工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和技术(管理)创新等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要根据创造价值多少和贡献大小予以奖励。建议年创造价值10万元以下者,奖金额为价值额的2%;年创造价值10万元以上者,奖金额为价值额的1%。奖金由受益单位支付,企业单位应能计入生产成本,事业单位在事业费或者收入提成中列支。各级、各单位对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效益者应给予重奖,其中省技术类创新标兵应晋升为工人技师、高级工人技师(或相应技术职务),并作为推荐省“五一”奖章获得者的重要条件。
4.充分发挥职工技协和劳动模范等方面的作用。各级、各单位在组织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要大力发展技协组织,充分发挥“三结合”(技术工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相结合)的职工技协队伍在技术攻关、技术比赛、推广应用新技术、培训岗位技术技能带头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劳模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劳模素质,敢于并善于在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培养选树先进模范,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要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提高班组管理水平,发挥好班组长的作用;要发挥县以上各级工会的作用,帮扶亏困企业扭亏增盈,促进企业发展。
5.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推进管理和技术进步、鼓励经济技术创新的强大声势。各级、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介和各单位的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开展创新工程的意义,宣传在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和创新成果,宣传各地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经验。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通过《简报》和各新闻宣传单位,刊发各级、各单位开展活动的情况和经验。
6.加强组织管理,做好评比选树工作。各级、各单位要层层建立职工创新成果征集制度、创新成果发布制度、选树创新典型制度和工作调度制度,努力把组织管理工作抓紧抓好,及时反馈信息。年内省拟评选100名经济技术创新标兵、100个经济技术创新红旗班组、100项重大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各级、各单位要注意积累先进职工创造的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
改革发展的意见
(2016年12月9日)
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标志,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中,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依然突出,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尤其是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事故发生呈现由高危行业领域向其他行业领域蔓延趋势,直接危及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现就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安全发展,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以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领导、改革创新,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着力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着力堵塞监督管理漏洞,着力解决不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依靠严密的责任体系、严格的法治措施、有效的体制机制、有力的基础保障和完善的系统治理,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治理能力,大力提升我国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安康幸福、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发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安全生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破解安全生产难题,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监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增强监管执法效能,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
——坚持源头防范。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安全为前提,把安全生产贯穿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坚持系统治理。严密层级治理和行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实施社会共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基本成熟,法律制度基本完善,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明显减少,职业病危害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30年,实现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民安全文明素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稳固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
二、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臵,加强组织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同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地方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在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同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定期研究决定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严格安全生产履职绩效考核和失职责任追究。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发挥人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促进作用、政协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监督作用。推动组织、宣传、政法、机构编制等单位支持保障安全生产工作。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监督安全生产工作。
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及时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作用,实施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管理。建立安全生产巡查制度,督促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履职尽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推进安全科技创新,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严格安全准入标准,指导管控安全风险,督促整治重大隐患,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依法依规开展事故调查处理,督促落实问题整改。
(五)明确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明确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职责,并落实到部门工作职责规定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政策规划制定修订、执法监督、事故调查处理、应急救援管理、统计分析、宣传教育培训等综合性工作,承担职责范围内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执法职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履行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强化监管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其他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要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党委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支持保障,共同推进安全发展。
(六)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负全面责任,要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企业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主要技术负责人负有安全生产技术决策和指挥权,强化部门安全生产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完善落实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跨地区、多层级和境外中资企业投资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企业全过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国有企业要发挥安全生产工作示范带头作用,自觉接受属地监管。
