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社会化大预防机制思考探讨

时间:2019-05-15 00: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检察院社会化大预防机制思考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检察院社会化大预防机制思考探讨》。

第一篇:检察院社会化大预防机制思考探讨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要全面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就必须把其纳入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格局中。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人大的监督、政府的支持下,依靠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配合、参与,走开放型的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之路,就必须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

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坚决遏制腐败现象”的社会化大预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社会化大预防的涵义

当前各地普遍开展的社会化大预防,即由党委牵头,纪检、检察、审计、组织、公安、法院、宣传、教育等职能部门组成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组织、协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开展。这种工作机制模式符合党十五大提出的“党委领导,党政齐抓,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格局,并且发动面广,影响大,容易形成全社会预防的局面。我们认为,执政党通过自己的纲领、路线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在预防职务犯罪中居于领导地位,因此,党确定的反腐败格局是不能变的。国家机关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小组),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领导与协调。体现了预防职务犯罪的社会化,强调预防职务犯罪的广度。

二、社会化大预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工作是面向社会的工作,更应该广泛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走开放型的预防职务犯罪之路。一是检察机关的职能活动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帮助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防范机制;唤起各方面共同对社会负责的主体意识,克服坐等思想,积极行动,做好自身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二是建立检察机关和各责任主体的“点、线、面”结合的预防网络。积极推动建立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预防网络。专门预防机构是预防职务犯罪网络联系和沟通的纽带,有关单位参与这个网络,实现信息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三是提高公众对职务犯罪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通过法制宣传、教育等形式,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公众中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良好氛围。四是法律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把法律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过披露曝光、剖析研究等多种方法,形成舆论压力,达到弘扬正气,遏制犯罪,树立廉洁新风的目的。五是联络专业人士参与预防,发挥他们的作用,共同会诊解剖体制、机制、制度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可操作有实效的预防职务犯罪对策。

三、社会化大预防之必要性

1、社会化大预防是预防职务犯罪关口前移的需要。“关口前移预防” 也称为案前预防,是指在尚未发生但可能发生职务犯罪的单位和行业采取预先防范的措施,防止或杜绝职务犯罪的发生。它起着保健医生的作用,能防范于未然,防止职务犯罪的实际发生,避免给社会造成损害。这种主动出击,把预防关口向前推进的预防方式,更能体现预防的目的和预防所追求的社会价值。

2、社会化大预防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标本兼治的需要。预防职务犯罪的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预防职务犯罪必须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之路,必须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实现对职务犯罪“惩治于既然,防患于未然”,不断延伸、扩大治理职务犯罪的效果。而要实现预防职务犯罪标本兼治这一目标,也必须走社会化大预防之路。

3、社会化大预防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加入wto以后,某些领域职务犯罪有上升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同时加大打击和预防的力度,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依法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能部门,必须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在依法严惩犯罪的同时,把预防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职务犯罪大预防网络。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探索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逐步减少和不断铲除腐败现象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四、社会化大预防的作用

1、社会各界预防职务犯罪意识普遍提高。社会各界的职务犯罪预防意识从无到有,可以说网络预防这种形式功不可没。通过网络工作,各网络成员单位积极联系本单位干部职工,采取多种形式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网络预防对腐败的遏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网络预防,各网络成员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有效防止了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网络预防还促进了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办工作,有力地震慑了腐败分子,对腐败的遏制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推动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深入发展。网络这种形式,从理论到实践,进

一步丰富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内涵。同时,通过各网络成员的艰难摸索,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有力推动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深入发展。

