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级干部考核评价问题[模版]
村级干部考核评价问题
村级干部在农村工作中是最基层的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关系最密切。建立科学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加强村级干部管理、建设富有生机活力的村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村级干部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内容不够细化。村干部实绩考核是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等综合性的量化考核。目前村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尽管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内容,但具体考核内容还显得比较原则和笼统,缺乏细化和标准。
2、考核方法不够灵活。目前对村干部的考核通常只采用年终考核,有的甚至只采取届满考核,缺乏平时工作绩效考核、专题考核,出现了平时不跟踪,年终算总帐的现象,使得年终考核失去了应有的依据。
3、考核认定不够准确。考核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参加考核评议的人员往往只看重村干部平时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是否正确对待和按时按要求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是否正确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是否与上级党委政府高度保持一致等,至于对其工作实绩往往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和作实地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眼前、轻长远,重显绩、轻隐绩的问题。
4、考核指标不够规范。客观上由于硬指标相对容易量化考核,而软指标不容易量化评价;主观上因考核人员对实绩考核的标准上量
化不均衡、掌握不一致,所以在考核软、目标时往往以偏概全,考核硬目标有时简单量化。如对计生工作、殡改工作考核,难以确定规范的考核指标。
5、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脱节。目前,村干部是三年一届,由村民选举产生,实绩考核是一年一度进行,考核结果只是起到“存档备案”的作用,难以将实绩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去留紧密结合起来。
二、进一步完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完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努力构建以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届中考核、届满考核、村级考核、镇级考核(双述双评)、实绩考核为框架,互相结合、各有侧重、分级实施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村干部队伍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1、在考核指标设置上,注重规范性、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政绩。因此,在村干部实绩考核指标设置上,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科学、合理、具体和可操作性”,根据不同职务、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和标准,制定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具体标准。
2、在考核方法上,注重针对性、实效性。目前,村干部考核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听取述职报告、组织民主测评、进行个别座谈。这种考核方法的好处是在短时间内可以了解掌握村干部的主要现实表现和工作业绩,但是村干部思想深处和一些深层次问题却难以了解和掌握。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改进这种传统的考核方法:一是要优化考核
手段。通过宣传,让广大党员群众对村干部有更多知情渠道、参与路子和选择机会。二是要延伸视角。有重点的选择一些反映村干部工作业绩的地方或项目、工程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实地考察或微服私访,延伸考察视角。三是拓展空间。在深入村干部工作圈的前提下,了解村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从不同侧面了解村干部的生活情趣、业余爱好和生活品位等情况。
3、在考核认证上,注重实践性、准确性。一是要全面、历史地看待村干部的政绩。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五个“既要又要”。即:既要看其任期内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前任打下的基础和起点;既要看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又要看抓基础性、长效性工作的力度;既要看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实绩,又要看抓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实绩;既要看那些实实在在的显绩,又要看那些潜在的隐绩或隐患,同时,还要看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二是要加大群众“评绩”的力度。三是要组织考核组成员集中“议绩”。在评价和认定村干部政绩时,必须采取考核组成员集体议绩,认真分析考核对象在集体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在集体政绩中贡献份额的大小,正确划定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既不搞“政绩平摊”,功劳人人有,也不搞“政绩垄断”,把全部政绩归功于某个人。
4、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注重公认性、导向性。一是要与村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把考核结果同组织对村干部的选拔任用紧密联系起来,让能者上、庸者下,体现绩效考核制度的积极导向作用。二是要与村干部奖惩相结合。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奖惩上来,有利于解决干
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三是要与树立先进典型相结合。通过考核,注意发现一些优秀人才,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宣传交流典型经验,使考核结果切实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四是要与促进工作相结合。要抓住实绩考核这一契机,引导村两委班子成员比学习、比工作、比贡献,团结协作、真扎实干,推动农村各项事业踏上新台阶。
5、在制度建立上,注重简明性、实用性。一是成立村干部管理问责办公室,健全村干部考核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村干部日常考核管理制度。根据村干部职位出现空缺、村级班子换届,以及有关任期制需要等情况来开展考核。三是推行村干部实绩考核全程公示制度。做到考核指标公示、考核过程公示、考核结果公示,全程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评价。
第二篇:村级干部考核评价问题
村级干部考核评价问题
村级干部在农村工作中是最基层的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关系最密切。建立科学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加强村级干部管理、建设富有生机活力的村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村级干部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内容不够细化。村干部实绩考核是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等综合性的量化考核。目前村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尽管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内容,但具体考核内容还显得比较原则和笼统,缺乏细化和标准。
2、考核方法不够灵活。目前对村干部的考核通常只采用年终考核,有的甚至只采取届满考核,缺乏平时工作绩效考核、专题考核,出现了平时不跟踪,年终算总帐的现象,使得年终考核失去了应有的依据。