(七)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和体现安全发展水平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制度,统筹整合、科学设定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加大安全生产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考核中的权重。各级政府要对同级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和下级政府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实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各地区各单位要建立安全生产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八)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日常工作依责尽职、发生事故依责追究。依法依规制定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严肃查处安全生产领域项目审批、行政许可、监管执法中的失职渎职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严格事故直报制度,对瞒报、谎报、漏报、迟报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责。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者依法实施相应的职业禁入,对事故发生负有重大责任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并依法实施相应的行业禁入。
三、改革安全监管监察体制
(九)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切实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担本级安全生产委员会日常工作,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本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履行综合监管职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职责,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落实监管职责。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坚持管安全生产必须管职业健康,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体制。
(十)改革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监察体制。依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优化安全监察机构布局,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的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移交给地方政府承担。着重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和力量建设,明确和落实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及生产、储存、使用、销售、运输、废弃处臵等环节的法定安全监管责任,建立有力的协调联动机制,消除监管空白。完善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民航、铁路、电力等行业跨区域监管体制,明确行业监管、区域监管与地方监管职责。
(十一)进一步完善地方监管执法体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和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行政执法职能。统筹加强安全监管力量,重点充实市、县两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强化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建设。完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功能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明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构,以及港区安全生产地方监管和部门监管责任。
(十二)健全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行政管理职能,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现场救援时效。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机制,建设联动互通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依托公安消防、大型企业、工业园区等应急救援力量,加强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实行区域化应急救援资源共享。
四、大力推进依法治理
(十三)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涉及安全生产相关法规一致性审查,增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制定安全生产中长期立法规划,加快制定修订安全生产法配套法规。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法律法规衔接融合。研究修改刑法有关条款,将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列入刑法调整范围。制定完善高危行业领域安全规程。设区的市根据立法法的立法精神,加强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建设,解决区域性安全生产突出问题。
(十四)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安全生产标准制定修订和整合,建立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主体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鼓励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更加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标准,结合国情积极借鉴实施国际先进标准。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预防治理国家标准制定发布工作;统筹提出安全生产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计划,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起草、审查、实施和监督执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及时立项、编号、对外通报、批准并发布。
(十五)严格安全准入制度。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条件。按照强化监管与便民服务相结合原则,科学设臵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和办理程序,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环节,实施网上公开办理,接受社会监督。对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依法严格管理。对取消、下放、移交的行政许可事项,要加强事中事后安全监管。
(十六)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制度,明确每个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主体,制定实施执法计划,完善执法程序规定,依法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协调配合,完善安全生产违法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与协查机制。对违法行为当事人拒不执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决定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依法申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完善司法机关参与事故调查机制,严肃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研究建立安全生产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十七)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定期检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各级政协要围绕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开展民主监督和协商调研。建立执法行为审议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评估执法效果,防止滥用职权。健全领导干部非法干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执法纠错和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保证执法严明、有错必纠。
(十八)健全监管执法保障体系。制定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明确监管执法装备及现场执法和应急救援用车配备标准,加强监管执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保障监管执法需要。建立完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监管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将监管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全额保障范围。加强监管执法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确保规范高效监管执法。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制度,激励保证监管执法人员忠于职守、履职尽责。严格监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定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录用标准,提高专业监管执法人员比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凡进必考、入职培训、持证上岗和定期轮训制度。统一安全生产执法标志标识和制式服装。