2、调动了各单位的积极性。在构建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网络中,起重要作用的,应当是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各单位。如何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从内部做好监督预防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各单位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党的生死存亡的角度,真正认识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进行法制教育,做好内部监督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干部的廉政意识、公仆意识,提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具体讲,在新形势下,各单位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做到教育到位,制度严密,监督有力,专人负责,确保单位的办事过程和办事程序公平、公正、透明,使国家工作人员依法依纪办事,无空可钻,消灭滋生腐败的环境,消灭职务犯罪的温床,从客观上保证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同时各单位在健全机制、制度的基础上,重视教育的功能,抓好制度落实,经常性进行法制教育、廉洁勤政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做到篱笆常扎,警钟常鸣。通过教育,使我们的干部从主观上筑起防止腐败的思想防线,把守法自律和廉洁奉公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工作中洁身自爱,注重公私分明,自觉抵制金钱美色的诱惑,从而减少职务犯罪行为。

3、发挥了检察机关的主导作用。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依法查办职务犯罪的同时,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检察机关也仅仅是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检察机关已经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些重点行业、重点部门进行了专项预防,有效地减少了职务犯罪的发生。作为检察机关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反腐败中的作用,不失职、不越权,发挥好主导作用。在依法严惩各类犯罪的同时,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结合办案,深入研究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探索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具体讲,检察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好自身的反腐败工作。检察机关是党委领导下的一个部门,自身担负着反腐败的任务,检察机关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加强有关廉政制度建设,加强对干警的廉政教育,加强对干警的监督,保证检察队伍的健康发展。二是发挥检察职能。首先是加大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力度,通过惩处职务犯罪分子,实现刑法特殊预防的目的;其次充分发挥检察宣传职能,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制讲座、廉政教育、典型案例剖析等教育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实现刑法一般预防的目的;第三是结合办案,帮助发案单位发现漏洞,堵漏建制,提出有内容、有分析、有措施的检察建议,提高干警的法制观念。四是发挥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职能。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签订相应协议等,加强对重点行业和相关单位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并总结经验,交流研讨,指导实践。五是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预防功能,积极主导构建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网络,在各部门建立相应的预防办公室,指导各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坚持依法预防、普遍预防,切实创立社会化预防新格局,有效遏制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伴随而生的腐败现象一定会不断增加,情况会更为复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任务必将更加艰巨。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网络,发挥全社会预防职务犯罪的功能,逐步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整体素质,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从内部和外部规范、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为防止权力的异化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篇:检察院:检察院关于预防模式的思考

一、封闭式预防模式之反思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以下简称预防工作)自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预防工作的开展本身就是我国防腐反腐进程的一大里程碑,表明我国防腐反腐理念的巨大转变,由“注重打击”演变为“惩防并举,重在预防”。

但当前的检察预防工作正遭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预防工作的立意不够高、对预防的功能认识不够全面、预防工作开展的后续动力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根源是当前的封闭式预防模式。所谓封闭式预防模式,就是只包含预防主体与被预防主体的二元预防模式,除此以外没有其他主体参与。封闭式预防模式的特点是:

(1)主体单一,只包含预防主体与被预防主体两个主体,两个主体均为国家工作人员,而属于同一社会阶层。

(2)预防内容简单,只是针对被预防主体的职务犯罪进行宣教、警示教育、查漏补缺、建章立制。

(3)预防信息交流封闭,只是在预防主体与被预防主体之间进行交流,没有第三方力量的介入。

(4)预防主体处于被动地位。囿于信息交流封闭,以及被预防主体天然的消极性,致使预防主体掌握信息不足,在预防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当前检察预防工作通常为“预防—打击—预防”模式。在“预防—打击”阶段,“预防”与“打击”实际上是脱节的,“预防”几乎不能为“打击”提供支持;在“打击—预防”阶段,“预防”实际上成为“打击”的附属,“预防”很难超出“打击”的范围。而预防工作的这种地位显然与国家“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目标不相符。

封闭式预防模式的上述特点,导致预防工作无法获得国家战略和社会全局的视野,不能正确理解预防工作的价值和定位,进而无法拓展预防功能,无法丰富预防手段,使得预防工作有蜕化为“文案工作”的趋势,最终影响预防工作的生命力。

二、人民群众参与预防的必要性

检察预防工作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建立开放式大预防模式,即引入人民群众力量的预防模式。人民群众参与预防工作十分必要,理由如下:

(一)由预防工作的价值决定的。预防工作的价值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个核心的问题,才能使预防工作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获得俯瞰社会全局的视野。预防工作由国家发起,一般认为预防工作的价值在于维护国家公权力的正常行使。使国家有做好预防工作的良好愿望,但作为预防主体(同时也是职务犯罪潜在主体,从另一角度讲也是被预防主体)的预防工作人员未必有做好预防工作的充足动力。

预防的唯一源泉和真正的基础只能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国家(公权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腐败行为的最大受害者。所以,预防工作的价值在于,通过防止和减少职务犯罪,维护社会公平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当然也包括国家机关的运转秩序),使人们免受公权的侵害。预防是一种实践的事业,而不是一种冥想的事业。因此它所要回应和关注的是社会的需要。预防工作的好坏,职务犯罪发生的多寡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因此人民群众——作为利益攸关方——参与预防工作理所当然。人民群众的参与、社会的需要是预防工作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克服封闭预防模式弊端的需要。正如苏力教授在《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一书中讲的那样:“事实上,以政府的力量构建起来的市场,也可能因为政府的力量而萎缩和缺乏活力;同样,以国家权力推行法治也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强化国家的权力,而不是有效地规制国家的权力。”[①]同理,以国家权力推行的预防也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强化国家的权力,形成国家在预防工作上的垄断。可以看出,当前预防工作的实质就是公权力对公权力的制约,属于体制内的制约。

因此引入第三方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构成对公权力的制约,打破公权力垄断预防的封闭模式,建立有制约、有监督、多方参与的开放式大预防模式。

(三)利益博弈的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以职务犯罪为代表的腐败行为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了国家、社会或者个人的利益。职务犯罪行为不仅造成了腐败分子与国家利益的冲突,同时造成了腐败分子与社会或者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预防工作就是预防主体代表国家对可能的腐败主体进行教育和防范,预防主体与被预防主体之间的冲突也是必然的。这一点从被预防主体参与预防的消极性也可以看出。“冲突创造了联合和联盟”。[②]因此,人民群众是国家反对职务犯罪的天然同盟者。国家要想在与腐败分子的博弈中取胜,应当联合人民群众。

三、开放式预防模式的特点

主体的多元化。相较于封闭式预防模式的双主体,开放式预防模式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虽然预防工作中,有时也会出现像农村检察联络员这样的人民群众,[③]但是首先这样的联络员往往由乡镇、村干部兼任,其自身也属于被预防主体;其次,有些联络员由普通农民担任,但这些人员都是由检察机关委任的,其附属于检察机关

第三篇: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的思考

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的思考

【摘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系统工程,必须社会化预防,从检察机关的专门预防到社会化预防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强化检察机关在社会共同预防机制中的指导和监督地位

【关键词】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

近年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不断加大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力度,积极推动预防体系的建立,目前,绝大多数地方成立了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专门机构,初步形成了社会化大预防格局。预防工作从分散状态到集中管理,从初级形式的预防到系统全面预防,从检察机关的专门预防到社会化预防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在此,本人就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大预防工作谈几点拙见。

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系统工程,必须社会化预防。预防工作是面向社会的工作,更应该广泛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走开放型的预防职务犯罪之路。一是检察机关的职能活动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帮助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防范机制;唤起各方面共同对社会负责的主体意识,克服坐等思想,积极行动,做好自身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二是建立检察机关和各责任主体的“点、线、面”结合的预防网络。积极推动建立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预防网络。专门预防机构是预防职务犯罪网络联系和沟通的纽带,有关单位参与这个网络,实现信息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三是提高公众对职务犯罪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通过法制宣传、教育等形式,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公众中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良好氛围。四是法律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把法律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过披露曝光、剖析研究等多种方法,形成舆论压力,达到弘扬正气,遏制犯罪,树立廉洁新风的目的。五是联络专业人士参与预防,发挥他们的作用,共同会诊解剖体制、机制、制度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可操作有实效的预防职务犯罪对策。