3、考核认定不够准确。考核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参加考核评议的人员往往只看重村干部平时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是否正确对待和按时按要求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是否正确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是否与上级党委政府高度保持一致等,至于对其工作实绩往往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和作实地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眼前、轻长远,重显绩、轻隐绩的问题。
4、考核指标不够规范。客观上由于硬指标相对容易量化考核,而软指标不容易量化评价;主观上因考核人员对实绩考核的标准上量化不均衡、掌握不一致,所以在考核软、目标时往往以偏概全,考核硬目标有时简单量化。如对计生工作、殡改工作考核,难以确定规范的考核指标。
5、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脱节。目前,村干部是三年一届,由村民选举产生,实绩考核是一年一度进行,考核结果只是起到“存档备案”的作用,难以将实绩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去留紧密结合起来。
二、进一步完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完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努力构建以平时考核、考核、届中考核、届满考核、村级考核、镇级考核(双述双评)、实绩考核为框架,互相结合、各有侧重、分级实施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村干部队伍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1、在考核指标设置上,注重规范性、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政绩。因此,在村干部实绩考核指标设置上,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科学、合理、具体和可操作性”,根据不同职务、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和标准,制定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具体标准。
2、在考核方法上,注重针对性、实效性。目前,村干部考核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听取述职报告、组织民主测评、进行个别座谈。这种考核方法的好处是在短时间内可以了解掌握村干部的主要现实表现和工作业绩,但是村干部思想深处和一些深层次问题却难以了解和掌握。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改进这种传统的考核方法:一是要优化考核手段。通过宣传,让广大党员群众对村干部有更多知情渠道、参与路子和选择机会。二是要延伸视角。有重点的选择一些反映村干部工作业绩的地方或项目、工程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实地考察或微服私访,延伸考察视角。三是拓展空间。在深入村干部工作圈的前提下,了解村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从不同侧面了解村干部的生活情趣、业余爱好和生活品位等情况。
3、在考核认证上,注重实践性、准确性。一是要全面、历史地看待村干部的政绩。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五个“既要又要”。即:既要看其任期内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前任打下的基础和起点;既要看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又要看抓基础性、长效性工作的力度;既要看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实绩,又要看抓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实绩;既要看那些实实在在的显绩,又要看那些潜在的隐绩或隐患,同时,还要看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二是要加大群众“评绩”的力度。三是要组织考核组成员集中“议绩”。在评价和认定村干部政绩时,必须采取考核组成员集体议绩,认真分析考核对象在集体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在集体政绩中贡献份额的大小,正确划定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既不搞“政绩平摊”,功劳人人有,也不搞“政绩垄断”,把全部政绩归功于某个人。
4、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注重公认性、导向性。一是要与村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把考核结果同组织对村干部的选拔任用紧密联系起来,让能者上、庸者下,体现绩效考核制度的积极导向作用。二是要与村干部奖惩相结合。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奖惩上来,有利于解决干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三是要与树立先进典型相结合。通过考核,注意发现一些优秀人才,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宣传交流典型经验,使考核结果切实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四是要与促进工作相结合。要抓住实绩考核这一契机,引导村两委班子成员比学习、比工作、比贡献,团结协作、真扎实干,推动农村各项事业踏上新台阶。
5、在制度建立上,注重简明性、实用性。一是成立村干部管理问责办公室,健全村干部考核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村干部日常考核管理制度。根据村干部职位出现空缺、村级班子换届,以及有关任期制需要等情况来开展考核。三是推行村干部实绩考核全程公示制度。做到考核指标公示、考核过程公示、考核结果公示,全程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评价。
第三篇:干部考核评价标准
干部考核评价标准、方式、目的
1.目的
为了正确评价在职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规范在职干部考核工作,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建设高素质的在职干部队伍,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本考核评价标准。
2.考试方式
(1)平时评议:平时考核重点考核在职干部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阶段工作目标情况以及出勤情况,可以采取被考核人填写工作总结、专项工作检查、考勤等方式进行。
(2)群众评议:定期组织基层群众对在职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业绩、工作差错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3)领导评价:由主管领导对其所管辖的在职干部,按工作职责、工作完成度、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积极性、工作差错率等进行审核评价。
(4)年终评议:采取考核的方式,在每年年末或者翌年年初整合前向内容形成最终的评价结果。
3.考核内容
对在职干部的考核内容,主要是以在职干部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其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德:是指思想政治素质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能:是指履行职责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勤,是指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表现。绩,是指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所产生的效益。廉,是指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现。
工作实绩:是指在职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职责、工作完成度、工作业绩、工作积极性、工作差错率等方面的表现