(十九)完善事故调查处理机制。坚持问责与整改并重,充分发挥事故查处对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促进作用。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组组长负责制。健全典型事故提级调查、跨地区协同调查和工作督导机制。建立事故调查分析技术支撑体系,所有事故调查报告要设立技术和管理问题专篇,详细分析原因并全文发布,做好解读,回应公众关切。对事故调查发现有漏洞、缺陷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及时启动制定修订工作。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事故结案后一年内,负责事故调查的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评估,及时向社会公开,对履职不力、整改措施不落实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五、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二十)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科学合理确定企业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高危项目审批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前臵条件,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位臵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要建立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行风险预警控制,有效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二十一)强化企业预防措施。企业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建立分级管控制度,制定落实安全操作规程。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实行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和人员避险自救培训,着力提升现场应急处臵能力。
(二十二)建立隐患治理监督机制。制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分级和排查治理标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建立与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系统联网的信息平台,完善线上线下配套监管制度。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执法,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采取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供电和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按规定给予上限经济处罚,对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整改和督办不力的纳入政府核查问责范围,实行约谈告诫、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十三)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定期排查区域内安全风险点、危险源,落实管控措施,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安全配臵标准,重点加强对城市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隧道桥梁、管线管廊、轨道交通、燃气、电力设施及电梯、游乐设施等的检测维护。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管。加强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安全监管、气象、地震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严防自然灾害引发事故。
(二十四)加强重点领域工程治理。深入推进对煤矿瓦斯、水害等重大灾害以及矿山采空区、尾矿库的工程治理。加快实施人口密集区域的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场所安全搬迁工程。深化油气开采、输送、炼化、码头接卸等领域安全整治。实施高速公路、乡村公路和急弯陡坡、临水临崖危险路段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加强高速铁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铁路浮桥、航运枢纽、港口等防灾监测、安全检测及防护系统建设。完善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和船舶生产制造标准,提高安全性能,强制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整船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对已运行的要加快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
(二十五)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将职业病防治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及安全生产工作考核体系,制定职业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实施职业健康促进计划。加快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和淘汰退出,加强高危粉尘、高毒物品等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健全职业健康监管支撑保障体系,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和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建设,强化职业病危害基础研究、预防控制、诊断鉴定、综合治疗能力。完善相关规定,扩大职业病患者救治范围,将职业病失能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职业病患者落实医疗与生活救助措施。加强企业职业健康监管执法,督促落实职业病危害告知、日常监测、定期报告、防护保障和职业健康体检等制度措施,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
六、加强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二十六)完善安全投入长效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安全生产预防及应急相关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投入,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安全生产经济政策研究,完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制度,建立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引导企业集聚发展灾害防治、预测预警、检测监控、个体防护、应急处臵、安全文化等技术、装备和服务产业。
(二十七)建立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优化整合国家科技计划,统筹支持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科研项目,加强研发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开展事故预防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广泛应用。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融合度,统一标准规范,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构建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信息化全国“一张网”。加强安全生产理论和政策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安全生产规律性、关联性特征分析,提高安全生产决策科学化水平。
(二十八)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建立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制度。支持发展安全生产专业化行业组织,强化自治自律。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改革完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管理办法。支持相关机构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评价等技术服务,严格实施评价公开制度,进一步激活和规范专业技术服务市场。鼓励中小微企业订单式、协作式购买运用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公示制度和由第三方实施的信用评定制度,严肃查处租借资质、违法挂靠、弄虚作假、垄断收费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二十九)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取消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加快制定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具体办法。积极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三十)健全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把安全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建立完善中小学安全教育和高危行业职业安全教育体系。把安全生产纳入农民工技能培训内容。严格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切实做到先培训、后上岗。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加强警示教育,强化全民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依法维护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加强安全生产公益宣传和舆论监督。建立安全生产“12350”专线与社会公共管理平台统一接报、分类处臵的举报投诉机制。