二、强化社会化预防各项机制,不断提升预防效果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法律的等综合手段,才能有效进行预防。

(一)建立领导机制,为社会化预防提供组织保障 在开展社会化大预防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高检院、省检院有关开展预防工作的精神和指示,由党委牵头,纪检、检察、审计、组织、公安、法院、宣传、教育等职能部门组成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下设预防处负责预防工作的业务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和考核;组织预防工作信息交流,开展预防宣传教育;围绕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剖析,及时开展个案预防;开展预防工作调研和宣传报道;及时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及上级反馈预防工作情况,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社会化预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开展社会化预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开展全面预防、全员预防、全程预防;实行提醒制度、通报制度、回访制度、联系协作制度;形成个案预防、专项预防、系统预防模式;构筑多侧面、立体化、全方位的社会化预防工作格局。

(二)强化指导管理机制,为社会化预防提供工作保障。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检院曹建明检察长明确指出要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摆在与查办职务犯罪同等重要的位置去抓好落实。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社会化大预防格局中,抓重点、重点抓。明确检察职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基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权,必须从特殊预防到一般预防,逐步形成社会化的预防局面;明确检察定位,法律监督职能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职权基础,因此,预防工作要做到三个“围绕”:围绕“法律监督”的职能进行工作,围绕“犯罪”来开展工作,围绕“职务”做文章。明确检察重点,把握重点是检察预防工作的基本要领。根据多年来查办职务犯罪的实际,根据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从总体上把握和选择预防职务犯罪的重点领域和对象,这既是预防工作服务大局的必然选择,又是预防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只有明确预防工作本质、特点和目的,才能推动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检察机关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和社会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网络格局。

(三)强化考核评估机制,为社会化预防提供制度保障。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监督制约,将权力的行使运作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关口前移,规范行为。就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而言,除了各级党委、行政机关健全和完善严格的政府采购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领导干部考察制度与任前公示、届中和离任审计制度、单位年审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及团场、连队政务公开制度等系统制度外,在社会化预防的具体运作上,还应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一是网络联络员制度。社会化预防网络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涉及到方方面面,仅靠检察机关一家是不够的,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建立联络员制度,就是为了弥补力量上的不足,信息上的不畅,从而使预防工作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二是检察建议落实制度。检察建议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发案单位或被举报单位对检察机关发出的检察建议书,应认真落实、抓好整改、并有回复。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应定期了解检察建议落实情况,检查督促发案单位或被举报单位的整改。三是联席工作会议制度。与预防联系协作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预防对策与措施,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搞好分工协作,落实预防措施。四是经验推广制度。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和预防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及时总结预防工作的经验,予以推广,让预防工作经验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五是建立台帐制度。对犯罪线索、查办结果、检察建议、整改落实等建立档案,记好台帐,以便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由检察机关预防部门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协调指导。六是目标考核制度。将预防工作计划下发到各预防网络单位,落实到每个联络员,并将预防工作纳入综合考核目标管理中,与年终总结评比直接挂钩,以此来不断促进预防制度的建立和预防措施的落实。

三、检察机关在社会化预防中的职能作用

从检察机关参与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依据来看,检察机关具有独特的、专门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主要法律依据有:一是宪法和法律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原则性规定;二是地方人大专门制定的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三是行政机关颁行的廉政法规;四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预防工作的专门文件等等。上述依据构成了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律支撑,也使检察机关成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基础,决定了检察机关具有下列不同于其他预防监督机关的独特属性:国家权力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作为宪法和法律授予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行使的职务犯罪预防权源于国家法律监督权,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具有纵向性、单方性、执行力等特征,不以被监督者的意志为转移,不同于其他监督机构对于被监督者的批评、建议、调查行为,具有国家权力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预防职能的专门性和职能性。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专门职责之一就是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因而其预防职能具有专门性和职能性。而作为其他监督机关的监督职能,往往只是其管理职能、执法职能的组成部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内部监督;组织机构的独立性和外部性。检察机关行使的职务犯罪预防权是其法律监督职权的本质属性,法律地位明确,完全不同于国家机关内部监督;在社会预防机制中的指导性和监督性。由于检察机关的上述独特的、专门的、其他国家机关和部门不可替代的法律属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在社会共同预防机制中的指导和监督地位。要构建社会化预防网络,检察机关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当好参谋助手。检察机关要结合办案积极为社会化预防提供预防对策研究,为党委预防决策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助手。