为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引导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近日,海曙区出台《宁波市海曙区领导干部德行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以“四个结合”完善领导干部德行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政治品质与道德品行相结合。德行考核评价,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考核领导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重点了解干部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德行考核评价,主要从干部日常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态度以及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二是正向测评与反向测评相结合。换届(任期)考察时采取正向测评方式,在立体考核、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和竞争性选拔考察时采取正向反向同步测评方式。正向测评主要指通过正向指标,对领导干部德行表现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反向测评主要指通过反向指标,对领导干部德行表现情况是否具有某些负面反映进行测评。正向反向测评结果应相互印证。
三是德行考核与任职考察相结合。德行考核评价,结合换届(任期)考察、立体考核、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和竞争性选拔考察一并进行,在民主测评时组织实施。相应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政治信念、政治纪律、宗旨观念、大局意识、坚持原则、理论素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情况。具体地,一般先由被评价对象以适当形式对自身德行情况进行述职,再由干部群众进行评价。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专项调查等方式,征求工作对象及相关知情人的评价意见。
四是教育培养和管理监督相结合。德行考核评价结果,作为确定区管领导班子换届(任期)考察人选、区管干部立体考核等次、干部提拔任用人选和加强干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的重要依据。评价意见中“基本满意”或“不满意”较多,或负面反映较多的,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必要时给予组织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其中已列为考察对象或者提拔人选的,将其排除出考察对象或者取消其提拔资格。德行考核评价情况,以适当方式向干部所在单位党(工)委、党组、所在部门和本人反馈。
第四篇: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凸显了群众满意度的重要地位,使干部不再眼睛只向上,将更好地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继续推进干部制度创新、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有着紧密联系。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机制。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总体是好的,但在少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科学发展观树立不够牢固、坚持不够自觉,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问题;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问题,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的问题;只顾自身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问题;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问题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现有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还不够完善。
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加大政府投资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完善干部考评体系和机制,不断增强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风险意识,引导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权力观。努力把干部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谋划发展、推动发展上来,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第五篇:干部考核评价标准规定
干部考核评价标准规定
2008年我军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军官考核评价纲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军官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军官考核评价标准(试行)》,建立了指挥军官考评体系。
2010年2月,总政治部印发施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军官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军官通用考核评价标准(试行)》,具有我军特色的参谋军官考评制度基本形成。
接着于2010年9月,总政治部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军官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军官通用考核评价标准(试行)》,这是继指挥军官、参谋军官考评体系文件颁发施行后,我军军官考核制度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军覆盖各类军官队伍的考评体系基本形成。
2011年总政治部发布施行新修订的《军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2012年10月,四总部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层军官管理规定》,这是我军第一个全面规范基层军官管理的重要法规文件。
一系列法规政策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我军军官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对履行使命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军队干部到底该怎么选用
“决胜于未战,决胜于人才”。只有平时着眼能打仗、打胜仗培养造就人才,战时才能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军队为战争而备,军人为打仗而生。能打仗、打胜仗是军人的使命所系、价值所在。战争信息化程度越高,对优秀军事人才的依赖性就越强。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确立与之相适应的选人用人观,为战选人,以战用人,按照打仗标准选人用人。
然而,有的单位偏爱那些听话型干部、管理型干部、关系型干部,忽视使用有谋略、懂专业的知识型、打仗型干部。如果平时习惯于按照“不打仗”的标准去选拔任用干部,到了战时势必出现“帐下无可用之将”的窘境。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教训之一就是用人腐败。丁汝昌尽管不懂海军,却被李鸿章物色为北洋水师提督人选,与丁汝昌淮军出身,和李鸿章是安徽老乡有直接关系。正是这种按照长官意图选人、概略瞄准选人、裙带关系选人的风气,导致北洋水师提拔使用了一批无德无才无能的干部。
选人用人是第一风向标。把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最重要的就是把选人用人的“刻度”放在打仗上。战争年代,百战生百将,谁上谁下论战功。和平时期,按照打仗的标准选人用人就是在为打仗做好准备。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真正把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目标要求,作为衡量和选用干部的标准。下决心匡正用人风气,树立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官兵公认的鲜明导向,增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公信度。
作为武器装备的使用者、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军事行动的实践者,人才不能简单用钱“购买”,也不能临时速成培养。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在抓人才建设上,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战斗力”“出人才就是出政绩”的理念。未闻鼙鼓先育将。对人才应早发现、早培养、早压担子,使一批真想打仗、真谋打仗、真抓打仗、真会打仗的人才早日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