鼓励开展安全生产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加强安全生产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先进经验。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实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根据本意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实施办法,抓紧出台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和工作要求落实到位。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同时抄送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适时牵头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1-2] 2016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和任务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规定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要求建立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机制,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制度,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
意见提出,将研究修改刑法有关条款,将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取消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改革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预防治理和安全生产国家标准制定发布机制,明确规定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有关工作。[3] 内容解读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当前一些地区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根源是思想意识问题,抓安全生产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党中央、国务院的意见指出,要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进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坚持管安全生产必须管职业健康,充实执法力量,堵塞监管漏洞,切实消除盲区。意见提出,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制度,对监管执法责任边界、履职内容、追责条件等作出明确规定,激励监管执法人员忠于职守、履职尽责、敢于担当、严格执法。
统计表明,90%以上的事故都是企业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所致。但在日常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对未引发事故的安全生产重大违法行为只能施以行政处罚。借鉴“醉驾入刑”的立法思路,意见提出研究修改刑法有关条款,将无证生产经营建设、拒不整改重大隐患、强令违章冒险作业、拒不执行安全监察执法指令等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同时要求企业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负全面责任。
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自2006年起我国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缴存标准不合理、事故赔偿能力不足,加之长期占压企业资金,实际缴存率、利用率偏低。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具有风险转嫁能力强、事故预防能力突出、注重应急救援和第三者伤害补偿等特点,近年来一些地区积极推进并积累了成功经验。意见取消了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化解安全风险。
一些重特大事故教训暴露出,项目建设初期把关不严,必然为后期安全生产埋下隐患。意见提出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明确要求高危项目必须进行安全风险评审,方可审批,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必须严把安全关,坚决做到不安全的规划不批、不安全的项目不建、不安全的企业不生产。同时将此规定落实情况纳入对省级政府的安全生产考核内容。
一些地区在事故调查结案后,对提出的整改措施跟踪不及时、落实不到位,致使同一地区、同一行业领域甚至同一企业类似事故反复发生。今后,我国将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事故结案后一年内,负责事故调查的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评估,对事故问题整改、防范措施落实、相关责任人处理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对于履职不力、整改措施不落实、责任人追究不到位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确保血的教训决不能再用鲜血去验证。
意见还提出,加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对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工程治理,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改革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预防治理和安全生产国家标准制定发布机制,明确规定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有关工作。设区的市可根据立法法的立法精神,加强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建设,解决区域性安全生产突出问题。[4]
第五篇: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北省实施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
【发布单位】80302 【发布文号】冀发[1999]2号 【发布日期】1999-01-08 【生效日期】1999-0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
《河北省实施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的规定》的通知
(冀发〔1999〕2号1999年1月8日)
现将《河北省实施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的规定》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河北省实施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的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作用,使其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和我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精神和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文化市场管理的主要范围:
(一)书报刊市场:包括各类图书(含电子出版物)、报刊、图片的出版、印制、发行、出租;
(二)音像制品市场:包括音像制品(含录音带、录像带、激光唱盘、激光视盘等)的出版、复制、进口、发行、出租、放映;
(三)文化娱乐市场(包括歌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电子游艺室等),以及电影发行放映市场、演出市场、文物市场、美术市场和对外文化交流市场等;
(四)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包括营业性台球、保龄球、体育舞蹈、棋牌、气功及其他体育经营活动。
第三条 第三条 文化市场管理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一)社会效益第一;
(二)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三)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和守土有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四)表彰先进,批评后进,严格执法,奖惩严明。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我省有关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加强管理,命名我省文化市场朝着活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 主办单位的责任
第五条 第五条 主办单位是指承办文化经营的单位或文化经营者的直接上级单位。
第六条 第六条 主办单位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责任:
贯彻落实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负责对本单位文化经营者的日常监督、管理,教育他们遵纪守法,自觉与文化经营中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第七条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主办单位有关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一)不按规定申办有关手续和经营证照,或超范围经营的;
(二)不认真落实文化市场管理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日常管理混乱的;
(三)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而又不能主动发现纠正和认真查处的;
(四)所办文化活动和文化经营门店、摊点,年内被有关职能部门检查或群众举报,发现两次以上(含两次,下同)违法、违规行为的;
(五)采取部门保护主义,对本单位的违法、违规经营庇护纵容,隐情不报或不据实报告的;以本单位的违法、违规经营不按有关规定落实处罚的。
第三章 主管部门的责任
第八条 第八条 主管部门是指文化经营主办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称系统上级领导部门。
第九条 第九条 主管部门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责任:
负责对本部门、本系统所辖文化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教育和指导他们遵纪守法,并负责经常检查其经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十条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主管部门有关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一)对本部门、本系统所辖文化经营单位因指导、监督不力而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
(二)所辖文化经营单位中非本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省、市、县三级分别达到5起、3起、2起的;
(三)采取部门保护主义,对本部门、本系统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包庇、袒护或为其说情的。
第四章 有关综合职能部门的责任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有关综合职能部门是指在文化市场管理中,负有组织、指导、协调、督促等职责的部门,包括各级宣传、政法以及政府综合办事机构等部门。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有关综合职能部门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责任:
(一)党委宣传部:指导、协调、服务、检查、督促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调查研究文化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向同级党委提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措施;做好文化市场管理的宣传工作。
辖区内文化市场管理混乱,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严厉批评,且年内又无明显改观,要追究有关党委宣传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党委政法委:指导、协调辖区内公安、检察、法院等政法部门对文化市场中的违法犯罪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检查、督促其办案进度和执法情况。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有关党委政法委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对辖区内政法部门查办大案要案督导不力,以致于贻误战机,影响及时结案的;
2、对辖区内有关政法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出现通风报信或徇私枉法、以罚代刑、错判漏判等行为,不进行纠正和认真查处的;
3、内,所辖文化市场中的立案案件,结案率不到70%的。
(三)政府办公厅(室):综合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实施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代政府制定有关文化市场管理的政令,并督促落实。
辖区内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市场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文化市场管理混乱,年内又无明显改观,要追究有关政府办公厅(室)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五章 主要职能部门的责任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主要职能部门是指对书报刊、音像、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娱乐等几个主要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部门(即行政执法主体),包括县级以上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体育、公安、文化市场稽查等部门。
(一)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归口管理文化娱乐市场、演出市场、电影发行放映市场、文物市场、美术市场、对外文化交流市场等。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不按规定审批有关经营许可证,或有严格超范围经营现象,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经检查,歌舞等娱乐场所内的设施,不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省、市、县级三分别达到被检查总数的30%、20%、10%;
3、辖区内歌舞娱乐场所存有雇拥或变相雇佣性的“三陪”及其他色情服务等严重问题,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4、放映违禁影片,演出违禁节目,展销违禁绘画、图片等,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5、采取部门保护主义,或对辖区内文化娱乐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的;
6、内,归口管理的文化市场中非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省、市、县三级分别达6起、4起、3起,或其中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大案要案1起的。
(二)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音像制品的发行、出租、放映等。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不按规定审批有关经营许可证,或有严重超范围经营现象,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辖区内音像制品的经销和放映存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3、采取部门保护主义,或对辖区内音像制品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的;
4、内,所辖音像制品市场中,非当地音像行政管理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省、市、县三级分别达6起、4起、3起,或其中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大案要案1起的。
(三)新闻出版及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含各市、县、区负有新闻出版和版权行政管理职能的文化局、文体局、文教局):归口管理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市场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复制以及印刷行业。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新闻出版和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不按规定审批有关经营许可证或准印证,或有严重超范围经营现象,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所辖出版单位出版违禁出版物或买卖书(刊)号,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3、辖区内书报刊和电子出版物市场存有较严重的经营违禁或非法出版物问题,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4、辖区内印刷厂,特别是持有出版物准印证的印刷厂,存有非法印刷活动,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5、采取部门保护主义,对辖区内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市场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复制及印刷行业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的;
6、内,所辖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市场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复制及有关印刷业中,非当地新闻出版或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省、市、县三级分别达6起、4起、3起,或其中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大案要案1起的;
(四)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归口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不按规定审批有关经营证,或有严重超范围经营现象,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辖区内体育健身娱乐场所中存有赌博或封建迷信等严重问题,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3、内,所辖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中,非当地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省、市、县分别达到6起、4起、3起,或其中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案件1起的;
(五)公安部门:负责对文化市场经营中治安案件的查处和刑事案件的侦破;负责文化市场的治安管理;参与、配合有关部门对文化市场的检查。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公安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辖区内印刷行业治安管理混乱,存有较严重的非法印刷活动,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对辖区内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中较严重的色情活动和卖淫嫖娼等问题治理、查处不力的;
3、对辖区内营业性录像放映场所播放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4、办案中有通风报信或徇私枉法行为,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5、对辖区内文化市场中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因行动迟缓、措施不力、贻误战机,而未能及时缉拿归案,影响整个结案进度的;
6、内,辖区文化市场中所立案件侦破率达不到70%的。