(2)发挥协调、沟通和指导作用。检察机关通过查办案件,要主动加强与有关行业领域和主管部门联系配合,及时交流有关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信息,协调开展各种卓有成效的预防职务犯罪活动。指导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单位的协调配合机制和内部防范机制,形成社会化预防网络。

(3)发挥自身职能作用。

检察机关在依法对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侦查、起诉的过程中要深入剖析、了解和掌握犯罪分子的思想和行为的演变、堕落的轨迹,同时也要认真分析造成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的制度和管理中的漏洞、薄弱环节。为检察建议的提出和落实打好基础。

在三项重点工作中,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任重道远,建立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任务艰巨。检察机关在维护党的纯洁,在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一定要更新执法观念,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和建立社会化大预防机制和网络,综合运用各种形之有效的形式,发挥预防功能。重点关注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犯罪多发行业、热点行业,扎实开展个案预防、专项预防、同步预防、系统预防,提供预防对策研究,开展预防咨询,不断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化预防新格局努力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使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共青团组织跳出“就团论团”的模式,大胆解放思想,调整团的组织设置,构建新的运行机制,优化团的资源配置,走社会化之路推进团的各项事业。在这一进程中,共青团机制建设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积极探索团的工作在坚持政治功能和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在社会化层面的推进,从而使团的工作进一步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和秩序衔接起来,形成良性工作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究了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中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探索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工作机制。

1、工作观念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提出:“要以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要求设计团的活动,建立完善团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以达到紧扣社会热点,引发党政关注,触发大众共鸣,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热情的目的”。新的工作理念,要求各级团组织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团的工作的总要求,紧扣党政工作大局,带领青年服务社会。

2、工作的职能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指出“协助政府做好青年事务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是促进青年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现阶段,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步转由社会团体来承担。对共青团而言,“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共青团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履行联系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职责的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逐步在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益的维护、青少年信息部的发布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青年需求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我国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也造成了青年成长和发展中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共青团组织相对封闭的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青年多元化的需求。共青团组织的无限责任和有限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短缺、服务手段匮乏已成为制约共青团工作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共青团组织必须自觉适应社会变革,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开拓,与市场经济和青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领域、新方向,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新机制。

二、我区在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的基本实践在推进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我们以时代发展为参照系,以社会为坐标,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给团的工作准确定位,使团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取社会之长,补共青团之短”,不断创造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1、优化环境,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保障机制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争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已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工作体系。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紧紧依托党建带团建,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团的工作的文件及相关意见,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部门联动逐步形成。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与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将青少年工作的目标与各单位的阶段性工作和具体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将相关单位纳入团的工作体系之中,变共青团一家唱“独角戏”、搞“独家经营”为“多方协作”,为团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三是行业作用得到发挥。采取“行业牵动,团组织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行业特点,使团的品牌工作,如“双争”活动成为各行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2、适应社会发展,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组织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共青团原有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的组织体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团组织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日益显现。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育凝聚青年,有利于团组织整体功能体现的原则,团区委着力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社会化组织体系。一是进行团建创新。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按照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新经济组织建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麦德龙超市、新特医药公司等私营企业建立了团组织;根据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特点,采取动态设置团组织的办法,建立了社区团(总)支部,组织设置变“单一化”为“多样化”。二是拓展团的阵地。建立了以共青团为核心,以青年活动中心、青少年读书俱乐部为依托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形成了共青团新的力量矩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共青团人手不足,势单力薄的局面,使团的工作能够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更广泛的青年之中,促进了团的事业发展。三是延伸团的臂膀。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求,适应青年社会结构变化,积极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把青年中心作为基层团组织整合资源、凝聚人才的新平台,联系青年的新纽带。

3、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服务机制团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已成为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矛盾。我们坚持以团的组织系统为基础,调动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年的学习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青年的手段,推动服务青年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初步构建了团的服务体系。一是关注青年思想动态。加强了基层青年思想状态的调研并建立了硚口共青团网站,初步形成了青年社会调查信息系统,为党政领导及上级团组织倾听青年呼声,了解青年愿望,掌握青年工作动态畅通了渠道。二是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以加强

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为宗旨,以团干部培训班、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创建社区青少年学校为载体形成了青少年教育培训网络。三是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与劳动部门联合建立了区青工职介所及街(乡)青工职介网络,帮助了下岗失业青年再就业;采取借用、合用、合建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法律服务站、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阵地,探索服务青少年的有效形式。

4、遵循市场规律,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融资机制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资源配置社会化。随着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不断拓展,共青团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单纯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共青团组织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我们按照“源于社会,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做了一些尝试:一是依托社会力量建立青少年服务基地。按照“社会化运作、事业化推进、品牌化管理”的工作思路,与新华书店联建新华博克书屋,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二是通过青教办、青联、关工委等组织,充分协调与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资源,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对社会上原有的一些阵地、场所,通过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行扶持、命名,建成团的活动阵地。

三、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运行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共青团的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建立,为我们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了一种依托。不断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1、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第一,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的需要。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是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的具体化,共青团组织要从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优势。第二,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职能作用的需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的发展对共青团工作的需求度和期待值日趋上升,要求团的工作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期待,更好地为实现其政治职能服务,通过把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来体现社会作用,赢得社会地位。第三,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整合资源优势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共青团获取资源的方式,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所拥有的资源足以影响青年的成长发展,因而对青年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方面,仅靠行政手段获取资源已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多种手段获取资源。另一方面,青年获取资源的途径多样化,不仅可以从团组织获取资源,也可以从市场和其他方面获取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要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推进工作、服务青年,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整合机制。

2、形成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共青团组织体系依托党政机构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发挥党建带团建优势的同时,应努力面向基层、面向新的领域、面向新兴青年群体,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构建新的联系。一是密切与非团属青年社团的新联系。推动经济部门和企业设置青年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团属社会中介组织,以此形成一个对共青团原组织体系具有补充作用的新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从而覆盖到那些原组织体系涉及不到的新体制下的新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与青年进行联系和沟通。二是密切与社区青年的新联系。社区是青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共青团要通过与社区青年的广泛联系,既了解青年的所想所需,又保证团的组织在社区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服务经济社区发展。三是密切团组织与团员的新联系。着眼于保持团组织与团员之间直接、经常、便捷的组织联系,逐步形成适应团员流动,易于确认身份,便于团员参与团的工作和生活的组织联系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基层组织形式,对团员实行多重组织覆盖,努力做到哪里有团员,哪里就设置团组织,并通过互联网、青年卡等手段加强与团员青年的联系。

3、探索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育人模式。一是探索实践育人的模式。坚持抓好培育“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提高青年一代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责任。要把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发扬在实践中育人的传统,引导青年牢固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帮助青年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创业和创新能力;二是探索共建育人的模式。共青团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是育人,工作的社会化层面推进,进一步要求共青团的育人工作要在坚持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引导和基础性的岗位实践锻炼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对社会所需求的各类人才的培养,采取共同培养的方式在人才成长重要环节和人才成果的最终体现上,有更多实质性的介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探索互动育人的模式。在育人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寻求上下互动、部门联动的育人途径,体现共青团组织的份量,举荐优秀团干部和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干部为党政的后备干部,举荐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新学科、新产品、新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举荐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主管的后备人才。