(六)文化市场稽查队:负责宣传、贯彻文化市场管理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监督、检查文化经营单位及文化经营活动;保护合法经营,制止、查处文化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向有关立法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建议。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文化市场稽查队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对辖区内发现的大案要案指导查处或查处不力,或因贻误战机造成严重后果的;
2、办案过程中有通风报信、徇私枉法等行为的;
3、内,对所辖文化市场中发生的重大案件,不能及时发现和按有关权限认真查处的,省、市、县三级分别达被发现案件的30%、20%、10%。
第六章 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是指在文化市场管理中对某一环节或行为负有管理或处理职责的部门。包括工商、运输、邮政、海关、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当地经营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印刷、音像制品、文化及体育健身娱乐等的有关营业执照,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经检查,辖区内文化市场中非正常经营者(包括无营业执照、不按有关规定发给营业执照、超范围经营等),省、市、县三级分别达到被检查总数的30%、20%、10%的;
2、辖区内文化市场被发现查处的大案要案中,属违反有关规定发给营业执照的;
3、采取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对文化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的。
(二)交通运输(包括铁路)、邮政部门:分别负责对出版物(包括音像制品)的运输和邮发管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交通运输或邮政行政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不按有关规定运发书报刊或音像制品,或运发违禁及非法的书报刊和音像制品,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2、所辖分局、站等管理的客运车辆上出售违禁或非法出版物,播放违禁或非法音像制品,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3、采取部门保护主义,对有关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的;
4、内,在辖区内出版物市场上,非当地交通运输或邮政部门主动发现并查处的案件中,违禁或非法出版物属于当地本系统非法运发的(包括运发到外地的),省、市、县三级分别达6起、4起、3起,或一次非法运发的违禁或非法出版物,已构成大案要案的。
(三)海关:负责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的进出口检查。
如发现有违反规定放进或放出违禁或非法出版物(包括音像制品)的,视其数量多少或问题严重程度,分别追究有关海关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四)财政部门:负责将“扫黄打非”工作的必要经费列入预算并按时拨付,同时负责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因不能保证必要的经费而影响“扫黄打非”工作的正常开展,或因经费使用不当,监督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分别追究有关财政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五)人民检察院、法院:分别负责检察、督促或执行对辖区内文化市场中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批捕、起诉和审理。人民法院还负责依法审理文化市场中的行政诉讼案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检察院、法院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1、对辖区内文化市场中构成犯罪且符合逮捕、起诉条件的案件,检察院接公安部门报捕或法院接检察院起诉后,没有正当理由而不能在办案期限内批捕、起诉或审判,造成不良影响的;
2、办案中有通风报信或徇私枉法行为,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3、内,对所辖文化市场中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没有正当理由,不能在办案期限内审结的,省、市、县三级分别达被发现案件的30%、20%、10%的。
第七章 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全面负责本地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组织、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协调、督促本地对重大案件的查处。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市、县(市、区)党委、政府要设立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党委、政府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本地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责成本地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至少每季度对本地文化市场组织一次全面检查。各乡(镇)党委、政府也要有领导分管这项工作,并认真抓好当地文化市场的日常管理。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追究有关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一)所辖文化市场发生重大问题,且未能及时发现和认真查处的;
(二)当地文化市场发生的案件,结案率市、县(市、区)分别达不到70%、80%的;
(三)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对辖区内文化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者,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落实处罚,或严重干扰、阻挠检查人员执行公务及对案件的查处,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
(四)内,在当地文化市场发生的主要案件中,市、县(市、区)、乡(镇)分别有5起、3起、2起不属当地主动发现查处的,或其中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大案要案1起的。
第八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各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除按党委、政府要求组织对本地文化市场进行全面检查外,还要组织不定期的抽查。全面检查和抽查结果要分别报同级党委、政府和上一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作为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做出以下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或以同级党委、政府的名义给予表彰奖励:
(一)在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评比、考核中,成绩显著、名列前茅的;
(二)在查处文化市场的重大案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三)检举、揭发文化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功的。
表彰奖励方式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奖励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应当追究责任的问题,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下列惩处:
(一)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的责任包括:
1、通报批评,2、党纪、政纪处分,3、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被追究责任的单位自问题处理之日起,当年内不得参与与此有关的先进评比。原享有与此有关的荣誉称号,由原审批机关予以撤销;
(三)被追究责任单位的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自问题处理之日起,当年内不得参与与此有关的先进评比,并按照有关规定作为以后任职考核时的重要依据;
对上述责任问题的处理,一般先由同级有关文化市场管理部门核实,向同级“扫黄打非”领导小组(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议,再由同级“扫黄打非”领导小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责成有关部门立案、审查、报批、执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司法部门立案处理。对市、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责任问题的追究,由上一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核实后,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对基层单位(包括农村)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可参照此精神执行。对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责任问题的处理,经同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核实后,报同级党委或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批;
(四)对于文化市场中违法、违规经营单位,应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的,而有关文化市场管理部门未能及时提出建议上报,要按有关规定追究其失职、渎职的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各地和有关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分别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省“扫黄打非”领导小组(省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发文件与此规定不符的,以此件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