4、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管理职能。当前,整个城市的管理重心正逐步下移至社区,社区在城市基础管理和功能完善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推进必须充分关注社区,切实依托社区,形成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即共青团工作社区化的理念。一是夯实社区团的工作基础。根据当前青年分布流动的特点和态势,以及共青团自身组织网络的结构状况,社区共青团组织的管理范围要进一步突破“区属”,面向“区域”,把社区区域范围内的各类青年群体和青年资源组织起来,协调起来,从而使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及体制变动等因素所成的团的组织管理的真空和组织资

第五篇: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使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共青团组织跳出“就团论团”的模式,大胆解放思想,调整团的组织设置,构建新的运行机制,优化团的资源配置,走社会化之路推进团的各项事业。在这一进程中,共青团机制建设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积极探索团的工作在坚持政治功能和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在社会化层面的推进,从而使团的工作进一步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和秩序衔接起来,形成良性工作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究了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中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探索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工作机制。

1、工作观念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提出:“要以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要求设计团的活动,建立完善团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以达到紧扣社会热点,引发党政关注,触发大众共鸣,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热情的目的”。新的工作理念,要求各级团组织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团的工作的总要求,紧扣党政工作大局,带领青年服务社会。

2、工作的职能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指出“协助政府做好青年事务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是促进青年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现阶段,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步转由社会团体来承担。对共青团而言,“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共青团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履行联系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职责的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逐步在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益的维护、青少年信息部的发布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青年需求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我国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也造成了青年成长和发展中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共青团组织相对封闭的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青年多元化的需求。共青团组织的无限责任和有限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短缺、服务手段匮乏已成为制约共青团工作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共青团组织必须自觉适应社会变革,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开拓,与市场经济和青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领域、新方向,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新机制。

二、我区在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的基本实践在推进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我们以时代发展为参照系,以社会为坐标,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给团的工作准确定位,使团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取社会之长,补共青团之短”,不断创造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1、优化环境,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保障机制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争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已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工作体系。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紧紧依托党建带团建,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团的工作的文件及相关意见,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部门联动逐步形成。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与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将青少年工作的目标与各单位的阶段性工作和具体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将相关单位纳入团的工作体系之中,变共青团一家唱“独角戏”、搞“独家经营”为“多方协作”,为团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三是行业作用得到发挥。采取“行业牵动,团组织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行业特点,使团的品牌工作,如“双争”活动成为各行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2、适应社会发展,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组织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共青团原有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的组织体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团组织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日益显现。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育凝聚青年,有利于团组织整体功能体现的原则,团区委着力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社会化组织体系。一是进行团建创新。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按照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新经济组织建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麦德龙超市、新特医药公司等私营企业建立了团组织;根据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特点,采取动态设置团组织的办法,建立了社区团(总)支部,组织设置变“单一化”为“多样化”。二是拓展团的阵地。建立了以共青团为核心,以青年活动中心、青少年读书俱乐部为依托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形成了共青团新的力量矩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共青团人手不足,势单力薄的局面,使团的工作能够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更广泛的青年之中,促进了团的事业发展。三是延伸团的臂膀。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求,适应青年社会结构变化,积极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把青年中心作为基层团组织整合资源、凝聚人才的新平台,联系青年的新纽带。

3、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服务机制团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已成为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矛盾。我们坚持以团的组织系统为基础,调动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年的学习教育、劳动就业

下载检察院社会化大预防机制思考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检察院社会化大预防机制思考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使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新的形势迫切要......

    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社会化”一词的原义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后来逐......

    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社会化”一词的原义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后来逐......

    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使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

    预防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预防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检察院来源:《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2012年第03期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高检院和市院关于......

    检察院群众工作思考

    中卫市第三届检察理论研讨会论文 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加强群众工作的思考 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 周洁 内容提要:检察机关的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

    关于建立“大调解”机制的思考

    根据省市2004年政法综治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的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思路,结合XX街道工作实践经验,笔者现就建立“大调解”机制的内涵、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

    关于建立“大调解”机制的思考

    根据省市2004年政法综治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的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思路,结合XX街道工作实践经验,笔者现就建立“大调解”机制的内涵、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